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理论与实务-第十三章 货币均衡和失衡
- 格式:ppt
- 大小:1.67 MB
- 文档页数:10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实物货币: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的某种商品来充当货币。
银行券:是银行发行的以银行自身为债务人的纸质票证。
马克思货币职能描述: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货币贮藏、世界货币。
西方学者:交易媒介、计价单位、价值的贮藏。
货币制度:是指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和管理等进行的一系列规定。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规定货币材料、规定货币单位、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规定货币的法定支付能力。
56规定货币单位:当货币作为计价单位为商品和劳务标价时,其自身也需要一个可以比较不同货币数量的单位,这就是货币单位。
56无限法偿:指法律保护取得这种货币的能力,不论每次支付的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支付的对方均不得拒绝接受。
有限法偿:在一次支付行为中,超过一定的金额,收款人有权拒绝接受,在法定限额内,拒收则不受法律保护。
5710、金币本位制的特点:黄金为法定币才,金币为本位货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辅币、银行券与金币同时流通,并可以按面值兑换为金币;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国境。
5911、金块本位制:这是市场上流通的都是银行券,银行券规定有法定含金量,但银行券智能达到一定数量后才能兑换成金块(了解)59。
12、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市场中流通的都是银行券,银行券规定有法定含金量,银行券不能再国内兑换黄金(了解)59。
13、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特点:一是流通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二是信用货币都是通过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投入到流通中去的、三是国家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对信用货币的数量和结构进行调整。
6014我国的人民币制度主要内容:一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二人民币不规定含金量,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三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6117、区域货币一体化:一定区域内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协调形成一个货币区,由联合组建一家主要银行来发行和管理区域内的统一货币。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1.实物货币:以自然界中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的某种商品来充当货币。
2.铸币:由国家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块。
3.银行券:银行发行的一种以银行自身为债务人的纸质票证。
4.存款货币:在商业银行开立的活期存款账户中存入的用于转账结算的货币。
5.电子货币:处于电磁信号形态,通过电子网络进行支付的货币。
6.足值货币(商品货币):自身商品价值与其作为货币的购买价值相等。
7.不足值货币(信用货币):自身的商品价值低于其作为货币的购买价值。
8.计价单位:用货币去计量商品和劳务的价值,赋予商品、劳务以价格形态。
9.交易媒介:在商品流通中起媒介作用的货币。
10.支付手段:在商品买卖行为与货款支付行为相分离的情况下,货币作为补足交换的一个独立环节。
11.财富贮藏: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
12.货币制度: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和管理等进行的一系列规定。
13.货币单位:货币作为计价单位为商品和劳务标价时,自身用于比较不同货币数量的单位。
14.无限法偿:法律保护取得这种能力的货币,不论每次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支付的对方均不得拒绝接收。
15.有限法偿:在一次支付行为中,超过一定的金额,收款人有权拒收,在法定限额内,拒收则不受法律保护。
16.主币(本位币):1个货币单位或1个货币单位以上的现钞。
17.辅币: 1个货币单位以下的小面额货币。
18.特里芬难题:为保证美元与黄金固定比价和自由兑换对美元境外输出的控制,与美元替代黄金的境外需求间的矛盾。
19.区域货币一体化:一定地域内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协调形成一个货币区,联合组建一家主要银行来发行和管理区域内的统一货币。
1.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⑴货币是伴随着商品价值形式的不断发展变化而最终产生的。
⑵商品价值形式经历了简单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等价形式、货币形式的发展历程。
2.货币形式的演变:①纸币③存款货币⑴交易媒介职能:①计价单位(价值尺度)②交易媒介(流通手段)③支付手段⑴当货币成为能够与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媒介时,为了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人们愿意将货币作为贮藏财富的一种形式。
第十三章货币的均衡与失衡第一节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1.识记:货币均衡答:货币均衡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
货币失衡答:货币失衡是指一国一定时期内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偏离,两者之间不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
2.领会:⑴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的关系答:市场总需求是指在价格、收入等经济变量既定的情况下,居民、企业和政府部门将要支出的数量;市场总供给是指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或总产出)。
而市场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货币供给形成市场总需求,市场总需求决定货币供给。
用图形可表示为下图,其中AS表示市场总供给,AD表示市场总需求,M S代表货币供给,M d代表货币需求,箭头表示主导性的作用。
由此,可知货币均衡与市场总供求均衡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货币均衡与市场总供求均衡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从经济决定金融的基本原理出发,市场均衡决定货币均衡,但货币均衡对市场均衡也有重要的作用。
AS←AD↓↑M d→ M S⑵货币均衡的实现机制答:第二节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均衡1.识记:国际收支答: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进行的全部交易的货币价值记录,是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国际收支平衡表答: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种按复式簿记记账原理编制的统计报表,系统记录一国一定时期的国际收支状况,是各国制定合理的对外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经常账户答:也称经常项目,反映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实际资源的转移,是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项目,包括货物、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四个明细项目。
资本和金融账户答:包括资本项目和金融项目两大项,反映一国居民和非居民间的资产或金融资产的转移。
贸易账户差额答:贸易账户差额是包括货物与服务在内的商品、服务进出口之间的差额,等于商品和服务出口—商品和服务进口。
它反映一个国家在产业结构和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及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代表一个国家的自我创汇能力。
货币的均衡与失衡第一节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一)货币均衡与失衡的含义货币均衡: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
货币失衡: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偏离,两者之间不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货币失衡有两种表现形态: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
如果货币供给持续大于货币需求,物价将会上涨,出现通货膨胀现象;如果货币供给持续小于货币需求,物价将会下跌,出现通货紧缩现象)。
(二)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间的关系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市场总需求被定义为经济社会(一国家或一地区)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
在不考虑国外需求的情况下,经济社会的总需求是指在价格、收入等经济变量既定的情况下,居民、企业和政府部门将要支出的数量,因此,总需求衡量的是经济中各种行为主体的总支出。
与总需求相对应,市场总供给被定义为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或总产出),它描述了经济社会的基本资源用于生产时可能有的产量。
关系:(1)市场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2)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3)货币供给形成市场总需求(4)市场总需求决定市场供给关系图:(市场总供给)(市场总需求)(货币需求)(货币供给)由图知货币均衡与市场总供求均衡有着紧密的联系,进一步说,货币均衡与市场总供求均衡不过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此,表现市场供求均衡与否的物价水平波动也可以作为货币均衡与否的外在表现形式。
从经济决定金融的基本原理出发,市场均衡决定货币均衡,但与此同时,货币均衡对市场均衡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们从货币供给出发,如果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量,则会形成更多的市场总需求(第十四章会讲),需求拉动供给,如果此时一国存在着大量闲置的生产资源,则会促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出,市场总供给伴随着总需求的增加而相应增加,市场供求在一个更高的产出水平上达到均衡,不会带来物价水平的上涨。
第十二章 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货币职能产出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的资源制约条件下,微观经济主体和宏观经济运行对执行交易媒介和资产职能的货币产生的总需求。
货币需求是一种能力与愿望的统一体。
现实中的货币需求不仅仅是指对现金的需求,也包括了对存款货币的需求。
货币需求分析的宏观和微观视角当强调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时,往往从宏观视角对货币需求进行分析。
这种视角从一个国家的社会总体出发,在分析市场供求、收入及财富指标变化的基础上,探讨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发展与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
当强调货币的资产职能时,通常是从微观视角对货币需求进行分析。
这种视角从社会经济微观个体出发,分析各经济主体的持币动机和持币行为,研究一个经济主体在既定的收入水平、利率水平和其他经济条件下,所需持有的货币量。
把货币需求的分析分为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只是说明分析分角度和着力点有所不同,并不意味着可以厚此薄彼或相互替代。
在对货币需求进行研究时,需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一方面是因为宏观与微观的货币需求分析之间存在着不可割裂的有机联系,宏观货币需求分析不能脱离微观货币需求,而微观货币需求分析中也包含了宏观因素的作用。
另一方面,因为货币需求既属于宏观领域,又涉及到微观范畴,单独从宏观或微观角度进行分析都有所缺憾。
名义货币需求是指个人、家庭、企业等经济主体或整个社会在一定时点所实际持有的货币数量,通常以m d 表示。
实际货币需求是指名义货币数量在扣除了物价变动因素之后的货币余额,它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除以物价水平,即m d /p c 。
货币需求理论发展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商品中价格总额要量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V PQ M =) 该理论认为在一定时期内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要量主要取决于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
它与商品价格总额呈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它反映了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这一基本原理。
费雪交易方程式PT MV =从宏观视角研究货币需求的问题,仅着眼于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职能,认为决定一定时期名义货币需求数量的因素主要是这一时期全社会一定价格水平下的总交易量与同期的货币流通速度。
第十三章货币的供求及均衡一、复习建议本章理论体系比较完整,和现实结合较为紧密,是介绍货币政策的基本内容、基础理论,是金融理论与实务的重要章节之一。
本章内容较多,考点也很多。
既有国际金融相关知识,又有通货膨胀等基础知识介绍,内容较多,但总的来说比较系统。
建议学员在学习中抓住框架和重点,全面复习,并学会用教材中的原理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从题型来讲,本章题型主要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以及论述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第一节货币供求一、货币需求(一)货币需求的含义 ★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主体(个人、家庭、企业、政府)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或社会主体对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的货币的需求。
▲货币需求的根本原因在于货币的基本职能。
二、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一)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集中反映在其货币必要量公式中。
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以完全的金币流通为假设条件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要量=商品中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M=PQ/V该模型反映了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这一基本原理:在一定时期内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要量主要取决于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
【例题】马克思认为流通中货币必要量的决定因素主要有( ) (2010年多选题变形)A.待销售的商品数量B.商品价格C.其他金融资产的收益率D.持有货币的流动性效用E.货币流通速度【答案】ABE【解析】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要量=商品中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
因此,马克思认为流通中货币必要量的决定因素主要有待销售的商品数量Q、商品价格P和货币流通速度V。
(二)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两个著名的方程式1 现金交易说(交易方程式)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其1911年出版的《货币购买力》一书中提出了交易方程式:MV=PT其含义是流通中的通货存量(M)乘以货币流通速度(V)等于物价水平(P)乘以交易总量(T)。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一、单选题1.被看做是我国最早的货币的是(B)。
A.兽皮B.贝壳C.畜生D.粮食2.下列属于足值货币的是(C)。
A.纸币B.银行券C.金属货币D.电子货币3.实物货币与金属货币都属于(B)。
A.不定值货币B.商品货币C.信用货币D.电子货币4.迄今为止,货币的主要存在形式是(D)。
A.实物货币B.金属货币C.商品货币D.信用货币5.在电子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况下,货币的主要形态呈现为(D)。
A.不兑现信用货币B.存款货币C.银行信用卡D.电子货币6.推动货币形式演变的真正动力是(D)。
A.国家对货币形式的强制要求B.发达国家的引领C.经济学家的设计D.商品的生产、交换的发展对货币产生的需求7.货币作为计价单位,是指用货币计量商品和劳务的(B)。
A.价格B.价值C.单位D.数量8.以货币形式贮藏财富的最大缺点是(D)。
A.收益较高B.风险较高C.使用不方便D.收益较低9.货币作为补充交换的一个独立的环节时发挥的是(C)。
A.计价单位职能B.交易媒介职能C.财富贮藏职能D.支付手段职能10.金属货币制度不包括(B)。
A.金本位制B.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C.银本位制D.金银复本位制11.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的国际储备货币是(A)。
A.美元B.日元C.英镑D.人民币12.人民币不规定含金量,是不兑现的(D)。
A.金属货币B.实物货币C.代用货币D.信用货币13.标志着欧洲货币制度正是建立的事件是(B)。
A.美元诞生B.欧元诞生C.欧元盛行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二、名词解释实物货币:实物货币是指以自然界中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的某种商品来充当货币。
足值货币:即作为货币商品的各类实物和金、银、铜等金属的自身商品价值与其作为货币的购买价值相等。
信用货币:是不足值货币,即作为货币商品的实务,其自身的商品价值低于其作为货币的购买价值。
电子货币:指处于电磁信号形态,通过电子网络进行支付的货币。
货币单位:是指当货币作为计价单位为商品和劳务标价时,其自身也需要一个可以比较不同货币数量单位。
1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1.马克思是怎样用完整的劳动价值理论富有逻辑地论证货币产生的客观性的?参考答案:按照马克思的货币起源学说,货币是伴随着商品价值形式的不断发展变化而最终产生的。
商品价值形式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变化阶段: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阶段在这一阶段上,一种商品的价值仅仅是简单的或偶然的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外一种商品上。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阶段在这一阶段上,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了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
3)一般价值形式阶段在这一阶段,所有商品的价值都表现在了一个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身上。
4)货币形式阶段在这一阶段,所有商品的价值都表现在了作为固定的一般等价物的金或银上。
当价值形式发展到第四个阶段时,货币就产生了。
2.推动货币形式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变的动力是什么?参考答案:推动货币形式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变的动力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活动的不断发展。
3.什么是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货币为什么具有价值贮藏职能?参考答案: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是指,当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物时所发挥出的职能。
货币之所以具有价值贮藏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具有价值。
4.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参考答案: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有五个方面:1)规定货币材料(币材) 2)规定货币单位3)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 4)规定货币的法定支付能力 5)规定货币的铸造或发行。
5.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是什么?我国人民币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参考答案: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一是流通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只要由现金和银行存款组成。
二是信用货币都是通过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投入到流通中去的。
三是国家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对信用货币的数量和结构进行管理调控。
我国人民币制度的三项主要内容:一是人民币是我国法定货币,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
人民币主币的单位是元,辅币的单位有“角”和“分”两种,分、角、元均为十进制。
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在商品交换中,用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即是货币。
信用货币:是指在信用基础上发行的,并在流通中发挥货币职能的信用凭证。
信用货币的具体形式包括纸币、银行券、存款货币、电子货币。
货币制度:是指国家对货币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和管理等进行的一系列规定。
货币单位:当货币作为计价单位为商品和劳务标价时,其自身也需要一个可以比较不同货币数量的单位,这个单位就是货币单位。
有限法偿:是指在一次支付行为中,超过一定的金额,收款人有权拒收,在法定限额内,拒收则不受法律保护。
直接融资:货币资金供求双方通过一定的信用工具直接实现货币资金的互通的融资形式为直接融资。
间接融资:货币资金供求双方通过金融机构间接实现货币资金的相互融通的融资形式为间接融资。
商业票据:是指在商业信用中被广泛使用的表明买卖双方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
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以赊销或预付货款等形式相互提供的信用。
银行信用: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间接信用。
国家信用:是指以政府作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的信用。
消费信用:是指以消费者个人为债务方的信用消费方式,包括零售分期付款信用,信用卡,汽车贷款,住房按揭贷款和住房产权抵押贷款。
货币的时间价值:是指同等金额的货币其现在的价值要大于其未来的价值。
利息:是货币时间价值的体现。
利率:是指借贷期内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资金额的比率。
终值:一笔货币资金按照一定的利息率水平所计算出来的未来某一时点上的金额,即本利和。
到期收益率:是指投资人按照当前市场价格购买债券并且一直持有到债券期满时可以获得的年平均收益率。
市场利率:由货币资金的供求关系直接决定并由借贷双方自由议定的利率,市场利率按照市场规律而自由变动。
固定利率:是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不随市场上货币资金供求状况的变化而相应调整的利率。
浮动利率:是指在借贷期内会根据市场上货币资金供求状况的变化情况而定期进行调整的利率。
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以用作国际清偿的支付手段和资产,包括外币现钞、外币支付凭证或者支付工具、外币有价证券、特别提款权和其他外汇资产。
•金融理论与实务o 1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1.1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与货币形式的演变▪ 1.1.1 一、货币的起源▪ 1.1.2 二、货币形式的演变▪ 1.2 第二节货币的职能▪ 1.2.1 一、价值尺度(计价单位)▪ 1.2.2 二、流通手段(交易媒介)▪ 1.2.3 三、支付手段▪ 1.2.4 四、贮藏手段▪ 1.2.5 五、世界货币▪ 1.3 第三节货币制度▪ 1.3.1 一、货币制度的含义及其构成要素▪ 1.3.2 二、国家货币制度的历史演变▪ 1.3.3 三、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演变▪ 1.3.4 四、欧洲货币联盟与欧元o 2 第二章信用▪ 2.1 第一节信用的含义与作用▪ 2.1.1 一、信用的含义▪ 2.1.2 二、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 2.1.3 三、信用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2.2 第二节现代信用形式▪ 2.2.1 一、商业信用▪ 2.2.2 二、银行信用▪ 2.2.3 三、国家信用▪ 2.2.4 四、消费信用第三章利息与利率o3▪ 3.1 第一节利息与收益的一般形态▪ 3.1.1 一、货币的时间价值与利息▪ 3.1.2 二、利息与收益的一般形态▪ 3.2 第二节利率的计量与种类▪ 3.2.1 一、利率的概念▪ 3.2.2 二、与利率密切相关的几个概念▪ 3.2.3 三、利息的计量▪ 3.2.4 四、利率的种类▪ 3.3 第三节利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 3.3.1 一、利率决定理论▪ 3.3.2 二、影响利率变化的其他因素▪ 3.4 第四节利率的作用▪ 3.4.1 一、利率的一般作用▪ 3.4.2 二、利率发挥作用的条件▪ 3.4.3 三、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汇率与汇率制o 4 第四章▪ 4.1 第一节外汇与汇率▪ 4.1.1 一、外汇▪ 4.1.2 二、汇率▪ 4.2 第二节汇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 4.2.1 一、汇率决定的各种理论▪ 4.2.2 二、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4.3 第三节汇率的作用▪ 4.3.1 一、汇率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4.3.2 二、汇率对资本流动的影响▪ 4.3.3 三、汇率对物价水平的影响▪ 4.3.4 四、汇率对资产选择的影响▪ 4.4 第四节汇率制度▪ 4.4.1 一、汇率制度的种类▪ 4.4.2 二、汇率制度的比较与选择▪ 4.4.3 三、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进第五章金融市场概述o 5▪ 5.1 第一节金融市场的含义与构成要素▪ 5.1.1 一、金融市场的含义▪ 5.1.2 二、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 5.2 第二节金融市场的种类与功能▪ 5.2.1 一、金融市场的种类▪ 5.2.2 二、金融市场的功能o 6 第六章货币市场▪ 6.1 第一节货币市场的特点与功能▪ 6.1.1 一、货币市场的特点▪ 6.1.2 二、货币市场的功能▪ 6.2 第二节同业拆借市场▪ 6.2.1 一、同业拆借市场的含义▪ 6.2.2 二、同业拆借市场的形成与功能▪ 6.2.3 三、同业拆借的期限与利率▪ 6.2.4 四、我国的同业拆借市场▪ 6.3 第三节回购协议市场▪ 6.3.1 一、回购协议与回购协议市场▪ 6.3.2 二、回购协议市场的参与者及其目的▪ 6.3.3 三、回购协议的期限与利率▪ 6.4 第四节国库券市场▪ 6.4.1 一、国库券的发行市场▪ 6.4.2 二、国库券的流通市场▪ 6.4.3 三、我国的国库券市场▪ 6.5 第五节票据市场▪ 6.5.1 一、商业票据市场▪ 6.5.2 二、银行承兑汇票市场▪ 6.5.3 三、票据贴现市场▪ 6.5.4 四、中央银行票据市场▪ 6.6 第六节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 6.6.1 一、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的产生与发展▪ 6.6.2 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的功能▪ 6.6.3 三、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期限与利率▪ 6.6.4 四、我国的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o7 第七章资本市场▪7.1 第一节中长期债券市场▪7.1.1 一、债券发行市场▪7.1.2 二、债券流通市场▪7.2 第二节股票市场▪7.2.1 一、股票的发行市场▪7.2.2 二、股票的流通市场▪7.2.3 三、股票投资分析▪7.3 第三节证券投资基金▪7.3.1 一、证券投资基金的含义与特点▪7.3.2 二、证券投资基金的种类▪7.3.3 三、基金净值与基金的业绩▪7.3.4 四、基金的收益与费用▪7.3.5 五、开放式基金的认购、申购与赎回o8 第八章金融衍生工具市场▪8.1 第一节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产生与发展▪8.1.1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8.1.2 二、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功能▪8.1.3 三、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产生与发展▪8.1.4 四、我国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8.2 第二节金融远期合约市场▪8.2.1 一、金融远期合约的含义与特点▪8.2.2 二、远期利率协议▪8.3 第三节金融期货市场▪8.3.1 一、金融期货合约的含义与特点▪8.3.2 二、金融期货交易所▪8.3.3 三、金融期货市场的交易规则▪8.3.4 四、金融期货合约的种类▪8.4 第四节金融期权市场▪8.4.1 一、金融期权的基本含义▪8.4.2 二、金融期权的种类▪8.4.3 三、金融期权的风险管理功能▪8.5 第五节金融互换市场▪8.5.1 一、金融互换市场的含义与原理▪8.5.2 二、利率互换▪8.5.3 三、货币互换o9 第九章金融机构体系▪9.1 第一节金融机构的界定、种类与功能▪9.1.1 一、金融机构的界定▪9.1.2 二、金融机构的种类▪9.1.3 三、金融机构的功能▪9.2 第二节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演变与发展▪9.2.1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金融机构体系▪9.2.2 二、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与发展▪9.2.3 三、中国现行的金融机构体系▪9.3 第三节国际金融机构体系▪9.3.1 一、全球性国际金融机构▪9.3.2 二、区域性的金融机构▪9.3.3 三、国际金融机构的作用与局限性第十章商业银行o10▪10.1 第一节商业银行的特性与类型▪10.1.1 一、商业银行的特性▪10.1.2 二、商业银行的类型▪10.2 第二节商业银行的业务▪10.2.1 一、负债业务▪10.2.2 二、资产业务▪10.2.3 三、表外业务▪10.3 第三节商业银行的管理▪10.3.1 一、资产负债管理▪10.3.2 二、资本管理▪10.3.3 三、风险管理▪10.3.4 四、绩效评估管理第十一章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o11▪11.1 第一节投资银行▪11.1.1 一、投资银行的界定▪11.1.2 二、投资银行的基本职能▪11.1.3 三、投资银行的业务▪11.2 第二节保险公司▪11.2.1 一、保险的基础知识▪11.2.2 二、不同类型保险公司的主要业务▪11.2.3 三、我国保险公司的改革与发展第十二章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o12▪12.1 第一节货币需求▪12.1.1 一、货币需求的含义与分析角度▪12.1.2 二、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12.1.3 三、现阶段我国货币需求的主要决定与影响因素▪12.2 第二节货币供给▪12.2.1 一、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12.2.2 二、货币供给层次的划分▪12.2.3 三、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第十三章货币的均衡与失衡o13▪13.1 第一节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13.1.1 一、货币均衡与失衡的含义▪13.1.2 二、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间的关系▪13.1.3 三、货币均衡的实现机制▪13.2 第二节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均衡▪13.2.1 一、国际收支及国际收支平衡表▪13.2.2 二、国际收支差额与货币均衡▪13.2.3 三、国际收支的调节▪13.3 第三节通货膨胀▪13.3.1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与度量指标▪13.3.2 二、通货膨胀的成因▪13.3.3 三、通货膨胀的影响▪13.3.4 四、通货膨胀的治理▪13.3.5 五、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13.4 第四节通货紧缩▪13.4.1 一、通货紧缩的含义与判断标准▪13.4.2 二、通货紧缩的负面影响▪13.4.3 三、通货紧缩的成因与治理第十四章货币政策o14▪14.1 第一节货币政策与货币政策目标▪14.1.1 一、货币政策的含义与特点▪14.1.2 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14.1.3 三、货币政策诸目标间的关系▪14.1.4 四、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14.2 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及其运用▪14.2.1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14.2.2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14.2.3 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14.2.4 四、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用▪14.3 第三节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与中介指标▪14.3.1 一、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作用与选择标准▪14.3.2 二、可作为操作指标的金融变量▪14.3.3 三、可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变量▪14.3.4 四、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与操作指标▪14.4 第四节货币政策的传导▪14.4.1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理论▪14.4.2 二、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环节▪14.4.3 三、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14.4.4 四、货币政策的时滞▪14.5 第五节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14.5.1 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14.5.2 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模式▪14.5.3 三、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金融理论与实务》第十三章货币的均衡与失衡考点75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三级考点,一般为单选)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的实现离不开利率的调节。
考点76国际收支及国际收支平衡表(★★二级考点,一般为单选、多选、名词)1.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种按复式簿记记账原理编制的统计报表,系统记录一国一定时期的国际收支状况,是各国制定合理的对外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
2.经常账户也称经常项目,反映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实际资源的转移,是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项目,包括货物、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四个明细项目。
3.资本项目。
资本项目反映资产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转移,包括资本转移,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购或出售两项。
4.金融项目。
金融项目反映了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由于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借贷等经济交易引起的外汇收支变化。
考点77国际收支差额与货币均衡及国际收支的调节(★★二级考点,一般为单选、多选)1.贸易账户差额是包括货物与服务在内的商品、服务进出口之间的差额。
贸易账户差额加上收益账户差额和经常转移账户差额即为经常账户差额2.国际收支总差额是经常账户差额+资本与金融账户差额+净误差与遗漏。
总差额是国际收支最后的缺口,该缺口要通过储备资产的增减来进行弥补,即总差额=储备资产增减额。
总差额大于零,表明国际收支顺差,储备资产增加;总差额小于零,表明国际收支逆差,储备资产减少。
3.国际收支调节的手段主要有:(一)财政政策(二)货币政策(三)外贸政策4...国际收支差额对货币供给的影响:【....】.................1704(1)固定汇率制度下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有义务维护汇率的稳定。
当一国国际收支顺差时,商业银行购入的外汇大于售出的外汇,其持有的外汇存量净增长。
由于商业银行需要支付本国货币购买外汇,因此,外汇存量的净增长意味着商业银行向市场中投放的本国货币增加,也即货币供给量的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