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总结
- 格式:ppt
- 大小:2.79 MB
- 文档页数:15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基础知识梳理与复习知识要点一:字词积累1.给加粗的字词注音。
确凿( ) 菜畦( ) 斑蝥( ) 倜傥( )( )敛( ) 脑髓( ) 桑椹( ) 宿儒( )盔甲( ) 拗( ) 秕谷( ) 锡箔( )( )蝉蜕( ) 鼎沸( ) 攒在一起( ) 人迹罕至( )绽开( ) 搓捻( ) 疲倦( ) 小心翼翼( )惭愧( ) 觅食( ) 繁衍( ) 花团锦簇( )预兆( ) 迁徙( ) 企盼( ) 落英缤纷( )穿梭( ) 煎熬( ) 冥思( ) 不可名状( )2.根据拼音写汉字。
jiàn( )赏书shú( ) 和ǎi( ) lún( )语三xǐng( )吾身学而不思则wǎng( ),思而不学则dài( ) 不亦yuè( )乎不yùn( ) 不yújǔ( )( )一dān( )食qūgōng( )( ) 而zhěn(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词。
(1)为人谋而不忠乎(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人不知而不愠( )(4)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5)峨眉山月半轮秋( )(6)夜发清溪向三峡( )(7)岐王宅里寻常见( )4.下列加粗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迹罕至(稀少)觅食(寻找)B.敛进(收拢,收缩)鉴赏(鉴定)C.人声鼎沸(开水)拗(弯曲)D.攒成(打结,拴)宿儒(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知识要点二:语言运用5.下列加粗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我们必须对知识不求甚解。
B.在众目睽睽之下,一向害羞的她脸一下子红了。
C.他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终于按时完成了任务。
D.他小心翼翼地对爸爸说他想星期六到公园去玩,但还是遭到爸爸的反对。
6.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百草园的春天在那时是我的乐园。
B.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我很害怕。
C.我现在还记得她把我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的情景。
第三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生字注音拗 S 窜cu m 觅mi 跪gu i 云霄yun xi 卫倘若t①g ru o 鉴赏ji n sh 山g啄食zhu6 sh i和蔼he 4 恭敬gmg j ing 质朴zh i p u 博学b6 xu e渊博yu m b o 倜傥t it①g 淋漓l in l i盔甲ku甲a 绅士sh n sh i确凿qu6z co人迹罕至r <!n j i h n zh i 人声鼎沸r n sh mg d ing f d二、词语解释确凿:确实。
缠络:缠绕。
攒:凑在一块儿。
无妨:没有妨碍;没有关系。
高枕而卧:垫高枕头睡觉,形容不加警惕。
敛:收拢。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迹,足迹、脚印。
罕,稀少。
宿儒:书念得很多的老学者。
宿,有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意思。
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
鼎,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一般为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
沸,水开。
拗:弯曲,弯转。
倜傥:洒脱,不拘束。
三、重点内容解析1、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三味书屋?介绍三味书屋的环境和入学时的礼节,着墨不多却令人生畏;写教书先生,知识渊博,教学认真,但拒绝回答“怪哉” 一类“旁门左道”的问题。
写教学内容,都是一些似懂非懂的文言文,令人感到枯燥;写学生,敬慕先生,好奇多问,又调皮爱玩,寻求快乐。
2、文中说,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乐景(百草园里的美景)、乐闻(美女蛇的故事)、乐事(捕鸟的乐趣)3、作者在描写百草园自然景物之后插入传说,有什么作用?插入传说,丰富了文章内容,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给儿时的“我”带来的乐趣。
4、回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百草园的生活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而三味书屋的生活虽然枯燥无味,但是能学习文章,增长知识。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1 一8段):描述百草园的无穷趣味。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单元复习知识点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其主要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故事背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
“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反动当局列于拟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上,他难以公开与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
鲁迅到厦大正值暑期,学生还没有开学,他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写下了这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
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1926年《莽原》半月刊第19期上,后来鲁迅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9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中了。
三、理解词义1.轻捷:轻快敏捷。
2.缠络:缠绕联结。
3.高枕而卧:垫高了枕头睡觉,形容不加警惕。
4.鉴赏:鉴定欣赏。
这里是欣赏的意思。
5.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罕,稀少。
6.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7.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渊,深;博,丰富。
8.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嘈杂,如同鼎中的水煮沸了一样。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一⑧段):描述百草园的无穷趣味。
第二部分(第⑨一㉒段):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五、问题解疑1.“似乎”“确凿”连用矛盾吗?为什么?不矛盾。
“似乎”,不确定;“确凿”,很确定。
看似矛盾,其实不然。
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时间相对久远,记忆自然模糊;而百草园趣味无穷,带给“我”的快乐又是真切分明的,所以二者连用并不矛盾,只是曲折传达作者对百草园的情感。
2.“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又准确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的美妙动听的叫声,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以下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总结:
一、单元主题
本单元的主题为“四季美景”,选取了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刘湛秋的《雨的四季》和古代诗歌四首,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四季之美。
二、课文分析
1. 《春》是一篇充满诗意的散文,作者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一篇写景散文,文章紧紧围绕“温晴”这一特点,描绘了济南冬天的山、水、城、人等,呈现出一幅温暖晴朗的冬日画卷。
3. 《雨的四季》通过对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点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之情。
4. 古代诗歌四首分别为曹操的《观沧海》、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四首诗歌从不同角度描绘了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三、写作特点
1. 情景交融:本单元的文章都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作者的情感
相结合,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2.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3. 语言优美:本单元的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四、学习重点
1.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情感。
2.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3. 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
4. 背诵古诗词,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单元8.《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课文讲解一、文学常识:《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人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二、内容及中心:《咏雪》叙述了谢太傅带子侄辈咏雪的故事,表现了谢道韫儿时过人的才华。
《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陈元方幼时批评父亲友人“无信”“无礼”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礼。
告诉人们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有礼,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放在句末表疑问,相当于“吗”。
四、古今异义:1、儿女:古,子侄辈;今,子女。
2、去:古,离开;今,到什么地方去。
3、文义:古,诗文;今,文章意思。
五、一词多义1、顾:①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如相顾一笑,瞻前顾后)②相顾惊疑。
顾:看。
(如顾野有麦场)③将宜枉驾顾之。
顾:拜访。
(如三顾茅庐)2、信:①则是无信。
信:讲信用。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真诚、诚实。
③必以信。
信:实情。
六、敬辞与谦辞1、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2、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七、其它关键词1、寒雪日内集。
集:聚会2、白雪纷纷何所似。
似:像3、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速(暴风骤雨)。
4、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约定5、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比不上。
因:趁着、随着。
6、相委而去(太丘舍去)。
委:丢下。
舍:丢下、舍弃。
去:离开。
7、下车引之。
引:拉。
8、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
9、公欣然曰。
欣然:高兴的样子。
10、差可拟。
差:差不多。
拟:相比。
八、句子翻译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
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丢下他先离开了。
2、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文:您跟家父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表示歉意),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主要内容是知青故事。
该单元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青春之血》、《心碎的信》、《早熟的心》、《风雪夜归人》和《悬崖上的早晨》。
以下是对这五个部分内容的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青春之血》讲述了知青员王珍华在内蒙古大漠戈壁上干农活的故事。
这个部分主要涉及以下知识点:1.知青:知青是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派往农村和农场劳动的城市青年。
他们通常来自城市的中学,接受高级职业教育。
2.艰苦劳动:知青们在农村进行了艰苦的农田劳动。
他们要面对炎炎夏日的高温,劳动强度大,体力消耗高。
3.集体生活:知青们在劳动队的集体中生活,共同吃住,相互帮助。
在此期间,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第二部分《心碎的信》是关于知青黄金波在知青大队长的威胁下写作业的故事。
以下是该部分的知识点:1.知青大队长:知青大队长是全体知青的代表,有权对知青进行日常管理。
在这个故事中,知青大队长滥用了他的权力。
2.权力的滥用:知青大队长以权力为工具,威胁和欺压知青们,违背了为广大知青服务的本意。
3.勇气与正义:黄金波最终通过勇敢的举动,让知青大队长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第三部分《早熟的心》是关于知青段红在知青大队长的触动下开始思考人生的故事。
以下是该部分的知识点:1.思考人生:知青段红在知青大队长的言语触动下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成长问题。
她开始思考未来的道路和选择。
2.成长与独立:在农村知青的生活中,知青们都经历了成长和独立。
他们学会了照顾自己和处理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3.道德与人性:知青大队长在这个故事中代表了一种消极的道德观。
而知青段红则通过对知青大队长的行为的触动,思考人性和道德。
第四部分《风雪夜归人》是以知青赵德民归乡过年的故事为背景的。
以下是该部分的知识点:1.归乡过年:知青赵德民在外地工作多年后,选择了农历新年回家探亲。
这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2.家乡变化:赵德民回到家乡后,发现家乡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一、应记住的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①《春》选自《朱自清全集》,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②《济南的冬天》,选自《老舍文集》,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著名作家.③《夏感》作者梁衡.④《秋天》作者何其芳,现代诗人、评论家.⑤《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⑥《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唐代诗人.⑦《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⑧《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作者马致远,元朝著名戏曲作家.二、注意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或写法.朗润(rùn)酝酿(niàng)黄晕(yùn)宛转(wǎn)嘹亮(liáo)烘托(hōng)响晴(xiǎng)发髻(jì)水藻(zǎo)镶边(xiāng)贮蓄(zhù)澄清(chéng)欣欣然(xīn)蓝汪汪(wāng)芊芊(qiān)黛青(dài)主宰(zǎi)磅礴(páng)挑着(tiǎo)匍匐(pú)澹澹(dàn)肥硕(shuò)栖息(qī)鳊鱼(biǎn)乌桕(jìù)寥廓(liáo)枯涸(hé)清冽(liè)梦寐(mèi)碣石(jié)竦峙(sǒng)(zhì)繁花嫩叶呼朋引伴抖擞精神花枝招展春华秋实春花秋月闲情逸致芊芊细草轻飞曼舞三、课文内容把握:①《春》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赞美春天的活力,从而激励人们在打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大好春光的无限热爱.②《济南的冬天》抓住“温情”这一特点,紧扣“山”和“水”,描绘了一幅淡雅的山水画,抒发了作者赞美济南,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③《夏感》以热情洋溢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夏日里大自然的景象和人们生活、劳作的情状.④《秋天》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四、本单元应形成的语文素养:1、掌握写景的技巧:①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春》紧紧抓住“新”、“美”、“力”来描写景物.②写景要有合理的顺序.《春》中的“春花图”,从“树上”、“花下”“遍地”几个词语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写景的顺序是从上到下,条理清晰.③写景要五官齐放.《春》中的“春风图”从嗅觉、触觉、听觉的几个角度来描写春风.④写景要讲究虚实、动静结合.“春花图”中由“春花”联想到“秋实”;“春草图”中由静态的春草写到草地上孩子们的嬉戏,动静结合、相映成趣.⑤写景要讲究修辞.⑥写景要讲究生动、形象.2、品味优美的语言.《春》的语言非常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可以具体到词语的揣摩,要从字面义、内涵义、情感义三个方面进行.五、应背诵的诗文提示:1、《春》需要熟练背诵.如:①“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②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③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2、古诗四首中:①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③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④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3、古诗中四季: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冬: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附录:作文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①具有真情实感,内容真实感人.②找个好线索,有个好开头,做个好铺垫,写个好结尾.③刻画一个好镜头.(细节描写)④开头点题,引人入胜;结尾扣题,回味无穷.⑤层次清晰,结构合理;首尾照应,一气呵成.⑥典雅脱俗,避免“另类”;讲究格式,力求新颖.⑦贴近生活,书写成长;紧跟现实,直击热点.⑧书写认真,规范美观;切忌怪异,“稳”字当前.。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人教版【第11课春】一、重点字词1。
给下列加点宇注音。
朗润rùn 水涨zhǎng 嫩nèn宛wǎn 转应和hè 撑chēng伞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yùn niàng)酝酿鸟(cháo)巢披(suō)蓑戴(lì)笠抖(sǒu)擞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 卖弄:炫耀.(2)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烘托:衬托。
点拨: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4。
用恰当的动词填空。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三、段背记知识清单默写《春》最后三段.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1.《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体裁)。
2.《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称谓),著名的散文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第12课济南的冬天】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暖和huo 着zhuó 落一髻jì白花镶xiāng宽敞chǎng 贮zhù 蓄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秀气:清秀文雅,这里指小山秀美小巧。
(2)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响晴:晴朗无云。
(3)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
设若:假若。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2。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北京市**曾授予他“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话剧《龙须沟》《茶馆》等.【第13课山中访友】一、重点字词1。
《春》1、课文都描绘了春的哪些景物?试着用小标题概括。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2、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春的喜爱和赞美3、由此看来,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三部分:盼春、绘春、颂春“盼望着,盼望着”反复,表达了作者盼春心切的强烈感情“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拟人,宣告春天到来,表达喜春之情。
总领全文,开启下文,是全文的依托和铺垫。
4、第三段写人在草地的活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人们对春草异常喜爱,侧面烘托春草长势之旺。
5、这段在描写手法上有什么特点?由景写到人,正面与侧面结合。
更能烘托感情。
春花图:1、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春花的?写了春花的哪些特征?姿态: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颜色: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味道:甜特征:繁多、艳丽、芳香2、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体现在哪些原词上?由高到低从上到下“树上、花下、遍地”3、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实虚结合、静动结合品味修辞手法:“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拟人,从视觉上写出了春花竟相开放、春花争艳的情景。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比喻、排比,从视觉上写出了春花艳丽的景象。
“花里带着甜味儿”通感“甜”从味觉上写出了花的芳香。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想象,由眼前的春花想到秋实。
(春华秋实)“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侧面衬托春花的繁多、艳丽、芳香。
“野花遍地是:……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比喻、拟人,从视觉上写出了野花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明丽色彩。
春风图4、“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用了什么修辞?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什么感觉?这句话用了引用、比喻、拟人的修辞。
这是温暖、亲切、慈爱、幸福的感觉。
5、“卖弄”一词如何理解?“卖弄”一词贬义褒用,再现鸟儿筑巢迎风时的欢乐情景,同时突出春天生机勃勃的特点。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在七年级上册语文中,第三单元主要围绕着语言的规范化、语感训练和作文指导展开。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单元的主要知识点。
一、语言规范化在语文学习中,准确使用语言规范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单元中,学生需要了解规范语言的意义、方法和标准。
具体来说,规范语言包括语音、语调、用词、三字经、成语、俗语等方面。
其中,语音、语调是非常基础的部分,它涉及到正确的读音和语音声调。
例如,“ㄠ”和“翁”、“ㄦ”和“儿”、“ㄜ”和“而”等等,在语音上有非常微妙的不同之处,需要学生掌握。
另外,在用词、三字经、成语、俗语方面,需要学生注意使用地域、时代、社会背景等因素进行判断和选择。
通过观察周围环境和阅读不同文献资料,可以增加对规范语言的理解和使用。
二、语感训练语感训练是一项很重要的文学素养,它是指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能够感受、领悟其中的文学意境、表达方式及美学效果。
在七年级上册语文中,需要学生借助于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和锤炼自己的语感。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感素养,课本中设置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阅读材料,如《离骚》、《鹦鹉朝凤》、《小杨担水》等等。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欣赏,并思考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和美学特征,不仅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更增强了语感的磨练,使他们的语言表达更加严谨、优美。
三、作文指导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对作文进行了详细的指导。
首先,学生需要学会审题和构思,包括确定文体、文体要求、作者意图等等。
其次,需要选择合适的文体,包括记叙文、描写文、议论文等等。
在写作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文采述评、逻辑条理、语言规范等方面。
总之,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主要涉及到语言规范化、语感训练和作文指导等方面,这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关键所在。
通过学习和应用这些知识点,可以让学生更加自信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