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 格式:doc
- 大小:165.00 KB
- 文档页数:8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认识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认识克》,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知道1千克=1000克,并能够进行质量的简单换算。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建立起质量单位的概念,为后续学习更高级的质量单位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质量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质量单位的概念还比较模糊,对1千克=1000克的认识和换算还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来建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切入点,通过实物操作、小组合作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质量单位的概念,提高学生的质量换算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质量单位克,知道1千克=1000克,并进行简单的质量换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物操作、小组合作等途径,培养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质量单位克,知道1千克=1000克,并进行简单的质量换算。
2.教学难点:学生对质量单位的换算方法的掌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实物、图片、多媒体等教学资源,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示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质量单位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新课:讲解质量单位克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1千克=1000克的关系。
3.课堂练习:设计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进行质量换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质量单位换算的方法。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如质量单位克的概念、1千克=1000克的关系等。
单元培优测试卷第二单元千克和克一、填空。
(每空1分,共31分)1.在()里填“轻”或“重”。
一块橡皮比1克()。
一本数学课本比1千克()。
2.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小明身高152(),体重30()。
一天他陪妈妈去超市,买了一袋大米,重10(),一袋苹果,重2(),一袋面包,重200(),乘坐载重1000()的电梯回到9楼的家。
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5千克=()克6000克=()千2千克50克=()克()千克=9000克()克=3千克4200克=4千克()克4.把3500克、1千克、999克、3千克50克、9000克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5.(1)根据图①可知,杯子重()克。
(2)图②中杯子中的水重()克。
(3)估一估,图③中杯子中的水大约重()克,将这个杯子放到台秤上,台秤的指针大约指向()克。
6.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人每天盐的摄入量应在6克以下。
按此标准,小红一家三口每天盐的摄入量应()18克。
(填“小于”等于或“大于”)7.2瓶牛奶重400克,10瓶牛奶重()克,()瓶牛奶重4千克。
8.1包薯片重250克,售价6元。
()包这种薯片重1千克,买1千克这种薯片需要()元。
9.如图,每个苹果一样重,每个草莓也一样重。
一个苹果的质量是一个草莓质量的()倍。
10.超市里有两种规格的白糖,一种每袋2千克,另一种每袋5千克。
食堂王阿姨一共要买16千克白糖,可以买()袋2千克的白糖和()袋5千克的白糖。
二、选择。
(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每题2分,共16分)1.()个鸡蛋大约重1千克。
A.10B.20C.30D.40 2.一个三年级小学生的体重大约是()。
A.30克B.300克C.30千克D.3000克3.下列选项中,()的质量单位用克比较合适。
A B C D4.1袋糖重500克,10袋这样的糖重()千克。
A.500 B.5000 C.5 D.50 5.鹅比鸡重1000克,鸡重2千克,鹅重()。
教案课题认识时、分(1) 授课时间课时分析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钟面,知道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并认识钟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刻。
2、在观察、操作、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初步培养爱惜时间、按时作息的意识和习惯。
重难点认识钟面上的整时;认识钟面上的大约几时。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10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激趣导入1、猜谜: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声哒哒似战鼓,提醒人们争朝夕。
2、揭示课题:小朋友猜对了。
你想不想看一看钟面是什么样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钟表”。
二、思索探究1、初步认识钟面说明:我们经常看钟面了解时间,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钟面,把你知道的有关钟面上的知识在小组里跟同学说一说。
指名说说关与钟面上的知识。
有两根针,一根长一根短,指出长针叫分针,短针叫时针。
让学生把分针和时针指给同桌看。
2、初步认识整时(1)出示7时的钟面,让学生猜猜是几时?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分别指着什么数?再出示5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时针和分针分别指着什么数?引导观察钟面上的分针有什么共同点?时针呢?(2)总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教学试一试。
生汇报“闹钟”。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有12个数,让学生从1顺次读到12。
生汇报观察发现。
出示三只整时的钟面图,提问这三只表上又是几时?你是怎么知道的?3.认识大格。
提问:仔细观察钟面,看看你能有哪些新的发现。
讲述:我们把每两个数字间的距离叫做1大格(板书:大格),所以12到1这两个数之间是1大格,同样,1到2之间也是1大格。
提问: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呢?4.认识小格。
讲述:钟面上除了大格,还有小格,相邻的两个小点之间是1小格。
(板书:小格)提问:那么,1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呢?学生交流。
(板书:5个)提问:钟面上一共有几个小格?我们一起5个5个数一数。
小结:通过小朋友们的努力探索,我们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第二单元千克和克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大体分为两段:第一段,了解判断物体轻重的基本方法,知道千克是常用的质量单位,感受1千克或几千克的实际轻重,第二段,认识克,进一步掌握称物体轻重的方法,探索并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坦率,学会简单的单位换算,为了加深学生对千克和克的认识,体验相关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材在上述两段教学内容之后,还安排了练习五,帮助他们进一步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并锻炼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通过观察、操作、推算等活动,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掌握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交流和表达,知道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合理估计一些物体的质量,初步形成估计的能力,发展估计的意识。
3.使学生在相关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体会与他人合作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操作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质量观念。
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合理估计物体的轻重。
课时安排:认识千克 1课时认识克 1课时千克和克练习 1课时机动 2课时第1课时认识千克教学内容:第28~30页,例1、“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4和“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常用的秤,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初步学会用千克作单位称简单的物品有多重,会用千克表示物体的质量。
2.使学生体会认识千克是计量物体轻重的需要,在感受物体有多重的活动中,联系常见的确1千克的实物有多少,感受1千克的轻重,初步形成单位质量“千克”的观念,积累数学活动和估计物体有多重的初步经验。
3.使学生在参与感知物体有多重的活动中,联系具体的实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重难点
及易错题整理(元和角)
一、重难点
1. 元的概念:
- 元是中国古代货币单位之一,是元素的简称。
- 学生需要理解元的含义及其与角度的不同。
2. 角的理解:
- 角是由两条射线共同形成的图形,其中两条射线称为边,交点称为顶点。
- 学生需要学会观察环境中的各种角,并能准确描述角的位置和大小。
3. 角度的度量:
- 角度是用来表示角的大小的单位,常用度(°)来表示。
- 学生需要掌握角度的度量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二、易错题整理
1. 填空题:
- 一个直角是____度。
(90)
- 两个直角是____度。
(180)
- 垂直交叉的两条直线所成的角是____度。
(90)
2. 选择题:
- 以下哪个是钝角?
A. 30°
B. 45°
C. 90°
D. 120°
- 以下哪个是锐角?
A. 150°
B. 180°
C. 90°
D. 30°
3. 解答题:
- 如何用一个直角和一个锐角组成一个钝角?
以上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重难点及易错题的整理,请学生们认真复,加强对元和角的理解和运用。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本文档主要介绍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第二单元包括以下几个重点内容:
1. 两位数的认识和读写
在这一部分,学生将研究认识和读写两位数。
通过图形、物品的数量等不同形式的呈现,帮助学生掌握两位数的基本概念,并学会正确读写两位数。
2. 两位数的比较
在这一部分,学生将研究如何比较两个两位数的大小。
通过使用数线、秤等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两位数的大小关系,并掌握比较两位数大小的方法。
3. 完成加法和减法运算
在这一部分,学生将研究如何进行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通过使用标准算法,学生将学会正确地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从而提高计算技巧。
4. 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一部分,学生将研究如何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中。
学生将面对一系列与两位数相关的实际问题,并通过数学运算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以上是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主要内容。
通过学习这一单元,学生将掌握两位数的读写和比较,以及加法和减法运算的技巧,并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能够提高数学水平,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单元认数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万以内的数,是在认识了千以内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包括计数单位“万”和数位顺序表,四位数的读、写方法和大小比较等内容。
这些知识在以后认识多位数时,将会起很大的作用。
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四部分编排。
P16~P18教学整千数与一万。
要继续理解计数单位“千”,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整理并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要读、写整千的数,理解整千数的意义,进行整千数的加、减计算。
P19~P23教学非整千的数。
要理解并掌握非整千数的组成,以及读、写数的方法。
要口算整千数加整百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P24~P26教学比较数的大小。
要初步整理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要进行简单的估计。
P27~P28全单元的练习。
要整理全单元教学的知识,进行双基训练。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1.调用已有的学习资源,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对三年级学生来说,万以内数已经是比较大的数了。
他们在生活中接触大数的机会不多。
但是,学生经历过百以内数、千以内数的学习,积累了一些认数的经验和数的知识。
教材经过充分考虑,调用了三方面的学习资源。
教具和学具——百以内数用小棒,千以内数用小方块,各阶段认数还使用了计数器。
本单元继续用小方块表示几个千是几千、10个千是一万;继续用计数器表示数,直观形象地显示出四位数的组成。
已有的知识——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以及相应的数位顺序,三位数的写、读方法以及比较大小的方法。
本单元以“千”为生长点,在一千一千地数数的活动中建立“万”的概念;在个位到千位的顺序表上添加万位;应用和发展原有的认、读、写数方法。
原有的认数活动——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数,数满10个单位,引出一个新的计数单位;把数表示到计数器上,能直观、形象地显示出它的组成,读数与写数都要按数的组成进行。
2.认识整千数:几个千是几千。
第16~18页教学整千数,突出它们的意义。
围绕“几个千是几千”认、读、写整千数。
(1)看正方体数数时体会。
第16页例题里每个正方体都是1000个小方块拼成的,1个小方块表示“一”,1000个小方块拼成的正方体表示“千”。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单元教学计划及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主要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长度、面积等单位的认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质量单位是一个新的概念,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出发,理解千克和克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质量单位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的数学现象的良好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能够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理解千克和克的意义。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3.交流讨论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千克和克的模型、实物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关注质量单位。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平时购物时,商品的质量是如何表示的吗?”让学生回答,从而引出质量单位的概念。
2.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千克和克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它们的大小。
同时,介绍千克和克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如:1千克=1000克。
3.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称量物品,让学生亲身体验千克和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分组进行,互相协作,培养团队精神。
4. 巩固(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千克和克进行解答。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练习题带答案第二单元《千克和克》(1)常用的质量单位是千克和克。
(2)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
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千克又叫作公斤。
(3)称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
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
(4)常用的秤有电子秤、盘秤、台秤、体重秤、天平……(4)1千克有多重——5个大苹果大约重1千克;10个橘子大约重1千克;18个鸡蛋大约重1千克;4本数学书大约重1千克。
(5)1克大约有多重——1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5粒黄豆大约重1克;(6)几种常见物品的质量——1个三年级学生的体重大约是30千克;1本数学书大约重250克;1只苹果大约重200克;1只鸡蛋大约重60克;1枚1角硬币大约重3克;1枚1元硬币大约重6克;(7)1千克=1000克。
(8)健康成年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以不超过5克为宜。
(9)水+空杯=总重,总重-水=空杯,总重-空杯=水。
(10)一定要看清单位,是以克为单位还是以千克为单位,单位不一样一定要换算单位。
(11)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12)填写单位时一定要看清是填长度还是重量。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同步练习及答案一、填空(每题3分,共15分)1. 千克是比较大的()单位,可以用字母()表示。
克是比较小的()单位,可以用字母()表示。
2. 2千克=()公斤=()克3. 把下列质量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3千克 3500克 500克 2公斤 1000克4. 看图填一填5. 6000克=()千克 8千克=()克300克+700克=()克=()千克2千克-500克=()克-500克=()克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妈妈的身高是160(),体重是55()。
A. 厘米,克B.米,千克C.厘米,千克2. 一个鸡蛋约重60()。
A. 千克B. 克C.公斤3. 10千克的棉花比10千克的铁()。
A. 轻B.重C.一样重4. 20个橘子约重1000克,照这样计算,()个橘子约重50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