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电影与韩国电影的比较 (2)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2
介绍各国动画电影的特点
不同国家的动画电影有着不同的特点,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特点:- 美国动画电影:以幽默、搞笑和冒险为主要特点,通常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和震撼的音乐。
美国动画电影的角色形象通常比较夸张,形象设计也比较鲜明,如《冰雪奇缘》《狮子王》等。
- 日本动画电影:以其精美的画面、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主题而闻名。
日本动画电影通常注重细节和人物刻画,并以其独特的动画风格和故事情节吸引观众,如《千与千寻》《你的名字》等。
- 法国动画电影:以其浪漫、奇幻和幽默为主要特点,通常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视觉效果。
法国动画电影的角色形象通常比较优雅,如《美女与野兽》《小王子》等。
- 中国动画电影:以其传统文化元素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
中国动画电影通常注重历史、神话和民间故事的改编,如《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等。
- 韩国动画电影:以其温馨、感人的故事情节和细腻的情感描写而受到观众的喜爱。
韩国动画电影通常以家庭为主题,强调家庭、友情和爱情的重要性,如《鸡妈鸭仔》《五岁庵》等。
| 中外互鉴中日韩电影中“小人物”故事之审美比较□李汶珅/文中日韩三国都有丰富多样的电影文化,其中“小人物”故事在这三国的电影中都占据重要地位。
“小人物”故事聚焦于普通人的生活和存在,以贴近现实的题材和细腻真实的情感描绘,引发观众对人性、社会和存在的深入思考。
然而,每个国家对“小人物”故事的审美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表现方式。
中国电影注重展现小人物在社会中的变迁和关系;日本电影强调内省与思辨,通过寓言和隐喻表达哲学思考;韩国电影注重情感冲击,关注大社会下的小人物的求生压力,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残酷社会现实。
每个国家的审美风格都呈现出独特的特点,但都深入探索了小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社会问题。
本文将以中国、日本和韩国三国的具体电影为例,比较中、日、韩电影中“小人物”故事的审美特点,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
1 中日韩电影的区别1.1 文化背景中日韩三国虽同属“东亚文化圈”,但在文化背景上存在一些区别。
例如,日韩两国都非常注重“前后辈文化”,且只要相差一岁,就意味着前后辈。
后辈称呼前辈往往要使用敬语。
在韩国,只有同龄人才能称为“亲故”(意为岁数一样的朋友),其余情况下,都要严格遵守长幼秩序,非“亲故”因此很难成为朋友。
而在中国,只要相差岁数不大,即使相差两三岁也是“同龄人”。
在交往上,年轻人和长辈甚至可以成为“忘年交”,这在日韩两国是很难的。
同样是强调集体主义,中国强调的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与共、共克时艰”等方面,在私人生活中,是追求个性化的。
而日韩则更为“从众”,害怕标新立异。
中日韩三国都经历了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但在路径和速度上有所不同。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积极进行商业电影探索。
以张艺谋的《英雄》为始,开启了“大片时代”。
在20世纪末,韩国电影产业开始崛起,由于本土电影市场狭小,电影作品更加追求商业化和全球化[1]。
日本电影则起步较早,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已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诞生了沟口健二、小津安二郎、黑泽明等电影大师。
美、日、韩剧缘何走俏?——解读电视剧产业背后的利益格局编辑:黄金 黄淼 孙鹤 | 2011-01-20电视剧市场利益格局错综复杂,参与主体涉及制片商、发行方、播出方、中介商、广告商以及电视剧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在文化产业振兴的总体背景下,我国电视剧产业的发展带动着市场表象背后的利益格局变动。
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剧、日剧和韩剧行销海外市场,与其国内电视剧产业发展水平较高不无关联,其制、编、播和发行、广告商之间的利益关系清晰、完整。
比较分析美日韩电视剧产业模式,或许能对我国电视剧产业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策略。
一、制播分离的美剧产业1、制播分离但共担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于1970年颁布了一条关于电视行业的法律《财政收益与辛迪加规则》,其中规定“商业电视网在晚间黄金时间(20∶00~23∶00)播出的自制节目不能超过15%,其主流节目必须委托制作公司;电视网只享有首播权,并不享有节目本身。
”该制度决定了五大全美电视网必须向不同的制作公司订购电视剧,奠定了美国电视剧市场的制播分离制度。
基于此项政策,全美处于垄断地位的五大电视网为保证优先购买权和首播权,会向制片商预订或直接投资电视剧,因而分担了制片商的投资风险。
具体来说,制作商(包括制作公司和独立制片人)根据市场调查向电视网提出剧本创意及初步提纲,电视网一旦认可,就会预先支付一部分拍摄许可证费用,以保证其优先购买权。
每年4至5月,电视网会对制片商提供的25-30个剧本进行一集样片试拍,每集投资约200万美元,总投资达到5000万美元以上。
电视网组织专人对样片进行评定,以决定该剧能否被列入该电视网下一季的新剧名单。
如果通过筛选,制作商就获得了电视网第一季(美剧每季在25集左右)的订单。
此后,制片商才正式与演员、导演和编剧签订制作合同。
(如图1)美国平分天下的制播格局显现出三个优势:其一,电视网预订或直接投资电视剧,因此获得电视剧的首播权,避免了恶性的购片竞争;其二,电视网与制片商共同承担投资风险,减轻了制片方资金压力,保证他们将所有精力集中于制作出高质量的电视剧;其三,电视网的播出平台拥有直接的观众反馈意见和收视率数据,而这些都是制片商在投资具体剧目时重要的参考指数,准确把握电视剧市场的需求动向可以大大降低资金投放的风险率。
欧洲和亚洲国家的电影风格有何不同?电影作为当代文化艺术的重要领域之一,不少人经常会欣赏电影,了解电影的风格差异和变化也就变得尤为重要。
在欧洲和亚洲两个不同的地域里,因着文化、历史和经济背景的不同,电影创作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下面为大家逐一分析。
一、对人物关注度的差异欧洲电影注重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内涵,讲述人生、人性和社会问题,如意大利电影《自行车骗子》、西班牙电影《爱在日光下》等。
而亚洲电影则更加关注人物的宿命、命运,突出艺术性和意境,如中国电影《卧虎藏龙》以武功表现生命的灵气、日本电影《红线》以和式风情彰显美、韩国电影《大象席地而坐》则着眼于探讨心灵的平静。
二、对题材类型的偏好欧洲电影以故事的拟制和表达为重点,剧情性强,涉及广泛,包括爱情、喜剧、战争、科幻等多个领域,如英国电影《玛丽皇后》、德国电影《魂断芳华》等。
而亚洲电影则讲究美学的表现和艺术感染力,多关注生活的哲学和人类文明,多以家庭、情感、社会现实的反映为创作主题,如中国电影《霸王别姬》、日本电影《地球上的星期天》、韩国电影《大叔》等。
三、对电影表现方式的不同欧洲电影的表现力度相对更加自由,更加注重内涵和造型美学,有着鲜明的现代主义风格。
而亚洲电影则更加强调提炼理念,对主体内容的审美处理更为严谨与深刻,常借助对比、象征、寓意等方式来实现表现效果,其影片的节奏比欧洲电影或者好莱坞电影更为慢,给人们留下更多时间去细细品味,例如中国电影《长安道》、日本电影《历史深处的忧虑》等。
四、拍摄风格上的差异欧洲电影技术以其流畅运动平面和宽视角的拍摄方法来实现表现手法,讲求接近真实、传达个人感官体验。
而亚洲电影则更注重用色调和色彩气氛来实现创作效果,经常描绘出哀怨、寂寞、冷静、含蓄等情感,如日本电影《火垂るの墓》、韩国电影《春香的后代们》等。
五、对观众审美趣味作出差异化的处理欧洲电影兼具现实主义和思辨主义,剧情复杂,桥段独特,往往有着深邃哲学意味,阐述着人性、道德和社会现实的内在关系,受到欧美观众的青睐。
中日韩三国电影的趣味比较——李水山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无论职业生涯与曲折阅历,跨越2个世纪,又生活在崭新的21世纪,是充实而幸运的,而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响颇大的因素还是电影文化。
早在上一世纪70、80年代,可以说电影是日常生活光环中最精彩的部分,至今回忆起来还是非常甜美而幸福的。
由于地理、文化、历史、经济、人际等因素,中国、日本、韩国(朝鲜)的电影的缘分更深,相互间的影响也很大,就像本乡本村邻居之间发生的真实故事。
——对历史文化的共享:我国历史名著《红楼梦》,在日本与韩国因文化习俗的不同,反响并不大,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对中日韩三国老百姓来说,是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
诸葛孔明、刘备、武松、孙悟空路人皆知,谈论起来,眉飞色舞。
经典传奇人物和故事性,使三国人民有了共同的情趣和话题。
这是今后文化产业,尤其在电影产业中,扩大合作与交流的极好契机和线索。
——然而,在近代电影产业发展上,三国都走了各自不同的路。
上一世纪60、70年代,应该说,这个时期对三国来说,是奠定电影产业发展基础的最佳时期,但我国被文革夭折,日本则达到顶峰,韩国徘徊迷惘。
当韩国没有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模仿香港武打电影,步其后尘的时候,我国深受意识形态的影响,而日本追求艺术经典,涌现出诸如黑泽明、佐藤纯弥、熊井启、山田洋次等著名导演和我国观众所熟悉的《追捕》、《人证》、《望乡》、《远山的呼唤》等优秀影片。
即使在深受意识形态影响的50、60年代,我国电影工作者也拍出了《武训传》、《红旗谱》、《英雄儿女》、《早春二月》等优秀的电影,而且诸如《青春之歌》等这些革命电影还深深影响了日本青年一代。
这个时期因众所周知的原因,韩国电影无缘与中国观众见面,而朝鲜电影如《卖花姑娘》、《看不见的战线》、《鲜花盛开的村庄》、《摘苹果的时候》等电影文化与艺术丰富了国人的业余生活,至今这个时代的年轻人还深深怀念着这些电影文化。
很可惜,在文革期间,日本电影艺术登峰造极,而中国的电影创作被中断夭折,跌入低谷。
不同国家的电影美学概述不同国家的电影美学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以下是对一些主要电影生产国电影美学的概述:1. 美国电影:美国电影以其商业化、工业化和创新性而闻名,强调视觉效果和动作场面。
美国的商业大片通常具有强烈的娱乐性和刺激性,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同时,独立电影和小众电影也展现了多元化的审美取向,包括对人性、社会问题和文化多样性的探索。
2. 法国电影:法国电影注重艺术性和人文关怀,强调情感表达和个人主义。
法国电影往往关注个体在社会中的挣扎和成长,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其影像风格独特,画面优美且富有诗意。
3. 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既有商业大片也有小众文艺片。
中国的电影美学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既有时尚的视觉效果,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同时,中国电影也在积极探索本土文化和价值观的表达。
4. 日本电影:日本电影以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精致的制作水准著称。
日本的动画电影在全球享有盛誉,同时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现实题材影片,关注家庭、人际关系和人生困境。
5. 意大利电影:意大利电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背景,注重表现社会问题、历史反思和人文关怀。
其影像风格独特,色彩鲜艳且充满活力,配乐动听。
6. 韩国电影:韩国电影在过去几十年中迅速崛起,成为亚洲最重要的电影生产国之一。
韩国的犯罪片和爱情片常常探讨社会问题、人性和道德选择,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7. 印度电影:印度电影拥有丰富的文化和多元的民族背景,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印度的宝莱坞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其音乐、舞蹈和视觉效果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总的来说,不同的国家由于历史文化、社会背景和审美观念的不同,会产生各具特色的电影美学。
东西方恐怖电影的对比虽然我很排斥恐怖电影,但是作为电影爱好者还是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恐怖片。
东西方恐怖电影之间的差别是很多人热衷的话题。
在我看来,由于东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导致东西方人的性格整体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差异也直接表现在他们的恐怖片中。
西方人的性格直接外露,在对恐怖的表现手法上更侧重于感官的刺激和视觉冲击力,一般是造型、化妆和音响效果的综合应用。
鬼怪的表现更为形象化视觉化,强调的是暴力、死亡。
例如《猛鬼街》中的猛鬼造型、《惊情四百年》中的吸血鬼造型、《弗兰肯斯坦》中恶魔的形象都十分的丑陋而邪恶,视觉上更直观化,恐怖的效果在于鬼怪的乱世作恶。
东方人的性格比较的含蓄而内敛,在对恐怖的表现手法上更重于气氛的营造和心理的暗示,一般表现为人物性格比较压抑,环境比较的阴暗孤独,东方的这类影片节奏较慢,不象西方的恐怖表现在强烈的视觉上而是表现在心底的压抑与控制中,恐怖是一种可感而不可观的东西。
就象韩国的《姊妹花》唯美而凄冷,恐怖只是笼罩在这种氛围中的一片阴影,没有交流、没有人与人间正常的交往,往往影片中人的状态都背离了生活的常态,处于一种沉默而压抑的病态中,而恐怖则是潜藏在心底的一股暗流。
这种暗流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恐怖片则是对它的一种释放。
其次文化导致东方人和西方人对恐怖的理解有差异,东方人表现的更多的是对未知事务的恐怖,对我们的内心隐秘的情感和对事务的不可预知性,表现出的恐怖。
西方人则表现更多的是现实的恐怖,是感官上的,表现于视觉冲击上的血腥的恐怖。
西方人表达问题的形式和方法更为直接一点。
我在看日本的恐怖电影《午夜凶铃》的时候,在看美国版的《鬼来电》的时候,感觉到东方的神秘文化经过西方人的加工后,在原有的恐怖气氛的营造之余,又增加了一些视觉上的冲击和更渗入骨髓的邪恶感觉。
‚马克思〃韦伯说过:‘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他心中之物’。
世界影史上,恐怖片的每次兴盛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心理依据‛。
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时代以来,随着工业与科技的飞速发展,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然而太空计划的实施、卫星上天、核能的开发利用、巨型计算机的成功研制、DNA技术阴影、外太空对地球的威胁却日益成为人们的担忧,工业变异和科技恐慌成为一片挥之不去的阴影笼罩着享受到科技便利的人们,人们开始反思极端文明、盲从科技的危机。
浅谈日韩电影给我们的启示日韩电影,和中国电影一样,这三国电影已成为探讨东亚历史、文化和社会现状的重要素材,而且由于地理、文化、历史、经济、人际等因素,这三国相互间的影响也很大,今天撇开中国电影不谈,谈谈日韩电影给我们的启示。
首先是日本,日本电影在上世纪30年代和五六十年代曾有过两次发展高峰,涌现了小津安二郎、黑泽明和沟口健二等巨匠,成为与美国、印度、香港并列的电影大国和地区,受到国际关注。但日本电影的这股狂热在60年代后半期急剧冷却下来,大电影制片厂不再拍电影而只靠发行维系生存,整个电影市场只能依靠低预算、短周期的桃色电影80年代末,泡沫经济"。日本电影如何走出困境,最终可能还是电视拯救了电影,即"电视剧电影化"--将成功的电视连续剧改编成电影。这股风潮最早开始于富士电视台在1998年和2003年陆续将电视连续剧《跳跃大搜索线》搬上大银幕,主演都是日剧偶像织田裕二,尤其成功的是2003年的电影版日本电影在上世纪30年代和五六十年代曾有过两次发展高峰,涌现了小津安二郎、黑泽明和沟口健二等巨匠,成为与美国、印度、香港并列的电影大国和地区,受到国际关注。但日本电影的这股狂热在60年代后半期急剧冷却下来,大电影制片厂不再拍电影而只靠发行维系生存,整个电影市场只能依靠低预算、短周期的桃色电影支撑着。80年代末,日本的"泡沫经济"更是让很多染指电影的企业撤出了电影市场,使刚刚兴起的独立制片的未来蒙上了阴影。这一时期的日本重点影片,大都是根据畅销小说或通俗文艺作品改编推理小说或漫画日本电影《入殓师》为我们展现的是21世纪的日本社会,通过其对死亡的思考和表现,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日本的社会形态。
本文通过影片中的人物、动作、语言、场景等分析日本人的仪式化、生命观、价值观、家庭价值及女性的地位。
电影细腻地展示了日本的独特文化,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特别是影片以“死”贯穿始终,突出了生与死的尊严,凸显了日本人的价值观。
韩国高分电影推荐(二)上次给大家介绍的电影看完了吗,我准备继续给大家安利啦。
如果大家喜欢的话日后会继续推出日本版,美国版等等,推荐的尽量会适合各类人口味。
多谢大家支持(╭ ̄3 ̄)╭♡杀人回忆1986年,韩国京畿道华城郡,热得发昏的夏天,在田野边发现一具女尸,早已发臭。
小镇警察朴探员(宋康昊饰)和汉城来的苏探员(金相庆饰)接手案件,唯一可证实的是这具女尸生前被强奸过。
线索的严重缺乏让毫无经验的朴探员和搭档曹探员(金罗河饰)只凭粗暴逼供和第六感推断,几次将犯罪嫌疑人屈打成招。
而苏探员客观冷静,据理分析,几次排除嫌疑,警察内部为了证明与推翻矛盾不断,然而无辜女子还是接二连三被残忍杀害,他们只好达成共识一起合作。
此时,一个极其符合作案特征的小青年(朴海日饰)成为最大嫌疑人,警方神经绷紧地锁定住他,同时DNA检测报告也被送往美国,然而案件并未在此处停止。
一句话影评:我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这是一部很好的推理片,甚至说是我看过最好的悬疑恐怖片。
当初看完腿和心都在抖。
熔炉来自首尔的哑语美术老师仁浩(孔宥饰)来到雾津,应聘慈爱聋哑人学校。
天降大雾,他意外撞车,维修时邂逅了人权组织成员柔珍(郑有美饰)。
仁浩妻子早亡,8岁女儿天生哮喘由祖母照看,所以他不辞辛苦谋职养家。
然而,双胞胎的校长与教导主任竟逼仁浩索贿5千万韩元。
同时,仁浩逐渐发现学校笼罩着一种紧张压抑的气氛,令人窒息。
尤其有三个孩子引人关注:聪颖的金妍斗(金贤秀饰)和贪吃的陈宥利(郑仁絮饰)总是躲闪。
全民秀(白承焕饰)的弟弟自杀身亡,他总是满脸淤青。
下课后,仁浩还听到女厕所中有呼喊与哭泣,在门卫的阻拦下他未深究。
之后。
他意外目睹了校长行贿警察,教导员毒打民秀,宿导溺罚妍斗的行径。
一个惊天的隐秘被慢慢揭开,真相令韩国震惊……一句话影评:这部电影的出现直接促使韩国《社会福祉法事业法修订案》的通过,使得残障人士的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
共谋者英奎(林昌正饰)、庆载(吴达庶饰)等人曾属于一个从事非法人体器官交易的团伙。
《东方影像中的女性——中、日、朝、韩银幕女性形象创作及其特征》篇一在东方电影艺术中,女性形象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在不同国家的电影银幕上展现着独特的魅力。
中国、日本、朝鲜、韩国等国家的电影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创作和表现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和鲜明的特征。
本文将探讨这些国家银幕上女性形象的创作及其特征。
一、中国银幕上的女性形象创作及其特征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历经了从传统到现代、从保守到开放的转变。
在经典的老电影中,女性形象往往被塑造为贤良淑德、温柔体贴的典型。
随着时代的发展,银幕上的女性形象逐渐丰富多元,开始展现出独立、自信、勇敢的现代特质。
近年来,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更加多样化,涵盖了不同年龄、职业、性格的群体,展现了女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二、日本银幕上的女性形象创作及其特征日本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常常带有浓厚的文化特色和情感色彩。
从传统的“艺妓”、“女学生”到现代的“都市女性”、“独立女性”,日本电影塑造了丰富的女性形象。
这些形象往往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力和艺术感染力,展现出日本文化的细腻和深沉。
同时,日本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也常常涉及到性别平等、女性独立等社会议题。
三、朝鲜银幕上的女性形象创作及其特征朝鲜电影中的女性形象通常带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
在朝鲜电影中,女性形象往往被塑造为勤劳、善良、坚韧的典型,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这些形象在展现女性的传统美德的同时,也体现了朝鲜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四、韩国银幕上的女性形象创作及其特征韩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多样且富有现代感。
韩国电影善于通过女性形象的塑造来探讨社会问题,如性别平等、家庭关系等。
韩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往往具有强烈的个性魅力和情感力量,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同时,韩国电影也善于通过女性的成长和奋斗来展现女性的独立和自强。
五、东方银幕女性形象的共同特征与差异尽管中、日、朝、韩四国的银幕女性形象在创作上各有特色,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比如,这些国家的电影都善于通过女性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社会现实和文化特色;都关注女性的成长和奋斗;都强调女性的独立和自强等。
日本电影与韩国电影的比较
个人意见,欢迎来喷
首先,声明一下,这个所谓的比较主要就剧情片的比较,因为本人小女生,偏爱这类电影。
其实,我看过的日本真人电影并不多,更多的是动漫。
而看的韩国电影偏多一点。
而且我也是以小见大了,所以,只是个人观点。
首先,电影情节
在电影情节上,韩国电影的故事叙述的更加清晰明了,让观众很容易就能看到电影的主线在哪。
在情节的安排上,每一幕之间都有承接,显得更加有序,紧凑,像一篇完整的故事。
像《七号房的礼物》,故事完整地讲述了一位爸爸被冤枉入狱,而女儿无人照顾带到监狱里,以及在监狱里发生的一切事情。
但是日本的电影,看下来会觉得情节性并不是那么强。
就拿我昨天看的那部《导盲犬小Q》,这部电影讲述了小Q如何成为导盲犬,和渡边先生在一起相处,再到渡边先生去世之后,七年以后小Q去世。
这部电影看完以后才会看到,整部电影,就是以小Q的年龄作为主线。
再者,故事渲染
韩国电影擅于对于情节的渲染,对于某些情感的描述常常借助于景和物来突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像是离别,死亡之类的情节,往往主角哭的稀里哗啦的,而更能带动观众进入到电影中去,其情感貌似要满到溢出来了。
像《和声》这部电影,在女主和儿子见面时的那个场景,导演就刻意的描述母亲是如何的痛苦与挣扎。
而在其中的一个人物被处于死刑,被带走时,更是慢下来借助其唱的歌来营造这种抑郁的氛围。
而日本电影的叙事手法就像是一位安静的在讲故事的老爷爷,整个故事就像是流水一样平静的在往下走。
整个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平静,没有比较大的
波澜。
一部我比较喜欢的电影《情书》,整个电影可能因为是以冬天为背景,更显得安静。
而故事情节就像是河水流入大海一样自然。
并且对于其感情的描述也并没有那么强烈,在女主角最后对着雪山向未婚夫说话的情节上,也显得自然。
韩国电影会把人物感情搬到台面上,让你看到
但是日本的表现形式更为含蓄。
其实在我本人看来,如果想要彻底的对身体排一次毒的话,可以选择韩国电影,因为它真的可以让你哭的死去活来。
而日本的电影,我觉得是后劲,事后你想来可能觉得难过的要死。
我对这两种电影并没有更喜欢哪一种。
二者都有优点,比如,韩国的像是故事里的,但是日本的是生活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