玢岩型矿床概要
- 格式:ppt
- 大小:25.81 MB
- 文档页数:52
论述玢岩型矿床资源一班黄永龙20114495摘要:本文结合前人工作成果,重点论述玢岩型矿床的成矿模式,矿体形态以及围岩蚀变等。
关键词:玢岩型矿床、矿化类型、前文:玢岩型矿床是我国地质工作者所确定和命名的一种矿床类型,其类似于斑岩型铜矿床的概念,是指产于录像火山岩分布区域内,与玄武质、安山质岩浆的火山—侵入活动有关的一组矿床。
这种矿床具有晚期岩浆,高温气液交代、接触交代、中低温热液交代—充填及火山沉积等一系列的成矿作用特点。
我国宁芜地区铁矿床是其典型代表。
宁芜地区断陷盆地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活动十分强烈,盆地内发育一套火山—侵入杂岩。
火山岩的总厚度达到2500米,火山旋回(由老到新)可分为:龙王山-大王山-姑山-娘娘山。
四个旋回的每个旋回以强烈、较强烈爆发开始→较宁静的喷溢活动结束;各旋回末期均有次火山岩产出。
其中,铁矿均与大王山旋回末的富钠辉长岩、闪长玢岩、辉石安山岩、粗面岩的次火山岩体有关。
矿化围绕火山中心分布。
正文:一、玢岩型矿床矿化类型:由岩体内部到接触带再到围岩中,出现下列几种类型的铁矿化:(1)产于辉长闪长玢岩岩体中部的铁矿化(陶村式):铁矿化呈浸染状或细脉浸染状,矿石组合为钠柱石-透辉石-磷灰石-磁铁矿,属晚期岩浆-高温热液交代矿床。
(2)产于辉长闪长玢岩顶部或边部的铁矿化(凹山式):部分矿体进入安山岩,凝灰岩等围岩中。
矿化呈脉状、网脉状、角砾状和块状。
矿石以透辉石-磷灰石-磁铁矿组合为特征,成因上属伟晶-高温气成热液充填矿床。
(3)产于接触带上的铁矿化:围岩为安山岩、凝灰岩时,矿石组合主要为透辉石-石榴石-磷灰石-磁铁矿(梅山式);围岩为灰岩、砂页岩时,矿石组合主要为透辉石-金云母-磷灰石-磁铁矿(凤凰山式)。
两类矿石的构造均以块状、角砾状为主,偶有条带状,成因上属矽卡岩型矿床。
(4)产于岩体附近火山岩中的脉状、似层状铁矿化(龙虎山式):围岩为安山岩及凝灰角砾岩,矿体受围岩中的断裂构造、火山沉积岩中的层理控制,围岩蚀变为高岭土化和硅化。
2017年第42卷第5期Vol.42 No.5能源技术与管理Energy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17doi :10.3969/j .issn .1642-9943.2014.05.006安徽当涂畅庄玢岩铁矿类型及成因初摇金明(江苏煤炭地质局,江苏南京210046)[摘要]杨庄铁矿床位于宁芜中生代火山岩盆地西南段的钟姑山矿田内,属于宁芜地区次火山岩系与沉积岩接触带中形成的玢岩型铁矿床。
主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 产于闪长玢岩岩体与徐家山组接触带部位及闪长(玢)岩岩体内部。
通过对矿床地 质、地球化学特征和控矿因素的综合分析,提出杨庄铁矿属于玢岩型热液充填-交 代铁矿床,发育于岩体内部的矿体应为接触带矿体崩塌、沉陷所致。
[关键词]宁芜火山盆地;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矿床成因;玢岩铁矿;安徽当涂[中图分类号]TD 86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9943(2017)05蛳0016蛳040引言玢岩铁矿是我国长江中下游铁-铜-金成 矿带中最重要的矿种之一,其赋存的宁芜陆相火 山岩盆地是该成矿带中主要的矿集区[1]。
与玢岩 铁矿有密切成因联系的火山-次火山岩是中国东 部中生代火成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受中国 东部中生代燕山期地球动力学背景的制约。
杨庄 铁矿区处于宁芜盆地的南端,该大型铁矿床具有 独特的成矿特点。
通过对该矿地质特征研究,总结 其成矿模型,将有助于深化和丰富玢岩铁矿的成 矿理论。
1矿区地质特征杨庄铁矿位于宁芜中生代火山岩盆地西南段 的钟姑山矿田内,当(涂)姑(山)穹窿背斜南段西 翼。
近东西向的姑山-年陡断裂横贯研究区。
区内 北北东向和北西西向2组断裂发育,严格控制了 岩浆活动和矿化作用[2]。
1.1地层杨庄铁矿区地表浅部均被第四系地层覆盖, 矿区内隐伏的前第四系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中统徐 家山组(x )、黄马青组(T 2h )及侏罗系中下统象山 群(J w xn )。
江苏凹山玢岩型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背景摘要:文章通过对江苏凹山玢岩型铁矿床成矿地质背景矿体特征的论述,阐明了凹山铁矿床的成矿类型,矿化带及矿体特征。
通过分析该地区区域成矿背景、矿体特征分析了矿体与构造之间的关系,矿体成分,区域岩浆岩特征,玢岩铁矿早期矿化特征。
综合分析认为凹山铁矿床为高温热液型铁矿床,玢岩铁矿早期矿化伴随强烈的钠柱石化、钠长石化,并以透辉石(阳起石)—磷灰石—磁铁矿三矿物组合出现,显示了铁的富集与钠、氯及磷等矿化剂有关。
关键词:宁芜地区;玢岩;区域地质背景;控矿构造和断裂构造0 前言宁芜矿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宁芜火山岩盆地的中段。
该盆地是一个在黄马青组及象山群基础上发育起来的继承式断陷型火山岩盆地。
矿区构造可分为控矿构造和断裂构造两大类。
控矿构造构造又包括原生裂隙构造和隐爆岩筒断裂构造主要有北东向F1和北北西向F2两大断裂。
区内节理裂隙相当发育,多为陡倾角,并以成矿前裂隙为主,属于张性平移型裂隙。
凹山铁矿床为高温热液型铁矿床,它位于其林山一黄梅山断裂火山喷发带的中段,出露的地层以大王山组粗面岩、粗面质凝灰角砾岩、凝灰岩为主。
个别钻孔可看到龙王组的安山岩。
侵入体主要是辉石闪长玢岩,局部可见到花岗闪长岩。
主矿体为囊状,由不规则的块状富矿和围绕其周围的浸染状贫矿组成。
[1]1 区域地质背景1.1 区域地质背景本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地块与扬子地块结合处,属扬子板块的边缘地带。
宁芜火山岩盆地即为扬子板块俯冲于花呗板块之下。
导致地壳浅层引张拉伸而形成的火山断陷盆地。
[2]。
凹山和东山铁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宁芜火山岩盆地的中段。
该盆地是一个在黄马青组及向山群举基础上发育起来的继承式断陷型火山岩盆地。
盆地内密集地分布着矿浆、晚期岩浆到高温气液交代、伟晶高温气液交代充填、高温接触交代、中低温热液及火山喷发沉积等多种成因类型的铁矿床。
这些类型的铁矿床成因上均与盆地中的中生代火山-潜火山岩密切相关。
[3]1.2 区域地层区域出露地层可分为火山基岩构造层及火山岩地层。
斑岩型矿床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鉴定特征综述肖鸿天1,梁 君2(1.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2.西藏中瑞矿业发展有限公司,西藏 拉萨 850000)摘 要:作为金属Cu的最主要来源和Mo、Au等金属的重要来源,斑岩型Cu(-Mo,-Au)矿床以其规模大、埋藏浅、矿石品位低但矿化均匀,易采易选的特点,一直是矿床学家们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
本文通过收集国内关于斑岩型矿床的资料,介绍了斑岩型矿床地质特征,总结了斑岩型矿床通过岩体形态、流体包裹体、蚀变分带与叠加、岩石化学和副矿物等方面鉴定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的鉴定特征。
关键词:斑岩型矿床;含矿斑岩;非含矿斑岩;鉴定特征中图分类号:P23 文献表示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19)08-0238-3A Summary of Ident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Ore-bearing Porphyry andNon-ore-bearing Porphyry in Porphyry DepositsXIAO Hong-tian1, LIANG Jun2(1.College of Geosciences,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China;2. Tibet Zhongrui Mining Development Co., Ltd., Lhasa 850000,China)Abstract: As the main source of metal Cu and the important source of metal Mo and Au, porphyry type Cu (-Mo, -Au) deposit has been a long-standing research topic for ore miners because of its large scale, shallow burial, low ore grade, homogeneous mineralization and easy mining and separ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orphyry deposits by collecting domestic data on porphyry deposits, and summarizes the ident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orphyry deposits by rock mass morphology, fluid inclusions, alteration zoning and superposition, petrochemistry and accessory minerals.Keywords: porphyrydeposit;ore-bearing porphyry;non-ore-bearing porphyry;ident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1 斑岩型矿床地质特征概述1.1 构造背景特征从全球范围来看,斑岩型矿床主要产出于大型板块的边缘带或者俯冲消减带的一侧,其主要类型可分为岩浆弧型(岛弧和陆缘弧)斑岩型矿床和大陆碰撞环境斑岩型矿床[1]。
本人刚参加2015考研,感觉矿床这一科,应以课本为重,辅以历年真题,理解是第一要素,其次要记牢记扎实。
要想学明白矿床,必须下功夫,我建议从8月份就应该开始看,别的科我不知道,但是矿床绝对是需要时间去整理,去记忆,为什么?因为内容多啊,它即系统又零碎,有些知识点不理解,光死记硬背,一会就忘记了。
还有,知识点一定要自己整理一遍,别在书上划一划就不管了。
至于用哪本教材的问题,我用的是翟裕生版本《矿床学》,袁见齐版矿床学,还有一本是薛春纪编的《基础矿床学》,2015年大纲上没有指定用哪本,但是这几本都大同小异,把其中一本看明白就好,其他有余力也要看看。
下面是我自己整理的一些题,供大家参考。
热液矿床各种成因的含矿气水热液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于各种有利的构造和岩石中,通过充填和交代等成矿作用方式而形成的有用矿物堆积体。
热液矿床的一般特征(02,12)1形成矿床的含矿热液是多来源的:岩浆热液(包括火山−次火山热液)、地下水热液、海水热液、变质热液以及混合热液。
2含矿热液成分复杂(H2O+挥发分+多种金属组分),成矿地质环境各异,形成的矿床类型和矿种众多,物质成分复杂。
3成矿的温度和深度较其它内生矿床低和浅:温度一般<400 ℃,深度为深−中深(4.5~1.5 km)或浅−超浅(1.5 km~近地表)。
4构造控制作用极为显著:各种构造裂隙既是含矿热液运移的通道,又常是成矿物质沉淀的场所。
5成矿时间既可晚于围岩(后生矿床),也可与围岩近于同时(同生矿床,如VMS和SEDEX矿床)。
6成矿方式主要有充填作用、交代作用和化学沉积作用,成矿作用受热液性质、围岩岩性和构造条件的控制或影响,矿床常具不同程度的围岩蚀变。
7矿体多呈脉状、网脉状、似层状、凸镜状等;矿石构造有脉状−网脉状、对称带状、皮壳状、角砾状、晶洞状、浸染状及块状等。
8矿石物质成分复杂:金属矿物以硫化物、氧化物、砷化物及含氧盐等为主;非金属矿物有碳酸盐、硫酸盐、含水硅酸盐、石英等。
矿床学——凹山玢岩型铁矿床班级:姓名:学号:凹山玢岩型铁矿床1.区域地质简介凹山玢岩型铁矿床产于淮阳山字型构造与新华夏构造复合处的中生代陆相断陷盆地(宁芜盆地)中。
2.矿区地质概括矿床为一大型铁矿床,是玢岩型铁矿床的重要代表之一。
(见图1)2.1地层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是上侏罗—白垩系大王山组玄武粗安质火山岩,包括熔岩、层凝灰岩和层凝灰角砾岩,总厚400m。
岩层倾斜平缓,裂隙发育,蚀变强烈。
2.2构造1.断裂裂隙构造:主要有NNW、NEE、NNE几组。
属于区域NNE向深断裂的次级构造,曾多次活动。
凹山岩瘤产出在断裂交叉部位。
岩体形成之后,断裂又多次活动,在岩瘤上形成复杂的断裂系统。
2.边缘冷缩裂隙:产在闪长玢岩边部,主要由密集的层节理及斜节理组成。
成群出现,大致平行。
3.顶部塌陷角砾岩体。
4.隐蔽爆发角砾岩体:在塌陷角砾岩之下,为一不规则的囊状体。
角砾主要是蚀变的辉长闪长玢岩,多呈棱角状,大小不等,无分选性,彼此间有明显的位移。
胶结物为磁铁矿、磷灰石、阳起石。
与塌陷角砾岩呈过渡和重叠关系。
2.3岩浆岩含矿岩体是辉长闪长玢岩,产于大王山组中,出露面积7.5km2。
形状呈不规则多边形(图6-5)。
新鲜辉石闪长玢岩为暗灰色,斑状结构。
斑晶是拉长石和中长石(含量30—40%),透辉石(5—10%)。
基质为细粒斜长石、辉石。
副矿物有磷灰石、磁铁矿、榍石和锆英石等。
磁铁矿呈微粒均匀浸染分布在基质中,含量一般在3—5%,致使岩石呈灰黑色。
岩体蚀变强烈,大部分已钠长石化、阳起石化、绿帘石化。
蚀变辉长闪长玢岩中铁质,大部分被带出,岩石变成灰白色。
据岩石全岩分析,辉长闪长玢岩和大王山组粗安岩的化学成分相似,V、Ti、P含量较高。
3.矿床地质特征3.1矿体特征主矿体产在辉长闪长玢岩顶部,形态较复杂,在地表略成NE-SW方向延长的纺锤状,剖面上为略向北倾斜和延伸的凸镜状。
上部为富矿,下部为贫矿。
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有磁铁矿、赤铁矿、假象赤铁矿及少量的黄铁矿、黄铜矿。
矿床地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不同类型矿床中硬石膏的硫同位素特征*王文财1,范裕,周涛发,袁峰(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09)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我国最重要的陆内铜铁金多金属成矿带之一,自西向东由为鄂东南、九瑞、安庆-贵池、铜陵、庐枞、宁芜和宁镇七个矿集区组成。
成矿带内主要矿床类型有矽卡岩型-斑岩型铁铜金矿床、玢岩型铁矿床和热液脉型铜金矿床,这些矿床的形成与燕山期岩浆作用与演化关系密切。
但已有研究表明(草广金等,1978;蔡本俊等,1980),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中三叠世强烈蒸发环境下形成了广泛发育的膏盐层,可能为矽卡岩型和玢岩型铁矿床为形成玢岩铁矿提供了必要的准备条件,在膏盐层中或其上下也可直接形成铁矿床(如大冶地区,庐枞地区)。
同时,成矿带内的一些斑岩型-矽卡岩型铜矿床中(如沙溪矿床),石膏也大量发育。
本文分析整理长江中下游不同类型矿床中的硬石膏产出的地质特征和硫同位素特征,为研究这些矿床的成因提供了新的线索。
1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不同类型矿床中的硬石膏产出特征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玢岩型铁矿床、斑岩型-矽卡岩型铜金床和沉积矿床中均产出硬石膏不同类型矿床中硬石膏的地质特征简述如下1.1 玢岩型矿床玢岩型矿床中硬石膏发育广泛,在一些矿床中以主要的脉石矿物产出。
矿床中硬石膏主要有以下两种产出方式:①产于下白垩统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层中,主要矿物组合为石英-硬石膏-黄铁矿,以泥河矿床,罗河矿床和向山矿床等为代表(胡文瑄等,1991);②产于闪长玢岩体内,主要矿物组合为磁铁矿-辉石-硬石膏,以泥河矿床,罗河矿床为代表(赵文广等;2011;储雪蕾等,1986)。
1.2 斑岩型矿床在大多数斑岩矿床中,硬石膏不发育,但在沙溪斑岩型矿床中,硬石膏普遍存在于各个蚀变矿化期次,其中在硅酸盐蚀变阶段最为发育,主要以(1)硬石膏呈单一的硬石膏细脉,(2)与石英、钾长石、碳酸盐等组成复脉,(3)硬石膏交代斜长石斑晶及钾长石变斑晶等三种形式产出(邱检生等,1991)。
斑岩型矿床斑岩型矿床过去又称为“细脉浸染型”矿床,主要以铜、钼为主。
近年来,又发现了斑岩钨矿(据统计有1/3的斑岩钼矿中均含钨,而所有斑岩钨矿中均含钼)、斑岩锡矿(玻俐维亚一个锡矿床,五十年代集中开采脉状富锡矿体,1979年发现斑岩中有蚀变和角砾岩化,普遍含Sn 0.2-0.3%,紧接此成矿带的秘鲁也发现了巨型的斑岩锡矿,矿石品位Sn0 .05-0 .08%,储量约180 x106t)、斑岩金矿以及斑岩铅、锌矿床等。
上述矿床在我国南岭等地区也有分布。
它们的特点如下:①矿床规模大,如斑岩铜矿是当前世界铜矿床的主要类型,占世界已探明铜储量的一半;②埋藏浅,易于开采;③矿床常呈带状分布,这和斑岩体受一定构造带控制有关;④矿石品位较低,但矿化分布均匀;⑥矿石成分简单,易选;⑥可供综合利用的矿产多,除Cu、MO、W、Sn、Pb、Zn外,尚可综合利用Au、Ag、Se、Te、Re等元素。
下面以斑岩铜矿为例说明其地质特征和成因。
斑岩铜矿床(又称细脉浸染型铜矿)的主要地质特征如下。
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矿床均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或超前成的小侵入体有关,如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斑岩。
这些斑岩虽不完全分布于火山岩地区。
但常和玄武岩一安山岩一英安岩一流纹岩等钙碱性系列的喷出岩有联系,而这些火山岩往往构成断续相连长达几千公里甚至几万公里的“安山岩带”(它们绝大部分属陆相建造),受断裂凹陷带或凹陷盆地控制。
而斑岩体以小侵入体或次火山岩体产出,出露面积不大,一般小于1 km2(如江西德兴朱砂红岩体仅0.02km2),也有达十余平方公里的(如黑龙江多宝山岩体)。
据我国34个斑岩铜矿床及矿化点的统计,岩体出露的面积如下:出露面积岩体数所占数量比有关矿床所占储量比(平方公里)(个)(%)(%)<1 25 7386.31-2 39 0.9>2 6 1812.8矿化多集中在岩体顶部,岩体形态复杂,以岩株、岩筒状对成矿较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