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的现状与未来
- 格式:pdf
- 大小:788.29 KB
- 文档页数:3
重症医学科未来五年的发展策略背景重症医学科是医院中的重要科室,负责治疗危重病患者。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负担的增加,重症医学科的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确保科室的长期发展和提高医疗水平,我们需要制定未来五年的发展策略。
目标1. 提高重症医学科的医疗质量和安全性,确保患者获得最佳治疗结果。
2. 建立高效的重症医学科团队,加强协作和沟通,提升整体工作效率。
3. 引进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提升重症医学科的治疗水平。
4. 加强科室的科研能力,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合作,推动重症医学科的学科发展。
策略1. 提升医疗质量和安全性- 加强患者监护和护理,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得到及时监测和处理。
- 建立完善的感染控制措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 推行标准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2. 建立高效的重症医学科团队- 建立明确的责任分工和工作流程,提高团队工作效率。
- 加强团队成员的培训和学习,提升专业水平和技能。
- 定期组织团队会议和讨论,加强团队协作和沟通。
3. 引进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 定期进行医疗技术和设备的评估,引进适用于重症医学科的先进技术和设备。
- 建立与相关厂商和供应商的合作关系,确保技术和设备的及时维护和更新。
4. 加强科室的科研能力- 鼓励科室医生参与科研项目,提升科研水平和能力。
- 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合作,与其他医疗机构和学术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 定期组织学术讲座和研讨会,促进学术交流和知识分享。
结论通过执行上述发展策略,重症医学科将能够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建立高效的团队,引进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并加强科室的科研能力。
这将使重症医学科在未来五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未来五年重症医学科的进步计划背景重症医学科是一门专注于治疗危重病患者的医学领域。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重症医学科在未来五年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本文档将提出重症医学科未来五年的进步计划,旨在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和提高危重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目标1. 提升重症医学科的科研水平,推动临床实践的创新和改进。
2. 加强危重病患者的监测和救治能力,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3. 建立更完善的重症医学科管理体系,提升工作效率和患者满意度。
策略1. 加强科研力量- 增加重症医学科的科研经费投入,支持科研团队的人员招聘和培训。
- 鼓励医生参与重症医学科相关的学术研究和论文发表,提升学术声誉和影响力。
- 建立合作关系,与其他医疗机构和研究机构合作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提高研究质量和推广应用的速度。
2. 强化救治能力- 提高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知识,通过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加强专业能力。
- 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提高危重病患者的监测、救治和康复效果。
- 加强团队合作和协作,建立多学科的治疗团队,提供个性化、综合化的救治方案。
3. 改善管理体系- 完善重症医学科的管理规范和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患者满意度。
- 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共享效率。
- 加强医患沟通,关注患者需求,提供更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实施和评估为了顺利实施以上进步计划,需要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并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节点。
同时,要定期评估进展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措施,确保计划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结论重症医学科的进步计划旨在提升科研水平、强化救治能力和改善管理体系,以应对未来五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通过积极推动创新和改进,我们有信心提高危重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为他们带来更健康的未来。
重症医学科五年的发展计划重症医学科五年发展计划1. 引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疾病谱的变化,重症医学科(ICU)在医院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为了提升我国重症医学科的服务能力、科研水平及教育质量,制定一个全面、可行的发展计划至关重要。
本计划旨在为重症医学科未来五年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参考。
2. 发展目标2.1 临床服务- 提升救治能力:到2027年,实现对所有重症患者24小时内进行综合评估,并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ICU床位使用率,确保床位数量与救治需求相匹配。
- 降低感染率:实施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到2027年,将ICU内医院感染率降低至5%以下。
2.2 科学研究- 增强研究实力:五年内,至少开展10项国家级或省级科研项目。
- 推广研究成果:通过学术会议和期刊发表,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实践。
2.3 教育培训- 完善培训体系:建立并完善重症医学科医师、护士培训体系。
- 提高人才素质:五年内,实现全体ICU医护人员接受专业培训。
3. 实施策略3.1 临床服务- 建立综合评估系统:引进先进评估工具,定期对重症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 优化救治流程: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重症患者救治流程的标准化和优化。
3.2 科学研究- 搭建研究平台:整合内外部资源,建立多学科研究团队。
- 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科研项目,扩大国际影响力。
3.3 教育培训- 制定培训计划:根据医护人员不同层次需求,制定个性化培训计划。
- 开展模拟训练:利用模拟技术,提升医护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预期成果- 临床服务方面:救治水平显著提升,患者满意度达到90%以上。
- 科学研究方面: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50篇,获得专利授权10项。
- 教育培训方面:培养重症医学科专业人才300名,实现全员专业培训。
5. 监测与评估- 定期对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各项任务按期完成。
- 根据监测结果调整实施策略,确保目标的实现。
未来五年重症医学科的发展规划
概览:
重症医学科是医学中一个重要的领域,负责处理危重病患者的治疗和监护。
为了未来五年的发展,以下是一些重症医学科的发展规划。
1. 加强专业人员培训和招聘:
- 培养更多的重症医学专家和护理人员,提高医疗团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 招聘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医生和护士,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2. 提升重症监护设施和设备:
- 更新和升级重症监护室的设施和设备,以适应先进的医疗技术和治疗方法。
- 引进新的医疗设备,如高级监护仪、呼吸机和心脏监测设备等,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3. 推动科学研究和创新:
- 加强与其他医学科目的合作,促进科学研究和知识交流。
- 鼓励医生和护士参与科研项目,提高医疗水平和治疗方法。
- 支持创新项目和技术应用,以提升重症医学的发展和应用。
4. 加强公众宣传和教育:
- 加大对重症医学科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该领域的认识和
了解。
- 提供相关的教育和培训,增加公众的医学知识和意识,以预
防和应对危重疾病。
5. 改善医疗服务和患者体验:
- 提高重症医学科的服务质量,包括患者的治疗效果、安全性
和舒适度。
- 强化患者沟通和关怀,增加患者对医疗团队的信任和满意度。
总结:
未来五年重症医学科的发展需要加强专业人员培训和招聘,提
升监护设施和设备,推动科学研究和创新,加强公众宣传和教育,
并改善医疗服务和患者体验。
通过这些规划,我们可以促进重症医
学科的发展,提高危重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重症医学科五年发展预期
根据当前的医疗环境和重症医学科的发展趋势,预计在未来五年内,重症医学科将会有以下的发展预期:
1. 技术和设备的升级: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重症医学科将会看到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的应用。
例如,更高级的监测设备和生命支持系统将会提供更准确的数据和更好的治疗选择,从而提高重症患者的存活率和康复率。
2. 多学科团队协作:重症医学科将会进一步加强多学科团队的合作。
不仅仅包括医生和护士,还会有康复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的参与。
通过不同专业的专家共同协作,可以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3. 病情评估和治疗指南的优化:在未来五年内,预计会有更多的研究和数据支持,以优化重症患者的病情评估和治疗指南。
这些指南将会基于大规模的研究和临床实践经验,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和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4. 远程监护和远程医疗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预计未来五年内会有更多的远程监护和远程医疗的应用。
重症患者可以通过远程监护设备和在线咨询平台,得到专业医生的远程指导和监护,减少患者前往医院的频率,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5. 重症医学科的人才培养:为了满足重症医学科的发展需求,预计在未来五年内会加强对相关医护人员的培训和学术交流。
通过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学术会议,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综上所述,未来五年内,重症医学科将会在技术、团队协作、病情评估和治疗指南、远程医疗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有较大的发展。
这些发展将有助于提高重症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护理。
五年重症医学科发展策划1. 引言重症医学科是医疗机构中的关键部门,负责救治最危重的患者。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重症医学科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策划旨在为我国重症医学科未来五年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建议。
2. 现状分析2.1 医疗技术目前,我国重症医学科在医疗技术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果,如体外膜肺氧合(ECMO)、连续性血液净化等技术逐渐成熟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2.2 人才队伍建设尽管我国重症医学科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但仍存在人才短缺、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
此外,医护人员培训体系尚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
2.3 科研创新近年来,我国在重症医学科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科研创新成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需要加大投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2.4 科室管理目前,我国重症医学科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科室运营效率有待提高。
此外,科室间的协作与资源共享机制也需进一步优化。
3. 发展目标3.1 医疗技术未来五年内,实现医疗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努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2 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和培训体系,提高人才队伍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3.3 科研创新加大科研投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争取在重症医学科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
3.4 科室管理优化科室管理体制,提高运营效率,促进科室间的协作与资源共享。
4. 具体措施4.1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提高医护人员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加入重症医学科。
- 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加强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
- 增加人才引进渠道,如博士后、海外留学人员等。
4.2 提升医疗技术水平- 引进和研发新技术、新设备,如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
- 加强多学科合作,提高综合救治能力。
- 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借鉴先进经验。
4.3 加强科研创新- 设立科研基金,鼓励医护人员开展科研工作。
- 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项目,提高国际影响力。
4.4 优化科室管理- 完善科室管理制度,提高运营效率。
重症医学科五年展望与规划介绍本文档旨在探讨重症医学科未来五年的展望与规划,以指导医院和医学科的发展方向。
以下是对该领域的一些重要观察和建议。
重症医学科的现状重症医学科是医院中最关键和最具挑战性的科室之一。
随着医学技术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重症医学科的需求不断增加。
目前,该科室面临以下挑战:- 人力资源短缺:重症医学科需要高水平的医生和护士团队,但供给不足。
- 技术更新:重症医学科需要不断跟进最新的医学技术和设备。
- 病情复杂化:患者的病情越来越复杂,对医学团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年展望在未来五年内,重症医学科有以下发展展望:1. 人力资源投入:医院应加大对重症医学科的人力资源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科室整体素质。
2. 技术创新:重症医学科应积极引进和应用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提高诊疗水平和效果。
3. 团队合作:加强与其他科室的合作,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4. 研究与教育:鼓励科室医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提高医学科的整体学术水平。
规划为了实现上述展望,重症医学科应制定以下规划:1. 人才培养:建立完善的培养计划,吸引和培养优秀的医学生和研究生,并提供良好的培训机会。
2. 技术投资:医院应加大对重症医学科的技术投资,更新设备,提高科室的技术水平。
3. 多学科合作:建立与其他科室的合作机制,促进信息共享和协同治疗。
4. 学术交流:组织和参与学术研讨会、培训班等活动,提高医生的学术水平和专业知识。
结论重症医学科作为医院中重要的科室之一,面临着人力资源短缺、技术更新和病情复杂化等挑战。
未来五年,通过加大人力资源投入、技术创新、团队合作和学术研究,重症医学科有望实现更好的发展。
医院应制定相应的规划,以指导重症医学科的发展方向。
重症医学科五年展望与规划1. 引言重症医学科是医院中关注和治疗危重病患者的专业科室。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重症医学科的发展变得更加重要。
本文将探讨重症医学科未来五年的展望与规划,以确保科室能够适应未来的发展和需求。
2. 展望在未来五年,重症医学科将面临以下几个重要的展望:2.1 技术进步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将对重症医学科产生深远影响。
新的诊断技术、监测设备和治疗方法的引入将提升科室的诊疗水平。
我们将积极关注并引进最新的技术设备,以提供更准确、高效的医疗服务。
2.2 多学科合作重症病患的治疗需要多学科的协作。
在未来五年,我们将加强与其他临床科室的合作,建立起更紧密的沟通与协调机制。
通过共享资源和知识,我们将提供更全面、综合的医疗服务。
2.3 人才培养重症医学科需要具备高度专业化和技术能力的医务人员。
未来五年,我们将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学术交流,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我们将鼓励医务人员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推动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3. 规划为了适应未来的发展和需求,重症医学科将制定以下规划:3.1 优化科室布局我们将对科室的布局进行优化,提高空间利用效率。
合理规划病房、护理站和医疗设备的位置,以便医务人员能够更快速、高效地响应病患的需求。
3.2 提升医疗服务质量通过制定严格的医疗服务标准和规范操作流程,我们将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同时,我们将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为病患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关怀。
3.3 加强科研与教育我们将积极推动科研项目的开展,并鼓励医务人员参与学术交流和国际会议。
通过科研与教育的力量,我们将不断提升重症医学科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3.4 进一步提升团队合作重症医学科的工作需要高度的团队合作。
我们将加强团队建设,通过定期的团队会议和培训,提升团队成员的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只有团结一致,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4. 结论重症医学科在未来五年面临的展望和挑战是巨大的。
危重症医学现状及展望1危重症医学的发展现状(1)学科建设的发展危重症医学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己经被广泛认可。
1996年成立的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是我国危重症医学第一个正式的全国性学术组织。
2003年在全国暴发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导致许多伤病员出现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器官功能衰竭,在这些病员的救治中,ICU充分发挥了器官功能支持的重要作用,减少了病死率,使危重症医学的临床价值得到认可。
2005年成立了中华医学会危重症医学分会,2008年7月国家确认了危重症医学为临床医学二级学科,2009 年7 月又成立了中国医师协会危重症医师分会。
专科学会的成立为危重症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危重症医学是随着其他学科的发展,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深入认识,治疗手段和方法的创新而不断发展的,各学科之间的密切合作,是危重症医学得以发展的契机与动力。
随着整个医学领域更加专业化的发展,在综合ICU得到进一步巩固发展的基础上,相继出现了专科ICU,即亚专科的建立。
学科的细分是其发展的标志和方向,目前我国己有内科、外科、急诊、心脏、器官移植、神经及传染病等亚专科ICU。
如何规范亚专科的发展,需要业界的探索,更需要整个医学领域的需求与检验。
2 危重症医学的未来发展(1)培养危重症医学医师由于危重症监护伤病员数量的不断增加,ICU病床的占有率持续上升,危重症医学在医院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未来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培养足够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
专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成熟是危重症医学发展的基石。
危重症医学专科医师不仅要有广博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通晓内、外科各专业的基本理论、技术,还要具备适应本专业特殊需要的各项技能: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气道管理、呼吸机的使用、心肺复苏及CBP 等技术,并精通各种体克的诊断与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的监测与治疗,熟练掌握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的解读与应用,危重症伤病员的营养支持治疗等。
重症医学科未来五年的发展策略背景重症医学科是医疗领域中一项重要的专业,致力于治疗危重病患者并提供高度监护和护理。
随着医疗技术和科学的不断发展,我们需要制定一份发展策略,以确保重症医学科在未来五年内能够持续发展并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目标1. 提升重症医学科的治疗技术水平和护理质量。
2. 加强重症医学科与其他科室的合作与协调。
3. 提高重症医学科的研究和教育水平。
4. 提升重症医学科的设备和设施水平。
5. 提升重症医学科的患者满意度和医患关系。
策略1. 招聘和培养优秀人才重症医学科需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医疗团队。
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招聘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医生和护士,以提高重症医学科的人力资源。
- 提供培训和进修机会,不断提升医疗团队的专业水平和技能。
- 建立导师制度,指导和培养新进医护人员。
2. 强化科室间合作与协调重症医学科需要与其他科室密切合作,实现优质医疗服务的无缝衔接。
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建立跨科室的联席会议,定期讨论病例和治疗方案。
- 加强与急诊科、外科、心脏科等相关科室的合作,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
- 提供及时有效的咨询和指导,以帮助其他科室处理危重病患者。
3. 加强研究和教育水平重症医学科需要不断推进医学研究和教育,以提升学科的整体水平。
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鼓励医疗团队开展科研项目,提高学术水平和医疗技术。
- 组织定期的学术讲座和研讨会,促进知识交流和专业发展。
- 加强与相关研究机构和大学的合作,提供更多的研究资源和支持。
4. 提升设备和设施水平重症医学科需要先进的设备和设施支持,以提供更准确和有效的医疗服务。
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更新和升级重症监护设备,以提高监测和治疗效果。
- 引进先进的手术设备和技术,提高手术治疗水平。
- 加强设施建设,提供更舒适和安全的病房环境。
5. 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医患关系重症医学科需要关注患者的需求和体验,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沟通和信息交流,确保患者和家属了解治疗方案和进展。
天津医药2018年6月第46卷第6期重症医学的现状与未来秦英智秦英智(1945-),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教授,主任医师,急救医学专家,从事急救、重症医学工作35年,在天津市率先组建呼吸机治疗研究中心。
曾任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委、天津市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委、天津卫生局重症医学质控中心主任。
多年来致力于呼吸机的研究和危重症抢救方面研究,擅长机械通气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呼吸衰竭。
在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方面,采取肺保护方法,应用不同模式进行肺复张治疗,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通过应用无创、微创方法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研究机械通气与心肺相互作用,提高了有创机械通气对急性心衰抢救的成功率。
在呼吸支持基础上,应用连续肾脏替代方法成功救治多例多脏器功能失常患者。
在国内较早应用体外膜氧合(ECMO )治疗重症肺炎并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获科研成果10余项,在国内各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专著3部。
2000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15年获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杰出贡献奖。
现任《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编委,《天津医药》常务编委,《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中华医学杂志》审稿专家。
摘要:近30年来,重症医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医院的医疗实践和其他突发事件处置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已成为抢救危重患者、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重症医学科已经被证明能够适应变化,并能够引领学科发展。
这些变化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本文主要就早期识别脓毒症、急性肾损伤(AKI )与肾脏替代治疗(RRT )、呼吸衰竭与机械通气、血流动力学监测与容量复苏等四个方面论述重症医学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
可以预见,通过加强基础与临床研究,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是未来重症医学的发展趋势关键词:脓毒症;呼吸,人工;肾替代疗法;血流动力学;重症医学中图分类号:R459.7文献标志码:CDOI :10.11958/20180562The present and future of intensive medicineQIN Ying-zhiTianjin Third Central Hospital,Tianjin 300170,ChinaAbstract:In the past thirty years,intensive medicine has made great development,and it has been playing an activerole in hospital medical practice and other emergencies.Intensive medicine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in rescuing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nd protecting people ’s life and health.It has been proved that intensive medicine is capable to adapt to change and to lea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These changes have greatly improved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Thisarticle is mainly focused on the four aspects to explore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intensive medicine,including the early recognition of sepsis,acute kidney injury (AKI)and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RRT),respiratory failure and mechanical ventilation,hemodynamic monitoring and volume resuscitation.It can be predicted that the future trend of intensive medicine is to foster collaboration between clinical and basic researches,and to make full use of big data andartificial intelligence.Key words :sepsis;respiration,artificial;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hemodynamics;critical care medicine作者单位: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邮编300170)重症医学是研究任何损伤或疾病导致机体向死亡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并对患者进行救治的学科。
该学科重点是对危重患者实施监护、对器官功能低下或衰竭脏器实施器官支持,使患者在保证氧输送和维持器官功能条件下赢得去除病因的时间。
由于有完整的学术内涵与自身特点,重症医学已经成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抢救危重患者不可替代的专业学科。
重症医学科是年轻的学科,30多年专题研究·重症医学述评561Tianjin Med J,June2018,Vol.46No.6来监护、器官支持等临床实践的快速发展,已经建立了重症感染、重症呼吸、重症心脏、重症肾脏和重症神经等10多个亚专科。
近年来,随着对疾病病理生理学研究的深入,机械通气、血液净化等临床实践的普及,数以万计的危重症合并多器官功能失常(MODS)的患者得以救治,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当前,科技手段与人工智能的应用使临床医生可迅速获得大量、深层次的患者机体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到更真实的疾病发展过程,为制定实施个体化的救治方案,提供精准抢救治疗措施奠定了基础。
1脓毒症的研究重症感染引起的脓毒症仍是危重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与病死率仍居高不下。
深入探讨脓毒症的发病机制,有效地评估和干预、早期诊断和防控感染是治疗脓毒症的关键。
1991年首次提出脓毒症共识(Sepsis1.0),10年后发布第2次共识(Sepsis2.0);2015年发布了第3次国际共识(Sepsis3.0),重新定义了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
目前Sepsis3.0对脓毒症的定义是由感染引起的宿主反应调节失常,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
新定义废弃了全身性炎症反应与严重脓毒症阶段,将脓毒症休克定义为脓毒症的一个子集;反映了面对感染必须早期识别和宿主特异表达调节功能紊乱双重概念。
本质上是更好地将患者分类并进行临床试验。
新定义没有改变诊断和早期的管理。
然而,Sepsis3.0并不完善,因为大部分信息来源于发达国家,qSOFA(quick SOFA)尚需临床验证;同时临床上存在过度诊断、过度使用广谱抗生素和多重耐药菌的发生,有恶化成本效益的潜在风险。
当今,Sepsis3.0对脓毒症的早期诊断仍是国内外所关注的话题,未来基因诊断结合现有生物标志物的大数据分析是脓毒症诊断的研究方向,以期做到及时、准确诊断。
对潜在脓毒症早期诊断并及时干预以提高脓毒症救治水平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2急性肾损伤(AKI)与肾脏替代治疗(RRT)的应用脓毒症导致的AKI是ICU常见的危重并发症(发病率45%~70%);尽管血液滤过设备与治疗方法明显改善,但AKI患者的住院时间和病死率仍没有明显改善。
AKI常合并器官功能失常,如心衰、呼吸功能衰竭等,需要血液滤过。
目前尚无治疗AKI的特效药物,主要方法是肾支持,常采用RRT。
当今RRT应用的模式、剂量、时机尚无循证医学证据。
最近回顾性研究表明RRT可增加AKI进展为慢性肾病(CKD)和终末期肾病的风险,因此对需要长期透析或肾移植的患者需特别关注。
今后应对疾病发病机制进一步研究,以努力降低RRT病死率。
研究表明脓毒症导致AKI不仅涉及脓毒症,同时包括各种原因导致的AKI,包括微循环灌注异常、肾小管上皮细胞与代谢功能失常和炎症变化等。
因此临床不仅关注诊断,更要关注AKI的发生及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近年来AKI的相关诊断标志物不断丰富,如能将多种诊断标志物联合应用,对早期诊断AKI很有价值,但尚需进一步研究。
在AKI 的治疗方面RRT的时机仍需个体化,2016急性透析质量倡议组织(ADQI)专家共识中虽然已经有精准的RRT方案,但仍需大样本的研究加以印证。
3呼吸衰竭与机械通气3.1呼吸支持管理和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VILI)经过20多年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研究,机械通气是给予呼吸衰竭患者生命支持的有效手段。
但由于机械通气并不符合患者生理,同时因患者疾病存在异质性,故机械通气模式、设定参数尚未确定。
目前对ARDS实施保护性通气的研究证据仅限于小潮气量(V T)、俯卧位通气(PP)和肌松剂的应用。
VILI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压力损伤和容量损伤,导致VILI的原因并非是气道平台压过高和高V T,主要原因是跨肺压(Ptp)或V T与功能残气量(FRC)的比值升高。
此外,应力与应变导致的肺损伤可见于所有应用机械通气的患者,应力反映肺膨胀压力变化,应变是V T或气道压差(∆PAW)与FRC的比值确定的,反映肺容量变化(∆V)。
3.2机械通气过程中测定食管压(Pes)为准确了解重症ARDS患者的肺平台压,还需测定Pes。
Pes 可用于解析呼吸系统的膨胀压,即肺和胸壁的弹性回缩压。
使用Pes替代胸膜压(Ppl)是最近提出的,是用吸气末屏气(EITP)设定V T,用呼气末屏气(EETP)设定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的一种方法;跨肺驱动压是EITP与EETP的压力差,是肺实质损伤的重要指标。
肺泡过度膨胀更依赖肺膨胀的力量,而并非气道平台压。
以Pes为导向的EETP、EITP监测对指导重症ARDS的机械通气参数设置很有科学价值。
近年来机械通气从理念到临床都有很大进展,但仍不完善,尚需临床大样本的研究证实。
3.3体外气体交换的应用近年来呼吸支持进展很快,对机械通气不能改善氧合的患者可应用体外气体交换装置改善通气与氧合,包括体外膜氧合562天津医药2018年6月第46卷第6期(ECMO)、体外二氧化碳去除(ECCO2R),上述方法已被推荐为重症ARDS患者的挽救性治疗措施,而且临床已经取得一定效果。
静脉-静脉ECMO(V-vECMO)作为机械通气治疗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的挽救治疗方法,其指征与时机尚无定论,目前仍以生理参数的恶化作为依据[如氧合指数(P/F index)<80 mmHg,1mmHg=0.133k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