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八年级22章第1节生物的分类(北师大)
- 格式:ppt
- 大小:1.86 MB
- 文档页数:22
《生物的分类》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7单元第22章第一节《生物的分类》,教材旨在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分类方法,学会利用生物检索表,理解生物统一命名的重要性。
教参建议2个课时完成。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因此教学内容主要是根据生物的某些特征进行分类和依据生物的特征来编写生物检索表。
其中重点包含了2个活动:尝试对生物分类和编写检索表。
◆教学目标1.概述生物分类原则、等级和基本单位。
2.通过材料分析及小组活动,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3.模仿植物分类的检索表,尝试编写一些动物的检索表。
4.通过2项小组活动体验生物分类方法在生物科学研究上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生物分类的方法。
【教学难点】尝试对生物分类和编制检索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因此生物也要根据生物的性状差异和亲缘关系将它们分门别类,以便更好地了解和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今天我们一起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讲授新课】一、对生物进行分类探究活动一:尝试对一些生物进行分类教师:引导学生观察PPT上的生物图片,“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完成导学案的活动一。
1.任务一:学生:识别图片中呈示的生物种类,把名称写在书本上。
教师:巡堂。
然后集中对学生易错的图片提问生物名称,完成任务一。
2.任务二:尝试对生物分类,小组讨论并记录分类的依据。
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可以把这些分成几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每一类还可以再怎么分?学生:先自己对生物分类,然后在组内讨论交流这样分的依据,组内达成共识的分类结果,最后把分类结果用适当格式写在导学案上。
教师:板书。
巡堂,个别点拨。
当学生完成得差不多时,收集典型作业,然后投影学生的作业,让学生比较点评哪些分类和格式做得比较好。
学生:点评投影的作业,并及时修改自己的作业。
一.根据生物的某些特征将其进行分类教师:让学生阅读书本P29关于“根据生物的某些特征将其分类”这一段,从最后两行以生物性状差异的......看到构成生物分类的阶层系统。
生物的分类
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生物分类原则、等级和基本单位
生物分类的方法生物命名的方法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地球上约有35万中植物和150多万种动物它们有的形态结构相似有的彼此千差万别我们怎样识别这些种类繁多的生物呢?
一、活动“尝试对生物分类”
【活动过程】展示图片
观察图片上这些你们所熟悉的各种生物各小组讨论分析尝试将它们分
成不同的生物类群。
【导出】根据这个原则生物学家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依次分为7个等级
界、门、纲、目、科、属、种
其中基本单位是——种即为最小的单位最大的单位是界。
把各个分类等级按其高低和从属关系顺序排列起来就构成生物分类的阶层系统。
二、生物的命名
【师生活动】在我们认识生物的过程中发现由于不同的地区同一种
生物往往有多个名称。
请再看看图中的这两株植物是什么——土豆山药
不同的两种植物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山药像上面这样两中情况
再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那么这样是否方便呢容易引起歧义
为了避免生物命名的混乱便于研究、交流和开发利用瑞典科学家林奈
于1753年创立了双名法。
【补充】林奈的双命名法至今仍被生物分类学家所使用。
当然随着生
物科学的发展一些新的分类方法又逐渐被引入生物分类领域中从而使生物
分类方法更为科学合理、准确可靠以便人们更好地研究各种生物。
思考与练习小明在植物上找到8只“甲虫”为了便于辨识请你依据“甲
虫”的足、触角、背部形状、色斑的不同编制一个生物检索表。
2019-2020年八年级生物上册第22章第1节生物的分类教案北师
大版
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在教材第29——36页。
内容包括:对生物进行分类的重要意义,科学家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方法,生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和生物检索表的编制方法,以及对生物进行统一命名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列出生物分类的阶层系统,说出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2、举例说明对生物进行统一命名的重要性。
3、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编制一张简单的生物检索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活动、观察、讨论、阅读、应用等体验对生物进行分类,并应用对生物的分类的科学方法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科学家对生物进行分类和命名的时件中,感受科学家们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生物分类的方法和生物命名的方法。
难点:活动一“尝试对生物的分类”,活动2“编制检索表”。
教学准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二、活动: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三、科学家进行生物分类的方法
四、本课小结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编写检索表
二、生物的命名
三、课堂练习
本课总结:
板书设计:
第一节生物的分类活动:尝试对生物分类
科学家进行生物分类的方法
1、分类单位:
2、分类依据:
3、分类举例:
活动:编写检索表
生物的命名:林奈双名法
练习设计:教科书思考与练习
教学后记:
.。
第七单元生命的演化第22章物种的多样性第1节生物的分类章节知识网络图学习目标1.列出生物分类的阶层系统,说出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2.举例说明对生物进行统一命名的重要性。
3.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编制一张简单的生物检索表。
基础梳理知识点一生物的分类1.在生物分类过程中,以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为依据,将不同的生物加以分门别类。
2.生物分类的单位由大到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是分类的基本单位。
3.在生物各类群之间,所处的共同分类单位越小,它们之间的相似程度________,表明它们的亲缘关系______;反之,相似程度越小,则亲缘关系______。
知识点二生物的命名4.为了避免生物命名的混乱,便于研究、交流和开发利用,瑞典科学家________于1753年创立了__________。
5.五界系统把生物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例精讲【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生物各类群之间,所处的共同分类单位越小,它们之间的相似程度则越小B.在生物各类群之间,所处的共同分类单位越大,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则越近C.在生物各类群之间,它们之间的相似程度越大,亲缘关系则越远D.在生物各类群之间,它们之间的相似程度越大,亲缘关系则越近【例2】被子植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A.根、茎、叶B.花、果实、种子C.种子的结构D.叶的形态课堂巩固知识点一生物的分类1.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意义是()A.认识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B.便于人类采集生物标本C.消灭所有对人类有害的生物D.大量捕获对人类有用的生物2.同一目的生物,它们一定是()A.同一属B.同一纲C.同一种D.同一科3.对于生物分类,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分类对于研究生物的亲缘关系和生物进化有帮助B.生物分类完全按照生物的外形来划分C.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行划分D.生物分类中,所有的生物都处于同一个等级上4.下列属于生物分类依据的是()A.形态结构特征B.营养方式C.进化上的亲疏远近关系D.以上都是5.植物的分类单位由小到大依次是()A.门、纲、目、种、属、科B.种、属、科、门、纲、目C.种、属、科、目、纲、门D.科、种、属、目、纲、门6.科学研究中常常需要对生物进行分类。
第22章物种的多样性第1节生物的分类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列出生物分类的阶层系统,说出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2.举例说明对生物进行统一命名的重要性。
3.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编制一张简单的生物检索表。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活动、观察、讨论、阅读、应用等体验对生物进行分类,并应用对生物的分类的科学方法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科学家对生物进行分类和命名的时件中,感受科学家们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生物分类的方法;生物命名的方法;2.活动“尝试对生物分类”;3.活动“编制检索表”。
三、教学过程:问:地球上约有35万中植物和150多万种动物,它们有的形态结构相似,有的彼此千差万别,我们怎样识别这些种类繁多的生物呢?当我们到商品繁多的超市购买东西,会很容易的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为什么?因为它们是按一定的规律分类排列的。
认识生物也要采用类似商品分类的方法,根据生物的某些特征将它们分门别类,这就是生物分类。
活动“尝试对生物分类”展示图片(课本P29图)观察图片上这些你们所熟悉的各种生物,各小组讨论分析,尝试将它们分成不同的生物类群。
检查结果问:你们组是根据什么将这些生物分类的?(性状差异和亲缘关系)根据这个原则,生物学家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依次分为7个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基本单位是——种)刚才看了同学们的分类情况,很正确,但是各有不同,这样是否有利于我们识别生物?是否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需要)所以生物学家根据生物特征的差异,编制出生物检索表。
讲解编制方法活动“编写检索表”观察图片(课本P33、P34图)图上的植物是什么?(红苕、红薯、白薯、山芋、地瓜)这是我们平时喜欢吃的红薯,但它有多个名字。
图中的这两株植物是什么?(马铃薯、山药)它们有共同的名字叫山药,这一名多物。
这样是否方便?(容易引起歧义)为了避免生物命名的混乱,便于研究、交流和开发利用,瑞典科学家林奈于1753年创立了双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