斫琴名人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172.50 KB
- 文档页数:4
古琴琅琊榜中国十大斫琴师作者:来源:《中华手工》2016年第03期裴金宝苏州吴门琴社社长、斫琴大家,在斫琴界素有“南裴北李”之称。
一是斫琴最早,二是他所斫古琴、斫琴论著最受古琴界欣赏。
裴琴清、实、坚、精,余韵极润而美。
裴琴的仿古断纹,可称当今第一。
裴金宝修复过诸多唐宋古琴,于琴制尤为留心。
制琴极精而少,每有良琴出世,常被视为传世之作。
李明忠著名古琴演奏家、西安古琴非遗传承人,当代斫琴师里的一座高峰。
与裴金宝先生并称“南裴北李”。
所斫之琴极其重视细节,以“纯和润泽”著称。
其百衲琴天下闻名。
因产量小,非常难得。
他曾修复过多张唐宋名琴,其著作《斫琴随笔》是古琴制作工艺的宝贵资料。
张玉新江苏扬州广陵派琴家、斫琴名家,著有《琴中无相》。
早年为制漆国手,对古琴漆工艺最为精通,所制蕉叶琴多为当代名琴。
与其师合制的琴曾作为国礼赠送给法国前总统希拉克。
所斫古琴音色清劲古朴,造型绮丽细腻,被誉为“琴中官窑”。
南京青奥会开幕式所用古琴,出自他手。
马维衡江苏省古琴非遗传承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现代广陵派琴家。
少学昆曲,1986 年师广陵派胡兰、胡萌乾学琴,后从事老琴修复工作。
所斫之琴造型古朴,音色松透圆润,有一种苍古之美。
被誉为“马琴”。
倪诗韵著名斫琴家、梅庵琴派第4代传人、江苏省古琴非遗传承人。
自幼喜爱古琴,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究古琴制作,拜梅庵派琴家王永昌先生为师,系统学习梅庵琴曲,斫琴亦得其指点。
其斫琴艺术得到琴界肯定。
“倪琴”造型古朴秀气,音韵细致美妙。
田双琨“虞田琴斋”主人、北京斫琴名家,人称“古琴田”。
曾在北京民族乐器厂制作古琴等乐器。
1958年,被派到民族音乐研究所师从中国著名古琴演奏、制作大师管平湖先生,是管平湖先生唯一斫琴弟子。
所斫之琴浑厚圆润、纯淡韵长,受到查阜西、邓修良等名家好评。
王鹏钧天坊创始人、北京市古琴非遗传承人,著有《钧天斫琴录》。
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乐器工艺系制作专业。
曾修复唐代名琴“九霄环佩”、宋琴“龙吟虎啸”等上百张名琴。
古琴斫琴师、古琴演奏家—李一凡李一凡—中国斫琴家,古琴演奏家。
自幼学习音乐,对中国传统音乐艺术情有独钟。
师从于中国著名古琴演奏家、教育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吴文光先生。
现任郑州市古琴艺术协会会长,中国古琴学会河南艺术中心主任,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制作技艺传承人。
李一凡所制古琴,音色纯净、幽雅,底音浑厚,高音清亮圆润,散音如钟鼓之声古朴、稳重、深远,泛音像珍珠一样明亮,深受广大琴人的喜爱,得到了多位琴家和很多琴友的赞赏。
李一凡举止投足都给我一种恭敬虔诚、儒雅的学者之气,为人忠厚而心底善良。
李一凡所制古琴,音色音色纯净、幽雅,低音浑厚,高音清亮圆润,散音如钟鼓之声古朴、稳重、深远,泛音像珍珠一样明亮,业内认可度很高。
他本人却极看淡这些——“做一张好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掺杂进去太多欲念,一丝杂音都是立马能被识别出来的。
”作为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李一凡因为长期斫琴而留下的老茧向我们显示了这位斫琴人的执着,从此这最古老的乐器在中原“此音不绝有传人”。
李一凡浸淫古琴多年,亲斫古琴名曰“文琴”,而又有北方特色,亦为北方琴。
其琴质地精良,细腻流畅,音色悠远、绵长,受到了业内古琴名家、前辈们的一致好评。
其结合独特斫琴理念,更是将古琴文化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通过多年不倦的研习,探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李一凡先生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先进的、完整的斫琴工艺。
李一凡先生始终秉承着以发展传统古文化的信念,从而执着追求,以琴鉴史,以琴明志。
生活就像河流的回旋,像大海的波涛,像人们的饮食,看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
享受着现代人的生活,又想去品味远古的风雅,矛盾的人生矛盾的生活。
2000年,李一帆是河南博物院古典音乐乐队的一名古琴演奏员。
最初的日子里,他像着了魔一样,爱琴到了痴迷的境界。
当时,博物院除了一张演出用琴和展厅的文物古琴外,手头没有任何资料。
陈卫国为斫琴良材“三顾茅庐”
古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有着三千年以上历史,被古代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传承至今浓缩着中华文明的渊远文化。
而斫琴的技艺,也随之充满了人文气息。
陈卫国作为一名斫琴师,对斫琴技艺十分讲究,始终严格的遵循着师傅传承下来的手艺,其中对斫琴良材颇为执着。
一次路过某地偶遇村民正在扒一座老旧房屋,发现其房梁是一老杉木,正是制作古琴的难得珍品,激动之下便上前求购。
仓促之间陈卫国先生并未得偿所愿,依依不舍离开之时,还不忘叮嘱千万不要随意处置这根老房梁。
回家之后,陈卫国先生更是连夜准备,第二天再次回村求购。
因为各种原因,陈卫国先生又一次失望而归。
然而两天之后,准备充分的陈卫国先生第三次踏进这户村民家中。
最终,这位村民被陈卫国先生的执着所打动,同意将老房梁出售给陈卫国先生。
虽然花尽了积蓄,但得到珍贵良材后的激动之情还是让陈卫国先生坐卧难安,待这根老杉木如同稀世珍宝。
陈卫国先生接触古琴近三十年,斫琴也有二十余年,对古琴由盛到衰再受到追捧十分感慨,同时也担忧,随着森林资源的消耗,斫琴良材越来越难寻,为了一副良材,往往要奔波全国各地。
再过几年,也许稍好的木材都会变得稀少,到时候古琴行业又会迎来一个巨大的挑战!
因为优秀的良材和无数心血是酝酿一架好琴不可或缺的条件,无
论哪方面偷工减料都不可能做出一架好琴。
对这方面,陈卫国先生难得的不通人情。
陈卫国先生一直认为,斫琴是一门古老的技艺,每个动作、每道工序,都需要全身心投入,每一个决定,都要“瞻前顾后”,马虎不得!
工作室中传出的那一声声沉稳的刀削斧凿之音,正是对这门技艺以及陈卫国先生斫琴态度的最好诠释。
小巷斫琴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小巷斫琴人阅读理解示例如下:
小巷斫琴人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职业。
他们主要负责制作古琴和其他弦乐器,并在小巷里出售和演奏。
这个职业起源于古代,一直流传至今。
小巷斫琴人的职业要求非常高。
他们需要精通木材选择、乐器制作和音乐演奏等方面的技能。
首先,他们必须选择最优质的木材来制作乐器。
然后,他们需要用最先进的工具和技术来制作乐器。
最后,他们必须掌握音乐演奏技巧,以便在演奏中展现出乐器的最佳效果。
小巷斫琴人的工作非常艰苦,需要长时间站立和工作。
但他们却以此为乐,因为他们热爱音乐和乐器制作。
他们制作的乐器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能够表达出音乐的深层内涵。
小巷斫琴人的传统职业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受到重视。
他们的乐器被广泛应用于古典音乐、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等领域。
他们的作品也在国际上受到广泛关注和赞誉。
小巷斫琴人的职业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
他们用心制作每一件乐器,并将其视为艺术品。
他们不仅注重乐器的演奏效果,更注重乐器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小巷斫琴人的传统职业是一个值得尊敬的行业。
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能够表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这种传统职业,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做出自己的努力。
古琴学问深邃穷尽一生探微——访斫琴师宋朝寒作者:孟建军来源:《乐器》 2019年第12期本刊记者/孟建军中国古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距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
古琴被视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乐海公司自创建以来,以生产弹拨乐器(扬琴、琵琶、阮、古筝)著称于世。
十年前,为了弘扬古琴文化,传承古琴斫制技艺,乐海公司在传统弹拨乐器制作中又增添了古琴制作项目。
公司聘请了北京资深的斫琴师孙庆堂先生担任技术顾问,向年轻人传授斫琴技艺,其中有一个小伙子有幸成为孙庆堂师傅的徒弟,他叫宋朝寒。
年少进入乐海学习多种技能今年36岁的宋朝寒2000年跨入乐海公司的大门,至今从事乐器制作已有19个年头。
小宋刚进乐海公司的时候并没有学习乐器制作,他开始接触的是难度不算大的扬琴拴弦工艺。
小宋称当初进入乐海公司目的很单纯,不过是找一个谋生的活计。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对于一件乐器而言,任何一项环节都不可或缺,犹如扬琴缺少弦钉、滚轴、琴弦,它就不是一件完整的乐器。
在认识上提高以后,小宋对乐器制作多了一丝敬畏,多了一层热爱。
一年多以后,他改学扬琴调音。
调音技术含量很高,对工作人员的耳音和听力要求很高。
在调音岗位上,小宋干了四五年,虽然积累了一些调音技巧和经验,但因为长时间调音,他养成了屏住呼吸调音的习惯,结果一调音他就习惯憋着气侧耳聆听,最后竟发展到不能自由呼吸的程度,用他的话说成了一种职业病。
为此,小宋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在家休养调整了两年。
身体状况好转后,他重回乐海公司,改学扬琴琴码雕刻技术。
此时,孙庆堂师傅被聘请到乐海公司,古琴即将上马。
公司领导放眼物色一些热爱乐器制作的精明强干的青年人跟随名家学习斫琴,领导把目光锁定在宋朝寒身上,打算让他师从孙庆堂师傅学习古琴制作,欲将其培养为青年骨干技师。
师从斫琴名家进入古琴领域孙庆堂师傅早年就在北京前门打磨厂“振声斋”学徒,擅长三弦、琵琶、阮等弹拨乐器的制作。
1976年,在由文化部组织的琴、筝、瑟改革小组里,他与吴景略、李祥霆、龚一等古琴名家一起研究古琴改革,从那时起,他开始学习古琴制作,并与李祥霆一起到故宫测量过唐琴“九霄环佩”。
共鸣腔,用阴阳之木(从琴的整体来看,古琴面板为阳木,底板为阴木,古琴选材主要以桐木、杉木、梓木为主。
有的古琴面板为桐木或者杉木,底板为梓木,被称为“阴阳琴”;若面板底板都为同样的木材制作,则称为“纯阳琴”)中承生漆鹿角灰黏合而成,故其音响深沉浑厚实,有古朴苍茫的神韵,弦之声苍古,振动时间久,故其余音修长不绝,有绕梁之韵。
古琴的形制,紧凑的结构像一个匀称完整的人体,琴头、琴额、琴颈、琴项、琴肩、琴腰、焦尾、雁足完美地契合了人体的多个部位。
琴身长3尺6寸5分(约119厘米),代表一年有365天;古琴有13个徽,代表着一年有12个月及闰月;琴面呈弧形,琴底平直,象征着天圆地方;琴底有一广一狭两开孔用于发声,名曰“龙池凤沼”,龙池8寸(约26.7厘米)汇通八风,凤沼4寸(约13厘米)和合四气;琴面凸起的硬图1 张浩古琴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古琴的天籁之音离不开斫(zhu ó)琴师的贡献。
来自先秦著名乐师师旷故乡山西洪洞县的张浩(图1),是山西省太原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法手斫古琴技艺传承人,他秉承唐代斫琴工艺、工序,潜心研艺,在斫琴的世界里游走打磨,承传着蕴含在古琴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斫音传古韵张浩的斫音琴社在太原市城乡接合部杏花岭区,古色古香的传统院落,在宽敞的院中,各式各样的古琴斫制工具与原料有序地缀在背景墙上,四处绿荫葱葱,处处散发着古典雅致。
古琴不仅是一件乐器,也是一件载道之器,其上承载着中华5000年的文化意蕴。
整个琴体就是文/白英木叫岳山,代表高山,中间长长的琴弦象征流水,体现出“山高水亦长”的大自然之美。
斫琴亦斫心古琴距今已有超过4000年的历史,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爱不释手的乐器。
2003年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制作古琴称为“斫琴”,技艺极其复杂,根据工艺流程,需经过择材、制图、造型、槽腹、合琴、试音、裹布、刮灰、打磨、上漆、上徽、擦漆、上弦等十几个步骤200多道工序,需要3~5年时间才能完成。
匠心工坊斫琴是琴人的 一种情怀一一访斫琴师潘珠军本刊记者/孟建军1989年,潘珠军从江苏淮安师范学院毕业,开始 了教书育人的生涯。
2002年他来到了扬州,一头扎进了方兴未艾的扬州琴筝制作行业,从此扬州筝乐缭绕 的天空,也汇入了潘珠军手挥筝弦弹奏出的乐音。
—28— Musical InstrumentMagazine匠心工坊技7lt 天迪潘珠军给自己的古筝起了 •个很文雅的名字:板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清代“扬 州八怪”中以画竹闻名于世的郑燮。
郑燮号称板桥,诗书画三绝,是“扬州八怪”代 表人物。
潘珠军将自己的古筝品牌贴上“板桥”标签,以示他对板桥先生的才学、人 品、风骨分外景仰。
当年在师范读书时,潘珠军学的是音乐教育,各种乐器他都接触过,尤其擅长吉 他、钢琴。
同时他还钟情书法绘画,很早的时候他就出版过书法字帖,故他骨子里就 流着文人雅士的热血,视板桥为偶像就不足为奇了。
潘珠军还去扬州八怪纪念馆,感 受先贤遗存的精神,触摸令他心驰神往的墨韵书香。
随着国内古琴热的现象在全国范围内蔓延,扬州许多制作古筝的厂家也开始从单一制作古箏转为古筝、古琴齐头并进。
说起最初与古琴结缘,潘珠军坦言,第一次见到古琴,还是他在淮安师范读书时,在他的书法老师姚杰山先生那里。
万籁俱寂之时,先生便会在阁楼抚琴。
据姚杰山先生讲,这张琴是他依据有限的资料自斫的。
善于书法的姚先生在琴头上写满了俊秀小楷,书香味十足。
从此,古琴庄严神秘的形象深深印在了他的脑海里。
许多年过去/,即使跨入了古筝制作行列,潘珠军也未敢轻易染指古琴斫制,因为他始终认为,斫琴本该是文人雅士所为,艺术修为没有达到一定程度,亦或是胸无点墨的工匠怕是做不好这件事。
高雅的古琴非凡夫俗子所能驾驭,纵使能够斫其型,也是徒有其表。
斫琴太过神圣的想法令他始终对古琴敬而远之。
潘珠军在以后的岁月里先后接触到南京的陶艺、香港的唐健垣、北京的王鹏、陈逸墨、扬州的朱正海等诸位琴界名家,古琴神秘的面纱渐渐滑落。
《斫琴图》故乡的古琴人
李钺
【期刊名称】《今日中国:中文版》
【年(卷),期】2010(000)006
【摘要】2003年11月7日,中国占琴艺术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总页数】3页(P30-32)
【作者】李钺
【作者单位】本刊记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
【相关文献】
1.历代古琴斫琴人录 [J], 摩尼天虹
2.将后半生交付于琴——访古琴斫制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洪崇岩 [J], 李志伟;吴梅
3.\"琴道\"是我一生的追求——记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斫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致俭 [J], 吴赛华;
4.将后半生交付于琴——访古琴斫制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洪崇岩 [J], 李志伟;吴梅;;
5.历代古琴斫琴人录 [J], 摩尼天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乐器达人———喧闹都市斫琴奇葩
【中华乐器门户网】讯:一间小小的工作室,幽幽古琴声入耳入心;三五斫(zhuo,音琢)琴人精心制作,阵阵杉木香气入鼻入肺。
这就是“炫嘉山房”带给人的独特感受。
‚炫嘉山房‛位于北京海淀区清华东路东王庄小区内,是一家以古琴制作和传播古琴文化为主的工作室。
主人苗元经过十余年的潜心研究,让‚炫嘉山房‛和他的古琴走进人们的视线。
循着‚炫嘉山房‛悠悠的琴声,记者走近苗元和这里的斫琴人(斫琴:指对古琴进行精工细作的工艺技术)。
‚我要让更多的人掌握古琴制作技术‛
苗元今年60岁。
12年前,一次陪儿子学古琴的经历让他
与古琴结缘。
‚那时候我是做木雕的,从未接触过古琴和古琴制作。
第一次带儿子去学古琴,便对古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苗元说,儿子最终没有学出名堂,自己却对古琴着了迷,甚至一发不可收拾。
‚那种低沉浑厚的琴声,以及琴声所传达出的深邃悠远的意境,似乎就是我生命中要寻找的东西。
它既是一种生命的寄托,同时也赋予我内心一种全新的力量。
‛2000年,苗元开始研究古琴,并尝试着自己做琴。
‚开始时什么都不懂,就是通过请教专家和老师,做出了我人生中第一把属于自己的琴。
外形是差了点儿,但老师们都说琴的音色还很不错。
‛第一次小试牛刀后,苗元对古琴再也割舍不下了,他放弃了当时稳定的工作,开始一门心思研究起斫琴。
‚简约而不简单‛一直是苗元十多年来追求的目标。
‚你别看这一把把古琴造型古朴简单,其实包含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
做琴看似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其实每道工序都很复杂,做的过程中不仅要用心还要用情。
‛苗元告诉记者,只要用心用情去完成每一道工序,就能制作出一把‚琴为心声,心为琴动‛的好琴。
一把古琴从选胚到最后成型往往需要七八个月的时间。
整个过程分为选胚、制胚、出型、修面、掏槽腹、做底板、合琴、裹布、上面漆等十几个步骤,复杂的制作工序和漫长的成型时间,让每一位斫琴人都下足了功夫。
也正是这种传承千年的工艺,才凸显出古琴在中国民族乐器中的高贵地位。
苗元说,十多年下来,他已经非常熟练地掌握了斫琴的技术,甚至许多研究古琴的专家和学者都来这里和他切磋制作技法。
为使古琴的传声效果达到完美,他与北京林业大学的教授一起合作,通过技术手段对古琴专用木料进行科学炭化,有效
地去除木料内的树脂残留物,从而增加木料的松透度。
‚木料里没有了树脂残留物,古琴的传声速度就快了,音色就更好了,只可惜我们的古人不懂这一技术,这在古琴制作上是一个质的跨越啊!‛谈到这一技术创新,苗元高兴的表情像个孩子。
在‚炫嘉山房‛狭小的空间里,到处摆放着精致的刻划、雕琢工具,这些工具的木质手柄让人感觉似曾相识。
‚这些工具都是我自己亲手做出来的,外边没有卖的。
你看这些手柄熟悉吧,这都是我用回收的旧台球杆做成的,也算废物利用吧。
这些刻刀、刮刀、铲刀等,都是我用废弃钢材打制出来的,全是变废为宝。
‛苗元说,别看这些工具都是用废品制作的,可是大家用着顺手方便,就连中央美院和林业大学的一些相关专业的学生用的工具,好多也都是出自苗元之手。
在苗元的工作室里,除了苗元本人还有另外几个人在做琴,他们都是苗元的学生,都是慕名来向苗元学习斫琴的。
苗元告诉记者,这些人都是古琴发烧友。
来这里只要交点学费,他们就可以从古琴的选材开始一直跟到制作结束,并且是在他的指导下亲手操作。
这期间,他们可以掌握古琴制作的每一个环节,这对于学员在古琴制作上的认知、古琴性能的把握、以及日后的使用和维护,都会起到一个非常好的指导作用。
‚这种亲身的感受会让他们更加喜欢古琴,这和他们从乐器店里随便买一把古琴是截然不同的,学习制作的过程,就是一次古琴文化普及的过程。
‛
苗元说,不是每个来这里学琴的人他都收学费的。
‚像一些发烧友我只是象征性地收取费用,但对于那些还没有工作的
大学生我是不收费的。
每年都会有一些寺庙的僧侣来学技术,他们大多都是外地的,除了免费教技术外,我还免费给他们提供食宿。
‛目前,苗元已经手把手地培养出了100多名学生。
近两年来,每年来这里学习做琴的人都有30人左右。
从2002年自己的第一把古琴诞生到现在,苗元已经亲手制作出了几百把古琴。
从去年开始,他把年制作古琴的数量控制在10把左右。
‚数量少并不意味着我的古琴没有市场,我是想让古琴的用料再好些,工艺再精湛些,制作流程再科学些。
我要让自己的时间更充裕些,让更多的人掌握古琴制作技术,这样,我们的手艺才不会断代。
‛苗元对记者说。
‚我只想要一把梦寐以求的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熟悉的唱词,古朴而富有激情的弹奏,淡淡的离愁别绪从演奏者指尖流出。
‚炫嘉山房‛工作室内,王志强演奏的‚阳关三叠‛让人深有感触。
王志强弹奏的《阳关三叠》让人回味无穷
王志强,中国斫琴文化传承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高级古琴指导教师,一年多以前与苗元相识,后来到‚炫嘉山房‛学习斫琴技术。
‚我第一次听到古琴曲就被深深地吸引了。
小时候在农村,那时候家里没有电视机,只能听收音机,一次收音机里边的一段曲子让我觉得就像天籁一般,奶奶说那是古琴曲。
后来,家里有了电视机,看电视剧《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用古琴弹奏‘卧龙吟’,真的是太美妙了。
那时候我就想,什么时候我也能弹奏出那样的曲子。
‛王志强儿时的梦想一直在脑海里回旋。
带着这种梦想,王志强离开山村当了兵,后来转业到北京,进入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他才从真正意义上开始接触古琴。
‚从2006年开始,我才有机会与一些名家学习古琴弹奏,这种机会对我来讲真是太难得了,到现在,我都在心里默默感谢命运的眷顾。
‛王志强说,自从学习古琴之后,他的生活便随之发生改变。
从当初来北京时的一无所有,到现在的车房齐全;从初来乍到时的迷惑茫然,到现在忙碌地穿行在全国大小城市讲学。
生活富裕了,他却感觉自己离当初的梦想遥远了。
‚近些年来,我一直在想在思考,总感觉记忆深处的那个画面、那个声音渐行渐远。
‛王志强说。
‚认识苗老师后,我才真正看到了自己的缺失,于是我开始学习做琴,和苗老师那样用心用情做琴。
可能是还不够用心的缘故吧,做出的几把琴总是不满意,感觉离自己想要的声音相去甚远。
‛王志强说,每把琴刚做出来的时候总是很兴奋,但过后又总感觉不是自己想要的那把,不是自己最心仪的,于是又投入全心开始做下一把。
‚我只想要一把梦寐以求的琴。
‛这是王志强对记者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他说,自从来到‚炫嘉山房‛后,他才意识到自己对古琴的了解还不够,他要在做琴和弹奏之间继续寻找记忆中的画面、记忆中的声音。
重新编辑:盛世合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