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流程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手术安全检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流程手术安全检查与手术风险评估是医疗机构在进行手术前必须执行的程序,旨在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安全保障。
本文将介绍手术安全检查与手术风险评估的制度与流程。
手术安全检查制度检查人员手术安全检查由一组包括医生、护士和其他相关医疗人员组成的团队执行。
每个团队成员在手术安全检查中有明确的职责和任务。
检查内容手术安全检查主要包括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和手术过程中的安全措施。
具体内容如下:1. 患者身份确认:确认患者的姓名、年龄、身份证号等基本信息。
2. 手术部位标识:标识手术部位,确保手术在正确的位置进行。
3. 手术相关资料确认:核对手术申请单、患者病历、检查结果等手术相关资料的准确性。
4. 手术风险评估:评估手术风险,包括与患者相关的风险因素和手术本身的风险。
5. 手术设备检查:检查手术器械、仪器设备的完好性和准备情况。
6. 手术安全措施确认:确认手术室环境的安全措施,如消毒、无菌操作等。
7. 患者知情同意确认:确认患者已充分了解手术的风险和可能的后果,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流程评估标准手术风险评估根据手术的复杂程度和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估。
评估标准包括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疾病诊断、手术类型和手术风险等。
评估流程手术风险评估的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收集患者相关信息:包括患者的医学史、用药情况、过敏史等。
2. 进行体格检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
3. 分析手术类型和风险:根据手术类型和手术的复杂程度,评估手术的风险。
4. 评估手术风险: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类型,对手术风险进行评估。
5. 提供风险提示和建议:根据评估结果,向医生团队提供手术风险提示和相应的风险管理建议。
总结手术安全检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流程的实施,能够确保手术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患者的安全。
医疗机构应根据相关规定和标准,建立完善的制度与流程,加强对手术安全的管理和监控,以提高手术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XX县XX医院医院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及流程为了保证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使患者手术效果得到科学客观的评估,使患者得到及时、科学有效的治疗,我院特制定患者手术风险评估制度。
一、手术患者都应进行手术风险评估。
二、医生、麻醉师对病人进行手术风险评估时要严格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影像与实验室资料、临床诊断、拟施手术风险与利弊进行综合评估。
三、术前主管医师、麻醉师、巡回护士应对病人按照手术风险评估表内容逐项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与术前讨论制定出安全、合理、有效的手术计划和麻醉方式。
必须做好必要的术前知情告知,告知患者或者其委托人手术方案、手术可能面临的风险,并嘱患者或委托人签字。
手术风险评估分级≥2分时,必须在科主任的组织下进行科内甚至院内会诊,由科主任报告医务部。
四、病人在入院经评估后,本院不能治疗或治疗效果不能肯定的,应及时与家属沟通,协商在本院或者转院治疗,并做好必要的知情告知。
五、手术风险评估填写内容及流程(一)、术前24小时手术医生、麻醉师、巡回护士按照手术风险评估表相应内容对病人进行评估,做出评估后分别在签名栏内签名。
由手术医生根据评估内容计算手术风险分级。
评估内容如下:(1)手术切口清洁程度手术风险分级标准将手术切口按照清洁程度分为四类:Ⅰ类手术切口(清洁手术)、Ⅱ类手术切口(相对清洁切口)、Ⅲ类手术切口(清洁-污染手术)、Ⅳ类手术切口(污染手术)(2)麻醉分级(ASA分级)手术风险分级标准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将麻醉分为六级。
P1:正常的患者;p2:患者有轻微的临床症状;p3:患者有明显的系统临床症状;p4:患者有轻微的明显系统临床症状,且危及生命;p5:如果不手术的患者将不能存活;p6:脑死亡的患者。
(3)手术持续时间手术风险分级标准根据手术的持续时间将患者分为两组:即为“手术在标准时间内完成组”;“手术超过标准时间完成组”。
属急诊手术在“□”打“√”。
(4)手术类别由麻醉医师在相应“□”打“√”。
医院手术风险评估流程及管理制度1. 引言手术风险评估是医院日常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项管理措施。
为了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安全保障,医院需要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手术风险评估流程和管理制度。
2. 手术风险评估流程2.1 收集患者相关信息在手术风险评估流程中,首先需要收集患者的相关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病史、过敏史等。
2.2 进行风险评估根据患者的相关信息,医生可使用合适的风险评估工具,如ASA(美国麻醉医师学会)评分系统等,对患者的手术风险进行评估。
2.3 制定个性化风险管理方案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手术类型和患者个体差异,医生应制定个性化的风险管理方案。
这包括选择合适的手术麻醉方式、避免或减少可能导致患者风险增加的因素等。
2.4 监测术后风险手术后,医生应密切监测患者的术后风险。
这包括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及时处理并控制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
3. 手术风险评估管理制度3.1 建立相关政策和规范医院应建立相关政策和规范,明确手术风险评估的程序和要求。
这些政策和规范应包括手术风险评估的时间节点、参与人员等。
3.2 培训医务人员医院应通过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手术风险评估的认识和技能水平,确保他们能有效地进行风险评估和管理。
3.3 建立风险评估数据管理系统为了便于数据的收集、分析和使用,医院应建立一个风险评估数据管理系统。
该系统能够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监测手术风险评估的结果,并对风险管理方案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改进。
3.4 定期评估和改进医院应定期评估手术风险评估流程和管理制度的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改进和优化,以不断提高手术风险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4. 结论医院手术风险评估流程和管理制度的建立对于提高手术安全性和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医院应根据实际情况,科学有效地建立和完善相关流程和制度,以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获得最佳的保障和治疗效果。
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流程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是手术前的重要程序,旨在确保手术患者的安全和减少手术风险。
以下是一般的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流程:制度与准备:1.制定相关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的制度,并明确相关责任人和流程。
2.培训与教育:医疗机构应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和教育,使其了解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的重要性、方法和流程。
手术安全核查流程:1.确认患者身份:核实患者的姓名、住院号等个人信息,与患者本人核对,以避免患者身份混淆。
2.对手术部位的标识与确认:与患者本人一起确认手术部位,并确保手术操作在正确的部位进行。
3.核查手术同意知情:核查患者是否已经签署了手术同意书,了解患者是否已充分知情并理解手术风险。
4.确认患者过敏史和特殊情况:确认患者是否有过敏史、药物不耐受等特殊情况,并与手术团队共享这些信息。
手术风险评估流程:1.患者病史评估:收集患者的病史信息,包括既往疾病、手术史、过敏史、药物使用等,以评估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
2.体格检查:对患者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包括生命体征、心肺功能、神经系统等方面,以发现潜在风险因素。
3.实验室检查: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生化指标、凝血功能等,以评估患者的器官功能。
4.风险评估工具应用:使用相应的风险评估工具,如ASA分级(美国麻醉学会分级)、POSSUM模型(生理学与手术严重度分层)等,评估手术风险的严重程度。
5.风险沟通和讨论:手术团队对患者的风险评估结果进行讨论和沟通,包括主刀医生、麻醉师、护士和患者本人。
总结: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流程的目的是在手术前全面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和手术风险,制定相应的措施以确保手术的安全与成功。
医务人员需要按照相关制度和流程进行操作,并及时记录评估结果和沟通内容,以提供参考和参与后续的决策制定。
这些步骤和程序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质量,保障患者的利益和权益。
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流程
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流程是为了保障患者手术过程的安全性,防止手术风险的发生而建立的一套规范和程序。
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手术安全核查:在手术前进行手术安全核查,核查内容包括患者身份、手术部位、手术方式、手术器械、手术时间等信息的核对,确保手术前准备工作的准确性。
2. 手术风险评估:医疗团队根据患者的病情、手术类型和患者的个人因素等,对手术风险进行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手术难度、麻醉风险、术后并发症的可能性等。
评估结果用于制定手术方案和术前准备,以降低手术风险。
3. 手术安全检查清单:制定手术安全检查清单,明确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的具体安全检查内容,并指定执行人员和时间节点。
通过逐项检查,确保每项手术安全环节的执行与确认。
4. 手术安全沟通:手术团队之间进行沟通,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确保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
包括手术前的安全沟通,手术中的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以及手术结束后的安全沟通和术后交接。
5. 手术安全记录:对手术安全核查、手术风险评估、手术检查清单和手术安全沟通等内容进行记录,便于追溯和提供证据,同时为手术过程的质量控制和改进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流程是为了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安全,并提前评估和避免手术风险的发生。
这些制度和流程的执行可以提高手术的质量和安全性,减少手术并发症和意外事件的发生。
金州解放路医院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为了保证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使患者手术效果得到科学客观的评估,使患者得到及时、科学有效的治疗,我院特制定患者手术风险评估制度。
一、手术患者都应进行手术风险评估。
二、医生、麻醉师对病人进行手术风险评估时要严格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影像与实验室资料、临床诊断、拟施手术风险与利弊进行综合评估。
三、术前主管医师、麻醉师、巡回护士应对病人按照手术风险评估表内容逐项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与术前讨论制定出安全、合理、有效的手术计划和麻醉方式。
必须做好必要的术前知情告知,告知患者或者其委托人手术方案、手术可能面临的风险,并嘱患者或委托人签字。
手术风险评估分级≥1分时,必须在科主任的组织下进行科内甚至院内会诊,由科主任报告医务部。
四、病人在入院经评估后,本院不能治疗或治疗效果不能肯定的,应及时与家属沟通,协商在本院或者转院治疗,并做好必要的知情告知。
五、手术风险评估填写内容及流程(一)、术前24小时手术医生、麻醉师、巡回护士按照手术风险评估表相应内容对病人进行评估,做出评估后分别在签名栏内签名。
由手术医生根据评估内容计算手术风险分级。
评估内容如下:(1)手术切口清洁程度手术风险分级标准将手术切口按照清洁程度分为四类:Ⅰ类手术切口(清洁手术)、Ⅱ类手术切口(相对清洁切口)、Ⅲ类手术切口(清洁-污染手术)、Ⅳ类手术切口(污染手术)(2)麻醉分级(ASA分级)手术风险分级标准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将麻醉分为六级。
P1:正常的患者;p2:患者有轻微的临床症状;p3:患者有明显的系统临床症状;p4:患者有轻微的明显系统临床症状,且危及生命;p5:如果不手术的患者将不能存活;p6:脑死亡的患者。
(3)手术持续时间手术风险分级标准根据手术的持续时间将患者分为两组:即为“手术在标准时间内完成组”;“手术超过标准时间完成组”。
属急诊手术在“□”打“√”。
(4)手术类别由麻醉医师在相应“□”打“√”。
(5)随访:切口愈合与感染情况在患者出院后24小时内由主管医生填写。
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流程一、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手术安全核查是指在手术前,医疗机构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病史调查,以确定手术是否适合患者,并制定相应的手术计划和措施。
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是医疗机构为确保手术安全而建立的一套规范化的管理制度。
1.手术安全核查的目的(1)确保手术安全,减少手术风险。
(2)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
(3)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避免医疗纠纷。
2.手术安全核查的内容(1)患者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过敏史等。
(2)病史调查:包括既往病史、家族病史、手术史、药物过敏史等。
(3)体格检查:包括生命体征、心肺听诊、腹部触诊等。
(4)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胸片等。
(5)手术计划:包括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手术时间、手术方式、麻醉方式等。
3.手术安全核查的流程(1)患者入院后,医生应对其进行详细的病史调查和体格检查,并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
(2)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需要,制定相应的手术计划和措施。
(3)手术前,医生应对患者进行手术安全核查,确认手术计划和措施是否合理。
(4)手术安全核查应由主刀医生或其指定的医生负责,核查内容应在手术室内进行。
(5)手术安全核查应在手术开始前至少30分钟进行,核查结果应记录在患者病历中。
二、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流程手术风险评估是指在手术前,医疗机构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手术风险大小,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手术风险评估制度是医疗机构为确保手术安全而建立的一套规范化的管理制度。
1.手术风险评估的目的(1)确定手术风险大小,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2)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
(3)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避免医疗纠纷。
2.手术风险评估的内容(1)患者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过敏史等。
(2)病史调查:包括既往病史、家族病史、手术史、药物过敏史等。
(3)体格检查:包括生命体征、心肺听诊、腹部触诊等。
医院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及流程为了保证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使患者手术效果得到科学客观的评估,使患者得到及时、科学有效的治疗,我院特制定患者手术风险评估制度。
一、手术患者都应进行手术风险评估。
二、医生、麻醉师对病人进行手术风险评估时要严格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影像与实验室资料、临床诊断、拟施手术风险与利弊进行综合评估。
三、术前主管医师、麻醉师、巡回护士应对病人按照手术风险评估表内容逐项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与术前讨论制定出安全、合理、有效的手术计划和麻醉方式。
必须做好必要的术前知情告知,告知患者或者其委托人手术方案、手术可能面临的风险,并嘱患者或委托人签字。
手术风险评估分级≥2分时,必须在科主任的组织下进行科内甚至院内会诊,由科主任报告医务部。
四、病人在入院经评估后,本院不能治疗或治疗效果不能肯定的,应及时与家属沟通,协商在本院或者转院治疗,并做好必要的知情告知。
五、手术风险评估填写内容及流程(一)、术前24小时手术医生、麻醉师、巡回护士按照手术风险评估表相应内容对病人进行评估,做出评估后分别在签名栏内签名。
由手术医生根据评估内容计算手术风险分级。
评估内容如下:(1)手术切口清洁程度手术风险分级标准将手术切口按照清洁程度分为四类:Ⅰ类手术切口(清洁手术)、Ⅱ类手术切口(相对清洁切口)、Ⅲ类手术切口(清洁-污染手术)、Ⅳ类手术切口(污染手术)(2)麻醉分级(分级)手术风险分级标准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将麻醉分为六级。
P1:正常的患者;p2:患者有轻微的临床症状;p3:患者有明显的系统临床症状;p4:患者有轻微的明显系统临床症状,且危及生命;p5:如果不手术的患者将不能存活;p6:脑死亡的患者。
(3)手术持续时间手术风险分级标准根据手术的持续时间将患者分为两组:即为“手术在标准时间内完成组”;“手术超过标准时间完成组”。
属急诊手术在“□”打“√”。
(4)手术类别由麻醉医师在相应“□”打“√”。
(5)随访:切口愈合与感染情况在患者出院后24小时内由主管医生填写。
手术安全筛查和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和流程简介本文档旨在介绍手术安全筛查和手术风险评估的制度和流程,以确保手术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减少手术风险。
手术安全筛查制度手术安全筛查是指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和评估,以确定手术的适宜性和准备工作。
以下是手术安全筛查制度的流程:1. 患者信息收集: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过敏史等,以便全面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
2. 体格检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测量身高、体重、血压等,以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3. 实验室检查: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如血液检查、尿液检查等,以评估患者的生理指标。
4. 心电图检查: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以评估心脏功能和发现潜在的心脏问题。
5. 专科评估:根据手术类型的需求,患者可能需要接受特定专科的评估,如心脏专科、肺部专科等,以确定手术的风险和可行性。
6. 手术安全确认:在手术前,医疗团队会进行手术安全确认,包括确认患者身份、手术部位和手术类型,以防止手术过程中的错误发生。
手术风险评估制度手术风险评估是通过系统评估手术患者的风险和并发症的可能性,以便制定适当的手术方案和术后管理计划。
以下是手术风险评估制度的流程:1. 手术风险评估工具:使用标准化的手术风险评估工具,如ASA分级系统、POSSUM评分系统等,对患者进行评估,分析患者的手术风险。
2. 风险因素分析: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手术类型和其他相关因素,分析可能导致手术并发症的风险因素。
3. 风险评估结果:根据手术风险评估工具的评分结果,评估患者手术的风险级别,包括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等,以便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案和术后管理计划。
4. 风险控制措施:根据患者的风险级别,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手术技术的选择、术前准备、监测和术后护理等,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手术风险。
总结手术安全筛查和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和流程是保障手术安全和减少手术风险的重要环节。
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及流程手术安全核查的目的在于确认患者身份、手术部位和手术指标,以保证手术术前准备的全面性和正确性。
手术安全核查由手术医生、麻醉师、护士和患者本人参与。
核查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核对、手术部位标识、手术指标核实,以及术前准备是否符合要求等。
1.在手术前,手术医生与患者进行术前讨论,明确手术目的和预期效果,并告知患者手术相关的风险和并发症。
2.手术医生、麻醉师和护士在手术室内进行手术安全核查,确认患者身份、手术部位和手术指标,并核实术前准备是否符合要求。
3.核查完毕后,手术医生与患者共同签署手术同意书,确保患者已经了解手术的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
手术风险评估是为了评估患者手术前存在的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减少手术风险。
手术风险评估由医生、麻醉师、护士和其他相关专家参与。
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手术风险评估的流程如下:1.进行术前评估,包括询问患者有关病史、过敏史、家族史等,并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
2.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指标、凝血功能等,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器官功能。
3.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医生与患者讨论手术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并制定个性化的处理方案。
4.麻醉医生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和手术类型,制定合适的麻醉方案,并告知患者可能的麻醉风险。
5.护士参与评估过程,负责记录评估结果和处理方案,以备手术前参考。
在手术过程中,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是重要的环节,能够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减少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医疗机构应建立相关的制度与流程,并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以确保手术安全核查和风险评估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同时,患者也应积极配合医生的评估工作,提供准确的病史和身体情况,以便医生能够制定正确的处理方案。
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及流程1.收集患者的个人和病史信息。
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病史、手术史、药物过敏史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
2.进行体检和实验室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包括测量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
此外,医生还会要求患者进行一系列实验室检查,如血液化验、尿液分析等,以评估患者的生理功能和潜在的疾病。
3.进行风险评分。
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检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医生会使用一种标准化的风险评分系统来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
这些评分系统可以根据患者的特定情况为其分配一个风险等级,例如ASA分级系统。
4.制定手术计划。
基于风险评分的结果和患者的整体情况,医生会制定一个个性化的手术计划。
这可能包括对手术方式、麻醉方式和手术后的护理等方面的决策。
6.风险管理和优化。
在进行手术前,医生可能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降低手术风险。
这可能包括优化患者的病情、管理潜在的并发症风险、调整药物治疗等。
有时候,医生可能还会建议患者在手术前进行一些特殊的准备工作,如戒烟、减肥等。
7.后续监测和评估。
在手术后,医生会继续监测患者的病情,并对手术结果进行评估。
如果有必要,医生会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措施来应对潜在的并发症或风险。
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和流程的目标是最大程度地减少手术相关的风险并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通过系统地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疾病风险,医生可以更好地预测手术的潜在风险,并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这些风险。
这有助于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和有效的医疗服务。
⼿术风险评估制度表及流程(完整版)⼿术风险评估制度德庆县⼈民医院⼀、为提⾼我院⼿术质量,确保⼿术安全,降低患者发⽣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并使患者⼿术效果得到科学客观的评价,依据中国医院协会《关于发布和实施<⼿术安全核查表与⼿术风险评估表>的通知》(医协会发[2009]7号)⽂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凡拟在我院接受⼿术治疗的患者都应进⾏⼿术风险评估。
三、医⽣、⿇醉师对患者进⾏⼿术风险评估时要严格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影像与实验室资料、临床诊断、拟施⼿术风险与利弊进⾏综合评估,并填写《医院⼿术风险评估表》(见附件)。
四、择期⼿术患者,⼿术前24h⼿术医⽣、⿇醉师应按照⼿术风险评估表相应内容对患者进⾏评估,做出评估后分别在签名栏内签名。
由⼿术医⽣根据评估内容计算⼿术风险分级。
并根据评估的结果制定出安全、有效的⼿术计划和⿇醉⽅式,充分告知患者或者其委托⼈(或监护⼈)⼿术⽅案,⼿术可能⾯临的风险,获得其知情同意。
⼿术风险评估分级超过NNIS2级时,应及时向科主任请⽰,请科主任再次评估,必要时可组织院内会诊后再进⾏评估,报医教科审批同意后⽅可⼿术。
五、急诊⼿术患者,⼿术前24h主⼑医⽣、⿇醉师、巡回护⼠应按照⼿术风险评估表相应内容对患者进⾏逐项评估,做出评估后分别在签名栏内签名。
⼿术医⽣和⿇醉医⽣共同就评价结果向患者或者其委托⼈(或监护⼈)充分告知本次急诊⼿术可能⾯临的风险及严重后果,获得其知情同意。
⼿术风险评估分级超过NNIS2级时,必须同时向科主任汇报。
六、⼿术风险评估填写内容及流程术前24h⼿术医⽣、⿇醉师、巡回护⼠应按照⼿术风险评估表相应内容对患者进⾏评估,做出评估后分别在签名栏内签名。
由⼿术医⽣根据评估内容计算⼿术风险分级。
评估内容如下:①⼿术切⼝清洁程度⼿术风险分级标准将⼿术切⼝按照清洁程度分为四类:Ⅰ类⼿术切⼝(清洁⼿术)Ⅱ类⼿术切⼝(相对清洁切⼝)Ⅲ类⼿术切⼝(清洁-污染⼿术)Ⅳ类⼿术切⼝(污染⼿术)②⿇醉分级(ASA分级)参照美国⿇醉医师协会(ASA)病情分级标准:I-Ⅵ级:P1:正常的患者;P2:患者有轻微的临床症状;P3:患者有明显的系统临床症状;P4:患者有轻微的明显系统临床症状,且危及⽣命;P5:病情危重,⽣命难以维持的濒死患者;P6:脑死亡的患者。
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流程为了保证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使患者手术得到客观评估,诊治医生应根据患者病情及个体差异的不同制定出适应每个患者详细、科学的手术方案,当患者病情变化的时候能够及时调整修改手术方案,使患者得到及时、科学有效地治疗,我院特制定患者手术风险评估制度。
一、手术患者都应进行说是风险评估。
二、医生、麻醉师对病人进行手术风险评估时要严格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影像与实验室资料,临床诊断,拟施手术风险与利弊进行综合评估。
三、术前主管医师、麻醉师、巡回护士应对病人按照手术风险评估表内容逐项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与术前讨论制定出安全、合理、有效的手术计划和麻醉方式。
必须做好必要的术前知情告知、告知患者或者其委托人手术方案、替代方案、手术可能面临的风险,并嘱患者或委托人签字。
手术风险评估分级≥2分时,择期手术必须在科主任的组织下进行科内甚至院内讨论、会诊;手术风险评估分级≥3分的择期手术,科室讨论后科主任报告医务科。
对于所有风险评估分级≥2分的急诊手术,主管医师必须立即开展治疗、抢救工作,并立即向科主任回报,科主任视病情情况向医务科汇报。
四、病人在入院经评估后,本院不能治疗或治疗效果不能肯定的,应及时与家属沟通,协商在本院或者转院治疗,并做好必要的知情告知。
五、手术风险评估流程:术前医师按照手术风险评估表对病人评估评估结后拟定手术方案告知患者评估结果及手术方案,嘱患者或委托人签名评估有疑问或困难组织会诊并上报医务科。
六、手术风险评估内容(一)术前24小时手术医生、麻醉师、巡回护士按照手术风险评估表相应内容对病人进行评估,做出评估后分别在签名栏内签名。
由手术医生根据评估内容计算手术风险分级。
评估内容如下:1、手术切口清洁程度手术风险分级标准将手术切口按照清洁程度分为四类:Ⅰ类手术切口(清洁手术)、Ⅱ类手术切口(相对清洁切口)、Ⅲ类手术切口(清洁—污染手术)、Ⅳ类手术切口(污染手术)。
2、麻醉分级(ASA)手术风险分级标准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将麻醉分为六级。
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流程
为了保证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使患者手术效果得到科学客观的评估,诊治医生应根据患者病情及个体差异的不同制定出适应每个患者详细、科学的手术方案,当患者病情变化的时候能够及时调整修改手术方案,使患者得到及时、科学有效的治疗,我院特制定患者手术风险评估制度。
1.手术患者都应进行手术风险评估。
2.医生、麻醉师对病人进行手术风险评估时要严格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影像与实验室资料、临床诊断、拟施手术风险与利弊进行综合评估。
3.术前主管医师、麻醉师、巡回护士应对病人按照手术风险评估表内容逐项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与术前讨论制定出安全、合理、有效的手术计划和麻醉方式。
必须做好必要的术前知情告知,告知患者或者其委托人手术方案、手术可能面临的风险,并嘱患者或委托人签字。
手术风险评估分级超过NNIS2级时,应及时向科主任请示,请科主任再次评估,必要时可在科主任的组织下进行科内甚至院内会诊,由科主任报告医务科。
4.病人在入院经评估后,本院不能治疗或治疗效果不能肯定的,应及时与家属沟通,协商在本院或者转院治疗,并做好必要的知情告知。
5.手术风险评估填写内容及流程
术前24h手术医生、麻醉师、巡回护士按照手术风险评估表相应内容对病人进行评估,做出评估后分别在签名栏内签名。
由手术医生根据评估内容计算手术风险分级。
评估内容如下:
①手术切口清洁程度
手术风险分级标准将手术切口按照清洁程度分为四类:
-可编辑-
Ⅰ类手术切口(清洁手术)
Ⅱ类手术切口(相对清洁切口)
Ⅲ类手术切口(清洁-污染手术)
Ⅳ类手术切口(污染手术)
②麻醉分级(ASA分级)
参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分级标准:I-Ⅵ级:
P1:正常的患者;
P2:患者有轻微的临床症状;
P3:患者有明显的系统临床症状;
P4:患者有轻微的明显系统临床症状,且危及生命;
P5:病情危重,生命难以维持的濒死病人;
P6:脑死亡的患者。
③手术持续时间
手术风险分级标准根据手术的持续时间将患者分为两组:即为“手术在3小时内完成组”;“手术超过3小时完成组”
属急诊手术在“□”打“√”。
④手术类别由麻醉医师在相应“□”打“√”。
⑤随访:切口愈合与感染情况在患者出院后24h内由主管医生填写。
手术风险评估流程
质控科
二〇一二年八月十五日-可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