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礼论(2)全文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荀子·礼论》原文与译文(二百三十四)
[原文]
19.15 故曰:性者,本始材朴也(1);伪者;文理隆盛也。
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2),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
故曰: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3),性伪合而天下治。
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4);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5)。
《诗》曰(6):“怀柔百神,及河乔岳。
”此之谓也。
[注释]
(1)朴:未加工过的木材。
(2)《集解》无“成”,据宋浙本补。
(3)阴阳:见17.3 注(3)。
(4)辨(b4n 办):通“办”,治理。
(5)分:次,安排。
(6)引诗见《诗·周颂·时迈》。
[译文]
所以说:先天的本性,就像是原始的未加工过的木材;后天的人为加工,则表现在礼节仪式的隆重盛大。
没有本性,那么人为加工就没有地方施加;没有人为加工,那么本性也不能自行完美。
本性和人为的加工相结合,然后才能成就圣人的名声,统一天下的功业也因此而能完成了。
所以说:上天和大地相配合,万物就产生了;阴气和阳气相接触,变化就出现了;本性和人为的加工改造相结合,天下就治理好了。
上天能产生万物,但不能治理万物;大地能负载人民,但不能治理人民;宇宙间的各种东西和各类人,得依靠圣人才能安排好。
《诗》云:“招徕安抚众神仙来到黄河高泰山。
”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
礼论(王安石) 阅读答案附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试题答案、职业规划、原文赏析、小学阅读、初中阅读、高中阅读、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 writing, test questions answers, career planning,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primary school reading, junior high school reading, high school reading, poetry reading, classical Chinese reading,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礼论(王安石) 阅读答案附翻译王安石·礼论呜呼,荀卿之不知礼也!其言曰“圣人化性而起伪”,吾是以知其不知礼也。
第1章1.3 《荀子》选读一、《荀子》解读荀子的思想虽然和孔子、孟子的思想都属于儒家思想范筹,但有其独特性,自成一说。
荀子提倡“性恶论”,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具有更强的现实主义倾向。
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荀子》一书是中国古代儒、法、道、墨等诸子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绝大部分内容是荀子晚年所写,语言富有文采,《劝学》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一个时代是否发生日食月食、是否风调雨顺、是否出现过扫帚星等,都不是关键的问题;关键在于君上是否英明,政治是否清平。
因此,真正可怕的也不是发生日食月食、风雨不合时宜或者扫帚星出现等等,而是由君上昏暗、政治险恶等导致的种种反常现象即“人祅”。
1.荀子认为人应当在哪些主要的方面发挥自己的努力?2.当代学者李泽厚曾就“星队木鸣,国人皆恐,……而畏之,非也”说:“现代学人都大讲无神论,其实乃实用理性的范例,与唯物唯心无关。
”试结合文中有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1.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小题。
(5分)材料一: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材料二: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论语•八佾篇第三》材料三:王者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二后王;道过三代谓之荡,法二后王谓之不雅。
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械用皆有等宜,声则凡非雅声者举废,色则凡非旧文者举息,械用则凡非旧器者举毁,夫是之谓复古。
是王者之制也。
——《荀子•王制第九》【注】道不过三代,法不二后王:三代指夏商周三代,后王指当今君王。
奉行的政治原则不超出夏商周三代,实行的法度不背离当代的君王。
(1)荀子提倡的礼制与孔子提倡的礼有何相同点?(2分)(2)孔子的“礼”与荀子的“礼”有哪些不同之处,试作评析。
(3分)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
(5分)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目录中文摘要 (2)Abstract (3)Keywords (4)前 言 (5)一、孔孟之礼 (6)(一)孔子言礼 (7)(二)孟子论礼 (8)二、荀子礼论 (9)(一)礼养情性 (9)(二)情安于礼 (10)(三)礼别贵贱 (12)(四)礼通天道 (14)结 语 (15)参考文献 (16)致 谢 (17)附 录 (19)荀子礼论研究中文摘要礼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礼仪之邦的文化内涵。
自周公制作礼乐,至礼崩乐坏、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是礼学思潮的鼎盛时期。
儒家学派推崇礼学,在百家之中独树一帜,影响了中华两千年的文化格局。
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集大成者——荀子——对礼的贡献最为突出,可以说后世的礼乐研究始终没有超过荀子之学的范围。
本文从荀子的生平出发,结合孔子、孟子的基本礼论,从哲学角度探寻荀子之礼,旨在将对礼的学习了解最终落实到个体的内在关照之中。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群雄争霸、百家争鸣,思想上礼崩乐坏、百花齐鸣,儒学 为当世之“显学”。
荀子是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集大成者,其思想批判吸收了战国时期的礼学思潮,将礼作为其一生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
荀子礼论从个体情欲出发,认为礼养情性、情安于礼,并为个体调养自己的情性提出了详细可行的方法;在政治、伦理道德方面,荀子的礼论具有“别亲疏贵贱”的属性,对社会进行的是有差别的关怀;荀子不仅仅在个体、社会上赋予了礼无上的价值,而且认为认识礼的深刻内涵、遵循礼的要求,是达到天道,走向“内圣外王”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儒学,荀子,礼学,哲学,礼论The Study of Xun Zi’s CeremonyAbstract"Ceremony"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Chinese culture of five thousand years, which is the inner pillar for Chinese nation to be known as the “origin of ceremony”. From Zhou’s proposal for the concept of ceremony to the disposal of ceremony for the uprising of different schools,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is the heyday for ceremony. The Confucian school respected the theory of ceremony, which is unique among the hundreds of schools at that time, affecting the Chinese culture pattern for two thousand years. As a last bit of Confucianism synthesizer – Xun Zi – made the greatest contribution to ceremony, thus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study of ceremony has never been beyond Xun Zi's learning range. Started from Xun Zi's life experience, combined with the basic theories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this article explores ceremony from a philosophical point of Xunzi in order to learn about the final implementation of ceremony among individuals.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it is a time for the warlords, political hegemony, ideologically contending, the disintegration of ceremony, the uprising of nearly one hundred schools, so the Confucian school became the most popular school at that time. Since Xun Zi is the last master of Confucianism, his ideological and critique absorption of the ceremony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became the core of his life theory. With propriety on individuals’ passions Xun Zi thought that ceremony can nurture laziness and passions should be within the range of ceremony. Further more, Xunzi presented detailed and feasible methods for individuals to meditate own emotions. In the aspect of politics and ethics, XunZi’s ceremony has the distinction of closeness and property, which means that there is a difference in showing care to different persons in the society. Xun Zi not only embedded the ceremony on individuals and the society, he also showed his special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found meaning of ceremony: only byaccepting the core of ceremony and following the ritual requirements of ceremony can individuals reach Heaven in the aftermath and walk into the road of becoming the "Saint King".Keywords:Confucianism, Xun Zi, the school of ceremony, philosophy, thetheories of ceremony前 言礼治文化是夏商周三代政治文明的特色,周礼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影响极大。
八、名著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宰我出。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材料二三年之丧何也?曰:“称情而立文,因以饰群,别亲疏、贵贱之节,而不可益损也。
故曰,无适不易之术也。
创巨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迟。
三年之丧,称情而立文,所以为至痛极也。
”(《荀子·礼论》)(注)饰群:整治有亲属关系的群体。
“饰”通“饬”,整治。
21.“钻燧改火”的意思是_________,宰我以此来说明______22.孔子和荀子认为“三年之丧”不能改变的理由有什么不同?21.新的一年开始三年之丧不符合自然节律(不合天道)或答“一年之丧符合自然节律(不合天道)”22.孔子认为三年之丧是对父母的感念和爱的回报,以此宣扬仁爱推行孝道。
荀子认为三年之丧是用来愈合父母去世后的巨大创痛,借此来整饬亲族,分别亲疏和贵贱。
参考译文:材料一:宰我问:“父母死了,服丧三年,为期太久长了。
君子三年不习礼,礼一定会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一定会荒废。
旧谷已经吃完,新谷已经登场,取火用的燧木已经轮换了一遍,服丧一年就可以了。
”……宰我出去了,孔子说:“宰我不仁啊!孩子生下来三年后,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
三年丧期,是天下通行的丧礼。
宰予难道没有从他父母那里得到过三年怀抱之爱吗?”材料二:守丧三年是根据什么制定的呢?答道:“这是根据与哀情相称而制定的礼文,藉此来表明亲属关系,区别亲疏贵贱的界限,因而是不能任意增减的。
所以说这是不能更改的原则。
”创伤巨大,复原的日子就长;悲痛愈深,平息的时间就迟,所以要守丧三年,这是与长久的哀情相称的礼文,也是为极度的哀痛而制定的。
《荀子·礼论》原文与译文(二百三十六) [原文] 19.18 三年之丧,何也? 曰:称情而立文,因以饰群(1),别亲疏、贵贱之节而不可益损也。
故曰:无适不易之术也。
创巨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迟。
三年之丧,称情而立文,所以为至痛极也(2)。
齐衰、苴杖、居庐、食粥、席薪、枕块(3),所以为至痛饰也。
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哀痛未尽,思慕未忘,然而礼以是断之者,岂不以送死有已、复生有节也哉?凡生乎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有知之属莫不爱其类。
今夫大鸟兽则失亡其群匹(4),越月逾时,则必反铅(5);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踯躅焉,踟蹰焉,然后能去之也。
小者是燕爵犹有啁噍之顷焉(6),然后能去之。
故有血气之属莫知于人,故人之于其亲也,至死无穷。
将由夫愚陋淫邪之人与?则彼朝死而夕忘之;然而纵之,则是曾鸟兽之不若也,彼安能相与群居而无乱乎?将由夫修饰之君子与?则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若驷之过隙;然而遂之,则是无穷也。
故先王圣人安为之立中制节(7),一使足以成文理,则舍之矣。
[注释] (1)饰:通“饬”,整治。
群:指有亲属关系的群体。
(2)极:极限,最高限度。
指极度的悲痛不可再超过这三年的期限,它是下文所说的“送死有已”的具体体现。
(3)齐衰:见 19.14注(11)。
苴(j&居):通“粗”。
苴杖:用粗劣的竹子做成的手杖,供哭丧时用。
庐:即“倚庐”,见 19.14 注(12)。
(4)则:若。
(5)反:通“返”。
铅(y2n 沿):通“沿”。
顺流而下叫“沿”,此指随大流、合群。
(6)是:则。
爵:同“雀”。
啁噍(zh#uji&周究):同“啁啾”,象声词,形容细碎杂乱的鸟鸣声。
(7)安:语助词。
[译文] 三年的服丧,是为了什么呢? 回答说:这是根据人的感情来确立礼仪制度,藉以整治亲族,区别亲近的人与疏远的人之间、高贵者与卑贱者之间的不同礼节,而不能再增减的了。
所以说:这是无论到什么地方也不可改变的措施。
荀子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汉族,周朝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生平简介游学《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
荀(xún)子于五十岁始来游学于齐,至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
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
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入秦在此期间,他曾入秦,称秦国“治之至也”。
又到过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面前。
最后老死于楚国兰陵。
他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汉初政治家、科学家张苍均为其门下高足。
著作集为《荀子》(唐代杨倞为其作注,因为荀子受历代学者的抨击,其注者不多。
直至清代考据学兴盛,注释校订者才增加。
现代研究荀子的学者也较古代为多,包括清代王先谦,民国时代的梁启雄。
清末学者谭嗣同,在他的《仁学》中这样评价:(中国)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
晚年的代表作有《劝学》。
)。
帝王之术《史记》记载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荀子的“帝王之术”,通过李斯后来的实践,体现出来。
北宋苏轼在《荀卿论》中说:“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
”后世评论思想家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
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
《荀子·礼论》原文与译文(二百三十五)
[原文]
19.17 刻死而附生谓之墨(1),刻生而附死谓之惑,杀生而送死谓之贼。
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使死生终始莫不称宜而好善,是礼义之法式也,儒者是矣。
[注释]
(1)刻:削减。
附:增益。
墨:(丧葬)俭省刻薄。
墨家主张薄葬(见 6.4 注(4)),所以把丧
葬俭省刻薄称为“墨”,这是“墨”字的一种社会文化意义。
[译文]
削减死者的用度来增加生者的用度叫做刻薄,削减生者的用度来增加死者的用度叫做迷惑,杀掉生者来殉葬叫做残害。
大致地摹拟他的生前来送他的终,使逝世和在世、人生终结和人生开始时的仪式无不得当合宜而尽善尽美,这就是礼义的法度标准了,儒者就是这样的啊。
王安石《礼论》(2)原文现在荀子认为圣人用礼义法度去改造人的本性以兴起后天的人为,就是不能辨别天性中的过错,虽然他也看见而且说出来了。
凡是施行礼的人,一定要阻止他的放诞傲慢之心,违背他贪婪欲念的天性。
没有人不想逃逸却会为尊贵的人劳作,没有人不想获取却会为长者谦让,拱手跪拜鞠躬行礼,来表现他的谦恭。
百姓施行这些礼节,哪里都有乐于这样做的想法呢?是担心地位高的人厌恶自己,而用刑罚紧随其后(责罚自己)啊。
所以,荀卿认为只要用法律的威严就能胁制百姓,而百姓只是在外表上遵守礼节罢了,这也是荀卿没有考虑的过错啊。
砍伐树木把它制作成器具,驯服马匹让它成为座驾,这并不是(凭它们的)天性就能够做到的。
所以一定要用斧子去削减,用绳墨使木头变直,用圆规使木头变圆,用直尺使木头变方,捆束,联接,用胶水粘黏它,用油漆涂饰它,这样之后做成的器具就适于使用了。
先用马嚼子、马笼头的控制,再用马鞭的威胁,快慢舒缓,(马)就不能获得自由,而全都听命于人,这样以后马就适于驾驭了。
由此看来,没有人不是在外被胁迫而因武力而服从的。
然而圣人舍弃树木不把它做成器具,舍弃马匹而不让它成为座驾,本来也是顺应了它们的天性。
现在人生下来就有尊敬父亲热爱母亲的本心,圣人顺应他们天性的欲望而却又加以限制,所以他们的限制虽然有强迫的地方,但仍旧是顺应了他们天性的欲望啊。
圣人如果不施行这些礼节,那么天下大概将会有怠慢自己的父亲和痛恨自己的母亲的人了。
这也可以说是失去了它的本性了。
如果把遵循本性当作人为,那么失去本性就可以当作是真实吗?这是说荀子没有考虑的原因啊。
那猿猴的形状,不是不像人的,如果想用尊卑来规范它用揖让来节制它,那么它们就向深山大麓逃跑了,即使用威严使它们畏惧用教化使它们驯服,难道就可以让它们驯服吗?认为天性中没有却可以通过教化以形成后天的人为,那么也可以让猿猴讲究礼节了。
所以说礼从天性开始而在人为上完成,天性中如果没有这些,却想要做成,全天下的东西,我大概还没有见到过。
荀子全文《荀子》全文劝学篇第一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
醯酸,而蚋聚焉。
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蹞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八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一、此项测验分为三大题,共80小题。
二、请按照要求在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涂写好准考证号,严禁折叠答题卡。
三、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题本上答题,一律无效。
四、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时,方可答题,宣布考试结束时,应立即停止答题。
题本、答题卡、草稿纸一律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考场。
如果你违反了以上任何一项要求,都将影响你的成绩。
五、在这项测验中,可能有些试题较难,因此你不要在一道题上思考时间太久,遇到不会答的题目可先跳过去,如果有时间再去思考,否则,你可能没有时间完成后面的题目。
六、试题答错不倒扣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1.2分)1. “打铁还需自身硬。
”这句话着重强调()。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A. 量变必然引起质变B.对立统一规律C.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D.2. 《荀子·礼论篇》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这句话解释了世间万物的产生、发展的原因。
下列句子中与此句反映的哲学原理最一致的是()。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A.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B.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C.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D.3. 辩证法上所称因果关系是指()。
一切彼此制约的关系A. 事物前后相继的关系B.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C. 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D.4.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伟大工程A. 伟大斗争B.C. 伟大事业D.伟大梦想5. 毛泽东对党的“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界定的著作是()。
A. 《反对本本主义》B. 《实践论》C.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D. 《改造我们的学习》6. 下列不属于中国共产党指挥人民军队在抗战中取得的重要胜利战役的是()。
台儿庄战役A. 百团大战B.C. 平型关大捷D.奇袭阳明堡7. 关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成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儒学摘要译文《荀子》译文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
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
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
(《荀子·修身》)译:礼法,是用来端正身心的;老师,是用来正确阐明礼法的。
没有礼法,用什么来端正身心呢?没有老师,我哪能知道礼法是这样的呢?礼法是这样规定的就这样做,这是他的性情安于礼法;老师是这样说的他就这样说,这是他的理智顺从老师。
性情安于礼法,理智顺从老师,那就是圣人。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荀子·礼论》)译:人生来就有欲望,如果欲望不能得到满足,就不能不继续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没有标准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执;一发生争执就会酿成祸乱,一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
古代的圣王厌恶因争执而酿成的祸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界限,以此来调节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需求,使人们的欲望一定不会由于养生物品的缺乏而不能满足,养生物品也一定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使养生物品和欲望这两者在互相制约中得到增长,这就是礼的起源。
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
穷本极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
(《荀子·乐论》)译:所谓音乐,是协调人们情感时不可变更的手段;礼制,是治理社会时不可更换的原则。
音乐统合人们之间相近的情感意愿,礼制区别人们之间的等级差异,礼制与音乐相配合,(就这样)管束了人们的思想。
深切地触动人的内心世界、极大地改变人的性情品德,是音乐的本质功用;弘扬真诚、去除虚伪,是礼制不变的准则。
恭敬,礼也;调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
故君子安礼乐利,谨慎而无斗怒,是以百举而不过也。
礼论王安石①呜呼,荀卿之不知礼也!其言曰“圣人化性而起伪”,吾是以知其不知礼也。
知礼者,贵乎知礼之意,而荀卿盛称其法度节奏之美,至于言化,则以为伪也。
亦乌知礼之意哉?②夫礼始于天而成于人,知天而不知人则野,知人而不知天则伪。
圣人恶其野而疾其伪,以是礼兴焉。
今荀卿以谓圣人之化性为起伪,则是不知天之过也,然彼亦有见而云尔。
凡为礼者,必诎其放傲之心,逆其嗜欲之性。
莫不欲逸而为尊者劳,莫不欲得而为长者让,擎跽曲拳,以见其恭。
夫民之于此,岂皆有乐之之心哉?患上之恶己,而随之以刑也。
故荀卿以为特劫之法度之威,而为之于外尔,此亦不思之过也。
③夫斫木而为之器,服马而为之驾,此非生而能者也,故必削之以斧斤,直之以绳墨,圆之以规而方之以矩,束联胶漆之,而后器适于用焉。
前之以衔勒之制,后之以鞭策之威,驰骤舒疾,无得自放,而一听于人,而后马适于驾焉。
由是观之,莫不劫之于外而服之以力者也。
然圣人舍木而不为器,舍马而不为驾者,固亦因其天资之材也。
今人生而有严父爱母之心,圣人因其性之欲而为之制焉,故其制虽有以强人,而乃以顺其性之欲也。
圣人苟不为之礼,则天下盖将有慢其父而疾其母者矣。
此亦可谓失其性也。
④得性者以为伪,则失其性者乃可以为真乎?此荀卿之所以为不思也。
夫狙猿之形,非不若人也,欲绳之以尊卑而节之以揖让,则彼有趋于深山大麓而走耳,虽畏之以威而驯之以化,其可服邪?以谓天性无是而可以化之使伪耶,则狙猿亦可使为礼矣。
故曰礼始于天而成于人,天则无是,而人欲为之者,举天下之物,吾盖未之见也。
①呜呼,荀卿之不知礼也!其言曰“圣人化性而起伪”(改变先天的本性,兴起后天的人为。
圣人能变化本性,而兴起矫伪也。
因为人性的放纵会造成不可收拾的恶果,所以必须对它进行改造,即“化性起伪”。
“伪”,指后天的人为作用。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生而好利、疾恶、纵欲,需要后天文明的熏陶、感化,于是产生了礼仪、法度和艺术等。
诗、书、礼、乐等化性,对人进行塑造,使人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就是“伪”。
国学经典著作《荀子》全文·注解及译文(礼论篇)《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
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荀子·礼论篇荀子礼论【原文】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1〕,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2〕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注解】〔1〕度量:所以,定多少之数。
分界:所以定彼此之分。
〔2〕屈:竭尽。
【译文】礼的兴起因为什么?答:人生来就有欲望,有欲望而得不到,就不可能不去寻求;寻求而没有限度和界限,就不能不争夺;争夺就产生混乱,混乱则导致无法收拾的局面。
过去的圣王憎恨这种混乱的局面,所以制定礼义以区分等级界限,以调节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需求,让人们的欲望一定不会因为物质的不足而得不到满足,物质也一定不会因为欲望之无穷而耗尽,欲望与物质相互制约而长久地保持协调,这就是礼的源起。
【原文】故礼者,养也。
刍豢〔1〕稻粱,五味调香〔2〕,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謨〔3〕,所以养鼻也;雕琢、刻镂、黼黻、文章〔4〕,所以养目也;钟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疏房、檖貌、越席、床笫、几筵〔5〕,所以养体也。
故礼者,养也。
【注解】〔1〕刍(chú)豢(huàn):指牛羊猪犬之类的肉类。
〔2〕香:当作"益",通"和"。
〔3〕謨(bì):芳香。
〔4〕黼黻(fǔfú):绣有各种华丽花纹的服装。
文章:错杂的色彩花纹。
〔5〕疏:通,指敞亮。
檖(suì):深远。
越席:蒲席。
笫(zǐ):竹编的床席。
几筵:古代人席地而坐,依靠的叫几,垫席叫筵。
【译文】所以,礼就是满足人的欲望的。
鱼肉五谷,美味佳肴,是用来满足人的嘴巴需求的;各种香味,是用来满足人的鼻子需求的;雕刻精美的器皿和花纹色彩美丽的衣服,是用来满足人的眼睛需求的;钟鼓、管磬、琴瑟、竽笙等各种乐器,是用来满足人的耳朵需求的;高屋大房,竹席几筵,是用来满足人的身体需求的。
荀子《礼论》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荀子《礼论》原文及鉴赏【导语】:礼起于何也? 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荀子·礼论(2)全文
大意
礼最突出三种本原:一为天,二为先祖,三为君师。
荀子认为,天子的种种礼,突出的是尊敬本原和实用。
两者结合,就成为天子礼的表现形式,是最盛大的礼。
凡礼,始乎棁,成乎文,终乎悦校。
故至备,情文俱尽;其次,情文代胜;其下,复情以归大一也。
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节,喜怒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万变不乱,贰之则丧也。
礼岂不至矣哉!立隆以为极,而天下莫之能损益也。
本末相顺,终始相应,至文以有别,至察以有说。
天下从之者治,不从者乱;从之者安,不从者危;从之者存,不从者亡。
小人不能测也。
礼之理诚深矣,坚白、同异之察入焉而溺;其理诚大矣,擅作典制辟陋之说入焉而丧;其理诚高矣,暴慢、恣睢、轻俗以为高之属入焉而队。
故绳墨诚陈矣,则不可欺以曲直;衡诚县矣,则不可欺以轻重;规矩诚设矣,则不可欺以方圆;君子审于礼,则不可欺以诈伪。
故绳者,直之至;衡者,平之至;规矩者,方圆之至;礼者,人道之极也。
然而不法礼,不足礼,谓之无方之民;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
礼之中焉能思索,谓之能虑;礼之中焉能勿易,谓之能固。
能虑能固,加好之者焉,斯圣人矣。
故天者,高之极也;地者,下之
极也;无穷者,广之极也,圣人者,道之极也。
故学者固学为圣人也,非特学为无方之民也。
礼者,以财物为用,以贵贱为文,以多少为异,以隆杀为要。
文理繁,情用省,是礼之隆也。
文理省,情用繁,是礼之杀也。
文理情用相为内外表里,并行而杂,是礼之中流也。
故君子上致其隆,下尽其杀,而中处其中。
步骤驰骋厉鹜不外是矣,是君子之坛宇宫廷也。
人有是,士君子也;外是,民也;于是其中焉,方皇周挟,曲得其次序,是圣人也。
故厚者,礼之积也;大者,礼之广也;高者,礼之隆也;明者,礼之尽也;《诗》曰:礼仪卒度,笑语卒获。
此之谓也。
大意
作者认为礼的发展是有过程的,最完备的礼是其形式尽善尽美地代表了人的情感。
这样的礼人们是乐于接受的。
礼的作用其大无比,礼所含的道理其深无比,它是为人的最高准则。
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
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
终始俱善,人道毕矣。
故君子敬始而慎终。
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义之文也。
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无知也,是奸人之道而倍叛之心也。
君子以倍叛之心接臧谷,犹且羞之,而况以事其所隆亲乎!故死之为道也,一而不可得再复也,臣之所以致重其君,子之所以致重其亲,于是尽矣。
故事生不忠厚不敬文,谓之野;送死不忠厚不敬文,谓之瘠。
君子贱野而羞瘠,故天子棺椁十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然后皆有衣衾多少厚薄之数,皆有翣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