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
- 格式:docx
- 大小:24.16 KB
- 文档页数:16
高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能拿满分的答题套路语文考试中,以现代文阅读分值比重较大,而现代文阅读又以记叙文最常见,也最难。
下面我就来共享记叙文阅读中最常见的六大题型及其解题的一些套路,抓紧看看吧!一、概况文章主要内容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答题前,应认真阅读题干,从题干的只言片语中查找答题提示,给出详细范围的锁定详细段落,没有的就从全文动身。
其次步:查找答题区域,做好筛预备确定答题区域之后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总结:(1)要素归纳法。
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大事四要素。
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
(2)题目扩展法。
有的文章题目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比四要素补充增加,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段意合并法。
对于比较简单的记叙文,用段意合并法,即把每段的段意连起来。
(4)摘录句段法。
关注文中的总起句、过渡句、重点段落,答题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
第三步:依据要求整理答案,列序号,力求规范第四步:依据题干,赋分验证答案要点是否全面假如赋分是奇数,如1分、3分等,答案很可能是一点或三点,假如赋分是2分或4分,答案很可能是一点、两点或四点。
(关键字:阳光学校,阳光教育集团,石家庄阳光学校,邯郸阳光学校,保定阳光学校,太原阳光学校)二、语言赏析赏析句子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1)从修辞方面入手格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使(作用)。
修辞方法及其作用:详见本专题文体学问梳理。
(2)从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入手① 动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① 叠词:运用叠词,起到了加深语意的作用,使语句朗朗上口,富于音韵美。
① 拟声词:运用拟声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情态美,流露出的情感。
(3)从句子的表现手法入手衬托、象征、对比、照应、渲染、烘托、伏笔、铺垫、情景交融等。
(4)从句子的表达方式入手(5)从句子的句式特点入手陈述句语气平缓,不温不火;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设问句、反问句加重语气;感叹句抒情剧烈;排比句层层深化,气概磅礴。
高中语文记叙文答题模板【高中语文记叙文答题模板及解析】一、标题解读与主题归纳1. 题目解读:首先,对文章的标题进行深度解读,理解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例如,“《冬日暖阳》”,表面上是描述冬天里的阳光,实则可能象征着生活中的温暖和希望。
2. 主题归纳:阅读完整篇文章后,提炼出文章的主题思想。
如通过描绘人物、事件、环境等,表现了人性的光辉、生活的真谛或时代的特点等。
二、情节梳理与结构分析1. 情节梳理:按照“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如:“本文以主人公在严冬中遭遇困境为起因,经过内心的挣扎与外界的帮助,最终迎来希望的曙光为高潮,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
”2. 结构分析:指出文章采用了何种叙事手法(顺叙、倒叙、插叙等),并说明这种结构安排对于表达主题有何作用。
例如:“本文采用顺叙手法,层次分明,使读者随着情节的发展深入理解主题。
”三、人物塑造与形象分析1. 人物塑造:描述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以及心理活动,如:“本文主人公是一位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普通人,他的言行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2. 形象分析: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对主题的体现。
如:“主人公的形象展示了普通人在逆境中的积极态度,体现了文章‘面对困难,坚持希望’的主题。
”四、写作技巧与艺术特色1. 写作技巧:可以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描写方法(白描、工笔细描、烘托渲染等)等方面进行分析。
2. 艺术特色:探讨作者如何运用独特的叙述视角、巧妙的时间空间处理、生动的细节描绘等手段,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五、中心思想与感悟启示结合全文内容,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或启示,可以是对人生哲理的理解,也可以是对社会现象的反思,或者对自我成长的启迪。
以上即为高中语文记叙文的一般性答题模板,具体答题时需根据文章具体内容灵活运用,力求做到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论据充分。
记叙文阅读中12种常考题型答题技巧总结一、概括文章(段落)内容常见题型:(1)简答题问法,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②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填空题常要求在表格中、横线上填写主要内容。
方法:1.根据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即: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2.强调:通过这件事,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或感情。
答题格式:A+B+CA.本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C.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二、划分文章(或者文段)层次并归纳内容常见题型:(1)简答题如:本文(段)可划分成几个部分(层次)?每个部分(层次)写了什么内容?(2)填空题常要求在表格、横线或方框中填起止段落及主要内容。
方法:(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件发展过程划分(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三、辨识记叙线索并分析其作用常见题型:简答题:本文以什么为叙事(记叙)的线索?其作用是什么?方法:(1)把握线索标志:贯穿全文,反复出现。
(2)了解常见线索(明线和暗线)--- 核心人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变化。
(3)掌握线索的一般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四、为文章拟标题常见题型:让考生直接在题目位置的横线上填写自己拟定的标题;如:根据本文内容,你认为拟写一个怎样的标题最合适?方法: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五、品味题目或者标题的好处常见题型:要求回答:题目的好处、题目含义或这个题目换成另一个好不好,为什么。
方法:(D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品味:A.内容上;B.主题上;C.线索上;D.设置悬念上。
语文记叙文阅读技巧及答题模板一、标题题型一:辨析题目的含义及作用1、含义:先分析基本义,再揭示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2、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情感或哲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兴趣等)二、内容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格式:某人或某物+干什么(怎么样)方法指津: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题型二:分析故事的情节叙事散文:起因、经过、结果小说:开端、发展、、结局方法指津:如有示例,一定要严格按照示例的字数、结构等要求,归纳出与此形式相类似的情节题型三:分析文章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①开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季节、天气);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吸引读者;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②中间: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精神品质);与上文……相呼应,与上文……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推动……情节的发展;③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主旨;耐人寻味,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激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三、主旨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旨1、答题模式:内容+主旨(情或理)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叙述了、介绍了)…………(人或物)…………的故事(事件、事迹、经过),表现了(表达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讽刺了)…………的感情(现象、感悟)。
2、方法指津:抓关键句,抓关键词如:标题、开头段,结尾段、过渡句(段)、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句、标题相关句、照应句题型二:分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答题示例:点明主旨,揭示主题,升华主旨,深化中心。
四、结构题型一:分别文章的段落,并归纳综合内容方法指津:(1)按事件的发展过程(2)按空间的转换(3)按时间的变化(顺序、倒叙、插叙)(4)按感情的变化(5)按内容的逻辑变化(如总分总)(6)按表达方式的变换(叙事、抒情、议论)题型二:阐发文章的线索1、类别:人物线索、事件线索、事物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情感变化线索、明暗两线2、方法指津:①文章的标题;②文中段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句;④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行踪3、作用:是贯穿全文的头绪,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高中记叙文阅读】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回答段落阅读问题的一般原则:(1)、先读题后读文。
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我们应该注意全面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回答问题时,具体问题涉及相关段落,需要反复研究;如果涉及整篇文章,请再次阅读全文。
1、文章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叙事的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事件、原因、过程和结果3、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4.散文特点:形式散乱,精神不散。
5、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6.小说的三个要素:人物、环境和情节(开始、发展、高潮和结束)。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8.找到主题句:在第一段或最后一段中找到议论文句和抒情句。
9、文眼: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10.物资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择典型事件;适当切割;细节是恰当的。
11、划分层次:(1)除以时间(找到表示时间的短语)(2)除以地点(找到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关注写作的文章: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③ 根据发展阶段进行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① 根据性状的生长阶段进行分析;② . 根据字符所在的不同位置进行分析;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关注景观物体的文章: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② 根据不同场景在不同时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12、记叙的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功能:贯穿全文语境,将文本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联系起来,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高中记叙文答题技巧及答题模板一、答题技巧1. 仔细审题:在开始写作之前,认真阅读题目要求,理解题目的要求和限制。
注意关键词和提问方式,确保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准确无误。
仔细审题:在开始写作之前,认真阅读题目要求,理解题目的要求和限制。
注意关键词和提问方式,确保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准确无误。
2. 明确叙事结构:记叙文通常包含背景介绍、事件发展、以及结尾等部分。
在写作之前,明确故事的基本结构,以便有效组织文章的内容。
明确叙事结构:记叙文通常包含背景介绍、事件发展、高潮以及结尾等部分。
在写作之前,明确故事的基本结构,以便有效组织文章的内容。
3. 用具体细节丰富内容:记叙文的魅力在于能够生动地描绘场景、人物、感情等。
通过运用具体而生动的细节,使文章更加有说服力和吸引力。
用具体细节丰富内容:记叙文的魅力在于能够生动地描绘场景、人物、感情等。
通过运用具体而生动的细节,使文章更加有说服力和吸引力。
4. 注意行文连贯: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段落间的连接和句子之间的过渡,使整篇文章流畅自然。
使用适当的过渡词和短语,使文章的行文更连贯。
注意行文连贯: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段落间的连接和句子之间的过渡,使整篇文章流畅自然。
使用适当的过渡词和短语,使文章的行文更连贯。
5. 掌握好篇幅和时间分配:在高考中,时间是有限的。
合理掌握篇幅和时间分配,避免过度发展某个事件而导致其他部分缺乏充分叙述。
掌握好篇幅和时间分配:在高考中,时间是有限的。
合理掌握篇幅和时间分配,避免过度发展某个事件而导致其他部分缺乏充分叙述。
二、答题模板1. 引入段在引入段中,应该用简洁的语言背景介绍故事,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可使用以下模板:> 某一天,我经历了一件令人难忘的事情。
2. 事件发展段在事件发展段,应该详细描述事件的发展过程,包括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等,通过丰富的细节来增加故事的吸引力。
可使用以下模板:> 那天,我和朋友们一起去了某个地方。
一开始,我们......3. 段段是整个故事的重要部分,需要展现故事的转折点或冲突,吸引读者的兴趣。
语文记叙文阅读技巧及答题模板语文记叙文阅读技巧及答题模板一、标题题型一:辨析题目的含义及作用在辨析题目的含义及作用时,应先分析基本义,再揭示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标题在文章中具有贯穿全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情感或哲理)以及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等作用。
二、内容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可以采用某人或某物+干什么(怎么样)的方式,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同时,要注意严格按照示例的字数、结构等要求,归纳出与此形式相类似的情节。
题型二:分析故事的情节在分析故事情节时,对于叙事散文,应该分析其起因、经过、结果;对于小说,则应该分析其开端、发展、、结局。
同时,要注意严格按照示例的字数、结构等要求,归纳出与此形式相类似的情节。
题型三:分析文章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在分析文章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时,开篇可以点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季节、天气)、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吸引读者、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中间可以表现人物的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精神品质)、与上文相呼应、与上文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推动情节的发展;结尾可以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主旨、耐人寻味、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激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三、主旨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旨在概括文章的主旨时,可以采用内容+主旨(情或理)的答题模式。
例如,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叙述了、介绍了)某人或某物的故事(事件、事迹、经过),表现了(表达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讽刺了)某种感情(现象、感悟)。
同时,要抓关键句、抓关键词,如标题、开头段,结尾段、过渡句(段)、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句、标题相关句、照应句等。
题型二:分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在分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时,可以点明主旨、揭示主题、升华主旨、深化中心等。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整理一、题型分析高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目主要分为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两大类。
现代文阅读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而古诗文阅读则包括诗词、文言文等。
不同类型的文章,答题方法也有所不同。
二、答题技巧1. 记叙文答题技巧记叙文阅读理解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结构、主旨等方面的理解。
答题时,要注意文章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要关注文章的叙事线索和人物形象,要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 说明文答题技巧说明文阅读理解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方面的理解。
答题时,要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要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如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要关注文章的结构和层次。
3. 议论文答题技巧议论文阅读理解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方面的理解。
答题时,要明确文章的论点,要关注论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要分析论证方法的合理性。
4. 诗词答题技巧诗词阅读理解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理解。
答题时,要了解诗词的背景和作者,要把握诗词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要关注诗词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5. 文言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等方面的理解。
答题时,要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如实词的词义、虚词的用法、句式的结构等,要关注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要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答题步骤1. 快速阅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2. 阅读题目,明确答题方向。
3. 逐题解答,注意答题技巧。
4. 检查答案,确保无误。
5. 留意答题时间,合理分配。
四、注意事项1. 答题时,要注重细节,避免粗心大意。
2. 答题时,要遵循题目要求,切勿答非所问。
3. 答题时,要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啰嗦。
4. 答题时,要注重逻辑,确保答案的合理性和连贯性。
5. 答题时,要注重规范,遵循答题格式和步骤。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整理一、题型分析高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目主要分为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两大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总结在记叙文阅读中,常见的题型包括主旨题、细节理解题、推断题、态度观点题、作者意图题等。
下面是对这些题型的常见解题技巧的总结:1. 主旨题:主旨题考察文章的中心思想,解答时需要归纳文章的内容和观点,找出最能概括全文主旨的选项。
2. 细节理解题:细节理解题考察对文章细节信息的理解和把握。
答题时可以通过寻找关键词、排除干扰选项等方式来确定正确答案。
3. 推断题:推断题考察对文章信息的推理和推断能力。
答题时可以通过推理和同义替换等方法,根据文章暗示的信息进行推理。
4. 态度观点题:态度观点题考察作者对某一事物或观点的看法和态度。
答题时需要通过分析作者在文字中的措辞和态度暗示来确定正确答案。
5. 作者意图题:作者意图题考察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意图。
答题时需要综合考虑全文的内容和作者的表达方式,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意图的选项。
除了以上常见的题型和解题技巧外,还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提高记叙文阅读的答题能力:1. 多读多练:多阅读记叙文的文章,进行大量的练习,增加对文章结构和内容的了解,熟悉题型和解题思路。
2. 注重理解:在阅读过程中,要注重对文章内容和意义的理解,理清文章的逻辑关系和脉络。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 留意关键词:注意文章中的关键词和信息,通过这些信息来寻找答案。
4. 注意选项干扰:注意选项之间的干扰和陷阱,切忌被表面的文字迷惑。
5. 善用标注:在阅读文章时可以使用标注线、标注关键词等方式来帮助理解和寻找答案。
总之,记叙文阅读要注重对文章内容和意义的理解,灵活运用解题技巧,多读多练,提高阅读答题的能力。
【高考语文】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考点一: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所写事件常考题型:阅读全文,概括文章写了关于谁的几件事/一件事。
或者“简要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文段中事例的概括:①必须包括两个要素:人物+事情;“谁做了什么”或“谁怎么样"②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可用这样的模式:“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什么结果”考点二:品味题目常考题型:①为什么以此为题?②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③试分析题目的作用。
④给文章加(换)题目。
答题技巧:文章的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
它的作用主要有概括主要故事情节、文章的线索、揭示文章的中心、点明写作对象等作用。
答题技巧:(1)先看题目本义:词语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写作内容如主要事件人物等)(2)再思考深层含义:中心(主旨):与中心的关系(揭示了,点明了)人物:与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情感;是作者感情触发点)结构:线索、悬念表现手法:象征(3)最后分析其效果:运用比喻、化用诗词、引用歌词、一语双关等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等(议论文的题目一般点明论点或论题;说明文常点明说明对象或特征)可以从——内容上、主题上、线索、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中心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考点三:记叙线索及作用常考题型: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答题技巧: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等。
线索判断技巧:A看题目,B看议论抒情句,C看多次出现的字眼作用: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题型1:作用题试题类型主要分为一般语句作用,特殊语句作用,以及题目的作用。
解题思路:类型一:一般类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内容,二是结构。
1. 从内容角度答题时:①写这句话(段落、情节、内容)都写了些什么;②体现了什么人物的什么情感;③需要再扣住本文的中心去点明它与中心的关系。
2. 从结构有角度答题时:①总领全文;②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③引出了下文;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⑤为下文埋下伏笔或做铺垫;⑥与上下文相呼(照)应;⑦总结上文;⑧篇末点题等角度考虑。
类型二:特殊类一、特殊词句的作用1. 描写方法及其作用2. 问句作用3. 古诗词作用4. 叙述顺序作用1.环境描写及其作用暗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心理;推动情节发展、预示结局。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①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
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②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
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2.问句作用反问句: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设问:总的作用是引起读者思考。
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3.古诗词作用渲染文章意蕴,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能增添文章的文采,在通顺流畅之外,增添和谐灵动的美感,大大增强文章语言的表现力。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高中)记叙文是一种以叙述事件、故事为主的文体,通过描述人物、环境和情节来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在高中文学课程中,记叙文的题材广泛,风格多样,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答题技巧和套路。
本文将介绍一些记叙文阅读答题的技巧和注意事项,以帮助高中学生提高记叙文阅读和解题能力。
一、阅读策略1.预读在阅读记叙文之前,先快速浏览全文,了解大体内容和结构。
注意标题、开头和结尾,这通常能给出文章的主题和基本情节。
预读还有助于快速获取文章中的关键信息。
2.关注时间、地点和人物记叙文通常会涉及到一定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对这些信息的把握往往关系到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
在阅读过程中,要不断关注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变化,并在脑海中构建一个清晰的情节框架。
3.分析文体和叙述角度记叙文的文体和叙述角度不同,会对文章的情感表达和思想体验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在阅读记叙文时,要注意分析作者采用的文体和叙述角度,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目的。
4.注意语言和修辞手法记叙文通常会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来增强描述的效果和情感的表达。
要注意抓住这些语言和修辞手法,分析其在文章中的作用和功效。
5.注意情感和思想表达记叙文往往通过情感和思想表达来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在阅读过程中,要不断关注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表达,思考作者希望通过这个故事传递给读者的信息和价值观。
二、常见答题技巧1.主题理解记叙文通常有一个明确的主题,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表现来呈现。
在回答与主题相关的问题时,要仔细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找出与主题直接相关的线索和细节。
2.人物分析记叙文中的人物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
当回答与人物相关的问题时,要仔细分析人物的性格、言行和作为,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价值观。
同时,要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分析其对故事情节的推动和影响。
3.情节分析记叙文的情节发展是故事的核心。
当回答与情节相关的问题时,要仔细分析故事的起承转合和高潮迭起的变化,理解情节的发展动因和变化过程。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记叙文模板(共五则)第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记叙文模板高考答语文记叙文阅读题的时候,要注意运用答题技巧,提高答题效率。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记叙文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记叙文要把握记叙的要素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一般都要包含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和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和结果这六个基本要素。
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一篇记叙文,对这六个要素都务必写明,在有的文章中,如果六要素中的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只要不影响表达效果就不必非写出来。
也就是说:有些要素虽然没有写明,文章中也已经具备了。
阅读记叙文,把握记叙的要素,是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
只有把文章所写的人物的活动或事件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才能由材料出发准确把握文章的宗旨。
要理清记叙顺序记叙文以写人记事为主。
为了表达主题思想的需要,对记叙的材料必然要作一个主从、先后、详略的安排。
记叙人的活动和事件的过程,可以按照时间先后或事件发展过程来写;也可以打破事物本来的发展顺序,把最后结局或发展过程中某一突出事件提到前面先写,然后再回过头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也可是在叙述过程中,暂时中断,插入另一段与中心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
这就形成了记叙文的顺叙、倒叙、插叙等几种叙述方式,成为记叙文体的一个特点。
阅读记叙文,把握住文章记叙的顺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才能获得较好的阅读效果:1、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
其方法是仔细读课文,看看其中有无时间上的先后错落现象,或者事件的开端——发展————结局模式的变动现象。
如果有,那么这些地方就出现了记叙顺序的变动,可能运用了倒叙或插叙方式。
2、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文章选择哪种记叙方式,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和写作意图。
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时思考:这种叙述方式对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表达有什么好处?就是说,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这种思考的途径在于联系文中各部分材料之间的关系,比较其它记叙的方式,看看文中选取的叙述方式的特点,并始终与文章主题的表现相联系。
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总结第1篇记叙文常见题型和答题技巧记叙文的主要特点是以记叙为主,采取综合表达的方法,包括记叙中的描写。
记叙中的说明。
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等。
下面是记叙文常见题型和答题技巧,为大家提供参考。
一、概括文章内容和归纳文章中心思想技巧:找出中心句,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议论抒情句中。
二、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按照情感变化过程分(找表达情感词)5、总分总(掐头去尾)三、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线索判断技巧:看题目,看议论抒情句,看多次出现的字眼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示例:(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四、为文章或文段拟标题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总结第2篇题型1 直线运动问题题型概述:直线运动问题是高考的热点,可以单独考查,也可以与其他知识综合考查。
单独考查若出现在选择题中,则重在考查基本概念,且常与图像结合;在计算题中常出现在第一个小题,难度为中等,常见形式为单体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
思维模板:解图像类问题关键在于将图像与物理过程对应起来,通过图像的坐标轴、关键点、斜率、面积等信息,对运动过程进行分析,从而解决问题;对单体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应按顺序逐步分析,再根据前后过程之间、两个物体之间的联系列出相应的方程,从而分析求解,前后过程的联系主要是速度关系,两个物体间的联系主要是位移关系。
题型2 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题型概述: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是指物体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但受力不断发生变化的问题。
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一般是三个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但有时也可将分析三力平衡的方法推广到四个力作用下的动态平衡问题。
记叙文的15种题型及答题方法一、概括文章内容题1. 题型特点- 通常会问“请概括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之类的话。
2. 答题方法- 找人物(谁)、事件(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了)。
可以按照这样的句式来回答:“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比如说,文章讲小明在一个下雨天,为了给生病的奶奶买药,跑了好几家药店,最后买到药并且奶奶的病慢慢好了。
二、分析人物形象题1. 题型特点- 像“请分析文中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这种问题。
2. 答题方法- 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入手。
如果文中说“小明皱着眉头,握紧拳头说:‘我一定要战胜这个困难。
’”那从他的动作“皱着眉头,握紧拳头”和语言“我一定要战胜这个困难”就能看出他是个坚毅的人。
也可以从人物做的事情来判断,要是他经常帮助别人,那就是个热心肠的人。
三、理解标题含义题1. 题型特点- 问“标题有什么含义”或者“标题有几层意思”。
2. 答题方法- 先看标题的字面意思,再思考有没有深层含义。
比如标题是“那盏明灯”,字面就是一盏实实在在的灯,深层可能是指在主人公迷茫时给他指引方向的人或者信念。
四、分析标题作用题1. 题型特点- “标题有什么作用”这样的问题。
2. 答题方法- 可能有这些作用哦。
一是点明文章的中心,像标题直接说出了文章要表达的主要情感或者道理;二是作为文章的线索,故事围绕这个标题展开,比如标题是“那条红围巾”,文章就一直在讲红围巾的来历、它和主人公的故事等;三是吸引读者的兴趣,像“会飞的猪”这种标题就很奇特,让人想读下去。
五、赏析句子题(从描写角度)1. 题型特点- “请赏析文中的某句话”。
2. 答题方法- 如果是外貌描写,就说这个外貌描写刻画了人物的形象,让读者能想象出人物的样子。
比如“她的眼睛像星星一样闪亮”,生动地写出了她眼睛的明亮,表现出她的灵动。
如果是动作描写,就说准确地表现出人物的行为特点,像“他像一阵风似的冲了出去”,“冲”这个动作就写出了他的急切。
高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高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精选3篇)我们经常会阅读到很多*,记叙文是作文的一种,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作文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高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篇1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
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的真实感。
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
(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6: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高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篇21.*标题的作用:1.点明*主题,表明作者情感,确定*感情基调等;2.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是行文的线索,贯穿全文;4.标题运用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如象征、一语双关、比喻等,新颖独特;5交代写作内容(主要时间);6.交代*的写作对象或环境;7.交代写作顺序;8.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最新高中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高中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一、辨析记叙线索和作用1、线索::(1)以人物为线(2)以时间为线(3)以人物为线(4)以事件为线(5)以情感为线(6)以某物为线(7)以题目为线(8)明暗两线2、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答题套路: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二、理清记叙顺序1、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题型: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三、记叙文的表达方式:B、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但还常常辅以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
描写和记叙是议论和抒情的基础。
1、表达方式及作用(1)描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A、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6)心理描写(7)景物描写(8)场景描写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B、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现实。
(2)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文中抒情:抒情可分为:一是直接抒情: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二是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抒情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4)记叙文中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四、分析和体味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
1、关键句是指:主旨的句;议论、抒情句;总结全文的句子;照应的句和过渡句。
2、作用:A、从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句子:(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B、从内容上,在开头: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留悬念,作铺垫。
在文章结尾: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五、探究、欣赏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
探究能力,是立足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阅读能力。
这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要求在阅读中,对作品的内容和写法敢于作出自己的判断,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等。
中考只是要求对作品进行一些初步的欣赏,主要是欣赏作品的情感、形象和语言。
在阅读过程中,要能够结合作品内容,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分析出作品形象的特点和作用,分析出语言的表现力及特点。
六、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
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提出独到的见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5)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6)对文中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
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
先用"我认为……。
"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做到观点鲜明之感,条理清楚,论证有力。
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要有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七、文章的结构1、划分段落、层次:答题技巧:一是抓文章的线索、表达方式变换、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
二是借助文中过渡句,其中小说还可以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八、语言上1、题型:(1)词语选用:方法:A、从程度、范围、感情色彩上比较所给词的词义的不同。
B、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2)文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方法:A、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B、一般是往前找;C、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3)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X 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4)运用有修辞赏析语言: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修辞作用见附1 )(5)对文章语言的赏析: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加语言特色词语)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
(见附2语言特色)九、填写读书卡片按各项要求在原文寻找,再填写。
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十、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及作用1、手法:(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2、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3、手法的作用:(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十一、给文段拟标题:(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十二、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十三、记叙文的人称:(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
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十四、概括层意、段意、层意、中心。
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首段或尾段句、议论抒情句。
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
②用概括法,概括出各层的意思。
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
总结中心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附1: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
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附2语言特色1、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1)朴实无华(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2、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4) 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5)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附3、记叙文的六步阅读法这是一种根据文体特点来阅读记叙文的基本方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