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部编语文《绝句》教学记录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本三年级下册语文《绝句:迟日江山丽》精品教案《绝句》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美丽的景色。
前两句描写了春天美丽的景色,后两句具体描写燕子和鸳鸯,一静一动,生动地表现出春天充满生机而又自然和谐的气氛。
《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为惠崇的画题的诗。
诗中既依画面所绘,又融进作者的想象,刻画了一派江南春天的景象。
《三衢道中》是诗人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写出了他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古诗教学,吟诵是重点,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
让学生结合插图,自读了解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感觉、色彩、气味等方面认识更加清晰。
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诗的韵味,理解诗意。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1.出示图片: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看到这美丽的景色,你的头脑里跳出了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吧!2.你们又想起了哪些古诗呢?预设:《春晓》《咏柳》。
3.春天在我们的眼中是美丽的,今天我们学习的《古诗三首》中的前两首古诗,就是描写春天的,我们一起看一看在诗人的眼中春天是怎样的。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以色彩明丽的图画刺激学生的视觉,调动积极性,在头脑中搜索“春天”,激起探究古诗内容的欲望。
二、解读诗题,了解作者1.质疑:第一首诗,是描写春天的诗,但是,从题目怎么也看不出与春天有关。
“绝句”是一种诗歌体裁,它的特点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五个字的简称五言绝句,七个字的简称七言绝句。
诗人以“绝句”为题,是因为事先没有想好题目,就用这种诗的体裁名称作了诗题。
2.了解作者。
学生汇报搜集到的资料。
老师做适当的补充。
杜甫,字子美,汉族,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电子教材】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篇一1.知道“荣、燕”等七个生词;能写12个新单词,比如“普通话,鸭子”。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阅读和背诵古诗,并能听写绝句。
感受这首诗中蕴含的春意。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阅读和背诵古诗;通过听写写“绝句”。
教学难点:能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了解古诗词的大意。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课程:第一课时一、打开问题并进行介绍,并澄清任务1、导语导入:我们唐代有两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美称的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的杜甫。
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
板书课题2.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学习古诗《绝句》。
3.补充绝句知识。
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
根据每个句子的字数,它们可以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设计意图:导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绝句是诗歌体裁。
】二、第一次读古诗,感受古诗的节奏1.出示初读要求:(1)大声朗读,朗读正确的发音,并通读这首诗。
(2)同桌互相正音。
2.逐句阅读并核对。
该课件显示“深夜”、“泥水融化”和“鸳鸯”等单词,并纠正发音。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4.一起读古诗,读古诗的韵律和韵味。
三、了解诗意,想象春景1.杜甫的诗中有图画。
结合课本插图,自己阅读古诗,看看诗里画了什么?想象一下。
诗中有天、江山、春风、花草、泥、燕、沙、鸳鸯。
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诗中的画。
师相机总结古诗的意思。
2.诗中不仅有美丽的春天,还有它的气味?诗中写道:夕阳下的江山(),春风和鲜花()。
3.美丽的春色吸引了许多小动物们。
自学三、四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4.燕子在诗中做什么?为什么要飞来飞去?诗中一对鸳鸯在做什么?你为什么睡得这么香?【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诗想象、看课本插图并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中所写的春天的美景。
三年级下语文《绝句》教案(通用5篇)教案及反思三班级下语文《绝句》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人民老师,常常需要预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教案应当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三班级下语文《绝句》教案(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关怀。
三班级下语文《绝句》教案1一、活动目标:1、理解古诗的内容,学习有节奏地朗诵古诗,感受韵律美。
2、理解古诗中关于字词的含义,萌发对祖国的奇妙河山的宠爱。
3、领悟古诗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4、情愿欣赏古诗,感知古诗语言的美丽,风趣。
二、活动预备:1、幼儿用书19页。
2、挂图《绝句》。
3、语言磁带。
三、活动重点:学习有节奏地朗诵古诗,感受韵律美。
四、活动难点:理解古诗中关于字词的含义。
五、活动过程:1、出示挂图,激发幼儿学习爱好。
2、启发幼儿叙述画面内容,学习古诗。
(1)老师以提问的方式启发幼儿描述画面内容。
(2)在幼儿叙述的基础上,用古诗的第一句话进行概括,学习相关字词。
3、完整地欣赏古诗。
(1)这四副图连起来就变成了一首美丽的诗,题目叫《绝句》,大家来欣赏一下吧。
(2)播放录音,幼儿欣赏,进一步学习古诗《绝句》。
(3)引导幼儿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4、幼儿和老师一起朗诵古诗。
5、简要介绍古诗的——杜甫。
六、教学反思:学习古诗《绝句》时,我请两位会念的幼儿当小老师,孩子们都学得特殊认真,始终关注两位小老师,没几遍孩子们都会背了。
学会后,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要当小老师,我满意了小伴侣的愿望。
对于孩子来说,老师在他们心目中是多么神圣与宏大,而在实践中他们又有了切身的体会。
此后,孩子们学诗的爱好日益深厚,更主要的是它使自信回到了孩子的脸上体验到了学习的欢乐,作为老师又何乐不为之呢?三班级下语文《绝句》教案2一、教学目标1、会认“绝、鹂”等6个生字,会写“绝、含”等4个生字,把握“行”1个多音字。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绝句》。
3、理解古诗《绝句》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绝句》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绝句》是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古诗。
这首诗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
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神的篇章。
我抓住了杜甫“诗中有画”的特点展开想象,感受春色之美。
二、说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生字,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四、说教法学法我首先让学生结合插图,自读古诗,了解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再结合图片,小组交流领悟作者描绘了衣服怎样的画面。
抓住杜甫诗中“一动一静”的描写读出春的生机与和谐。
适当拓展赏析,一方面增加学生背诵方面的积累,另一方面蓄积对春天的美好感受。
不足之处我缺乏教学激情,致使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参与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
五、说学情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对所读的课文质疑,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并能联系上下文对相关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具备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教学准备】:课件、翻页笔、田字格。
六、教学过程:(一)猜诗导入,了解作者(I)猜诗导入1.我知道很多同学喜欢看《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有一项比赛是看图猜古诗,你们想试试吗?2.顺次出示三幅图,根据画面猜出一联诗。
3.出示三联诗,观察这三联诗都和什么有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和“春天”有关的古诗。
(板书:春天)(II)了解作者1.板书题目和作者。
学生跟着书空,齐读。
2. 我们来了解一些有关绝句的知识。
(出示绝句知识。
)指名朗读。
3.你对杜甫有哪些了解呢?出示作者简介,指名朗读。
(二)、自学古诗,朗读正音(I)自学古诗1.出示自学要求。
(1)自己用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注意诗歌朗读的节奏。
(2)结合注释和插图,自己试着了解诗意。
《绝句(迟日江山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古诗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三年级的孩子已经能熟练地背诵了,但是可能并不懂诗意。
而且,古诗的语言凝练,如,“鸣”、“上”、“含”、“泊”等词语的理解。
“西岭”、“东吴”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又离孩子的生活较远。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正确朗诵诗歌,看图、随文认识生字“鹭、行、鹂”,正确规范书写“绝”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情。
教学重点:1..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情。
2.爱古诗,有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自觉。
教学难点:1.能借助图画读懂“窗含”、“门泊”及相关诗句的意思。
2.展开想象,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读出画面感。
教学过程:一.课前朗诵古诗诵读已学古诗,引出本节课所学内容。
二.导入师: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美妙的画。
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绝句》。
三.走近古诗教学生字“绝“。
板书:绝句简介“绝句“出示例诗,了解五绝,七绝。
出示《绝句》,是几言绝句?指导朗读。
A.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出古诗的节奏。
B.师配乐范读。
C.生齐读。
过渡:听到大家的朗读,诗人杜甫一定也很开心。
四.简介杜甫。
五.整体感知1.春天到了,外面莺歌燕舞,当他往窗外一望,你们猜他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按照从近到远、从下往上的顺序观察图画。
2.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么样?3.所以杜甫将这美丽的景色写在诗里,他的意思是想让没有到过浣花溪的也能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板书:意)过渡: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展开想象的翅膀,你会发现这首诗是一幅特别美妙的画。
六.精读感悟出示自读提示。
,引导学生读出画面。
集体交流(1)学习第一句诗。
A预设: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歌唱。
B师从哪个词语想到黄鹂鸟在翠绿的柳枝上歌唱。
(引导说出“鸣”字)C出示画面和鸟叫的声音,指名朗读。
D小黄鹂鸟,你在唱什么呀?E这个画面还有声音。
板书“有声”(2)学习第二句诗。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一、新课导入1.师述: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以描绘美景为主题的三首古诗,看看古人是怎样通过诗歌的形式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的。
请欣赏:2.〔PPT出示:春天和初夏美景的图片。
〕2.板书课题:1 古诗三首3.〔回忆学法并板书:古诗学法: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
〕二、目的引领知识与才能1.会认“鸳、鸯、惠、崇、豚、减”6个生字,会写“融、燕、鸳、鸯、惠、崇、芦、芽、梅、溪、泛、减”12个生字。
2.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三首诗写了怎样的景象。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根据注释理解诗意,结合诗意,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学习重点: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理解古诗的意思。
学习难点:在比拟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学法指导:〔供老师参考〕初读诗歌,模拟老师的范读,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再读诗歌,边读边想象画面,说一说前两首诗分别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后一首诗又写了初夏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结合自己的认识体会诗人的感情。
最后,在理解的根底上,熟读成诵。
三、字词运用〔PPT出示〕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把诗读通顺。
融〔róng〕燕〔yàn〕鸳〔yuān〕鸯〔yāng〕惠〔huì〕崇〔chóng〕芦〔lú〕芽〔yá〕梅〔méi〕溪〔xī〕泛〔fàn〕减〔jiǎn〕迟日燕子鸳鸯惠崇晚景蒌蒿〔lóu hāo〕河豚〔tún〕泛尽绿阴黄鹂2.检查字音,交流重点字词的理解。
迟日:春季太阳落山渐晚,所以说“迟日”。
泥融:这里指泥土湿软。
《古诗三首》教案(读中感悟)【教材分析】本课包括三首古诗:《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
《绝句》是杜甫的一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
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
《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的一首题画诗。
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
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
《三衢道中》是南宋诗人曾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首句写出行时间,次句写出行路线,第三句写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的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
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有一定的基础,并知道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在读诗节奏、情感渗透方面还需要指导。
由于是四行诗句,学生在课堂上较易完成背诵。
在教学本课时,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融、燕、鸳”等生字,正确读写“鸳、鸯、惠”等生字。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绝句》。
3.感受诗文的意境,体会诗人对美景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能借助书中注释和资料来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想象再现诗句描写的画面,进入意境,共鸣情感。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走进春天,去欣赏春天的美丽景色。
(课件:几幅春天美景图,配上音乐,让学生感知春天的美好)2.过渡:欣赏完了春天的美景,我们一起学习一下有关春天的一首古诗,看看诗人们是如何通过使用手中的笔把美好的春景留住的吧。
(教师板书题目《绝句》,学生齐读。
)二、走进古诗,了解作者播放杜甫简介ppt,让学生了解作者生平。
请学生简单概括诗人生平。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代表作:“三吏”“三别”。
部编版三年级语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绝句》【说课稿】2篇【篇1】一、说教材《绝句》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
本单元的主题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画面明丽,语言形象,情感欢悦,意蕴畅达,鸣叫的黄鹂、飞翔的白鹭、高山上的积雪、待发的船只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图画。
“黄、翠、白、青”描绘出明丽的色彩,“千秋雪”表现时间的永恒,而“万里船”又让人联想起广阔的空间。
这首诗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为我们展现了成都杜甫草堂明媚的春色,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
(一)说教学目标为了让二年级学生认识更多的生字,能够流利有韵味的朗读古诗,通过品读古诗感受大自然之美,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会认、会写诗歌中的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古诗,理解诗意,读出诗的韵味。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识记生字,领会诗意,读诵古诗。
(三)教学难点:读出诗的韵味,体会大自然之美,感悟诗人愉快的心情。
二、分析学情在经过了一年的语文学习后,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语文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各种学习活动。
在此之前,他们只学过《画》,《静夜思》《山行》,《草》等简单的古诗。
在课外也有一部分小朋友积累了一些古诗,但也只是会读会背,对于诗的意思、诗的意境,并不能领会。
但是他们又很喜欢古诗,因为短小,读来朗朗上口,他们能很快背诵下来。
教学中我准备把重点放在故诗意境理解,不是一字一句的理解,而是明白大致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通过朗读,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意境。
三、说模式本课的教学,我力求把诗歌的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整个教学程序我设计了5个环节: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初读古诗,识记生字解读诗题,了解作者朗读古诗,感悟诗意诵读古诗,体会情感四、说设计(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新课伊始,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望庐山瀑布》,谁能背一背。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会认“鸳、鸯”等6个生字,会写“融、燕”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绝句》。
3.能借助课文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能借助课文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策略1.识字写字识字:引导学生在初读古诗时读准字音,再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或“加一加”等识字方法识记字形,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关于字义,可以采用组词的方式进行理解,还可以借助图片或视频理解“鸳鸯”和“河豚”。
写字:教学时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书写方法分小组交流书写要点,教师重点指导容易写错的字,如“融、燕、崇、溪”等。
“融”的左下部分只有一横;“燕”的上面部分是“廿”,第四笔是短横;“崇”的下面部分是“宗”,不要写成“示”;“溪”的右下部分是“大”。
教学时可以在课件中用彩色突出这些易写错的部分,加深学生的第一印象。
2.朗读教学三首古诗朗读起来轻快而愉悦。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诗中的景色展开想象,配上合适的音乐,在教师富有画面感的描述中,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绝句》一诗的前两句,朗读的速度可以缓慢一点儿;第三句从“融”字开始语调上扬,语速加快,重点落在“燕子”一词上,拉长重读“燕”字,轻读“子”收尾,读出燕子的轻巧灵动;第四句语调轻柔舒缓,读出悠然闲适的感觉。
《惠崇春江晚景》第一句中“竹外桃花”要一气呵成读完,重读“花”字,“三两枝”慢读,读出画面的层次感,体现桃花的错落有致;第二句中“暖”字要拖长,读出温暖的感觉,引出“鸭先知”;第三句,语速加快;第四句语调上扬,节奏放慢,突出“河豚”“欲上”,给人想象的空间。
《三衢道中》第一句重点读好“日日晴”中的两个“日”字,第一个“日”字读得稍长一点儿,稍重一点儿,语调上扬,读出“晴”带来的意外之喜;第三句语速加快,重读“路”字,结尾语调上扬,声音延长,读出意犹未尽而充满期待的感觉。
1古诗三首之《绝句》说课稿《绝句》说课稿一、说教材《绝句》是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这首是杜甫所作的五言绝句。
诗歌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美丽如画的景色。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这两句描写了春天美丽的景色。
仅用10个字就囊括了阳光、江山、春风、花草及其香味,从而调动读者多种感官去感受、体会春天的美好景色。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集中笔墨具体描写燕子和鸳鸯,这一静一动,生动地表现出春天充满生机而又自然和谐的气氛。
二、说教学目标1.了解《绝句》的内容及诗中景物的季节特点。
2.学会生字“绝”,了解“绝句”特点。
3.带领学生动用多种感官,了解诗中景物的季节特点,体会春天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点教学重点:通过诗歌词句体悟春景之美,体会诗人诗情。
教学难点:理解“迟日”的意思,了解绝句特点。
四、说教法学法1、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本课采用导读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以读代讲法等教法。
2、本课将“读书、思考、感悟”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并穿插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
五、说学情从三年级开始,学习需要拿出真本事。
三年级课程似乎一下子变得难了,许多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
一、二年级的时候,有的孩子比较聪明,不太认真学习也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然而到了三年级就没有那么简单了,稍有马虎,学习成绩就有可能滑下来。
因此教师在学生这个年级教学更应该注重教学和学法。
六、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欣赏春天的图片。
2.结合刚看到的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课文或古诗,背出一两句。
(二)、朗读引入课文,了解作者1.教师范读古诗《绝句》。
2.解题。
结合字典了解“绝句”,是一种古诗体,每首四句。
(补充: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五言绝句,简称五绝。
)3.介绍作者。
《绝句》教学记录
古诗,语言精湛,内涵深刻,意境高远,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规定: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标准》还指出: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为了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为了更好地认识、吸收和传承丰厚博大的祖国文化,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重视古诗的教学,更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为了提高古诗教学的实效性,我在教学《绝句·迟日江山丽》一诗时,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一、运用字理,析解诗题
教学伊始,我是这样帮学生析解诗题的:
1.幻灯片演示“绝”字的演变过程:“—甲骨—金文—小篆—楷书”帮学生理解“绝”的本义为“截断丝”,引申指“截断、断开、不连接”;
2.启发学生将“绝”与“句”的意思联系起来,并借助字典,了解“绝句,就是古代格律诗的一种,仅有四句,相当于截取律诗的一半,又叫截句、断句。
3.简单了解绝句有五绝、七绝之分。
每句诗有五个字,就叫五言绝句,每句诗有七个字,就叫七言绝句。
并结合本课所涉及到的古诗,让学生当场作出判断:《绝句·迟日江山丽》是五言绝句,《春游湖》是七言绝句。
之后再联类引出杜甫的另外两首绝句,先帮学生从句数上判断这两首诗都是“绝句”,再针对每句的字数分别判断《绝句·江碧鸟逾白》为五言绝句,《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为七言绝句,这样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
最值得关注的是这首《绝句·迟日江山丽》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首以《绝句》为题的古诗,通过观察、了解“绝”的演变过程,不仅能感受到汉字的字形与字义的关系,生发出对汉字的喜爱之情,而且知道了“绝”的意思,知道了“绝句”是格律诗的一种,分为五言和七言,这无疑为绝句类古诗的再学习结结实实铺了一块砖!
二、联类诗句,丰富积累
《绝句》是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我建议学生依据插图和诗句呈现的信息回忆一下学过的描写春天的古诗,于是,由桃花、小燕子等图片景物联类引出了《春游湖》《惠崇春江晚景》《大林寺桃花》;由作者杜甫写的绝句联类引出了他另外两首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绝句·江碧鸟逾白》;由描写春天的诗引导学生诵出了《咏柳》《春
晓》《村居》等。
优秀而又经典的古诗,可以更好地提高个人文化修养,培养良好审美情趣。
而“联类”的意识融于古诗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分类背诵和积累,更能够促进他们的学习和迁移,让古诗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意境复现,生发想象
(一)为了帮学生更形象的体会《绝句》所描绘的画面的丰富与壮美,我为他们播放班德瑞的《春水》,整个教室浸润在浓浓的春意中。
伴随着清新、纯净而又充满生机的音乐,学生们思绪万千,仿佛就站在美丽如画的浣花溪畔,我这样帮学生复现诗境:师:请你低头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
生:青青的小草、五颜六色的小花、美丽的小蝴蝶
师:稍稍抬起头来往远处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
生:山坡上有一片片树林,嫩绿的叶子在微风吹拂下闪着迷人的光泽,小鸟、小燕子快乐地飞来飞去
师:再往高处看一看,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金色的阳光普照大地
师:听,是什么声音隐隐地传来
生:小溪流水的声音,叮咚叮咚、哗啦哗啦;小虫小鸟的鸣叫声,叽叽、喳喳、啾啾;风吹树叶摇摆的声音,沙沙,沙沙
是音乐敲开了他们想象的大门,任美丽如画的风景在他们的脑海中绵延不绝,任自然界的天籁之音在他们的耳畔迂回流荡。
(二)为了帮学生深刻体会由面及点,动静结合,我这样帮学生理解诗句:
泥融飞燕子
1.师:是谁在飞来飞去地忙什么呢?生:小燕子筑巢、捉虫、游戏……师:小燕子用什么筑巢?生:用湿润柔软的泥筑巢。
师:天气暖和了,泥土应已融化了。
2.你们就是诗人,听着小燕子们叽叽喳喳地唱着歌儿,看着它们飞来飞去衔泥筑巢,你的心情怎样?(快乐、高兴、兴奋)读!师:小燕子不仅为春天带来生气,同时也在享受春光及生活的美好。
再读!
3.你们就是小燕子,你们在春风中飞来飞去,一边唱歌一边筑巢看春景、闻花香,多快乐呀!读!眼看着既结实又漂亮的巢就要筑好了,内心多么激动呀!再读!
沙暖睡鸳鸯
1.嘘——看,谁睡在沙滩上?(生说或读诗句)
2.看它们睡得多香甜啊!没有人来惊扰它们的美梦,多幸福啊!再读!
3.可它们是睡在沙滩上啊,着凉可怎么办?(生:沙暖)它们睡在被太阳晒得暖暖的沙滩上,多舒服呀!再读!
至此,通过意境复现可以帮学生深刻体会到:诗人先从大处描绘了春日的景象特点,如同作画时先铺陈大背景;再着眼于小小的燕子和鸳鸯,“飞燕子”为动态描绘,“睡鸳鸯”为静态写照,以它们的一动一静相互映衬,加意细细描绘,从而将诗中的物象有机组合为一体,构成了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
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
当我们借助优美的乐曲和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努力将抽象、凝炼的诗句与具体、形象的实物联系起来时,古诗的“意境”便真的“复现”于学生们的眼前了。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手段,让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极利于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加深对古诗的理解、迁移和积累,从而大大提高古诗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