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件7章
- 格式:ppt
- 大小:1.35 MB
- 文档页数:4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七章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与创业观第1-4节主题:第七章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与创业观第1-4节学习时间:2015年11月23日-11月29日内容:我们这周主要学习第七章,第1-4节的相关内容。
希望通过下面内容能使同学们对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
一、学习要求1.掌握职业道德和法律;2.掌握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创业观。
二、主要内容(一)职业活动中要遵守职业道德和法律1.职业与道德和法律职业的通俗表述就是人们所从事的工作。
(1)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2)职业中的法律,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履行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本职业范围内的法律规范。
(3)职业道德与职业法律规范是密不可分的。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一方面,职业法律规范在培养人们的职业道德精神上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职业道德精神也贯穿于职业法律规范之中。
(4)职业活动中道德和法律的共同特征:鲜明的职业性明确的规范性调节的有限性(5)职业活动中道德和法律的区别:除了具体内涵、调控手段和机制上的差别外,职业道德体现了从事一定职业活动的人们的自律意识,职业中的法律更多体现的是社会对一定职业活动的他律要求。
(6)职业的发展、分化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职业领域越来越广,相应的职业道德和法律也必然会越来越多。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同一职业活动的内涵、职责也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得同一职业领域的道德和法律的内容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2.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具有时代性和历史继承性。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职业是体现人际平等、人格尊严和人的价值的重要舞台。
职业的分工尽管也还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但由于各种职业利益同社会的整体利益从根本上说具有一致性,因而从业者之间以及从业者与服务对象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利益矛盾。
职业和岗位的不同,只是分工的差别,而不是地位高低贵贱的差别。
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制精神一、教学目的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帮助他们懂得马克思主义法学和社会主义法律基本原理,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加强法律修养,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二、教学内容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本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制定、执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权利与义务的观念及其关系。
3、增强国家安全意识4、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三、教学重点1、法律的内涵及本质特征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四、教学难点1、道德与法律的关系2、提高大学生的法律修养五、教学设计1.课程导入(运用故事和设问的方式把学生引入课程教学活动): 人们常说,法律是空气、水,或者是面包,是人们一刻也不能离开的东西。
法律本来是生活本质的呈现,直接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
为证明这一说法,请听一则所罗门的故事。
据希伯莱传说,神赐给所罗门王极大的智慧,“如同海沙不可测量”。
天下列王都差人听他的智语。
《圣经•列王纪上》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日,两妓女争夺孩子,久执不下。
所罗门王令人将孩子一劈为二,各与半,一女愿劈,一女不愿,宁送子与彼。
王遂判子归后者。
而相同的智慧故事也在中国上演。
在《管锥编》中,钱钟书先生举了很多相同的例子,如《风俗通义》中的黄霸判子案、《魏书•李崇传》中断子案、《灰栏记》第四折中的包拯断子案等等。
裁判者与所罗门王使用的技巧完全相同。
在故事中,所罗门王判案依据什么呢?(用2分钟,先让学生们自己相互交流和讨论,然后老师再深入引导。
)[教师总结] 所罗门王依据的是一种生活常识与生活经验——生母一般比其他人对孩子有更深厚的感情,舍不得让孩子被劈而死。
这种生活常识与生活经验是世世代代积累下来的,可以超越时空岁月,为后世人们所用。
所以说,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伴随我们从摇篮走向坟墓。
从出生时起我们就穿上法律的外衣,直到临近死亡脱下法律的外衣并通过遗嘱加以处置,法律伴随我们人生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