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最新宫腺肌病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5
子宫腺肌症最新治疗方法子宫腺肌症(adenomyosis)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到子宫肌层中,导致子宫肌肉组织增厚,出现月经不规律、月经量增多、周期性腹痛等症状。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子宫腺肌症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更新。
本文将介绍子宫腺肌症的最新治疗方法,希望能为患者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帮助。
首先,对于轻度的子宫腺肌症患者,可以采取药物治疗的方法。
目前常用的药物包括口服避孕药、黄体酮类药物和非类固醇抗炎药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调节激素水平、减轻炎症反应等方式来缓解症状,对于轻度病情的患者有一定的疗效。
其次,对于中度和重度的子宫腺肌症患者,手术治疗是一种常见的选择。
传统的手术方式包括子宫肌瘤切除术、子宫全切术等,但这些手术存在出血量大、术后恢复周期长等缺点。
而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腔镜手术和介入治疗成为了治疗子宫腺肌症的重要手段。
腔镜手术通过微创方式在子宫内膜组织中进行切除,术后出血少、恢复快,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介入治疗则是通过导管在子宫动脉进行栓塞,阻断子宫内膜组织的血液供应,从而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外,近年来一些新的治疗方法也逐渐进入临床应用。
比如,高强度聚焦超声技术(HIFU)可以通过聚焦超声波直接作用于病变组织,达到破坏病变组织的目的。
这种治疗方式无需切开皮肤,无需穿刺,术后恢复快,受到了越来越多患者的青睐。
总的来说,子宫腺肌症的治疗方法多样,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患者还应该注意避免劳累、保持情绪稳定、合理饮食等,以提高治疗效果。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治疗方法能为患者带来一些帮助,也希望科研人员能够不断努力,为子宫腺肌症的治疗开发出更多更有效的方法。
子宫腺肌症临床诊疗指南1范围本《指南》规定了子宫腺肌症的诊断、辨证、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子宫腺肌症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中医科、中医妇科、生殖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子宫腺肌症adenomyosis子宫腺肌症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中,伴随周围基层细胞的代偿性肥大和增生,既往曾称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少数子宫内膜在子宫肌层中局限性生长呈结节或团块,称为子宫腺肌瘤。
属于中医的“痛经”、“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癥瘕”、“不孕”等范畴。
3诊断3.1诊断要点[1]3.1.1病史有月经量多、进行性加剧的痛经病史;不孕病史;或有多次妊娠、反复宫腔操作、分娩时子宫壁创伤和慢性子宫内膜炎史。
3.1.2症状主要表现为继发性、进行性加剧的痛经,疼痛多位于下腹正中。
常伴有经量增多和经期延长。
3.1.3体征妇科检查可发现子宫呈均匀性增大或有局限性结节隆起,质硬而有压痛,经期子宫增大、压痛明显,经净后子宫可缩小。
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时子宫活动度欠佳;合并子宫肌瘤时,则依肌瘤的大小、数目、部位而异,双附件无明显异常。
3.1.4辅助检查3.1.4.1血液检查[2](证据分级:IV/推荐级别:E)血清CA125值>35U/ml可协助诊断子宫腺肌症。
3.1.4.2影像学检查[3-7](证据分级:III/推荐级别:D)盆腔B型超声检查有助于子宫腺肌症的诊断及鉴别,显示子宫增大,肌层增厚,后壁更明显,子宫内膜线前移。
病变部位为等回声或回声增强,其间可见点状低回声,病灶与周围无明显界限。
经阴道B超检查较腹部B超检查更有优势;必要时行MRI检查。
3.2鉴别诊断3.2.1子宫肌瘤[8,9](证据分级:IV/推荐级别:E)两者均可表现为月经量多及经期延长,子宫增大或有不规则突出,但子宫肌瘤多无痛经及进行性加剧的腹痛史,浆膜下子宫肌瘤可扪及肌瘤质硬、活动,表面光滑。
B超检查子宫肌瘤结节为边界清晰的局限性低回声区。
子宫内膜腺肌症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子宫内膜腺肌症(简称子宫内膜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特征是子宫内膜异位生长及相应组织对雌激素的反应引起的炎症反应。
该病症常见于育龄妇女,表现出独特的症状和体征。
本文将详细讨论子宫内膜腺肌症的症状以及常见的治疗方法。
一、症状子宫内膜症的症状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表现:1.经期异常: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者出现异常的月经颜色、质地等。
这些都可能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状。
2.盆腔疼痛:患者可能会感到持续性或周期性的盆腔疼痛,疼痛程度从轻微到剧烈不等。
疼痛还可能伴随着排便困难、排尿困难等症状。
3.性交疼痛:子宫内膜症可能导致性交时的疼痛感,这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
4.不孕或怀孕困难:子宫内膜症导致的子宫内膜异位对生殖系统造成的影响可能导致患者难以自然怀孕或增加了流产的风险。
二、治疗方法对于子宫内膜腺肌症的治疗,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常见的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药物可以帮助减轻疼痛,抑制异常子宫内膜的生长。
口服避孕药、激素类药物等可以通过抑制雌激素的分泌来减少子宫内膜异位的生长。
非甾体消炎药也可以减轻疼痛症状。
2.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子宫内膜症病例,手术可能是必要的选择。
手术可以通过切除异常的子宫内膜组织来缓解疼痛和其他症状。
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手术、子宫切除术等。
3.辅助治疗:除了药物和手术治疗外,一些辅助治疗也可以用于缓解子宫内膜症的症状。
例如,物理疗法、中医理疗等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
总结:子宫内膜腺肌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了解症状和治疗方法对患者非常重要。
患者应及时就诊,接受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在治疗期间,患者应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以促进康复。
同时,定期进行复查以确保治疗效果。
尽早治疗和规范治疗是减轻症状和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子宫腺肌症怎么治疗,中医治疗有方法子宫腺肌病属于育龄期妇女常见病症,其症状并不严重,体检也只是发现子宫增大,因此,女性朋友们如果出现子宫腺肌病也不必过于担心,只要注意日常的饮食调养,采用中药治疗,就可以治愈。
★一: 子宫腺肌症的中医治疗1: 【药物热敷】中医认为可以借助一些温热之力,将中药的药性从而表到里,通过人体的皮毛腠理,循经运行,内到达脏腑,从而疏通经络和温经散寒,畅通气机,镇痛消肿,调整脏腑阴阳,最终达到治病目的。
2: 【穴位贴脐】脐为先天之蒂,位于腹部中央,名位神阙,脐与诸经相通,将药挂贴于神阙,能激发经气,调整脏腑功能,通过脐孔,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之循行,以达病所,药物有效成分直接吸收,起穴位截根作用。
3: 【内服药物调理】其主要病机是血瘀,故根据不同病机,分别配用温经散寒,益气补血,化痰消瘀,软坚散结之法,佐以扶本培正,调节脏腑功能,调节代谢,具有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
★二: 子宫腺肌症的饮食调理1: 补血食物通常情况下患有子宫腺肌症的女性多半都存在有贫血的症状,长期贫血得不到有效的调理,不仅会影响到整个人体的抵抗力,同时还有可能会导致子宫腺肌症的症状更加严重。
还有些女性还有轻微的肾虚症状,因此在患病期间女性还应该适当的多吃些具有补肾功效的食物,以此来起到养血补肾的功效,从而促进子宫腺肌症的治疗以及恢复。
具有养血补肾功效的食物有很多,生活中常见的有牛、羊肉、猪肉等,但是在吃这些肉类食物的时候最好是打碎打烂吃,这样才有利于人体对养分的吸收。
2: 性平性温蔬菜女性在平时生活中还要注意多吃些新鲜的蔬菜,这是因为蔬菜中所含有的各种营养成分对女性身体而言也是十分有利的。
尤其是要注意多吃些性平性温的蔬菜,这类蔬菜不仅可以帮助女性有效的补充各种无机盐、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同时对子宫腺肌症还具有非常好的治疗作用。
属于性平性温的蔬菜有很多,比如像西兰花、圆白菜、蒿子杆等,这些蔬菜都适合患病期间的女性食用。
子宫腺肌病出血的诊断及治疗发表时间:2016-06-23T11:40:51.650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9期作者:刘丽君[导读] 子宫内膜腺肌病是妇科常见的良性病变,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及年轻化趋势。
黑龙江省海伦市妇幼保健院【摘要】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壁层,属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特殊类型。
子宫腺肌病患者易出血,多见于30一50岁的经产妇,约有半数患者同时合并子宫肌瘤,约l5%患者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腺肌病是妇科常见的良性病变,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及年轻化趋势。
【关键词】子宫腺肌病;出血1病因及发病机制宫腔手术是本病的诱因。
经产、习惯性流产和流产史是本病的高危因素。
有病理生理研究显示,组织损伤和修复机制是子宫腺肌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损伤的子宫内膜由于激素平衡的破坏或子宫内膜对激素刺激的延迟反应,雌激素分泌增加,促使子宫内膜蠕动过强。
还有大量研究表明腺肌病患者在子宫内膜、异位子宫内膜及子宫肌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均明显增加,促使子宫内膜自身生成血管并侵入子宫肌层。
2诊断2.1临床特点出血和进行性痛经是子宫腺肌病的主要症状。
研究表明腺肌病患者出血程度与痛经程度是一致的,即出血越严重,痛经越明显。
子宫腺肌病出血主要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和继发性贫血。
还有少数患者存在不孕。
妇科检查显示子宫均匀性增大或局限性结节隆起,质硬,有压痛,经期时压痛尤为明显。
2.2辅助检查2.2.1影像学检查①超声检查是协助诊断子宫腺肌病最常用的方法,子宫增大,肌层内的小囊样回声是最特异的诊断指标。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子宫肌壁间的异位病灶内呈星点状彩色血流信号,可探及低流速血流,病灶周围极少探及规则血流。
②子宫腺肌病的MRI表现主要有两个特征,即子宫腺肌病病灶本身的MRI信号低于周围正常肌肉组织,但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病灶内可见散在点状强回声,系由侵入肌层的子宫内膜岛出血形成;另外,因为病变信号的强度与结合带很接近,子宫结合带增宽是另一个重要特征。
子宫腺肌症怎么治疗效果好?女性腺肌症比较好的治疗方法女性腺肌症最好的治疗方法?女性在被医生告知患上子宫腺肌症的时候心里不免多了很多担忧,因为大家都晓得这是妇科的疑难杂症,而且会随着月经的到来病情逐渐加重,这些患者最想知道的就是子宫腺肌症怎么治最好?专家不同的患者使用的治疗方法也是不一样的,医生会个体化选择的,下面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些治疗方法。
子宫腺肌症怎么治疗效果好?子宫腺肌症的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这种治疗方法主要适合那些病情不是非常严重,或者还有生育要求或者处于绝经期的女性。
(1)药物缓解痛苦:如果一些子宫腺肌症患者病情不是非常严重,这时候可以选择在月经到来的时候给予止痛药治疗,最常使用的止痛药是芬必得、消炎痛等。
(2)假孕疗法:对于那些以后没有生育要求或者已经到绝经期的女性,病情也不是非常严重的,建议大家使用避孕药和孕激素,这样能够让女性患者的子宫内膜萎缩和月经量减少,坚持服用这类药能够控制子宫腺疾病的继续恶化。
(3)假绝经疗法:这种药物治疗方法适合于病情中度的女性,主要是使用抑制促卵泡素和黄体生成素降低体内雌激素之类的药物,最终导致患者的子宫膜逐渐萎缩最后出现闭经的现象,这种闭经只是一种假象,等到药物停止后月经又恢复了。
子宫腺肌症怎么治疗效果好?子腺肌病如何治疗呢?保守治疗、带曼月乐缓解;保宫手术或切子宫;孙爱达:主任医师,曾在北京协和工作62年,每周一、二、三、四、五、六在北京东方博大坐诊,师从林巧稚。
子宫腺肌症对女性乃至整个家庭都是有影响的,很多人选择切除子宫也是需要很大的勇气,但是对于年轻的群体来说,是会影响夫妻感情和谐的,不少女性在病友群相互交流内心感受,多了解、多获取,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腺肌症病友交流群的人来自全国各地,也有不少来自新疆、云南、四川、东北等地的人受益,这些人也不定期分享心声,唯有共同努力方能对抗腺肌症病魔!子宫腺肌症怎么治疗效果好?通过相关专家的详细介绍我们晓得了目前治疗这种疾病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类,希望每一位女性在被确诊为这种疾病后能够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虽然它是一种妇科疑难杂症,但是也不是不能治的。
子宫腺肌症最好的治疗方法首先,对于轻度的子宫腺肌症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缓解症状。
常用的药物包括口服避孕药、黄体酮、非类固醇抗炎药等。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调节激素水平,减轻疼痛,控制月经不规律。
同时,还可以通过中药调理来改善身体的整体状况,增强免疫力,减少病情复发的可能性。
其次,对于中度和重度的子宫腺肌症患者,手术治疗是比较常见的选择。
目前,腔镜手术是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主流手术方式。
通过腔镜手术,可以清除异位生长的子宫内膜组织,减少病灶,改善症状。
此外,对于部分患者,还可以考虑行子宫肌瘤切除术或子宫切除术,来彻底解决病情。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外,一些辅助治疗方法也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例如,针灸、艾灸、理疗等中医疗法,可以帮助调理身体,缓解疼痛。
此外,一些运动疗法,如瑜伽、普拉提等,也可以帮助患者增强体质,缓解症状。
总的来说,子宫腺肌症的治疗方法因人而异,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
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患者还应该注意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劳累和情绪波动,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定期复诊也非常重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患者应该听从医生的建议,不要盲目跟风尝试各种方法。
同时,也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相信一定能够战胜疾病,重拾健康。
总之,子宫腺肌症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和调理的疾病,患者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在治疗过程中注重日常护理和生活调理,以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希望所有患者都能早日康复,重拾健康。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一、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经(TCD 编码为:BFY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ICD-10 编码为:N80.901)或/和子宫腺肌病(ICD-10 编码为:N80.00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肖承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临床常见证候:寒凝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湿热瘀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3个月经周期。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痛经(TCD 编码为:BFY070)和子宫内膜异位症 ICD-10 编码为:N80.901)或/和子宫腺肌病(ICD-10 编码为:N80.003))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符合西医诊断但无痛经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有以下情况者,不进入本路径:(1)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直径>5cm或短期内明显增大者。
(2)疼痛节律改变,痛经进展或呈持续性。
(4)影像检查有实性或乳头状结构,彩色多普勒超声示病灶血流丰富,阻力指数(RI)低。
(5)血清CA125明显升高(>200U/ml)。
(6)治疗期间有生育要求者。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肖承惊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病史:有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呈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的特点。
(2)临床表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
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l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
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
(3)妇科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或/和子宫增大、压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子宫内膜异位症①症状:痛经、不孕。
②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影像学检查(盆腔超声、盆腔CT 及MRI)发现内异症病灶,血清CA125水平轻、中度升高。
③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内异症的通用方法。
在腹腔镜下见到大体病理所述典型病灶或对可疑病变进行活组织检查即可确诊。
(2)子宫腺肌病①症状:痛经;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及不规则出血);②妇科及辅助检查:子宫增大、压痛等;影像学检查(盆腔B超)、血清CA125等提示。
(二)疼痛程度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
(三)证候诊断1.寒凝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②形寒肢冷.次症:①经色紫黯有块;②月经量少或错后;③经行呕恶;④经行大便溏泄;⑤带下量多,色白。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白;脉弦、涩或沉紧。
2.气滞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②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次症:①经色黯红有块,或经行不畅;②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③肛门坠胀;④月经先后不定期;⑤经量或多或少。
舌脉:舌质黯红,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涩。
子宫腺肌病(2016年版)
一、子宫腺肌病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子宫腺肌病(ICD-10:N80.001)
行子宫切除术(ICD-9-CM-3:68.3/68.4/68.5)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痛经、月经量增多等。
2.体征:子宫增大、质硬、或伴压痛等。
3.辅助检查:盆腔B超及血CA125等提示。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手术方式:子宫切除术。
2.手术途径:经腹、经腹腔镜、经阴道。
(四)标准住院日为≤1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N80.001子宫腺肌病疾病编码。
2.符合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3天。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4)宫颈细胞学筛查
(5)盆腔超声、心电图、胸部X片。
2.根据病情需要而定:血清肿瘤标记物,腹部超声,盆腔CT或MRI检查,肠道、泌尿系造影,心、肺功能测定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后的第2-4天。
1.麻醉方式:全麻或腰硬联合麻醉。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止血药物和其他必需用药。
3.输血:视术中情况而定。
4.病理:术后石蜡切片,必要时术中冰冻切片。
(九)术后住院恢复≤8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等。
2.术后用药:根据情况予镇痛、止吐、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治疗。
3.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十)出院标准。
1.病人一般情况良好,体温正常,完成复查项目。
2.伤口愈合好。
3.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因辅助检查异常需要复查,导致术前住院时间延长。
2.有影响手术的合并症,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
3.因手术并发症需要进一步治疗。
二、子宫腺肌病临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子宫腺肌病(ICD-10:N80.001)
行子宫切除术(ICD-9-CM-3:68.3/68.4/68.5)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