汪曾祺散文《草木春秋》读后感600字
- 格式:docx
- 大小:16.95 KB
- 文档页数:2
汪曾祺《草木春秋》读后感锦集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1]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以下是整理的汪曾祺《草木春秋》读后感读完汪老的《草木春秋》,我觉得自己太渺小了,就像沧海中的一撷浪花,大漠中的一粒沙石,宇宙中的一株草木。
汪老的见识太广博了,人际关系太融洽了。
那泛黄的书页,古朴的气息,规整的文字,质朴的语言,无一不流淌着汪老数年来的智慧结晶。
封面上一株草延伸沃野,纵横千里,把我的思绪无尽牵连。
这一切都深深吸引着我的灵魂,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细细品味其中的语言,理解其中的深刻寓意。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汪老的《遥寄爱荷华——怀念聂华苓和保罗?安格尔》。
他们之间有着浓厚的感情,也蕴含了对祖国的思念。
汪老与安格尔虽然语言不通,国籍不同,却有着情感的交集,举手投足间洋溢着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共鸣。
聂华苓的温柔与周到,安格尔的天真与善良,以及做客聂华苓家的作家的质朴与诙谐,都————其次,是汪老讲述的《故乡的食物》,简直让我垂涎三尺,恨不得马上穿越到汪老的时代,品味汪老家乡的美味,领略一下汪老家乡的美景,顺便目睹一下文化大革命的残酷与无情,好让我进一步了解历史,感悟历史。
汪老以“草木春秋”为题,乍一看,好像是写的植物的变迁。
但是,如果你细细琢磨一下,会发觉,写的肯定不止是植物,还有人世的生老病死,社会的更替,以及历史的。
今天,仍是草木变更的年代,春秋更迭的世纪;与昨日相比,今天,早已物是人非。
面对全球变暖的趋势,回溯今年的大雪事件:日本大桥被三米高的大雪拦腰压断,欧洲各国频频告急,渤海冰面持续冻结,航班、渔船纷纷停运——-这一切,比起汪老的时代,地球早已不堪重负,各种灾难接踵而至,可怜的人们,终究是自作自受,我惆怅。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草木春秋的年代,一去不复返。
比起汪老的时代,也只是没有了文化大革命的批判与干扰,有了富裕的生活,失去的却是永远也换不回来的珍稀草木和没有隔阂的人际交往,我失落。
《草木春秋》读后感10篇《草木春秋》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草木春秋》读后感(一):平淡之中见功力汪氏散文,让你在平淡质朴中慢慢回味。
他描述风景,如画,仿佛置身其中,又穿插浓厚的地域风情。
他的语言中可以捕捉到方言、日常口语等,还汲取了唐宋散文的特色,他自己也说过:“我受营养最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归有光的几篇代表作。
归有光以轻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物,亲切而凄婉。
这和我的气质相近,我现在的小说里还时时回响着归有光的余韵。
”所以即使我们读他的文章看似大白话,却也处处感染人,有一种特别的感染力。
《草木春秋》读后感(二):半夜看到“擂茶”这一段,馋死我了刚放下旅行包,文化局的同志就来招呼去吃擂茶。
闻擂茶之名久矣,此来一半为擂茶,没想到下车后第一个节目便是吃擂茶,当然很高兴。
茶叶、老姜、芝麻、米,加盐,放在一个擂钵里,用硬杂木做的擂棒“擂”成细末,用开水冲开,便是擂茶。
吃擂茶时还要摆出十几个碟子,里面装的是炒米、炒黄豆、炒绿豆、炒包谷、炒花生、砂炒红薯片、油炸锅巴、泡菜、酸辣藠头……边喝边吃。
擂茶别具风味,连喝几碗,浑身舒服。
佐茶的茶食也都很好吃,藠头尤其好。
我吃过的藠头多矣,江西的、湖北的、四川的……但都不如这里的又酸又甜又辣,桃源藠头滋味之浓,实为天下冠。
桃源人都爱喝擂茶。
有的农民家,夏天中午不吃饭,就是喝一顿擂茶。
问起擂茶的来历,说是:诸葛亮带兵到这里,士兵得了瘟疫,遍请名医,医治无效,有一个老婆婆说:“我会治!”她熬了几大锅擂茶,说:“喝吧!”士兵喝了擂茶,都好了。
这种说法当然也只好姑妄听之。
诸葛亮有没有带兵到过桃源,无可稽考。
根据印象,这一带在三国时应是吴国的地方,若说是鲁肃或周瑜的兵,还差不多。
我总怀疑,这种喝茶法是宋代传下来的。
《都城纪胜》中“茶坊”载:“冬天兼卖擂茶”。
《梦梁录》“茶肆”条载:“冬月添卖七宝擂茶”。
汪曾祺的散文《人间草木》读后感汪曾祺的散文《人间草木》读后感(通用21篇)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汪曾祺的散文《人间草木》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汪曾祺的散文《人间草木》读后感篇1《人间草木》这篇文章的取材,是三种植物:山丹丹、枸杞和槐花。
表面上,汪老在写植物,但更深层的,无疑是在展示他的人生价值观。
例如写山丹丹部分,他通过老堡户之口讲出:山丹丹每长一年,便多开一朵花,这多么像人,一年多添一岁!还有这种植物皮实,容易养活。
人要活得随遇而安些,不能太娇生惯养了。
这部分结尾处,引出流行歌曲的创作者和舞台上的歌星,未必知道山丹丹的这些特性,反而像老堡户这样的农民才懂!第二部分写的是枸杞。
枸杞一生是宝,春天的时候,枸杞头可以当野菜。
夏末秋初,开花,可以观赏。
随后,便结出果实,可以吃。
这么看,有发现乐趣的眼睛,人生才丰富许多啊!最后部分写的是槐花,莫名其妙的是,关于槐花的,却只有开头与结尾两句。
大部分内容都在讲养蜂人的生活故事。
其中,讲了花与蜜蜂的关系,养蜂人与蜜蜂的关系,养蜂人与女人的关系,以及女人与家中晚辈的关系。
他们的关系只能用微妙来形容。
给予与受赠的感觉,很暧昧的,读原文才能体会很深。
人间草木啊人间草木,人间就如草木,好多道理都摆在那里的。
去发现它们吧,然后活得通透些,处理好身边的各种关系,这便是人间草木的含义吧!若用一种食物,用来形容汪先生这篇文章的语言,我想到茶,而且是龙井茶,淡而回甘啊!不信?您读读看……汪曾祺的散文《人间草木》读后感篇2汪曾祺的书零零碎碎地读过一些,总觉得应当是散落在人间的月亮碎片,皎洁纯净,发着光令人心旷神怡。
再读《人间草木》,便在其间看到了散落的光辉和烟火人间。
“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史铁生在他的《我与地坛》里说过。
汪曾祺人间草木读后感(推荐6篇)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汪曾祺人间草木读后感(推荐6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汪曾祺人间草木读后感(推荐6篇)》。
第一篇:《人间草木》读后感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感觉近些年来,对汪曾祺的评价越来越高。
笔者不由得回想起第一次读汪曾祺的时候,在很小很小的年纪,读的大概就是《葡萄月令》这一篇章,印象最深的是汪曾祺的那种饱满的笔触,充实的内心,仿佛一切都不如面前的这串葡萄重要,仿佛所有的事情都是天高云淡,弹指一挥间。
这么多年过去了,重读汪曾祺,这种感觉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更加浓烈。
参加工作之后的那种受到大环境影响的浮躁,看起来忙忙碌碌实则无所事事的日子,荒芜的内心和精神,疲惫又麻木的肉体。
所有的这些,在读到汪曾祺的时候,几乎一下子都消散了。
这次读《人间草木》,看汪曾祺讲花鸟鱼虫,看他讲天南地北。
仿佛一下子人就静下来了,眼前的那点纷争都不在重要,平生之事亦不过尔尔。
人这一辈子,眼界要打开,胸怀要敞开,世事纷争固然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人人都不能避免的,但这人生也并非无趣到底。
有生之年,在众事中寻一心头好,一以贯之,余生皆可得趣于其中。
如汪曾祺,赏花,喂鸟,逗鱼。
人这一辈子,着实不容易。
哪怕只是找到这一点点爱好,寄情其中,也不枉人世间走一遭了。
所以说,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像人间草木一样,想来也是极好的。
第二篇:读《人间草木》有感大雨。
窗外被粉笔涂灰了。
窝在家里读汪曾祺的《人间草木》。
这本书,有颜色,有味道,有声音。
仿佛指尖化作岁月清浅的一杆l笔,流过混着木质芬芳的纸张,文字从空白的背景跃进了一幅流动的抽象派画作,心灵也在色调的琴键上演奏着夏花的舞曲。
这书,它是有灵魂的,它是有生命的,它是充满了草木馨香的。
我好读散文,最爱便是这本散文集《人间草木》,这书,题材大同小异,讲花鸟鱼虫,讲四季,各地的风情。
《人间草木》读后感(精选14篇)《人间草木》读后感篇1他们都说,汪曾祺先生是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
是的,每每拿起汪老先生的这本《人间草木》都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一位温和慈祥的老者与你同坐在花园里,时而指着一颗恣意盎然的菊花诉说中国人艺菊的历史,时而打趣的告诉你说“螃蟹竟是横着走。
”汪老先生的这本书,处处体现着汪老先生的做人方式:“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
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那份随和,那份安逸,那份喜爱,对于汪老先生而言草木便寄托着一切。
一颗草木就是一件往事,一株花草便是一生……他说:“桂花美阴,叶坚厚,入冬不凋“;他说:”比起北京雨后春笋一样耸立起来的高楼,北京的花草树木就显得更慢。
因此,要对花木更加倍爱惜。
;他记得”北京见过最好的菊花是在老舍先生饮酒赏菊,都会“既醉既饱,至今不忘”所以说:“他的一切都是诗。
”文字也是,生活也是。
汪老先生在这本书里对美食的描述也下足了功夫。
汪老先生对于生活中最常见的豆腐,米饭在这位资深吃货下,都能转变为好几种美食,如那昆明的菌子——菌色似牛肝的牛肝菌,炒熟了会变成青绿色的青头菌还有雨季的特产果子——火炭煤,都使我久久不能忘怀……这本书还充满了人情味,特别是汪先生对于生机的解读。
生机是什么?不光是天涯芳草迷归路中草的茂盛,更是病叶还禁一叶霜中叶的顽强。
春意盎然,百花齐放,这是春的生机。
在悬崖绝壁上竖起一棵高大的松树,在没有阳光的峡谷里生长出一片地下森林,在没有养料的石缝里长出一株强壮的豆芽,这是坚强的生机。
一朵带着雨珠的缅甸花就能使汪曾祺先生心软软的,一点雨就能使汪曾祺先生想起《夜雨寄北》,引起淡淡的乡愁,想起四十年前那富有情味的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欧阳修说:“草木无情”但读过汪老先生的这本书后,人间的草木啊,一草一木,都是家的气息……《人间草木》读后感篇2汪老先生那一篇《胡同文化》是北京人的生活写照,那么朴实的语言,却留下无穷韵味。
汪曾祺散文集——草木春秋读后感汪曾祺,这位有着传奇一生的艺大师我早些年就曾有耳闻。
但直到两年前我才在《读者》上有幸拜读了一篇汪老的散文,果然不同凡响,字里行间透露着专属于汪老的“雅气”。
如今得来空闲,想再深入了解汪老之时,才得知汪老在二十年前就已去世。
得知这个消息,我的心脏便被痛苦与遗憾包间裹地严实实,仿佛要室息一般。
现在,汪老的一部经典散文集正安静地卧在我面前,静候有缘人的阅读。
我调整了一下听吸,无论是对汪老的追忆,还是出于对文学方面增加自己的造谐,我有什么理由不去翻看它呢?拨开扉言,映入眼帘的是一张目录,是这本书的“浓缩精华”。
我本不应在此处停留太久,但汪老在文学方面的高雅脱俗在此就可见一斑,《手把羊肉》《端午的鸡蛋》《咸菜茨菰汤》,我不禁怀疑手中捧着的是本莱谱。
带着满满的好奇心,我走进了第一篇散文,本以为只是一道开胃小菜,殊不知汪老精心准备的满汉全席已然开宴。
第一道菜,菜名叫《贴秋膘》。
可能有些南方人们会模不着头脑,不知这秋膘为何物。
主厨汪老也提前做了介绍:秋风一起,想吃点好的,墙加点营养,”而今天正值立秋,趋着贴秋膘的时候刚起,赏一篇汪老的应景美文,定是十分惬意的。
汪老贴秋膘的方式.是吃烤羊肉。
汪老深厚的文学功底,潇酒自如的文风与自己在美食方面的造诣巧夺天工般结合在一起,描绘出的众人大快朵颐烤全羊的景象,拥有极强的画面感,人们的耳畔仿佛再次响起了《舌尖上的中国》主题曲,看到这儿,你的口水也许已经藏不住了。
别失态,大菜还在后头呢!第二道菜《野鸭·鹌鹑·斑鸠》,你肯定能吃出来。
这依旧是一道硬菜,还是难得一尝的美味,别急着动筷子,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吃完了,你可得告诉我,汪老最喜欢吃的是那种野味。
先说鸭子,汪老对鸭子的烹任方法及口味并无太多提及,却详细介绍了买鸭的过程。
可以理解,毕竟对食客来说,获取食材的过程也是一种爱啊。
汪老也说出了自己的忧虑:以前麦子收不干净,野鸭有粮食吃,现在机器收的很干净,鸭子没的吃,就越来越难抓了。
读汪曾祺草木春秋有感读汪曾祺的《草木春秋》,是一次揭开大自然面纱的旅程,也是一次寻找内心自我的过程。
《草木春秋》是汪曾祺的一部散文集,涵盖了他在乡村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对大自然和农民的生活经验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
在阅读中,我深深地被汪曾祺的敏锐观察力和深邃思考所感染。
汪曾祺用独特的视角诠释着大自然,他笔下的草木、花鸟都有着自己的灵魂,它们有情感,有生命,有思考。
他在《绿宝石》中写道:“松乃天然的绿宝石,天地间的我最喜欢。
”汪曾祺的文字生动而细致,又不失清晰明了。
他在《山村》中写到:“石梯,细细长长,盘旋,穿过两座荒山,就是山村了。
”这个简单的描述,却让读者直观地看到了那条小路在山间蜿蜒而行的情形。
汪曾祺对农民生活的深刻观察,更是让人感触颇深。
他写过很多关于农民的散文,如《春耕》、《农家晚景》、《晓起看日出》等,这些文章中都蕴含着他对农民生命力与智慧的崇敬。
在《春耕》中,他写道:“喜看活力感人,刻薄和冷漠都不在其内。
我无论何时看到,都会感到心灵的愉悦和微笑的意味。
”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农民的生活不仅仅是艰苦的劳动,更是一种有生命力的生活方式,有着人类共同的情感与理智。
读完《草木春秋》,我仿佛也走过了一条穿越岁月的小路,看见了那些婀娜的花草和弥漫的雾霭,听到了鸟儿的鸣叫,感到了大自然的神秘与美丽。
而在这个信息扑面而来的时代,汪曾祺的文字也成了我们读者探寻内心自我的灵丹妙药,如同良药,能够治愈我们的心灵。
读汪曾祺,是遇见了一个懂得大自然与人性的哲学家,是在那纷繁嘈杂的世界里,找回了自己的灵魂,是在追寻过程中找到了内心的坚定与独立。
感谢汪曾祺,让我们认识了那个真实而美好的世界,也让我更加坚信:大自然会成为我们最好的老师,只有经历过才更加深刻地理解。
汪曾祺《人间草木》读后感600字作文《人间草木》是诗人汪曾祺先生的作品。
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汪曾祺《人间草木》读后感作文精选,欢迎大家阅读!汪曾祺《人间草木》读后感600字作文诗人张九龄说:“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汪曾祺先生恐怕是对这句话体会最深的人。
每当读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你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一位老者与你同坐在一个洒满冬日阳光的小花园里,时而指着那棵腊梅和你说起他从前的趣事,时而打趣地告诉你说,“煤块里竟然也能长出芋头”。
汪曾祺先生对于这些“人间草木”只是一种单纯的喜爱,一种寄托了自己的情思却不愿将之据为己有的喜爱。
也许对于汪曾祺先生来说,一棵草木就是一件往事、一段深情。
他知道“桂花美阴,叶坚厚,入冬不凋”;他说,“比起北京雨后春笋一样耸立起来的高楼,北京的花木的生长就显得更慢。
因此,对花木要倍加爱惜”;他记得“北京见过的最好的菊花是在老舍先生家里”,每次到老舍先生家里饮酒赏菊,都会“既醉既饱,至今不忘”;他还记得家里靠墙处秋叶形的小花坛,那里有两三棵秋海棠,花色苍白,样子可怜。
所以每看到秋海棠,就总要想起他的母亲;当他在寂寞的羁旅之中,几片绿叶曾让他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欢,使他感到欣慰,让他“获得过一点生活的勇气”。
所以,欧阳修在《秋声赋》里所说的“草木无情”,汪曾祺先生大概是不会同意的罢。
在汪曾祺先生如话家常的语言中,我们会慢慢读完这本书,甚至在你读完时也不知不觉。
因为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向来是淡的,淡到如空气一般在你身边让你浑然不知,可是也淡到让你不能轻易失去。
草木有本心,不求美人折,未免多了一份孤傲。
然而对于汪曾祺先生来说,草木是否有本心似乎已经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能与这些人间草木常相作伴,追忆往事,倾诉衷肠。
想来汪曾祺先生对这些人间草木也是爱极了,也难怪他会说:“我应该当一个工艺美术师的,写什么屁小说!”《人间草木》读后感读《人间草木》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极其赋有情趣、文化,给人以启迪,发人深省,增长见识的一本宝贵的书籍。
《草木春秋》读后感10篇《草木春秋》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草木春秋》读后感(一):平淡之中见功力汪氏散文,让你在平淡质朴中慢慢回味。
他描述风景,如画,仿佛置身其中,又穿插浓厚的地域风情。
他的语言中可以捕捉到方言、日常口语等,还汲取了唐宋散文的特色,他自己也说过:“我受营养最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归有光的几篇代表作。
归有光以轻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物,亲切而凄婉。
这和我的气质相近,我现在的小说里还时时回响着归有光的余韵。
”所以即使我们读他的文章看似大白话,却也处处感染人,有一种特别的感染力。
《草木春秋》读后感(二):半夜看到“擂茶”这一段,馋死我了刚放下旅行包,文化局的同志就来招呼去吃擂茶。
闻擂茶之名久矣,此来一半为擂茶,没想到下车后第一个节目便是吃擂茶,当然很高兴。
茶叶、老姜、芝麻、米,加盐,放在一个擂钵里,用硬杂木做的擂棒“擂”成细末,用开水冲开,便是擂茶。
吃擂茶时还要摆出十几个碟子,里面装的是炒米、炒黄豆、炒绿豆、炒包谷、炒花生、砂炒红薯片、油炸锅巴、泡菜、酸辣藠头……边喝边吃。
擂茶别具风味,连喝几碗,浑身舒服。
佐茶的茶食也都很好吃,藠头尤其好。
我吃过的藠头多矣,江西的、湖北的、四川的……但都不如这里的又酸又甜又辣,桃源藠头滋味之浓,实为天下冠。
桃源人都爱喝擂茶。
有的农民家,夏天中午不吃饭,就是喝一顿擂茶。
问起擂茶的来历,说是:诸葛亮带兵到这里,士兵得了瘟疫,遍请名医,医治无效,有一个老婆婆说:“我会治!”她熬了几大锅擂茶,说:“喝吧!”士兵喝了擂茶,都好了。
这种说法当然也只好姑妄听之。
诸葛亮有没有带兵到过桃源,无可稽考。
根据印象,这一带在三国时应是吴国的地方,若说是鲁肃或周瑜的兵,还差不多。
我总怀疑,这种喝茶法是宋代传下来的。
《都城纪胜》中“茶坊”载:“冬天兼卖擂茶”。
《梦梁录》“茶肆”条载:“冬月添卖七宝擂茶”。
草木春秋读后感《草木春秋》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它以草木的生长变化为比喻,描述了战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和各国的兴衰命运。
这部书通过对当时政治斗争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丑恶和政治斗争的残酷,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国家兴衰和社会进步的关切和思考。
在阅读《草木春秋》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于政治斗争的深刻洞察和对于人性的深刻理解。
作者通过对各国政治斗争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丑恶和政治斗争的残酷,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政治斗争的残酷和人性的丑恶。
在这部书中,各国君主为了争夺权力,不择手段地进行政治斗争,不惜牺牲无辜的人民,这让我深感政治斗争的残酷和人性的丑恶。
同时,《草木春秋》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国家兴衰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在这部书中,作者通过对各国兴衰命运的描写,展现了国家兴衰和社会进步的关切和思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国家兴衰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在这部书中,作者通过对各国兴衰命运的描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国家兴衰和社会进步的关切和思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国家兴衰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在阅读《草木春秋》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于政治斗争的深刻洞察和对于人性的深刻理解。
通过对各国政治斗争的描写,作者展现了人性的丑恶和政治斗争的残酷,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政治斗争的残酷和人性的丑恶。
同时,作者也通过对各国兴衰命运的描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国家兴衰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国家兴衰和社会进步的关切和思考。
总的来说,《草木春秋》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丰富内涵的历史文献,它通过对政治斗争和国家兴衰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于人性和社会进步的深刻思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政治斗争的残酷和人性的丑恶,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国家兴衰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这部书不仅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人性和社会进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书,从中汲取智慧,为自己的人生和社会的进步提供借鉴。
汪曾祺散文《草木春秋》读后感600字
导读:读书笔记汪曾祺散文《草木春秋》读后感6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汪曾祺散文《草木春秋》读后感600字:
有谁曾料到,时隔两月,我重拾经典,再次捧起汪老的这部《草木春秋》。
您可能会问:“汪老,咱今天吃啥山珍海味?”别着急,汪老这位“文坛美食家”向来喜爱吃喝、玩乐。
咱今天就在这玩乐尝人间百味,在美食中游大好河山。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山东名城——菏泽。
说来惭愧,我作为一名山东汉子,竟对荷泽知之甚少。
莫慌,有汪老带你游历荷泽。
一进城,初日将进,杨柳春风,迎接远道而来客人的是一个千许亩牡丹,仿佛走进一场花的盛宴,蜜的海洋,阅着甜香气息,忧惚之间,有如梦回酒醒。
汪老最喜那一朵浅白色的牧丹。
他本人,也如这素净的白牡丹一般,清澈淡雅。
赏完这菏泽牡丹,再当一回绿林好汉——上梁山,在人们印象中,应该是不甚高大的。
但梁山实则低矮而不雄伟,山势也不险恶,就连花甲之年的汪老,都可以一口气山顶而不觉有什么。
汪老也发出了自己的质疑:这样一座山,能做出那样大的一番事业吗?”这个问题,我们不再深究,因为眼前的这一尾鳜鱼对汪老更具研究价值,在菏泽的两天多时间,我如和汪老一行餐餐都有鱼,梁山人对鱼文化的研究,
连江老都不禁赞叹其“赞极精妙”。
读后感·说到鱼,汪老又来劲了。
关于鳜鱼的种种吃法,汪老自然是如数家珍,最出名的不过松鼠鳜鱼、臭鳜鱼、清蒸、糖醋等他还诚心推荐了清汤鳜鱼。
汪老把自己贪吃的本性在字里行间中显露无遗,直言不讳。
宿梁山之第二日,我与汪老起身。
欲离开,破晓时分,一场倾盆大雨开始了独奏。
我看向身旁的汪老,他客光焕发,眼里开始闪烁着一些东西,“山东今年是个好年景。
”他说道。
作者:徐浩泰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