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试题-5.1《探索月球的秘密》
- 格式:pdf
- 大小:44.78 KB
- 文档页数:3
5.1《探索月球的秘密》习题第一课时一、填空题1、是地球最近的一颗星球,它是地球的。
2、在地球上观察月球,月面上有些地方要比周围地区略为暗些。
这些较暗的区域被称为“”。
这个名称最早是意大利科学家在17世纪初提出来的。
3、月球上没有,没有,至今也没发现有。
二、选择题1、月球上的引力是地球引力的()。
A、6倍B、1/6C、1/102、宇航员在月球上要用无线电才能完成对话,这是因为()。
A、月球上没有水B、宇宙中没有空气C、月球的引力减小3、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约为()。
A、一个月B、27.3天C、一天4、(多选)关于月球的描述,正确的是()。
A、月球表面有众多的环形山、高地和“月海”B、月球的表面温差很大,最高可达100℃,最低可降至零下170℃C、在地球上重400牛顿的物体,在月球上也是400牛顿D、月球上没有空气,也没有液态水5、(多选)对月球描述正确的是()。
A、地球的卫星B、只有地球引力的1/6C、上有月海,就说明有液态水D、几乎没有大气E、能听到陨石撞击月球的声音F、能发光G在月球上会毫不费劲的把100千克的物体举起来第二课时一、判断题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绕地球环行。
()2、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差不是很大,白天和夜晚相差大约是70℃。
()3、月球是离地球第二近的一颗星球。
()4、“月海”这个词是由伽利略提出的。
()5、俄罗斯是第一个登入月球的国家。
()6、“月海”是一片海。
()二、填空题1、年月日是人类第一次飞向其他天体的历史性日子。
美国“”11号宇宙飞船成功登上了月球。
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有次成功地登上了月球。
第一个踏上月球的是美国的。
2、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千米。
月球的体积只有地球体积的。
月球对它表面物体的吸引力,只有地球引力的。
3、月球的表面有平原和众多的,月面上覆盖着的是一层多孔的性质的土壤。
4、在月球上,向着太阳的一面温度可以达到℃;背向太阳的一面温度最低可达℃。
5、中国的探月计划——“”已于年正式启动,计划年之前将月球车送到月球表面降落。
湘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课课练(含答案)(word文档,全文可编辑)1.1《阳光下的植物》同步练习题教学目标1.知道二歧分类法是选择一对明显不同且具有可比性的特征将植物分为两类,然后在每类中又根据相对应明显不同的特征再区分为两类,如此下去,直至把所有植物分完。
2.知道绿色植物的叶在阳光照射下,可以将二氧化碳与水合成养料(淀粉),同时放出氧气。
这个过程叫作光合作用。
3.能够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的二歧分类。
4.针对植物生长的秘密这一问题,搜集、阅读科学家相关研究过程的资料,了解绿色叶片可以制造养分维持植物自身的生存。
一、填空题。
1.1774年,英国的普利斯特列在观察钟罩内小白鼠的生活状态后,发现植物会吸收空气中的“污浊之气”,后来人们知道了那“污浊之气”就是_________。
2.给植物分类时,选择一对明显不同且具有可比性的特征将植物分为两类的方法是_________分类法。
3.1864年,德国的萨克斯用实验验证了植物绿叶能在阳光下制造_________。
4.绿色植物的叶在阳光照射下,可以将_________与_________合成养料(淀粉),同时放出氧气。
这个过程叫作光合作用。
二、选择题。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下面的植物属于茎木质的是( )。
2.17世纪早期,海尔蒙特把一棵重2.2千克的柳树苗栽种在一个木桶里,每天只用纯净的雨水灌溉树苗。
5年后,柳树增重了74千克,而土壤只减少了57克,他据此提出( )。
A.植物体生长靠水分B.植物体生长靠土壤C.植物体生长靠阳光3.下列物质中,( )是阳光照射下植物自身制造出来的。
A.水B.二氧化碳C.淀粉4.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 )。
A.氧气和二氧化碳B.水和氧气C.二氧化碳和水5.草莓大棚的农民为提高草莓产量采取了以下做法,其中正确的是( )。
A.为了防止伤害草莓,大棚顶部的遮阳网一直盖者B.冬天全天都打开大棚顶部通风,充分地利用空气进行光合作用C.白天把遮阳网掀开,晚上打开补光灯,让植物充分地进行光合作用三、判断题。
探索月球的秘密1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2、过程与方法:认识月球表面环形山的特点;能够根据事物特点来建立模型;经历月球环形山的模拟实验过程;了解有关环形山的成因假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合理地有依据地推理假设;能够意识到模拟实验和推测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的差距的;体会在有新的证据出现时,可以再次推测。
2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开展探究活动的基本能力,经过六年的科学学习,对模拟实验并不陌生,部分学生对宇宙的知识也有相当的了解,对月球的认识也比较多,知道月球表面的环形山,但学生没有通过自身的动手实验去探究过月球的相关规律,对月球也没有过长期的观察,因此,对学生来说,对月球上的环形山成因有着较强的探索欲望,本课也正是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通过模拟实验,尝试探究环形山的成因。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4教学过程4.1 第二学时我们来造环形山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材料准备学生:每组一盆面粉、绿豆、黄豆、花生、轻重的一组玻璃小球、鹅卵石、湿抹布。
教师:一组学生材料、课件。
活动2【导入】课前谈话:推测年龄:请看课件上的图片,你能猜猜她有多少岁吗?请你仔细观察这位模特的外貌、衣着等特征,然后推测一下她的年龄。
(学生推测)——追问你的依据是什么?看来推测必须有依据也就是证据,他能使我们的认识离客观真实越来越近,这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活动3【导入】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要用有证据地推测这种科学探究的方法,来研究离我们地球最近的一个星球——月球。
1.首先让我们从整体到局部好好地观察一下月球。
请同学们看课件上的图片。
老师带来几张月球上的图片,你们发现了是什么?(出示图片)(坑坑洼洼的环形山、)2. 观察环形山的特点。
那环形山又有哪些特点呢?我们先不着急回答,来看一组月球上环形山的图片。
《探索月球的秘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验证环形山形成的猜想。
2.能根据有关知识进行推断并自主解决关于月球表面情况的问题。
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能促进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能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验证环形山形成的猜想。
教学准备:托盘、细沙、石块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师:2004年,中国正式开启月球探测工程。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携带“玉兔号”月球车首次登陆月球,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那一瞬间。
观看“玉兔号”登月视频。
2、师:人类对月球的探险从未止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月球已有所了解,今天让我们化身小小科学家们和吴老师走进月球探索其中的秘密吧!板书课题:《探索月球的秘密》二、活动一:关于环形山的猜想1、出示环形山图片,说说环形山的特征2、猜想环形山的形成,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提问:月面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说一说我们的猜想。
3、模拟环形山的形成实验。
(1)师:如果我们要模拟环形山的形成,我们需要准备什么样的材料比较合适?(2)出示实验器材,任选一种猜想设计实验方案。
(3)汇报设计方案,并进行整改。
(4)学生分组实验(5)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及结论。
师:通过实验,说说我们的猜想合理吗?(6)在实验中你还有什么发现?4、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只是验证了有关环形山的猜想是合理的。
但不能说明环形山就一定是这样形成的,还可能是别的原因。
这就等着我们在座的每位小小科学家去探索它的真正原因,到时可别忘了告诉吴老师哦!三、活动二:我问你答师:你们想去月球吗?(想)我也想去,可目前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你们去解决,才能顺利登上月球。
1、出现问题卡2、小组交流讨论3、学生汇报4、师小结。
四、拓展1、师:对于外太空的探索,我们中国的科学家们正在不懈努力,如:中国的“神舟十一号”于2016年10月17日在酒泉卫星发射成功,再次让我们一同见证那一时刻。
2、观看《神舟十一号发射瞬间》视频,并谈谈自己的感想。
湘科版科学六上《探索月球的秘密》说课稿+反思一. 教材分析《探索月球的秘密》是湘科版科学六上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如月球的结构、月球表面的特征等,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索月球的秘密。
教材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为核心,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月球的具体情况,学生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深入了解月球的特点。
此外,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能够进行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如月球的结构、月球表面的特征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索月球的秘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对宇宙的热爱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月球的基本情况,如月球的结构、月球表面的特征等。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索月球的秘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探究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球,激发学生的兴趣。
2.探究活动1:观察月球的图片,了解月球的结构。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月球有什么特点?月球的结构是怎样的?3.探究活动2: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月球表面的特征。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月球表面有什么特征?这些特征是如何形成的?4.探究活动3:小组合作,分析月球的构成和表面特征与地球的区别。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月球和地球有什么不同?这些不同是如何形成的?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月球的基本情况和探索过程,强调科学探究的方法和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月球的结构2.月球表面的特征3.月球的构成与地球的区别–缺乏大气层–表面温度极端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湘科版科学六上《探索月球的秘密》教学设计 (4)一. 教材分析《探索月球的秘密》是湘科版科学六上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月球的概况、月球的起源和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掌握月球起源的过程,明白月球对地球的重要性。
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月球的起源和月球对地球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掌握月球起源的过程,明白月球对地球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月球的基本情况、月球起源的过程、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2.教学难点:月球起源的过程、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月球的基本情况,如月球的直径、质量、表面特征等。
让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面貌。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月球起源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总结月球起源的假说。
4.巩固(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月球起源的了解程度。
引导学生理解月球起源的过程。
5.拓展(10分钟)介绍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如潮汐现象、地球的自转等。
让学生明白月球对地球的重要性。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月球的基本情况、月球起源的过程和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湘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月考试卷及答案(今年)班级:姓名:一、填空题。
(共20分)1、月球是一个_______,_______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是反射_______ 的光。
2、借助________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洋葱表皮是由__________构成的。
3、常见的机械大都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等基本组件组合而成的。
4、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是我们目前使用的三大能源。
5、搬运杂乱的废钢铁用________就省事多了。
6、植物可以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像凤仙花、牵牛花、菊花,它们属于________植物。
7、家庭垃圾中有约三分之一是碎菜叶、蛋壳等,叫________垃圾。
8、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________。
9、电动机的工作基本原理是:用电产生________,利用________的相互作用转动。
10、将两枚铁钉分别放在空气中和潮湿的纸巾上,则生锈较快的是放在________的铁钉。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垃圾中不能自然分解的是()。
A.塑料B.纸屑C.菜叶2、从环保的角度讲,不适合用作包装物的材料是()。
A.布B.塑料包装纸C.纸质包装纸3、在米饭或淀粉上滴上碘酒会出现()。
A.黑色B.紫红色C.蓝色4、下列机械中属于杠杆的是()A.剪刀B.螺丝刀C.方向盘5、下列方法能使食盐溶液产生晶体的是()。
A.在食盐溶液中加入水分B.继续加入食盐溶解C.将食盐溶液放在阳光下蒸发 D.在食盐中加入碱面6、下列植物中,属于开花植物的是()。
A.蕨类B.苔藓C.凤仙花7、用大齿轮带动小齿轮,可以使转动速度()A.变快B.变慢C.不变8、用同一杆秤分别称量三个物体,杆秤平衡时的状态如下图,则三个物体中最重的是()。
A.重物A B.重物B C.重物C9、通过优化选择生产原料和制作工艺,人们制成了()。
《探索月球的秘密》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月球的起源、特点和表面特征;2.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3. 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科学探索。
二、教学内容:1. 月球的形成和演化;2. 月球的表面特征和地质构造;3. 月球的探测与探测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月球的视频,引起学生对月球的好奇和兴趣。
2. 知识讲解:教师向学生介绍月球的形成过程、表面特征和地质构造,并讲解月球的探测历史和探测器的作用。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让他们亲自观察月球的表面特征,分析月球的地质构造。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月球的起源、特点以及未来的探索方向。
5.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效果,分享彼此的观点和发现。
6. 总结归纳:教师对学生的讨论效果进行总结,并引导他们思考月球探索的意义和价值。
四、评判方式:1. 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 学生对月球探索的兴趣和参与水平;3. 学生的表现和表达能力。
五、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进修,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深入了解月球的更多秘密;2. 组织学生参与科普活动,让他们将所学知识分享给更多人;3.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六、作业要求:1. 撰写一篇关于月球的钻研报告,包括月球的起源、特点和表面特征;2. 制作一份关于月球的海报,展示月球的探测历史和未来的探索方向;3. 参与学校举办的月球探索主题活动,展示自己的钻研效果和观点。
七、教学资源:1. 《探索月球的奥秘》教材;2. 相关视频资料和图片资源;3. 月球探测器模型和地图。
通过本次《探索月球的秘密》作业设计方案,希望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索,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让他们对宇宙的奥秘充满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愿学生通过这次作业,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月球,拓展自己的视野,为未来的科学探索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湘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月考试卷【参考答案】班级:姓名:一、填空题。
(共20分)1、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________。
2、提高材料的弯曲能力,可以增加材料的厚度,还可以改变材料的_____________。
3、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___________。
4、增加纸梁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可以增加纸梁的抗弯曲能力。
5、就人而言,即使是同一种族,每一个体不完全一样,所以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存在________。
6、在能量中,______________都是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来的。
7、不同的能量可以通过能量转化器相互转化。
两只手相互摩擦,我们的手会感觉比较热。
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________转化成________,而我们的小电动机是将________转化成________。
8、把薄板型材料弯折成“V”,“L”等形状,实际上是减少了材料的________,而增加了材料的________,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9、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力____,电池多则磁力__________。
10、我们天天都生活在________ 的世界里,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和________有关。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关于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定滑轮能省力,动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B.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能省力C.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相同2、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
A.月相B.月貌C.月亮D.月陆3、草履虫、变形虫等原生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
A.一个B.多个C.无数个4、让身体快速热起来的方法是()。
A.晒太阳B.吃热的饭菜C.跑步D.多穿衣服5、为了增强横梁抵抗弯曲的能力,我们通常把横梁()。
A.横着放B.立着放C.斜着放6、下列食物中,淀粉含量较多的是()。
A.猪肉B.青菜C.玉米7、当电池的两端被电线直接连接在一起时,就会发生()。
湘科版科学六上《探索月球的秘密》说课稿 (3)一. 教材分析《探索月球的秘密》是湘科版科学六上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掌握月球的形成、结构、表面特征等知识,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究能力。
教材以我国嫦娥一号探测器的探测成果为素材,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科技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
他们在课堂上善于思考、提问,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但是,对于月球的深入了解还需加强。
此外,学生对于国家科技成就的关注程度较高,容易产生兴趣和自豪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的形成、结构、表面特征等基本知识;掌握月球探测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月球秘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国家科技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月球的形成、结构、表面特征等基本知识。
2.难点:月球探测的基本方法,以及如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分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图片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我国嫦娥一号探测器的成功发射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科技成就,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月球的基本情况,如距离地球的距离、体积、质量等。
3.探究月球的形成:引导学生思考月球是如何形成的,分组讨论,展示探究成果。
4.了解月球的结构:介绍月球的内部结构,让学生通过模型观察、思考月球的结构特点。
5.探究月球的表面特征:引导学生观察月球表面图片,分析月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等特征。
6.学习月球探测方法:介绍月球探测的基本方法,如遥感、着陆器等,让学生了解探测过程。
7.实践活动:分组进行月球探测模拟实验,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小学科学湘科版六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月球(地球的卫星)月球,是围绕地球公转的的一颗自然固态卫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是38.4万千米)。
年龄大约已有46亿年。
月球与地球一样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
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
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再加上月面物质的热容量和导热率又很低,因而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很大。
月球永远都是一面朝向我们,这一面习惯上被我们称为正面。
另外一面,除了在月面边沿附近的区域因天秤动而中间可见以外,月球的背面绝大部分不能从地球看见。
在没有探测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个未知的世界。
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几乎没有月海这种较暗的月面特征。
而当人造探测器运行至月球背面时,它将无法与地球直接通讯。
月球是被人们研究得最彻底的天体,至今第二个亲身到过的天体就是月球。
[1]1969年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成为最先登陆月球的人类。
1969年9月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返回地球。
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嫦娥奔月(16张)相传,远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
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
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
探索月球的秘密练习题答案一、选择题1. 月球是地球的第几大卫星?A. 第一大卫星B. 第二大卫星C. 第三大卫星D. 第四大卫星答案:A2. 月球上没有哪种自然现象?A. 火山活动B. 地震C. 液态水D. 风答案:C3. 月球的直径大约是多少公里?A. 3000公里B. 3400公里C. 3800公里D. 4200公里答案:B4. 月球的表面主要由什么组成?A. 液态水B. 岩石和尘土C. 金属D. 有机物质答案:B5. 月球的重力大约是地球的多少?A. 1/6B. 1/8C. 1/10D. 1/12答案:A二、填空题6. 月球的表面温度在白天可以达到________度,而在夜晚则可以下降到________度。
答案:白天可以达到127摄氏度,而在夜晚则可以下降到-173摄氏度。
7. 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它的公转周期相同,这种现象被称为________。
答案:潮汐锁定。
8. 月球上的“海”实际上是________,而不是真正的水体。
答案:广阔的平原。
9. 1969年,人类首次登陆月球,这是由________号飞船完成的。
答案:阿波罗11号。
10. 月球上没有大气层,因此声音无法在月球表面传播,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
答案:真空。
三、简答题11. 描述月球表面的特征。
答案:月球表面特征包括陨石坑、山脉、月海和月谷。
陨石坑是小行星撞击月球表面形成的圆形凹陷,山脉是月球地壳的隆起部分,月海是广阔的平坦区域,而月谷是月球表面的长条形凹陷地带。
12. 解释为什么月球总是以相同的一面朝向地球。
答案:月球总是以相同的一面朝向地球,这是因为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相同,这种现象称为潮汐锁定。
地球的引力作用使得月球的自转速度减慢,直到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同步,导致月球的一侧始终面向地球。
13. 月球上的资源有哪些潜在的利用价值?答案:月球上的资源包括氦-3、水冰和稀有金属等。
氦-3是潜在的清洁能源,可用于核聚变;水冰可以用于生命支持系统,也可以分解成氢和氧,用于火箭燃料;稀有金属则可用于高科技产品的制造。
湘科版科学六上《探索月球的秘密》教学设计+反思一. 教材分析《探索月球的秘密》是湘科版科学六上的一篇课文,主要向学生介绍了月球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月球的结构、月球的形成和月球对地球的影响等。
课文内容较为浅显易懂,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激发学生对月球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地球和宇宙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一些基本的天文知识也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月球的了解相对较为有限,对月球的内部结构、形成过程等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月球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的基本知识,如月球的结构、月球的形成和月球对地球的影响等。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月球的基本知识。
2.难点:月球的形成过程和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月球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用于课堂展示。
2.准备月球的模型或图片,用于讲解和演示。
3.准备一些关于月球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月球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对月球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月球的基本知识,如月球的结构、月球的形成和月球对地球的影响等。
3.操练(10分钟)提出一些关于月球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如月球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月球是如何形成的?月球对地球有什么影响?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讨论并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