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 格式:docx
- 大小:17.93 KB
- 文档页数:3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通用7篇)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1银河纪元12020年,哈里·谢顿,这个年仅32岁的数学家开创了一门全新的学科——“心理史学”,这门学科并不像它的名字,它既不是心理学,也不是史学,它能用数学公式准确推演全人类的未来。
谢顿的第一个预言是:虽然毫无征兆,但已存在一万两千年之久的银河帝国即将灭亡。
虽心理史学能够拯救,但一切都太晚了。
谢顿为了把帝国毁灭后三万年的黑暗时代压缩成一个仟年,他在端点星——一个位于银河旋臂的最前端的荒凉的行星上安排了十万人编著《银河百科全书》,这就是第一基地,他们在以后的一个仟年中拥有最尖端的科技,甚至超过帝国。
得益于谢顿,以后的300多年第一基地顺利地度过,但“骡”的出现差点让整个谢顿计划崩溃。
第二基地——一个以精神力量突出的团体,是谢顿计划的核心——对第一基地的帮助暴露他们自己的存在。
此后的200都多年里,第一基地都潜心铲除第二基地,以他们最顶尖的科技与智慧,在他们自以为成功时第二基地早已遍布他们的生活。
基地纪元498年,银河未来的命运决定于某人一念之间,这个就是葛兰·崔维兹。
他必须在第一基地,第二基地与盖娅之间做出银河未来由谁主导的决定:由第一基地创建的新帝国将会逞领银河进入科技昌明的世纪,却会像第一帝国那样摧毁在战争之中;由第二基地指导的新帝国将能确保人类的永久和平,却因此成为了一个父权制帝国;而以盖娅为蓝图的盖娅星系则会是个心灵共同体,所有人类将与万物融合成一个良善的整体。
崔维兹直觉地做出了选择,但却无法确定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他怀疑宇宙中还藏有更强大的操纵力量。
崔维兹相信地球是解开所有谜团的关键,因为地球是人类的起源母星。
奇怪的是,银河中有关地球的资料全都神秘消失。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2《基地与帝国》是基地系列的第二本,饶有兴趣地读完《基地》之后,我发现《基地与帝国》的结构跟前一本有很大的不同,《基地》都是中篇小说,一篇讲述一个故事,彼此之间既独立又有关联,而且以情节为主,人物本身的性格特点并不鲜明,两任市长之间实际上还有不少相似性。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有感 4 篇《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有感读《银河帝国:基地》有感七班秦佳媛《银河帝国:基地》讲了一个敲冰求火的问题:怎样经过银河系百千亿颗星球中的一颗位于银河畔缘荒芜地带的不足挂齿的小星球,来改变整个银河将来的走势?人类在小小行星上生活了十多万年久,成立两百多个行政地区。
在地球上第一个会思虑的机器人的帮助下,掌握改造外星球的技术,开启星际殖民运动。
人类在银河系如蝗虫般繁衍,带着愚笨与智慧、贪心与良心,将银河系卷入星际战国时代。
直至银河一致为统治超出 2500 万个住人行星、领土横跨十万光年、总计数兆亿人口的帝国——银河帝国。
在银河帝国建国后 12020 年,哈里·谢顿 32岁的数学家,创始了”心理史学” . 这门学科用数学公式推演人类的将来。
在帝国走向衰灭时期,谢顿预示银河将经历三万年黑暗。
他会合最优异的科学家成立”基地”, 希望它成为人类的希望。
但是帝国衰微,基地被强邻包围。
人类面对决断:受控制?仍是奋战?前三次谢顿危机都是由某位领导而解决。
我不由产生疑问,假如当时获取端点星控制权的不是哈定,而是百科全书委员会。
假如马洛的行商没有出现,而是持续哈定政策的接班人上位。
那历史能否改变?历史究竟是有时的,仍是必定的?历史上那些充满有时性的小事件,假如误差,能否会将历史导向截然相反的结果?自然,阿西莫夫的”心理史学”对此是有解说的。
心理史学展望的是宏观历史的发展,而不是微观个体的动作。
所以,阿西莫夫的假定是,即使哈定、马洛因为各种不确立的原由此没有掌握端点星的权利,也会有其余”英豪”出现,让基地度过危机。
用书中的话来说:”我们盲目崇奉谢顿的心理史学——它最重要的前提之一,就是个人行为绝对不算数,绝不足以创建历史。
因为复杂的社会和经济巨流会将他吞没,使他成为历史的傀儡。
”“这些试试,就像是你在水面上拍击出的涟漪,而谢顿的巨浪则持续向前推动,虽悄无声气,却势不行挡。
”人类的自由意志,在历史中竟这样一文不值?千万人的努力奋斗,不过一场被历史控制的戏剧?那我们人类的个体,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介绍原由:”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不单要在阅读中获取,更要在阅读思虑,甚至质疑。
读《银河帝国:基地七部曲》读后感在第一本书中,谢顿、哈定和马洛三位领导人物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解决了危机。
谢顿通过建立心理史学,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基地的未来规划了蓝图;哈定则利用宗教的力量,巧妙地平衡了各方势力,维护了基地的稳定;马洛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夹缝中求生,为基地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他们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准确把握。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看到了他们的智慧和勇气,更感受到了他们的担当和责任。
在第二本书中,历史的发展似乎偏离了谢顿的安排。
骡的出现打破了一切,他的力量和智慧让所有人都感到了威胁。
在这个时候,我开始思考历史的走向究竟是由人力决定还是由命运决定。
或许,历史就像一条河流,它有自己的流向,而我们只是在其中随波逐流。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选择,改变河流的方向,让它流向我们期望的地方。
在第三本书中,反转再反转的剧情让我应接不暇。
淳朴老实的帕弗竟然是第一发言者,这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两面性。
同时,我也对第二基地的存在产生了更多的疑问。
他们究竟是拯救银河的英雄还是隐藏在黑暗中的敌人?他们的修补工作是否真的能够如愿以偿?这些疑问让我对后续的剧情充满了期待。
在第四本书中,剧情的发展让我感到有些困惑。
仿佛有一个人在带着我绕弯子,让我在迷宫中迷失了方向。
但是,当真相大白的那一刻,我又感到了一种恍然大悟的喜悦。
这种感觉就像是在黑暗中找到了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同时,我也对夫铭的身份感到惊讶。
他竟然是丹莫刺尔,一个机器人。
这让我对科技和人性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科技的发展究竟是为了服务人类还是控制人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保持警惕,不能让科技的发展超出我们的控制。
在第五本书中,基地计划逐渐成型,但是谢顿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他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困难,但是他从未放弃。
他的坚持和努力让我深受感动。
读《银河帝国:基地七部曲》读后感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深深被其精彩的情节、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思想所吸引。
小说以一个虚构的银河帝国为背景,描绘了人类在宇宙中的兴衰和挣扎。
故事围绕着一个名为“基地”的组织展开,该组织旨在重建银河帝国的辉煌,并抵御外星势力的威胁。
小说中的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惊险和刺激。
从政治阴谋、军事冲突到科技突破、文化交流,阿西莫夫巧妙地编织了一个复杂而又引人入胜的故事。
每个情节都紧密相连,相互呼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宇宙画卷。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浩瀚的宇宙之中,亲身经历着各种冒险和挑战。
小说中的想象力令人惊叹。
阿西莫夫创造了一个充满奇异星球、神秘生物和先进科技的世界,让人对宇宙的奥秘充满了向往和探索的欲望。
他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小说中各个场景的细节和氛围。
同时,他的科学知识和对人类社会的深刻理解也为小说增添了一份真实感和可信度。
然而,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它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对人类社会的思考。
小说探讨了许多重要的主题,如权力、政治、人性、科技进步等。
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深入探讨,阿西莫夫提出了一些发人深省的观点和问题。
他质疑了权力的滥用、政治的腐败以及人性的复杂性,同时也思考了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挑战。
此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十分鲜明和丰富。
主人公们各具特点,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展现出的勇气、智慧和毅力令人敬佩。
他们的成长和转变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美好。
同时,小说中的反派角色也刻画得十分生动,他们的阴谋和手段让主人公们陷入了重重危机,增加了故事的紧张感和可读性。
读完这部小说,我不仅享受到了一次精彩的阅读之旅,还获得了许多启示和思考。
它让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未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有了更多的思考。
同时,这部小说也让我对科幻小说这一文学形式有了更高的评价和敬意。
《银河帝国:基地七部曲》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之作。
银河帝国基地的读后感导读:银河帝国基地的读后感篇一终于在奔波中看完了这一系列的7本书,回味无穷。
在看书的时候就在考虑怎么样来书写自己的感受,却发现犹如陷入银河的浩瀚中,四处都在闪亮,却难以理出头绪。
今天回看了自己在看完《银河帝国基地》时候的读后感,重温了初读书时的感受,也解答了之前自己的一些困惑,不如就着上一篇提到的问题,一并谈谈自己的思考。
首先是哈里谢顿创立心理史学和建立基地的动机。
这部分内容在第4、5部(即《基地前奏》《迈向基地》)中有详细的过程,讲述哈里谢顿是如何从一篇论文开始,一步步走向创立心理史学以及建立基的过程。
据说这两本书是阿西莫夫在生命中最后五年完成的,通过这两本书为他最爱的主角哈里谢顿立传。
我在阅读的时候,也采用了作者书写的顺序:1-2-3-6-7-4-5,最后阅读的这两本书,让整个系列的情感得到了极大的升华。
当你从端点星的第一次危机开始,在经历了基地-骡-第二基地-盖亚星系-回到地球的整个历程之后,回看恍若神明般的哈里谢顿是如何创立出他那惊世骇俗的心理史学,颇有有一番滋味。
不得不说,小说对人物的塑造太成功了,读者不仅仅跟着人物经历了历险般的奇遇,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从32岁到82岁这期间人物的成长,相比之下《三体》中的人物经历乏味的可怜。
哈里谢顿在夫铭的期望下,在铎丝的保护下不断逃亡,不断思考,终于找到了建立心理史学的可行方式,也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自称是记者的夫铭,不仅仅是帝国的首相丹莫刺尔,而且是传说中的机仆丹尼尔,而一直保护他的铎丝竟然也是机器人。
然而他已经深深的爱上了她,并愿意携手相伴,即使她是个机器人,无法生育。
为了保护谢顿,铎丝遭人暗算而停摆,在临终前,她对谢顿说:谢谢你,谢谢你对我的爱,让我成为了真正的人类。
铎丝的离去成为了谢顿心中难以愈合的伤口,而对铎丝的爱正是是他研究创立心理史学的动机之一。
并不是为了拯救什么,得到什么,只是因为能够和她在一起。
其次是关于女性角色偏少。
《银河帝国》读后感《银河帝国》读后感《银河帝国》读后感1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做——《银河帝国·基地》虽然有点儿乱,但是我还是对这本书中的三个不可缺少的人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哈里·谢顿是一个非常有预见的、愿意为了事业来奉献所有的人。
而且是他和一大群科学家在端点星建立起这个基地的,他用强大的科技让基地生存下去。
塞佛·哈定是这些科学家之一。
他让这个基地崛起了,还用宗教来让基地更加神秘,同样,他也有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
侯伯·马洛也十分厉害,他不但利用自己的能力来让基地扩张,而且更可贵的是他还有自己的独立的想法。
通过这三个人的故事以及他们三个人的性格特点我觉得这是现代非常缺少的一些性格。
现在有许多许多的人不像塞佛·哈定一样感于击挑战权威当然,这也包括我,而要一味地认为权威说的话一定是对的,不敢有句否认。
可是,权威也是人啊,谁不会有出错的时候呢?人人都有出错的时候,所以,我们应该要有敢于去挑战权威的勇气(可是不能胡说八道or不事找事)。
这样,总是会尴尬的,毕竟“阳光总在风雨后”嘛。
同时,我们也要有自己的想法,不然,慢慢地“软饭”(指只听人家的'想法而自己不去想)吃多了就会有成为一个没有自个儿主见的人了。
这是最可怕的事儿了。
听家长们说:如果一直不思考的话大脑就会生锈掉,到后来不能再运转了。
所以,我们要多去独立思考,要像鸟儿一样,努力冲破鸟笼的拘束,飞向蓝天的怀抱。
《银河帝国》读后感2《银河帝国》的作者是来自美国的艾萨克,是最经典的科幻小说之一。
书里宏达而完整的世界让人惊叹不已。
在许多年以后,地球的大小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的生活所需,人民开始迁移到银河系中的其他星球,人类迅速统一了银河系,创造了强大的银河帝国。
而帝国渐渐衰败,整个银河将陷入长时间的蛮荒时期,伟大的'心理学家哈里谢顿已经预知了未来的一切,于是开始了为期几百年的神秘计划……书中最让我惊叹的是作者能将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银河帝国7基地与地球读后感《银河帝国7:基地与地球》读后感篇一读完《银河帝国7:基地与地球》,我就像经历了一场跨越银河的奇幻之旅,脑袋里像被塞进了一团乱麻,但又兴奋得不得了。
这本书的世界设定那可真是大得没边儿了,银河帝国就像一个巨大无比的拼图,基地和地球就像是其中两块超级重要的碎片。
我一开始读的时候,感觉自己就像个迷失在宇宙迷宫里的小蚂蚁,到处都是陌生的星球、奇奇怪怪的种族和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科技。
比如说那个盖娅,它就像是一个超级大的生命体,所有的东西都连接在一起,这让我想起了那些科幻电影里的超级电脑,掌控着一切。
这概念可太酷了,我就在想,要是我们的地球也变成这样,那会是啥样儿呢?也许我们就不会有战争了,因为大家都像一个整体里的小细胞,互相照顾着。
书里的人物也特别有意思。
主角崔维兹就像个执着的探险家,在银河里到处找地球。
他有时候特坚定,就像那种认定了目标就不回头的倔驴。
可有时候呢,他又会自我怀疑,我觉得这才像个真实的人嘛。
我记得有个情节,他在一个星球上遇到了危险,那时候他的那种犹豫和害怕,我感觉我都能感同身受。
我就想啊,要是我在那种情况下,可能早就尿裤子了,哪还能像他一样最后还能化险为夷呢。
不过这本书也有些地方让我有点迷糊。
比如说那些关于时间和空间的理论,什么超空间跳跃啥的,阿西莫夫老爷子解释得是很详细,可我还是感觉像在听天书。
我就在想,这是不是就像我们在学校里听那些特别难的数学课一样,老师讲得口干舌燥,我们在下面还是一头雾水。
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的喜爱。
它就像是一扇通往未来和宇宙深处的大门,让我看到了人类想象力的边界可以无限拓展。
我读完之后,就像做了一场特别长的梦,醒来还在回味着银河里的那些事儿。
我就想问一句,你们有没有想过,要是真的有一天我们发现了其他的智慧生命,我们会像书里写的那样相处吗?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又超级有趣的问题啊。
《银河帝国7:基地与地球》读后感篇二《银河帝国7:基地与地球》读完之后,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5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1银河帝国,一个遥不可及的帝国,在《银河帝国·基地》中,讲述了一个银河帝国由科技发达、富裕到逐渐衰亡的过程。
在银河帝国银河纪元11988年,哈里·谢顿出生于繁华的银河帝国。
等他成为老人时,已是一名数学家,他预测出银河帝国将三个世纪后完全灭亡,准确度98.4%!公共安全委员会认为哈里·谢顿在诅咒银河帝国,便将他流放于端点星。
谢顿早已以百科全书编书招来十万名数学家,以端点星为基础,开始了拯救银河帝国的实验。
在基地将破裂时,塞佛·哈定建立了宗教,使人们相信基地,崛起基地。
侯伯·马洛帮助基地扩张,给予基地经济资源。
在他们的努力下,银河帝国有所好转。
哈里·谢顿、塞佛·哈定与侯伯·马洛有着相同的性格:有担当,敢于尝试,为了后人造福等。
这些性格的体现在书中无处不在。
正是因为这样,他们原本并不认识,最后才能成为基础的领头人,一直改变银河帝国的未来。
想想,若我们能有他们三人的好品质,能出现没解出的难题就把笔一扔放弃的情景吗?能出现妈妈吩咐的事没完成被妈妈骂而不服气的心态吗?能有数学题的多个答题,多种列式方法吗?并不能。
所以我们生活中缺的就是这种精神与品质。
再想想前几天,我在画水彩,人们的手部怎么也画不好,不是手指扭歪,就是比例不正。
画一次就满地改一次,带着负面情绪越改越差,越改越丑,我也丝毫不顾擦橡皮的力度了。
生气地使劲儿一擦,纸破了,不等上身人物的比例多完全完美也没用了。
我沮丧地往床上摊,不顾那幅比损坏也画了。
要是我能把手改一改,不按样品画,是不是就尴了?要是我坚持地画它,是否就成功了呢?敢于尝试,坚定,坚持不懈,其中我一点也没做到。
《银河帝国:基地七部曲》读书有感很多人将阿西莫夫的高智商和高产视为其封神的理由,但我对此并不完全认同。
(当然,这是一个因人而异的问题。
作为一个同样喜欢他小说的人,我并不排斥这种观点。
)许多科幻小说都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对其他作品的借鉴和套用。
《银河帝国》也不例外,它脱胎于罗马帝国,这使得我在阅读时常常感到出戏,因为其中的罗马风格过于浓厚。
此外,我最初阅读这套书的初衷是想了解心理史学究竟有何独到之处,而当我看到一部翻版的罗马帝国史时,新鲜感顿时大打折扣。
除此之外,我还是亚瑟·克拉克的铁杆粉丝,一向沉迷于科幻小说中细节的合理性。
在这一点上,阿西莫夫的作品并未完全满足我的期望。
由于年代的限制(同时也因为阿西莫夫当时相对年轻),前三本中的科幻细节基本上属于幻想型,与现实相去甚远(此外,我认为他晚年创作的《神们自己》中关于电子通道导致世界失衡的描写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一点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当然,还是要对该书第二章中精彩的创意表示钦佩,这一构思确实价值连城)。
这种过于跳跃的幻想外壳与陈旧的古代帝国设定内核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和谐的气息。
我知道有很多人对这种风格情有独钟,但我却难以接受。
在我看来,亚瑟·克拉克的作品犹如包法利夫人,名副其实,甚至可以说名过其实。
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能够让人在阅读后长久地思索其中的未知论题。
相比之下,阿西莫夫的小说虽然也很精彩,但在我看来,他的创意相对较小,往往局限于具体的方面,如机器人三定律或电子通道导致的世界失衡等。
尽管心理史学的主题宏大,但在写作中却被避重就轻地处理,更多地被用作一种抽象工具。
而克拉克和特德·姜的作品,即使是短篇,其探讨的主题也极为宏大,如《创世纪》和人类进化的终极目标等,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
阿西莫夫是这些作家中我认为“最好看”的,但同时也是深度最有限的。
他对社会的认知有一定的深度,但人类社会在工业革命后面临的主要问题至今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他的“预见”在许多社会学家和生物学家的著作中都已详尽阐述。
银河帝国2:基地与帝国经典读后感10篇银河帝国2:基地与帝国经典读后感10篇《银河帝国2:基地与帝国》是一本由[美] 艾萨克·阿西莫夫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9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银河帝国2:基地与帝国》读后感(一):故事是极好的但翻译不该用这么古老的台版。
而且叶李华的翻译很奇怪,过了某个点之后突然就变成流水账了,和之前的文采判若两人,难道说原文就是这样?我想应该不可能啊…又说我的评论太短,可是手机敲字很辛苦的呀豆娘你知不知道!《银河帝国2:基地与帝国》读后感(二):asimov 第二本第一篇故事叫做空谈没有一个个人英雄式人物的基地仍然免于灭顶之灾,靠的是皇帝的猜忌。
因为有心理史学这个预设真的是万能了。
第二篇故事终于出现了一名女性主角女性在科学军事贸易中很难做主角,却在心理上独有制衡的能力。
luo在开头就能通过各种暗示猜出来,但是却猜不到原来这是要引出第二基地的节奏。
但是是不是提前了呢?《银河帝国2:基地与帝国》读后感(三):只说这本它就是一个披着科幻外衣的历史社会小说。
情节过于简单,悬念太少。
将军根本用不到科幻元素。
骡呢,精神控制倒是可以谈一谈,可一上到精神层面就太扯了,有啥是精神控制做不了的?还有,这个骡一出场,我就猜到它是骡,根本不用去溜。
也许作为几十年前的小说确实精彩。
看看第三部吧,会有什么惊喜。
不过不管如何,就停在三部曲吧。
前传后传不准备看了,毕竟,想看的书还有那么多。
《银河帝国2:基地与帝国》读后感(四):不愧是科幻大神,请收下我的膝盖这个系列看起来酣畅淋漓,第二部太精彩了!看到最后才回想起很多细节确实各种暗示骡就是小丑,没有推出来好挫败!虽然作者是写科幻的,但是剧情节奏和人物都设计的很出色。
(虽然有些情节跳跃有点大,不过写这样宽广的历史纬度也难以避免,事无巨细反而会显得啰嗦,就当是留白吧。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终于在奔波中看完了这一系列的7本书,回味无穷。
在看书的时候就在考虑怎么样来书写自己的感受,却发现犹如陷入银河的浩瀚中,四处都在闪亮,却难以理出头绪。
今天回看了自己在看完《银河帝国基地》时候的读后感,重温了初读书时的感受,也解答了之前自己的一些困惑,不如就着上一篇提到的问题,一并谈谈自己的思考。
首先是哈里谢顿创立心理史学和建立基地的动机。
这部分内容在第4、5部(即《基地前奏》《迈向基地》)中有详细的过程,讲述哈里谢顿是如何从一篇论文开始,一步步走向创立心理史学以及建立基的过程。
据说这两本书是阿西莫夫在生命中最后五年完成的,通过这两本书为他最爱的主角哈里谢顿立传。
我在阅读的时候,也采用了作者书写的顺序:1-2-3-6-7-4-5,最后阅读的这两本书,让整个系列的情感得到了极大的升华。
当你从端点星的第一次危机开始,在经历了基地-骡-第二基地-盖亚星系-回到地球的整个历程之后,回看恍若神明般的哈里谢顿是如何创立出他那惊世骇俗的心理史学,颇有有一番滋味。
不得不说,小说对人物的塑造太成功了,读者不仅仅跟着人物经历了历险般的奇遇,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从32岁到82岁这期间人物的成长,相比之下《三体》中的人物经历乏味的可怜。
哈里谢顿在夫铭的期望下,在铎丝的保护下不断逃亡,不断思考,终于找到了
建立心理史学的可行方式,也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自称是记者的夫铭,不仅仅是帝国的首相丹莫刺尔,而且是传说中的机仆丹尼尔,而一直保护他的铎丝竟然也是机器人。
然而他已经深深的爱上了她,并愿意携手相伴,即使她是个机器人,无法生育。
为了保护谢顿,铎丝遭人暗算而停摆,在临终前,她对谢顿说:谢谢你,谢谢你对我的爱,让我成为了真正的人类。
铎丝的离去成为了谢顿心中难以愈合的伤口,而对铎丝的爱正是是他研究创立心理史学的动机之一。
并不是为了拯救什么,得到什么,只是因为能够和她在一起。
其次是关于女性角色偏少。
读到后来才发现,书中的女性角色是如此的出彩,各个都是拯救银河系的好手。
阻止了骡的贝妲、鬼灵精怪的艾嘉蒂娅、强权执政的布拉诺市长、全能少女宝绮丝、以及谢顿的爱人铎丝等等。
与《三体》中女性角色纯为摆设截然不同,每一个女性角色不仅仅活灵活现,而且都在关键时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对性别的差异以及各自的优劣势都有着相当精妙的把握。
在基地初期,开拓疆域是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男性角色偏多,性格也都是英雄式的聪慧与勇敢。
而随着基地的发展,象征精神力量的第二基地的登场,女性的戏份越来越多,甚至最后的男主崔维兹的直觉式思考,都让我觉得非常的女性化。
而最终出现的双性人,更让我觉得作者的格局确实很大,不仅没有歧
视任何性别,甚至在思考超越性别的人类会如何发展。
最后想说说我的收获。
又要忍不住说,读经典的好处就是每一次阅读都能够有所收获。
这一遍下来,最大的启发是心灵控制,它拓宽了我的沟通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