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 散文阅读 分析文章结构思路题题组训练
- 格式:doc
- 大小:36.01 KB
- 文档页数:4
散文阅读分析文章结构思路题题组训练一、对点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背水的日子(节选)桃花怀念背水的日子。
一路咕咚、咕咚背回来的水多甜啊!水井为一林老树掩映,水井沿上常年绿树葱郁。
初夏时候,漫山的野百合,在风中摇曳飘香。
秋天黄昏,那一树一树的黄连树叶,犹如天际的晚霞,红得似火,燃碎一寨的安静。
冬天下雪时,山崖上零零星星的积雪仿佛百合又开花。
背水,要早晨去。
那时,井边好吵闹,木水桶一溜儿排放在哨台上,背水的人们在井边嬉闹着。
只有舀水的人静静地蹲在井边,埋下身子,用木瓢从井里一瓢一瓢地舀水,身影在井里晃晃悠悠。
待舀满一桶,轻轻地跳下井台,将麦秸编的垫圈放在桶底和后腰接触的部位,桶绳往肩上一挂,微直起身子,便一路咕咚、咕咚将井水背回去了。
1.文章第一段格外简洁,这样的开头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开门见山,点明题旨;②总领全文;③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④引起读者猛烈的阅读爱好。
解析对此类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它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突出了什么?它和标题是否有联系,能否起到点题作用?它与下文有什么关系?是总领全文,是引出下文,还是为后面的内容做铺垫?它对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有何作用?有没有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依据这些逐项对比,不难概括出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白玉盅林清玄在全部的蔬菜里,苦瓜是最美的。
苦瓜外表的美是难以形容的,它晶润透亮,在阳光中,仿佛是白玉一般,连它长卵形的疣状突起部分也长得那么细致,触摸起来凉爽滑润,也是玉的感觉。
所以我觉得最能代表苦瓜之美的,是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
白玉苦瓜是清朝写实性玉雕的代表之作,历来只看到它的雕工之细、写实之美,我觉得最动人的是雕这件作品的无名艺匠,他把“白玉”和“苦瓜”做一结合,的确是一个惊人的灵感。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考点2 分析把握散文结构思路专题演练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考点2 分析把握散文结构思路专题演练)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考点2 分析把握散文结构思路专题演练的全部内容。
考点二分析把握散文结构思路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三幅画宗璞①戊辰龙年前夕,往荣宝斋去取裱的字画。
在手提包里翻了一遍,不见取物字据。
其实原字据已莫名其妙地不知去向,代替的是张挂失条,而连这挂失条也不见了.②业务员见我懊恼的样子,说,拿走罢,找着以后寄回来就行了.③我们高兴地捧了字画回家。
一共五幅,两幅字三幅画,一幅幅打开看时,甚生感慨,现只说这三幅画。
三幅画均出自汪曾祺的手笔。
④老实说,在1986年以前,我从不知汪曾祺擅长丹青,可见是何等的孤陋寡闻。
原只知他不只写戏还能演戏,不只写小说散文还善旧诗,是个多面手。
40年代初,西南联大同学上演《家》。
因为长兄钟辽扮演觉新,我去看过戏.有两个场面印象最深.一是高老太爷过世后,高家长辈要瑞珏出城生产,觉新在站了一排的长辈面前的惶恐样儿。
哥哥穿一件烟色长衫,据说很潇洒。
我只为觉新伤心,以后常常想起那伤心。
一是鸣凤鬼魂下场后,老更夫在昏暗的舞台中间,敲响了锣,锣声和报着更次的喑哑声音回荡在剧场里,现在眼前还有那老更夫的模样,耳边还有那声音,涩涩的,很苦。
⑤老更夫是汪曾祺扮演的。
⑥时光一晃过了40年.80年代初,《钟山》编辑部要举办太湖笔会,从苏州乘船到无锡去。
2021年高考散文阅读一轮复习:分析散文结构题精选精练标杆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借问春风来早晚叶小龙①今年六月离开苏州迁回了南方,因一个缘故,我又在这雾霾与冷雨纷飞的季节回到苏州短暂滞留数天。
对于这个深爱过的城池,虽然五年来的冬天于我无异于酷刑,可此刻,我只想忘却这雾和冷,忘却冷风无情地往我怀里钻,带着小别离后、游子归家般雀跃的心情重新投到这城池里的一花一木、一物一景的怀抱里。
②我穿着街,走着巷,开始“享受”着冬雨打在脸上、头发上,还有我厚厚的驼绒大袄上。
我只顾贪婪地望着马路两边歪斜着脖子、斑驳的树干、只剩下不多几片叶子的梧桐树,只顾闻那满树黄叶与晶莹剔透花瓣的腊梅的清香。
这清香啊,不是庸脂俗粉扑脸扑面的甜香,不是十月里金桂浓烈到让人几要眩晕的浓香,更不是桃李花招蜂惹蝶的蜜香。
这香啊,仿佛让冰雨彻底洗干净了,又仿佛被花神抽去了骄矜之气似的,就这么幽幽地、忽有忽无、时断时续地钻入你的鼻孔。
你仿佛一口气就可将这香气吞入口、咽下肚,一股脑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只待你换一口气,它又悄然而至。
③走着走着,我忘却了天是冷的,我甚至有点窃窃地盼着这雨就这么下着,让我踏入的每一处园林,经过的每一座小桥,驻足停望的每一片瓦当,因为这雨的滋润,生长出厚厚的、软如绿色毯子的青苔。
这一层又一层厚厚的苔痕,是梦里怎么也抹不掉的姑苏颜色。
我的姑苏梦里,那绵密的绿啊,那雕着花草鱼虫,好似还沁着瓦匠汗滴、油光锃亮的黑瓦啊,一层又一层,一波又一波,翻如泉涌般照入我这游子般敏感而易动的心房,直击我无眠的愁思深处。
④在这桥是断桥、水是断流、雨是媚眼秋波的季节里,我躲在一处小小的园林里,因为小,只称得“半园”的所在里。
这半壁园林,仿佛蓦然间被人无端截去半襟衣袖似的,却依然有高耸的围墙,只是什么都只有一半:半个船厅、半个水榭、半边曲廊、半亭,连园东北部的重檐楼阁也是二层半。
⑤我慢慢地走在曲曲折折的游廊上,临水的紫藤花潜匿着,我知道只要春风又绿江南岸,那紫藤花就开成了“水似晨霞照,林疑彩凤来。
专题十二散文阅读 1 分析结构思路一、[2017·江苏泰州月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
长冬麦语宋殿儒①寒烈的长冬里,很多人会赞美那枝“风中俏”的梅花,而我却常常透过梅香,想起家乡冬野里盛放春绿的麦子。
②麦子是人们心中不可或缺的植物。
秋风起,麦子播下地,残忍的秋风扫落叶过后,麦子长高了一截,面色也浓绿了一成。
寒冬来临的时候,常常会伴着大雪和刺骨的寒风一股脑儿地来了,呼呼的寒风凛冽地喊叫着,河面上一层薄薄的白冰,世界万物好像在一瞬间就被肃杀成一把干尸,就连秋风中倔强着开花的菊儿也熬不过寒冬的惨烈和无情,死去了。
而唯独麦子,仍然为这个世界坚守了一派浓绿,一汪春情。
③冬天不会放过你的倔强,它们用三九四九冻破石头的大雪和冰冻来攻击你。
它们在一夜之间会用厚厚的白雪覆盖你的头颅,妄想把你一下窒息,它们还妄想在窒息你的同时,又把你身边的土壤冰冻成一块铁板——掐死你!可是,你面对如此残忍的杀生,却坦然微笑。
你利用严冬给的厚厚白雪做了一床自己过冬的被子,把敌人的武器变成了自己的“武器”;你为了不被冻土“掐死”,就趁被冻住脖颈的时候,狠命地往大地深处扎根,用长长深深的根系去汲取大地深处的温暖,积蓄自身战斗的力量,把自己分蘖成三头六臂、成为不可战胜的壮士……④春雷滚滚的那一阵子,冬天望着一竿子高、绿油油的你,常常会把最后一点失败的泪滴,滴在你胜利微笑着的田野里。
那时候,农民们都能听你给无奈的冬天说声“拜拜……”。
⑤其实麦子是流浪过来的植物。
它从异域寻寻觅觅才找到适合自己生长的家园,麦子最喜爱中国这块土地了。
咱们中国人,喜爱它,它更喜爱咱中国人。
大半个中国的人喜爱麦子,都依靠麦子生活,早在数千年前就和麦子结下了骨肉相通的情缘。
⑥父亲曾经说过,麦子的阳光就是夏日的成熟色,那无边的金色麦浪就是麦子为人类世界跳的一支阳光舞,它明媚、靓丽,芳香醉人……⑦乡亲们都把麦子称为“硬性嫩娃”。
是说麦子看起来柔弱,而性子刚烈不屈,是乡亲们最离不开、最金贵的一个娃。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分析结构思路专题复习一、考情分析结构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内容的外在体现。
通常包括作品的整体构思、行文线索以及段落的关系与安排。
主要题型分两大类。
一类是整体把握文章组织材料的线索、并梳理文章的思路脉络。
另一类是分析文章的局部思路,亦即分析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这里要特别注意了解散文线索的类型和作用、了解散文结构组织的技巧,理解不同句段和材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设问方式】(1)(2021全国甲)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为什么会联想到达吉雅娜?请谈谈你的看法。
[《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王小鹰](2)(2020新高考I)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建水记(之四)于坚](3)(2020全国Ⅲ)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记忆里的光》蒋子龙]二、基础知识一、散文线索及思路1.行文思路与散文线索的区别思路是作者在写作时为了深化和表达其思想情感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线路。
回答的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
线索则是文章前后内容中都有的某个共同的东西,回答的是围绕什么展开的问题。
线索可以是梳理作者思路的一个参考,但两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散文线索的类型(1)时空连“线”。
大多在写人记事及游记类散文中,常有一些表明时空转换的词语,把这些词联系起来,就能领悟、把握文章的线索。
如《桃花源记》: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既出……便扶向路→及郡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因物取“线”。
出现于叙事及抒情类的文章,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文章主旨。
如《记一辆纺车》全文以怀念在延安时使用过的一辆纺车开头,接着从三方面写怀念纺车的原因:一是纺车保证了“丰衣”,坚持了抗战;二是纺线也是一种很有趣的生活;三是纺线使大家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深刻变化。
最后再以怀念纺车作结点明主旨。
2021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一轮复习专题一:分析散文的结构【典例分析】【2017年上海高考语文】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白兰瓜毕淑敏①听说我要西行,所有朋友第一个反应都是:“你可以吃到白兰瓜了!”②北京的街头也常见到白兰瓜,并不白,像个磕碰过的篮球,也不甜,带有青草的气息。
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对白兰瓜的仰慕希冀之情。
③兰州果真是白兰瓜的大本营,十步之内,必有瓜阵。
刀锋倾斜着刺入,浓郁的香气沿着刀柄湍湍流出,光闻着,就知道同北京街头的不同。
每人抢一块,吞进嘴里,像喝粥似的往下咽。
④向导笑眯眯地看着大家的贪婪,很为家乡的特产自豪。
有人言传了:“闹了半天,白兰瓜也不过如此嘛!真是空有其名!”向导的脸色难看了,忙解释:“今年雨水多……”平心而论,白兰瓜真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闻着还可以,尝尝却不甜。
⑤一路西行,哪里都要款待白兰瓜。
刚开始还心想兰州的瓜不甜,别处的可能甜,然而总是失望,哪儿的白兰瓜都不甜。
后来就连尝的兴趣也没有了,除非渴极了,拿它顶水喝。
辜负了我的信任与渴望的白兰瓜啊!⑥“到嘉峪关就有好瓜吃了,那儿正在举办瓜节。
”向导为大家打气。
⑦只知道嘉峪关是长城的一端,不知道它还是瓜的盛市。
西北各省市的瓜,像陨石雨似的降落在小城,满载的瓜车还在源源不断地涌入。
前面一个急转弯,几个硕大的甜瓜被车甩了下来,摔碎的瓜的香气像烟雾塞满街道。
⑧瓜节隆重开幕了。
白兰瓜形状的氢气球飘浮在碧蓝的天空,远处是银箔似的祁连雪峰。
孩子们头上戴着白兰瓜形的帽子,街上的社火队打扮成瓜的模样……真是一个瓜的世界。
向导拈起一块尝尝,说:“怎么瓜节上的瓜也不甜?不要紧,到了安西,就能吃到好瓜了。
”⑨过安西时,正是午后沙漠上最热最寂寞的时光。
黑蓝色的柏油路蛇蜕似的蜿蜒着,天空中弥漫着看不见却无处不在的尘埃,仿佛一杯混浊的溶液。
太阳在空中发出幽蓝色的光,却丝毫不减其炙烤大地的威力。
铁壳面包车成了真正的面包炉。
我们关上车窗,是令人窒息的闷热,打开车窗,火焰般的漠风旋涡般地卷来。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考点一分析结构思路含解析考点一分析结构思路——文章百变皆有路,理清文脉方悟情结构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内容的外在体现,通常包括作品的整体构思、行文线索以及段落的关系与安排。
题型一般有三种:分析行文思路题,分析线索及作用,分析句段作用。
散文的文体特点是“形散神聚”,因此,不论散文结构思路怎样变化,都要围绕散文中心主旨行文,也就意味着在分析散文结构思路时应着眼于“神聚”。
【基础先导】1.(1)本文题目是“故都的秋”,但文中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3分)《故都的秋》(人教版·必修二)提示作者写“故都的秋”和“南国之秋”,都是写其“秋味",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江南之秋,只能使人“感到一点点清凉”,使人“赏玩不到十足”,相比之下,北国之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总之,作者写南国之秋,主要是与北国之秋作对比,突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赞美和眷恋。
(2)“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文章起笔这句话有什么作用?(3分)《故都的秋》(人教版·必修二)提示这句话是“文眼"。
“清"“静”“悲凉"既是故都的秋的景色的总特点,是全文写景的纲,同时,又是本文内在的感情线索,文章起笔就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借写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表现因迷茫、抑郁、失望而徘徊的忧思与落寞之情;或者说,正因为有这样的心情,才感到故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
文章一开始,就把“形”“神”高度统一起来。
(3)本文是写景文,为什么在第错误!段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3分)《故都的秋》(人教版·必修二)提示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
(新课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36 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新课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36 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新课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36 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的全部内容。
专题强化训练(三十六)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生死之间雷抒雁①一位墨西哥的作家曾说:“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彻底结束生命。
”是的,即使一个人的手不慎失去了,残肢还会提醒他手曾经的存在。
死亡,如雪的融化,雾的消散,云的飘移,永远没有了,没有了。
②可是,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每天,一进房门,你就寻找那张让你思念、惦记,你如此熟悉的面孔。
如果没有找到,你会情不自禁地喊一声“妈妈",然后,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去找,看她是在休息还是在操劳——是在洗那些永远洗不完的衣物,是在为孩子们做晚饭,还是在专注地看电视?可是,这一回,你的声音没有得到回应.房子里空荡荡的,她不在.看着墙上那张照片,你知道她已永远离开了.那张一直带给你欢乐的母亲的照片,你突然发现其中竟有一缕忧伤.难道,照片也有灵性,将她对你无微不至的关怀凝聚在目光中?③我不愿再走进母亲的房间,不愿触动她老人家遗留下的衣物,就让它原样留存着,任灰尘去封存。
唉,每一件遗物都是一把刀子,动一动就会刺伤那脆弱的神经。
④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不再流泪。
谁不知道死是人生的归宿!生,让我们给生命打了一个结,死,便是一种解脱.妻子这样安慰我,儿子也这样安慰我。
散文阅读分析文章结构思路题题组训练一、对点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背水的日子(节选)桃花怀念背水的日子。
一路咕咚、咕咚背回来的水多甜啊!水井为一林老树掩映,水井沿上常年绿树葱茏。
初夏时候,漫山的野百合,在风中摇曳飘香。
秋天黄昏,那一树一树的黄连树叶,宛如天边的晚霞,红得似火,燃碎一寨的宁静。
冬天下雪时,山崖上零零星星的积雪仿佛百合又开花。
背水,要清晨去。
那时,井边好热闹,木水桶一溜儿排放在哨台上,背水的人们在井边嬉闹着。
只有舀水的人静静地蹲在井边,埋下身子,用木瓢从井里一瓢一瓢地舀水,身影在井里晃晃悠悠。
待舀满一桶,轻轻地跳下井台,将麦秸编的垫圈放在桶底和后腰接触的部位,桶绳往肩上一挂,微直起身子,便一路咕咚、咕咚将井水背回去了。
1.文章第一段十分简洁,这样的开头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开门见山,点明题旨;②总领全文;③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④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解析对此类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它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突出了什么?它和标题是否有联系,能否起到点题作用?它与下文有什么关系?是总领全文,是引出下文,还是为后面的内容做铺垫?它对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有何作用?有没有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根据这些逐项对照,不难概括出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白玉盅林清玄在所有的蔬菜里,苦瓜是最美的。
苦瓜外表的美是难以形容的,它晶润透明,在阳光中,仿佛是白玉一般,连它长卵形的疣状突起部分也长得那么细致,触摸起来清凉滑润,也是玉的感觉。
所以我觉得最能代表苦瓜之美的,是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
白玉苦瓜是清朝写实性玉雕的代表之作,历来只看到它的雕工之细、写实之美,我觉得最动人的是雕这件作品的无名艺匠,他把“白玉”和“苦瓜”做一结合,确实是一个惊人的灵感。
比较起来,虽然“翠玉白菜”的声名远在“白玉苦瓜”之上,但是我认为苦瓜比白菜更近于玉的质地。
苦瓜俗称“锦荔枝”“癞葡萄”,白玉苦瓜表现了形象的美,但是我觉得它还不能完全表现苦瓜的内容,以及苦瓜的味觉。
苦瓜切开也是美的,它的内部和种子是鲜红色,像是有生命流动的鲜血。
有一次我把切开的苦瓜摆在白瓷的盘子里,红白相映,几乎是画笔所无法表达的。
人站在苦瓜面前,尤其是夏天,心中就漫上一股凉意,那也只是一种感觉而已。
不管苦瓜有多么美丽,它还是用来吃的。
我年幼的时候最怕吃苦瓜,因为老使我想起在灶角熬着的中药,总觉得好好的鲜美蔬菜不吃,为何一定要吃那么苦的瓜。
偏偏家里就种着几株苦瓜,有时抗菽无效,常被妈妈通告苦着脸吃苦瓜,说是苦瓜可以退火,其实是因为家中的苦瓜生产过剩。
嗜吃苦瓜还是这几年的事,也许是年纪大,经历的苦事一多,苦瓜也不以为苦了;也许是苦瓜的美,让我在吃的时候忘却了它的苦;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我发现苦瓜的苦不是涩苦,不是俗苦,而是在苦中自有一种甘味,好像人到中年怀想起少年时代惆怅的往事,苦乐相杂,难以析辨。
苦瓜有很多种吃法,我最喜欢的一种是江浙馆子里的“苦惯生吃”,把苦瓜切成透明的薄片,蘸着酱油、醋和蒜末调成的酱,很奇怪,苦瓜生吃起来是不苦的,而是又香又脆,在满桌的油腻中,它独树一帜,没有一道菜比得上。
有一回和画家王蓝一起进餐,他也最嗜苦瓜,一个人可以吃下一大盘,看他吃苦瓜,就像吃糖,一点儿也不苦。
有一家江浙馆里别出心裁,把这道菜叫作“白玉生吃”,让人想起白玉含在口中的滋味,吃在口里自然想起故宫的白玉苦瓜,里面充满了美丽的联想。
画家席德进生前也爱吃苦瓜,不但懂吃,自己还能下厨。
他最拿手的一道菜是苦瓜灌肉,每次请客都亲自做这道菜,上市场挑选最好的苦瓜,还有上好的腱子肉,把肉细心地捣碎以后,塞在挖空的苦瓜里,要塞到饱满结实,或蒸或煮,别有风味。
一次,画家请客,我看到他在厨房里剁肉,小心翼翼地塞到苦瓜中去,到吃苦瓜灌肉时,真觉得人生的享受无过于此。
我们开玩笑的把画家的拿手菜取名为“白玉盅”,如今画家去了,他拿手的白玉盅也随他去了,我好几次吃这道菜,总品不出过去的那种滋味。
苦瓜真是一种奇异的蔬菜,它是最美的和最苦的结合,这种结合恐怕是造物者“美丽的错误”。
以前有一种酸酸甜甜的饮料,广告词是“初恋的滋味”,我觉得苦瓜可以说是“失恋的滋味”,恋是美的,失是苦的,可是有恋就有失,有失就有苦,如果一个人不能尝苦,那么也就不能体会到那苦中的美。
我们都是吃过苦瓜的,却少有人看过苦瓜树。
去年我在南部,看到一大片苦瓜田里长出累累的苦瓜,农民正在收采,他们把包着苦瓜的纸解开,采摘下来,就像在树上取下一颗颗的白玉。
我站在田边,看着篮中满满的苦瓜,心中突然感动不已,我想,真正苦瓜生命里的美,是远远比故宫橱窗里的苦瓜还令人感动的。
我买了一个刚从田里采下的苦瓜,摆在家里,舍不得吃;放置几天以后,苦瓜枯萎了,失去了它白玉般的晶亮与透明,吃起来也丝毫不苦,风味尽失。
这使我想起了人世间的许多事,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那么苦瓜的创作不能说是美丽的错误,它是人生真实的一个小影。
(有改动)2.文章围绕“苦瓜”展开,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请梳理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先写苦瓜的外表美,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②再写吃苦瓜的经历,表达了由怕吃苦瓜到享受的情感变化;③最后写看苦瓜树和买苦瓜的经历,说明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的道理。
3.综观全文,分析文章最后两段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表现了作者在田里看到白玉般苦瓜的喜悦激动之情,通过对苦瓜的描述,表明了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的观点;与第二段照应(与前文“白玉般苦瓜”相照应),使文章结构谨严,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二、综合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人情似纸刘心武①不要续上一个“薄”字。
不是那意思。
②把许多复杂的事物归结为一个简单意思的时代已经过去。
但离开了简单的归结,许多人又不知如何面对复杂。
其实,从来都复杂。
难道以前不复杂吗?也许,从前无论如何不如今天这般复杂。
但细想,从前也复杂。
提心吊胆地说真话那阵,说了那么多;而毋庸提心吊胆便可倾吐真话这阵,却什么也懒得说。
③我曾到那间小屋子去看他。
其实根本不是一间小屋子。
只有门,没有窗,甚至没有透气孔,因此,人进去以后便必须把门敞着。
那是个储藏室。
空间极狭小。
气息极窒闷。
但我们交流得很畅快,至少在我这方面是这样想。
有的话还得压低嗓门。
眼波的流动中也有许多的情谊。
但现在他有了二十、三十倍大的空间,许多的门,许多的窗;门紧闭着,窗半开着,“硬件”好,“软件”更棒,我却不去迈进那门槛。
他也不来请我迈进那门槛。
似乎也并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地方。
只是不再有那么多的情感了。
淡了,薄了,甚至弥散了。
④据说人情似纸的“纸”现在不是“秀才人情纸半张”的那“纸”,而是赵公元帅笔下的那“纸”,即通货。
由“官本位”向“金本位”转化,值得欢迎。
但我更渴望“人本位”“情本位”。
社会的物质繁荣据说必须付出精神沦丧的代价。
又据说落伍者看来是精神沦丧,而先锋眼中却是可喜的精神瓦解,但先锋们犹未能指出旧精神瓦解后应运诞生的新精神究竟是什么,有的先锋中的先锋则说只需瓦解无需重构:“凤凰涅槃”是可笑的,凤凰只应焚毁,何必重生?⑤我却仍愿抓住一点自认为是永恒的东西,哪怕只有游丝般微弱。
那永恒的东西里就有人情,似纸的人情。
纸很薄,却可以写情书,写诗,写温情的句子,写必要的问候,当然还可以画画儿,可以折成一只船,放在小溪里,任其顺细碎的波浪旋转着漂向远方。
⑥转眼一年整了。
一年多以前正在美国。
记得一年前到纽约的头一天,傍晚时分,曼哈顿万家灯火中,也有了我小小的一盏。
在简单而舒适的下榻处,桌上有小小的卡片,卡片上写着温暖的句子。
人情似卡片么?我却自去冬以后,再没给留下卡片的人寄去哪怕是一张薄薄的纸。
我总埋怨着别人的情在淡在薄在弥散,自己呢?从别人的眼中看我,该也吃了一惊吧,怎么会变成了这样?比以前冷,比以前硬,比以前懒,却比以前更会为自己辩解。
⑦以前的时代,人情或许似醍醐,厚重粘稠?如今是人被纷至沓来的信息和事务碾扁熨平的时代,人情随之也轻薄寡淡了,人更多地依靠内心的支撑而更少希冀心外的扶持。
人类在进步而人情在萎缩,真的么?⑧也许是因为现在“移情”的条件好多了,可以移向唱片、电视和电脑,移向真古董和假古董,移向需要每天饲食的猫、鸟、鱼、兔,移向需要浇水剪枝施肥换盆的花草,移向小小的邮票,移向书报,总之可以更彻底地从活生生的人面前移开去。
最省事的“雅移”法是寄情山水,最省事的“俗移”法则是坐到打开的电视机前剥食着花生米不分好赖地一直看到荧屏上现出“再见”的字样。
⑨但心中仍不免时时逸出一丝两丝一缕几缕一片几片的活生生的人的沟通欲望,化为思念,化为莫可名状的思绪,最后可能就拽过一张纸来,想在上面写一些情,一些别人可能并不呼应并不需要的字、词、句和标点符号……人情确确实实就是一张纸。
⑩当我从淡薄中想起人家时,人家或许正在从残存的印象中摆脱出去而正在忘却我。
曼哈顿的灯火呵,哪一盏下面尚有关于我的一缕思绪?(选自刘心武散文集《人情似纸》)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A.这篇文章通过使用形象化的标题,用“人情似纸”的比喻,含蓄地表明了本文的题旨是在批判“人情似纸薄”的现象。
B.文中第③段通过叙述“他”的前后变化,既是在反映一种当下人情寡淡疏离的社会现实,也是在为下文展开对“人情似纸”的思考和议论进行过渡。
C.“最省事的‘雅移’法是寄情山水,最省事的‘俗移’法则是坐到打开的电视机前剥食着花生米不分好赖地一直看到荧屏上现出‘再见’的字样。
”这表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兴趣爱好不同,是造成当下社会“人情萎缩”的重要原因。
D.“最后可能就拽过一张纸来,想在上面写一些情,一些别人可能并不呼应并不需要的字、词、句和标点符号……人情确确实实就是一张纸。
”这里强调了纸片虽微不足道,虽不起眼,但人有时就是需要有这样微小的载体存在,以寄托自己的思绪与情感,抒发自己的感念与期待。
E.整散句结合,多用长句,善用借代和反问,是本文语言的鲜明特色;同时,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在一一反衬中使主旨得以凸显。
答案AC解析从全篇来看,A项说“本文的题旨是在批判‘人情似纸薄’的现象”不正确,本文的题目虽是“人情似纸”,但作者在首段已开门见山地指出:“不要续上一个‘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