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茶叶特色产业 全力打造中国绿茶第一县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7
凤冈县茶产业整体情况汇报凤冈县位于贵州省中部,是中国茶叶的主要产区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茶树生长。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凤冈县茶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将整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茶叶种植规模扩大。
近年来,凤冈县大力推动茶叶种植规模扩大,通过科学种植、精心管理,茶叶产量不断提升。
目前,全县茶叶种植面积已达到100万亩,其中包括了绿茶、红茶、乌龙茶等多个品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茶叶产业链条。
二、茶叶加工技术不断提升。
为了提高茶叶的品质和附加值,凤冈县积极引进先进的茶叶加工技术和设备,加强对茶叶加工人员的培训,推动茶叶加工工艺不断创新。
现在,凤冈县茶叶加工已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加工流程,产品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茶叶的市场竞争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茶叶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凤冈县注重茶叶品牌建设,通过加强宣传推广,打造了一批知名度较高的茶叶品牌,如“凤冈碧螺春”、“凤冈红茶”等,产品畅销国内外,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
同时,县政府还积极参与各类茶叶展会和交流活动,扩大了茶叶的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茶叶产业带动就业增收。
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凤冈县农村地区带来了就业机会和增收效益。
茶叶种植、采摘、加工等环节,为当地农民提供了稳定的工作岗位,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茶叶物流、包装等,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茶叶产业生态效益凸显。
凤冈县茶叶种植以绿色生态种植为主导,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通过有机种植、无公害生产等措施,有效保护了土壤、水源和空气质量,提升了茶叶的生态效益,也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六、茶叶产业面临的挑战和展望。
在茶叶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市场竞争激烈、品质提升、品牌建设等多重挑战。
未来,凤冈县将继续加大对茶叶产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提高茶叶品质,拓展市场销售渠道,努力打造更多的知名品牌,推动茶叶产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
安吉白茶种植区在哪安吉白茶种植区位于中国浙江省湖州市的安吉县。
安吉县位于浙江省北部,是浙江省六县市中唯一的山区县。
安吉县境内崇山峻岭,河泽纵横,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
安吉县是中国著名的绿茶之乡,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的产茶区之一。
安吉白茶是安吉县茶叶的代表,它以其鲜叶白毫显露、瓜子香气浓郁、汤色黄绿明亮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安吉白茶种植区主要分布在县域内的高山区,海拔在500米以上。
这里的地理环境特殊,山高水多,空气湿润,云雾缭绕,是安吉白茶得以培育和发展的理想生态环境。
安吉白茶种植区的土壤属酸性土壤,土壤深厚,壤肥质地松软,透气性好。
这种土壤对茶树的生长非常有利,有助于茶树的根系发育和养分吸收。
而且,安吉县境内的山环水抱,河流众多,水源充足,提供了足够的灌溉水源,保证了安吉白茶种植区茶园的水分供应。
安吉白茶种植区的气候条件也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
安吉县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温暖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平均气温在25C左右,雨水充沛,有利于茶树的生长。
冬季平均气温在0C左右,雨水较少,有利于茶树的进入休眠期。
这种气候特点使得安吉白茶的茶叶质量上乘,香气浓郁。
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安吉县还对安吉白茶的种植、养护、采摘等方面进行了精细管理。
首先,安吉白茶采用传统的养护技术,不使用化学肥料或农药,保持了茶叶的纯净和原汁原味。
其次,茶农定期对茶树进行修剪和疏通,以确保茶树的健康生长和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
最后,安吉白茶的采摘时间非常关键,只在清晨露水尚未干燥时进行,保证了茶叶的新鲜程度。
安吉白茶种植区的独特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茶农的精细管理都赋予了安吉白茶独特的品质和口感。
安吉白茶被誉为“茶中之冠”,享有“入口清凉如冰霜,回甜顶脑舌边香”的美誉。
安吉白茶不仅在中国国内市场受到广泛欢迎,也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被誉为中国茶叶的瑰宝之一。
总之,安吉白茶种植区位于中国浙江省湖州市的安吉县。
文成县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文成县位于浙江省中部地区,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县城。
文成县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加之丰富的茶叶资源,使得茶产业成为了该县的一大支柱产业。
近年来,随着茶叶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文成县茶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但与此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文成县茶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文成县地处江南水乡地区,气候湿润,土壤肥沃,适宜茶树生长,历史上就以“一方茶一世界”而闻名。
如今,文成县茶产业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之后,已经成为了全县的重要产业之一。
县内茶叶种植面积广阔,品种繁多,主要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等,形成了以土楼、罗源和达埔为重点的全县三个主要生态茶园,茶叶产业的产值占全县农林渔业总产值的70%以上。
文成县茶叶的知名度也逐渐提升,成为了全国乃至国际上的重要产区之一。
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文成县茶叶加工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传统手工技艺已逐渐变为机械化生产,茶叶加工品质和产量均得到了显著提高。
配套的茶叶品牌和产品深加工产业更是在近年来迅速发展,已经极大地提升了文成县茶叶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二、文成县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尽管文成县茶产业取得了诸多成就,但也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
茶叶生产方式仍然主要以传统种植模式和粗放式管理为主,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茶叶行业内缺乏统一的品牌市场开发和推广机制,导致了产品的差异化和高附加值利润的缺失。
茶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资源利用不充分和效率较低。
茶叶加工环节的技术与设备水平相对滞后,无法满足当下市场对于高品质茶叶的需求。
为了进一步推动文成县茶产业的持续发展,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加大科技投入,推进茶叶生产方式现代化。
引导茶叶企业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加强科研力量,研发出更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茶叶新品种,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2. 建立茶叶品牌营销体系,提高文成县茶品牌影响力。
茶叶产业发展工作计划/经济工作计划一、发展现状茶叶是农业居首位的主导产业,在我县农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已成为占全县42%涉茶农民增加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支柱产业,扩大就业机会、提高生活质量的民生产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产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民族产业。
全县茶叶面积11.65万亩,总产量5700吨、产值4.916亿元。
为省十大茶叶产业强县之一。
“十一五”以来,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我县茶叶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名优茶规模优势进一步凸现。
到茶产量4350吨,产值4.83亿元,分别占全县茶叶产量、产值的76.1%和98.3%,占全省茶产量产值的20%和21%。
茶叶机械、茶叶包装、保鲜剂等相关产业迅速发展,产业链总产值已超10亿元。
规模效应日益显著。
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蝉联了第二届省十大名茶,获得了中国著名品牌、全国十佳区域公用品牌、省著名商标等荣誉。
今年“**”又以20.38亿元的身价,挤身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十强,并成为全国第一个发布价格指数的绿茶品种,有效地扩大了茶业影响力。
茶叶四化(良种化、标准化、机械化、绿色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全县拥有无性系良种茶园70900亩,无性系良种率达61%。
标准化技术全面推广,新建标准化名茶加工厂84家(其中省示范茶厂3家),1家企业获iso9000和hap 质量体系认证,23家企业获qs认证。
茶树修剪、大宗茶采摘基本实现机械化,80%以上名优茶实现机械加工。
29家企业获得省级以上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基地认证,面积达8万多亩。
茶叶市场进一步开拓。
成为全国最大的龙井茶集散市场。
交易量和交易额达到9066吨和169亿元。
在全国20多个省市开设直销窗口450多家,建设了200多家专卖店(柜)。
近年来,我县连续多年在地举办大佛龙井专场推介活动,有效地拓展了市场。
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
县先后与全球最大茶叶零售商天福集团、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茶叶研究院等实现强强联合,在销售网络、质量提升、人才培训等方面加强合作,为茶业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十一五”期间,我县共实施茶叶科研与推广项目6项,制订技术规程2个,举办各类培训班200多期,推广先进适用技术5项,被全国供销总社授予“全国茶叶科技创新示范县”。
打造新兴茶产业强镇推动松阳县茶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作者:叶益兰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下半月》2013年第06期[摘要] 品茶、饮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茶产业也一直是我国农业经济中的重要部分。
在松阳县,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从事着茶产业,茶叶种植面积达11.3万亩。
加快推动松阳县茶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新兴茶产业强镇对我县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松阳县茶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022-02产业是松阳县的农业主导产业,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全县有三分之一人口从事茶产业,农业产值的三分之一来自茶产业,农民人均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自茶产业。
全县现有茶叶面积11.3万亩,大小茶叶加工企业1000多家,是浙江省茶叶产业强县、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特色产茶县。
松阳已拥有“中国绿茶集散地”、“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特色产茶县”、“2011年度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示范县”等十大金名片;主打品牌“松阳银猴”为“中华文化名茶”、“浙江十大名茶”、“华东十大名茶”,是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最具经营力品牌,品牌价值达13.09亿元,2012年浙南茶叶市场交易量达6.78万吨,交易额达34.39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绿茶产地交易市场,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浙南茶叶市场中国绿茶第一市称号。
茶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但如何使我县茶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做强做大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觉得可以把我县茶产业龙头乡镇新兴镇打造成茶叶强镇入手,促进推动我县茶产业转型升级。
我就如何打造新兴茶产业强镇,推动松阳县茶产业转型升级,深入茶农、加工企业、销售大户走访调研,深入分析,研究对策措施。
一、发展现状近年来,该镇通过大力实施“绿色兴茶、科技兴茶、龙头兴茶、文化兴茶、品牌兴茶”战略,推动了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莒县绿茶产业发展情况汇报莒县位于山东省东部沿海地区,地处渤海湾经济圈和黄渤海大都市圈交汇处,是中国绿茶的主要产区之一。
近年来,莒县政府高度重视绿茶产业的发展,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和产业扶持,不断推动绿茶产业的蓬勃发展。
下面我将就莒县绿茶产业的发展情况做一简要汇报。
首先,莒县绿茶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莒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土壤肥沃,非常适宜绿茶的生长。
目前,莒县的绿茶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10000多亩,主要集中在县域内的山区和丘陵地带。
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为莒县绿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莒县绿茶的品质不断提升。
莒县绿茶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种植出了口感鲜爽、香气浓郁的绿茶。
在政府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注重绿茶的品质和生产工艺,采用科学的种植技术和加工工艺,不断提高绿茶的品质和附加值,使莒县绿茶在市场上拥有了更大的竞争力。
再次,莒县绿茶的销售渠道不断拓展。
政府加大了对绿茶产业的宣传推广力度,通过举办绿茶文化节、举办绿茶产业对接会等方式,吸引了众多的商家和消费者前来莒县考察和采购。
同时,政府还积极引导农民合作社和企业参与电商平台的销售,拓宽了绿茶的销售渠道,使莒县绿茶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最后,莒县绿茶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市场竞争激烈,需要不断提高绿茶的品质和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其次是绿茶产业链条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提升整体产业效益。
最后是绿茶品牌建设仍需加强,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绿茶品牌,提升莒县绿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总的来说,莒县绿茶产业在政府的扶持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大对绿茶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绿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莒县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一片茶叶,一泓清泉,一缕云霞,抑或一条山路,梦一般的追寻和守望,镶嵌在时光里,地老天荒……聆听历史的跫音,在茶香邂逅浪漫的约定。
——引子茶史茶叶最早为中国人所发现,茶叶最先由中国从食用、药用、祭用变为饮品。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原始茶树群分布最广的国家。
茶种、茶叶、茶技、和茶道、茶艺、茶饮最早是由中国传播至世界各地。
有关茶的原产地问题,世界上争论了近两百年,直到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之间,茶树原产于中国才逐渐被世界各国普遍公认。
毋庸置疑,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
由浙江农业大学潘根生教授主编、中国著名茶学家庄晚芳教授主审的《茶叶大全》指出:“目前学术界支持茶树原产于川滇黔毗邻山区的居多。
”认为“茶树起源中心是在云贵高原的大楼山山脉一带,其他则为演化地区”。
四川农业大学李家光教授在《古黔濮苗对茶叶的贡献》一文中阐述:“贵州野生大茶树结构古老,内含物初级产物比重大从古地理古气象分析,茶籽化石发掘,原产地在贵州的论点也逐渐被多人接受。
”茶圣陆羽《茶经》首篇首句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
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巴山峡川,即今重庆东部、贵州北部地区,说明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已有“两人合抱”的野生大茶树。
其实,在唐代《茶经》以前的我国古代史料中,早有关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始生产地和茶市的记载。
按晋代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述,早在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率领南方8个小国伐纣时,巴蜀已用所产茶叶等作为“贡品”。
晋傅巽《七海》载有“南中茶子”,据贵州著名茶史学家邓乃朋研究院考证,“南中”,是古代地理名词,即现在的大渡河以南和贵州、云南两省一带,南中产茶子,当然也就产茶。
《华阳国志》中载有:“南中志,平夷县,山出茶蜜。
”文中所提及的平夷县,其治所在今贵州毕节县境。
贵州茶史专家管家骝在《贵州产茶史拾遗》一文中说,“据《史记·货植列传》记载,汉武帝时,巴蜀的茶叶已被运到甘肃武都出卖。
泰顺茶产业发展趋势泰顺县是位于中国浙江省温州市的一个县。
该县拥有丰富的茶叶资源和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被誉为“福建茶乡浙江门户”。
近年来,泰顺县茶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该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
本文将详细分析泰顺茶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一、泰顺茶产业的历史与现状泰顺茶产业起源于唐代,到了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其茶叶以绿茶为主,品质优良,曾多次荣获国际和国内茶叶比赛的奖项。
目前,泰顺县的茶叶种植面积达到了20000多亩,年产量超过5000吨,年产值超过亿元人民币。
泰顺茶主要有泰顺毛尖、泰顺瓜片、泰顺碧螺春等品种,畅销全国各地,远销日本、韩国等国家。
二、泰顺茶产业的发展趋势1. 品质提升和产业升级泰顺茶产业在品质上越来越受到市场的认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种植和加工技术的提升。
农民们采用现代化的种植技术,注重有机栽培,减少对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证茶叶的品质和健康。
此外,茶叶加工技术也得到了提升,新的加工方法和设备进一步提高了茶叶的质量和口感。
2. 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泰顺茶产业已经开始注重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
一些茶企和茶农开始注意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通过设计独特的包装和制作专业的宣传资料来吸引消费者。
此外,通过参加各类茶叶展览、销售推广活动等,提高茶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扩大市场份额。
3. 目标市场的拓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茶叶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泰顺茶产业将目标市场逐渐从国内拓展到国际。
泰顺的茶叶已经开始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国家,并且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未来,泰顺茶产业有望进一步开拓欧美等国际市场,提高茶叶的出口量和附加值。
4. 产业链上下游的延伸泰顺茶产业的发展还将伴随着产业链上下游的延伸。
一方面,茶农可以通过发展旅游业吸引游客,提供茶园观光、茶叶采摘等体验式旅游活动,增加茶叶的附加值。
另一方面,茶叶加工企业可以通过研发新产品,如茶叶粉末、茶叶饮品,拓展茶叶的使用领域,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商洛市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腹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半湿润山地气候,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被誉为秦岭最美的地方。
近年来,商洛市委、市政府依托“秦岭最美是商洛”“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和“中国气候康养之都”名片,全力打造中国西部最北端新兴茶区[1],茶叶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茶产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群众增收的主要来源[2]。
一、茶产业现状1.规模效益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商洛市茶叶种植面积、产推进商洛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文家富陕西省商洛市植保植检站,陕西商洛726000摘要:“十三五”期间,商洛市全力打造中国西部最北端新兴茶区,茶叶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文章分析了商洛市茶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从主体培育、基地建设、品牌创建、加工销售、科技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茶产业;现状;发展;建议Suggestions on Promoting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in Shangluo CityWEN JiafuPlant Protection and Quarantine Station,Shangluo City,Shanxi Province,Shangluo726000,ChinaAbstract:During the"Thirteenth Five-Year Plan"period,Shangluo made many efforts to build a new tea area in the northernmost part of western China.The brand awareness and influence of tea continued to increase.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problems of Shangluo tea industry,and puts forward some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main body cultivation,base construction,brand creation,processing and sales,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Keywords:tea industry,status,development,proposal基金项目:陕西省农业科技创新转化项目(NYKJ-2019-SL-04)。
崂山茶,可以打造成岛城的一张靓丽名片青岛有驰名中外的青岛啤酒,目前年产量是140万千升,是我市的著名品牌,也是靓丽的名片。
青岛还有崂山矿泉水,亦是世界名水――其质量足以与阿尔卑斯山矿泉水媲美。
青岛还有刚刚起步的葡萄酒制造业,其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虽然不大,但发展前景良好。
青岛还有一份珍品:崂山茶,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其口感与质量已雄居全国茶叶生产的前列――小荷才露尖尖角,崂山茶完全有条件发展成一个富有生机的产业,或为岛城的又一张靓丽名片;果如此,青岛有名酒、圣水、好茶,则可成为名符其实的饮品之都。
崂山原本有茶,茶树生长的记载可以上溯到1000多年前,但未形成生产规模。
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在杭州成立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突破了“南茶北引”技术。
60年代,青岛、日照、临沂先后试种成功。
自此以后,源自南方的绿茶、青茶在崂山扎根发芽并茁壮成长,经过几代崂山茶人的艰辛努力,特别是在历届市委市政府制定的相关优惠政策、资金和技术等扶持和指导下,崂山茶不断发展壮大,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在独特的地理、气候、水质和土壤的共同孕育下,形成了崂山茶特有的色、香、味、形——“叶片厚、滋味浓、豌豆香、耐冲泡”,在2006年召开的第九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脱颖而出,崂山区因此被授予“中国江北名茶之乡”荣誉称号。
一、崂山茶的生产现状及质量标准我市的茶叶生产从地域划分,有崂山茶和胶南茶两大部分,崂山茶包括崂山以及周边的城阳、即墨等产茶区,胶南茶主要以海青茶为主。
虽然胶南茶种植面积3万多亩,产量占全市总量的50%,但其品牌知名度低,影响力小。
而崂山茶依托崂山特殊的山海环境、独特的富硒土质、数家品牌企业的有效经营,一出生就披上了高档茶的外衣,并以口感和品牌取胜,遂成为青岛茶的代表。
目前,崂山茶种植面积1.7万亩,其中崂山区茶园种植面积16757亩,年产茶叶914吨,有2.1万名农村劳动力从事茶叶生产。
在农林部门备案的茶叶专业合作社22家,社员1000多人。
2024年茶叶店工作总结5篇经常写工作总结让我们更有底气地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回顾最近的工作情况,大家可以积极地写一个工作总结,以下是网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2024年茶叶店工作总结5篇,供大家参考。
2024年茶叶店工作总结篇1一、控制声音1、语调、语速的作用声音在茶叶销售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塑造动听的声音呢?声音是先天的,我们无法改变。
但可以通过调整语调、语速来弥补,通常保持中等的语速能使语调也保持在中音,过快的语速会无形提高语调。
慢语速。
慢的语速使一切事情都变得那么轻松随意。
一般我们在向客户介绍产品、服务和回答问题时,应采用慢或较慢的语速,以便让客户听清楚,听明白。
快语速。
快的语速使听者有种紧迫感。
因此,在交谈中不宜使用,在结单时我们则应采用快语速,能帮助客户快下决定。
2、音调、声调的作用在谈话时,不要保持单一的声调,抑扬顿挫最能提起客户的兴趣,给人热情洋溢的感觉。
当然,也不是要求在整段对话中始终保持一致的'韵律,重点是放在开场白的问候语,略微提高音调,加重语气,先声夺人,一下就把客户吸引过来。
在介绍和交谈中可恢复平常的谈话速度和语气。
当发现客户对销售员提及的内容缺乏反馈,保持沉默时,这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客户没有兴趣聆听,或持怀疑态度,这时就应该提高声音,在一些关键词上加强语气。
适当地给予提问:“促销期到10日(重语气)就结束了,“购买产品我们有提供现金抵用券(重语气),再次购买时可当现金抵用(重语气),“你觉得这建议如何”另外,个人的情绪会影响到声音,一个精力充沛,热情洋溢销售人员,他的声音一定是活泼、有力,对客户具有感染力的。
所以销售员在工作时,一定要放弃一切私人的不愉快情绪,想象是在给一位好友推荐性价比最好的产品,别忘了还要带上微笑。
平时多照照镜子,时时提醒自己微笑。
二、有效提问(发问—寻找客户需求)提开放性的问题宜提的问题,如:“您都喝过什么茶?、您平时都喝什么茶?”“如何评价茶的好坏?、您喝这茶感觉何?”“您都喝过哪些红茶?这样的提问使客户必须回答较长的句子,以便我们了解客户的情况和想法,并且在此基础上把话题扩大、加深,这样销售员就能更多的发挥空间,引导客户往销售员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宜昌市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第一篇:宜昌市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摘要近年来,宜昌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总要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扎实推进科技进步,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
200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26.7亿元,比上年增加44.1亿元,增长24.1%;农业增加值137亿元,比上年增加26.7亿元,增长24.2%;农民人均纯收入4686元,比上年增加664元,增长16.5%。
关键词宜昌农业发展现状发展对策特色农业机械化前言宜昌位于湖北省西部,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素以“三峡门户,川鄂咽喉”著称。
辖5县3市5区和宜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秭归县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国家级贫困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为省级贫困县。
国土面积2.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2万人。
地貌呈“九分山水一分田”,常用耕地面积341万亩。
宜昌水能丰富,是世界闻名的水电之都。
举世闻名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清江隔河岩、高坝洲水电站建在这里。
宜昌风光秀丽,景观众多,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形成“金色三峡,绿色大坝,绿色宜昌”的壮丽景观,是享誉中外的旅游胜地,为全国11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宜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单位”、“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单位”、“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
2008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26.6亿元,区域内财政总收入197.6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4.3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33元,比上年增长14.6%。
目前全市上下正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抢抓机遇,加快项目建设,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发展现状自然条件:气候:宜昌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低温少雨,秋温高于春温,春秋较长,四季分明。
茶乡村振兴案例茶乡村振兴是指通过发展茶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实现农村全面振兴的过程。
下面列举了10个茶乡村振兴的案例。
一、四川雅安市:雅安市是中国茶叶之乡,通过发展茶叶产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雅安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发展茶叶种植和加工业。
同时,雅安市还建设了茶叶产业园区,提供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服务。
二、福建安溪县:安溪县是中国著名的茶叶产区,通过发展安溪铁观音茶产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安溪县政府加大了对茶叶种植和加工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发展铁观音茶产业。
安溪县还建设了茶叶博览园和茶叶文化街,吸引游客前来参观购买茶叶。
三、浙江杭州市:杭州市是中国著名的绿茶产区,通过发展西湖龙井茶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杭州市政府鼓励农民发展龙井茶种植和加工业,提供贷款、技术培训等扶持政策。
杭州市还建设了龙井茶文化村,打造龙井茶的品牌形象,吸引游客前来购买。
四、湖南岳阳市:岳阳市是中国著名的黑茶产区,通过发展湖南黑茶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岳阳市政府加大了对黑茶种植和加工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发展黑茶产业。
岳阳市还建设了黑茶博览园和黑茶文化街,提升黑茶的知名度和销售额。
五、安徽黄山市:黄山市是中国著名的绿茶产区,通过发展黄山毛峰茶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黄山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发展毛峰茶种植和加工业。
黄山市还建设了茶叶产业园区和茶叶博物馆,提供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服务。
六、江西景德镇市:景德镇市是中国著名的瓷器产区,通过发展景德镇茶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景德镇市政府鼓励农民发展茶叶种植和加工业,提供贷款、技术培训等扶持政策。
景德镇市还建设了茶叶产业园区和茶叶博物馆,吸引游客前来参观购买茶叶。
七、云南普洱市:普洱市是中国著名的普洱茶产区,通过发展普洱茶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普洱市政府加大了对普洱茶种植和加工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发展普洱茶产业。
普洱市还建设了普洱茶博览园和普洱茶文化街,提升普洱茶的知名度和销售额。
60视野PAGE赏茶的人日益增多。
“瘦金芽”“荒野丽歌”“九山伴水”等一批高货品牌,正在不断吸引极致追求的爱茶人,让丽水茶迭代升级、华丽转身。
第三个“品”是“品牌”,丽水茶因“市”利导。
在全国首个地级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丽水山耕”的基础上,构建品牌矩阵。
开展“丽水香茶”市域茶叶品牌组团发展的整合尝试,初步形成了市县合力共闯市场的格局。
目前,全市以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的理念,多茶类生产全面开花,茶叶产能、面积、产量及茶叶市场交易额均居全省第一,让丽水茶成为浙江最具增长空间的品牌。
第四个“品”是“品味”,丽水茶以“文”兴业。
丽水有近2000年的产茶历史,早在三国时期就是重点产茶地之一。
历史上,丽水流传着许多有关茶的传说。
以景宁惠明茶为例,寺以僧名,茶以寺名,形成惠明茶一茶一寺一僧独特茶文化,铸就了禅茶文化的根基。
如今,我们全力推动传统茶文化复归,积极开展茶叶制作手工技艺传承人和茶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让丽水茶具有穿越时空的文化底蕴。
以销促产 科技助力 文化融合丽水“三茶”统筹方兴未艾丽水是中国茶叶一类适生区,茶产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新世纪以来,实现跨越式发展,产能跃居浙江第一。
茶产业作为丽水最具成长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在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按照“三茶”统筹理念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好产业梯度转移承接,提升产业竞争力,对丽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事实上,丽水对于“三茶”统筹早有开创性布局和探索。
以市场为导向,打造完整的、可持续发展和有竞争能力的产业链,是实现丽水茶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
丽水“三茶”统筹的第一步,即是以销促产,引领茶产业转型升级。
丽水紧紧围绕茶叶消费新需求、新业态、新模式,构建茶产业体系,聚焦新兴增量市场,洞察消费升级诉求,增强研发生产与市场需求的互动,促进生产、加工、营销、消费协同发展,实现丽水茶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丽水以专业市场为主线,以农业节庆等为抓手,积极培育打造高度分工细化的丽水茶产业集群与一二三产业全产业链复合模式。
休宁茶叶产业发展现状休宁茶叶产业是中国茶叶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休宁县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
休宁县地处中国的茶叶产区,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因此休宁茶叶的品质非常优秀,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休宁茶叶主要以绿茶为主,其中以黄山毛峰最为有名。
黄山毛峰不仅在中国茶叶市场享有盛誉,还远销海外市场,成为中国茶叶出口的重要品种之一。
休宁茶叶的品质好,得益于休宁县特有的自然环境。
休宁县位于皖南山区,海拔高度适宜茶树的生长,气候湿润,四季分明,土壤肥沃,这些对茶树的生长都有着积极的影响,使得休宁茶叶的茶香浓郁,口感鲜爽。
休宁茶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推动。
休宁县政府高度重视茶叶产业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
例如,加大对茶叶种植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力度,提高茶叶生产的技术含量和质量水平;加强茶叶产品的品牌建设和推广,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加强茶叶产业链的延伸,拓宽茶叶产业的发展空间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为休宁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目前,休宁茶叶产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从茶叶种植到深加工再到产品销售,每个环节都有专业的企业和农户参与其中。
茶叶种植主要以农户为主,政府通过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了茶叶种植者的种植技术水平和茶叶品质。
而从茶叶加工到销售的环节,有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参与,并引入现代化的加工设备和管理理念,提高了茶叶的加工能力和产能。
休宁茶叶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增收和就业,也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茶叶的种植和加工过程中,不需要使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对环境的污染较小。
而茶叶的生长对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也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茶园的建设,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然而,休宁茶叶产业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是茶叶品牌建设还不够强大,缺乏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二是茶叶产品过多依赖传统销售渠道,缺乏创新的营销模式。
三是茶叶种植者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需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茶叶的质量和竞争力。
发展茶叶特色产业全力打造中国绿茶第一县(四川省名山县)——在第七届全国茶叶流通协会年会上的发言尊敬的:大家好!我(们)是来自“仙茶故乡”——名山的代表,很荣幸能够参加这次全国茶叶流通协会年会,也很高兴能够有这样难得的机会向各位介绍名山,名山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东距省会成都120公里,西临雅安17公里,是典型的丘陵农业县,幅员面积614平方公里,辖9镇、11乡、192个行政村,总人口27万,其中农业人口24万。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将我县茶叶产业发展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一、历史悠久,禀赋独特,茶文化底蕴深厚名山县是世界人工种茶的发源地,有着丰厚的茶文化底蕴。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千古流传,“茶祖故里,世界茶源”扬名中外。
一是名山植茶历史悠久。
蒙山产茶已经有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据《四川通志》《名山县志》、汉代碑刻等典籍史料及《中国茶经》《茶业通史》《中国茶叶大辞典》等茶学专著记载,巴蜀是中国野生茶树的原生地。
西汉末年(公元前53年),邑人吴理真把7株野生茶树移植到蒙顶山上清峰,开创了人工植茶的先河,并经南、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传遍五洲四海。
目前,蒙顶山茶已经形成了绿、黄、红、青、黑五大品系。
二是名山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名山县地处北纬30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常年雨水充足,四序云雾缭绕,酸性与微酸性土壤占全县耕地面积的64%,植被茂盛,自然环境优越,宜茶条件得天独厚。
山清水秀、云雾缭绕的蒙顶山造就了“蒙顶山茶”清雅醇和的出众品质。
三是名山茶文化独具特色。
蒙山派茶艺“天风十二品”和茶技“龙行十八式”被誉为中华茶艺和茶技的绝世“双璧”;“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叶胜醍醐”、“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蒙顶山茶色、香、味独具一格,被视为极品,文人墨客叹服于蒙顶山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无与伦比的口感,纷纷争相称颂,咏赞蒙顶山茶的诗、词、歌、赋多达2000余首,居国内咏茶作品之首,蒙顶山茶文化被誉为世界茶文化的一枝奇葩。
四是蒙顶山茶影响深远。
蒙顶山茶从公元742年即确定为皇家贡品,从唐至清历经1169年从未间断,在中国茶叶历史上绝无仅有。
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毛泽东主席在“成都会议”期间品尝到蒙顶山茶后赞不绝口,指示:“蒙山茶要发展,要和群众见面,要与国际友人见面。
”2008年在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蒙顶山被确立为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明发祥地、世界茶文化圣山。
2010年,蒙顶山茶进入上海世博会,蒙顶山茶技“龙行十八式”在四川馆表演,得到胡锦涛总书记和各国贵宾和游人的高度赞扬。
二、政府主导,全民参与,推动茶园发展壮大近年来,我县坚持“茶业富县”发展战略,按照“以茶会友,你有我有”的理念,做大做强茶经济、茶旅游、茶品牌,着力打造现代茶产业。
一是政府主导。
县委、县政府成立了茶叶产业化领导小组,组建了县茶业发展局,具体负责全县茶业发展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工作;制定茶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乡镇年度发展目标和部门工作职责,强化茶产业发展目标考核;各乡镇均成立了茶业发展领导小组,落实了乡镇专职茶业员。
二是政策助推。
整合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金土地、阳光工程培训等项目资金,打捆使用,推动茶园发展。
2000年以来,我县发展茶叶产业的投入达6亿元,2010年7月,名山县政府制定《名山县扶持茶叶集团公司发展暂行办法》,鼓励企业强强联合、抱团发展,先后成立了8家蒙顶山茶业集团公司。
名山县委、县政府对8家茶业集团公司从建设用地、电力保障、融资服务、技改项目、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等方面实施领导联系和部门帮扶,在政策和资金上进行相对集中和重点倾斜,千方百计支持集团公司把“蒙顶山茶”做响、做大、做强。
三是大户带动。
以种茶大户现身说法,激发调动农民积极性,变要我种为我要种,开启蒙顶山茶新一轮发展热潮,全县茶园面积由2000年的5万亩迅速发展到2010年的30万亩,占全省的9%,占全市的52%。
全县农民人均茶园1.2亩,万亩以上的乡镇14个,茶叶专业村86个。
2010年,仅茶业一项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876元,当年增加值38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2%。
茶业直接带动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向茶叶产业转移达1.1万人,带动周边市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季节性向名山转移5万余人。
预计今年名山茶业可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以上,增加700元。
三、基地为纽,齐抓共管,确保茶叶质量安全在名山县,茶叶以“一叶之轻”撬起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杠杆,农民超过一半的收入都来自于茶叶,茶产业已成为名山“富民”的支柱产业,其安全事关全县20多万茶农的切身利益,事关全县社会政治稳定。
我们以茶叶基地建设为基础、抓手和载体,积极推进茶叶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监管。
一是建立标准体系。
积极创建全国首批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严格执行蒙山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定并实施蒙山茶国家标准,形成科学、统一、权威的茶叶产业标准体系。
二是专合组织联接。
鼓励和支持种茶大户、营销大户、村组干部、农民经纪人、返乡民工等农村能人,牵头创办、组建茶苗繁育、茶叶种管、产品营销等专合组织33个,辐射20个乡镇,吸纳会员5000余人,带动茶农3.58万户。
通过专合组织把标准延伸到每家每户,统一了生产标准。
三是龙头企业推进。
全县拥有省、市、县级龙头企业19家,其中茗山茶业、朗赛茶厂、蒙顶皇茶跻身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行列,鼓励茶叶龙头企业建立核心基地,茗山茶业、正大、味独珍等企业采取“龙头企业+专业组织+农户”模式建立核心基地3.5万亩,企业协议基地10.5万亩,确保茶叶质量安全。
四是加强源头监管。
推行农资连锁经营,加大了农资市场的执法监管力度,建立完善了农资连锁经营制度和农资销售卡制度,建立“统一标识、统一配送、统一销售价格、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的农药经营服务体系,防止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假冒伪劣农资流入基地,从源头上把好茶叶质量安全关。
目前,全县有17家企业69个茶叶产品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6家企业25个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2家企业2个产品获得国家有机茶认证,56家企业已取得国家食品质量安全QS认证。
我县被确定为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茶叶)基地强县、全国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县、全国首批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国家“星火计划”优质茶产业化示范基地县、全国“三绿工程”示范县、全省名优茶生产基地县。
四、强化宣传,着力打造,推动品牌上档升级“品牌就是竞争力,就是效益。
”厂家多、品牌少,有名茶、无名牌,这是制约蒙顶山茶产业发展的顽症。
蒙顶山茶产业要实现升级,品牌战略至为关键,我们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活动提升美誉,以商标塑造形象。
一是广泛开展茶事活动。
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每年开展“蒙顶皇茶祭天祀祖”等系列活动,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各种茶叶商品博览会、交流会、茶文化研讨会,推介、宣传、展示品牌,2009年国际茶业大会暨展览会上,“蒙顶山茶”、“蒙顶”两个商标荣获四川省茶叶十大品牌。
2010年,抓住“上海世博会”、“天府四川宝岛行”和“欢乐中国行”的重要历史机遇,“蒙顶山茶”和蒙顶山“龙行十八式”茶技成功走进上海世博会、走进宝岛台湾、走进“欢乐中国行”。
二是多渠道宣传打造茶品牌。
制作茶业宣传光碟,编印茶文化读本,创作一批茶歌、茶舞,开展茶文化进学校进机关,13个县级部门设立对外接待品茶室。
推进茶文化与茶旅游融合,让到名山的游客体验蒙顶山茶、品味蒙顶山茶、认知蒙顶山茶。
2011年,蒙顶山茶文化符号分别进入了电视连续剧《韩师傅在首尔》和电影《南方嘉木》,蒙顶山茶的广告也首次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时段。
三是大力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的双品牌战略。
建立品牌激励机制,鼓励支持茶叶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创建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和申报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
“蒙顶山茶”证明商标及茗山茶业的“蒙山”牌、朗赛茶厂的“金叶巴扎”牌、蒙顶皇茶的“蒙顶”牌商标已成功申报为四川省著名商标。
蒙顶山茶畅销国内30多个省市,正逐步迈入国际市场。
名山茶业有了统一的公共品牌,2010年,蒙顶山茶品牌价值达到10.84亿元,列全国第17位,全省第1位。
四是切实推进品牌战略规划。
聘请国内知名品牌专业机构,对蒙顶山茶科学规划,力争3年内蒙顶山茶成为全国弛名商标,为名山从种茶大县走向茶业经济强县奠定坚实基础。
五、创新机制,强化服务,确保茶农增收致富从广大茶农最急、最盼的问题入手,着力构建四个服务平台。
一是金融服务平台。
县政府注入风险担保资金200万元,8家茶叶企业组建我省首家茶叶企业会员制投资担保公司——“名山县蒙顶山茶投资担保公司”,为企业搭建了新的融资平台。
2010年,茶叶企业获得信贷资金上亿元,提高了企业扩大再生产能力。
二是科技服务平台。
依托四川农业大学建立两个茶叶专家大院,解决茶业发展中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
发挥四川省名山国家级茶树良种繁育场的核心作用,茶树良种繁育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县茶叶科技人员八十年代选育出蒙山9、11、16、23号等蒙山系列省级良种,近几年来又选育出名山白毫131、名山早311、名山特早芽213等省级茶树良种,使我县选育的省级茶树良种达到7个。
2005年,名山白毫131被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国家级茶树良种,成为四川省选育出的第二个国家级茶树良种。
三是用工服务平台。
建立起县、乡、村、组四级采茶用工服务平台,通过广泛收集发布用工信息,及时协调组织外来民工与当地茶农建立合作关系。
今年引进春茶采摘工近5万人,确保了鲜叶及时下树。
四是茶叶交易平台。
建立川西茶叶市场、名茶一条街,茶叶主产乡镇都建立区域交易市场,畅通茶叶营销渠道。
我县正积极通过招商引资,力争建立规模大、功能完善、规范有序的茶叶交易市场,辐射西南乃至全国。
通过全县人民的艰苦奋斗,茶业,已成为名山“衣食万户”的大产业,2010年全县实现茶叶总产值30亿元,名山县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绿茶第一县”。
一业兴百业旺,名山茶业的蓬勃发展极大促进了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名山农村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和谐安康的繁荣景象,名山县正在为建设中国茶乡、美好新村而努力,热忱欢迎各位领导、专家、社会各界茶人朋友和企业到名山品茗。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