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6 汽车金属材料的选用
- 格式:doc
- 大小:2.59 MB
- 文档页数:36
汽车金属材料应用汽车作为现代社会交通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性能和环保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汽车的制造和设计中,金属材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汽车金属材料的种类、应用领域和优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汽车金属材料的种类汽车金属材料根据其性质和用途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钢铁材料:汽车制造中最常用的材料之一,例如碳钢、不锈钢和镀锌钢等。
钢铁材料具有强度高、耐磨损、耐腐蚀等优点,适用于车身、底盘等部件的制造。
2. 铝合金材料:铝合金材料具有密度低、强度高、导电性好等特点,广泛用于汽车制造中,例如车身板、车轮、发动机部件等。
铝合金的应用可以减轻汽车质量,提高燃油效率,降低废气排放。
3. 镁合金材料:镁合金材料具有轻巧、高强度、良好的耐腐蚀性等特点,在汽车制造中被广泛应用于发动机壳体、车身构件等部位。
4. 钛合金材料:钛合金材料具有高强度、耐磨损、耐腐蚀等特点,常用于高档汽车的制造,例如发动机、排气系统等。
钛合金虽然价格较高,但其优越的性能使得它在汽车制造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汽车金属材料的应用领域1. 车身结构:汽车的车身结构对于安全和稳定性至关重要,钢铁材料和铝合金材料是常用的车身结构材料。
钢铁材料通常用于保证车身的高强度和刚性,而铝合金材料可以减轻车身重量,提高燃油效率。
2. 发动机部件:发动机作为汽车的“心脏”,需要承受高温和高压的环境。
因此,发动机部件通常采用耐高温、耐磨损的金属材料,例如铝合金和钛合金。
3. 底盘部件:底盘是汽车悬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受着车辆的荷载和震动。
为了确保底盘的强度和耐用性,常常选用高强度的钢铁材料。
4. 内饰装饰件:汽车内饰装饰件通常需要具有良好的外观质感和耐用性。
由于内饰装饰件不需要承受较大的荷载,因此一些轻巧的金属材料如铝合金、镁合金可以用于内饰装饰件的制造。
三、汽车金属材料的优势汽车金属材料相比于其他材料(如塑料、陶瓷)具有许多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强度和刚性:汽车金属材料通常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性,能够有效抵抗碰撞和变形,提供良好的安全性能。
主要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课程导入:(10min)1、机械零件的选材主要考虑哪些方面的因素?2、普通机床上的轴与汽车发动机曲轴的选材及工艺路线有何异同?(观看录像视频,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并回答)★新课讲授:(70min)一、机械零件的选材原则机械零部件材料及热处理工艺的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要综合考虑选用材料的使用性能、工艺性能和经济性能这三个方面。
1、零件失效的概念机械零件的失效是指零件由于某种原因丧失了正常的工作能力。
具体表现为:①零件完全破坏,不能继续工作;②零件严重损伤,继续工作不安全;③不能满意地达到预期的作用。
2、失效形式(1)弹性变形失效原因:材料的刚度不足(2)塑性变形失效原因:材料的屈服强度不足(3)韧性断裂失效、脆性断裂失效原因:材料的韧性不足(4)表面损伤失效原因:材料的表面硬度、强度或耐蚀性不足3、选材的基本原则选材的基本原则是所选材料的使用性能应能满足零部件使用要求,经久耐用,易于加工,成本低,即从材料的使用性能、工艺性能和经济性三个方面进行考虑(1)使用性原则➢分析零部件的工作条件,确定使用性能➢分析零部件的失效原因,确定主要使用性能➢将对零部件的使用性能要求转化为对材料性能指标的要求➢材料的预选(2)工艺性能原则金属材料的工艺性能是指金属适应某种加工工艺的能力。
主要是切削加工性能、材料的成型性能(铸造、锻造、焊接)和热处理性能(淬透性、变形、氧化和脱碳倾向等)(3)经济性原则以铁代钢,以铸代锻、以焊代锻二、轴类零件的材料选用1、轴的工作条件:(1)传递扭矩,承受交变扭转载荷作用;(2)轴颈承受较大的磨擦;(3)承受一定的过载或冲击载荷。
2、轴的主要失效形式:(1)疲劳断裂(2)断裂失效(3)磨损失效3、对轴用材料的性能要求:(1)高的疲劳强度,以防止疲劳断裂。
(2)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以防止冲击或过载断裂。
(3)良好的耐磨性,以防止轴颈磨损。
4、轴类零件的基本选材原则对轴类零部件进行选材时,应根据工作条件和技术要求来决定:(1)承受中等载荷,转速又不高的轴,大多选用中碳钢(例如45钢),进行调质或正火处理。
《教案汽车材料》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汽车材料的基本分类和性质。
让学生掌握汽车主要零部件的材料选择原则。
让学生了解汽车材料的发展趋势和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汽车材料对汽车性能和环保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汽车材料的基本分类和性质金属材料:铁、铝、铜等非金属材料:塑料、橡胶、玻璃等复合材料:碳纤维、玻璃钢等2. 汽车主要零部件的材料选择原则发动机:铸造钢、铝合金、粉末冶金等传动系统:钢材、合金钢等车身:钢材、铝合金、塑料等轮胎:天然橡胶、合成橡胶等3. 汽车材料的发展趋势和应用轻量化:铝合金、复合材料等环保:再生材料、生物基材料等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电机材料等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汽车材料的相关知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汽车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汽车材料》2. 课件:汽车材料的基本分类、性质、应用等3. 案例素材:汽车零部件的材料选择实例4. 网络资源:汽车材料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2. 作业完成情况:课后习题、案例分析等3. 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或考查4. 创新能力:学生提出的新材料、新技术等建议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2. 教学安排:按照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每个章节的教学时间。
七、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汽车零部件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汽车材料的作用和重要性。
2. 讲解知识点:根据教材和课件,详细讲解汽车材料的基本分类、性质和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汽车零部件的材料选择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附录A(提示的附录)常用钢板材料牌号和规格使用优选系列附录B(提示的附录)常用金属材料特性及应用表B1 常用黑色金属材料特性及应用表B1(续)常用黑色金属材料特性及应用表B1(续)常用黑色金属材料特性及应用表B1(续)常用黑色金属材料特性及应用表B1(续)常用黑色金属材料特性及应用表B1(续)常用黑色金属材料特性及应用表B1(完)常用黑色金属材料特性及应用表B2 常用有色金属材料特性及应用表B2(续)常用有色金属材料特性及应用表B2 (续)常用有色金属材料特性及应用表B2(完)常用有色金属材料特性及应用附录C(提示的附录)常用金属材料牌号含义及新旧标准牌号对照表C2 碳素结构钢的新旧标准牌号含义及牌号对照照表C8 可锻铸铁铸铁件新旧标准牌号意含义及牌号对照表C9 变型铝及铝合金新旧标准牌号对照表C9(完)变型铝及铝合金新旧标准牌号对照Q/FT B012—2000附录D(提示的附录)常用部分国标牌号钢材与企标牌号钢材对照*表D1 汽车梁用钢板牌号及成份、性能对比表D1(续)汽车梁用常用钢板牌号及成份、性能对比*1)本附录仅供设计、生产、采购、检验等部门参考,材料之间能否完全代用,应经过必要的工艺验证和(或)专项试验。
2)在产品图样中标注时,仍要求按国家标准的规定进行标注。
表D1(续)汽车梁用常用钢板牌号及成份、性能对比表D2 深冲压常用冷轧薄钢板和钢带用材料牌号、成份、性能对比表D3 冷冲压用优质碳素结构钢钢板常用材料牌号、成份、性能对比表D4 一般用途冷轧薄钢板用材料牌号、成份、性能对比表D5 常用钢板材料牌号对照表表D6 常用金属材料有关机械性能、含碳量对照表。
汽车车身材料的选择与应用在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中,车身材料的选择一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它不仅关系到汽车的性能、安全性、耐久性,还对生产成本、环保要求等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汽车车身材料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为汽车制造商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汽车车身材料的种类繁多,常见的包括钢材、铝合金、镁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等。
每种材料都有其独特的性能特点,适用于不同的车型和应用场景。
钢材是汽车车身制造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材料之一。
它具有良好的强度和韧性,成本相对较低,加工工艺成熟。
高强度钢的出现,更是在保证车身强度的同时,减轻了车身重量。
然而,钢材的密度较大,会增加车辆的整体重量,从而影响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能。
铝合金是一种轻质金属材料,其密度约为钢材的三分之一。
在汽车车身中的应用,可以显著减轻车身重量,提高燃油效率和车辆性能。
铝合金还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可回收性,符合环保要求。
但铝合金的成本相对较高,加工难度较大,限制了其在一些经济型车辆中的广泛应用。
镁合金是比铝合金更轻的金属材料,但其强度和耐腐蚀性相对较差。
目前,镁合金在汽车车身中的应用还相对较少,主要用于一些高端车型的零部件制造。
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极高的强度和刚度,同时重量极轻。
它在高性能跑车和赛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能够显著提升车辆的加速、制动和操控性能。
然而,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成本极高,生产工艺复杂,难以大规模应用于普通量产车型。
在选择汽车车身材料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是性能要求,包括强度、刚度、耐腐蚀性、碰撞安全性等。
例如,在设计一款高性能跑车时,为了追求极致的性能,可能会选择碳纤维复合材料来打造车身;而对于一款经济型家用轿车,钢材或铝合金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
其次是成本因素。
不同的车身材料价格差异较大,这会直接影响到汽车的生产成本和市场售价。
汽车制造商需要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控制成本,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汽车车身材料的选择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汽车舒适性、安全性和环保性的要求日益增加,汽车制造商对车身材料的选择和应用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不同类型的汽车车身材料,并介绍它们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
1. 钢铁材料钢铁是当前最常用的汽车车身材料之一。
钢铁的主要优点是其强度高、成本相对较低以及可塑性好。
车身使用高强度钢铁可以提高汽车的刚性和安全性能。
不过,钢铁的密度较大,较重的车身会影响燃油效率。
因此,在使用钢铁材料时,汽车制造商通常会采取轻量化设计,结合其他材料使用。
2. 铝合金材料铝合金是另一种常用的汽车车身材料。
与钢铁相比,铝合金具有较低的密度和较高的强度。
这意味着使用铝合金可以减轻车身重量,提高汽车燃油效率。
铝合金还具有较好的抗腐蚀性,延长了汽车的使用寿命。
然而,铝合金的成本相对较高,制造过程复杂,这限制了其在大规模汽车制造中的应用。
3. 碳纤维材料碳纤维材料是一种新兴的汽车车身材料。
碳纤维具有超强的强度和刚度,并具备轻量化的特点。
相比于钢铁和铝合金,碳纤维的密度更低,重量更轻,从而提高整车的燃油经济性和操控性能。
然而,碳纤维制造成本昂贵,特殊的生产设备和工艺增加了制造难度。
目前,碳纤维主要应用于高端汽车和赛车领域。
4. 塑料材料塑料材料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塑料具有轻质、具体形塑性好等优点。
同时,塑料还可以有效地减震、降低噪音和提高节能性能。
然而,普通塑料的力学性能相对较差,所以在汽车制造中,常常采用增强型塑料,如玻纤增强塑料,以提高车身的强度和耐磨性。
5. 复合材料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材料组合而成的材料。
复合材料具有各种优点,例如高强度、低密度、抗腐蚀性能好等。
在汽车制造中,常用的复合材料有玻璃钢和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这些材料可以在车身结构中灵活应用,提高整体的刚性和安全性能。
根据不同的需求和预算,汽车制造商可以选择适合的车身材料。
在汽车制造中,往往会采用杂合材料的方式,以充分发挥各种材料的优点。
汽车金属材料的选用汽车用金属材料多种多样,在此主要介绍底盘、车身都离不开的板材的选用,各类汽车中使用的板材侧重面又不一样,我们同捷目前主要任务是设计M 类乘用车。
轿车L 类—— 二轮或三轮机动车;M 类—— 四轮以上乘用车;M1类—— 不超过九座的乘用车,也即轿车属此类。
N 类—— 载货车对车身讲使用金属材料:要冲压性能好、焊接性能好的外覆盖件与内板材料。
焊接性能好、具有一定强度的骨架材料。
对M1类乘用车底盘讲使用金属材料多种多样,钣材、型材、铸件、锻件…… 但要求比较高,用材比较重要的是副车架与后桥的材料。
以及有关支架、加强板、衬板材料的选用,该类材料一般具有很高的强度要求,很好的焊接性能,以及很好的冲压拉伸成形性能,现仅对副车架及非驱动后桥桥架常用的冲压钢板、作一定的介绍。
也介绍该类材料在工程图样及有关明细表上的表示方法。
材料钢种:标志了强度等级、化学成分——即材料性能材料厚度: <4㎜薄板 ; ≥4㎜厚板边缘状态: 钢材边缘状态分切边及不切边二种尺寸精度: 轧制精度分较高精度, 普通精度。
不平度: 分普通精度及高级精度二种及不平度分普通不平度精度及高级不平度精度二种。
表面结构:分麻面及光亮表面二种≤对钣材的标志方法一般为: 钢板887102088708150010000.1-------⨯⨯GB S Ⅱ A GB 或: 钢板8871020887080.1----GB GB 这是国家标准规定的标法 钢板SC1- 1.0×1500×2000 -PT.B-PF·C-FB-EC-ZF- GB/T 5213-2001或:钢板SC1- 1.0- GB/T 5213-2001 这是国家标准及宝钢规定的标法2主要引用文件GB/T5213-2001 深冲压用冷轧薄钢板及钢带 ------------- 宝、鞍钢GB/T13237-1991 优质碳素结构钢冷轧薄钢板和钢带--------------------- 鞍钢GB/T708-1988 冷轧钢板和钢带的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鞍钢Q/BQB 401-2003 冷连轧钢板及钢带的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宝钢标准Q/BQB 408-2003 冲压用冷连轧钢板及钢带-------------------------宝钢标准Q/BQB 419-2003 低合金高强度冷连轧钢板及钢带--------------------宝钢标准GB/T3275-1991 汽车制造用优质碳素结构钢热轧钢板和钢带-------- 鞍钢GB/T711-1988 优质碳素结构钢热轧厚钢板和宽钢带--------------- 重庆钢厂GB/T709-1988 热轧钢板和钢带的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鞍钢Q/BQB 310-2003 汽车结构用热连轧钢板及钢带结构----------------宝钢标准Q/BQB 301-2003 热连轧钢板和钢带的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宝钢标准3 术语和定义3.1 副车架指轿车前部由钢板冲压成型,以焊接方式制成的总成,以螺拴或焊接与白车身连接,主要用以安装动力总成,也可安装转向器、横向稳定杆等零部件。
课题6 汽车金属材料的选用课题引入首先请大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如何在品种繁多的金属材料中选择合适机械零部件要求的材料?➢选择材料时要考虑哪些方面的因素?➢选好材料后如何确定合理的加工及热处理工艺路线?➢在不同类型的汽车零部件中常用的金属材料有哪些课题说明学习金属材料和热处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工业上能正确的选择材料和应用材料。
机器、汽车等机械设备都是由各种零件组合而成,所以,零件的制造是生产出合格机械产品的基础,而要生产出一个合格的零件,必须解决为三个关键问题:即合理的零件结构设计,恰当的材料选择以及正确的加工工艺。
这三个关键环节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差错,都将严重影响零件的质量,甚至使零件不能使用而报废。
当零件有了合理的结构设计后,那么选材及材料的后续加工就是至关重要的了,它将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及生产效益。
因此,掌握各种工程材料的性能,合理的选择材料和使用材料,正确的制定热处理工艺,是从事汽车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知识。
课题目标✧了解机械零件的常见失效形式。
✧掌握金属材料工程选用的一般原则。
✧掌握轴类零件常用的金属材料及选用✧掌握齿轮类零件常用的金属材料及选用✧掌握各类刃具和模具常用的金属材料及选用✧了解各类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了解汽车覆盖件板料的性能特点及选用6.1金属材料的选材原则在机械制造工业中,要获得质量高且成本低的零部件,首先在机械设计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其中机械零部件材料及热处理工艺的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选用的材料必须保证使用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工作能力;必须保证零件便于加工制造;必须保证零件总成本最低。
即主要综合考虑选用材料的使用性能、工艺性能和经济性能这三个方面。
6.1.1零件的失效1.失效的概念零件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即为零件的服役时间的长短。
要合理正确的选材,必须首先了解各类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
机械零件的失效是指零件由于某种原因丧失了正常的工作能力。
具体表现为:①零件完全破坏,不能继续工作;②零件严重损伤,继续工作不安全;③不能满意地达到预期的作用。
零件的失效,特别是那些没有明显征兆的失效,往往会带来巨大的操作,甚至导致严重事故。
例如高压容器的坚固螺栓,若发生过量变形而伸长,就会使容器渗漏;又如变速箱中的齿轮,若产生了过量塑性变形,就会使轮齿啮合不良,甚至卡死、断齿,引起设备事故。
因此,对零件的失效进行分析,找出失效的原因,是零件设计和选材的基础。
2.失效形式金属零部件常见的失效形式有变形失效、断裂失效、表面损伤失效等。
(1)弹性变形失效是指一些细长的轴、杆件或薄壁筒零部件,在外力作用下将发生弹性变形,如果弹性变形过量,会使零部件失去有效工作能力。
例如镗床的镗杆,如果工作中产生过量弹性变形,不仅会使镗床产生振动,造成零部件加工精度下降,而且还会使轴与轴承的配合不良,甚至会引起弯曲塑性变形或断裂。
引起弹性变形失效的原因,主要是零部件的刚度不足。
因此,要预防弹性变形失效,应选用弹性模量大的材料。
(2)塑性变形失效是指零部件承受的静载荷超过材料的屈服强度时,将产生塑性变形。
塑性变形会造成零部件间相对位置变化,致使整个机械运转不良而失效。
例如压力容器上的紧固螺栓,如果拧得过紧,或因过载引起螺栓塑性伸长,便会降低预紧力,致使配合面松动,导致螺栓失效。
(3)断裂失效根据金属材料断裂前所产生的宏观塑性变形的大小可将断裂分为韧性断裂与脆性断裂。
韧性断裂的特征是断裂前发生明显的宏观塑性变形,脆性断裂在断裂前基本上不发生塑性变形,是一种突然发生的断裂,没有明显征兆,因而危害性很大。
一般规定光滑拉伸试样的断面收缩率小于5%者为脆性断裂;大于5%者为韧性断裂。
(4)表面损伤失效由于磨损、疲劳、腐蚀等原因,使零部件表面失去正常工作所必须的形状、尺寸和表面粗糙度造成的失效,称为表面损伤失效。
1)磨损(wear)失效磨损失效是工程上量大面广的一种失效形式。
任何两个相互接触的零部件发生相对运动时,其表面会发生磨损,造成零部件尺寸变化、精度降低而不能继续工作,这种现象称为磨损失效。
例如轴与轴承,齿轮与齿轮、活塞环与汽缸套等摩擦付在服役时表面产生的损伤。
工程上主要是通过提高材料的硬度来提高零部件的耐磨性。
另外,增加材料组织中硬质相的数量,并让其均匀、细小的分布;选择合理的磨擦付硬度配比;提高零部件表面加工质量;改善润滑条件等都能有效地提高零部件的抗磨损能力。
提高材料耐磨性的主要途径是进行表面强化。
2)表面腐蚀失效由于化学或电化学腐蚀而造成零部件尺寸和性能的改变而导致的失效称为腐蚀失效。
合理地选用耐腐蚀材料,在材料表面涂覆防护层,采用电化学保护及采用缓蚀剂等可有效提高材料的抗腐蚀能力。
3)表面疲劳失效表面疲劳失效是指两个相互接触的零部件相对运动时,在交变接触应力作用下,零部件表面层材料发生疲劳而脱落所造成的失效。
一个零部件失效,总是以一种形式起主导作用。
但是,各种失效因素相互交叉作用,可以组合成更复杂的失效形式。
例如应力腐蚀、腐蚀疲劳、腐蚀磨损、蠕变疲劳交互作用等。
3.失效原因造成零部件失效的原因很多,主要有设计、选材、加工、装配使用等因素。
(1)设计不合理零部件设计不合理主要表现在零部件尺寸和结构设计上,例如过渡圆角太小,尖锐的切口、尖角等会造成较大的应力集中而导致失效。
另外,对零部件的工作条件及过载情况估计不足,所设计的零部件承载能力不够;或对环境的恶劣程度估计不足,忽略和低估了温度、介质等因素的影响等,造成零部件过早失效。
(2)选材错误选材所依据的性能指标,不能反映材料对实际失效形式的抗力,不能满足工作条件的要求,错误地选择了材料。
另外,材料的治金质量太差,如存在夹杂物、偏析等缺陷,而这些缺陷通常是零部件失效的发源地。
(3)加工工艺不当零部件在加工或成形过程中,由于采用的工艺不当而产生的各种质量缺陷。
例如较深的切削刀痕、磨削裂纹等,都可能成为引发零部件失效的危险源。
零部件热处理时,冷却速度不够、表面脱碳、淬火变形和开裂等,都是产生失效的重要原因。
(4)装配使用不当在将零部件装配成机器或装置的过程中,由于装配不当、对中不好、过紧或过松都会使零部件产生附加应力或振动,使零部件不能正常工作,造成零部件的失效。
使用维护不良,不按工艺规程操作,也可使零部件在不正常的条件下运转,造成零部件过早失效。
6.1.2零件选材的基本原则在掌握各种工程材料性能的基础上,正确、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材料是从事工程构件和机械零件设计与制造的工程技术人员一项重要的任务。
选材的基本原则是所选材料的使用性能应能满足零部件使用要求,经久耐用,易于加工,成本低,即从材料的使用性能、工艺性能和经济性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即判断零件选材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志是:好用(满足必需的使用性能);好做(具有良好的工艺性能);经济(成本合理)。
选材的任务就是了解我国的资源和生产情况,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求得三者之间的统一,以保证产品性能优良、成本低廉、经济效益最佳,此外还要考虑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1.使用性原则使用性能是保证零部件完成指定功能的必要条件。
使用性能是指零部件在工作过程中应具备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它是选材的最主要依据。
对于机械零件,最重要的使用性能是力学性能,对零部件力学性能的要求,一般是在分析零部件的工作条件(温度、受力状态、环境介质等)和失效形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根据使用性能选材的步骤如下:(1)分析零部件的工作条件,确定使用性能零部件的工作条件是复杂的。
工作条件分析包括受力状态(拉、压、弯、剪切)、载荷性质(静载、动载、交变载荷)、载荷大小及分布、工作温度(低温、室温、高温、变温)、环境介质(润滑剂、海水、酸、碱、盐等)、对零部件的特殊性能要求(电、磁、热)等。
在对工作条件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零部件的使用性能。
(2)分析零部件的失效原因,确定主要使用性能对零部件使用性能的要求,往往是多项的。
例如传动轴,要求其具有高的疲劳强度、韧性和轴颈的耐磨性。
因此,需要通过对零部件失效原因的分析,找出导致失效的主导因素,准确确定出零部件所必需的主要使用性能。
例如,曲轴在工作时承受冲击、交变等载荷作用,而失效分析表明,曲轴的主要失效形式是疲劳断裂,而不是冲击断裂,因此应以疲劳抗力作为主要使用性能要求来进行曲轴的设计。
制造曲轴的材料也可由锻钢改为价格便宜、工艺简单的球墨铸铁。
表6-1列出了几种常见零部件的工作条件、失效形式及对性能的要求。
表6-1 常用零部件的工作条件及对性能要求有了对零部件使用性能的要求,还不能马上进行选材。
还需要通过分析、计算或模拟试验将使用性能要求指标化和量化。
例如“高硬度”这一使用性能要求,需转化为“>60HRC”或“62~65HRC”等。
这是选材最关键、最困难的一步。
需根据零部件的尺寸及工作时所承受的载荷,计算出应力分布,再由工作应力、使用寿命或安全性与材料性能指标的关系,确定性能指标的具体数值。
(4)材料的预选根据对零部件材料性能指标数据的要求查阅有关手册,找到合适的材料,根据这些材料的大致应用范围进行判断、选材。
对用预选材料设计的零部件,其危险截面在考虑安全系数后的工作应力,必须小于所确定的性能指标数据值。
然后再比较加工工艺的可行性和制造成本的高低、以最优方案的材料作为所选定的材料。
2.工艺性能原则材料的工艺性能表示材料加工的难易程度。
任何零部件都要通过一定的加工工艺才能制造出来。
因此在满足使用性能选材的同时,必须兼顾材料的工艺性能。
工艺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零部件的质量、生产效率和成本。
当工艺性能与使用性能相矛盾时,有时正是从工艺性能考虑,使得某些使用性能合格的材料不得不被放弃,成为选择材料的主导因素。
工艺性能对大批量生产的零部件尤为重要,因为在大批量生产时,工艺周期的长短和加工费用的高低,常常是生产的关键。
金属材料的工艺性能是指金属适应某种加工工艺的能力。
主要是切削加工性能、材料的成型性能(铸造、锻造、焊接)和热处理性能(淬透性、变形、氧化和脱碳倾向等)。
铸造性能主要指流动性、收缩性、热裂倾向性、偏析和吸气性等。
接近共晶成分合金的铸造性能最好。
铸铁、铝硅合金等一般都接近共晶成分。
铸造铝合金和铜合金的铸造性能优于铸铁,铸铁又优于铸钢。
锻造性能主要指冷、热压力加工时的塑性变形能力以及可热压力加工的温度范围,抗氧化性和对加热、冷却的要求等。
低碳钢的锻造性最好,中碳钢次之,高碳钢则较差。
低合金钢的锻造性接近中碳钢。
高碳高合金钢(高速钢、高镍铬钢等)由于导热性差、变形抗力大、锻造温度范围小,其锻造性能较差,不能进行冷压力加工。
形变铝合金和铜合金的塑性好,其锻造性较好。
铸铁、铸造铝合金不能进行冷热压力加工。
切削加工性能是指材料接受切削加工的能力。
一般用切削硬度、被加工表面的粗糙度、排除切屑的难易程度以及对刃具的磨损程度来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