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导论》实验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47 MB
- 文档页数:14
《遥感导论》实验报告姓名罗娟院系地理科学学院年级二零零八级专业地理科学专业学号20081500001 日期2010年11月14日填写要求一、实验完毕,认真完成实验报告。
二、严格按要求如实填写各项。
三、不要求字数,完整表述即可。
一、实验目的二、仪器工具及材料(要求:列出实验中所使用的主要仪器工具、实验材料,如软件、数据等。
)三、内容及程序(要求:应简明扼要地写出实验步骤流程。
)四、结果及分析(要求:应用文字、表格、图形、图像等形式将实验结果表示出来,并进行分析。
)五、问题讨论(要求:结合有关理论对实验中的现象、产生的误差等进行讨论和分析,以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出应注意的事项。
)遥感导论实验报告使用软件:ENVI软件一、分段线性变换:概念:有时为了更好地调节图象的对比度,需要在一些亮度段拉伸,而在另一些亮度段压缩,这种变换称为分段线性变换。
目的:使图像有更好的目视效果或突出有用的信息。
提高图像质量和突出所需信息。
过程:Enhance/interactive-stretching/stretch-type/piecewise-lin ear/中键拉伸压缩/apply/输出结果。
结果:(与原图对比)结论:从0——20,20——65,65——100进行分段,在第一、三段压缩后,亮度值数变小,在第二段拉伸,亮度间隔变大。
突出了原图20——65这部分的地物信息。
二、空间滤波:概念:通过像元与其周围相邻像元的关系,采用空间域中的邻域处理方法。
目的:重点突出图像上的某些特征为目的。
如,突出边缘,纹理。
(1)中值滤波目的:将每个像元在以其为中心的邻域内取中间亮度值来代替该像元值去掉尖锐“噪声”和平滑图像。
过程:Image/Filter/Convolutions and morphology/Convolutions/Median/Apply to file/选can.tmr.img/OK/Memory/OK/Disply/New Display/Load Band/输出结果。
一、实习目的本次遥感导论实习旨在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和数据处理方法,提高学生的遥感技术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通过实习,学生能够了解遥感技术的应用前景,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工作奠定基础。
二、实习内容1. 遥感原理与系统(1)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遥感技术是利用电磁波探测和监测地球表面及其周围环境的科学。
通过遥感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实现对地表物体、现象和过程的监测、分析和评价。
(2)遥感系统组成:遥感系统包括遥感平台、遥感传感器、数据传输系统和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
其中,遥感平台是搭载遥感传感器的载体,遥感传感器是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设备,数据传输系统负责将遥感数据传输到地面接收站,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对遥感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2. 遥感数据处理(1)遥感数据预处理:遥感数据预处理包括数据校正、图像增强、几何校正和辐射校正等。
数据校正主要消除传感器和大气等因素引起的误差;图像增强通过调整图像的亮度、对比度等参数,提高图像质量;几何校正是指将遥感图像的几何位置校正到实际地理位置;辐射校正是指消除传感器和大气等因素引起的辐射误差。
(2)遥感数据分类与制图:遥感数据分类是根据遥感图像的特征,将图像中的物体或地物进行分类。
常用的分类方法有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和模糊分类。
制图是将遥感数据分类结果以图形、图表等形式表现出来。
3. 遥感应用领域(1)农业: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作物长势监测、病虫害监测、水资源监测等。
通过遥感图像,可以实时监测作物生长状况,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依据。
(2)林业:遥感技术在林业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森林资源调查、森林火灾监测、森林病虫害监测等。
通过遥感图像,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森林资源信息,为林业管理提供支持。
(3)城市规划与管理: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与管理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扩张监测、环境监测等。
通过遥感图像,可以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状况,为城市规划提供依据。
遥感导论实习报告遥感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和任务作为遥感导论实习的学生,我的实习目的是通过实践和实地调查,掌握遥感技术在地理科学领域的应用。
在实习过程中,我主要任务有:1.了解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学习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方法;3.了解遥感技术在地理科学领域的实际应用;4.完成一项遥感实践项目。
二、实习方法和内容1.实习方法我采用了实地调研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实习。
首先,在教授的指导下,我学习了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了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流程。
然后,我选取了一个具体的遥感实践项目,并利用遥感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最后,我将实践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撰写了本实习报告。
2.实习内容(1)基础理论学习在实习开始之前,我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和论文,了解了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包括了解遥感传感器的种类和工作原理,学习了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方法,以及学习了遥感图像的解译与分析技术等。
(2)实地调研在实习过程中,我参观了当地的遥感应用中心。
在中心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了解了他们常用的遥感数据、遥感工具和遥感分析方法。
这次实地调研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遥感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3)实践操作三、实习心得通过本次遥感导论的实习,我收获了很多。
首先,我对遥感技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大尺度、多源、多时相的数据,可以对地表进行全面的检测和监测,为地理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
其次,我对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流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知道如何选择最适合的遥感数据和合适的处理方法。
最后,我也通过实践操作提高了自己的技术能力,学会了使用遥感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和数据分析。
此外,这次实习也让我意识到遥感技术在地理科学领域的广泛应用。
遥感技术可以应用于环境监测、资源调查、灾害评估等众多领域,为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通过遥感导论的实习,我在遥感技术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收获。
实验报告实验名称:遥感图像的几何校正课程名称:《遥感导论》教师:院系:矿业工程学院班级:姓名:遥感图像的几何校正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实习操作,掌握遥感图像几何校正的基本原理和和方法,理解遥感图像几何校正的意义。
二、实验环境操作系统:windows 8.1软件:ENVI 4.3三、实验内容ERDAS 软件中图像预处理模块下的图像几何校正几何校正的必要性:由于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的变化、地形起伏、地球表面曲率、大气折射、地球自转等因素的影响,遥感图像在几何位置上会发生变化,产生诸如行列不均匀,像元大小与地面大小对应不准确,地物形状不规则变化等畸变,称为遥感图像的几何畸变。
产生畸变的图像给定量分析及位置配准造成困难,因此在遥感数据接收后需要对图像进行几何校正以使其能够反映出接近真实的地理状况。
几何校正的原理:遥感影像相对于地图投影坐标系统进行配准校正,即要找到遥感影像与地图投影坐标系统之间的数学函数关系,通过这种函数关系可计算出原遥感影像中每个像元在地图投影坐标系统上的位置从而得到校正后的图像遥感影像相对于地图投影坐标系统进行配准校正,即要找到遥感影像与地图投影坐标系统之间的数学函数关系,通过这种函数关系可计算出原遥感影像中每个像元在地图投影坐标系统上的位置从而得到校正后的图像。
在本次实验中采用的是Polynomial(多项式变换)的模型,通过在遥感影像和参考图像上分别选取相应的控制点,求出二元二次多项式函数:25243210'25243210'y b x b xy b y b x b b y y a x a xy a y a x a a x +++++=+++++=,得到变换后的图像坐标(x ′,y ′)与参考图像坐标的关系,从而对图像进行几何校正。
实验步骤:运行ENVI 软件第一步:显示图像文件从ENVI 主菜单中,选择File —— Open Image File 当Enter Data Filename文件选择对话框出现后,选择进入当前目录下的"几何校正"子目录,从列表中选择bldr_tm.img和bldr_sp.img文件。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遥感导论》实验报告姓名学号专业地理信息系统班级任课教师实验1 航空相片的立体观测和高程测量一、实验目的:1.掌握使用立体镜进行航空相片的立体观测的方法;二、实验步骤:1.航空相片的立体观察(1)准备工具:立体透视镜。
(2)器材架设:将立体镜的主架部分从箱子中取出,倒过来平放在桌子上,安装好各个支撑脚组件,注意将可调的支脚安在左上方。
然后将装好的主架倒过来平放在桌子上,从箱子中取出目镜部分,安装在主架上,完成安装。
(3)相片的调整。
调整目镜的间距,取出两张立体相对,用手指分别按住2张相片,隔开立体镜之间观察,使两个手指在视线中重合,然后加上立体镜微调相片使2张相片完全重合。
(4)持续观察相片5秒以上,可以得到立体效果。
(5)实验完成后,将器材装回箱内放好。
三、心得体会:初次接触图像,在按照实验原理完成实验后,看到了十分清晰的立体图像,很兴奋。
以前虽也看到过一些立体图像,但是这么近距离的亲身感受还是第一次,而且是在自己的努力下做出了这个效果。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也温习了遥感原理中有关立体相对的知识,立体相对就是两个相机从相距一定距离的两个点对同一目标进行摄影产生重叠图像。
双眼在观察同一事物时,由于两眼所见的角度不同而在大脑中产生影像的重合产生立体效果。
立体观察时,能获得与实物相似的立体模型,称为正立体效应;若将左像片与右像片对调,则获得与实际相反的立体,称为反立体效应。
通过立体观测及阴影可知山的海拔不高都为小山丘,且成片分布,判断为西南或东南地区。
实验2 遥感图像的光学合成一、实验目的:1.了解彩色的基本特征和相互关系;2.掌握3原色及其补色,掌握加色法;3.了解和认识色彩图;二、实验步骤:1.了解彩色的基本特征和相互关系;(1)进入CAI软件主界面,打开“遥感光学合成原理”子目录(2)进入“彩色与非彩色”,对比彩色与非彩色图像对地物特征的表现;(3)进入“彩色的特性”分别进入“明度”,“色调”,“饱和度”界面,观察枫叶色彩的变化,分析对比彩色的三大特征在色彩中的影响。
《遥感导论》实习第2章实习1 地物光谱的测试实习目的:掌握地物光谱数据的采集方法,熟悉常见地物的光谱特性。
实习内容:利用便携式光谱仪(如ASD),测量校园附近典型地物的光谱数据及光谱曲线,如水体、植被、水泥地面、建筑等。
实习主要步骤:1.安装调试光谱仪。
参照光谱仪的使用说明进行野外安装和调试。
2.测量目标地物。
选择要测量的目标地物,进行野外实际测量。
3.记录测量目标基本信息,并记录测量过程和数据。
4.测量结果分析。
根据野外测量数据,绘制不同地物的光谱曲线图,分析各地物的光谱特征。
5.编写实习报告:内容包括测量过程、方法、数据、结果等。
第4章实习1 航空像片的立体观察实习目的:理解像对立体观察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像对上测量高差的方法。
实习内容:利用立体镜(透镜式立体镜、发射式立体镜等均可)进行像对立体观察和高差的测量。
实习主要步骤:1.在立体镜下安置像片时,应使两张像片的基线在一条直线上,然后将立体镜基线距离调整到与两眼距离(即眼基线)大致相等,并使立体镜基线方向与像片基线平行。
2.观察时眼睛接近立体镜,若同一地物影像出现双影,是由于两张像片相隔太远或太近(即两张像片的相应点距离大于或小于眼基线),或是两张像片的基线未在一直线上等原因所造成,这时应慢慢移动像片,使两张像片的基线在一直线上,并使两张像片的间隔适当,直至影像重合。
重合后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出现立体。
3.在立体观察时,像片的阴影部分尽量对着自己,这样对观察立体有很大帮助,可以提高立体观察效果。
因为人的生理比较适应光线从人的对方照射过来。
4.像对的立体测量(高差)。
通过量测像对的左右视差,计算已知焦距和航高的像对上两点之间的高差。
实习2 利用校园航片编制校园平面图实习目的:掌握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基本原理、过程、方法与技巧;掌握计算机遥感制图的基本过程。
实习内容:判读校区附近彩红外像片,使用GIS(如Mapinfo)软件进行影像的屏幕数字化判读结果与成图。
《遥感导论》实验报告姓名学号专业班级任课教师实习一航空像片的立体观测与高程测量一、实习目的1..掌握使用立体镜进行航空像片立体观察的方法2.掌握在航片上测量高差的方法二、实习步骤1.航空像片的立体观察(1)准备工具:立体镜(2)将立体镜置于老师所给的两张航空像片上,左眼看左边的像片,右眼看右边的像片(3)左右手的食指指着两张像片的同个位置,然后观测并移动像片,直到两个食指重合,这时候就可以观测到立体的图像三、实习认识掌握了掌握用立体镜观测航空像片的立体观测的方法,同时还观测了好几副航空图片,效果很好。
首先,老师岁给的是黑白色的像片。
通过立体镜的观察,知道这是一个比较规则的矩形形状。
山脉基本上是灰白色的,而农田呈浅白色的。
山脉是该像片的主要地物,山脊连续、沟壑纵横,山脊之间的山谷有河,山谷呈U字形。
居民地零星分布在河流附近,农田在平原上分布。
实习二遥感图像的光学合成原理一、实习目的1.了解彩色的基本特性和相互关系2.掌握三原色及其补色,掌握加色法3.了解和认识色度图4.认识正负像片的产生过程二、实习步骤1.基本特性及其相互关系(1)从CAI软件主界面中进入“遥感光学合成原理”子目录(2)进入“彩色与非彩色”,对比彩色图像和非彩色图像对地物特征的表现在彩色特性中观察枫叶色彩的变换2.三原色3.补色4.色度图5.彩色正负相片产生过程三、实习认识彩色图像与非彩色图像都比较容易识别地物。
彩色的三个基本特性是明度、色调和饱和度。
明度即彩色光的亮度,彩色光的亮度越大,明度就越高。
色调是色彩彼此相互区别的特性,它决定于物体向外辐射的光谱组成,不同色调的物体具有不同的辐射光谱。
光源的色调决定于辐射的光谱组成对人眼所产生的感觉。
饱和度是彩色纯洁的程度,反射光谱越窄,物体饱和度就越高。
通过移动滑块可以知道,当蓝绿红均为0时,圆盘颜色是黑色,。
当绿红为0,蓝色标尺从0向255变化时,圆盘颜色由黑色到浅蓝色再到深蓝色,绿红颜色是同样的道理。
《遥感导论》 实验四专业名称:海洋技术班级:海洋101姓 名:张 丹学 号:141003137日 期:2012/11/15成 绩:测绘工程学院实验四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融合一、实验目的1、学会把高分辨率影像按照一定的算法或规则进行运算处理,以获取对同一目标更为全面、更为可靠、更为准确的图像,生成一幅具有新的波谱和空间特征的合成图像。
2、通过实验掌握遥感图像融合的方法,比较区分各自优缺点。
二、实验软件ERDAS IMAGINE9.2三、实验准备“影像材料在 Gis38 上“的图像fusion1.img和图像spot5pan.img;图像spot5mul.img。
四、实验目的背景:多角度、多传感器、多平台和高时间分辨率、高空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的遥感图像数据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和局限性。
但是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通过不同传感器、不同方式获取的大量遥感图像数据之间,既具有互补性,又存在极大的冗余性。
如何从这些兼有互补性和冗余性的多源海量遥感数据中有效、合理的提取更有用、更精练、质量更高的信息,为辅助决策系统提供决策依据,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得到解决的前沿性问题,遥感图像融合技术就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目的:将单一传感器的多波段信息或不同类别传感器所提供的信息加以综合,消除多传感器信息之间可能存在的冗余和矛盾,加以互补,改善遥感信息提取的及时性和可靠性,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
五、融合过程1、遥感影像的预处理,几何校正(1)预处理:主要包括遥感影像几何纠正、大气订正、辐射校正及空间配准几何纠正、大气订正及辐射校正的目的主要在于去处透视收缩、叠掩、阴影等地形因素以及卫星扰动、天气变化、大气散射等随机因素对成像结果一致性的影响;影像空间配准的目的在于消除由不同传感器得到的影像在拍摄角度、时相及分辨率等方面的差异。
(2)几何校正配准步骤1、特征选择:在欲配准的两幅影像上,选择如边界、线状物交叉点、区域轮廓线等明显的特征。
ERDAS图表面板菜单条:Session→Title Viewers在Viewer1中打开需要校正的Lantsat图像:spot5mul.img在Viewer2中打开作为地理参考的校正过的SPOT图像:fusion1.img图1-2 采取控制点2、特征匹配:采用一定配准算法,找处两幅影像上对应的明显地物点,作为控制点。
《遥感导论》电子教案新一、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遥感技术是一种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重要手段,对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遥感导论》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遥感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遥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了解遥感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遥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对遥感技术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遥感的基本概念介绍遥感的定义、特点、分类和遥感系统的基本构成。
2.2 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讲解遥感信号的形成、传输、接收和处理的基本原理,以及遥感图像的解译和分析方法。
2.3 遥感平台与传感器介绍不同类型的遥感平台(如卫星、飞机、无人机等)和传感器(如多光谱、高光谱、雷达等)的原理和应用。
2.4 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讲解遥感数据的预处理方法(如校正、配准、融合等)和图像分析方法(如特征提取、分类、变化检测等)。
2.5 遥感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介绍遥感技术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城市规划、农业、林业、水利等领域的具体应用案例。
三、教学方法3.1 授课方式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3.2 实验和实践安排遥感实验和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3 讨论与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研究成果,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4.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成绩的30%。
4.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和实践环节的操作技能和分析能力,占总成绩的30%。
4.3 课程论文五、参考教材与资源5.1 教材《遥感导论》(第三版),作者:张某某5.2 参考书目《遥感原理与应用》、《遥感图像处理与应用》、《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等。
5.3 网络资源推荐学生访问相关遥感技术和应用的网站,了解最新的遥感技术动态和应用案例。
遥感导论实习报告
近几十年来,遥感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资源的管理和研究,因此,遥感导论实习
已成为当今地理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于2020年12月参与了一丬遥感导论实习,这份实习报告简要介绍了我在此期间所做的工作。
在此期间,我主要研究了多种遥感技术,包括光学遥感、激光雷达遥感和微波遥感等。
首先,我运用了遥感图像数据提取地表植被和山体变化信息,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遥感数
据处理、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和空间分析。
其次,我运用遥感技术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使
用激光雷达扫描数据识别城市建筑,相关算法如SLQAB算法可用于实现多种模型,以及微
波障碍调查及地表热力电场计算。
在实习期间,我还参观了美国宇航局的卫星遥感中心,并向专家学习了遥感数据处理、分析和应用的细节。
这次实习使我深入了解了遥感技术的工作流程和技术,增强了我在遥
感数据处理、分析方面的专业技能,并有助于我成为一名遥感专家。
最后,我认为这次实习是一次成功的经历。
参与此次实习不仅令我深入了解了遥感技术,而且增进了对其多种应用的理解,使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遥感技术在地球资源保护、
环境污染预警、农业管理等方面的重要贡献。
《遥感导论》实验 1 像片比例尺测定与焦距计算一、目的:通过实习进一步了解像片比例尺的意义。
在野外判读时能将实地距离换算为像片上的距离,或将像片上的距离换算为实地的相应距离,能够根据相片比例尺计算传感器的焦距或相机的焦距。
二、要求:1.每个同学测定一幅像片或影像的比例尺。
2、野外动手设置相机或传感器的平台高度、拍摄参考目标,计算相片比例尺和焦距三、步骤1 首先选择一平坦地区,选定参考目标,2测量参考目标的各个参数(长、宽、对角线等)3 确定平台高度4 对相片中参考目标的测量与计算实验2 各种像片的手动校正与像点位移计算一、目的:通过实习了解像片手动校正的意义;通过实习学会像点位移的计算二、要求:1.掌握手动校正的操作。
2、掌握像点位移的计算步骤三、步骤(一)像点位移的计算步骤1、首先确定参考线,包括垂直参考线和水平参考线;2、确定图件中某个参考点的位置,计算实际位置与影像位置之间的位移矢量,分为横轴方向的位移量和纵轴方向的位移量;3、根据位移量计算像点位置随距离中性点位置的距离的变化规律。
(二)手动校正1、首先确定参考线,包括垂直参考线和水平参考线;2、确定图件中某个参考点的位置,判断实际位置与影像位置之间的相互关系;3、根据实际位置与影像位置之间的相互关系手动配准,使实际位置与影像位置重合。
实验3 遥感图像处理(几何校正)一、目的1.了解图像几何校正的基本含义2.掌握图像几何校正的方法和过程二、要求掌握图像几何校正的各种方法和过程三、步骤几何校正有恢复性校正和投影性校正,这里的几何校正实质上的含义是将图像数据投影到平面上,使其符合地图投影系统的过程;而将地图坐标系统赋予图像数据的过程,称为地理参考(地理坐标配准)。
由于所有地图投影系统都遵从一定的地图坐标系统,所以几何校正过程包含了地理参考过程。
当然,我们还可以将遥感图像转换到另一图像坐标上去,即以另一图像数据作为参考系进行校正,便于这两幅图像的拼接或配准。
遥感概论实验报告遥感概论实验报告导言: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获取和解释地球表面的信息的方法,它使用传感器从遥远的地方获取数据,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变化和特征。
本实验旨在介绍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并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遥感技术的理解。
一、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的电磁辐射,并将其转化为数字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
地球表面的电磁辐射包括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等不同波段的辐射。
不同波段的辐射可以提供不同的地表信息,如植被覆盖、土地利用、水体分布等。
二、遥感数据的获取与处理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台遥感卫星获取的遥感影像数据。
遥感影像数据是通过卫星传感器拍摄地球表面的图像,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地表信息。
我们首先需要对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大气校正等,以消除影像中的噪声和干扰。
然后,我们可以使用遥感软件对影像进行分类、变换等处理,以获取我们所需要的地表信息。
三、遥感技术的应用遥感技术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其中,环境监测是遥感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通过遥感技术,我们可以监测地表的植被覆盖情况、水体污染程度等环境指标,以评估环境质量和进行环境管理。
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农业、城市规划、灾害监测等领域,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遥感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目前,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获取成为可能,这为地表信息的提取和分析提供了更多的细节和精度。
此外,遥感技术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也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通过利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可以实现对大规模遥感数据的自动分析和解释,提高遥感技术的效率和准确性。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遥感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遥感技术作为一种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遥感技术将在环境监测、农业、城市规划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应用,遥感技术将为我们揭示更多地球的奥秘。
实验报告实验名称:遥感图像的几何校正课程名称:《遥感导论》教师:院系:矿业工程学院班级:姓名:遥感图像的监督分类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理解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的原理和方法;掌握监督分类的步骤和方法。
二、实验环境操作系统:windows 8.1软件:ENVI 4.3三、实验内容ERDAS软件中遥感图像监督分类实验步骤:1.训练样本的提取(ROI区的选择)ENVI: Basic Tools >> Region Of Interest>> ROI tool调出感兴趣区工具窗口进行样本选择(注意:必须事先打开一幅图像),可以进行样本编辑(名称,颜色,填充方式等),样本选择越精确,分类结果越好。
各类地物的解译标志,即地物明显的影像特征---色调、纹理等,通过目视解译方法用鼠标在工作区影像图上选择其训练区,并使训练区的分布尽量均匀。
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存在“同物异谱”的情况,因此对于同一种类型可能有多种不同的特征。
为此,我们可以对同一地物选择多个训练区,分类后再合并。
2.影像分类选择maximum likelihood 分类方法。
主菜单下选择Classification > Supervised > Smaximum likelihood 。
按照默认设置参数输出分类结果。
3.分类后处理分类后处理包括的很多的过程,都是些可选项,包括更改类别颜色、分类统计分析、小斑点处理(类后处理)、栅矢转换等操作。
(1)更改类别颜色可以在Interactive Class Tool 面板中,选择Option->Edit class colors/names 更改,也可以在Display->Color Mapping->Class Color Mapping。
如下图所示,直接可以在对应的类别中修改颜色。
分类统计分析主菜单->Classification->Post Classification->Class Statistics。
一、实习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为了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遥感技术,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我参加了遥感导论实习。
本次实习主要在遥感实验室进行,通过实际操作,掌握遥感数据处理、图像分析和应用等方面的技能。
二、实习内容1. 遥感数据处理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习了遥感数据的获取、预处理和格式转换等基本操作。
通过实践,我掌握了使用ENVI软件进行遥感数据的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和大气校正等。
2. 遥感图像分析遥感图像分析是遥感导论实习的重点内容。
我学习了遥感图像的增强、分类、提取和变化检测等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我掌握了使用ENVI软件进行遥感图像的增强、分类和变化检测等操作。
3. 遥感应用遥感技术在农业、林业、城市规划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实习过程中,我了解了遥感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并尝试将这些应用与实际案例相结合。
4. 遥感实验为了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我在实习过程中进行了多个遥感实验。
例如,利用遥感数据对农作物长势进行监测、利用遥感图像进行土地覆盖分类等。
三、实习收获1.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本次实习,我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在实习过程中,我不仅巩固了遥感导论的相关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
2.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熟练掌握了遥感数据处理、图像分析和应用等方面的技能。
这为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拓宽视野通过实习,我了解了遥感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这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四、实习总结本次遥感导论实习让我受益匪浅。
在实习过程中,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还拓宽了视野。
我相信,通过本次实习,我将在遥感领域取得更好的成绩。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我国遥感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下是实习期间的部分成果:1. 完成遥感数据处理实验报告一份;2. 完成遥感图像分析实验报告一份;3. 完成遥感应用案例分析报告一份;4. 完成遥感实验报告一份。
遥感导论实习心得遥感导论实习心得一、目的本次实习是实习五,为一次综合上机实习,主要是熟悉ERMAPPER7.0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图像的处理过程,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实习任务1、基本模块(1)读入LANDSAT TM数据;(2)合成遥感影像RGB;(3)数据裁减;(4)线、环构造解译;(5)编写文字说明。
2、拓展模块(1)自选数据,读入LANDSAT TM数据;(2)合成遥感影像RGB;(3)数据裁减;(4)提取Fe蚀变信息;(5)线、环构造解译;(6)专题研究;(7)编写文字说明。
三、数据及图像处理过程1、LANDSAT TM数据读入(1)在Utilities菜单下选择Import ASCII and Binary Grids →Binary BIP→Import;(2)在Import Binary_BIP对话框中填写输入、输出文件名及路径,并在次一级Setup对话框中选择Import Data Type:Unsigned 8-bitInteger,并填写Number Lines:5965,Number Cells:7168,Number Bands:1;(3)OK即开始读入,得到.ers数据;(4)如此类推,读入7个波段的TM数据。
2、生成一个7波段文件,文件名为HH.ers :(1)打开第一波段的.ers文件,添加1个Pseudo Layer,在Layer菜单下,打开第二波段.ers文件,以此类推,打开所有7个波段数据,并重命名各个Pseudo Layer;(2)在主工具栏下,另存为HH.ers文件,即得到一个具有7个波段数据的1景TM数据。
2、合成RGB假彩色图像打开文件HH.ers ,选择合适波段生成RGB图像,进行各种变换、滤波等处理,在这儿用到RGB分别用波段4、3、2得到较好的影像效果,另存为HH.alg,并将你最满意的影像保存为.jpg格式,并裁减(见附图1)。
实验编号: 3 四川师范大学遥感导论实验报告年月日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级班实验名称:几何图形校正
姓名:成绩:
同组人:指导教师:
1.实验目的和要求
熟悉GIS的空间分析方法
2.基本原理
3.主要仪器与试剂
ERDAS IMAGINE 8.5
4.实验步骤:
1.打开ERDAS,打开两个Viewer,分别在两个Viewer中打开需校正影像和标准影像,并在ERDAS图标面板菜单条:Session->Tile Viewers,使两个窗口平铺。
2.启动几何校正模块,在Viewer1中,打开菜单条:Raster->Geometric Correction,选择Polynomial – OK。
定义多项式次方Polynomial Order为2。
定义投影参数Projection,如图:
,点击Apply。
关闭。
整个屏幕将自动变化为如图2.16所示的状态:其中包含两个主视窗、两个放大窗口、两个关联方框(分别位于两个视窗中,指示放大窗口与主视窗的关系)、控制点工具对话框、几何校正工具等。
表明控制点工具被启动,进入控制点采集状态。
3.删除已采集的点,点击,开始采集点,选择两幅图中较为明显的地方。
精确地采集30个点左右。
然后进入图像重采样阶段。
点击图标,弹出Image Resample窗口,输入输出
图像文件名,其它不用更改,点击OK。
再次打开Viewer,打开输出图像,如下图。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遥感导论》实验报告姓名学号专业地理信息系统班级任课教师实验1 航空相片的立体观测和高程测量一、实验目的:1.掌握使用立体镜进行航空相片的立体观测的方法;二、实验步骤:1.航空相片的立体观察(1)准备工具:立体透视镜。
(2)器材架设:将立体镜的主架部分从箱子中取出,倒过来平放在桌子上,安装好各个支撑脚组件,注意将可调的支脚安在左上方。
然后将装好的主架倒过来平放在桌子上,从箱子中取出目镜部分,安装在主架上,完成安装。
(3)相片的调整。
调整目镜的间距,取出两张立体相对,用手指分别按住2张相片,隔开立体镜之间观察,使两个手指在视线中重合,然后加上立体镜微调相片使2张相片完全重合。
(4)持续观察相片5秒以上,可以得到立体效果。
(5)实验完成后,将器材装回箱内放好。
三、心得体会:初次接触图像,在按照实验原理完成实验后,看到了十分清晰的立体图像,很兴奋。
以前虽也看到过一些立体图像,但是这么近距离的亲身感受还是第一次,而且是在自己的努力下做出了这个效果。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也温习了遥感原理中有关立体相对的知识,立体相对就是两个相机从相距一定距离的两个点对同一目标进行摄影产生重叠图像。
双眼在观察同一事物时,由于两眼所见的角度不同而在大脑中产生影像的重合产生立体效果。
立体观察时,能获得与实物相似的立体模型,称为正立体效应;若将左像片与右像片对调,则获得与实际相反的立体,称为反立体效应。
通过立体观测及阴影可知山的海拔不高都为小山丘,且成片分布,判断为西南或东南地区。
实验2 遥感图像的光学合成一、实验目的:1.了解彩色的基本特征和相互关系;2.掌握3原色及其补色,掌握加色法;3.了解和认识色彩图;二、实验步骤:1.了解彩色的基本特征和相互关系;(1)进入CAI软件主界面,打开“遥感光学合成原理”子目录(2)进入“彩色与非彩色”,对比彩色与非彩色图像对地物特征的表现;(3)进入“彩色的特性”分别进入“明度”,“色调”,“饱和度”界面,观察枫叶色彩的变化,分析对比彩色的三大特征在色彩中的影响。
(4)进入“颜色立体”,观察在颜色立体中彩色三大特征的表示方法,掌握三大特征的相互关系。
2.掌握3原色及其补色,掌握加色法;(1)进入“三原色”目录,当蓝绿红均为0时,屏幕中圆盘颜色为黑色;(2)分别拖动红绿蓝的标尺,观察图中圆盘颜色的变化;(3)将红绿蓝均设置为255,屏幕圆盘为白色;(4)进入“互补色”目录,单击“互补色”按钮圆盘中出现一对互补色,在单击“融合”,观察圆盘中混合后的颜色为白色;(5)单击“非互补色”,融合后为各种彩色三、心得体会:在实验中,我认识到彩色图片比非彩色图像能更好的识别地物,而且彩色图像有“明度”“色调”“饱和度”三个基本特征,而非彩色只有“明度”的差别。
明度的高低取决于光源的光强和物体表面对光的反射率。
色调取决于光源的光谱组成和物体表面的光谱反色特征。
饱和度取决于物体表面反射光谱的选择性程度。
颜色的立体是表示明度,色调,饱和度三者关系的理想模型。
互补色是通过加色法,等强度混合后产生白色的两种颜色。
实验3 遥感图像增强(I)对比度变化一、实验目的:1.认识遥感图像的基本结构,了解数字图像;2.学习掌握图像直方图变化与图像亮度变化的关系;3.掌握图像线性拉伸的方法和过程;二、实验步骤:1.打开CAI,进入“遥感图像处理”,点击“处理”菜单中的“拉伸”,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相应的数据,设置拉伸类型为“简单直线拉伸”,效果图如下:2.变换拉伸类型为“线饱”“直方图均衡化”,对图像进行拉伸。
三、心得体会:通过实验我们了解到,遥感图像可以表示为数字图像,以有序的数字反映地物或景观后发射的电磁波的特征及其变化.图像增强的目的是改善图像显示的质量,以利于图像信息的提取和识别。
可以通过调整数字图像直方图进行像元亮度值间的数学运算和函数变换达到图像增强的效果。
常用的图像增强的方法有.对比度变换、彩色增强、滤波等。
进行对比度变换,常用有线性变换和非线性变换。
拉伸方法有:简单直线拉伸,线饱,直方图均衡化。
通过这些方法实现我们需要的图像增强效果。
实验4 遥感图像增强(II)彩色合成一、实验目的:1.通过计算机中彩色合成的演示,了解加色法原理;2.理解遥感图像彩色合成的基本原理;3.掌握选用不同合成方案产生不同的合成效果的方法,从而达到突出不同目标地物的目的;二、实验步骤:(1)彩色合成演示1.从CAI主界面进入“光学合成原理”目录;2.在进入“真彩色和假彩色合成”子目录;3.分别进入“真彩色生成过程”“真彩色合成演示”“假彩色生成过程”“假彩色合成演示”子目录;4.浏览各部分系统的演示,回答系统提出的问题。
(2)彩色合成操作1.1)从CAI 的主界面进入"遥感图像处理"模块;2.从菜单进入“处理”->“增强”->“彩色合成”,单击模拟操作;3.在出现的对话框中输入文件名(分别是蓝色波段名,绿色波段,红色波段),单机输出图像名,选中简单线性拉伸,完成;4.单机“结果和原图显示”,可以查看原始图像和合成结果。
三、心得体会:通过这个小实验,我学习了真彩色的生成过程,以及真彩色的合成过程,假彩色的生成和假彩色的合成。
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历有了更深的理解,特别是对假彩色合成图像认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我们平时很少接触假彩色合成图,一般看到的都是真彩色,有时候看到的是黑白照片,我们认为真彩色的情况和我们实际生活很接近,然而假彩色合成图像由于是采用的三原色表达的其他波段,他反应的并不是地物的真实颜色,只是为了我们更好的判别地物加的三原色。
实验5 遥感图像变换( 1 )一滤波一、实验目的:了解空间滤波的操作过程和空间滤波对图像产生的效果二、实验步骤:1.从CAI 的主界面进入"遥感图像处理"模块;2.从菜单进入“处理”->“增强”->“滤波”,进入滤波操作界面;3.进入模拟操作,在对话框中双击输入输出框,滤波类型设为均值,模块大小为3×3,单机确定完成;4.打开“结果”查看处理前后图像的变化三、 心得体会:通过这个实验,温习了课本上关于空间滤波的知识,同时我们知道空间滤波作为一种重要的图像增强技术,对遥感图像的增强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空间滤波以突出图像上的某些特征为目的,如突出边缘或纹理等,因此他是通过改变像元与其周围相邻像元的关系,采用空间领域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平滑和锐化。
实验6 遥感图像变换( II )主成分分析(K-L)一、 实验目的:1. 了解并掌握K-L 变换的过程和方法2. 理解K-L 变换产生的处理效果和意义二、 实验步骤:1. 从CAI 主界面进入“遥感图像处理”模块;从菜单进入“处理”->“变换”->“主成分”进入“主成分”操作界面;2. 单击模拟菜单,出现“主成分”对话框,依次双击波段1,波段2,波段3,波段4,波段5,波段6,波段7;3. 单击标题框,确定后进入“结果”查看对比7个波段,主要信息都集中在前3个主成分,从第五个主成分开始完全是噪声。
三、 心得体会:主成分变换是对某一多光谱图像,利用变换矩阵进行线性组合,而产生一组新的多光谱图像的操作。
由于变换前各波段之间的相关性很强,变换后输出图像的各分量将具有最小的相关性。
且变换后新波段主分量包括的信息量不同,呈逐渐减少趋势。
其中第一主分量集中了最大的信息量,常占80%以上,而后各波段递减,到第n分量信息几乎为0,最后的分量几乎全是噪音,所以这种变换可以分离出噪音,常用作遥感数据处理时做数据分析前的预处理。
实验7 遥感图像变换(III)K-T变换一、实验目的:了解和掌握K-T变换的过程和处理效果二、实验步骤:1.从CAI主界面进入“遥感图像处理”模块;2.从菜单进入“处理”->“变换”->“K-T”;3.单击模拟操作出现对话框,依次双击波段1,2,3,4,5,7;4.双击输入图像框,确定。
在“结果和原图显示”查看实验结果图三、心得体会:K-T变换是另一种线性组合变换,变换矩阵为6×6,主要针对TM的1到5和第7波段,低分辨率的热红外波段不予考虑,变换后的6个分量中,前3个分量与地面景物的关系明确,第一分量为亮度,第二分量为绿度,第三分量为湿度,后三个分量与地物没有明确的相应关系。
目前K-T变换的应用范围较窄,主要针对TM数据和以前的MSS数据,但是他抓住看地面景物,特别是植被和土壤的多光谱空间中的特征,对于扩大陆地卫星TM影像数据分析在农业方面的应用有重要意义。
实验8 遥感图像变换(IV)-HIS彩色空间变换一、实验目的:了解和掌握彩色空间变换的过程和方法二、实验步骤:1.从CAI主界面进入“遥感图像处理”模块;2.从菜单进入“处理”->“变换”->“彩色空间”;3.单击模拟操作,出现对话框,选择“RGB TO HLS”的变换;4.单击“结果和原图显示”查看处理前后原图像和处理图像结果三、心得体会:HIS是色调,饱和度,明度的色彩模式。
通常把RGB空间和HIS空间之间的关系模型及所进行的相互变换的处理过程称为HIS变换。
HIS模式可以用近似的颜色立体来定量化,并从常用的红绿蓝表达方式转换到HLS表达方式。
这两种模式的相互转换对于定量的表示色彩特征,以及在应用程序中实现两种表达方式有重要的意义。
实验9 航空像片的判读一、实验目的:1 学习航空像片判读的基本原理租方法.2 掌握航空像片判读中判读标志的建立方法;3 解译判读各土地覆盖类型在彩红外航片上的影像特征。
二、实验步骤:说明: 与黑白航片相比.真彩色像片基本反映了地物的天然色彩,地物类型间的细微差异可以通过色彩的变化表现出束3 彩色像片上的丰富色影提供了比可见光黑白像片更多的信息。
由于受到大气散射与吸收的影响,在航空摄影高度相同的条件下,彩色摄影信息损失量远大于彩红外摄影,因此航空遥感中广泛使用彩色红外摄影。
由于绿色植物在近红外波段具有很强的反射特性,在影色红外像片上呈红色,使彩红外航片比普通彩色航片在植被的判读和识别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同时也使其在识别伪装方面有突出的功用。
(1)准备实习工具立体镜、放大镜、铅笔、橡皮、直尺、透明纸等,(2) 选行彩红外航片土地覆盖的判设,(3) 以光盘中"主习图像" 于H 章中彩红外八和彩红外B 作为实习用航片像对(4) 根据航片判读标志的建立方法,建立判读目标地物的判读标志;(5) 根据判读标志,通过在体观察和判读.观测各目标地物的分布和相互关系;(6) 将透明纸蒙在其中的一张航片上,勾绘目标地物的边界。
(7)编写实习报告。
三、心得体会:航空像片是在航空遥感平台上通过摄影机所获得的可见光和红外光的光学摄影像片,可分为普通摄影,红外摄影,多光谱摄影,其中普通和红外摄影的航片又分为彩色和黑白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