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物化学-糖类分解代谢报告
- 格式:ppt
- 大小:2.52 MB
- 文档页数:147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糖代谢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糖代谢实验的操作技能。
3. 通过实验,观察糖代谢过程中不同代谢途径的产物和现象。
4. 分析实验结果,加深对糖代谢过程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糖代谢是生物体内重要的生物化学过程,主要包括糖的摄取、分解、合成和储存等环节。
本实验主要涉及以下糖代谢途径:1. 糖酵解:将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产生ATP和NADH。
2. 三羧酸循环: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经过一系列反应,生成CO2、H2O和ATP。
3. 磷酸戊糖途径:将葡萄糖转化为NADPH,为细胞合成和还原反应提供还原剂。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葡萄糖、丙酮酸、NADP+、NAD+、磷酸戊糖、三羧酸循环底物等。
2. 仪器:分光光度计、离心机、水浴锅、移液器、试管等。
四、实验步骤1. 糖酵解实验- 将葡萄糖溶液加入反应体系中,加入NAD+和磷酸戊糖,观察反应过程中颜色变化。
- 将反应产物离心分离,测定上清液中ATP和NADH的浓度。
2. 三羧酸循环实验- 将丙酮酸加入反应体系中,加入NADP+和磷酸戊糖,观察反应过程中颜色变化。
- 将反应产物离心分离,测定上清液中CO2、H2O和ATP的浓度。
3. 磷酸戊糖途径实验- 将葡萄糖加入反应体系中,加入NADP+,观察反应过程中颜色变化。
- 将反应产物离心分离,测定上清液中NADPH的浓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糖酵解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在加入葡萄糖、NAD+和磷酸戊糖后,反应体系中颜色发生变化,说明糖酵解反应发生。
- 上清液中ATP和NADH的浓度升高,说明糖酵解过程中产生了能量和还原剂。
2. 三羧酸循环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在加入丙酮酸、NADP+和磷酸戊糖后,反应体系中颜色发生变化,说明三羧酸循环反应发生。
- 上清液中CO2、H2O和ATP的浓度升高,说明三羧酸循环过程中产生了能量和CO2。
3. 磷酸戊糖途径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在加入葡萄糖和NADP+后,反应体系中颜色发生变化,说明磷酸戊糖途径反应发生。
糖代谢知识要点(一)糖酵解途径:糖酵解途径中,葡萄糖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经10 步反应降解为2 分子丙酮酸,同时产生2 分子NADH+H和2 分子ATP。
主要步骤为:(1)葡萄糖磷酸化形成二磷酸果糖;(2)二磷酸果糖分解成为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二者可以互变;(3)磷酸甘油醛脱去2H 及磷酸变成丙酮酸,脱去的2H 被NAD所接受,形成NADH+H。
(二)丙酮酸的去路:(1)有氧条件下,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转变为乙酰辅酶A,同时产生1 分子NADH+H。
乙酰辅酶A 进入三羧酸循环,最后氧化为CO和HO。
(2)在厌氧条件下,可生成乳酸和乙醇。
同时NAD得到再生,使酵解过程持续进行。
(三)三羧酸循环:在线粒体基质中,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的乙酰辅酶A,再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进入三羧酸循环。
柠檬酸经脱水加水转变成异柠檬酸,异柠檬酸经连续两次脱羧和脱羧生成琥珀酰CoA;琥珀酰CoA 发生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1 分子GTP 和琥珀酸;琥珀酸再脱氢,加水及再脱氢作用依次变成延胡索酸,苹果酸及循环开始的草酰乙酸。
三羧酸循环每循环一次放出2 分子CO,产生3 分子NADH+H和一分子FADH。
(四)磷酸戊糖途径:在胞质中,在磷酸戊糖途径中磷酸葡萄糖经氧化阶段和非氧化阶段被氧化分解为CO,同时产生NADPH + H。
其主要过程是G-6-P 脱氧生成6-磷酸葡萄糖酸,再脱氢,脱羧生成核酮糖-5-磷酸。
6 分子核酮糖-5-磷酸经转酮反应和转醛反应生成5 分子6-磷酸葡萄糖。
中间产物甘油醛-3-磷酸,果糖-6-磷酸与糖酵解相衔接;核糖-5-磷酸是合成核酸的原料,4-磷酸赤藓糖参与芳香族氨基酸的合成;NADPH+H提供各种合成代谢所需要的还原力。
(五)糖异生作用:非糖物质如丙酮酸,草酰乙酸和乳酸等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合成糖的过程,称为糖异生作用。
糖异生作用不是糖酵解的逆反应,因为要克服糖酵解的三个不可逆反应,且反应过程是在线粒体和细胞液中进行的。
糖酵解实验报告糖酵解实验报告糖酵解是一种生物化学过程,通过此过程,糖类物质被微生物或酵母菌转化为能量、二氧化碳和乙醇等产物。
这是一种重要的代谢途径,不仅在生物体内发生,也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
本实验旨在探究糖酵解过程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实验材料和方法:1. 材料:葡萄糖、酵母、酵母培养基、培养皿、试管、试管架、气球、酒精计。
2. 方法:a. 准备酵母培养基:按照指定比例将酵母培养基溶解于适量的水中,搅拌均匀。
b. 准备培养皿:将酵母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摇晃培养皿使其均匀分布,然后用无菌棉花塞好。
c. 准备试管:将试管洗净并消毒,加入适量的葡萄糖溶液。
d. 添加酵母:用无菌的吸管将酵母菌接种到试管中的葡萄糖溶液中。
e. 封闭试管:用气球将试管口封闭,确保气体不外泄。
f. 培养:将培养皿和试管放置在恒温培养箱中,保持适宜的温度(通常为30-37摄氏度)。
g. 观察:观察试管内气球的膨胀情况,并记录下来。
h. 酒精计测定:取出培养液,用酒精计测定其中乙醇的含量。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观察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试管内的气球逐渐膨胀,说明糖酵解过程中产生了气体。
这是由于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将葡萄糖分解为乙醇和二氧化碳,同样也释放出能量。
糖酵解过程中,酵母菌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它们具有酵素,可以催化糖类物质的分解,将其转化为其他化合物。
酵母菌在糖酵解过程中通过发酵代谢产生乙醇,这也是酿酒和发酵食品制作中的重要步骤。
实验中还可以通过酒精计测定培养液中乙醇的含量,以进一步了解糖酵解的效果。
酒精计是一种测定液体中乙醇浓度的仪器,通过光学原理进行测定。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计算出培养液中乙醇的含量,从而评估糖酵解的效果。
糖酵解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pH值、底物浓度等。
温度是影响酵母活性的重要因素,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酵母的生长和代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