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的萌发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9
七年级生物教案种子的萌发9篇种子的萌发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知道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
2、知道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并能指出种子结构与幼苗各结构的对应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实验现象,分析种子萌发的原因,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初步树立内、外因辩证统一的观点。
2、通过了解种子的休眠特性、种子的寿命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建议一、知识结构图解二、教材分析本课的重点内容为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至于种子萌发过程中胚根、胚轴、胚芽以及子叶将成为幼苗的哪个器官前边已讲过。
这里更重要的是种子能否萌发,在此要强调:(1)一粒需要内因和外因条件,其内因有:胚的完好;胚乳或子叶内的营养贮存充足;种皮的完整以及是否处于休眠和寿命之内。
外因有适宜的温度、水分和空气等。
(2)条件是农业生产上极为重视的问题,科学种田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提高率,而这恰恰是受种子萌发条件所控制的,所以,讲清楚种子萌发所需的各种条件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种子萌发的条件和种子萌发的过程都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进行了解,关键是弄清种子萌发所需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过程中内部物质的转化。
但初一的学生知识有限,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较浅显、直观的例子加以说明。
种子的休眠和寿命虽然不是重点,但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尤其是种子的休眠是抵抗外界不良环境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性,暂时的休眠正是为了日后能够更好地萌发。
这种特性对于保证植物种类的繁衍是有巨大意义的。
关于种子休眠的意义,必须向学生讲清楚,不然他们会感到这是不可思议的。
三、教法建议1、"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当堂完成的,所以在上课前,可以发给学生一些种子,布置学生在家里进行有关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同时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
上课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讨论,配合教师事先完成的实验,完成有关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探究。
《种子的萌发》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种子的结构和萌发的过程;
2.观察并记录种子的萌发过程;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二、教学准备
1.准备新鲜的豆类种子如豌豆、黄豆等;
2.透明玻璃瓶、湿纸巾、盘子等实验用具;
3.学生笔记本。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老师向学生介绍种子的结构和萌发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种子如何发芽,生长为植物的过程。
2.实验操作(15分钟)
a)每组学生准备一小瓶,将湿纸巾放入瓶中;
b)将豆类种子放入湿纸巾中,适量添加水;
c)在自然光下摆放瓶子,并记录观察每天的变化。
3.实验记录(15分钟)
学生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和变化,并在笔记本上做好实验记录。
4.讨论及总结(20分钟)
a)学生将观察到的种子的萌发过程进行比较分析,并讨论萌发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b)老师指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概括种子的萌发过程。
5.实验报告(10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记录和总结,撰写实验报告,并进行口头展示。
四、教学反思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到种子的萌发过程,加深对种子的理解。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激发了他们对植物生长过程的兴趣。
在实践中学习、讨论、总结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这种实验案例更适合小学生或初中生进行,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适当调整难度和深度。
《种子的萌发》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种子的结构和萌发过程。
2.掌握种子的萌发条件。
3.能够观察和描述种子的萌发过程。
教学重点:种子的结构和萌发过程。
教学难点:种子的萌发条件。
教学准备:电脑、投影仪、种子样本、盆栽土、水、小容器、铁锹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话题:让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问题,“你们小时候有没见过小豆子、小花生等发芽?”2.通过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种子的兴趣。
二、展示与引导(10分钟)1.展示种子的图片,并引导学生分析种子的结构特点。
2.引导学生思考种子如何通过种子发芽。
三、讲解与示范(15分钟)1.讲解种子的结构:种皮、种肉、种胚。
2.讲解种子的萌发过程:种皮破裂,种子发芽,幼苗破土而出。
3.示范观察和描述种子的萌发过程。
四、实验与讨论(20分钟)1.将同种种子分别置于湿土和干土中,观察两种情况下种子的萌发状况。
2.讨论湿土和干土对种子的影响,引导学生总结种子的萌发条件。
五、巩固与拓展(20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两种不同的种子,进行萌发实验。
2.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进行分析讨论。
3.汇报并展示实验结果,让学生们共同总结种子的萌发条件,并做出相关的小结。
六、小结与作业(5分钟)1.简要复习当堂课的重点内容,并确认学生掌握程度。
2.布置作业:请学生按照课堂上总结的种子的萌发条件,自行寻找不同的种子进行萌发实验,并写实验报告。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种子的结构和萌发过程有了基本的了解,同时也掌握了种子的萌发条件.通过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探究能力.同时,合作的小组活动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对于同步课堂的视频资源的使用,能够更加形象生动的展示种子的结构和萌发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关人”理论视角下的融媒体传播问题及对策——以抖音新闻类短视频为例“把关人”理论视角下的融媒体传播问题及对策——以抖音新闻类短视频为例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融媒体传播成为传媒行业的热门话题。
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抖音新闻类短视频在年轻人中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
然而,融媒体传播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在新闻报道领域。
本文将以“把关人”理论视角为基础,分析抖音新闻类短视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抖音新闻类短视频的问题1. 片面追求点击率抖音新闻类短视频往往以追求点击率为目标,通过使用煽情的标题和封面图片来吸引用户的点击。
这种片面追求点击率的行为导致报道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受到严重挑战,以致甚至形成了一种“标题党”现象。
2. 信息浅尝辄止抖音新闻类短视频以3-5分钟的视频形式呈现,时间短促使得报道只能概括性地介绍一个事件的大致情况,往往难以提供深入的背景和细节。
这导致观众对于事件的理解显得片面和粗浅,无法深入了解问题的本质。
3. 缺乏权威性与客观性抖音新闻类短视频的制作者多以个人为主,他们缺乏专业的记者背景和对新闻报道的专业判断。
这使得报道的权威性和客观性受到质疑。
此外,对于敏感话题和有争议性的事件,个人制作者可能存在主观倾向,导致报道偏颇。
二、应对策略1. 增加专业“把关人”抖音新闻类短视频应增加专业的编辑和记者团队。
他们具备新闻专业背景和良好的判断力,能够对新闻报道进行事实核实和客观评估,提高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在制作过程中,需要专业人士对内容进行审核和修改,确保报道的准确性。
2. 强化信息深度挖掘抖音新闻类短视频应扩展报道的时间长度,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和细节揭示。
这样可以让观众更全面地了解事件本身,提高对事件的理解和认知。
同时,制作过程中应注重对事实的调查和验证,避免错误信息的传播。
3. 加强监管和自律抖音新闻类短视频平台应加强对内容的监管,建立更完善的审核体系,对违规内容进行及时删除和处罚。
种子发芽了科学教案8篇种子发芽了科学教案篇1活动目标:1、体验种子发芽实验的乐趣,了解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
2、学习制作“观察记录表”及记录方法。
3、培养探究精神。
活动准备:1、教师准备2—3种刚发芽的种子。
2、幼儿自备种子及种子发芽实验的用具。
3、准备幼儿姓名标签一套。
活动过程:1、观察种子。
教师出示事先准备的几种刚发芽的种子,引导幼儿观察,引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2、启发讨论。
a怎样使种子发芽?b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c做种子发芽实验需要什么材料?怎样做实验?d鼓励幼儿提出各种假设,并进行实验。
3、动手操作。
a引导幼儿在自己的器皿中放上几粒种子,并按自己的想法放入泥土、沙子、布、小石子等。
b提醒幼儿在容器中加上水。
c启发幼儿在自己的容器上贴上姓名标签做记号。
4、提出要求。
a提醒幼儿经常给种子换水、晒太阳,观察、记录种子的变化。
b请幼儿自制《种子发芽记录表》,要求幼儿每天进行观察、记录,最后得出结论。
活动延伸:1、教师有意识地带领幼儿做种子发芽小实验。
例如:将种子放入无水空瓶中;将种子放入加了很多水的瓶中,并放在阴冷处;将种子放入加适量水的瓶中,并盖上黑罩;将种子放入加适量水的瓶中,放在温暖朝阳的地方。
2、过一段时间,将这些瓶子放在一起比较,观察哪些种子发芽了,哪些种子没有发芽。
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种子发芽了科学教案篇2活动目标1、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2、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一)情景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出示种子,引导幼儿了解种子的多样性。
师:种子商店送来了很多种子,我们一起看看有哪些种子宝宝?2.幼儿分组观察,引导幼儿从形状、颜色、大小、软硬度等方面进行观察。
3.集中讨论交流:(1)种子商店送来了哪些种子?(2)这些种子长得有什么不一样?4.小结: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的种子,比如:稻谷、玉米粒、红豆等,它们的形状、颜色、大小、软硬也不同。
中班科学教育活动《种子的萌发》教案
一、设计意图:
上次组织幼儿们参加了秋季远足活动,个别幼儿收集了比较常见的植物种子,并对此感到好奇,想知道播种种子的差异以及播种方式,由此我根据《指南》的要求设计了这一节关于《种子的萌发》这一节课,让幼儿对种子萌发感兴趣,主动探究关于种子萌发的问题,能就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爱护植物。
二、活动目标:
1.认识不同植物的种子,初步了解不同植物种子的差别
2.能够知道不同植物种子的特殊传播方式
3.萌发对科学现象的探索兴趣,喜欢做种子的实验
三、活动准备:常见的植物种子:苍耳、蒲公英、麻雀草等、ppt课件
四、活动过程:
1.通过谈话导入本节课《种子的萌发》
问:上次去秋游,我们带回了什么种子呢?利用实物,苍耳、蒲
公英、麻雀窝,引导幼儿发现种子,激发幼儿的兴趣,同时要注
意对幼儿的保护。
2.幼儿找到种子,把其放进盘子里,认真观察其特征的不同。
问:为什么苍耳可以粘在头发上、蒲公英为什么一吹就飞走了?
让幼儿迫不及待想了解。
3.打开PPT,讲解种子的传播方式,向幼儿说明:
蒲公英是风娃娃带着去游山玩水进行传播的、浑身长满刺的苍耳
和刺毛球是通过小动物传播的。
4.教师与幼儿共同交流总结。
五、活动延伸:
在本次活动中,幼儿初步了解一些常见的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为下次进行植物种子教育的活动奠定基调,慢慢渗透对水系植物的讲解,引导其加深对植物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
教科版科学四下2.5《种子的萌发》教案一. 教材分析《种子的萌发》这一节内容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的一个重要课题。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萌发的条件以及萌发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设计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植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种子内部的结构以及萌发的过程对他们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自主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种子的结构,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观察并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条件,种子萌发的过程。
2.难点:种子内部结构的观察,种子萌发的条件的探究。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观察法:指导学生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实验法:学生进行种子萌发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4.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种子、放大镜、实验器材等。
2.学具:观察记录表、实验报告单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颗种子,引发学生对种子的好奇心和兴趣,进而提出本节课的主题《种子的萌发》。
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种子的结构示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种子的组成。
接着,教师用实物展示种子,让学生观察种子的外部特征,并用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
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种子萌发实验。
实验步骤如下:1.每组取一颗种子,观察种子的外部特征。
种子的萌发教案(优秀8篇)四年级科学《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过程与方法:1、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2、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活动,增强爱护植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抽样检测时正确的取样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俗话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那么,农民为什么要在春天播种呢?2、农民播种的种子都能萌发吗?需要哪些条件?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任务一: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1、阅读教材P90—P92《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分组完成探究实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实验方案:讨论和完善方案;参照P92中1—6题进行修订和完善。
预测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
课下完成:实施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反思实验得失。
2、拓展反思:(1)种子萌发是否还需要其他环境条件?(2)有人说光也是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你如何探究?学习任务二:阐明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1、阅读教材P92最后一文字,总结出种子萌发的自条件。
2、阅读P93—P94《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各小组根据课本思考讨论5个问题,并制定出你认为可行的方案。
然后完成P94的“讨论1和2”。
3、小组展示交流成果,代表描述如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4、拓展反思取三粒完整且具有生命力的玉米种子,甲切去了胚乳(只留下胚),乙切去了胚,丙不作处理,然后,将三粒种子种在适宜条件的土壤中,三粒种子的萌发状况将会怎样?学习任务三: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1、观看课件,种子萌发的过程,2、展示自学成果,小组代表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三、系统总结四、尝试应用:1、某良种站想把一袋优质玉米种子邮寄给远方的农民朋友,为保证邮寄的种子质量,应注意哪些问题?2、如果你到种子公司购买当年作物播种所需要的种子,你应当怎样挑选种子呢?五、诊断评价1、早春播种以后,农民常用“地膜覆盖”的方法促进出苗,其原因是A保湿保温,有利萌发B防止鸟类啄食种子C种子的萌发需要避光D防止大风大雨侵袭2、播种在水涝地的种子很难萌发,这是因为缺少种子萌发所需要的A水分B空气C养料D温度3、玉米种子萌发出幼苗后,种子空瘪的原因是胚乳里的营养物质()A被胚根吸收掉B被胚吸收发育成幼苗C转移到幼苗的幼叶上D被土壤中的其他植物吸收4、在测定种子的发芽率的实验中,下下列列说法正确的是A、挑选粒大饱满的种子为样本B、为了避免浪费只需取3~5粒种子为测定样本C、重复测定1~2次,取几次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D、为了使测定结果准确至少要取10000粒种子为样本5、小明在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时,共重复测定了三次,每次都是种下100粒,出芽的情况分别是95粒、90粒、94粒。
《种子的萌发》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阐明种子萌发的过程。
3.用实验法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
4.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二.教学重点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运用实验法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
3.抽样检测法测定发芽率的方法及原理。
三.教学难点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的结论的得出。
2.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现象分析。
四.教学方法
实验法、归纳法、分析法
五.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
(1)种子结构及种子萌发过程的CAI课件。
(2)培养皿、滤纸等,分发给各小组。
2.学生准备:
(1)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做好测定种子发芽率的演示实验。
(2)可自己再收集一部分种子。
(3)玻璃瓶、罐头瓶或烧杯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倒背如流的诗句。
那它的意思是什么呢?
[讲授新课]
教师:当我们步入茂密的大森林,抬头仰望那参天的大树时,都不禁会感叹生命的伟大。
但是不要忘记,对于被子植物来说,生命的起源要从种子的萌发开始。
一提到种子,我们就不由自主地会想到在春暖花开的春天,农民要播撒种子。
俗话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那么,农民为什么要在春天播种呢?这还得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说起。
下面,我们就来试着探究一下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教师:我们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在生物园中种植过菜豆,请问谁能把种植菜豆种子的过程描述一下?
学生:将种子放于疏松的土壤中,置于温暖处,每天浇点水,……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种子萌发可能需要哪些外界条件?请同学们读课本91页的资料,并结合我们种植菜豆时的经验,做出假设。
学生:种子萌发所需外界条件可能有:水分、土壤、阳光、温度、空气、肥料等。
教师: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
学生:种子本身有贮存养料的结构,种子的萌发不需要肥料。
学生:水、阳光、空气、土壤、适宜的温度可能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学生:我不同意上述看法,我认为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是充足的水和空气以及适宜的温度。
教师:那么到底我们的假设哪一种情况正确呢?这就需要我们……
教师:请每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谈一谈本组制定的计划。
在教师的引导下,每小组选派一名代表交流计划,并总结:
①准备植物的种子,如小麦种子。
四个玻璃瓶子分别编号。
一个小勺、吸水纸。
②将每个瓶子分别放十粒种子。
A号瓶倒入较多的水。
③将A、B、D号瓶放在室内,C号瓶放到冰箱内。
教师:计划制定好以后要作进一步的完善。
下面我们就来讨论、完善我们的计划,请大家思考:
(1) 在探究中应当选用什么样的种子?
(2) 怎样才能探究不同环境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应当将种子分成几组?
(3) 每一组应当有多少粒种子?每小组只有一粒种子行吗?
(4) 对照组应当提供什么样的温度、水分、空气等条件?
(5) 对每一个实验组的处理除了研究的条件外,其它环境条件是否应当与对照组相同?
(6) 每隔多长时间观察一次?对每组实验是否应同时观察。
师生共同讨论总结:
(1) 完整的、饱满的、活的种子。
(2) 设置对照实验,应将种子分成四组。
(3) 10~20粒,一粒种子不行,因为,可能其中有偶然因素,使种子不能萌发。
(4) 温暖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等条件。
(5) 应该相同,方能保证只有一个变量。
(6) 每天观察一次,每组实验应同时观察,方能保证萌发时间相同。
学生:老师我想设计一个探究方案,来探究一下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光,该怎样设计呢?
教师:谁能帮助他?
学生:可以用黑布包裹对照组,来探究“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教师:同学们你们真是太棒了,经过大家的讨论和交流对我们的方案进行了分析,如果认为合理和完善的就可按照方案来实施,并做好观察记录笔记,以备下节课使用。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植物一生所要经历的阶段,并制定了验证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计划。
结果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在课后一定要注意观察。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教师:这个实验结果能告诉我们什么呢?1号瓶说明没有水种子不能萌发。
3号瓶和4号瓶呢?
学生:3号瓶温度太低,4号瓶水太多,种子缺少空气。
教师:同学的思维非常清晰。
那么,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为: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教师:那种子在萌发时,只要符合以上条件就一定能萌发吗?
学生:不一定。
种子萌发不仅要有外部的环境条件,而且,还要有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怎样来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呢?在测定之前请大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如果你是一个农民,从种子站买了一袋种子,测发芽率时,能把整袋种子都用上吗?如不能,应怎么办?
(2)有人说为避免浪费,用三五粒种子测一下发芽率就行了。
你认为可行吗?
(3)又有人说测发芽率应当尽量挑选个大、饱满的种子。
这个想法对吗?
(4)测发芽率时,应当给种子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条件?怎样提供这些条件?
(5)怎样计算种子的发芽率?各组测出的数据有所
不同,请分析原因。
测发芽率还要重复1—2次,取几次的平均值。
学生讨论,总结:
(1) 不能。
太浪费,采用抽样检测。
(2) 不行,因数量太少不能反映总体真实情况,这样得到的结果往往带有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
(3) 不对,应随机选取种子,尽量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
(4) 充足的水分、空气和适当的温度。
可按照课本93页右图装置取一个直径10cm的培养皿,铺2—3层吸水纸,加入少量的水,使纸湿润,然后均匀地摆上100粒种子,把整个装置放到温暖的环境中或恒温箱中。
(5) 按书上的公式计算,发芽率是指萌发种子占全部待测种子的百分率。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测定种子发芽率和种子萌发的过程。
对种子的萌发条件及其过程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希望大家能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累更多的有关资料和信息。
八.板书设计
(随实验进行,由学生归纳得出)
种子的萌发
一、种子萌发的条件
外界条件充足的空气、水分和适宜的温度
自身条件成熟的胚完整、有活力、度过休眠期
二、测定并计算种子发芽率
三、种子萌发的过程
突破种皮的顺序:先胚根后胚芽
九、巩固练习
1.下列最适合种子萌发的环境是( )
A.潮湿松软的土
壤 B.干旱疏松的土壤
C.冰冻的土
壤 D.潮湿板结的土壤
2.保存种子的适宜条件是( )
①低温②高温③干燥④潮湿
A.①④
B.②
③ C.①
③ D.②④
3.我国北方常在早春播种以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地面,这对种子萌发的主要好处是( )
A.增加水分 B.增加空
气 C.提高温度 D.防止鸟吃种子
4.大豆和玉米萌发过程中将营养供给胚的结构分别是( )
A.子叶和胚乳
B.胚乳和子叶
C.子叶和子叶
D.胚乳和胚乳
5.发育成茎和叶的分别是种子的( )
A.胚轴和子叶
B.胚芽和胚芽
C.胚芽和子叶
D.胚根和胚轴
6.绿豆芽的白嫩部分主要由种子的哪部分发育而来( )
A.胚芽
B.胚
根 C.胚
轴 D.胚乳
6.种子萌发取决于两方面条件,即__________和
__________;前者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玉米和菜豆种子萌发过程中子叶的作用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
8.在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实验中,据下列处理分析回答:
1号瓶 2号瓶 3号
瓶 4号瓶
处理方法 10粒种子,拧紧瓶
盖 10粒种子加适量水,拧紧瓶盖 10粒种子加较多水,拧紧瓶盖 10粒种子加适量水,拧紧瓶盖
室温室
温室温低温
(1)表中有_________组对照实验,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号瓶的作用是__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事先就知道2号瓶里具备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那么,还有没有必要设置2号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