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叠词
- 格式:ppt
- 大小:451.00 KB
- 文档页数:12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摘要】叠词在文学创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通过重复同一音节或字母的方式,增强了作品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在《诗经》中,叠词的运用更是突出,充分展现了古代诗人的技巧和创意。
本文首先探讨了叠词的定义和特点,然后分析了《诗经》中叠词的应用方式,从而解读了叠词在《诗经》中的深层意义。
通过比较不同叠词在《诗经》中的运用,我们可以看到叠词对于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探讨了叠词对于古代文学的影响,指出叠词为诗歌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古代文学中的重要修辞手法。
《诗经》中叠词的应用丰富多彩,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幅生动而美丽的古代诗歌世界。
【关键词】叠词、《诗经》、文学创作、重要性、定义、特点、应用方式、意义、比较、影响、应用丰富多彩、艺术魅力、修辞手法。
1. 引言1.1 叠词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叠词在文学创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增加作品的艺术魅力,还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丰富。
叠词通过重复相同或类似的音节或字词,形成韵律感和节奏感,给人一种律动之美。
在文学作品中,叠词可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让读者在阅读时更易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叠词还能够突出作品的重点,使重要的词语更加突出,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共鸣。
叠词的运用不仅体现了作者对语言的巧妙运用和把握,也体现了作者对情感和思想的深刻把握。
在文学创作中,叠词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效果使之成为作品中的亮点和亮眼之处。
通过叠词的应用,文学作品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意境和情感,使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1.2 叠词在《诗经》中的重要性《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大量运用了叠词这一修辞手法。
叠词在《诗经》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增加了诗歌的音韵美,还增强了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
在《诗经》中,叠词的应用是精彩而丰富的。
通过重复同一个音节或音节组合,叠词可以使诗歌更加优美动听,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也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叠词是《诗经》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
叠词是指将两个相同或类似的词语重复使用,以强调某种意境或情感效果。
今天我们来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
《诗经》中的叠词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完全叠词、音位叠词、反复叠词和循环叠词等。
完全叠词是指将一个词完全地重复一遍,使词义更加明确。
例如《卫风·硕人》中的“古人有言,言盈而无过”,通过将“言”这个词完全重复使用,强调了言语的力量和重要性。
音位叠词是指将一个词的音节或音位重复一遍,使诗句的韵律更加和谐。
例如《国风·周南·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通过将“关”和“雎”这两个音节重复使用,增加了诗句的韵律感。
反复叠词是指将一个词重复使用,并在其之间插入一个或多个相似的词,以突出某种语气或情感。
例如《国风·卫风·车胤》中的“日居月诸,胡迭鼓怒”,通过将“日居月诸”这一组词反复使用,强调了事物的重复性和变幻无常。
循环叠词是指将一个词反复使用,并在词的周围形成循环的结构。
例如《国风·周南·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通过将“蒹葭”这个词形成一个循环,使诗句更加流畅和韵律感更强。
《诗经》中的叠词主要有以下几种功能和作用:表达强烈的情感、增强语气的力量、强调事物的特性、增加韵律感以及增强修辞效果。
叠词可以表达强烈的情感,例如《国风·邶风·终风》中的“终风且暴,雨雪亟亟”,通过将“终”和“风”、将“雨”和“雪”这两个词重复使用,强调了风雨的猛烈和严峻。
叠词可以强调事物的特性,例如《国风·卫风·展宥》中的“展宥子…..志于其居”,通过将“展”和“宥”这两个词反复使用,强调了展宥子对于自己居所的重视。
叠词作为《诗经》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在表达情感、强调语气、突出事物特性、增加韵律感以及增强修辞效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摘要】《诗经》作为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集,充满了叠词的应用。
叠词即同音字或同义词重复出现,是一种独特的修辞手法。
本文首先介绍了《诗经》中叠词的定义,然后对叠词进行了分类和分析,探讨了叠词在诗歌中的作用和表现形式。
通过具体示例,展示了叠词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形式。
结论部分指出,《诗经》中叠词的应用丰富多彩,叠词在《诗经》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们为诗歌赋予了特殊的审美风格,展现了古代诗人的智慧和文学才华。
叠词的运用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同时也能丰富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使诗歌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关键词】《诗经》、叠词、应用、定义、分类、作用、示例、表现形式、丰富多彩、重要性、独特的审美风格1. 引言1.1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在《诗经》中,叠词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出现在诗歌的标题中,还贯穿于诗歌的各个部分。
叠词的使用不仅能够增加诗歌的音韵美感,还能够突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通过对《诗经》中叠词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诗歌的表现形式和美学特点,欣赏其中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诗经》中叠词的定义、分类、作用、示例和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旨在揭示叠词在《诗经》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探讨叠词对古代诗歌审美风格的塑造,为读者呈现出《诗经》中叠词的丰富多彩之美。
2. 正文2.1 《诗经》中叠词的定义《诗经》中叠词的定义可以理解为在一诗句中,重复相同字母或相同音节的现象。
叠词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同一音节或字母的重复使用,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和表现力,使得诗句更加生动和富有节奏感。
叠词在《诗经》中被广泛运用,展现出古代诗人对音韵美的追求和对情感表达的深入探索。
叠词可以让诗句更加朗朗上口,让人们在朗诵中感受到乐趣,也能够加深诗句的印象和表达力,使得诗歌更富有个性和独特性。
叠词在《诗经》中的运用丰富多彩,充分展示了古代诗人对于语言艺术的探索和创造力。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它的内容丰富多样,形式也多样化。
叠词是一
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重复词语的使用来增强语气,加强表达的力度。
叠词广泛运用于《诗经》中,成为其中一个独特的文学特点,今天我们就来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
叠词在《诗经》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一、加强表达力度
叠词可以加强语气,让诗歌更加动感和有力。
比如《关雎》中“彼尔”、“瞽瞽”、“匪匪”,《国风·郑风》中“衣裳楚楚”,这些重复的词语给人一种强烈的印象,让人
更加容易记住和感受到诗歌的情感。
二、塑造形象鲜明的诗人形象
叠词还可以用来表现出诗人的性格和情感。
比如《国风·邶风》中“婉娈”、“婉娈”,就生动地描绘了女子的娴静姿态,展现了诗人细腻、温柔的情感。
三、增加语言的魅力和节奏感
叠词可以增加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感,让诗歌更加优美动人。
比如《国风·周南》中“绿竹翩翩”,“翩翩”两字的重复,使得整个句子更加流畅和优美。
在《诗经》中,叠词的应用丰富多样,充分展现了古代诗人的丰富想象力和精湛的艺
术功底。
叠词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达力,而且为后人赏析《诗经》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遗产。
《诗经》中叠词的应用是丰富多彩的,它的存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形式和内容,而且
对我们理解古代诗歌和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挖掘《诗经》中
叠词的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古代诗歌之美,同时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悟其中蕴
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诗经小雅叠词诗句
小雅是《诗经》中的一篇,它的特点是叠词,即同音异义的单字相叠,形成别样的意境和韵律。
下面是几句小雅叠词诗句:
1.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这句诗中的“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日晞”,都是叠词,营造出清新明朗的意境。
2.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以宁百穀。
'——这句诗中的“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以宁”、“百穀”,都是叠词,表现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3. '蝴蝶嬉于花,鸟鸣涉于柳。
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这句诗中的“蝴蝶”、“花”、“鸟鸣”、“柳”、“君子”、“云胡”、“不夷”,都是叠词,展现出诗人对君子的崇敬和渴望。
小雅的叠词诗句形式独特,意境深刻,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瑰宝。
- 1 -。
古诗中叠词的妙处这古诗词中,有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它让语言更具韵律之美,让情感更深沉,那就是——叠词。
叠词,顾名思义,就是重复使用同一个词或者短语的修辞手法,也称为“重言词”。
它在古诗词中屡见不鲜,不仅赋予了诗词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还在深化情感、描绘景象、强调主题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叠词可以增加诗词的音韵美和意境美,使语言更加生动和富有感染力。
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连用了七组叠字,表达了她对爱人的苦思之情,同时也营造了一种凄美的氛围。
叠词可以表达一种强调或渲染的效果,使诗词更加深刻和有力。
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使用了叠字,表达了两情相悦不在乎时日长短的深刻含义。
叠词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和目的,产生不同的语义和语气。
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其中“青青”一词既形容衣服颜色,又表达对友人的敬重。
接下来,详细介绍两句使用叠词手法的诗词,让大家感悟诗词中的叠词之美。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开头一句,也是这首词最著名的一句。
这句话用了七个叠字,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修辞效果。
句话表达了词人对亡夫赵明诚的深切思念和无尽悲哀。
词人在国破家亡、丧夫之后,孤身一人南渡,生活艰难困苦,心中空虚寂寞。
她苦苦地寻找着失去的一切,却只见到冷清的景物和人情,没有任何温暖和安慰。
她的心情如同秋天的气候,乍暖还寒,难以平静。
她用酒来麻醉自己,却无法抵挡傍晚的寒风。
她看到大雁飞过,更加伤心,因为那是她和亡夫曾经相识的信使。
她看到满地的菊花凋零,也如同她自己一样憔悴不堪。
她孤独地守着窗户,等待着漫长的黑夜。
她听到细雨打在梧桐叶上,更加凄楚。
她觉得这样的光景和心境,怎么能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呢?开篇的叠词先声夺人,展现了词人对音律的高超掌握和运用。
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个叠字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声律交错的感觉。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叠词在《诗经》中被广泛运用,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关雎》一诗中的“啁啾”和“绸缪”。
这两个词通过重复同一个字的方式,将诗歌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关雎》中,“啁啾”是形容鸟鸣声的,通过将字重复,使得诗歌带有了强烈的韵律感,同时也让读者更加能够感受到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而“绸缪”则是形容人心的散乱,通过将字重复,增强了表达的力度,让读者更容易理解这种心情的纷乱。
这两个叠词的运用使得整首诗歌更有节奏感,更具有鲜明的表现力,展现出了《诗经》的独特魅力。
在《诗经》中,叠词的应用不仅仅是为了增强诗歌的韵律感,更重要的是通过叠词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情绪。
比如《七月》一诗中的“粲粲兮”和“灼灼兮”,这两个叠词的运用使得诗歌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表达了丰收的喜悦和充实的生活。
这些叠词还带有浓厚的民族情感,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特色和农民的朴实喜悦。
通过叠词的应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更加精准、深刻,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感受到诗歌所要表达的内涵。
《诗经》中叠词的应用还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对音韵的追求和对语言的热爱。
古人注重音韵美,重视诗歌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在《诗经》中,叠词的应用正是体现了这一点。
比如《采蘋》一诗中的“载蘋之浦”,这里的“载”和“蘋”通过重复,使得整句话更加优美流畅,更具有韵律感。
叠词的应用也是对语言的热爱和对诗歌的追求,通过叠词的运用,诗歌更加富有韵味,读起来更加生动有趣,让人不仅能够领略其中的意境,更能感受到诗歌中的魅力和力量。
《诗经》中叠词的应用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代诗歌作者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叠词在《诗经》的运用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通过对词语的选择和组合,让句子更加丰满饱满,更有厚重感和内涵。
比如《小雅》中的“树橚”和“树櫨”,这两个叠词的应用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增加了诗歌的浓厚文化氛围。
通过叠词的应用,诗歌作者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更好地展现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追求,从而使得诗歌更加具有艺术感和思想深度。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宝库,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叠词是《诗经》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它能够增强诗歌的音韵美和表达效果。
本文将对《诗经》中叠词的应用进行浅析。
叠词是指在一个词的基础上重叠一部分音节形成的词语。
古代汉语中的叠词多具有表达强烈情感、描绘生动形象的功能。
在《诗经》中,叠词的应用使诗歌更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叠词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
古人重视声音的美感,叠词的应用使诗歌具有更强的音韵美。
例如《诗经·鄘风·君子偕老》中有句“缦(màn)然长裾,翰(hàn)翼翼”。
这里的“缦然”、“翰翼”都是叠词,重复的音节使诗歌更加流畅和悦耳,给人以愉悦的感觉。
叠词能够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
古代诗歌追求形象感和质感,叠词的应用能够使诗歌的意境更加生动。
例如《诗经·魏风·黍离》中有句“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这里的“离离”、“之苗”都是叠词,表明黍和稷的茂盛生长,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
叠词在《诗经》中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一些叠词可以通过重复的音节来强调某种情感或形象,起到抒发情感或表达意义的作用。
例如《诗经·鲁风·东门之池》中有句“烈如也、子之池。
”这里的“烈如也”是叠词,强调了主人公的决心和坚定,突出了诗歌的主题。
叠词是《诗经》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它能够增强诗歌的音韵美和表达效果。
通过叠词,诗歌更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给人以愉悦的感觉。
叠词还能够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使诗歌的意境更加生动。
叠词在《诗经》中的应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文集之一,其中的诗歌作品丰富多彩,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之一。
在《诗经》中,叠词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经常被用来表达情感、加强语气,甚至起到韵味增强的作用。
本文将从叠词的定义、分类、特点、功能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叠词的定义叠词是在一个词的基础上重复一部分或全部的音节形成一个新词的现象,也叫做字音重叠或词音复制。
例如:九九归一、格格不入、咔嚓声、咕咚声、搓搓手等。
二、叠词的分类叠词可以按照重复音节的位置分为开头叠词、中间叠词、结尾叠词。
开头叠词:重复音节出现在词的开头,如:“衣裳慢慢横”、“赤壁楼船水悠悠”中的“悠悠”。
中间叠词:重复音节出现在词的中间,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的“平野”、“大江”。
结尾叠词:重复音节出现在词的结尾,如:“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雪花飘飘,北风萧萧”中的“淡”、“飘”。
三、叠词的特点1. 突出音韵美叠词的重复音节可以使诗歌的音韵更加和谐,增强诗歌的韵味,例如:“搓搓手”、“倚倚门前”等。
2. 强调语气叠词的重复音节可以加强语气,表达情感,让人印象深刻,例如:“泪湿罗巾梦不成”、“长夜难明烛泪红”。
3. 提高修辞效果叠词可以凸显诗歌的意境,表达诗人的情感,达到修辞效果,例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叠词的功能叠词在《诗经》中的应用多种多样,具有以下几种功能:1. 表达感情叠词可以用来表达情感,表现出诗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如:“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咕咚喝饱牛”等。
2. 描绘景象叠词可以形象地描绘出景象,使诗歌更加生动,如:“飒飒东风细雨来,借问过路君如何?”、“雪花飘飘北风萧萧,早已魂断白发腰”。
3. 强调情感叠词可以加强语气,表现出诗人的决心和坚定信念,如:“虎啸龙吟何患无辞,胸中有甲兵何惧不战”、“悠悠我心,忧忧难忘”。
五、叠词的应用《诗经》中的叠词应用十分广泛,下面列举部分:1.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其中以叠词的应用而著称。
叠词是指在一个词中,利用音节或音素的重复来加强语气或者表达情感的修辞手法。
在《诗经》中,叠词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增加了诗歌的韵味和美感,也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
本文将从叠词的定义、功能和在《诗经》中的具体应用等方面进行浅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叠词在《诗经》中的独特魅力。
叠词在《诗经》中的应用具有多种功能。
叠词可以增强诗歌的韵味和音乐感。
在《诗经》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叠字词的应用,比如“美美”、“思思”、“瞻瞻”等,这些叠词的应用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也使诗歌更具有音乐性。
叠词可以加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情感色彩。
通过叠词的应用,诗人可以更加生动地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和感受,让人更容易感同身受。
比如在《诗经》中,有“鸿鹄”、“嘉辰”、“思量”等叠词的应用,都能够更加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情感。
叠词还可以增加诗歌的表现力和形象感。
叠词的应用可以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和节奏感,使诗歌更加有画面感和形象感,让人更容易产生共鸣和联想。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诗经》中的具体例子来看一下叠词的应用。
比如《诗经·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关关”就是一个叠词,通过“关”字的重叠,使得整句诗歌更加有韵味和音乐感;再比如《诗经·小雅·谷风》中“彼其之子,俟我于河之洲”中的“彼其”也是一个叠词,通过“彼”字音节的重叠,使得整句诗歌更加有表现力和情感色彩。
另外还有诸如“回车”、“深深”、“惟此”等等,都是《诗经》中众多叠词的应用,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和有趣。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一、叠词的概念和特点叠词是指一个词汇中重复了两个或多个相同的音节或字母,如“咕咕”、“悠悠”、“绿沉沉”等。
叠词在汉语中广泛存在,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它的特点是:表现出强烈的情感色彩和音乐韵律感,鲜明地表现出事物的特征,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文学,共收集了305篇歌谣,其中有不少叠词,这些叠词都很自然、流畅地融入古代诗歌中,增强了它们的音乐感和情感表达能力。
下面结合若干典型例子对《诗经》中叠词的应用进行浅析:1、《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关”是此曲的开头,连续出现两个相同的音节,“关”表示出小鸟叫声的清脆感;“窈窕”中的“窈”和“窕”都有“娇小美丽”的意思,给人以美好的印象。
这两处的叠词,使该曲朗朗上口,自然流畅,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2、《木瓜》:“劳矣哀哀,号咷百草。
锵锵玉鸟,方喙乌鹊。
”“锵锵”和“哀哀”反复出现,将动物的叫声表现得淋漓尽致,然后又用“方喙”来描绘鸟的形状,从音韵上和视觉上都强化了表达的形象,具有生动的形象描写和感情表达的作用。
3、《泰伯》:“君子辅以礼,不废玉石。
老夫人千里,来偏袒妾。
”“千里偏袒”中的“千里”和“偏袒”对应,从音韵上旋律优美宛转,从意义上也突出表达效果,将长途奔波的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叠词在《诗经》中承载的文化内涵《诗经》中叠词的应用,不仅是对于诗歌的装饰增色,还深刻地传达了中国文化和思想。
例如在《关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通过“窈窕”这个叠词来形容女子,强调女性的柔美与娇媚;在《周南·关雎》中,叠词“关关”则被视为女儿之唱,突出了女儿的纤巧和香软。
这就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于女性形象的崇尚和关爱。
此外,在《木瓜》中“劳矣哀哀,号咷百草”这叠词的运用,也显示出古代中国文化中对于自然万物的热爱与尊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除此之外,叠词还可以强化感情表达,增强诗歌节奏感和吟咏的美妙感受,同时体现出古典诗歌中音乐美和意蕴美的双重魅力。
诗歌鉴赏炼字题专练之叠词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
在一首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体现诗人匠心的字是“炼”过的字,一首诗词往往会因一字(或几个字)炼得好而意境全出。
一般说来,炼字往往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赏析时定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品味,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一.叠词:叠词之妙首先在于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其次在于加强了感情的表达效果。
除此之外,叠词还可以描摹各种声音,收到生动、形象的效果,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杜甫《登高》颔联“萧萧”“滚滚”两个叠词形象地写出了秋天落叶纷纷、茫无边际的情态,“滚滚”写出了长江汹涌奔腾的气势,使人读来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使诗歌意境更显得沉郁雄浑、壮阔博大,也为后面写“悲秋”蓄足势。
【示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中有哪些叠词?其表达效果如何?请加以赏析。
【答案】“寻寻觅觅”写词人内心空虚,若有所失;“冷冷清清”写处境的孤独,形单影只,无人相伴;“凄凄惨惨戚戚”则极言心情之悲怆。
七组十四个叠字,形象、细致而深入地表达了词人在遭受深创剧痛后的愁苦之情,为全词奠定了悲苦愁绝的感情基调。
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蕴愁,创造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读来仿佛可以听到词人那迟缓沉重的足音。
二、答题步骤:1.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作用:点出该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姿态、神态、氛围、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三、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各题。
闽中秋思杜荀鹤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杜苟鹤,晚唐诗人。
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所作的,后人评价极高,谓工于炼字。
1.“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可谓工于炼字,试加以简析。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之一,其中叠词的应用十分广泛。
叠词是指在一个词中重复相同或相似的音节,这种语言现象既增强了韵律的节奏感,又丰富了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从叠词的形式和功能两个方面对《诗经》中叠词的应用进行浅析。
叠词在形式上可以分为完全叠词和偏叠词。
完全叠词是指两个音节完全相同的叠词,例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关”这个叠词就是完全叠词。
而偏叠词是指两个音节相似但并非完全相同的叠词,例如《国风·唐风》中的“初唐”、“初唐”这个叠词中的“唐”和“唐”虽然音节相同,但意义不同。
叠词的形式多样,既有竖攒重叠的音节,也有部分叠词。
叠词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叠词能够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叠词的叠加使诗歌的节奏更加明显,让读者在朗诵或听诵时能够感受到诗歌中蕴含的节奏美。
例如《诗经·小雅·常棣》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叠词“呦呦”使整首诗的节奏感更加突出,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叠词能够增加诗歌的音乐性。
叠词的重复和反复营造出一种音韵的和谐感,给人以美好的享受。
例如《诗经·国风·陈风》中的“月月杨柳德”,叠词“月月”使整首诗具有优美的音乐性,让人感受到一种美妙的旋律。
叠词还能够增强诗歌的意象效果。
叠词的重复和叠加常常能够突出诗歌中所描绘的事物或情感的特点,给读者以强烈的形象感受。
例如《诗经·国风·鄘风》中的“怀怀父母,生我劬劳”,叠词“怀怀”“劬劳”分别表示了对父母的思念之情和对生活的辛勤劳动,通过叠词的运用,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叠词还可以起到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通过叠词的应用,可以使诗歌表达更加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诗经·小雅·鹿鸣》中的“鹿鸣何危,百谷既藏”,叠词“鹿鸣”使整首诗更加生动,形象描绘了鹿的叫声,给人以鲜明的感觉。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其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
叠词作为修辞手法之一,在《诗经》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本文将对《诗经》中叠词的应用进行浅析。
在《诗经》中有一类双叠词的运用,即将一个词重复两次,形成双重的韵味和节奏感。
例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里的“关关”、“窈窕”、“君子”都是叠词,通过叠词的运用,呼应了诗歌表达的主题,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在《诗经》中还运用了单叠词,即将一个词重复一次。
这种叠词的运用通常能够增强诗歌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例如《鹿鸣之什·抑》中的“鼓瑟希,钟鸣鼓瑟,鼓琴鸣鼓。
”中的“鼓”,以及《郑风·子衿》中的“云兮云兮,何所之?”中的“云”等等。
这些诗句通过叠词的运用,使诗歌的内容更加深入人心,让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感受。
还有一种特殊的叠词运用是诗歌中的倒叙叠词。
倒叙叠词是指将一个词的第二个字与第一个字顺序相反。
例如《郑风·有女同车》中的“尨也”、“都也”等。
这种叠词的运用能够给诗歌增添一种别样的神秘感,增强了诗歌的独特性。
在《诗经》中还有一些形声叠词,即通过叠词的运用,呈现出声音连续性的感觉。
例如《邶风·静女》中的“柔则敷乎天下,刚则继乎天上。
”中的“敷乎”、“继乎”。
通过这种叠词的运用,使诗歌的内容更加生动,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一种真实的情感表达。
《诗经》中叠词的应用丰富多样,包括双叠词、单叠词、倒叙叠词以及形声叠词等等。
这些叠词的运用能够使诗歌的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增加了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叠词还能够增强诗歌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使读者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诗歌。
因篇幅有限,本文只是对《诗经》中叠词应用的简要浅析,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考。
同时也希望读者在阅读《诗经》时,能够更加仔细地体味叠词的妙用,感受其中的韵味与美感。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其中叠词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叠词是指将一个词或者词组的一个字重复一次或者多次构成的词语。
叠词在《诗经》中的应用丰富多样,不仅增加了表达的力度和丰富性,也体现出古人对语言的巧妙运用。
叠词的应用在《诗经》中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是增强形容词的表达力。
《诗经》中的很多叠词用来形容事物的性质或者状态,如“青青”、“纷纷”、“戚戚”等。
这些叠词的重复使得形容词更加生动鲜明,让人感受到了事物的真实与鲜活。
例如《国风·周南·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通过重复“桃”和“夭”两个字,形容了桃花盛开的娇艳和美丽,使人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其次是强调动词的程度和频率。
叠词在《诗经》中经常用来表示动作的激烈程度或者频繁程度,如“怒从中来,鬻贼于溉”(《国风·周南·关雎》),“骖骖”(《国风·郑风·蓼汉》)等。
这种叠词的使用使动作更加有力和迅猛,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最后是注重音韵的表达。
古人十分注重音韵的美感,在《诗经》中叠词的应用使得古琴的音乐特征得以体现。
比如《国风·周南·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重复的“关”和“雎”字让人想到琴音的回响声。
这种叠词的应用使诗歌的音韵更加悦耳动听。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叠词在《诗经》中还有其他的应用。
比如通过叠词的出现,可以突出某一词的特定含义,增加词语的表义力。
例如《国风·郑风·蓼汉》中的“乘以骖骖”,通过重复“骖”字,强调了交通工具的形象。
或者通过叠词的运用,产生视觉上的效果,使诗歌形象更加鲜明。
例如《国风·郑风·羔羊》中的“羔羊”一词,通过重复的方式,给人一种羊儿在跳跃奔跑的形象。
《诗经》中叠词的应用丰富多样,不仅增加了表达的力度和丰富性,也体现出古人对语言的巧妙运用。
叠词的出现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活泼,更加引人入胜。
诗歌赏析之叠词老徐先看几个例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寒山《杳杳寒山道》表达效果:○1更能突出意象特点。
○2更能渲染环境氛围。
○3更能抒发感情。
○4节奏感强,更具有音乐性。
例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关于这几句,名家是这样赏析的: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
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
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
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
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说得有理,但老徐以为语焉不详,从表达效果来看,应该是是这样,既突出词人形象特点,有突出环境氛围,更突出作者心境心情,且音乐性节奏感强:寻寻觅觅——动作描写。
跟“寻觅”一词相比,“寻觅”只是点明一个动作,搜寻、寻找,但是“寻寻觅觅”则是寻了又寻,找了又找。
语意更深,同时,我们的眼前跃入一位茫然的女子形象,她好像在寻找什么,因为她处处都在寻找;又好像没有在找什么,因为她什么都没有找到。
找什么呢?也许是找丈夫赵明诚吧。
早晨起床,词人暂时忘却了一个不幸的事实,丈夫赵明诚已经去世了,只发现枕边无人,于是,心想,这死鬼哪里去了,于是,就到处寻找,那态势,非把老赵找出来不可。
夫妻情深啊。
词人形象很突出。
冷冷清清——环境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