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盐冯海燕
- 格式:ppt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14
盐化肥(第2课时)嘉峪关市第四中学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科普版化学九年级下册专题七《初识酸碱盐》中单元3《盐化肥》的内容。
“酸碱盐”可谓是初中化学的重中之重,学好这部分内容,进一步形成化学思维方式,初中化学的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并为以后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盐是该专题内容的最后一部分,不仅能学到新的内容,也是对酸碱部分的回顾复习。
学情分析经过系统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储备,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学科能力。
但有些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微观思维尚未形成等。
基于这些情况,本节课主要采用趣味导入、实验演示、问题探究、多媒体展示、微观模型等教法,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分析、归纳总结等活动进行学习。
教学过程中师生协作,努力实现教学相长。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碳酸钠与酸、碱、盐的反应,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概念、特点及发生条件3.进一步体会分类学习化学物质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碳酸钠与酸的反应,学会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2.学会运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及“溶解性表”,判断反应能否发生3.通过碳酸钠与酸、碱、盐的反应,理解复分解反应,学习用归纳、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树立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观点。
2.通过改进实验设计,初步认识物质之间的转化,体会创新。
3.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重点:1.碳酸钠的化学性质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初步理解复分解反应。
难点:1.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2.从微观角度认识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教学用具:PPT课件,实验仪器(U型管、气球、注射器,橡胶塞、4支小试管、导气管、橡胶管、药匙),实验药品(稀盐酸、碳酸钠固体、碳酸钠溶液、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钙溶液)一、碳酸钠的化学性质【演示实验】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实验操作:取少量碳酸钠粉末于U 型管中,夹紧弹簧夹后,将注射观察实验,量气泡,气球变鼓引发思考:【过渡】实验的奇妙之处:原本在U型管中的碳酸钠,出现在了小试管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后,通入氢氧化钠溶液又变成了碳酸钠。
教学篇誗教学反思初中化学酸碱盐复习的实践与反思郑丽(甘肃省庆阳市第五中学,甘肃庆阳)化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取得更好的成效。
酸碱盐是初中化学的难点,对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至关重要。
因而,应当切实做好酸碱盐复习,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使其取得实效。
从初中化学酸碱盐复习的整体情况来看,尽管绝大多数教师都十分重视,而且也进行了设计,但仍然面临诸多困境,需要引起教师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完善。
一、酸碱盐复习面临的困境通过对当前一些教师开展酸碱盐复习的调查情况来看,尽管很多教师都给予了重视,而且进行了系统设计,力求使学生的理解更深,但仍然面临诸多困境,直接导致酸碱盐复习无法取得实效。
有的教师不注重突破难点,在带领学生复习方面缺乏调查与分析,对学生的基本情况缺乏了解,在寻求酸碱盐复习突破口方面还比较薄弱;有的教师在酸碱盐复习方面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不注重从学生出错率较高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入手,缺乏对学生的有效引导,点拨不到位,学生也缺乏质疑意识,甚至更多教师采取的仍然是“题海战术”;有的教师则不注重强化学生对酸碱盐的理解,如实验教学相对较少,学生无法直观理解酸碱盐的特性,而且对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仍然死记硬背,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酸碱盐复习的优化策略(一)找准酸碱盐复习的突破口要想使酸碱盐复习取得更好成效,教师一定要找准“突破口”,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以及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复习,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酸碱盐复习向纵深开展,最终学生也会对酸碱盐的理解更加深刻。
教师应当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酸碱盐性质的记忆、理解和认识,为此需要在寻找“突破口”上加大力度。
如多分析“题眼”,并在总结的基础进行划分,使学生在解题的时候迅速找到“题眼”。
这样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也能够强化学生的解题效率,教师应当加大研究力度,努力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解题思路。
教师还应当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酸碱盐”高效复习策略作者:倪庆华来源:《新高考·升学考试》2018年第12期酸碱盐是初中化学学习的一个难点,其特点是内容多,覆盖面广,题型又千变万化。
同学们学习时感觉知识点混淆,解题时无从下手、错误百出,因而成绩不很理想。
为此,学好这部分知识真的非常重要,尤其在复习阶段,怎样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有序地梳理,在解题时又能灵活地加以使用,这是学好初中化学的关键。
所以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做到高效复习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一、熟知知识要求,夯实基础本章涉及的知识要求有: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值判断溶液的酸碱性;能用酸的通性和常见的几种酸的性质(HCl和H2SO4)分析现象;会正确进行浓硫酸的稀释;能用碱的通性和常见的几种碱的性质(NaOH和Ca(OH)2)解决简单问题;学会粗盐提纯的方法和操作;知道盐的通性和常见盐(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的性质和用途;初步认识中和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并对典型反应进行判断。
对于这些知识点要求,我们要做到熟记于心,能随时调用。
二、掌握典型题,以点带面例1. 有下列几种物质:a. 盐酸b. 硫酸c. 熟石灰d. 硫酸铜e. 纯碱f. 食盐请选择合适的标号(a~f)填空(不得重复)(1)用来清除铁锈的物质(2)常用于降低土壤酸性的是(3)在日常生活中用做调味剂的是(4)少量存在于胃液中帮助消化的是(5)农业上用于配制波尔多液的是(6)做馒头时用于除去面团发酵生成的酸的是【解析】此题的测试点是常见的酸、碱、鹽的用途,属综合题型,重点考查同学们的记忆能力。
答案:答案应为(1)b(2)c(3)f(4)a(5)d(6)e例2. 下列物质中能与稀硫酸发生中和反应,又能产生白色沉淀的是()A. Ba(OH)2B. K2CO3C. Mg(OH)2D. BaCl2【解析】此题考查酸的通性及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综合性较强,根据酸的通性及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可知四种物质都能与硫酸反应,但若要产生白色沉淀只能从A、D中选,而只有A与稀硫酸的反应为中和反应,故此题选择A。
《第八章酸碱盐》复习课教学反思棋盘井中学武丽二〇一七年三月十八日《酸碱盐复习课》教学反思棋盘井中学武丽初中化学《第八章酸碱盐》是中考化学的重中之重,其涉及的物质种类和名称较多,物质的化学式、反应方程式及反应类型较多,导致头绪多,难掌握,给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学生匆匆学完一遍后,总有点雾里看花的感觉。
所以我在复习本章的时候,选择将酸碱盐相关知识进行对比归纳整理,让学生通过对比归纳的方式加深对酸碱盐化学性质的理解。
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通过归纳的方式整理出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及相关的方程式,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2、帮学生重新理清各离子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轻松完成复分解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二、教学过程本节课我首先设计用知识树展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随时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熟悉目标之后,首先利用“手掌记忆法”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学生记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大框架”,之后趁热打铁,开启小组合作模式,将学生分为“酸组”、“碱组”和“盐组”三个小组进行“小组PK赛”,要求学生在黑板上分别写出本组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每写对一个方程式加一分,展示环节,每发现其他组写错一个方程式,加2分,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踊跃参与活动,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在活动后适时进行评价,评出“PK之王”。
在学生掌握了化学反应方程式之后,在已写的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我引入了复分解反应,总结出常见的沉淀,最后和学生合作交流,归纳出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离子对”,让学生能更快的判断复分解反应的进行与否,最后,配套练习,巩固练习。
三、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本节课的教学总体是比较流畅的,但仍有不足之处:1.“小组合作”这一环节在时间安排上还是有些不紧凑,拖沓,导致最后一道题只完成了推导过程,留下了“小尾巴”。
2、后进生在本节课照顾的不到位,尤其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上,应该进步不大。
应该单独设计一些简单的化学方程式让后进生单独书写,单独PK。
最新冀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检测试卷及答案(往年真题)班级:姓名: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题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总分得分一、认认真真读拼音,端端正正写汉字。
bōlàng yóu qíyǐjīng gāng qín xiūxijiào shìhāqian jīng qíchéng shìbiǎo shì二、比一比,再组词。
放(_______)被(________)饱(________)清(________)防(_______)披(________)抱(________)晴(________)房(_______)坡(________)炮(________)情(________)三、想一想,用尺子连一连。
晶莹的空气一条松鼠清脆的绿叶一幅画清新的露珠一匹小河浓密的歌声一只小马四、按要求填空。
1.“甘”的笔顺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求”共__________笔,第三笔是__________。
3.“匹”的最后一笔是__________,组词__________。
4.“弯”是__________结构,部首是__________。
5.“背”在“背着”一词中读__________,另一个读音是__________可组词为__________。
五、词语填空。
(___)消(___)散自(___)自(___)风景(___)(___)(___)(___)水秀(___)淡(___)轻风(___)雨(___)六、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寻找”“明亮”“灾难”这三个词语都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的字组成的。
(____)2.“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出自《三字经》。
(____)3.《画杨桃》一文中同学们看到“我”的画哈哈大笑起来,是因为“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酸碱盐的复习》教学案例分析作者:武丽娜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年第23期一、教学思想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教学设计是以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为核心的,其中教材分析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分析教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哪些资源。
二、教材分析酸碱盐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考查的方向较为灵活。
包括常见的酸碱盐以及其性质,还涉及了金属、二氧化碳、以及溶液等知识。
单独学习各块知识时会感觉难度并不是很大,可一旦综合起来,往往没有头绪,无从下手。
本节课的目的在于帮学生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找到知识的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在过程中感受寻找规律的价值,从而发展科学学习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1.理清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能够熟练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构建酸、碱、盐、氧化物、单质之间的知识网络。
3.能依据知识网络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寻找知识内在规律的意识,学会学习的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1.构建酸、碱、盐、氧化物、单质之间的知识网络。
2.能依据知识网络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和点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点评情景引入:新闻再现:2009年2月9日,太旧高速公路阳泉坡头段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两车相撞,造成10吨浓硫酸泄露。
问题:消防官兵赶赴现场携带什么物质?点拨:我们用到的这些物质大多都是酸碱盐,它们在很多领域都有很重要的用途,要更科学准确的利用它们,这节课就是对它们的性质进行梳理、熟练以及应用。
目标呈现任务一:(课前独立完成)找出上写两册课本中有酸、碱、盐参加的化学反应,能够熟练地书写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任务二: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写出硫酸、氢氧化钙、碳酸钠、二氧化碳、氧化铁、铁六种物质之间两两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附件1山东省2013年初中校本研修阶段课时教学设计模板作者姓名冯海燕学校李家埠初中学科化学年级/班级初三一班教材版本人教版课时名称《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上课时间11.11 学生人数46单元背景主题单元按照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设计本单元学习的目标是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方法,知道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方法;能设计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简易装置,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通过二氧化碳和氧气有关性质的比较,了解制备二氧化碳和氧气时,其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异同,初步确立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在组装并使用自己设计的装置制取气体的过程中,体验、反思和完善实验设计,初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树立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教学重点是采用活动与探究的方式研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仪器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本单元教学难点是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出发,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课时设计说明《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教材首先给出了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然后采取探究的方式来研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
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首先归纳了确定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时应考虑的因素,然后让学生从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气体密度与空气密度的大小关系以及是否与水反应等方面,来比较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异同。
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些仪器,由学生自己来组装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然后利用设计的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以此帮助学生形成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学情分析因为已经知道了实验室制取氧气,所以在学习制取二氧化碳时学生学习气氛高涨,学生理解能力高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方法,知道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方法;(2)能设计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简易装置,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274神州教育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育教学方法探究庄见礼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高兴中学摘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十分有限,不利于学生化学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明确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除了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之外更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主要结合了笔者近些年的教学经验,对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化学教育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以此为初中化学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策略对于学生来说,初中阶段的化学学习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化学这个概念,而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通常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十分有限,严重束缚了学生化学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
因此,为了满足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要求,教师必须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采用有效的手段转变化学教学策略,改变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课堂中采用“一言堂”的方法向学生强行灌输知识点。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教学兴趣不高,课堂质量也无法达到教学要求,甚至是影响了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
因此,想要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因此应该在课堂中占据绝对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
这也就意味着,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在化学教学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能够积极的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来,树立起自主探究意识和创造能力,最终实现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爱护水资源”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下时间亲自去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水资源和污染情况,并利用网络去整理和总结当前解决水资源污染的主要措施,在化学课中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
这种方法彻底转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通过学生的实际走访和调查让他们真正意识到了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并以此树立起正确的环保理念。
初中化学课堂中酸碱盐教学策略达成作者:沈雪峰来源:《启迪与智慧·中旬刊》2021年第01期“酸碱盐”作为初中化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内容较多,涉及大量的化学式、概念和反应方程式,学生学习这一部分知识时容易陷入到困境当中,影响他们学习化学的自信。
在教学中,教师需把握好知识特点,从物质的种类与名称着手,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使其透彻理解与牢固掌握酸碱盐知识。
一、紧密结合生活实际,有效增强学生认知化学和生活之间的关系相当密切,初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讲授酸碱盐知识,把生活中的一些酸碱盐物质带到课堂上,拉近课堂与生活间的距离,利用生活化氛围辅助学生理解概念,熟悉酸碱盐的种类、常见物质、组成成分等,增强学生的认知。
在进行“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时,教师先询问:生活中经常说的盐指的是哪种物质?学生结合生活常识知道是调味用的食盐,教师告知他们食盐的主要成分是NaCl,追问:食盐和盐是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后回答:盐是化学中一类物质的总称,食盐则属于这类物质中的一种。
接着,教师讲述:化学中的盐,除食盐之外,还有亚硝酸钠、硝酸钠、氯化镁、硫酸铜等;生活中的盐除食盐之外,还有大理石、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等,本节课主要研究食盐。
教师提问:氯化钠的化学式是什么?食盐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自由讨论和发言。
之后,学生阅读课本,说出食盐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使其知道先得到粗盐,再加工提纯得到精盐,让他们了解实验的制取。
上述案例,教师充分借助生活中常见的食盐辅助教学,让学生意识到化学同生活、生产的关系,增强他们对盐的认知,为后续深入学习做铺垫。
二、把握教学重点内容,构建完善知识框架酸碱盐是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十和十一两个单元的内容,涉及的知识点繁多,部分教师难以把握好侧重点,以致影响预期教学目标的达成,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他们难以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这就要求初中化学教师在酸碱盐教学中,应认真研究、阅读和分析教材,找到各个课题与实验活动的重点、难点与疑点,明确教学目标,带领学生着重学习和探究这些知识要点,使其探索酸碱盐的奥秘,构建完善的知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