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计量概括
- 格式:pdf
- 大小:922.95 KB
- 文档页数:46
计量基础知识计量基础知识第一章计量概述第一节计量的概念一、概念1.量:现象、物体或物质可定性区别与定量确认的一种属性。
2.测量:是以确定量值为目的的一组操作。
3.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保障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它包括科学技术上的、法律法规上的和行政管理上的一系列活动。
4.计量学:是关于测量的科学,它涵盖有关测量的理论和实践的各个方面,在计量学中,测量既是核心概念,又是研究对象。
计量与测量的关系:----测量不具备、也不必具备计量所有的特点,即准确性、一致性、溯源性及法制性。
计量即属于测量而又严于一般的测量。
----计量是与测量结果置信度有关的、与不确定度联系在一起的规范化的测量。
二、计量的内容.计量单位与单位制;.计量器具(或测量仪器);.量值传递与溯源;.物理常量、材料与物质特性的测定;.测量不确定度、数据处理与测量理论及其方法;.计量管理。
----工程计量----工程计量三、计量的分类1.按综合性质分类----科学计量指基础性、探索性、先行性的计量科学研究,通常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来精确地定义与实现计量单位,并为最新的科技发展提供可靠的测量基础。
指各种工程、工业、企业中的实用计量,涉及对计量,又称工业计量。
----法制计量与法定计量机构工作有关的计量,涉及对计量单位、测量仪器、测量方法及测量实验室的法定要求。
2.按测量对象分类.几何量.时间频率.温度.光学.力学.电离辐射.电磁.声学.无线电.化学四、计量的特点1.准确性:指测量结果与被测真值的一致程度.2.一致性:在统一单位的基础上,无论在何时何地采用何种方法、使用何种测量仪器,以及由何人测量,只要符合有关的要求,其测量结果就应在给定的区间内有一致性。
测量结果应是可重复、可再现(复现)、可比较的。
3.溯源性:任何一个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都能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连续比较链,与计量基准联系起来。
4.法制性:来自于计量的社会性,量值的准确可靠不仅依赖于科学技术手段,还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
《计量基础知识概述》一、引言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
它在科学技术、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古代的度量衡到现代的高精度计量标准,计量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本文将对计量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的阐述与分析,包括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发展历程、重要实践以及未来趋势。
二、基本概念1. 计量的定义计量是指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
它包括科学技术、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等多个方面。
计量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以便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比较和应用。
2. 计量的对象计量的对象包括物理量、化学量、工程量等各种量值。
常见的计量对象有长度、质量、时间、电流、温度、压力等。
这些量值的准确测量对于科学研究、工程技术、贸易往来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3. 计量单位计量单位是为定量表示同种量的大小而约定地定义和采用的特定量。
国际单位制(SI)是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计量单位体系,它包括七个基本单位:米(长度)、千克(质量)、秒(时间)、安培(电流)、开尔文(热力学温度)、摩尔(物质的量)、坎德拉(发光强度)。
此外,还有许多导出单位和辅助单位,用于表示其他物理量。
三、核心理论1. 测量不确定度测量不确定度是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
它反映了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包括对测量过程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分析和合成,以确定测量结果的置信区间。
2. 误差理论误差是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之差。
误差理论主要研究误差的来源、性质、分类以及如何减小误差。
误差可以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粗大误差。
通过对误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3. 量值传递与溯源量值传递是将国家计量基准所复现的单位量值,通过检定、校准等方式传递给下一级计量标准,直至工作计量器具的活动。
量值溯源是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使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能够与规定的参考标准,通常是与国家计量基准或国际计量基准联系起来的活动。
什么是计量?什么是测量?
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保障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它包括科学技术上的、法律法规上的和行天上石麟管理上的一系列活动。
测量是为确定值而进行的一系列操作。
1)计量的内容有哪些?
计量的内容通常可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计量单位与单位制:计量器具(或测量仪器),包括实现或实现计量单位的计量标准、计量标准与工作计量器具:量值伟递与溯源,包括检定、校准、测试、检验与检测:物理常量、材料与物质特性的测定,测量不确定度、数据处理与测量理论及其方法:计量管理,包括计量保证与计量监督等。
2)计量是如何分类的,有何特点?
计量分为科学计量、工程计量和法制计量三类,分别代表计量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公益性三个方面,计量的特点有:准确性、一致性、溯源性、法制性。
3)计量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过程?
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
计量基准、标准是用以保证测量结果统一和准确的标准物质、标准方法和标准条件,从计量的发展历史看,计量基准经历了4 个发展阶段。
4)举例说明计量的作用和意义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计量的作用和意义已日益明显,下面略举几例。
历史上三次大的技术革命,都充分依靠了计量,同时也促进了计量的发展。
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主军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导致以机器为主的工厂取代了基本的手工作坊。
以电的产生和应用作为基本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更加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核能及化工等的开发与应用,导致了第三次技术革命。
计量基础知识计量技术概述计量:是计量学的简称,是研究测量、保证测量统⼀和准确的科学,实现单位统⼀和量值准确可靠的全部活动。
计量的被测对象:主要是测量仪器和测量标准。
计量的主体⾏为对象是量:量是:⼀切现象、物体或物质的量可以定性区别与定量确定的⼀种属性。
既要分清量的性质、⼜要确定量的值,是计量的最终⽬的。
⼀切可以测量的计量测试都是计量的范围。
⼗⼤计量专业包括:1、⼏何量计量2、热学计量3、⼒学计量4、电磁学计量5、⽆线电电⼦学计量6、时间频率计量7、光学计量8、化学计量9、声学计量10、电离辐射计量计量的⽬的和基本任务:保证测量单位统⼀和量值准确⼀致。
计量的发展,⼤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古典计量阶段:2、经典计量阶段:1875年⽶制公约的签订。
以宏观实物量具(⽶原器、千克原器)为计量基基准。
3、现代计量阶段:基本标志是由原⼦、分⼦理论专项量⼦理论、由宏观实物基准转向微观量⼦基准。
长度、时间、电压、电阻等已被国际上确定,质量、电流等基准也在过度之中。
计量的基本特点1、准确性:是计量的重要任务,⽬的。
2、⼀致性:量值和单位的统⼀。
3、溯源性:是保证准确性和⼀致性的⼿段。
4、法制性:是遵守的准则。
量和单位的术语 1.量现象、物体或物质可以定性区别和定量确定的⼀种属性。
现象、物体或物质的特性,其⼤⼩可⽤⼀个数和⼀个参照对象表⽰。
1)⼀般概念的量:长度、电阻、物质的量;2)特定量:某量块的长度、某电阻的电阻;3)参照对象:可以是测量单位、测量程序、标准物质或其组合;4)量的符号:⽤斜体表⽰。
量值:数值乘以参照对象所表⽰的特定量的⼤⼩。
例如:某棒的长度为5.34m,5.34是数值。
注:同类量、特性相同的两只组合在⼀起。
他们之间不能相互⽐较。
同种量,特性相同他们之间可以相互⽐较⼤⼩。
量制:彼此间由⾮⽭盾⽅程联系起来的⼀组量。
基本量:在给定量制中约定选取的⼀组不能⽤其他量表⽰的量。
(⼀组量是指国际单位制中的7个基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