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营养-第三章 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
- 格式:ppt
- 大小:11.05 MB
- 文档页数:143
植物营养肥料学第一章:绪论1、植物营养学:是研究营养物质对植物的营养作用,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以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2、植物营养学主要任务:阐明植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具体过程,以及体内营养物质运输、分配和能量转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施肥手段为植物提供充足的养分,创造良好的营养环境或通过改良植物遗传特性的手段调节植物体的代谢,提高植物营养效率,从而达到明显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的目的。
3、肥料:直接或间接供给植物所需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的物质。
5、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要点: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唯一的养料,厩肥及其它有机肥料对于植物生长所起的作用,并不是由于其中所含的有机质,而是由于这些有机质在分解时所形成的矿物质。
意义:①理论上,否定了当时流行的“腐殖质学说”,说明了植物营养的本质;是植物营养学新旧时代的分界线和转折点,使维持土壤肥力的手段从施用有机肥料向施用无机肥料转变有了坚实的基础;②实践上促进了化肥工业的创立和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农业产量的增加份额中,有40%〜60%归功于化肥的施用。
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6、养分归还学说-要点:①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取走大量养分,②如果不正确地归还土壤的养分,地力就将逐渐下降,③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养分。
意义:对恢复和维持土壤肥力有积极作用7、最小养分律(1843年),要点:①作物产量的高低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低的养分所制约。
也就是说,决定作物产量的是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
②而最小养分会随条件变化而变化,如果增施不含最小养分的肥料,不但难以增产,还会降低施肥的效益。
意义:指出作物产量与养分供应上的矛盾,表明施肥要有针对性,应合理施肥。
8、李比希观点认识的不足与局限性:尚未认识到养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对豆科作物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过于强调矿质养分作用,对腐殖质作用认识不够。
植物的营养元素吸收与分配植物是通过根系吸收水分和各种必需的营养元素来维持生长和发育的。
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吸收和分配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它在植物生理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讨论植物的营养元素吸收和分配的机制以及它们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一、植物的营养元素吸收机制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分和营养元素。
根系是植物与土壤之间的界面,承担着吸收和传递营养物质的重要职责。
植物根系的末梢部分被称为毛细根,它们具有细胞壁薄、毛细胞伸长和分化能力强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吸收养分。
植物的营养元素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于土壤中,根系通过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两种方式吸收这些离子。
1. 活动转运活动转运是指植物根系通过特殊的转运蛋白主动吸收营养元素。
这些蛋白主要包括载体蛋白和离子通道。
载体蛋白能够与离子结合形成复合物,在细胞膜上进行转运。
离子通道则具有特异性,只对特定离子通透,起到了选择性吸收的作用。
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和环境条件下,会通过合成和调控这些转运蛋白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以保证植物体内的营养元素吸收能力。
2. 被动转运被动转运是指植物根系通过浓度梯度来吸收营养元素。
这种转运方式常见于水分的吸收和传递过程中。
植物根系内部的细胞有许多孔道和通道,可以利用营养元素在土壤与根系见的浓度差异,通过扩散或质子泵的方式进行被动吸收。
二、植物的营养元素分配机制植物在吸收到营养元素后,通过一系列的运输和分配机制将其分配到需要的部位。
植物体内的分配受到许多因素的调控,如植物的生长阶段、外界环境条件和资源的供应情况等。
1. 植物的转运系统植物通过形成一个完整的转运系统来分配营养元素。
这个系统包括了根系、茎、叶片和果实等部分。
在根系内,离子通道和运输蛋白可以将营养元素从根部输送到茎部。
茎部则起到了连接根系和叶片的桥梁,通过形成木质部和韧皮部来分配养分。
叶片是植物体内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通过叶脉网络将养分分配到不同的叶片和组织中。
果实则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会将一部分营养元素分配到果实中以支持种子的发育。
植物营养学植物如何吸收和利用营养物质植物营养学:植物如何吸收和利用营养物质植物是依靠吸收和利用营养物质生长和发育的。
植物营养学研究的是植物的营养需求、营养元素的吸收与转运、以及植物对养分的利用等问题。
本文将介绍植物如何吸收和利用营养物质。
一、根系吸收植物的根系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
根系具有丰富的分支,能够增加营养吸收的表面积。
根系通过根毛来吸收地下水中的矿质养分。
根毛是细胞的长出的突起,其表面富含吸收营养所需的转运蛋白。
植物根系的吸收过程主要分为活动吸收和穿透吸收。
活动吸收是指植物对土壤中的活动态养分进行吸收,如氮、磷、钾等。
穿透吸收是指植物对土壤中离子形式的养分进行吸收,如铵态氮、磷酸根等。
二、养分运输吸收到的营养物质需要经过植物体内的转运系统进行运输。
植物主要通过根部和茎部的维管束来进行物质的运输。
维管束可以将水分和溶解其中的养分从根部向地上部分输送,供给叶片和其他各部位使用。
水分通过根吸力驱动,自根部向上游移动,这一过程被称为升水。
升水的主要机制是由于根部的水分蒸腾作用引起的,叶片中蒸腾作用产生的负压使得水分上行,从而带动了养分的上升。
同时,植物维管束中的木质部和韧皮部分别起到了水分和养分的运输作用。
三、养分利用植物对于吸收到的养分有不同的利用途径。
养分可用于植物的生长、代谢和抵御外界环境的逆境等。
氮素是植物生长所需的重要养分之一。
植物通过氮素合成氨基酸、蛋白质等生命活性物质。
氮素的过量供应会导致植物生长过旺,但产生的氨基酸和蛋白质合成不足,影响植物的生理功能。
磷是植物代谢所必需的重要元素,参与能量代谢、DNA合成、核酸合成等过程。
植物通过吸收和利用磷来维持生长和发育的需要。
磷的缺乏会导致植物的根系短小、叶片不展、果实发育不良等。
植物还需要吸收一些微量元素,如铁、锌、锰等。
这些微量元素参与植物体内的许多酶的活性调控和代谢过程。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微量元素,并在体内进行合成和分配,以满足不同部位的需求。
植物的营养吸收机制植物是通过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来维持生长和发育的。
它们通过一系列的营养吸收机制来有效地获取必需的元素。
本文将分析植物的营养吸收过程,并介绍其中的关键机制。
一、根系对水分的吸收植物的根系通过根毛的存在,增大了与土壤接触的表面积,从而提高了水分吸收的效率。
根毛以其细长且充满表面的特征,使植物能够更好地吸收土壤中的水分。
根毛通过渗透作用,使得土壤中的水分通过细胞膜透过根系细胞,并最终进入植物体内。
二、根系对养分的吸收1. 阳离子吸收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阳离子,如氮、磷、钾等元素。
这些阳离子进入根系后,通过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进入根细胞。
其中,根毛表面上的离子通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选择性地将特定的阳离子吸收到根细胞内部。
这种选择性吸收是由离子通道上的离子选择性门控机制所决定的。
2. 阴离子吸收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阴离子,如硝酸根、磷酸根等。
根细胞内的质膜上存在着阴离子通道,这些通道可以使阴离子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
除了阴离子通道,质膜上还存在着质子泵,它能够将H+质子排出根细胞,通过质壁对阴离子进行交换。
这样一来,植物就能够实现对阴离子的主动吸收。
三、根系对有机物质的吸收除了水分和无机养分外,植物根系还能够吸收有机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
这些有机物质由土壤微生物分解后,以溶液的形式存在于土壤中。
植物的根系利用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质,将这些有机物质吸收到细胞内部。
综上所述,植物的营养吸收机制包括根系对水分、无机养分和有机物质的吸收。
根毛和质膜上的通道和泵是实现这一过程的关键结构。
它们通过选择性地吸收必要的元素,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
总结植物的营养吸收机制通过根系的吸收来维持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根系对水分、无机养分和有机物质的吸收具有高效性和选择性。
根毛和细胞膜上的通道和泵是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结构。
通过深入研究植物的营养吸收机制,可以对植物的生长、提高产量等方面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植物营养学探究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和利用方式植物作为自养生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维持自身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
而为了完成这一过程,植物需要吸收和利用来自土壤和空气中的各种营养元素。
本文将就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和利用方式进行探究,以便更好地理解植物的养分需求机制。
一、营养元素的分类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可以大致分为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
宏量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含量较高,包括氮、磷、钾、硫、钙、镁和钠等;而微量元素则在植物体内含量较低,但同样重要,包括铁、锰、锌、铜、锰、钼和镍等。
二、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植物通过根系吸收与土壤中的水分共同溶解的营养盐,可以理解为植物“喝水吃盐”来获取养分。
根系是植物的吸收器官,其生长迅速且具有分枝较多的特点,以便更好地扩大吸收面积。
同时,根毛的存在进一步增加了根系与土壤颗粒的接触面积,提高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效率。
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方式主要有活性吸收和钙质吸收两种。
活性吸收是指植物根系对溶液中的营养元素主动吸附的过程,其速度较快;而钙质吸收则是指植物根系对固态的钙阳离子的吸收,这种方式相对较慢。
三、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利用植物对吸收到的营养元素进行利用的方式主要有有机形式利用和无机形式利用两种。
在有机形式利用中,植物将营养元素转化为有机物质,例如氮元素转化为氨基酸、蛋白质等,这些有机物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原料。
而无机形式利用中,植物则直接利用营养元素参与到各种生物化学反应中,并帮助维持植物的正常生理活动。
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每种营养元素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例如,氮元素是植物生长的基础,是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重要组成部分;磷元素则是ATP分子和DNA等化合物的组成要素,对植物的能量代谢和遗传物质的合成起着重要作用;钾元素则调节植物的渗透调节和光合作用等等。
四、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和利用的调控机制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和利用过程受到多种调控机制的影响。
其中,根系分泌物的酸碱度可以影响土壤中的营养元素溶解度,进而影响植物的吸收效果;植物还可以通过根表面细胞的分泌物,如黏液、根毛和根须的分泌物等,将某些营养元素固定在根表面,提高其吸收效率。
第三章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运输养分的吸收主要是通过根系进行一、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养分向根表的迁移方式:土壤中养分到达根表有两种机理:其一是根对土壤养分的主动截获;其二是在植物生长与代谢活动(如蒸腾、吸收等)的影响下,土壤养分向根表的迁移(包括质流和扩散)。
(1、截获 2、质流 3、扩散)截获是根直接从所接触的土壤中获取养分而不经过运输。
截获所得的养分实际是根系所占据土壤容积中的养分,它主要决定于根系容积大小和土壤中有效养分的浓度。
质流:养分离子随蒸腾流迁移到根表的过程扩散:由于根系吸收养分而使根圈附近和离根较远处的离子浓度存在浓度梯度而引起土壤中养分的移动。
在植物养分吸收总量中,通过根系截获的数量很少。
大多数情况下,质流和扩散是植物根系获取养分的主要途径。
对于不同营养元素来说,不同供应方式的贡献是各不相同的,钙、镁和氮(NO3-)主要靠质流供应,而H2PO4-、K+、NH4+等扩散是主要的迁移方式。
在相同蒸腾条件下,土壤溶液中浓度高的元素,质流供应的量就大。
二、影响养分吸收的因素•植物的遗传特性•植物的生长状况:根的代谢活性、苗龄、生育时期、植物体内营养状况。
•环境因素:介质养分浓度、温度、光照强度、土壤水分、通气状况、土壤pH值养分离子的理化性质苗龄和生育阶段一般在植物生长初期,养分吸收的数量少,吸收强度低。
随时间的推移,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逐渐增加,往往在生殖生长初期达到吸收高峰。
到了成熟阶段,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又逐渐减少。
在植物整个生育期中,根据反应强弱和敏感性可以把植物对养分的反应分为营养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
营养临界期是指植物生长发育的某一时期,对某种养分要求的绝对数量不多但很迫切,并且当养分供应不足或元素间数量不平衡时将对植物生长发育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这个时期就叫植物营养的临界期。
不同作物对不同营养元素的临界期不同。
大多数作物磷的营养临界期在幼苗期。
氮的营养临界期,小麦、玉米为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
植物营养学了解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与利用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与利用的科学领域。
植物是通过根系吸收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质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的。
本文将就植物的营养需求、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与利用机制以及植物的营养状态进行探讨。
一、植物的营养需求植物的营养需求主要包括宏量营养元素和微量营养元素两部分。
宏量营养元素是指植物需要的量较多的营养元素,包括氮、磷、钾、钙、镁和硫等。
微量营养元素是指植物需要的量较少的营养元素,包括铁、锌、锰、铜、锰、锰和锌等。
这些营养元素是植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不同的植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量有所不同。
二、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与利用机制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物质。
根系的末梢部分,也就是根毛是植物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
根毛能增加根系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有效地提高吸收效率。
在土壤中,营养物质以溶液的形式存在,通过被动扩散和主动吸收,植物将其吸收。
被动扩散是指溶液中的营养物质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自然扩散,而主动吸收则是植物通过根毛表面的吸收细胞主动运输营养物质进入植物体内。
植物对不同的营养物质有不同的吸收机制。
比如,植物对氮的吸收主要通过氮的活性转化为氨基酸,再通过氨基酸转运蛋白进入植物体内。
磷的吸收则是通过磷酸盐的离子交换和活性磷化合物的转运。
植物的吸收机制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能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和生理状态调节对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
三、植物的营养状态植物的营养状态是指植物体内各种营养物质的含量和比例。
植物的营养状态会对其生长发育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氮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元素,如果植物体内氮的含量不足,会导致植物生长缓慢、叶片变黄等现象。
相反,如果氮的供应过多,会导致植物生长过快,但叶片发生老化、斑点等异常情况。
植物的营养状态可以通过土壤和植物组织的化学分析来评价。
土壤的化学分析可以了解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和pH值等指标,而植物组织的化学分析则可以了解植物体内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和比例。
植物营养学的营养元素吸收与利用植物是通过吸收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实现生长发育的。
植物的吸收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包括土壤环境、根系结构和植物内部调控等。
植物需要吸收的主要营养元素包括氮、磷、钾以及其他微量元素。
不同植物对这些元素的需求量和利用方式也各不相同。
本篇文章将探讨植物的营养元素吸收与利用的基本原理。
一、氮素的吸收与利用氮是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主要营养元素之一,对于构建植物体的蛋白质、核酸和其他重要有机物具有重要作用。
植物通过根部吸收土壤中的氮源,主要形式为硝酸盐和铵盐。
氮的吸收过程中,根系发育对于增加吸收表面积和提高氮素吸收效率至关重要。
根毛是根系中用于吸收水分和养分的细胞,其表面积相对较大,有利于氮素的吸收。
植物还依赖于特定的氮转运蛋白来将吸收的氮转运至不同组织和器官。
氮的利用方式包括氮同化和氮代谢。
在氮同化过程中,植物将吸收的无机氮转化为有机氮,形成氨基酸和其他氮代谢产物。
氮代谢过程包括氨基酸合成和蛋白质合成等,其中谷氨酸和天冬酰胺酸是氮代谢的中心物质。
氮的储存形式包括谷氨酰胺和蛋白质等。
二、磷素的吸收与利用磷是植物所需的另一个主要营养元素,对于能量转化、遗传物质合成和酶活性调节至关重要。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磷酸盐来满足生长发育所需。
磷的吸收过程需要依赖根毛表面吸附和内部转运过程。
磷酸盐在土壤中呈离子态存在,对于植物的吸收利用具有可变性和可溶性限制。
植物通过根系表面的分泌物和特殊的磷素转运蛋白来增强磷的吸收效率。
植物对于磷的利用方式主要体现在磷代谢和磷转运过程中。
磷代谢是指植物将吸收的无机磷转化为有机磷,形成核酸、磷脂和ATP等重要物质。
磷转运过程包括磷在植物体内的输送和分配,植物依赖于特定的磷转运蛋白将磷转运至不同组织和器官。
三、钾素的吸收与利用钾是植物所需的一种主要微量元素,对于调节植物细胞的渗透压、活化酶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钾离子来满足生长发育所需。
第三章植物的矿质营养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植物的矿质营养的基本概念,植物必需元素及其生理作用。
了解植物缺乏必需元素所出现的特有症状;2、了解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特点、吸收机理、植物根系吸收养分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重点和难点);3、理解作物生产与矿质营养的密切关系、作物需肥规律,掌握合理施肥技术。
二、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必需元素(essential element)2.有益元素(beneficial element)3.平衡溶液(balanced solution)4.水培法(hydroponics)5.离子通道(ion channel)6.离子颉颃(ion antagonism)7.养分临界期(critical period of nutrition)(二)问答题1. 高等植物的离子吸收有何特点?2. 离子的相互作用包括哪些主要内容?举例说明它们在生产中的实用价值。
3. 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叶面施肥能取得较好的效果?4. 溶液培养法有哪些类型?用溶液培养植物时应注意哪些事项?5. 确定植物必需元素的标准是什么?三、思考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必需元素:是植物完成其生活史所必需的直接参与代谢活动的元素,如果缺乏能引起专一缺乏症,不能被其他元素所代替。
2.有益元素:亦称有利元素。
是指对植物生长表现出有利的促进作用,并在某一必需元素缺乏时,能部分代替该必需元素的作用而减缓缺素症状的元素。
如钠、钴、硒、镓、硅等。
3. 平衡溶液:植物中需的矿质元素按一定浓度和比例配制成能使植物正常生长发育而无毒害的溶液称为平衡溶液。
4.水培法:将各种无机盐按照生理浓度,以一定的比例,保持适宜的pH 值配制成平衡溶液,用以培养植物的方法。
5.离子通道:是指由贯穿质膜的由多亚基组成的内在蛋白质,通过构象变化而形成的调控离子跨膜运转的门户系统。
6.离子颉颃:在发生单盐毒害的溶液中加入少量其他金属离子,即能减弱或消除这种单盐毒害,离子间的这种作用称为离子颉颃,也称离子对抗或离子拮抗。
植物的主要营养元素及其吸收方式植物是自养生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利用阳光能量合成有机物质。
为了进行正常的生长和维持生命活动,植物需要取得一定的营养元素。
本文将讨论植物的主要营养元素及其吸收方式,以便更好地了解植物的养分需求和生长过程。
一、氮素(N)氮素是构成植物体内蛋白质、核酸和激素等重要化合物的基本元素,对于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非常关键。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氮素,主要以硝酸盐离子(NO3-)和铵盐离子(NH4+)的形式存在。
硝酸盐是大多数植物优先吸收的形式,而铵盐则在土壤中的含量较高时被吸收。
氮素的吸收主要依赖于植物根系的吸收器官——根毛的发达程度和细胞膜上的运输蛋白,以及土壤中氮素的浓度和形态。
二、磷素(P)磷素在植物体内是构成核酸、磷脂等生物大分子的重要组成元素,对于植物的生长和能量代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磷素,主要以无机磷酸盐(例如磷酸二氢根H2PO4-和磷酸根PO4^3-)的形式存在。
磷素的吸收方式与氮素相似,依赖于根毛的生长和发达程度,以及细胞膜上的磷运输蛋白。
三、钾素(K)钾素是植物体内调节细胞渗透压、维持酸碱平衡和激活酶活性的重要元素。
大多数植物以阳离子形式吸收土壤中的钾素,主要以钾离子(K+)的形式存在于土壤中。
钾元素的吸收受到土壤水分、温度、PH值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与植物根系统的生长状况和细胞膜上的钾离子通道有关。
四、钙素(Ca)钙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维持细胞结构稳定和参与细胞信号传导的重要元素。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钙素,主要以钙离子(Ca2+)的形式存在。
根系须具备足够的吸收面积和海绵组织(内质网)来高效吸收土壤中的钙素,同时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也在钙元素吸收的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五、镁素(Mg)镁素是植物体内类胡萝卜素(叶绿素)以及许多酶活性所必需的重要成分。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镁素,主要以镁离子(Mg2+)的形式存在。
镁元素的吸收需要依赖于植物根系的吸收表面积、镁素与其他离子的竞争关系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
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离不开对营养元素的吸收。
营养元素是维持植物健康生长所必需的化学物质,包括氮、磷、钾等主要元素,以及铁、锌、钙等微量元素。
本文将探讨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机制以及影响因素。
一、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机制植物通过根系吸收营养元素,根系对于营养元素的吸收起到了关键作用。
植物根系附近存在着根毛,根毛是细胞壁特化形成的,能够增大根系与土壤接触面积,加强根系吸收能力。
根毛表面存在着大量微小的毛细管,这些毛细管能够吸附并保持营养元素,使其不能轻易被水的流动带走。
同时,根毛具有渗透调节功能,能够控制根周土壤的水分浓度,从而促进营养元素的吸收。
植物对于不同营养元素的吸收机制有所差异。
以氮元素为例,植物通过根系吸收的主要形式是硝酸盐离子(NO3-)和铵盐离子(NH4+)。
硝酸盐离子主要通过根毛表面的离子通道和载体蛋白进入根内,而铵盐离子则通过渗透扩散和驱动转运蛋白的作用进入细胞。
而对于磷元素的吸收,植物则依赖于根毛表面的磷酸载体蛋白,通过主动转运方式将磷酸盐离子吸收入根内。
钾元素的吸收则主要通过根毛表面的离子通道进行。
二、影响植物对营养元素吸收的因素植物对于营养元素的吸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重要因素:1.土壤pH值:不同营养元素在不同的pH条件下吸收效果不同。
例如,铁元素在酸性土壤中较容易被植物吸收,而在碱性土壤中吸收能力较弱。
因此,维持适宜的土壤酸碱度对于植物的正常吸收非常关键。
2.土壤湿度:适宜的土壤湿度对于植物的根系生理活动和营养元素吸收非常重要。
土壤过湿或过干都会影响植物根系的正常吸收功能。
合理的浇水和排水管理是维持适宜土壤湿度的关键措施。
3.根际微生物: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它们与植物根系形成了密切的互惠共生关系。
植物通过根系分泌物为根际微生物提供能量和有机物质,而根际微生物则通过分解有机质和解除土壤中的固定态营养元素,促进植物吸收。
因此,维护良好的根际微生物群落对于植物的营养素吸收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