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计价方法实例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26
发出存货计价方法案例存货计价方法是指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对存货价值的确定和计量方法。
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中国公司会计准则,常见的存货计价方法主要有先进先出法(FIFO法)、后进先出法(LIFO法)、加权平均法和标准成本法等。
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行业和企业特点,下面将分别介绍几个存货计价方法的案例。
首先是先进先出法。
以销售时间为依据,采用先进先出原则计算存货的成本,即将最新进货的存货出售,这种方法适用于保鲜期较短的食品行业、快速消费品行业等。
例如,食品企业在一周内进货了五批货物,分别成本为1000元、1200元、1100元、1150元、1180元,售价为1500元。
按照先进先出法,先卖出的是成本最低的第一批货物,该批货物的成本为1000元,毛利润为500元;然后卖出的是成本为1200元的货物,毛利润为300元;以此类推,最后卖出的是成本为1180元的货物,毛利润为320元。
据此计算,所得总毛利润为(500+300+250+170+150)=1370元。
其次是后进先出法。
以销售时间为依据,采用后进先出原则计算存货的成本,即将最早进货的存货出售。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商品价格逐年上涨,或者存货价格不断降低的情况。
例如,建材企业在一年内进货了三批货物,分别成本为1000元、1200元、1100元,售价为1500元。
按照后进先出法,先出售的是最后一批进货的货物,该批货物的成本为1100元,毛利润为400元;然后卖出的是成本为1200元的货物,毛利润为300元;最后卖出的是成本为1000元的货物,毛利润为500元。
所得总毛利润为(400+300+500)=1200元。
最后是标准成本法。
标准成本法是指根据制定的标准成本,对存货的价值进行计量。
通常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按照标准成本分别计算,然后加总得到存货的成本。
例如,汽车制造企业在一个月内生产了100辆汽车,标准成本为1000万元,售价为1500万元。
例题存货的期末计价
20*3年11月18日,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销售合同,约定于20*4年2月1日向乙公司销售某类机器1000台,每台售价1.5万元(不含增值税)。
20*3年12月31日,甲公司库存该类机器1300台,每台成本1.4万元。
20*3年资产负债表日该机器市场价格为每台1.3万元(不含增值税),预计销售税费为每台0.05万元。
计算20*3年资产负债表日甲公司在资产负债表中“存货”中该机器应列示的金额。
解析
资产负债表日在资产负债表中“存货”中该机器应列示的金额就是该机器期末的账面价值。
该机器的库存数量大于合同销售数量,应分别计算。
1 有销售合同部分
成本=1000×1.4=1400(万元)
可变现净值=1000×1.5-1000×0.05=1450(万元)
因为成本<可变现净值,机器未发生减值。
期末以成本1400计量。
2 无销售合同部分
成本=300×1.4=420(万元)
可变现净值=300×1.3-300×0.05=375(万元)
因为成本>可变现净值,所以该机器发生减值,期末按可变现净值375万元计量。
20*3年资产负债表日甲公司在资产负债表中“存货”中该机器应列示的金额=1400+375=1775(万元)。
.存货发出的四种计价方法及举例先进先出法:先进先出法是指依据先入库先发出的原那么,关于发出的存货以先入库存货的单价计算发出存货本钱的方法。
采纳这类方法的详细做法是:先按存货的期初余额的单价计算发出的存货的本钱,领发完成后,再按第一批入库的存货的单价计算,依此以前向后类推,计算发出存货和结存货的本钱。
挪动加权均匀法:挪动加权均匀法指以每次进货的本钱加上原有存货的本钱,除以每次进货数目加上原有存货数目,据以计算加权均匀单位本钱,作为下次进货前计算各次发出存货本钱依照的一种方法,公式以下:存货单位本钱=〔原有库存存货实质本钱+本次进货的实质本钱〕 / 〔原有库存存货数目+本次进货数目〕;本次发出存货本钱=发出存货数目* 发货前存货的单位本钱例:某公司 3 月 1 日存货结存数目为 200 件,单价为 4 元;3 月 2 日发出存货 150 件;3 月5 日购进存货200 件,单价元; 3 月 7 日发出存货100 件。
在对存货发出采纳挪动加权均匀法的状况下, 3 月 7 日结存存货的实质本钱为〔〕元。
080032[答案]A[分析] 3 月 5 日购进存货后单位本钱=〔 50× 4+200× 4.4 〕÷〔 50+ 200〕= 4.32 〔元〕;3 月 7 日结存存货的本钱=〔200- 150+ 200- 100〕× 4.32 = 648〔元〕。
全月一次加权均匀法:加权均匀法,亦称全月一次加权均匀法,是指以当月所有进货数目加上月初存货数目作为权数,去除当月所有进货本钱加上月初存货本钱,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均匀单位本钱,以此为根基计算当月发出存货的本钱和期末存货的本钱的一种方法。
存货的加权均匀单位本钱=〔月初结存货本钱+本月购入存货本钱〕/ 〔月初结存存货数目+本月购入存货数目〕月底库存存货本钱=月底库存存货数目×存货加权均匀单位本钱本期发出存货的本钱=本期发出存货的数目×存货加权均匀单位本钱或=期初存货本钱 +本期收入存货本钱 - 期末存货本钱例:某公司甲资料 10 月份的收发数额以下:〔1〕期初余额100 件,单价10 元;〔2〕 10 日收入 50 件,单价 11 元;(3〕 12 日领用 60 件;(4〕 20 日收入 80 件,单价 8 元;(5〕 26 日领用 120 件。
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例题咱来说说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例题哈。
你看啊,这存货就像是咱家里的宝贝,得好好算计着怎么往外给。
比如说,咱有一批存货,数量还不少呢。
这时候就得想想用啥方法来计价发出。
就好比你有一堆苹果,你要卖给不同的人,那你得想想怎么定价才合适呀。
咱先说说先进先出法。
这就好比排队买东西,先到的先买走,先进入存货的就先被发出去。
这样一来,成本的计算就比较直接啦。
就像你卖苹果,先把最早进来的那批苹果先卖掉,成本也就按照最早的价格算。
再看看加权平均法。
这就好像把所有的存货都放在一个大锅里,搅和搅和,算出一个平均价。
然后每次发出存货,都按照这个平均价来算成本。
这多公平呀,不偏袒谁也不亏待谁。
还有个别计价法呢,这可就厉害了。
就像是给每个存货都贴上了专属标签,每一个都单独算成本。
这种方法特别精准,但也得花点心思去区分呀。
咱来举个具体例子哈。
假设咱有 10 个存货,进价分别是 1 块、2 块、3 块、4 块、5 块、6 块、7 块、8 块、9 块、10 块。
如果用先进先出法,先卖出去 5 个,那成本就是 1 块、2 块、3 块、4 块、5 块,一共 15 块。
如果用加权平均法呢,先算出平均价,然后再乘以卖出的数量。
这得多算一会儿呢。
要是用个别计价法,那可就得仔细看看每个存货的具体情况啦。
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可重要啦,它直接影响到成本和利润呢。
要是算错了,那可不得了,就像你卖苹果,价格算错了,要么亏了自己,要么坑了别人。
所以啊,可得认真对待,不能马虎呀。
你想想,这存货就像生活中的各种资源,咱得合理地去分配和使用它们,才能让一切都顺顺利利的呀。
咱不能乱了套,得用合适的方法去管理它们,让它们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这计价方法不就像是咱过日子的小窍门嘛,用对了方法,日子过得井井有条;用错了方法,那可就乱成一团啦。
咱得好好琢磨琢磨,哪种方法最适合咱,让咱的存货管理得妥妥当当的。
总之啊,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例题就像是一道道有趣的谜题,等着咱去解开呢。
存货期末计价的例题存货期末计价1.分别为800万元和150万元,对其他存货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本年销售甲产品和丙产品分别结转存货跌价准备200万元和100万元。
本年末存货资料如下(金额单位:万元)甲产品可变现净值:280×﹙13 - 0.5﹚= 3500成本:280×15 = 4200累计应计提跌价准备:4200 - 3500 = 700原已提跌价准备:800 – 200 = 600本期补提跌价准备:700 – 600 = 100借:资产减值损失 100贷:存货跌价准备—甲产品 100原已提跌价准备:0本期补提跌价准备:40 –0 = 40借:资产减值损失 40贷:存货跌价准备—乙产品 40丙产品可变现净值:100×﹙2 - 0.15﹚= 1850成本:1000×1.7 = 1700累计应计提跌价准备:0原已提跌价准备:150 – 100 = 50本期转销跌价准备:50 – 0 = 50借:存货跌价准备—丙产品 50贷:资产减值损失 50丁配件因为丁配件用于丙产品的生产,则:丙产品的可变现净值:400×(2-0.15)=740丙产品的成本:400×1.75=700故丙产品没有减值,因此丁配件不用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如果将对应的丙产品的单位售价为1.8,单位销售税费0.135,则:丙产品的可变现净值:400×(1.8-0.135 )=666丙产品的成本:400×1.75 =700由于丙产品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丙产品发生减值,则丁配件的期末计价为其可变现净值:丁配件的可变现净值:400×(1.8-0.135)- 400×(1.75-1.5)=566丁配件的成本:400×1.5=600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600-566=34借:资产减值损失 34贷:存货跌价准备 342.鸿达公司是一家生产电子产品的上市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
存货计价方法例题和解析例题:某公司在2019年1月1日库存货市场价格为10000元,成本价为8000元,初期库存量为500件。
在2019年期间,公司发生如下交易:1.1日购进库存1000件,成本价为9000元。
2.4月1日购进库存2000件,成本价为12000元。
3.7月1日出售1000件,售价20000元。
4.10月1日购进库存1500件,成本价为18000元。
12.31日年末存货量为2000件。
解析: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首先需要确定该公司采用的存货计价方法。
常见的存货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FIFO)、后进先出(LIFO)、加权平均法等等。
假设该公司采用先进先出(FIFO)法:1月1日库存量为500件,成本价为8000元,总成本为500 * 8000 = 4000000元。
1月1日购进库存1000件,成本价为9000元,总成本为1000 * 9000 = 9000000元。
库存量为1500件,成本价为4000000 + 9000000 = 13000000元。
4月1日购进库存2000件,成本价为12000元,总成本为2000 * 12000 = 24000000元。
库存量为3500件,成本价为13000000 + 24000000 = 37000000元。
7月1日出售1000件,售价20000元,总收入为1000 * 20000 = 20000000元。
库存量为2500件,成本价为37000000 - 1000 * 9000 = 36000000元。
10月1日购进库存1500件,成本价为18000元,总成本为1500 * 18000 = 27000000元。
库存量为4000件,成本价为36000000 + 27000000 = 63000000元。
12月31日年末存货量为2000件,成本价为63000000 / 4000 = 15750元。
因此,该公司在采用先进先出(FIFO)法的情况下,年末存货的计价为15750元。
存货计价方法应用案例
K3 ERP系统中常见的存货计价方法有月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移动平均法、后进先出法、分批认定法(批内移动平均法)、分批认定法(批内月加权平均法)、分批认定法(批内先进先出法),
下面重点讲解计价方法应用案例.
①.月加权平均法应用案例:
②.移动平均法应用案例:
③.
Ⅰ.先进先出法是按照存货的流转顺序,采取先收入的存货先发出,经营活动受存货形态影响较大的企业或存货容易腐败变质的企业,一般采用先进先出法来确定其成本.
Ⅱ.先进先出法举例:
④.后进先出法应用案例:
⑤.
Ⅰ.分批认定法(批内月加权平均法)的原理跟月加权平均法差不多,只是前面增加了批次号.
Ⅱ.应用案例:
⑥.分批认定法(批内先进先出法)应用案例:
总结:从以上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月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平均法的不同点,移动平均法在物料每出库一次,就计算一次单价,而月加权平均法,计算物料的出库单价,就是根据当月入库总金额/数量,不论物料出库多少次数,出库单价不会变化; 计算存货计价时,不论采用何种计价方式,始终遵循一个原理:期初(数量或金额)+本期收入(数量或金额)-本期发出(数量或金额)=期末(数量或金额).。
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计划成本法例题好啦,今天咱们来说说存货的计价方法,特别是“计划成本法”。
别看这个名字一听就有点高大上,其实就是一个简单又聪明的办法,让企业能够更好地管理它的存货成本。
它也就像是咱们家做饭时,提前估算好食材的费用,省得最后结账时被吓一跳。
所以,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计划成本法是怎么一回事,顺便看看它怎么帮助企业“算账”的。
你想想吧,企业的存货就像咱们家里的冰箱,东西一多,就得有个办法知道到底剩下了什么,哪个是最新买的,哪个已经快过期了。
存货不仅要看着清楚,还得管得精打细算,尤其是那些零散的小物件,难免容易丢失,或者有时候账面上是一个价,实际拿出来的时候又变了价钱。
计划成本法就是为了避免这些麻烦,把这些波动控制得比较好。
举个简单的例子。
假设你是一个卖玩具的小商店老板,今天你进了100个玩具,进价每个20元,按照计划成本法,你会设定一个统一的“计划成本”,比如每个玩具就按21元来算。
等到第二天,你的存货里可能进了新的玩具,价格又调整了,市场上可能已经有了新的供货商,你还是按照那个21元来算,不管你进货时的实际成本是多少。
为什么呢?因为计划成本法就是为了让你不受市场波动的影响,避免大幅度的价格浮动让你脑袋大得很。
这样做,既简单又容易管理。
说白了,计划成本法其实是在提前给存货定一个“预期价格”,这个价格和实际进货成本有点区别,但反正不管是涨是跌,你都不急着动摇。
这就像是给自己的存货买了一层保险,大家也不会对库存的变化感到太紧张,反而有了个相对固定的估算依据。
就算偶尔会有一些波动,这种方法也能平滑地反映到财务报表里。
你也许会觉得这样不够精准,实际进货成本是20元,按21元算是不是有点“赚”了客户的钱?可事实是,这么做反而能避免一些麻烦。
比如你用这个标准价格去做账,最后核算时,就能一目了然地知道哪些玩具卖得好,哪些卖得不好,库存的周转速度怎样。
这种方法也有它的局限性。
你想嘛,计划成本法毕竟只是一个大致的估算,实际操作中,一旦遇到价格大幅度波动,估算的偏差就会比较大,可能导致你跟实际成本有点差距。
存货计价计算方法及举例嘿,咱今儿就来讲讲存货计价计算方法!这可重要得很呢,就好像咱每天吃饭得知道怎么搭配菜一样。
先来说说先进先出法。
这就好比排队买东西,先到的先买,先买的东西先出去,价格也就按照先来的那个算。
比如说,咱有一批存货,第一批进来 10 个,每个 10 块钱;第二批又进来 20 个,每个 12 块钱。
那要是卖出去 15 个,这 15 个的成本就是前面 10 个 10 块钱的和后面 5 个 12 块钱的,这样是不是很好理解呀?这先进先出法啊,简单直接,让人一目了然呢!再讲讲加权平均法。
这就像把所有的存货揉在一起,算出一个平均价。
还是刚才那个例子,那咱就把第一批的 10 个和第二批的 20 个存货的总价值算出来,再除以总数量,得到一个平均价。
然后卖出去的存货就都按这个平均价来算成本。
这就好比是把不同口味的糖果混在一起,然后给它们定一个统一的价格,是不是很有意思?还有移动加权平均法呢。
这个就像是不断地更新平均价,每次进货后都重新算一次。
就像你走路,每走一段路就重新计算一下平均速度。
比如进了一批货,就马上算出一个新的平均价,下次卖货就按这个新平均价来。
这是不是很灵活呀?最后说说个别计价法。
这个可就特殊啦,它是专门针对那些独一无二的存货的。
就好比是珍贵的艺术品,每一件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不能一概而论。
这种方法可就精细啦,得一个一个地去确定成本。
你说这存货计价计算方法是不是很神奇?它们就像是不同的钥匙,能打开不同的门,让我们清楚地知道存货的价值和成本。
咱做生意的,要是不搞清楚这些,那可不行呀!你想想看,如果算错了成本,那不是亏大啦或者赚少啦?所以啊,可得把这些方法好好掌握。
咱在生活中不也经常要算账嘛,这存货计价计算方法就跟咱算日常开销差不多。
你得知道每一笔钱花在了哪儿,值不值得。
这存货也是一样,咱得知道它们的成本,才能更好地管理它们,让咱的生意做得更红火。
总之呢,存货计价计算方法是咱在商业世界里的好帮手,咱得把它们用好了,才能在生意场上游刃有余呀!可别小瞧了这些方法哦,它们能帮咱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让咱的财富不断增长呢!。
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企业案例
以下是一个关于企业采用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案例:
某企业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对存货发出进行计价。
在2019年12月,该企业持有的某商品购销情况如下:
1. 12月1日结存商品100件,单位成本为1万元。
2. 12月15日购入商品200件,单位成本为万元。
3. 12月18日销售商品100件。
4. 12月20日购入商品100件,单位成本为万元。
5. 12月28日销售商品250件。
根据移动加权平均法,企业在每次购进存货后都会重新计算单位成本,并以此为基础来计算每次发出存货的成本。
在这个例子中,企业在每次销售商品后都会重新计算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并以此为基础来计算本期发出存货的成本。
例如,在12月18日销售商品后,企业需要重新计算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根据计算,648元是该日期结存存货的成本。
同样地,在12月28
日销售商品后,企业也需要重新计算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以确定本期发出存货的成本。
总的来说,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可以帮助企业更准确地计量存货的发出成本,并在整个会计期间内保持存货计价的稳定性。
但是,这种方法需要企业定期更新存货的单位成本,因此需要投入一定的管理时间和成本。
案例:关于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后进先出法等多种方法,下面通过本例说明几种主要方法的基本原理。
资料:红星工厂2002年6月A商品的期初结存和本期购销情况如下:6月1日期初结存150件单价60元计9000元6月8日销售70件6月15日购进100件62元计6200元6月20日销售50件6月24日销售90件6月28日购进200件68元计13600元6月30日销售60件要求:分别用先进先出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分别对期末存货进行计价并进行本期耗用成本的计算。
分析与解答:1、先进先出法:该方法假定“先入库的存货先发出去”,根据这一前提,计入销售或耗用存货的成本应顺着收入存货批次的单位成本次序计算。
当然,这仅是为了计价,与物品实际入库或发出的次序并无多大关系。
本案例采用先进先出法计价,库存商品明细分类账的登记结果如下表。
2、加权平均法:加权平均法,又分一次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两种。
采用一次加权平均法,本月销售或耗用的存货,平时只登记数量,不登记单价和金额,月末按一次计算的加权平均单价,计算期末存货成本和本期销售或耗用成本。
存货的平均单位成本的计算公式为:加权平均成本=(月初库存存货的总数量+本月购入存货的总数量)÷(月初库存存货的总成本+本月购入存货的总成本)本案例按一次加权平均法计算期末库存商品成本和本期销售成本,以及库存商品明细账的登记结果,见下表:从表中可看出,采用一次加权平均法时,库存商品明细账的登记方法与先进先出法基本相同,只是期末库存商品的结存单价为64元,据此计算出存货成本为11520元,本期销售成本为17280元。
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当每次购进单价与结存单价不同时,就需要重新计算一次加权平均价,并据此计算下次购货前的存货成本和销售成本。
采用这种方法,可以随时结转销售成本。
其平均单价的计算公式为移动加权平均单价=(前结存金额+本次购入金额)/(前结存金额+本次购入数量)仍以前例,第一批购入后的平均单价为:移动加权平均单价=(4800+6200)/(80+100)=61.11(元)第二批购入后的平均单价为:移动加权平均单价=(2444+13600)/(40+200)=66.85(元)按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本期各批商品销售成本和结存成本,以及库存商品明细账的登记结果,见下表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可以随时结转销售成本,随时提供存货明细账上的结存数量和金额,有利于对存货进行数量、金额的日常控制。
存货期末计价案例
甲企业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抵法”进行存货的计价核算。
(1)假设2009年末存货的帐面成本为1000000元,预计可变现净值为900000元;
(2)假设2010年末该存货跌价准备的预计可变现净值为850000元;
(3)2011年末,该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有所恢复,预计可变现净值为970000元;
(4)2012年末,将该批存货的80%对外出售,取得收入940000元,增值税率17%,年末未对存货跌价准备作调整。
要求:作出甲企业的会计处理。
解答:
(1)2009年
借:资产减值损失 100000
贷:存货跌价准备 100000 (2)2010年
借:资产减值损失 50000
贷:存货跌价准备 50000
(3)2011年
借:存货跌价准备 120000
贷:资产减值损失 120000
(4)2012年
借:银行存款 10998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94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598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776000
存货跌价准备 24000
[(100000+50000-120000)*80%] 贷:库存商品 800000。
存货计价方法实例
案例:关于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
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后进先出法等多种方法,下面通过本例说明几种主要方法的基本原理。
资料:红星工厂2002年6月A商品的期初结存和本期购销情况如下:
6月1日期初结存150件单价60元计9000元
6月8日销售70件
6月15日购进100件62元
计6200元
6月20日销售50件
6月24日销售90件
6月28日购进200件68元
计13600元
6月30日销售60件
要求:分别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后进先出法,分别对期末存货进行计价并进行本期耗用成本的计算。
分析与解答:
1、先进先出法:
该方法假定“先入库的存货先发出去”,根据这一前提,计入销售或耗用存货的成本应顺着收入存货批次的单位成
本次序计算。
当然,这仅是为了计价,与物品实际入库或发出的次序并无多大关系。
本案例采用先进先出法计价,库存商品明细分类账的登记结果如下表。
2002年
摘要
收入
发出
结存
月
日
数量
单价
金额
数量
单价
金额
数量
单价
金额
6
1
期初结存
150
60 9000
8
销售
70
60
80
60 4800
15
购进100 62
80 100 60
62 11000
20
50 60 3000 30 100 60 62 8000
24 销售
30 60 60
1800 3720 40
62 2480
28
购进200 68 13600
40 200 62
68 16080
30
销售
40
20
62
68
2480
1360
180
68
12240
本期销售成本
16560
2、加权平均法:加权平均法,又分一次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两种。
采用一次加权平均法,本月销售或耗用的存货,平时只登记数量,不登记单价和金额,月末按一次计算的加权平均单价,计算期末存货成本和本期销售或耗用成本。
存货的平均单位成本的计算公式为:
本案例按一次加权平均法计算期末库存商品成本和本期销售成本,以及库存商品明细账的登记结果,见下表:2002年
摘要
收入
发出
结存
日
数量
单价
金额
数量
单价
金额
数量
单价
金额
6
1
期初结存150
9000
8
销售70 80
15 购进100 62 6200
180
20 销售
50 130 24
销售
90
40
28
购进200 68 13600
240
30
销售
60
180
11520
本期销售成本270
17280
从表中可看出,采用一次加权平均法时,库存商品明细账的登记方法与先进先出法基本相同,只是期末库存商品的结存单价为64元,据此计算出存货成本为11520元,本期销售成本为17280元。
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当每次购进单价与结存单价不同时,就需要重新计算一次加权平均价,并据此计算下次购货前的存货成本和销售成本。
采用这种方法,可以随时结转销售成本。
其平均单价的计算公式为移动加权平均单价=(前结存金额+本次购入金额)/(前结存金额+本次购入数量)
仍以前例,第一批购入后的平均单价为:
移动加权平均单价=(4800+6200)/(80+100)=61.11(元)
第二批购入后的平均单价为:
移动加权平均单价=(2444+13600)/(40+200)=66.85(元)
按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本期各批商品销售成本和结存成本,以及库存商品明细账的登记结果,见下表2002年
摘要
收入
发出
结存
月
日
数量
单价
金额
数量
单价
金额
数量
单价
金额
6
1
期初结存
150 60 9000
8
销售
70 60 4200 80 60 4800
购进100 62 6200
180 61.11 11000
20
销售
50 61.11 3056 130
61.11 7944
24
销售
90 61.11 5500 40 61.11 2444
28
购进200 68 13600
240 66.85 16044
30
销售
60 66.85 4011 180 66.85 12033
本期销售成本
270
16767
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可以随时结转销售成本,随时提供存货明细账上的结存数量和金额,有利于对存货进行数量、金额的日常控制。
但这种方法,由于每次进货后都要计算一次平均价,势必会增加会计核算工作量。
3、后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与先进先出法正好相反,它是假定“后购入的存货先发出”,因此,最先发出的存货应按最后购入的存货单价计算,而期末存货则按最先购入的存货的单价计算。
2002年
摘要
收入
发出
结存
月
日
数量
单价
金额
数量
单价
金额
数量
单价
金额
6
1
期初结存
60 9000
8
销售
70 60 4200 80 60 4800
15 购进100 62
80 100 60
62 11000
20
销售
50
62 3100 80
50
60
7900
24 销售
50 40 62 60 3100 2400 40 60 2400
28 购进
68 13600
40 200 60
68 16000
30
销售
60
68 4080 40
60
68
11920
本期销售成本
270
16880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