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中物理考纲
- 格式:docx
- 大小:18.74 KB
- 文档页数:8
高中物理复习题纲第一章、力一、力F: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单位:牛(N)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但它们不在同一物体上,不是平衡力。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性质的力,有同时性。
二、力的分类:1、按按性质分:重力G、弹力N、摩擦力f按效果分: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
按研究对象分:外力、内力。
2、重力G:由于受地球吸引而产生,竖直向下。
G=mg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与形状有关。
质量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上,不一定在物体上。
弹力:由于接触形变而产生,与形变方向相反或垂直接触面。
F=k×Δx摩擦力f: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f=μN(N不是G,μ表示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只与材料有关,与重力、压力无关。
)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滑动摩擦。
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计算。
用一水平力推一静止的物体并使它匀速直线运动,推力F与摩擦力f的关系如图所示。
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以分力F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用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
|F1-F2|≤F合≤F1+F2F合2=F12+F22+ 2F1F2cosQ平动平衡:共点力使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根据题意建立坐标系,将不在坐标系上的力分解。
如受力在三个以内,可用力的合成。
利用平衡力来解题。
F x合力=0F y合力=0注:已知一个合力的大小与方向,当一个分力的方向确定,另一个分力与这个分力垂直时是最小值。
转动平衡: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作出对应力的力臂(最长力臂是指转轴到力的作用点的直线距离)。
分析正、负力矩。
利用力矩来解题:M合力矩=FL合力矩=0或M正力矩=M负力矩第二章、直线运动一、运动:1、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但尽量方便解题。
高中物理大纲
一、热学
(一)热力学原理
1.热力学基础:定义、热力学原理及热力学定律;定义热量、热能、温度、热力学参数及热力学过程;
2.温度传导、温度应变:定义传导、温度应变、温度梯度;
3.热学内容:定义、热学基本定律,如冷凝、熔融、蒸发、汽化、凝华及其机理;
1. 热力学发电:定义、动力发电和热力;
2. 热工:定义、热力学材料特性、热工试验及特殊性质;
3.热力学测量:基础、理论及实验;
4.热力学应用:定义、建模、矢量分析及应用。
二、电学
(一)电荷和电场
1. 电荷:定义电荷、电荷密度及动量;
3. 直流电场:定义、流过律、动电势、电离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二)电磁学
1. 磁力:定义、磁力场、磁势、磁密及电磁引力;
2. 电磁辐射:定义、简单复振腔的性质、电磁波的性质、磁电力的定义、定义静电场、电场的性质;
3.薛定谔方程:定义、转换解析方程式、矢量分析及物理意义;
4. 电动力:定义、电磁辐射态、电磁势能及电磁力分析。
三、光学
(一)真空中的朗伯
1.光学基础:定义、真空中的粒子力学、光质量、光束构造及直线偏折;
2.干涉:定义、干涉现象、结果及意义;
3.衍射:定义、衍射现象及折射率;
1.光学材料:定义、透性、穿透率、半透明、发光环境及逐行表;
2.光学测量:定义、定义像、投影、光谱分析及相对论;
3.核磁光学:定义、基本原理及应用实例;。
高三物理知识点大纲物理是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涉及了我们周围的物质和能量,因此掌握物理知识对于我们理解世界、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为了帮助高三学生系统地学习和复习物理知识,本文将提供一份高三物理知识点大纲,以供参考和学习。
一、力学部分1. 运动的描述与研究方法2. 牛顿运动定律3. 匀速直线运动4. 平抛运动5. 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6. 圆周运动二、热学部分1. 温度与热量2. 热力学第一定律3.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4. 热转化过程与功5. 理想气体的等温过程、绝热过程三、光学部分1. 光线的传播和反射2. 光的折射和色散3. 光的干涉与衍射4. 光的波粒性质四、电学部分1. 电荷与电场2. 电势与电势差3. 电容与电容器4. 电流与电路5. 磁场与电磁感应五、原子物理部分1. 原子的结构与元素周期表2. 原子核的结构和放射性核反应3. 核能与核能利用六、相互作用部分1. 引力与行星运动2. 分子间力与物质状态3. 电磁感应与发电机原理4. 电磁波与无线通信以上是高三物理知识点大纲的主要内容,每个知识点都是物理学习中的基础,掌握了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建议学生采取以下方法:1. 阅读和理解教科书中的知识点,注意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完成课后习题,并查漏补缺。
3. 多做实验,通过实践感受物理现象,加深理解。
4. 借助各种学习资源,如视频教程、网上论坛等,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5. 经常进行知识点的复习和总结,不断强化记忆和理解。
在备考阶段,学生可以参考以下复习方法:1. 制定复习计划,合理安排每天的学习时间。
2. 做好知识点的梳理,将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整体的思维框架。
3. 制作复习笔记,将重要的知识点和公式整理归纳,便于快速回顾。
4. 多做模拟试题,熟悉考试题型和解题方法。
5. 参加模拟考试,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总之,高三物理知识点大纲是学生学习和复习物理的重要参考资料,通过合理的学习和复习方法,相信学生们一定能够掌握物理知识,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中物理提纲一、力学1. 运动的基本概念-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基本运动量的定义及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描述和分析2.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和应用范围-牛顿第三定律的表述及理解3. 力的合成与分解-平行力系统的合力、分力计算-斜面运动问题的分解力分析4. 圆周运动-圆周运动速度、加速度及相关公式-向心力的作用和计算5. 力的做功和能量守恒-功、功率的定义和基本公式-动能、势能等能量的相互转化-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二、热学1. 热量和热能-温度、热平衡、热量和热量单位的概念-内能、比热容等热学量的特点和计算方法2.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述及物理意义-热量传递、等温过程、绝热过程等相关概念3. 热传导、对流和辐射-热传导的基本规律和计算方法-对流和辐射对热传递的影响4.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及物理意义-卡诺循环、热机效率等相关内容三、动力学1. 角动量和力矩-角动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力矩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影响因素2. 刚体平衡-平衡条件的描述和计算-静不定力学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3. 四大力学定律的综合应用-力学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动力学相关实验的设计和操作技巧四、光学1. 光的反射和折射-反射定律、折射定律的表述和推导-镜像和虚实像的判断条件及应用2. 光的波动性-亮度、波长、频率等光学基本概念-单缝衍射、双缝干涉等波动现象的解释和应用3. 光的色散和光的电磁本质-色散现象的解释和影响-光的双色性和电磁波的统一性五、电磁学1. 电荷、电场、电势能-电荷量、库仑定律的表述和计算-电场强度和电势差的关系及计算方法2. 电流和电阻-电流的定义和计算公式-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的说明和应用3. 电磁感应和电磁波-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表述和应用-麦克斯韦方程组的概念和基本内容以上为高中物理的主要内容提纲,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深入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做到知识点的串联和应用,从而更好地掌握物理学科。
2024年物理高考考纲2024年参加高考的物理考试将按照以下考纲进行命题和出题。
考生们在备考过程中可以参考这份考纲,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提高自己的物理知识和应试能力。
一、基本要求1.掌握基本物理概念和理论知识,包括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和原子物理等内容。
2.熟悉常见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基本原理,并能进行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实验结果分析。
3.具备物理实践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能对物理现象进行观察、实验和分析。
4.学会使用科学方法,能够进行物理实验,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评价。
二、考试形式2024年物理高考将分为两部分进行,包括笔试和实验。
1.笔试部分:开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为120分。
试题分为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和简答题。
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物理概念,进行推理和计算,并能对问题进行解答和分析。
2.实验部分:闭卷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00分。
考试安排实验题目,要求学生按照实验要求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
三、知识范围和考点以下是2024年物理高考的知识范围和考点的概述,详细内容可参考相关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
1.力学:包括运动学、动力学、静力学和机械能等内容。
考点包括运动的描述和表示、质点和刚体的平衡条件、牛顿运动定律、力和加速度的关系、摩擦力和弹力等。
2.热学:包括热量和温度、热传导、热膨胀和热力学等内容。
考点包括热量和能量的转化、热平衡和温度的测量、热传导和热传导定律、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等。
3.光学:包括光的传播和光的性质、光的成像和光学仪器等内容。
考点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和折射定律、反射和折射的应用、光的干涉和衍射、光谱和光的色散等。
4.电磁学:包括静电场、电流、电磁感应和电磁波等内容。
考点包括电荷和电场、电势和电场强度、电流和电阻、电磁感应和法拉第定律、电磁波和电磁辐射等。
5.原子物理:包括原子结构和量子物理等内容。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内容提要2006年2月修订版。
一、理论基础力学1、运动学参照系。
质点运动的位移和路程,速度,加速度。
相对速度。
矢量和标量。
矢量的合成和分解。
矢量的标积和矢积匀速及匀速直线运动及其图象。
运动的合成。
抛体运动。
圆周运动。
刚体的平动和绕定轴的转动。
2、牛顿运动定律力学中常见的几种力牛顿第一、二、三运动定律。
惯性参照系的概念。
摩擦力。
弹性力。
胡克定律。
惯性力的概念。
万有引力定律。
均匀球壳对壳内和壳外质点的引力公式(不要求导出)。
开普勒定律。
行星和人造卫星的运动。
3、物体的平衡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力矩刚体的平衡。
重心。
物体平衡的种类。
4、动量冲量。
动量。
质点与质点组的动量定理。
动量守恒定律。
质心,质心运动定理。
反冲运动及火箭。
5、冲量距角动量。
质点与质点组的角动量定理(不引入转动惯量)。
角动量守恒定律。
6、机械能功和功率。
动能和动能定理。
重力势能。
引力势能。
质点及均匀球壳壳内和壳外的引力,势能公式(不要求导出)。
弹簧的弹性势能。
功能原理。
机械能守恒定律。
碰撞。
恢复系数。
7、流体静力学静止流体中的压强。
浮力。
8、振动简揩振动[ x=Acos(ωt α)]。
振幅。
频率和周期。
位相。
振动的图象。
参考圆。
振动的速度υ=-Asin(ωt α)]和加速度。
由动力学方程确定简谐振动的频率,简谐振动的能量。
同方向同频率简谐振动的合成。
阻尼振动。
受迫振动和共振(定性了解)。
9、波和声横波和纵波。
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波的图象。
平面简谐波的表达式y= Acos(t-x/v)波的干涉和衍射(定性)。
驻波,声波。
声音的响度、音调和音品。
声音的共鸣。
乐音和噪声。
多普勒效应。
热学1、分子动理论原子和分子的量级。
分子的热运动。
布朗运动。
温度的微观意义。
分子力。
分子的动能和分子间的势能。
物体的内能。
2、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
3、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
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
4、气体的性质热力学温标。
2024年全国高考物理考试大纲高考物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考试,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考查具有关键作用。
2024 年全国高考物理考试大纲旨在为广大考生明确考试的范围、要求和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备考。
一、考试目标高考物理着重考查考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责任。
通过考试,检验考生对物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范围涵盖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等方面的知识。
1、力学部分包括质点运动学、牛顿运动定律、功和能、动量守恒定律、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等。
考生需要熟练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运动状态的描述和计算,以及能量和动量的转化与守恒规律。
2、热学部分涉及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等内容。
要求考生理解热现象的微观本质,掌握气体的性质和相关规律。
3、电磁学部分涵盖电场、磁场、电磁感应、交流电等知识。
考生应熟练掌握电场和磁场的性质、电磁感应现象的规律,以及交流电的产生和传输。
4、光学部分包含光的折射、反射、干涉、衍射等。
需要考生理解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掌握光学现象的基本原理和相关计算。
5、近代物理部分主要有原子结构、原子核物理等内容。
考生要了解微观世界的基本结构和规律,以及核能的利用等相关知识。
三、考试要求1、理解能力考生能够理解物理概念、规律的确切含义,清楚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
能够识别和区分相似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推理能力考生应能够根据已知的物理知识和条件,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
能够运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进行相关的推导和计算。
3、分析综合能力能够对复杂的物理问题进行分解和分析,找出其中的关键因素和主要关系,综合运用物理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考生要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
高中物理高考大纲高中物理高考大纲:一、力学1. 物理量和单位2. 物体的运动与力- 相对运动- 牛顿三定律- 动力学3. 力学基本定律的应用- 平衡条件- 平衡物体分析- 运动物体的分析4. 物体的机械能和能量守恒- 动能和机械能- 动能定理- 功和功率- 能量守恒定律5. 质点的机械振动与波动- 简谐振动- 周期与频率- 波的性质与传播- 波动现象二、热学1. 热现象的基本概念- 热力学系统- 温度和热量- 热平衡和热传导2. 热力学第一定律- 内能和功- 等容、等压和等温过程 -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3. 热力学第二定律- 熵的概念- 熵增定律- 热机效率4. 热力学第三定律- 绝对零度和熵的零值- 绝对温标三、光学1. 光的本质和光的传播-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光的直线传播和光速- 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2. 光的反射和折射- 光的反射定律- 光的折射定律- 光的全反射和光纤原理3. 光的色散和光的偏振- 光的色散性质- 光的色散原理- 光的偏振和偏振光的现象4. 光的光电效应和波粒二象性- 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 光电效应的应用- 波粒二象性的实验和结论四、电磁学1. 电荷、电场和电势- 电荷的基本性质- 电场和电势概念- 电场和电势的关系2. 电场中电荷的运动- 均匀电场中的电荷运动规律- 连续电荷分布中的电场和电势- 电场中的电荷受力和加速度3. 电流和电阻- 电流和电路的基本概念- 电阻和导体的电阻特性- 电阻与电流关系4. 磁场和磁力- 磁场的产生和性质- 磁场中磁力的作用规律- 磁场中带电粒子的运动5. 电磁感应和电磁振荡- 电磁感应现象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 电磁感应的应用- 电磁振荡的基本概念和特性五、原子与核1. 原子结构和原子核- 原子的基本结构和原子模型- 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 同位素和放射现象2. 原子核的稳定性和放射性衰变- 强相互作用和放射性衰变- 放射性衰变的规律和应用- 半衰期和放射性测定3. 核反应和核能- 核反应的基本概念和条件- 核反应的类型和示例- 核能的释放和利用六、现代物理1. 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假设和结论- 相对论的时间、长度和能量- 相对论的应用和实验验证2. 量子物理学-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波函数和量子力学基本原理- 量子力学的应用和解释3. 原子核与粒子物理学- 原子核结构和放射性衰变- 粒子物理学的基本粒子和相互作用 - 粒子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高中物理考试大纲第一部分学科专业基础一、力学(一)质点运动学1.质点的运动学方程。
(1)质点的位置矢量与运动学方程。
(2)位移——位置矢量的增量。
2.瞬时速度矢量与瞬时加速度矢量。
(1)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2)平均加速度与瞬时加速度。
3.质点直线运动——从坐标到速度和加速度。
(1)运动学方程.(2)速度和加速度。
(3)匀速与匀变速直线运动。
4.质点直线运动——从加速度到速度和坐标。
(1)从速度到运动学方程和位移。
(2)已知加速度求速度和运动学方程。
5.平面直角坐标系·抛体运动。
(1)平面直角坐标系。
(2)抛体运动。
(3)用矢量讨论抛体运动。
6.自然坐标,切向和法向加速度。
(1)自然坐标。
(2)法向和切向加速度(二)动量、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守恒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参考系。
(1)牛顿第一定律。
(2)惯性参考系。
2.惯性质量和动量。
(1)惯性质量。
(2)动量、动量变化率和力。
(3)牛顿运动定律。
(4)伽利略相对性原理。
3.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1)质点的直线运动。
(2)变力作用下的直线运动。
(3)质点的曲线作用。
(4)质点的平衡。
4.非惯性系中的动力学。
(1)直线加速参考系中的惯性力。
(2)离心惯性力。
(3)科里奥利力。
5.动量定理。
(1)力的冲量。
(2)用冲量表述的动量定理。
6.质点系动量定理和质心运动定理。
(1)质点系动量定理。
(2)质心运动定理。
(3)质点系相对于质心的动量。
7.动量守恒定律。
(1)质点系动量守恒定律。
(2)动量沿某一坐标轴的投影守恒。
(3)火箭的运动。
(三)动能和势能1.力的元功,用线积分表示功。
(1)力的元功和功率。
(2)利用不同坐标系表示元功。
(3)力在有限路径上的功。
2.质点和质点系的动能定理。
(1)指点的动能定理。
(2)质点系内力的功。
(3)质点系的动能定理。
3.保守力与非保守力,势能。
(1)力场。
(2)保守力与非保守力。
(3)势能。
4.功能原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川、各学科考核目标、内容物理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和《2015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物理科)》,结合教学实际,确定高考理工类物理科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包括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
高考物理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并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考试目标与要求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
通过考查知识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但不把某些知识与某种能力简单地对应起来。
高考物理科要考查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能力①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②能够清楚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述);③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④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推理能力①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②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3.分析综合能力①能够独立地对所遇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②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③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①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②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
5.实验能力①能独立的完成表1、表 2 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②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③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高三年级物理知识点考题大纲高考着实是一种丰收,它包蕴着太多的内涵。
无论高考成绩如何,你的成长与成熟是任何人无法改变的事实,这三年的辛勤走过,你获得的太多太多。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年级物理知识点考题大纲,希望大家喜欢!高三年级物理知识点(一)1.交变电流:大小和方向都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的电流,叫做交变电流。
按正弦规律变化的电动势、电流称为正弦交流电。
2.正弦交流电----(1)函数式:e=Emsinωt(其中_Em=NBSω)(2)线圈平面与中性面重合时,磁通量,电动势为零,磁通量的变化率为零,线圈平面与中心面垂直时,磁通量为零,电动势,磁通量的变化率。
(3)若从线圈平面和磁场方向平行时开始计时,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为i=Imcosωt。
(4)图像:正弦交流电的电动势e、电流i、和电压u,其变化规律可用函数图像描述。
3.表征交变电流的物理量(1)瞬时值:交流电某一时刻的值,常用e、u、i表示。
(2)值:Em=NBSω,值Em(Um,Im)与线圈的形状,以及转动轴处于线圈平面内哪个位置无关。
在考虑电容器的耐压值时,则应根据交流电的值。
(3)有效值:交流电的有效值是根据电流的热效应来规定的。
即在同一时间内,跟某一交流电能使同一电阻产生相等热量的直流电的数值,叫做该交流电的有效值。
①求电功、电功率以及确定保险丝的熔断电流等物理量时,要用有效值计算,有效值与值之间的关系E=Em/,U=Um/,I=Im/只适用于正弦交流电,其他交变电流的有效值只能根据有效值的定义来计算,切不可乱套公式。
②在正弦交流电中,各种交流电器设备上标示值及交流电表上的测量值都指有效值。
(4)周期和频率----周期T:交流电完成一次周期性变化所需的时间。
在一个周期内,交流电的方向变化两次。
频率f:交流电在1s内完成周期性变化的次数。
角频率:ω=2π/T=2πf。
4.电感、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1)电感:通直流、阻交流;通低频、阻高频。
高中物理知识点大纲高中物理知识点大纲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一、基本概念1、质点2、参考系3、坐标系4、时刻和时间间隔5、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6、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动。
可用从起点到末点的有向线段来表示,是矢量。
位移的大小小于或等于路程。
7、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程度。
分类平均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瞬时速度:与速率的区别和联系速度是矢量,而速率是标量平均速度=位移/时间,平均速率=路程/时间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瞬时速率8、加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定义:(即等于速度的变化率)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速度的方向不确定。
(或与合力的方向相同)二、运动图象(只研究直线运动)1、x—t图象(即位移图象)(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始位置。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曲线表示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
(3)、斜率表示速度。
斜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2、v—t图象(速度图象)(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表示物体作变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发生变化)。
(3)、纵坐标表示速度。
纵坐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纵坐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4)、斜率表示加速度。
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5)、面积表示位移。
横轴上方的面积表示正位移,横轴下方的面积表示负位移。
三、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1、两种打点即使器的异同点2、纸带分析;(1)、从纸带上可直接判断时间间隔,用刻度尺可以测量位移。
(2)、可计算出经过某点的瞬时速度(3)、可计算出加速度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一、基本关系式v=v0+atx=v0t+1/2at2v2-vo2=2axv=x/t=(v0+v)/2二、推论1、 vt/2=v=(v0+v)/22、vx/2=3、△x=at2 { xm-xn=(m-n)at2}4、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应用基本关系式和推论时注意:(1)、确定研究对象在哪个运动过程,并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高一物理全册复习大纲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运动学问题是力学部分的基础之一,在整个力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本章是讲运动的初步概念,描述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贯穿了几乎整个高中物理内容。
专题一:描述物体运动的几个基本本概念◎ 知识梳理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形式。
2.参考系: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系。
对同一物体的运动,若所选的参考系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3.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它是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为使问题简化,而引入的理想模型。
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视为质点的依据,如:公转的地球可视为质点,而比赛中旋转的乒乓球则不能视为质点。
’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形:(1)物体平动时;(2)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限度时;(3)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4.时刻和时间(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是时间轴上的一点,对应于位置、瞬时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通常说的“2秒末”,“速度达2m/s 时”都是指时刻。
(2)时间是两时刻的间隔,是时间轴上的一段。
对应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通常说的“几秒内”“第几秒内”均是指时间。
5.位移和路程(1)位移表示质点在空间的位置的变化,是矢量。
位移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有向线段的长度,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当物体作直线运动时,可用带有正负号的数值表示位移,取正值时表示其方向与规定正方向一致,反之则相反。
(2)路程是质点在空间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在确定的两位置间,物体的路程不是唯一的,它与质点的具体运动过程有关。
(3)位移与路程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是过程量,二者都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
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并不等于路程,只有当质点做单方向直线运动时,二者才相等。
6.速度(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方向和快慢的物理量。
川、各学科考核目标、内容
物理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和《2015 年普通高等学校
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物理科)》,结合教学实际,确定高考理工类物理科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包括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
高考物理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并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
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考试目标与要求
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
通过考查知识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但不把某些知识与某种能力简单地对应起来。
高考物理科要考查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能力
①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
②能够清楚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述);
③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
④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推理能力
①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
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
②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3.分析综合能力
①能够独立地对所遇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
理情境,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
②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③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①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
②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
5.实验能力
①能独立的完成表1、表 2 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
②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
③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这
五个方面的能力要求不是孤立的,着重对某一种能力进行考查的同时在不同程度上也
考查了与之相关的能力。
同时,在应用某种能力处理或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种也伴随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
因而高考对考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探究能力的考查渗透在以上各种能力的考查中。
二、考试内容与要求考查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等物理知识。
考虑到课程标准中物理知识的安排和高校录取新生的基本要求,把考试内容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部分。
必考内容为必修模块物理1、物理2 和选修模块3-1 、3-2 的内容,具体考试范围与内容要求见表1。
选考内容为选修模块3-3、3-4、3-5 三个模块的内容,考生任意选考一个模块的内容,具体考试范围与内容要求见表2。
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表1、表2中用罗马数字i、n标出。
i、n的
含义如下:
I.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与课程标准中“了解”和“认识”相当。
n.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
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与课程标准中“理解” 和“应用”相当。
表 1 :必考内容范围及要求
必修模块物理 1 、物理 2 力学
电学选修模块3-1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