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论
- 格式:pdf
- 大小:66.65 KB
- 文档页数:2
马克思的六个方法论包括:
1.辩证唯物论: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
说,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说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和世界的组成“有什么”的问题。
2.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即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
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3.联系观: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
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4.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认为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
是人的思维,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客
观性。
5.矛盾观:揭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
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
用,是理解矛盾观的关键。
6.价值论:关于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以及价值规律的学说。
商品的价值
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
以上六个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世界、解释现象、指导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内容和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的基础理论。
从1844年的经济学哲学出发,马克思发展出以劳动为中心的“劳动价值论”,形成了完整的物质社会经济史观。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主要认为:物质生产过程,产品的价值等于劳动者在制造它时所投
入的劳动价值。
劳动力是永恒的价值标准,所有价值都可以用它来衡量,任何其他价值都
是从劳动力价值衍生出来的。
劳动力产生的价值称为使用价值,形成物品的使用价值越高,它的价格越贵,使用价值与它的实际成本没有直接的联系。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在于:劳动力的价值决定物品价值,物品价值决定物品价格,是物质生产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物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点。
它提出买卖法与生
产法及价值观念等观点,即人类经济活动乃物质和精神结合的历史活动,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劳动创造了物质价值,从而完成了人类经济行为的根本目的,从而提出了劳动的本质
与关系的理论体系。
劳动价值论对于揭示物质社会经济史观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其对社会主义秩序的构
建和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劳动价值的角度,分析物质社会的经济结构,把马克思劳
动价值论从中获得的理论推动到现实,就能够给资本主义社会的改革指出方向。
由此可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仅为物质社会经济史观提供了一套有效的理论结构,而且为资本的实
践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方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生价值观学院:美术学院指导老师:****名:**学号:************专业:产品设计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生价值观摘要:价值体系是由众多价值观念构成的,不同的价值观念在价值体系中占据不同的位置,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价值观念对价值体系的影响最大。
任何价值体系都有两个核心价值观念,一个是劳动观念,另一个是地位观念。
关键词:价值观念/劳动观念/地位观念正文:一个完善的价值体系由涉及生活各个领域的多种价值观念所构成,体系内部的价值观念在价值方向和价值精神上是一致的,可以相互说明、相互支持和相互补充。
在价值体系中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特别重要,它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为价值体系的其他价值观念提供合理性依据。
在众多的价值观念中,只有两个价值观念有资格成为核心价值观念,这两个价值观念就是劳动观念和地位观念。
价值体系不是由价值物构成的,而是由价值观念构成的。
构成价值体系的价值观念既有观念层次上的,也有心理层次上的;既可以表现在文化典籍中,也可以表现在日常行为中。
人们通常认为价值观念都是观念层次上的,都是人能明确意识到的,其实不然,除了观念层次的价值观念之外,还有许多潜藏于心理深层的价值观念,它们也像观念层次的价值观念一样可以作为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的标准,而且在许多时候心理层次的价值观念发挥的作用更为强大和持久。
例如,民族精神通常就是由观念层次价值观念积淀而成的心理层次价值观念,它比观念层次的价值观念流传得更为久远,渗透到社会成员的思想感情和日常行为中,在不知不觉之间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评价和追求。
在一个价值体系中各种价值观念的地位并不相同,有些价值观念处于主导的地位,有些价值观念处于从属的地位。
处于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代表着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体现着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倾向,统帅着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念。
人们通常以为人生观是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价值观念,但是人生观不能符合核心价值观念的条件和要求。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他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深度批判和分析的重要内容。
该理论的提出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机制,以及工人阶级解放的路径。
剩余价值是什么?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也就是剩余劳动的价值部分。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雇佣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了剩余价值,而资本家占有这部分剩余价值,从而实现其利润的获取。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基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特殊属性。
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是私有制和雇佣劳动。
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雇佣工人进行劳动,来生产商品。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包括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
劳动力价值是工人维持自身和家庭生活所需要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而在工人完成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之后,他们还会为资本家继续工作,创造出超过劳动力价值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的产生源于商品价值的分析。
商品价值的形成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的本质是价值创造的源泉。
而由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导致了商品价值的交换和流通,交换和流通的过程中,劳动力变成了商品,而劳动力价值也就变成了工资。
这样一来,资本家可以通过剥削工人劳动,占有劳动力价值之外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通过劳动价值论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
在劳动价值论中,马克思强调了劳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以一定的工作强度进行的劳动所需要的时间。
在现实中,每个国家、每个行业甚至每个企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不同的,因为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的差异造成了劳动的效率和价值的变化。
而价值的量度是通过商品的交换来实现的。
在交换中,用劳动来估量商品的价值大小。
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确定剩余价值的大小。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之比。
剩余劳动时间是工人在完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后,为资本家创造的价值所需的时间。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要素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价值层面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根植于历史发展和社会阶级斗争的实践之中,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自身价值的科学认识,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1.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理论基础之一。
它认为人类历史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决定的,人类社会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经济基础和相应的上层建筑。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全面发展的过程,是一种社会进步的必然规律。
2.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事物的矛盾性、发展性和包容性的分析。
它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实现的,事物的发展同时也会导致新的矛盾的产生。
辩证唯物主义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指导我们的行动和实践。
3. 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最终目标,即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
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包括人民主体地位、社会公平正义、共同富裕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强调人的自由、平等和尊严,主张消除剥削和压迫,建立一个人人平等、共同发展的社会。
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人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追求和社会公平正义。
1. 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幸福的重要条件。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物质生活、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等多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不应该局限于少数特权阶层的利益。
2. 共产主义追求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最终目标。
共产主义追求是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的,它追求消除剥削、消除阶级和实现社会的财富共享。
共产主义追求的实现需要克服阻碍社会发展的各种形式的压迫和剥削。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与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与价值理论围绕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展开了深刻的思考与探讨。
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是劳动创造的产物,是物质生产活动中人类劳动所具有的社会性质的反映,是劳动产品在交换中表现出来的社会关系。
从价值观到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思想贯穿着对人类社会的深刻洞察与对改变现实的强烈呼吁。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劳动价值论。
在马克思看来,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必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价值。
人类通过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也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贡献。
劳动价值论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重要基础,也是对市场经济体系中“价格规律”和“供求关系”等理论观念的一种挑战与超越。
其次,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强调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
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每个个体都应当获得充分的发展机会,实现自身的价值。
这种人的本质是强调人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活动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提倡建立一个人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平等享有社会资源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
价值观的核心是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人的自主性,主张人的创造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再者,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强调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在马克思看来,私有制是导致社会不公正的根源,只有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体制,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人的全面发展只能在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实现,否则会导致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强调了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主张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与价值理论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探究和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精辟总结。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劳动价值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阐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人的自身的真谛。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价值理论,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为实现社会的和谐进步和人类的全面发展而努力奋斗。
谈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产生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发展历史, 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是在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及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 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马克思曾把任何真正的哲学喻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 这个比喻精辟地显示了哲学的人类性与时代性的不可割裂的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仅是反映和表达自己时代的时代精神, 而尤为重要的是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
面向新世纪, 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的使命与价值就是用文明的活的灵魂塑造和引导新世纪的时代精神。
从中国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效果来看, 它指导中国一步步走向强大, 成为中国不断前进的重要理论指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时代精神,指导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 需要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点是对于时代性问题的解决, 因而其走向成熟的标志是科学地解答和阐释时代问题以及新世界观。
马克思认为, 作为时代精神的哲学, 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 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 都要在当下时代与现实世界产生互动。
因为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已的问题。
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
问题也是时代表现自身精神状态的最直接的口号。
我国继承、发展马克思生义哲学的历程, 虽然经历了许多挫折和考验, 但最终走进了一个研究马克思的新时代。
目前我国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不同, 但目标一致, 都想要展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现代社会仍具有很大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具有的性和实践性, 决定它在时代的发展中散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因而我们必须正确理解马克思, 联系我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发展马克思。
1、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价值体现在长期资本主义制度的环境影响下,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哲学体系,是对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和改造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唯物史观、辩证法、阶级斗争、劳动价值论等内容。
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
它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物质的发展,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在唯物史观中,历史被看作是一种物质实践的过程,人类社会通过不断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本身而发展。
唯物史观认为,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都是由于社会矛盾的存在和解决而推动的。
二、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辩证法强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部矛盾的斗争、统一和超越来实现的。
在辩证法中,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对立的两个方面,通过斗争解决矛盾,并实现新的统一和发展。
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和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财富和权力的不平等,这导致了阶级斗争的产生。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内部矛盾所必然引发的,通过阶级斗争的胜利,新的阶级将取代旧的阶级,社会将向着更高阶段发展。
四、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济学基础。
它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价值是通过劳动的时间来衡量的。
劳动价值论从劳动的角度分析商品的价值形成过程,它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价值论强调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的价值由劳动者维持自身生存和繁殖所需的劳动时间决定。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唯物史观、辩证法、阶级斗争和劳动价值论等。
它们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价值----------------抽象劳动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4)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
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
劳动价值论出自 MBA智库百科(/)劳动价值论(Labor theory of value)[编辑]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关于商品价值由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
劳动决定价值这一思想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提出。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也对劳动价值论做出了巨大贡献。
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的代表亚当·斯密特别是李嘉图对劳动形成价值的理论和价值量的分析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还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的资本家、雇佣工人、土地所有者这一阶级结构,并阐述了三者之间的阶级矛盾。
马克思的价值定义马克思的价值定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和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价值”这一概念,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阐述。
一、价值的本质和作用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价值是从商品交换中产生的经济现象,在商品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认为,价值的本质是劳动时间,即一个商品所需要的生产劳动时间。
劳动时间直接决定了商品的价值,因此价值的含义就是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
二、价值的基本形式价值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使用价值,二是交换价值。
其中,使用价值是指商品所具有的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特定属性,如面包的营养价值;而交换价值则是商品具有的能够在市场上进行交换的价值,因为只有具有交换价值的商品才能真正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三、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三种,一是价值的自然形式,二是价值的货币形式,三是价值的总和形式。
其中,价值的自然形式是指商品本身具有的价值属性,如煤炭的价值不仅取决于其产出成本,还取决于其在生产和生活中所占的地位;价值的货币形式是指价值采用货币形式进行表现,如人们通常用货币单位来衡量商品的价值,货币的数量越多就意味着价值越高;价值的总和形式则是指将所有商品的价值汇总起来形成的总和,这个总和也就是社会总资本。
四、价值的变化和剥取马克思认为,价值是经过一系列变化和转化之后才会最终表现出来的。
这些变化和转化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剥取劳动者的现象。
这种剥取劳动者的现象是由于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而进行的,他们通过剥夺劳动者创造价值的权利,从而获得更多得利润。
综上所述,价值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作用不仅仅在于商品经济中对商品价值的表现,更重要的是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剥削劳动者的本质性原因,因此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和哲学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一种关于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的科学体系。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当代社会的思想解放和人类进步具有深远的当代价值。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及其当代价值进行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1. 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论,它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研究,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的斗争所推动的。
唯物辩证法强调对事物矛盾的正确认识,以及通过矛盾的斗争促进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
2.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世界观,它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的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运动的趋势。
3. 阶级斗争理论: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的。
阶级斗争理论强调人类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动力。
4. 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价值和自由的实现,主张人类解放和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正的人类解放只有通过对社会制度的改变和消除剥削才能实现,从而达到人本主义的目标。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1. 战胜意识形态困局: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解放思想的工具,有助于人们摆脱传统意识形态的束缚,实现真正的思想解放。
在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具有批判精神和解放思想的当代价值。
2. 指导现实改革和社会进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为现实改革和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阶级斗争、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思想,对当代社会的改革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3. 解读当代经济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经济问题的解释提供了重要参考。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观点,如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主义的危机论述等,对当代经济现象的理解和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的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是他的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
这些理论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运行机制以及阶级斗争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的价值论马克思的价值论是对传统政治经济学中价值概念的批判和革新。
传统政治经济学中,价值被视为商品能够交换的基础,以劳动时间作为衡量价值的标准。
然而,马克思认为这种基于劳动时间的价值观是片面和形而上学的。
马克思将价值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方面。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实际功能,可以通过商品的形式和属性进行衡量。
而交换价值则是指商品在市场上能够交换的量,它与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成正比。
然而,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劳动时间并不是决定商品交换价值的唯一因素。
他认为,商品价值的决定还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及劳动者所受到的剥削程度相关。
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剥削机制的深入分析。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雇佣劳动和资本家之间的阶级对立。
雇佣劳动者为资本家提供劳动力,而资本家则支付一定的工资。
然而,马克思认为资本家不仅仅支付了雇佣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还能够从劳动过程中获得额外的剩余价值。
这是因为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实际获得的工资。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过程中剥削的存在。
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揭示了资本家利润的本质。
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剥削是无法避免的,而剥削的规模与程度决定了社会的阶级关系和社会的贫富差距。
三、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马克思的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矛盾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阶级对立和剥削的实质,为我们认识和改变社会现象提供了基本的分析工具。
由于时间和篇幅的限制,本文只对马克思的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进行了简要介绍。
希望读者能够从中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思想,并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理论来探索社会的真相和变革的方向。
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是当代最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当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学。
正如德里达所说:“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
”新世纪,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我们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
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分析,对层出不穷的问题的解决,无不凸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
以往的哲学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却始终聚焦于改变世界。
我们应该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品格,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回答时代的课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来实现。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格,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繁荣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卓有成效地回应来自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挑战,继续引领时代潮流,就要实现自身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必须担负的历史使命。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的、富有生命力和不断向前发展的思想理论体系。
随着自然科学划时代的发展,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刻发展,随着社会生活的重大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要发展自己的内容,改变自己的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通过自己的体系创新总结和巩固其理论内容的创新,并进一步推动理论内容的创新。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密不可分。
我们必须从世界历史和经济全球化的维度,立足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社会生活发生的深刻变化,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历史演变,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结构,建构面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这既是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提出的历史任务,也是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对进一步坚持、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期待。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与剥削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与剥削分析: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创立的一种理论体系,以揭示社会存在的压迫和剥削现象为基本目的。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剩余价值理论和剥削分析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对于理解和改变现存社会的不平等和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他详细阐述了剩余价值的概念和产生机制。
简而言之,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在生产商品时,超过其维持生存所需的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
换句话说,剩余价值是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而获得的利润。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雇佣工人进行生产,工人在工作过程中创造出价值。
然而,工人的工资只能满足其生存所需,而剩下的价值则被资本家占有。
这种剥削的过程导致了阶级的分化和社会的不平等。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剩余价值生产是导致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根源。
2. 剥削分析剥削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具体表述。
剥削是指劳动者由于生产过程中所受到的剥削和剥夺。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只能通过出卖劳动力来获取生活所需,而资本家则通过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马克思指出,剥削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
在资本家与工人的生产关系中,资本家通过控制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而实现了剥削。
劳动者在这种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被迫接受低工资和恶劣工作条件,而资本家则通过剥削获取巨额利润。
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和剥削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不公平现象。
通过深入理解和研究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社会存在的问题,并为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提供重要的思想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