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八年级数学行知天下
- 格式:pdf
- 大小:446.59 KB
- 文档页数:12
2017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学案目录✧16.1.1分式✧16.1.2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16.1.2分式的基本性质通分✧16.1分式✧16.2.1分式的乘除✧16.2.2分式的加减分式的加减_同分母分式加减✧16.2.2分式的加减分式的加减_异分母分式加减✧16.3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1✧16.3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2✧16.4.1零指数幂与负整数指数幂✧16.4.2科学记数法✧16.4零整数幂与负整数指数幂科学记数法✧16分式分式的加减法✧16分式复习✧17.1变量与函数1✧17.1变量与函数2✧17.1变量与函数✧17.2函数的图象✧17.3.2一次函数的图象1✧17.3.2一次函数的图象2✧17.3一次函数✧17.4.1反比例函数✧17.4.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7.4反比例函数✧17.5实践与探索✧17.5实践与探索第1课时✧17.5实践与探索第2课时✧17.5实践与探索第3课时✧18.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18.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18.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18.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8.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18.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23✧18.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8平行四边形✧19.1.1矩形✧19.1.2矩形的判定✧19.1矩形✧19.2菱形✧19.3正方形✧20.1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应用✧20.1平均数平均数的意义✧20.1平均数✧20.2数据的集中趋势✧20.3数据的离散程度✧20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16.1.1 分式教学目标1、经历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从中认识分式,并能概括分式;2、使学生能正确地判断一个代数式是否是分式;3、能通过回忆分数的意义,类比地探索分式的意义及分式的值如某一特定情况的条件,渗透数学中的类比,分类等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探索分式的意义及分式的值为某一特定情况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通过回忆分数的意义,探索分式的意义及分式的值为某一特定情况的条件。
2.2 平方根第1课时 算术平方根第一环节:问题情境方法一:问题导入内容:上节课学习了无理数,了解到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掌握了无理数的概念,知道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区别是:有理数是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比如上一节课我们做过的:由两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通过剪一剪,拼一拼,得到一个边长为a 的大的正方形,那么有22=a ,a = ,2是有理数,而a 是无理数.在前面我们学过若a x =2,则a 叫x 的平方,反过来x 叫a 的什么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方法二:问题导入内容:前面我们学习了勾股定理,请大家根据勾股定理,结合图形完成填空:=2x ,=2y ,=2z ,=2w .目的:方法一和二都是带着问题进入到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算术平方根的必要性.效果:能表示22=x ,32=y ,42=z ,52=w ;能求得2=z ,但不能求得x ,y ,w 的值.说明:方法一的引入是由上节课“数怎么又不够用了”的例子,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方法二的引入是由学生学习了第一章“勾股定理”后的应用,说明学习这节课的必要性.相对而言,建议选用方法二.第二环节:初步探究内容1:情境引出新概念22=x ,32=y ,42=z ,52=w ,已知幂和指数,求底数x ,你能求出来吗?目的:让学生体验概念形成过程,感受到概念引入的必要性.效果:学生可以估算出x ,y 是1到2之间的数,w 是2到3之间的数,但无法表示x ,y ,w ,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往下学习的兴趣,进而引入新的运算——开方.说明:无论是用方法一引入,还是方法二引入,都是激发学生继续往下学习的兴趣,都可以提出同样的问题“已知幂和指数,求底数x ,你能求出来吗?”内容2:在上面思考的基础上,明晰概念: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 的平方等于a ,即a x =2,那么这个正数x 就叫做a 的算术平方根,记为“a ”,读作“根号a ”.特别地,我们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是0,即00=.目的:对算术平方根概念的认识.效果: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知道平方运算和求正数的算术平方根是互逆的. 内容3:简单运用 巩固概念例1 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1) 900; (2) 1; (3) 6449; (4) 14. 目的:体验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的过程,利用平方运算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有的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可以开出来,有的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只能用根号表示,如14的算术平方根是14.效果:会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更进一步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性质: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是正数,0的算术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答案:解:(1)因为900302=,所以900的算术平方根是30,即30900=;(2)因为112=,所以1的算术平方根是1,即11=;(3)因为6449)87(2=,所以 6449的算术平方根是87, 即876449=; (4)14的算术平方根是14.内容4:回解课堂引入问题22=x ,32=y ,52=w ,那么2=x ,3=y ,5=w .第三环节:深入探究内容1:例2 自由下落物体的高度h (米)与下落时间t (秒)的关系为29.4t h =.有一铁球从19.6米高的建筑物上自由下落,到达地面需要多长时间?目的:用算术平方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效果:学生多能利用等式的性质将29.4t h =进行变形,再用求算术平方根的方法求得题目的解.解:将6.19=h 代入公式29.4t h =,得42=t ,所以正数24==t (秒).即铁球到达地面需要2秒.说明:强调实际问题t 是正数,用的是算术平方根,此题是为得出下面的结论作铺垫的.内容2:观察我们刚才求出的算术平方根有什么特点.目的:让学生认识到算术平方根定义中的两层含义:a 中的a 是一个非负数,a 的算术平方根a 也是一个非负数,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这也是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双重非负性.效果:再一次深入地认识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明确只有非负数才有算术平方根.第四环节:反馈练习一、填空题:1.若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是7,那么这个数是 ;2.9的算术平方根是 ;3.2)32(的算术平方根是 ;4.若22=+m ,则=+2)2(m .二、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36,144121,15,0.64,410-,225,0)65(. 三、如图,从帐篷支撑竿AB 的顶部A 向地面拉一根绳子AC 固定帐篷.若绳子的长度为5.5米,地面固定点C 到帐篷支撑竿底部B 的距离是4.5米,则帐篷支撑竿的高是多少米?答案:一、1.7;2.3;3.32;4.16;二、6;1211;15;0.8;210-;15;1.三、解:由题意得 AC =5.5米,BC =4.5米,∠ABC =90°,在R t △ABC 中,由勾股定理得105.45.52222=-=-=BC AC AB (米).所以帐篷支撑竿的高是10米.目的:旨在检测学生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质的掌握情况,以便根据学生情况调整教学进程.效果:练习注意了问题的梯度性,由浅入深,一步步加深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以及性质的认识.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给予评价和点评.第五环节:学习小结内容:这节课学习的算术平方根是本章的基本概念,是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掌握以下的内容:(1)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式子a 中的双重非负性:一是a ≥0,二是a ≥0.(2)算术平方根的性质: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是一个正数;0的算术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3)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的运算与平方运算是互逆的运算,利用这个互逆运算关系求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目的:依照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强化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质.第六环节:作业布置习题2.3四、教学设计反思1.细讲概念、强化训练要想让学生正确、牢固地树立起算术平方根的概念,需要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的过程.概念是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经过分析、综合去掉非本质特征,保持本质属性而形成的.概念的形成过程也是思维过程,加强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是很有必要的.概念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讲清概念,加强训练,逐步深化.“讲清概念”就是通过具体实例揭露算术平方根的本质特征.算术平方根的本质特征就是定义中指出的:“如果一个正数x 的平方等于a ,即a x 2,那么这个正数x 就叫做a 的算术平方根,”的“正数x ”,即被开方数是正的,由平方的意义,a 也是正数,因此算术平方根也必须是正的.当然零的算术平方根是零.“加强训练”不但指要加强求算术平方根的基本训练,使练习题达到一定的质和量,也包括书写格式的训练,如在求正数的算术平方根时,不是直接写出算术平方根,而是通过平方运算来求算术平方根,非平方数的算术平方根只能用根号来表示.“逐步深化”是指利用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质的题目按不同的“梯度”组成题组,在教学的不同阶段按由浅入深的原则加以使用.2.发展思维、适度拓展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对a 的双重非负性的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
7.2 定义与命题第2课时定理与证明第一环节:回顾引入活动内容:①什么叫做定义?举例说明.②什么叫命题?举例说明.活动目的:回顾上节知识,为本节课的展开打好基础.教学效果:学生举手发言,提问个别学生.第二环节:探索命题的结构活动内容:①探讨命题的结构特征观察下列命题,发现它们的结构有什么共同特征?(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2)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3)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4)如果一个四边的对角线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矩形.(5)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那么这个四边形是菱形.②总结命题的结构特征(1)上述命题都是“如果……,那么……”的形式.(2)“如果……”是已知的事项,“那么……”是由已知事项推断出的结论.(3)一般地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的结论,每个命题都有条件和结论.活动目的:对命题的结构进行分析,让学生会判断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教学效果:分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引导进行归纳.应告诫学生当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时,要注意改写时不要机械地添上“如果”和“那么”,应适当地补充一些修饰语句,使改写后的语句通顺,完整。
第三环节:思考探讨活动内容:①找出下述命题中的条件和结论,指出它们哪些是正确的命题?哪些是不正确的命题?你又是如何知道的呢?(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2)如果a>b,b>c,那么a=c;(3)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4)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5)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②探究真假命题的验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通常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了,使之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反例,但是要说明一个命题是正确的无论验证多少个特例,也无法保证命题的正确性.如何验证命题的正确性呢?结论: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活动目的:使学生了解命题有真假之分,并且知道怎样去判断真假命题。
第2课时 定理与证明1.了解公理、定理与证明的概念并了解本套教材所采用的公理;(重点) 2.体会命题证明的必要性,体验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一、情境导入体验证明的步骤:对于命题“如果一条直线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那么这条直线也和另一条垂直”是否正确?转化为如图所示的图形,已知条件为AB∥CD,AB ⊥EF ,请问CD 与EF 垂直吗?为什么?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公理与定理下列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中是公理的是( )A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B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C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D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解析:A 是由公理推出的定理;C 是由B 推出的平行线的判定定理;D 是平行线的定义,只有B 是由画图实践得来的,符合公理的定义,故选B.方法总结:公理是不需要推理判断的公认的真命题;定理是需要用推理的方法来判断其正确的命题.探究点二:证明【类型一】直接证明非文字题如图所示,在直线AC 上取一点O ,作射线OB ,OE 和OF分别平分∠AOB 和∠BOC.求证:OE⊥OF.解析:要证明某个结论,可从条件入手分析,也可以从结论逆推进行分析.要证OE⊥OF,只需证∠EOF=90°,而∠EOF=∠EOB+∠BOF,因此只需证∠EOB+∠BOF=90°.由OE 、OF 平分∠AOB 和∠BOC 可得∠EOB+∠BOF=12(∠AOB+∠BOC)=90°,所以得证OE⊥OF.证明:∵OE 和OF 分别平分∠AOB 和∠BOC,∴∠EOB =12∠AOB ,∠BOF =12∠BOC.又∵∠AOB +∠BOC =180°,∴∠EOB +∠BOF =12(∠AOB +∠BOC)=12×180°=90°,即∠EOF=90°,∴OE ⊥OF. 方法总结:从结论逆推进行分析得出条件,反过来的过程就是证明结论的过程.【类型二】直接证明文字题求证: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解析:分析这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根据已知条件和结论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写出证明过程.已知:如图所示,在△ABC 中,∠C =90°.求证:∠A 与∠B 互余.证明:∵∠A+∠B+∠C=180°(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又∠C=90°,∴∠A +∠B=180°-∠C=90°.∴∠A 与∠B 互余.方法总结:解此类题首先根据题意将文字语言变成符号语言,画出图形,最后再经过分析论证,并写出证明的过程.三、板书设计命题⎩⎪⎨⎪⎧分类⎩⎪⎨⎪⎧公理:公认的真命题定理:经过证明的真命题证明:推理的过程经历实际情境,初步体会公理化思想和方法,了解本教材所采用的公理,让学生对真假命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而进一步了解定理、公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6 实 数1.了解实数的概念,能按要求进行分类;(重点) 2.能利用化简对实数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难点) 一、情境导入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能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之比,即都可用有理数来描述,但后来这个学派的一位年轻成员希伯索斯(Hippasus)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不能用整数或整数的比来表示,这就引起了毕达哥拉斯学派信徒们的恐慌,为此希伯索斯招来了杀身之祸,后来被投入大海.他这一死,使得这一伟大发现的发展推迟了500多年,给数学的发展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这是怎样的一个发现呢?学习了本节知识之后,你就会知道了. 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实数的相关概念及分类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内:-12,-3,23,92,-3-8,0,-π,-1173,-4.2·01·,3.1010010001…(相邻两个1之间0的个数逐次加1).有理数集合:{ …};无理数集合:{ …};整数集合:{ …};分数集合:{ …}; 正实数集合:{ …}; 负实数集合:{ …}; 解析:根据有理数、无理数等的概念进行分类,应注意先把一些数化简再进行判断,如-3-8=2. 解:有理数集合:{-12,92,-3-8,0,-1173,-4.2·01·,…};无理数集合:{-3,23,-π,3.1010010001…(相邻两个1之间0的个数逐次加1),…};整数集合:{-3-8,0,…};分数集合:{-12,92,-1173,-4.2·01·,…};正实数集合:{23,92,-3-8,3.1010010001…(相邻两个1之间0的个数逐次加1),…};负实数集合:{-12,-3,-π,-1173,-4.2·01·,…}.方法总结:至今我们所学的数不是有理数就是无理数,因此可先把题目中所列各数分成这两类,再从有理数中找整数及分数,这样可分散难点,逐个突破,同时可避免重复或遗漏.探究点二:实数的性质分别求下列各数的相反数、倒数和绝对值.(1)3-64;(2)225;(3)11.解析:根据实数的相反数、倒数和绝对值的定义写出相应结果.注意(1)(2)中的两个数要先化简为整数.解:(1)∵3-64=-4,∴3-64的相反数是4,倒数是-14,绝对值是4.(2)∵225=15,∴225的相反数是-15,倒数是115,绝对值是15.(3)11的相反数是-11,倒数是111,绝对值是11.方法总结: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和绝对值等的意义和在有理数范围内的完全相同.探究点三:实数与数轴上点的关系【类型一】求数轴上的点对应的实数如图所示,数轴上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1和3,点B关于点A的对称点为C,求点C所表示的实数.解析:首先结合数轴和利用已知条件可以求出线段AB的长度,然后利用对称轴的性质即可求出点C所表示的实数.解:∵数轴上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1和3,∴点B到点A的距离为1+3,则点C到点A的距离为1+3,设点C表示的实数为x,则点A到点C的距离为-1-x,∴-1-x=1+3,∴x=-2- 3.方法总结:本题主要考查了实数与数轴之间的对应关系,其中利用了:当点C为点B关于点A的对称点时,点C到点A的距离等于点B到点A的距离;两点之间的距离为两数差的绝对值.【类型二】利用数轴进行估算如图所示,数轴上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2和5.1,则A,B两点之间表示整数的点共有( )A.6个 B.5个 C.4个 D.3个解析:∵2≈1.414,∴2和5.1之间的整数有2,3,4,5,∴A,B两点之间表示整数的点共有4个.故选C.方法总结: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结合数轴分析,可轻松得出结论.探究点四:实数的大小比较已知0<x<1,则x,1x,x2,x的大小关系为( )A.x<1x<x2<x B.x<x2<x<1xC.x2<x<x<1xD.x<x2<x<1x解析:本题可以用特殊值法求解.例如取x=14,则1x=4,x2=116,x=12,从而可以比较其大小,116<14<12<4,即x2<x<x<1x.故选C项.方法总结:当直接比较大小较困难时,我们可以采用特殊值法,所取特殊值必须符合两个条件:(1)在字母取值范围内;(2)求值计算简单.而求实数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方法与求有理数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方法是一样的.探究点五:实数的运算计算:(1)52+2.34-π(精确到0.1);(2)(3+5)(2-1)(精确到0.01);(3)(3-216+214+364)×1(-0.1)2.解析:在进行实数的运算时,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性质等同样适用.解:(1)52+2.34-π≈12×2.24+2.34-3.14≈0.3.(2)(3+5)(2-1)≈(1.732+2.236)×(1.414-1)=3.968×0.414≈1.64.(3)(3-216+214+364)×1(-0.1)2=(-6+32+4)×10=-0.5×10=-5.方法总结:实数的运算同有理数的运算法则一样.实数运算中,无理数可选取近似值转化为有理数计算,中间结果所取的近似值要比最终结果要求的多一位小数.三、板书设计实数⎩⎪⎨⎪⎧概念及分类实数的性质实数与数轴上点的关系实数大小的比较与运算前面已学习了平方根、立方根,认识了无理数,了解了无理数是客观存在的,从而将有理数扩充到实数范围,使学生对数的认识进一步深入.中学阶段有关数的问题多是在实数范围内进行讨论的,同时实数内容也是今后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函数的基础.。
2.6 实数第一环节:复习引入新课内容:问题:(1)什么是有理数?有理数怎样分类? (2)什么是无理数?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吗?意图:回顾以前学习过的内容,为进一步学习引入无理数后数的范围的扩充作准备。
效果:学生主动思考并积极回答,通过相互补充完善了旧知识的复习掌握,通过对有理数分类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分类要按同一标准不重不漏。
通过举例明确了无理数的表现形式,也为后续判断或者对实数进行分类提供了认知准备。
第二环节:实数概念和分类内容1:把下列各数分别填入相应的集合内:32,41,7,π,25-,2,320,5-,38-,94,0,0.3737737773……(相邻两个3之间7的个数逐次增加1)知识整理: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意图:通过将以上各数填入有理数集合和无理数集合,建立实数概念。
效果:学生动手填写,并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对带根号的数是否是无理数有了进一步认识。
内容2:1.你能把上面各数分别填入下面相应的集合内吗?有理数集合无理数集合正数集合负数集合2.0属于正数吗?0属于负数吗?知识整理:无理数和有理数一样,也有正负之分。
1.从符号考虑,实数可以分为正实数、0、负实数,即:⎪⎩⎪⎨⎧负实数正实数实数02.另外从实数的概念也可以进行如下分类:⎩⎨⎧无理数有理数实数意图:在实数概念形成的基础上对实数进行不同的分类。
上面的数中有0,0不能放入上面的任何一个集合中,学生容易遗漏,强调0也是实数,但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应单独作一类。
提醒学生分类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但要按同一标准不重不漏。
效果:让学生讨论回答,形成共识:实数也可以分为正实数、0、负实数,并体会到了分类中不能出现遗漏和重复的要求。
第三环节:实数的相关概念内容1:1.在有理数中,数a 的相反数是什么?绝对值是什么?当a 不为0时,它的倒数是什么?2.2的相反数是什么?35的倒数是什么?3,0,—π的绝对值分别是什么?意图:从复习入手,类比有理数中的相关概念,建立实数的相反数、倒数和绝对值等概念,它们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意义是一致的。
5.6 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作函数图象的方法与代数方法各自的特点.2.掌握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3.进一步理解方程与函数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1.经历应用问题多种解法的探究过程,在探究中学会解决应用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策略.2.在对作图象解法与代数解法的对比中,体会知识之间的普遍联系和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3.通过对本节课的探究,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善于观察、勇于探索和勤于思考的精神.2.在合作与交流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教学难点建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准备教具:教材,课件,电脑.学具:教材,铅笔,直尺,练习本,坐标纸.教学过程第一环节 复习引入(3分钟,学生回顾口答)内容:(1)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次函数有何联系? (2) 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哪些解法?第二环节 设计实际问题情境,导入新课(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解决问题)内容:教材议一议A ,B 两地相距100千米,甲、乙两人骑车同时分别从A ,B 两地相向而行.假设他们都保持匀速行驶,则他们各自到A 地的距离S (千米)都是骑车时间t (时)的一次函数.1小时后乙距离A 地80千米;2小时后甲距离A 地30千米.问经过多长时间两人将相遇? 第三环节 典型例题,探究一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15分钟,学生解题,教师指导)内容:例1 某长途汽车客运站规定,乘客可以免费携带一定质量的行李,但超过该质量则需购买行李票,且行李费y (元)是行李质量x (千克)的一次函数.现知李明带了60千克的行李,交了行李费5元,张华带了90千克的行李,交了行李费10元.(1) 写出y 与x 之间的函数表达式; (2) 旅客最多可免费携带多少千克的行李?解:(1)设b kx y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组⎩⎨⎧+=+=.9010,605b k b k解该方程组,得⎪⎩⎪⎨⎧-==.5,61b k所以.561-=x y (2)当x =30时,y =0.所以旅客最多可免费携带30千克的行李.例2 某市自来水公司为鼓励居民节约用水,采取按月用水量分段收费办法,若某户居民应交水费y (元)与用水量x (吨)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1) 分别写出当0≤x ≤15和x >15时,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2) 若某用户十月份用水量为10吨,则应交水费多少元?若该用户十一月份交了51元的水费,则他该月用水多少吨?解:(1)当0≤x ≤15时,设x k y 1=,根据题意得11527k =,解得591=k 所以当0≤x ≤15时,x y 59=; 当x >15时,设b x k y +=2,根据题意,可得方程组⎩⎨⎧+=+=.2039,152722b k b k 解这个方程组,得⎪⎩⎪⎨⎧-==.9,5122b k所以当x >15时,9512-=x y . (2)当x =10时,代入x y 59=中,得y =18.当y =51时,代入9512-=x y 中,得x =25. 第四环节 练习与提高(10分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内容:1. 图中的两条直线1l ,2l 的交点坐标可以看做方程组的解x (吨)y (元)答案:⎩⎨⎧-=-=+.12,4y x y x2.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长度y (厘米)是所挂 物体质量x (千克)的一次函数.当所挂物体的质量 为1千克时弹簧长15厘米;当所挂物体的质量为3 千克时,弹簧长16厘米.写出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 系式,并求当所挂物体的质量为4千克时弹簧的长度. 答案:5.145.0+=x y当x =4是,y =5.16 3. 教材例2的再探索:我边防局接到情报,近海处有一可疑船只A 正向公海方向行驶.边防局迅速派出快艇B 追赶,如图所示,1l ,2l 分别表示两船相对于海岸的距离s (海里)与追赶时间t (分)之间的关系.当时间t 等于多少分钟时,我边防快艇B 能够追赶上A 。
7.2 定义与命题第1课时定义与命题1.理解定义、命题的概念,能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重点)2.了解真命题和假命题的概念,能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性,并会对假命题举反例.(难点)一、情境导入神舟十号是中国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主要由推进舱(服务舱)、返回舱、轨道舱组成.神舟十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921工位”,于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02.666秒发射,由长征二号F改进型运载火箭(遥十)“神箭”成功发射.在轨飞行十五天左右,加上发射与返回,其中停留天宫一号十二天,共搭载三位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6月13日与天宫一号进行对接.6月26日回归地球.要读懂这段报导,你认为要知道哪些名称和术语的含义?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定义下列语句属于定义的是( )A.明天是晴天B.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C.等角的补角相等D.平行四边形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解析:作出正确选择的关键是理解定义的含义.A是对天气的预测,B是描述长方形的性质,C是描述补角的性质.只有D符合定义的概念.故选D.方法总结:定义指的是对术语和名称的含义的描述,是对一个事物区分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描述,而不是对其性质的判断.探究点二:命题【类型一】命题的概念下列各语句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1)相等的角都是直角.(2)空气是无色无味的.(3)同旁内角相等吗?(4)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5)画线段AB=5cm.(6)对顶角不相等.解析:(1)(2)(6)是命题,因为它们指出了是什么或不是什么;(3)是疑问句,(4)描述的是一个状态,(5)叙述的是一个过程,因此(3)(4)(5)都不是命题,因为它们都不含有判断的意思.解:(1)(2)(6)是命题,(3)(4)(5)不是命题.方法总结:认为“错误的命题不是命题”是错误的,实际上错误的命题也是命题,如本题中的(6)题.【类型二】命题的结构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1)对顶角相等;(2)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3)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解析:设法把命题的题设和结论部分省略的文字找出来,要从文字的内在顺序、内在意义进行全面考虑,分清命题的题设部分和结论部分;再将它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解:(1)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2)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3)如果两个角是同一个角的余角或两个相等的角的余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方法总结:(1)命题改写的原则:不改变命题的原意;为了改写后的语句通畅且保持原意,应适当地增加或删减词语或调换词序;(2)命题改写的方法:先搞清命题的题设(已知事项)部分和结论部分;再将其改写为“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面跟的是已知事项,“那么”后面跟的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即结论).【类型三】真命题、假命题、反例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若是假命题请举一个反例加以说明.(1)两个角的和是180°,则这两个角是邻补角;(2)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如果x>y ,那么x 2>y 2.解析:(1)互补的两个角的和为180°,但是互补的两个角不一定是邻补角;(2)一组对边平行,但这组对边不相等,即使另一组对边相等,也不一定是平行四边形;(3)若|x|<|y|,则x 2<y 2.解:(1)假命题.例如: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的和为180°,但它们不是邻补角.(2)假命题.例如:等腰梯形中,两底互相平行,两腰相等,但它不是平行四边形.(3)假命题.例如:x =2,y =-3,x>y ,但x 2<y 2.方法总结:识别命题真假的关键是在条件成立的前提下,看结论是否正确,可以举“特例”验证,特例成立还不能证明其为真命题,要由特殊形式转化为一般形式,再用推理的方法证明结论正确;若特例不成立,则原命题一定是假命题.三、板书设计定义与命题⎩⎪⎨⎪⎧定义命题⎩⎪⎨⎪⎧概念:判断一个事件的句子结构:如果……那么……分类:真命题、假命题 通过对学生的启发、调整、激励让学生对定义、命题等概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了解,用比较数学化的观点来审视生活中或数学学习中遇到的语句特征,充分展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力图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