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47.04 KB
- 文档页数:4
平面镜成像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 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
2. 掌握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3. 能够利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
2. 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1. 理解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2. 运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平面镜2. 光源3. 实验器材4. 教学PPT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平面镜成像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
Step 2:实验观察教师安排实验,让学生利用平面镜和光源进行实验观察,观察不同位置的物体在平面镜前后的成像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Step 3:总结规律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包括成像位置、成像大小和成像方向等方面的规律。
Step 4:解决问题教师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进行分析和解决,加深对平面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Step 5: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
Step 6: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和深化对平面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Step 7: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掌握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并能够利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篇一: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且能根据成像特点作图。
(2)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通过定位平面镜的虚象的方法,了解替代法的含义和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难点:平面镜成像实验的设计与实验三、教学方法:探究法、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实验法等。
四、教学用具:玻璃板、两个等大的物体、两根等大的蜡烛、直尺,白纸、笔、支架两个、镜子等。
五、课时安排:1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欣赏水中倒影的图片,以及列举日常生活中我们照镜子打扮自己和猴子捞月亮的故事引入课题——平面镜成像。
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学习目标展示。
进行新课:(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学生活动:学生照镜子,观察平面镜里的像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并回答下列问题:(1)、平面镜里成的像跟你的脸一样大吗?(2)、当你的脸远离平面镜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变化?是远离还是靠近?(3)、眨一眨你的左眼睛,观察你的像眨的是哪只眼睛?(为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
)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主要考虑像与物之间的关系。
2、猜想与假设:教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同学们试着猜想一下平面镜成像可能有什么特点?(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本环节学生可能提出很多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本节重点用实验验证学生提出的以下猜想:1、像与物的大小有什么关系?2、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3、你认为平面镜后面真有物体的像吗?4、你发现平面镜成像还有什么规律?自学指导3、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说说应该选用什么实验器材?怎样确定像的位置?(1)如何确定像的位置?把一个物体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外一个相同的物体放在成像的位置,直到看上去与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4.3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平面镜的成像规律,能够正确描述平面镜对物体的成像过程;2.掌握使用平面镜进行成像的方法,能够准确地绘制平面镜的成像图;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实验验证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和方法;2.教学难点:通过实验验证平面镜成像规律。
三、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平面镜、物体(可用实物或者图示)、白板、黑板、笔记本、投影仪等;2.教学素材:平面镜成像的示意图、物体的示意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引入(5分钟)•通过师生对话、展示图片等形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学习的平面镜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平面镜成像吗?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2. 理论讲解(15分钟)•通过示意图和文字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平面镜成像的基本规律:物距与像距的关系、物像距离比例、成像的性质等。
•提问: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你能否解释为什么我们可以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影像?3. 实验操作(30分钟)•给出实验步骤和材料清单,并组织学生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教师在此过程中及时指导和纠正,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实验结果。
4. 分析实验结果(10分钟)•提问:你得到的实验结果和理论规律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和平面镜成像规律一致的结论,并解释可能存在的误差。
5. 拓展与应用(15分钟)•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平面镜成像的应用场景,如:化妆、观察远处物体等。
并让学生描述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成像过程和特点。
6. 小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进行小结,并帮助学生归纳平面镜成像的关键点。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提出问题并与教师进行交流。
五、教学延伸1.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应用,如:平面镜望远镜、照相机的工作原理等。
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精选12篇)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1一、老师基本技能1.教学流程。
整节课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实际,顺当完成预设的三维目标。
老师创设好玩的情景,激发学生思维质疑,提示并激励学生大胆猜想,小组探讨制定方案,小组协作试验探究,集思广益归纳结论,从物理走向生活运用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完整、清楚的脉络保证学生形成完整地思维体系。
2.教学手段。
“魔术”视频片断起到激发爱好、引发质疑的作用,“加菲猫”视频片断起到问题提示的作用。
ppt中视频、文字、图片都起到协助教学作用,丰富了课堂。
学生试验器材充分,为可能的探究都做好了打算。
3.教学语言。
一般话标准。
语调抑扬顿挫,生动,有感染力。
提出的问题简练,合理,逻辑性强,适时,能起到应有的启发、引导、过渡、总结、激励等作用。
4.板书梳理。
板书:“1.虚像定义—>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正立,等大,等距,垂直—>3.成像原理:光的反射”,美丽,简洁,娴熟,布局合理,由浅入深,能起到应有的提纲挈领作用。
5.教态表现。
老师举止大方,从容,酷爱学生,与学生沟通互动融洽。
二、学生实力培育1.视察实力。
先看近景“浇不灭的蜡烛”,再看远景“玻璃板后面浇不灭的蜡烛”,让学生看到是玻璃板在魔术中起了作用。
看“加菲猫照镜子”,最终却看到是一真一假加菲猫,一模一样的假的那只猫仿照真的那只猫的动作,仿佛中间有一个平面镜,让学生看到照镜子时像与物体的可能关系。
2.思索实力。
学生依据“加菲猫照镜子”、日常照镜子、简洁提示“大小?距离?左右?移动?”,尽可能猜想平面镜所成像的特点。
依据老师供应的平面镜与玻璃板,学生想如何找镜中的像,在尝试中选择合适的器材,并想为什么选择玻璃板。
此思索与活动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之一。
学生依据试验桌上的器材,想如何选则器材,探讨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
比较之后,学生从不同的蜡烛中选出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思索如何设计合理试验步骤。
3.动手实力。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知道平面镜成虚像,理解虚像的概念。
会运用平面镜成像特点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对平面镜成像原理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实验中养成认真观察、仔细记录的习惯。
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平面镜成像原理及虚像的概念。
2.教学难点设计并完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尤其是对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及像距和物距关系的探究。
理解虚像的概念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平面镜成像的图片,如平静湖面上的倒影、镜子中的自己、商场中的平面镜装饰等。
提问学生:当我们照镜子时,镜子里的像和我们自己有什么关系呢?像的大小、位置是怎样的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平面镜成像。
(二)讲授新课1.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引导学生从像与物的大小、位置关系等方面进行思考。
猜想与假设: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如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左右相反等。
设计实验:介绍实验器材:玻璃板、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白纸、刻度尺、火柴等。
讲解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既能反射光成像,又能透光看到玻璃板后面的情况)。
设计实验步骤: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垂直放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
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有蜡烛的像。
然后在玻璃板后面移动未点燃的蜡烛,直到从玻璃板前面看起来这支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此时未点燃的蜡烛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用刻度尺测量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并记录下来。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篇1【课程标准要求】1.知道平面镜的作用及成像特点,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2.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设计思想】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
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就是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习,体会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和交流评估。
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主要以学生分组实验、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分析讨论,逐步形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由于学生在小组实验中经历了科学探究的一系列过程,遇到困难时通过小组合作想办法解决困难,使学生体验到实验成功带来的乐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任务及学情分析】平面镜学生很熟悉。
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内所成的像,进而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
本节课所提出的问题,并不需要学生立即回答,只是为了引起研究兴趣,为进一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必要的铺垫。
目的在于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自己总结出规律,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印象,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牢固。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知道平面镜的作用,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理解平面镜成虚像的原理,掌握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3. 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 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
2. 体验实验探究中所用到的科学方法——等效替代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3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国家大剧院和它在水中的倒影相映成趣,宛如一个巨大的蛋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个倒影实际上就是大剧院在水中的像。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后,你就学习新课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出问题】当你站在平面镜前,就会看到平面镜里有一个一模一样的“你”,这就是你的像。
当你走近平面镜,它也向你走来;当你远离平面镜,它也随之远去;当你举起左手,它却举起了右手。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平面镜成像有何特点?【实验思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关键是要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
如何设计这个实验呢?我们可以按如下思路进行探究。
用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
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的位置与像的位置重合。
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蜡烛的像的位置。
确定了像的位置,再比较像跟物体的位置和大小的关系,这样就可以得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
【实验过程】(1)如图所示,在桌面上铺一张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
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
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玻璃板前,通过移动未点燃的蜡烛,找到点燃蜡烛的像的位置,在纸上标记蜡烛和像的位置。
测量蜡烛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记录在下表中。
(2)移动点燃的蜡烛,多做几次实验。
实验时注意观察点燃蜡烛的像的大小是否随蜡烛位置的改变而变化。
(3)换用长度不同的蜡烛,再做几次实验。
实验时注意观察蜡烛像的大小和蜡烛的大小是否相同。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次数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cm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1 30°30°2 45°45°3 35°35°【分析论证】①A与B是完全相同的两根蜡烛,直到从玻璃板前面看到蜡烛B好像在点燃着一样,即B与A的像完全重合。
分析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归纳结论: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第3节平面镜成像【2022年版课标要求】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2.探究并了解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了解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实验探究;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是怎样形成的、利用“替代”的方法确定像的位置。
【教法与学法】教法: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探究法、问题启发法、归纳总结法。
学法:利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课前准备】教师:两根相同的蜡烛、平面镜、大白纸、玻璃板、球面镜、刻度尺学生:三角尺、大白纸、刻度尺【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教师播放动画——猴子捞月,提出问题:为什么猴子误以为月亮掉进了水里?让学生思考(附:动画要点图片)学生分析:水面就像一面镜子,就像人照镜子一样,镜子里面出现人的像,同样道理,水里的月亮是天上月亮的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提出探究的课题——《平面镜成像》。
二、新知探究(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像与物大小关系教师活动:学生小组中提前准备镜子,让学生照照镜子,感知平面镜成像,教师通过PPT展示,介绍平面镜成像中几个术语:物:平面镜之外的物体。
像:从平面镜外面,通过平面镜可以观察到的与外面物体相同的另一个物体。
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学生进行猜想,并将猜想归类。
学生猜想、讨论、表达观点。
教师分类汇总学生的观点,去除不合理的猜想,归纳总结:(1)物比像大。
(2)物与像等大。
(3)物比像小。
教师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需要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探究一: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教师活动: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学生活动: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如: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可以用两支相同的笔。
学生实验:用两支相同的笔进行实验,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教师提问:同学们的实验成功了吗?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学生: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另一支完全相同的笔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从平面镜的背面,只看到另一支笔,而看不见像,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精选5篇)《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篇1目标:1.学问和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1)经受“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试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看试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看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会物理现象的奇妙与和谐,获得“发觉”胜利的喜悦。
(2)培育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熟悉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想:1、通过探究,使同学经受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进展初步的科学探究力量,领会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本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试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看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试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同学思维的敏捷性和技巧性,开拓同学思路,对同学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育其发散思维力量。
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引入1、提出问题:照镜子,平面镜能成像(从生活中发觉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二、新课教学2、提出猜想: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老师不做任何示意,让同学充分想象)[同学争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1)、像与物等大;(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3)、像与物左右相反;3、制定方案与设计试验: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明确探究目的][老师给同学思索空间,同学:思索、分析、争论、归纳]我们采纳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明确探究方法]——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教学设计
第三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二、能力目标
1.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 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三、德育目标
1.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
喜悦。
2.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难点:1.虚像的概念。
教学准备:
1. 演示实验用:平面镜、玻璃板(含底座)、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8 K 白纸一
张、小纸片一张。
2. 分组实验一组用:平面镜、玻璃板(含底座)、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8 K 白
纸一张、小纸片一张、刻度尺一把、三角板一套。
共分12 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我脑后有眼,这是真的吗?”学生回答:“假的。
”教师继续问:“能不能实现这样的效果呢?”学生回答:“能。
”教师继续问:“如何实现?”学生回答:“借助平面镜。
”从而引出课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再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新课学习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 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选择的实验器材,向学生示范并说明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做法(在此渗透了一种重要的物理科学方法“等效替代”)。
目的:(1)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
(2)研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①像下图那样,将一张8 开的白纸铺在在水平桌面上,将带底座的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
②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
③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
改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④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实直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位置的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下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直。
⑤把测量结果填写下表中。
2. 学生分组实验
以上把教材的演示实验再改为学生实验,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总结,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3. 在实验基础上得出成像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怎么知道的?②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怎么知道的?③平面镜中成是实像还是虚像?怎么知道的?答: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
因为无论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是远还是近,一支蜡烛与另一支蜡烛的像总是重合的。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因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③平面镜中成的是虚像,因像无法承接在光屏上。
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1)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2)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4)平面镜中成的是虚像。
(二)平面镜成像原理
对于平面镜的像是靠光的反射形成的,我们能看见物体,是因为有光射入眼睛,我们也能看到物体在平面镜里的成像,成像的光是从哪里来的呢?边板画边讲授,进行解疑,具体做法可按下面步骤进行:
1. 在黑板上画出平面镜,先给出一个发光点S。
然后提问学生:
你们知道S 能发出多少条光线,方向如何?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线有多少条?其实S 能向四面八方发出无数条光线,所以射到平面镜的光线有无数条。
2. 让学生选出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再选出另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
这两条反射光线沿传播方向能否相交?如果人的眼睛正处于这两条光线传播的路径上,会觉得这两条光线是从哪里发出的?并在图上画出一只眼睛。
分析可知:
①这两条反射光线不能相交。
②当眼睛正处于反射光线的路径上时,根据光线直进的经验,眼睛会觉得反射光线好像是从它们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的交点S1 发出的。
边讲边把这两条反射光线用虚线向镜后延长,得交点S′。
4.由上可知:
① S′是S 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延长线的交点。
但镜子后面实际上并没有这个发出光线的点,所以S1 叫虚像。
②物体上的每个点在镜子里都有一个像点,所有的像点就组成整个物体的虚像。
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三)知识应用
1. 完成小试卷的两个练习题。
2. 介绍我国古代铜镜,香港的汇丰银行大楼等。
三、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 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和成像原理。
2. 平面镜的应用:成像和改变传播的方向。
四、板书设计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一、平面镜成像
1. 特点
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2. 原理: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像。
二、平面镜的应用
1. 成像。
2. 改变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