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人物画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1
国宝級绘画《韩熙载夜宴图》赏析作品简述作品:《韩熙载夜宴图》朝代:五代——南唐作者:顾闳中横卷,纵28.7厘米、横335.5厘米,绢本工笔重彩设色,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时代背景五代十国时期,绘画艺术成就显著,各画派人才辈出。
如山水画以后梁的荆浩、关仝,南唐的董源、巨然四家为代表;花鸟画属南唐徐熙和前后蜀黄筌最为知名;人物画更是名家荟萃,其中南唐宫廷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更是堪称中国古代绘画的扛鼎之作。
创作背景韩熙载(902-970)自叔言,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坊)人,南唐同光年间(923-926)登进士第,书画文章名噪一时。
在南唐前主李昪和中主李璟时期,因其直言敢谏、勤于任事,特别是在中主时期,他谏言推行的新币制,使南唐的经济得以稳定,后官拜南唐中书侍郎。
南唐后主时期,继位后的李煜,虽然在诗词书画方面颇有造诣,但终日沉迷酒色、不思治国。
李煜本想用韩熙载为相,可因韩熙载出身北方,博学多才,政治抱负远大,又加之其快口直言,所以李煜一直对其心存戒备。
韩熙载亦知君主对其有猜忌之心,又见朝纲败落,知道南唐气数将尽,自己再进谏也是无济于事,故为以求自保,便终日设宴,沉醉于声色之中,以此来掩饰自己的政治抱负。
但是李煜对韩熙载仍不放心,便派擅长人物画的宫廷画家顾闳中前去探查,并将所见绘于画上,这就是国宝级名作《韩熙载夜宴图》的由来。
作品分述《韩熙载夜宴图》包括“听乐”、“观舞”、“休憩”、“清吹”、“宴归”五部场景。
画作中虽未画出墙壁、门窗,但作品以其独特而巧妙的连环画式构图,依次用屏风、隔扇、床帐等使全作段落分明,似分实连,浑然一体。
同时又通过环境布局、人物着装、动作、表情变换的刻画使观者顿觉置身其中。
“听乐”场景此部分出现的人物最多。
韩熙载长须高帽,身着黑袍,盘腿坐于榻上,与其他宴客及侍女共同欣赏艺妓的琵琶弹奏。
画作者以其高深的技艺,淋漓尽致的描绘了“听乐”的场景,从画中人的目光、姿态,让观者充分感受到琵琶奏出的旋律,在撩拨着听者的心弦。
《韩熙载夜宴图》作者顾闳中简介画中韩熙人物档案姓名:顾闳中字:叔言国家:中国民族:汉族所处时代:五代十国出生地:北海人(今山东潍坊)出生日期:公元910年逝世日期:公元980年职业:人物画家代表作品:《韩熙载夜宴图》顾闳中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韩熙载夜宴图》的作者,唐朝末年在北海出生,中唐朝末年进士。
不过后来因为唐朝末年战争连年,时局混乱,顾闳中为了躲避战乱,最终选择了逃亡南方,最后定居在江南一带。
作为一位北方贵族,因为本身有才的关系,在逃亡南方之后,被南唐朝廷留用,任南唐画院待诏。
他是五代十国人物画家的代表人物,用笔圆劲,设色浓丽,擅描摹人物神情意态,与周文矩齐名。
不过可惜的是,顾闳中的作品仅有一《韩熙载夜宴图》流传于世。
对于顾闳中其他遗失的画作虽然可惜,但是仅存一幅图便成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也足以见得顾闳中本人在人物画方面的造诣。
韩熙载是南唐著名大臣,原本为北方人氏,因为父亲被李嘶源所杀,为避难南逃。
韩熙载后来中南唐同光年间进士,此后进入南唐朝廷,受到皇帝重用。
南唐李升时,任秘书郎,辅太子于东宫。
李璟即位,迁吏部员外郎,史馆修撰,兼太常博士,拜中书舍人。
说来《韩熙载夜宴图》的出现,其实还是比较传奇的一个故事。
当时的江南一带战争较少,又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经济发达,人们生活富庶。
所以当时的士大夫阶层都沉迷于享乐,纵情声乐,生活奢侈糜烂,几乎每一位士大夫家庭都蓄养有歌伎,而且数量还不少。
韩熙载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人物,不仅仅是政治才能,还包括艺术才能,他懂音乐,能歌善舞,擅长诗文书画。
身处南唐的韩熙载,一边痛心南唐朝廷的不断衰弱和官僚之间的争权夺利,另一方面也不愿成为政治的牺牲品,所以放纵声乐,以此寄托自己的苦衷。
李煜当时也对国势逐渐衰微的南唐朝廷忧虑不安,知道韩熙载的才华,于是便想拜韩熙载为相。
但是知道韩熙载本人疏狂自放、纵情声色,于是又有些不放心。
出于惜才的原因,李煜想通过图画的方式对韩熙载起到规劝的作用。
中国白描人物画是从单纯的线条勾勒作为造型手段,借线的粗细、长短、曲直方圆、轻重缓急、虚实疏密、顿挫刚柔、浓淡干湿在造型上生动运用和有机结合,表现形体的质量感、体积感、动态感和空间感,区别于西方以色彩、明暗来表现物体的方法。
这种方法称之“白描”。
无论是工笔人物画还是写意人物画,他们都是以线构成,故而白描人物画不仅可以独立存在,也是中国人物画的基础。
古代人物画按题材可分道释,人物、写貌三类,道释即宗教画,人物以古贤故事为主也包括具有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写貌即肖像画。
中国画表现对象是以线为基础,而对象本身并没有线的存在,所以决定了中国画不是“再现”,而是“表现”为特长;这就决定了中国画必然从写实走向写意。
在上下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艺术家对于线描进行了艰辛的艺术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线描艺术,留下了无数的优秀白描作品,使之举世瞩目,在世界美术领域中独树一帜,并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也是其它画种无法取代的。
中国人物画发展到东晋前后,卷轴画已经出现,标志着中国绘画开始成熟。
目前我们所能见到最早的中国卷轴画《洛神赋图》、《女史箴图》,是东晋顾恺之传世摹本。
这两幅画中所用的线描已由过去的粗拙简单发展到圆润挺秀的笔法,那种“青云浮空”、“流水行地”的紧劲连绵的线条已具风格化,被誉为“春蚕吐丝”。
顾恺之在理论上提出了“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迁想妙得”、“以形写神”。
他的“传神”之说和与南朝宋宗炳提出的“畅神”之说,代表着当时的美学思想。
可以说东晋的绘画和理论给隋庸、五代,两宋的绘画出现全面高峰,奠定了基础。
女史箴图卷顾恺之晋代洛神赋图第一卷全卷顾恺之晋代唐代是中国线描人物画繁荣、鼎盛时期,在绘画题材方面倾向面对现实,佛教画也侧重世俗化,技法上意向求巧;这一时期人物画不仅大家辈出,线描人物技法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阎立本溯源顾恺之而融进恢宏博大的气度,他在《历代帝王图》中,以刚劲而厚实的长线恰当而真实地刻画出一批封建帝王自持、骄矜、贪婪、淫威等个性特征的肖像画。
五代人物画:五代十国承晚唐余绪,人物、宗教画仍有相当规模。
以释道人物画、人物鞍马画为主。
周文矩《重屏会棋图》,描绘中主李璟与其兄弟弈棋,李璟坐于正中,具有肖像画意义,因背景的屏风中又画一屏风,故名重屏。
衣纹勾线以细劲而带顿挫的颤笔形成独特的风格。
顾闳中顾以画人物肖像著称,《韩熙载夜宴图》是他唯一的传世作品,表现了南唐大臣韩熙载放纵不羁的夜生活。
《韩熙载夜宴图》刻画了失意官僚的心理矛盾和腐朽的生活面貌,较之其他表现贵族生活的画卷有着更深刻的意义。
山水画出现南北体格。
花鸟画形成富贵、野逸两种风格。
青瓷发展。
山水画三大成就:1)找到了表现山石的皴法。
并逐渐形成斧劈皴(长于表现北方石质山崖)和披麻皴(长于表现江南丘陵土质山坡)两派。
2)初步完成写实性,成功地表现了空间深度和生动感。
3)出现了一批标程百代的山水画家,成为后人的典范和楷模。
“三家鼎峙,百代标程”是说五代宋初山水画坛三家,关仝、李成、范宽。
荆、关、董、巨和山水画的创造北方以荆浩、关仝为代表,南方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形成两种不同的风格和画派,体现了此一时期山水画的巨大成就。
荆浩,《笔法记》山水画“六要”说:气、韵、思、景、笔、墨。
补充谢赫六法对于山水画的不足。
此外又提出“神妙奇巧”、“笔有四势”(筋、肉、骨、气)荆浩的山水画艺术思想与兴起于晚唐的新儒家追究宇宙万物之“理”与“性”的理论很相似,要把握宇宙、参悟奥秘,而非仅仅限于模仿自然。
这种自然观决定了中国写实性山水图像没有采用焦点透视,而是散点透视,通过山石的纵深层次,造成真实可感的空气效果。
中国古代绘画,自五代以后以山水居首,而水墨山水又居山水画的主流地位,这与荆浩的影响密不可分。
在山水画领域发展了谢赫的六法论。
关仝,师荆浩,笔法简劲而气势雄壮,后人合称他们为“荆关”。
《秋山晚翠图轴》、《关山行旅图轴》。
誉为“百代标程”的三家之一。
他所创造的雄壮深远的北方全景式山水体格,世称“关家山水”。
董源,被誉为南宗的实质创始人,他的山水画有水墨和青绿二体,尤擅水墨山水,皴擦点染结合并用,创造了披麻皴和点子皴等表现方法。
五代十国绘画艺术特点:人物画发展
五代十国的美术特点主要体现在绘画艺术方面。
这个时期的绘画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发展了唐代艺术的世俗倾向,在艺术技巧和艺术样式方面为绘画扩大了领域。
画院画家的活跃是这一时期突出现象,反映了具有一定社会基础的绘画艺术的发达。
五代十国的绘画艺术作为一种技艺行业有中古手工业的某些特点:竞争、父子相传、有固定的专长、商品化。
随着商业的发达,绘画技巧日益提高。
画院画家的主要任务是图绘帝王贵族的肖像和生活。
在人物画方面,肖像画的普遍化是五代十国艺术的重要现象。
五代时期,写真名手和他们的作品在数量上值得注意,如成都大圣慈寺三学院真堂的壁画以贵族肖像为内容,有阮知晦绘后蜀孟知祥肖像、张玖绘他的僚属们的肖像。
人物画的主要成就是反映贵族生活更深入到表现精神状态,于是形象刻画达到进一步精确。
有情节的绘画,构图丰富而集中表达了主题。
在花鸟画方面,五代十国的绘画也表现出独特的风格。
花鸟画摆脱唐代作为装饰艺术的要求,写实风格得到进一步发扬。
从五代开始,花鸟画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有独特地位的一种样式,展示人们精神世界的一个有力的方面。
此外,建筑艺术也是五代十国时期的美术特点之一,主要包括宫苑建筑和寺塔建筑。
人物画的发展脉络【三国】卫协,西晋著名画家,师法三国吴曹不兴,擅绘神仙、佛像和人物故事【魏晋南北朝】顾恺之、东晋明帝司马绍、荀勗xù、张墨(西晋画家,与荀朂同为卫协弟子)、史道硕、王廙yì、谢赫等【隋唐绘画】【隋代】杨契丹、郑法士、董伯仁、展子虔、孙尚子【唐代】【初唐】阎立本、尉迟乙僧【盛唐】张萱、周昉【唐末】孙位【五代十国绘画】【前蜀】释贯休、高道兴、房从真、杜子瑰【后蜀】赵德玄父子、蒲师训父子、阮知诲父子、丘文播兄弟父子【南唐】曹仲玄、陆晃、王齐翰、顾德谦、卫贤、周文矩、顾闳中【后唐】胡瑰,【宋辽金绘画】高益、高文进、石恪、王拙、武宗元、李公麟、张择端、苏汉臣、刘松年、马和之、法常、李嵩、梁楷【金代绘画】张瑀【元代绘画】刘贯道、任仁发、李肖岩、王绎、赵孟頫、钱选【明代绘画】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丁云鹏、陈洪绶、曾鲸【清代绘画】【清代中期绘画】禹之鼎、焦秉贞、高其佩、华喦、金农、改琦、费丹旭、闵贞、郎世宁【清代晚期绘画】任熊、任熏、任颐、苏六朋、苏长春、金农、高风翰、黄慎、罗聘、倪田、钱慧安【近现代绘画】王震、陈师曾、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隋唐绘画】【人物画】隋与初唐绘画仍以鬼神人物题材为主,【隋代】杨契丹、郑法士、董伯仁、展子虔、孙尚子等皆擅长于此。
在画法上,他们还保持细致丰丽的作风。
初唐人物画家以阎立本、尉迟乙僧最为著名。
【初唐】阎立本(?~673年),雍州万年(今陕西万年县)人。
官至右相。
传世作品《步辇图卷》(宋摹本),描写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一事。
禄东赞的诚恳严肃,唐太宗的雍容睿智均刻画的相当成功。
《历代帝王图卷》,画汉昭帝至隋炀帝共十三皇,刻划细微,人物神态各异。
据记载阎立本作品还绘有《秦府十八学士图》和《凌烟阁功臣图》,但已不存。
从阎立本的传世作品看来,线描健劲,设色沉着,人物表情生动传神,反映了阎立本继承了六朝传统,而又有所发展。
初唐与阎立本齐名的画家有尉迟乙僧。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第七章五代、两宋的美术第一章五代、两宋的美术一、五代、十国人物画及其代表画家;五代十国时江南四川战争较少所以中国第一个画院最早建立在西蜀;南唐也成立了翰林书画院;周方矩、顾闳中都是南唐画院画家;曹促玄、董源、徐熙父子、西蜀画家黄筌父子等都服务于皇家画院;二、《韩熙载夜宴图》;南唐画家顾闳中作品;以多场景而又联贯一体的长卷构图自然合理的情节描绘;细致入微的人物神情成功地刻画了失意官僚韩熙载的心理矛盾及放荡不羁的生活面貌;此图有五个段落;1、听乐2、观舞3、休息4、清吹5、送别;此画把许多人物性格神态表现得十分充分生动;画面背景很少以突出人物形象;画家用屏风将画面的活动内容与情节自然而然地间隔开了是整幅画又是连环画;三、五代时期人物画;总的看来仍然继承着唐代遗风写实风格有所发展多采用工笔重彩的表现方法;同时也出现了少量水墨写意人物画;四、周文矩;江苏句容人;南唐画院翰林院待诏;擅长仕女人物画;他直接继承和发展了唐代张萱周昉的仕女画风格;画风更加纤丽“于繁富尤工”用笔瘦硬战掣而多曲;作品有《重屏会棋图、琉璃堂人物画、宫中图》等;五、王齐翰《勘书图卷》;描绘一文人在校书之余闭目挑耳的动作;画法精工细致为南唐画院体风格;六、胡环《卓歇图》;描写当时契丹部落的酋长和部属们饮宴休息的场面;七、五代、十国的花鸟画及其代表画家;五代的花鸟画适应于贵族生活的需要进一步摆脱了唐代花鸟画作为装饰艺术的要求向写实方向发展;在技法上有所突破创立“没骨法和勾勒法”两种学派;花鸟画道德在西蜀得到发展;唐末花鸟画家滕昌祐、刁光胤二人先后入蜀直到了促进作用;八、滕昌祐;画鹤闻名;又擅长折枝花果;九、刁光胤;善画竹石、花鸟、猫兔等题材;十、黄筌;903—965年字要叔成都人;西蜀画院宫廷画家;擅长花鸟亦能画人物山水;黄筌绘画特点;具有富丽而并不柔媚工整但并不刻板精致而不纤弱的艺术风格;作品有《珍禽图、竹鹤图》等;一、徐熙;南唐金陵人;被称“江南布衣”;郭若虚说“黄家富贵、徐家野逸”说明二家艺术风格的不同;徐熙表现技法上以墨为主,即先以墨画出物体形态后添轻淡的色彩即“没骨法”;作品《雪竹图》;竹干竹叶以不同的墨色渲染作风工整精微画法灵活多样可以看出他的画风;二、五代的山水画及其代表画家;荆浩、关仝、董源、巨然;三、荆浩;字浩然河南沁水人;自号“洪谷子”;其画长于表现黄河中游两岸的大山大水崇山峻岭;用全景式构图给人一种大自然的阔大深奥雄伟壮丽的强烈感受;作品《匡庐图》传世;著有《笔法记》一文;是古代较完整而深湛的画论;阐述他对艺术创作一系列的正确见解阐述了作者对客观现实的深广感受;其中论证概括了艺术创作的六个要点;“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它发掘了古代绘画理论对山水画的迅速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四、董源;字叔达江南仲陵人;早年学李思训之青山绿水后以水墨为主专画江南景色;用笔多细长圆润形如披麻;用墨破色渲染;作品有《潇湘图、龙宿郊民图、夏山图卷、溪岸图》等;五、溪岸图》;绢本;墨笔画;山石用长笔“披麻皴”;笔法圆润简朴气势雄厚;六、关仝;长安人;画山水学荆浩画树石学毕宏;笔法简劲而气势极壮;作品《关山行旅图轴》(画寒山枯木山店行旅;笔法粗壮雄健;所画之树有干无枝是其作品特点);七、卫贤;南唐画院画家;长于楼观、殿台、盘车、水磨等画初师好尹继昭后学吴道子;作品《高士图》淡设色;此图构图严谨树石皴染精致石上干笔点苔在画法上有所创造;八、宋代画院及艺术风格;宋代统一中国后不久就建立了翰林图画院;把五代时期散处在各地的著名画家逐渐集中起来;这样北宋画院的阵容就迅速地壮大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绘画制度和适合统治者趣味的艺术风格;宋代画院画家入院时一是通过地方官吏的推荐;二是考试录取较多的是后一种办法;宁画院以画学取人取其意思超拔者为止亦犹科举取士取其文才角出者为优;九、北宋花鸟画及其代表画家;十、黄居密;字伯鸾成都人黄筌之子;作品有《山鹧棘雀图》;一、赵昌;字昌之四川广汉剑南人;善画花果尤长于折枝花卉的描绘;其艺术成就来自其辛勤的写生;自号“写生赵昌”;作品《四喜图、蛱蝶图》两幅;从画中可看出其笔法灵活秀美简洁明快略施彩色而使景物清晰自然;二、易元吉;字庆一;他画猿獐花鸟是没有能比得上的;三、崔白;字子西;濠梁人;他能画道释人物;鬼神特别长于花鸟以鹅败荷芦雁等题材最为拿手;其绘画特点是;清新淡雅灵活在突破黄家绘画风格上起了很大作用;四、崔悫;崔白的弟弟字子中;亦善画;作品《竹鸥图、双喜梅》等;五、吴元瑜;字公器;开封人师崔白;神宗时为吴王府的殿直将军;六、赵佶;1082—1135年;即宋徽宗他19岁做了宋朝皇帝在位25年;不但擅长于花竹翎毛也能画山水人物风格;精工细致缜密富丽;作品《芙蓉锦鸡图》赵佶的书法被称“廋金体”;七、南宋的花鸟花及其画家;专画花鸟或者以人物山水擅长而又兼画花鸟者就在半数以上;南宋花鸟画家有名的如李安忠、李迪、阎中、吴炳、林椿、毛松、法常等;他们的画法有双钩有没骨有点彩有重彩有淡彩有写意有工笔等;各呈所能;影响较大的有李迪、法常、林椿;八、李迪;河阳人;李迪式画花鸟竹石颇有生意;作品《雪树寒禽图、枫鹰芦雉图、狸奴蜻蜓图、雏鸡图、木芙蓉图》等;作品生动而富有神韵;用笔严谨无束;在画风上采用工笔与粗话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格调是南宋花鸟画风改变的代表人物;九、林椿;钱塘人;工花鸟;作品《绿橘图》笔法细致色彩艳丽是写生妙作;还有《果熟来禽图》等作品;十、法常;号牧溪;南宋理宗度宗时为杭州长庆寺僧;画松竹梅兰不具形似;另外画荷鹭芦雁亦有较高水平;作品《写生蔬果图卷、法学写生卷、观音图、猿图、鹤图、罗汉图、松树八哥图》等;一、两宋山水画及其代表画家;山水画到了宋代更加发达积体渐备两宋杰出的画家不以古人成法为满足都能专心研究师法造化;在表现方法上北宋南宋又有区别;北宋重视大山大水全景构图采取远取其势、近取其持的创作方法;南宋山水构图奇巧多表现山川秀丽的一角之景;二、北宋山水画及其代表作家;三、李成;字咸熙;也称“李营邱”;以山水著称以世;他的山水画被称“古今第一”;擅长描绘寒林暮霭、烟云变幻的平远景致;他的画挺劲秀润;在表现上黑色层次较多适于表现咫尺千里远景象;李成画特点;画册上有亭馆楼塔之类皆仰画飞檐;他笔法秀润;其作品《晴峦萧寺图、读碑窠石图》等;四、范宽;原名中正字中立陕西华原人;他的山水画初师荆浩李成;他学习古人也摆脱古人;重视写实以求创新;范宽山水画峰峦浑厚气壮雄逸笔力老健善为山传神;能得山之骨;用墨深重多用雨点皴;“山顶好作密林、水陆作突兀大石”是绘画特点;作品有《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等最为突出;五、《溪山行旅图》;气势磅礴、章法奇特;浑厚壮阔的关中景色如逼在目前使观者心神为之一振;六、《雪景寒林图》;描写北方壮美的雪山景色;画幅纵193.5厘米横宽160.3厘米为水墨雪景;画鹤绘群山积雪山顶枯树寒柯山石高峻雄气敦厚有冒雪出云之势凛凛寒气之感;七、郭忠恕;字恕先洛阳人;擅长界画;其作品有《明皇避暑图、雪霁江行图》等;八、燕文贵;画有《七夕夜市图》他山水比较有创造性善写四时景色被称“燕家景致”;九、米芾;字元章又称海岳外史;太原人;善画烟雨景色;他的山水画不求形似独创风格以水墨点成山树如烟似雨自成一派即“米氏云山”;十、郭熙;字淳夫河南温县人;立于不败之地表现不同季节和不同气候的特点;强调山水林木之间的联系所形成的整体效果强调创造优美的意境;在创作方法上主张“兼收众览”;同时师法自然;主张“饱游饫看”敢于独创;作品《早春图、关山春雪图、幽谷图、窠石平远图、秋山行旅图》;其风格是在秀润旷中又有故能雄伟浑厚等特色;对山石树木的描绘“多鬼面石、乱云皴、鹰爪树”;著作《林泉高致集》;一、《林泉高致集》;作者郭熙;总结自己的经验体会说“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取其势、近看之取其质”;不同季节应呈现不同意境;又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总之《林泉高致集》对古代山水画创作的各方面都具有独创性的见解并作了较为透彻的论述它是北宋以来山水画兴盛发展和众多画家创作实践的理论总结是古代珍贵的画论之一;一、王诜;字晋卿太原人;擅长画枯树寒林也能作金碧山水;作品《渔村小雪图卷》;钩皴深重完全是李成画派;二、王希孟;作品《千里江山图》;画法精密细致;色彩厚重耀眼夺目;三、南宋山水画及代表画家;南宋山水画更致力于优美意境的创造笔墨简练有力构图大胆奇巧取其一角之景描写秀丽江南风光富有强烈的感染力;画家李嵩《西湖图》夏圭《西湖柳艇图、钱塘观潮图》陈清波《西湖春晓图》;四、李唐;字晞古河阳人;擅长于人物、山水、又长于画牛;作品《采薇图、万壑松风图、长夏江寺图》;李唐山水初师李思训但更多的是取法于荆浩同时也受范宽影响;其作品古朴苍劲山石作斧劈皴;积墨深厚是其平日本色;有时画树全用焦墨;故有“点漆”之喻;在构图上写峰峦径路林桥野物;都能阴郁苍茫写深山万壑;气势磅礴;既是冈峦郁盘峭壁悬崖又是苍松叠翠;他的山水画对祖国的河山作了无限的赞美;五、刘松年;钱塘人;其笔意皴法都取法李唐;风格在强劲中显出清丽细润工整不苟的独特风格;作品《四景山水》;六、马远;字遥你号钦山;先世河中人;山水人物花鸟都很精致;当时被认为是“院中独步”;马远山水多作劈皴、水墨苍劲虽不作层层渲染但强调浓淡层次的变化所以能远近分明与同的夏圭号称“马夏”;马远在笔墨运用上喜用焦墨作树石以大斧劈皴带水墨浑染画山石;质感很强;山石峭拔方硬树木瘦插如屈铁;特点是形成了一种气势纵横雄奇简练的风格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其作品《踏歌图、寒江独钓图、水图、梅石溪凫图》等;马远的画较坚浑朴造型险奇画树多加叶;七、夏圭;字禹玉钱塘人;多用秃笔点笔画山石水墨渲染浑融一体;浓淡干湿变化丰富;被称谓带水斧劈皴或拖泥带水皴用以表现风雪烟雨的江湖景色十分得体富有苍茫淋漓浑厚秀润的效果;善作长卷山水;作品《长江万里图、江山清远图、溪山无尽图》;八、两宋的人物画及代表画家;宋代的人物画不权注意到形象结构的正确合理而且力求深化人物的内容刻画;白描人物画法在宋代也开始兴起;李公麟道德扫除粉黛其画具有高雅清淡的特点;九、李公麟;字伯时舒州人;工人物佛像是北宋杰出的人物画家;他对传统绘画信得过大量临摹尤工人物;重视写生敢于独创;在画法上以白描著称把原来用于“勾粉本”的画法发展成为独立的绘画创作形式;作品《临韦偃牧放图、五马图、维摩诘像、九歌图、免胄图》等;十、武宗元;字总之河南白坡人;擅长壁画;画法师吴道子;总领“玉清昭应宫”道教画创作;其作品《朝元仙仗图》人物都有着明显的个性特点;整个画面和谐统一而又有丰富的变化;一、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善画讪桥径郭舟船车轿;作品《清明上河图》;画面描绘是从城市郊野开始;表现了不同职业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人的特征;是一幅内容非常丰富并有高度历史真实性的艺术巨作;画家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巧妙地运用了组织高潮和虚实结合的方法使画面富有变化又能引人入胜表现和突出了主题;二、辽、金、西夏绘画及画家;胡?;耶律倍;陈升等;三、胡?;契丹人;所画用笔清劲;凡画驼马尾人衣毛毳以狼豪缚笔去疏宣使能纤健;作品《卓歇图>四、耶律倍;字图欲契丹人;善画辽国人物;其作品骨法劲快不良不驽;作品《射骑图、猎雪骑、千鹿图》等;五、张瑀;金人;作品《文姬归汉图》;作者用笔简练;人物真实生动充分表现出长途旅行的气氛。
隋唐五代的人物画公元581年隋统一南北方,结束了东晋以来分裂动荡的局面。
隋王朝为了巩固政权实行了劝农桑,薄赋税,务简素的一系列安定社会、发展生产的政策,促使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在绘画方面,南北风尚也相互融合,迅速向着统一的方向发展。
仅存37年的隋代的绘画,出现了向新的高峰发展的趋势,开始摆脱了汉代原始稚拙之气,人物画和宗教画摆脱初期朴素的状态。
在技法风格上处理空间远近关系讲求科学性,构图严谨工致,笔墨达到精研而熟练。
在设色上金碧辉映,富有典丽的装饰美的民族样式为特点。
在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得到全面发展,写生成了通往现实主义的根本道路,许多画家都很重视到生活中去写生,画家郑法士能写贵族的神态仪容,细密精致入微地表现出贵族“气韵标举,风格遒俊。
丽组长缨,得威仪之樽节;柔姿绰约,尽幽闲之雅容”(唐·李嗣真《续画品录》)。
杨契丹在长安光明寺作画,以庙堂宫殿,车马人物等现实实物为写生对象。
隋代画家祖述顾、陆、张,沿袭“齐梁画风”。
如展子虔擅长道释、人物、山水、台阁。
他的人物画描法甚细,随以色晕,在继承魏晋南北朝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突破成法,创立新意,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绘画大师。
清·王概、王蓍、王臬的《画学浅说》云:“人物自顾陆展郑,以至僧繇一变也”。
他所画的《北齐后主幸晋阳宫图》,“人物面部,神采如生,意度俱足,可为唐画之祖。
”(元汤□《画鉴》)他的山水画成就卓著,开创了李思训、李昭道“金碧山水”之端绪。
汤□在《画鉴》中还说:“展子虔画山水法,唐李将军父子多宗之。
”和展子虔齐名的郑法士擅长画贵族士大夫,衣冠缨带,无不有法;取象其人,更为臻妙。
唐·彦悰《后画录》赞曰:“取法张公,备该万物。
后来冠冕,获擅名家。
”董伯仁擅长布置画面。
他所画的楼台人物,唐·李嗣真《续画品录》评其作品:“动笔形似,画外有情”。
杨契丹长于道释佛像,人物故实,唐·教彦悰《后画录》评论他:“六法颇该殊丰骨气。
五代时期周文矩十九幅绘画赏析五代时期周文矩十九幅绘画赏析公元 10 世纪,正是我国五代十国之际,那是唐代大一统局面瓦解后随即而来的一个动荡战乱时期。
中原一带,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朝,称为五代,同时割据边地建国称王的,又有吴、楚、闽、吴越、前蜀、后蜀、南唐、南汉、北汉、南平等十国,合称为五代十国。
虽然政局混乱,社会不安,但是,艺术的发展并未受到很大影响。
以绘画而论,五代的后梁、后唐,十国的前蜀、后蜀、南唐,仍然是人才辈出。
这一时期的绘画,道释、人物画没有多大的发展。
那时高雅之士目睹政治之腐败,多隐居山林,因而与大自然密切接触。
大者名山巨川,小者花草禽兽,凡是自然界的东西,都引起画家的注意,成为绘画的题材,因此山水画和花鸟画都大为发展。
10 世纪的画坛就出现了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分天下的局面。
五代十国时期经济文化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宗教画相应衰落了人物画承唐遗风比较满意精雅的格调占上风;花鸟画方面摆脱了唐代作为装饰艺术的要求写实风格加强形成了徐熙和黄荃为主的两大流派;山水画方面画家们师法大自然,根据不同地区的山川貌气候特点创造了多种风格的山水画并发展了水墨山水画的特殊表现形式—皴、擦、点、染的技巧。
这里介绍周文矩绘画作品。
周文矩,中国五代南唐画家。
建康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县)人。
生卒年代不详,约活动于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时期(943~975),后主时任翰林待诏。
周文矩工画佛道、人物、车马、屋木、山水,尤精于仕女。
周文矩也是出色的肖像画家。
存世作品多为摹本:《文苑图》《重屏会棋图》《宫中图》《婴戏图》《琉璃堂人物图》《后主观棋图》《宫中图卷》《饮茶图》《仕女图》《合乐图》《西子浣纱图》《荷亭奕钓仕女图》《太真上马图》《画明皇会棋图卷》《唐宫春晓图》《圣迹图》《赐梨图》《十八学士图》《仙女乘鸾图》等。
五代时期周文矩《文苑图》赏析五代周文矩《文苑图》卷,绢本,设色,纵31.3厘米,横58.5厘米。
伴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的佛教艺术也随之发展,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唐代的佛教绘画大都是围绕着寺院殿堂进行创作,其目的是为佛教徒供养敬奉之用。
这个时期体现的是一种审美欣赏之用,因此绘画题材多流行为佛道、罗汉、观音、菩萨等,有明显的世俗化趋势。
如五代画家张图的《十王地藏》图,刘道醇的《五代名画补遗》中记载:“予又当于武宗元第观图所画十王④地藏一轴。
绰有善護慈悲相。
于今寶藏之。
可列神品。
”[6]另外,在大英博物馆藏有五代绢本《十王地藏》2幅,法国吉美博物馆藏五代麻布《十王地藏菩萨与净土图》1幅,印度国立博物馆藏绢本《十王地藏图》1幅。
⑤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2记载五代画家王乔士“工画佛道人物,尤爱画地藏菩萨、十王像,凡有百余本传于世。
”[7]从晚唐到五代到宋初,这种地藏菩萨和十王信仰十分兴盛,通过这种信仰劝诫人们戒恶扬善、救渡众生,体现其教化功能。
在《五代名画补遗》中记载韩求:“画龙兴寺回廊列壁二百余堵。
又画九子母⑥图及罗义⑦變相。
朱瑶:“时河南府金真观请瑶画经相,及长寿院内画轮子金刚菩萨等。
”跋異:“善画佛道鬼神及大像,后福先寺请異画大殿护法善神。
”王仁寿:“仁寿甞于京师大相团寺[31净土院大殿前画八菩萨。
”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五代十国时期的佛教绘画和唐代相比,唐代更多的是表现宗教和礼教,而五代由于战争的频繁,画菩萨、观音、鬼神、罗汉等,更多的体现其“护法”功能,在形象的刻画上也更贴近现实生活,更具世俗化,也正是佛教的世俗化,罗汉、观音这种贴近百姓生活,富有人情味的题材大为流行。
另德国柏林印度美术馆收藏的《菩萨头像》,绢本,其头饰雍容华贵,脸庞已从晚唐时期的那种丰满肥硕转向了清俊娟秀,用线细腻而均匀,富有弹性,表现出女性的面部特征。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各地寺院宗教壁画的兴盛,出现了许多画佛道、鬼神以及罗汉的名家,尤其罗汉题材甚为流行,代表画家主要有张玄、贯休、王齐翰、杜子环、杜敬安等。
从目前的文献记载来看,罗汉像始于唐代而盛于五代。
罗汉,为阿罗汉的简称,有阿罗汉果位和阿罗汉圣者两层意思,罗汉崇拜就是信徒对罗汉作为果位或者圣者的追求与崇奉。
[8]《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中曰十六罗汉:“随其所应分散往赴,现种种形,蔽隐圣仪,同常凡众,密受供具,令诸施主得胜果报。
”[9]正是由于罗汉功德神通、随应所需、普渡众生,极易深入民间,使人们有亲近之感,因此激发了广大民众的崇敬之感,而对罗汉供养和布施可以获得因果报应的这种十分现实的利益也促进了罗汉信仰的广泛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