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2017版本)
- 格式:pdf
- 大小:5.80 MB
- 文档页数:92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关于自然观点的系统阐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
当今我们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进行深入研究和梳理,对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强化生态意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且长远的意义。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产生、发展的脉络出发,首先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以及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自然观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及特点。
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涵中,围绕其理论核心—实践,首先通过劳动实践,人从自然中分离出来;而后人又以实践为中介,与自然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后人在实践中又推动着自然从“天然自然”到“人化自然”的转化过程。
在研究生态文明部分,将生态文明的内涵,当前的生态问题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的当代意义进行了阐述。
论文的核心部分是通过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以及唯物史观方面对于生态文明的前瞻性及其蕴涵,从而进一步分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于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
1绪论研究背景当代社会生态坏境问题的凸现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兴起,激发了人们对自然观的进一步理论研究。
而当代对于自然观的研究己从研究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成果,从中总结、概括自然界的本源、演化规律和结构特征,即“纯”自然观的研究,开始转向以人与自然关系为基础的生态自然观的研究。
人们期待通过这些研究为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自然观的基础。
从人的方面来说,随着人类科学技术和生产实践活动对其生存发展所依赖的自然界的改造越来越使自然界成为“人化”的自然界,特别是对生态系统的污染和破坏以及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己超出了自然界的自净和承载能力,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严重影响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健康发展,迫使人们不得不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去认识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规律;从自然界方面来一说,地球自然界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其运动变化无不与所构成的各个要素或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其整体的稳定和发展本质上是由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决定的;因此,人及其社会的“自然基础”作为自然界的重要构成要素,与自然界的关系同样也表现为一种复杂的关系,且这种关系随着人的实践活动而日趋复杂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