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按摩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 格式:ppt
- 大小:896.50 KB
- 文档页数:11
中医推拿技术操作规程→中医理疗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推拿技术操作规程,是指对于中医推拿理疗技术的操作程序和规范。
推拿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通过按摩、揉捏、拍打、推拿等手法刺激人体穴位和经络,调整和恢复人体的生理功能,起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为了确保推拿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推拿技术操作规程至关重要。
一、前期准备1.确定治疗目的:在开始推拿治疗前,医师需要明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目的,对于患者的症状和病情进行全面的了解。
2.患者评估:医师需要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了解患者的健康状态、体质特点、病史等。
3.确定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医师制定治疗方案,包括选用适合的推拿手法、穴位选择和按摩技巧等。
4.环境准备:确保推拿的治疗环境安静、整洁、温暖,以提供一个良好的治疗氛围。
二、操作流程1.患者交流:医师需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了解患者的主诉和病情,并向患者解释推拿治疗的原理和作用,以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和治疗效果。
2.穴位选择:根据治疗方案,医师选择适合的穴位进行治疗。
穴位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症状来确定,以达到针对性治疗效果。
3.推拿手法: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穴位选择,医师采用适当的推拿手法进行治疗。
推拿手法包括按摩、揉捏、拍打、推拿等,根据病情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4.持续观察:在推拿治疗过程中,医师需要持续观察患者的反应和治疗效果,根据患者的反馈进行调整,以确保治疗效果的实现。
5.技巧运用:医师需要掌握推拿技巧和运用,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操作。
技巧包括轻重适度、形式多样、节奏有序等,要注重手法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三、注意事项1.安全性:推拿操作过程中,医师需要严格掌握技巧,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患者出现意外伤害。
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避免过度推拿和强力按摩,以免造成肌肉拉伤或疼痛。
2.卫生规范:医师在推拿操作前,应先洗手,并戴上干净的推拿手套,以保证操作的卫生和安全。
3.患者隐私保护:在推拿治疗过程中,医师需要保护患者的隐私,确保治疗过程的私密性和尊重患者的个人权益。
中医护理穴位按摩法技术操作规程
穴位按摩法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手法作用于人体穴位。
通过局部刺激,可疏通经络,调动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目的一种技术操作。
一、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体质及按摩部位皮肤情况。
3、心理状况。
二、目标
1、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2、通过穴位按摩,达到保健强身目的。
三、禁忌证
各种出血性疾病、妇女月经期、孕妇腰腹、皮肤破损及瘢痕等部位禁止按摩。
四、告知
按摩时局部出现酸胀的感觉。
五、物品准备
治疗盘(内装治疗巾)、需要时准备介质及热敷的用品(毛巾、药液)。
六、操作程序
1、遵医嘱进行穴位按摩。
2、进行腰腹部按摩时,嘱患者先排空膀胱。
3、安排合理体位,必要时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注意保暖。
4、根据患者的症状、发病部位、年龄及耐受性,选用适宜的手法和刺激强度进行按摩。
5、操作过程中观察患者对手法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以防发生意外。
6、操作后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卧位,做好记录并签字。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
1、操作前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2、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禁用暴力。
穴位推拿疗法操作规范引言本文档旨在规范穴位推拿疗法的操作方法,确保操作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通过遵循本操作规范,可以提高推拿疗法的疗效,减少潜在风险。
操作流程以下是穴位推拿疗法的基本操作流程:1. 准备工作- 确保操作环境整洁、安静舒适。
- 洗净双手,并保持手部清洁。
- 摆放好所需的推拿工具,如推拿油、按摩器具等。
2. 术前评估- 进行患者的详细病史询问和身体状况评估。
-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需求,确定适合的推拿疗法方案。
3. 穴位定位- 根据推拿疗法方案,准确定位患者所需接受的穴位。
- 使用专业的解剖知识和穴位图,找到准确的穴位位置。
4. 操作技巧- 使用适当的手法和力度进行推拿疗法,如按揉、推拿、拍打等。
- 注意力度的掌控,避免过度施力或不足施力导致不良反应或疼痛。
- 合理运用推拿工具,提升操作效果。
5. 治疗时间- 根据推拿疗法的性质和患者的情况,合理安排治疗时间,一般不宜过长或过短。
6. 治疗效果观察- 在操作过程中,时刻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疗效。
- 如发现患者出现异常反应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停止操作并就医。
7. 操作后处理- 完成推拿疗法后,及时将使用的工具清洁消毒。
- 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
- 给予患者必要的康复建议和医嘱。
安全提示- 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关推拿知识和技术,并持续研究更新知识。
- 患者在接受推拿疗法前,应告知操作人员有关疾病史、过敏史等。
- 在操作过程中,注意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感,避免感染和意外受伤。
- 如有操作中出现意外或不适反应,应立即停止操作并及时就医。
结论本文档提供了穴位推拿疗法的操作规范,通过正确遵循操作流程和安全提示,可以提高穴位推拿疗法的效果和安全性。
操作人员应持续研究和更新相关知识,以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专业的推拿疗法服务。
以上规范仅供参考,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穴位按摩操作规程接到医嘱→转抄医嘱→核对→评估病历(既往史、现病史、症状、药敏史、体质)→准备评估盘(治疗盘、手消、记录单)→携至床旁→核对(床尾卡、床号、手腕带)→你好,请问你叫什么名字,一床王明是吧?今天早上医生查房的时候您告诉医生你全身酸痛是吗?根据你全身酸痛的状况,医生开出医嘱,要给你做穴位按摩治疗,穴位按摩治疗就是应用手法作用于你的穴位上,通过局部刺激可疏通经络,调节机体抵抗力,以达到缓解你全身酸痛症状的一种治疗。
你以前做过这样的治疗吗?那你愿意我给你做这项治疗吗?你吃过早餐了吗?这次治疗需要(),需要协助你上一下卫生间吗?→好的,请你在病房稍等,我一会儿来给你做穴位按摩治疗→环境宽敞明亮适应操作→消手→关门窗回治疗室→洗手→带口罩→准备用物(治疗盘、治疗巾、大毛巾、润滑剂(冬青稿、滑石粉)、手消、记录单)→携用物至床旁→再次核对(床尾卡、床号、手腕带)→王明你好:!现在我要准备给你做穴位按摩治疗,你准备好了吗→携治疗盘至床头柜、治疗车平床尾→王明你好,我就要准备给你做穴位按摩治疗了,如果我在做的过程有什么不舒服,请你及时告诉我好吗→盖上治疗巾→分法印堂至太阳穴→点法印堂至百汇(两耳最高点的中间)→拿法头顶→近测上肢拿捏法(由上至下)→点法按(曲池→内关→颌骨)→搓法→腹部抹法(顺时针10次,逆时针10次)→点法按(神阙、中脘(脐上四寸)气海(脐下0.5寸)→分法()→下肢推法(由上至下,由内到外)→拿揉法→王明你好!我现在要准备给你做背部的穴位按摩,我协助你翻一下身好吗→颈部拿法→点法肩颈穴(大椎与肩峰的中点)→背部滚法(由上至下)→叠揉法(由上至下)→暴露腰部皮肤→盖上大毛巾→消手→取冬青膏涂于肾舒穴→搓法(小鱼际)至微微发热→下肢推法(由上至下)→捏揉法→点法委中穴→拍打发→同法对策→王明现在我已经给你做好了穴位按摩治疗,我协助你翻一下身好么→整理床单元→王明现在我已经给你做好了,感觉全身酸痛的症状有所缓解吗,好的,那你半小时之内不要外出,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饮食清淡→消手→开门窗→王明那你好好的休息,有急事我会来看你的→回治疗室→整理用物→用物按消洗消的原则处理→洗手→脱口罩→记录(时间、皮肤情况、有无不良反应)。
推拿技术操作规程【目的】推拿疗法又称按摩疗法。
术者运用各种手法于病人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具有扶正祛邪、散寒止痛、健脾和胃、导滯消积、疏通经络、滑利关节、强筋壮骨等作用;更具有保健强身,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
【适应症】适用于发热畏寒、头痛身痛、咳喘并作、脘痛纳呆、腹胀泄泻、痹证、痿证、中风后遗症、月经不调、跌打损伤、腰伤腿痛、关节不利、痈肿疮疖,以及骨折后遗症等。
【用物准备】治疗巾或大浴巾。
【操作程序】1. 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取适宜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
3. 在治疗部位上铺治疗巾,腰、腹部进行按摩时,先嘱病人排尿。
4. 按确定的手法进行操作,操作时压力、频率、摆动幅度均匀,动作灵活。
常用操作方法有:4.1 推法: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一定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接摩擦。
用指称指推法;用掌称掌推法;用肘称肘推法。
操作时指、掌、肘要紧贴体表,用力要稳,速度缓慢而均匀,以能使肌肤深层透热而不擦伤皮肤为度。
此法可在人体各部位使用。
能提高肌肉的兴奋性,促使血液循环,并有舒筋活络作用。
4.2 一指禅推法:用拇指指腹或指端着力于推拿部位,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做屈伸活动。
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操作时要求达到患者有透热感。
常用于头面、胸腹及四肢等处。
具有舒筋活络、调和营卫、健脾和胃、祛瘀消积的功能。
4.3 揉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拇指指腹着力,腕关节或掌指做轻柔缓和的摆动。
操作时压力要轻柔,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一般速度每分钟120~160次。
适用于全身各部位。
具有宽胸理气、消积导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4.4 摩法:用手掌掌面或手指指腹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节律性的环旋运动。
此法操作时肘关节自然弯曲,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动作要缓和而协调,频率每分钟120次左右。
中医八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一、穴位按摩穴位按摩是中医八项护理技术中最常见的一种技术。
按摩是通过手法刺激穴位,调动气血运行,达到调整人体功能的目的。
操作要点如下:1.操作者应练习基本的按摩技法,熟悉穴位的位置和刺激方法。
2.手法要轻柔、细腻,力度适中,以不引起疼痛感为宜。
3.穴位按摩时要维持手部温暖,避免出现手冷的情况,同时要注意穴位的清洁卫生。
二、拔火罐拔火罐是通过在皮肤上制造负压,促进气血运行,排除病邪的一种方法。
操作要点如下:1.操作者要熟悉拔火罐的方法和手法,避免对皮肤造成创伤或过度疼痛。
2.要注意罐内气压的调节,保持适当的吸附力,避免罐与皮肤脱落或过度吸附对皮肤造成伤害。
3.拔火罐后,要对皮肤进行消毒和护理,防止感染和红肿。
三、耳穴贴压耳穴贴压是通过贴合特定的耳穴位,刺激脑神经,达到调整人体功能的目的。
操作要点如下:1.操作者要掌握耳穴位置和压迫力度,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相应的耳穴进行贴压。
2.要用手指轻轻按压耳穴,力度适中,时间不宜过长,以免造成耳部不适。
3.注意耳穴的清洁和消毒,避免感染的发生。
四、刮痧刮痧是通过特殊的刮痧工具,在患者的皮肤上刮擦产生红肿和淤血,促进身体气血运行的一种方法。
操作要点如下:1.操作者要使用带有平滑表面的特殊刮痧工具,避免对皮肤造成伤害和刺激。
2.刮痧力度要适中,避免过度刮伤皮肤,同时要掌握刮痧的速度和频率。
3.刮痧后,要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消毒和护理,防止感染和刺激。
五、火针火针是通过在穴位上点燃艾条,烧灼皮肤,刺激穴位达到调整人体功能的目的。
操作要点如下:1.操作者要掌握火针的操作方法和燃烧的适度,避免对皮肤造成过度烧伤。
2.点燃后的火针要及时放置在穴位上,避免烧灼时间过长或火针烧断。
3.火针后,要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消毒和护理,防止感染和烧伤。
六、艾灸艾灸是通过燃烧艾条,热气温热皮肤,刺激穴位达到调整人体功能的目的。
操作要点如下:1.操作者要掌握艾灸的操作方法和艾条的燃烧的适度,避免对皮肤造成过度烫伤。
第四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第一节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题目针刺法护理部文件 HL―GL―ZD 2013 01修改日期 2013-2 批准人王苹张巨梅生效日期 2013-3 页数 9 页一、毫针法毫针法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针刺技术。
(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针刺取穴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二)目标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三)禁忌证1、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
2、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痛部位.3、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
4、小儿囟门未闭合式的头顶腧穴部位。
(四)告知1、针刺过程中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胸闷、欲呕等属于晕针现象,及时通知医师。
2、针刺时可能出现疼痛、血肿、滞针、弯针等情况,患者不必紧张,医护人员会妥善处理。
如有酸麻、胀痛、沉、紧、涩等感觉,属正常针感。
(五)物品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皮肤消毒液、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屏风等。
(六)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遵医嘱选择腧穴,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的感觉。
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择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
得气后调节针感,留针.7、起针时一手按压针刺周围皮肤处,一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
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8、操作完毕,协助患者穿衣,安置舒适卧位。
整理床铺,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1、操作前检查用物是否齐备,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穴位按摩法操作及流程图
穴位按摩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手法作用于人体穴位。
通过局部刺激,可疏通经络,调动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目的: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穴位按摩,达到保健强身的目的
穴位按摩法操作流程图
评估
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穴位按摩的部位的皮肤情况、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理状况等
核对姓名、诊断、解释、取合理体位,松开衣着,暴露穴位按摩部位,保暖
患者准备
遵医嘱确定腧穴部位及推拿方法
定位
对确定的手法运用正确,操作时压力、频率摆动幅度均匀,动作灵活,时间符合要求
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
手法
观察
整理
记录
随时询问患者对手法治疗的反应,及时调整手法
根据医嘱,详细记录实施穴位按摩后的客观情况,并签名。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拔罐法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凝血现象的一种技术操作.具有温通经络、祛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作用。
注:拔罐包括火罐、水罐、药罐3种疗法。
罐的种类有竹罐、陶罐、玻璃罐、负压吸引罐等。
拔罐的方法有坐罐法、走罐法、闪罐法和刺血拔罐法。
投火的方法有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
一、目标:1、缓解风寒湿痹而致的腰背酸痛,虚寒性咳喘等症状.2、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
3、调节机体功能起到温经通络、祛湿逐寒、行气活血、止痛消肿.二、适应症:治疗风寒湿痹、外感风寒、咳嗽、喘逆、跌打损伤、胃肠功能失调及神经、血液、妇科等疾病.如肩胛上背痛、腰痛、腿痛、头痛、感冒、发烧、腹泻、腹胀、消化不良、小儿疳积、腹痛、咳嗽、哮喘、脐部疾病、毒蛇咬伤等.三、禁忌症:1、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缺陷障碍患者;2、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3、孕妇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四、注意事项:1、拔罐时患者体位应舒适持久。
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隆突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2、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3、防止烫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勿强拉。
4、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消毒后备用.5、起罐时,如局部出现小水泡,可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洗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五、告知:1、个别患者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疱.2、由于罐内空气负压收引的作用,局部皮肤会出现与罐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数日后自然消失。
1、接到医嘱双人核对2、到患者床前核对姓名、诊断,告知患者并解释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过敏史实施拔罐出的皮肤情况凝血机制是否正常女性患者是否处于妊娠期年龄、体质及心理情况护士准备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用物准备治疗盘、火罐(根据病情选择大、中、小型火罐,罐口平滑)95%酒精棉球、火柴或打火机、止血钳、纱布、污杯、弯盘、屏风、小口瓶、执行单、快速手消毒液。
目录(二)ZYYXH/T1.15 2006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分级护理1.特级护理2.一级护理3.二级护理4.三级护理ZYYXH/T1.16 2006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1.针刺法1.1 毫针法1.2 电针法1.3 皮内针法1.4 水针法1.5 皮肤针法1.6 耳针法2.灸法2.1 艾条灸2.2 艾炷灸2.3 温针灸3.拔罐法4.穴位按摩法5.刮痧法6.熏洗法7.全身药浴法8.湿敷法9.换药法10.涂药法11.敷药法12.贴药法13.药熨法14.坐药法15.中药煎煮法ZYYXH/T1.17 2006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文件书写规范1.护理文件书写要求1.1 一般要求1.2 体温单书写要求及内容1.3 医嘱单书写要求及内容1.4 长期医嘱执行单1.5 护理记录单书写要求及内容附表1.体温单(注:电子版从略)附表2.长期医嘱(注:电子版从略)附表3.临时医嘱(注:电子版从略)附表4.长期医嘱执行单(注:电子版从略)附表5.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注:电子版从略)附表6.护理记录单(注:电子版从略)附表7.手术护理记录单(注:电子版从略)2.中医护理病历书写规范附表8.入院评估表(注:电子版从略)附表9.护理诊断/问题项目表(注:电子版从略)附表10.出院评估表(注:电子版从略)ZYYXH/T1.18 2006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人员职责、工作制度及质量要求1.护士职业基本要求2.护理人员岗位职责2.1 护理副院长职责2.2 护理部主任(总护士长)职责2.3 科护士长职责2.4 护士长职责2.5 主任(副主任)护师职责2.6 主管护师职责2.7 护师职责2.8 护士职责3.护理工作制度3.1 护理部工作制度3.2 中医护理研究室工作制度3.3 急诊科护理工作制度3.4 门诊护理工作制度3.5 手术室护理工作制度3.6 供应室工作制度3.7 查对工作制度3.8 交接班工作制度3.9 抢救工作制度3.10 消毒隔离工作制度3.11 病区护理文件管理工作制度3.12 物品、药品、器材管理工作制度3.13 血液净化中心(室)护理工作制度3.14 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制度4.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1 护理部工作质量要求4.2 病区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3 急诊科(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4 门诊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5 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6 供应室工作质量要求4.7 血液净化中心(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8 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2006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分级护理要求分级护理是指根据患者住院期间疾病不同、病情轻重不一而采取不同的护理级别。
针灸按摩治疗操作规程针灸按摩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疗法,它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和运用不同的按摩手法来调整人体的气血流动,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针灸按摩治疗操作规程是为了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下面将详细介绍。
一、准备工作在进行针灸按摩治疗前,治疗师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和观察,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并在治疗前进行充分的准备。
包括:1. 与患者简要交流,了解患者的主诉和病史等信息。
2. 对患者全身进行检查,了解身体的特征、经络走向等情况。
3. 选择适当的穴位,并对穴位进行标记,确保准确无误。
二、治疗操作1. 针灸治疗操作(1)消毒:使用75%的酒精对治疗部位进行消毒,确保操作环境的清洁,防止感染。
(2)穴位刺激:使用针具进行刺激,刺激力度应适中,快速穿刺到位,然后调整进针深度,达到刺激穴位的效果。
(3)保持适当的刺激时间: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反应情况,控制刺激时间,通常为10-30分钟。
(4)拔除针具:在治疗结束后,轻轻拧动拔除针具,避免出血或其他不适。
2. 按摩治疗操作(1)准备:对治疗部位和双手进行充分洗手,并护理好双手的皮肤,以确保按摩的卫生与安全。
(2)选定按摩方式:根据不同的病症和需要,选择适合的按摩方式,如拇指推拿、搓法、按揉法等。
(3)正确手法:按摩时要保持手部柔软,避免用力过猛或不当使用力道,以免造成伤害。
手法应准确到位,力度适中,不要过于粗暴或过温柔。
(4)按摩时间:根据病情和患者的反应,按摩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
三、注意事项1. 治疗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严格按照相关规程进行操作,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针具必须经过高温高压消毒,并在治疗前打开包装,避免二次污染。
3. 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应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包括身体的变化、病症的缓解等情况,并根据患者的需求进行调整。
4. 治疗师应做好治疗记录,包括患者的个人信息、病情描述、治疗的方法和效果等,以便后续的跟踪和评估。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一、中医穴位按摩中医穴位按摩是中医治疗的一种基本方法,借助按压或推拿等手法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调理气血运行,改善相关脏器功能。
常用的穴位有太阳穴、涌泉穴、内关穴等。
穴位按摩的具体操作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准备工作:消毒双手,穴位所在的部位清洁干净。
2.手法选择: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按摩手法,如按压、推拿、揉捏等,可以单一手法或多种手法结合使用。
3.手法操作:用指尖或掌根轻柔地按摩穴位,以适当的力度刺激穴位,按摩时间一般为5-10分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4.注意事项:操作时要确保手法轻柔,力度适中,以免造成不良反应。
对于孕妇、儿童、老年人和体弱者等特殊人群,应视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二、中药外敷中药外敷是利用中药的疗效通过外敷的方式达到治疗效果的方法。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中药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合的中药,例如薄荷、冰片、黄连等。
2.中药炮制:将选好的中药制成药物,可以是药膏、药粉或液体。
3.外敷部位准备:清洁外敷部位,保持干净。
4.外敷操作:将中药涂抹在外敷部位,用无菌纱布或药膏贴固定,保持一定时间,一般为1-2小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5.注意事项:使用过敏试验,确保患者对中药没有过敏反应。
外敷部位应保持干燥,避免受寒。
三、中药泡脚中药泡脚是将中药煮熟后加入足浴盆中进行足浴的方法,通过足部的温热刺激和中药药物的渗透,调理全身气血运行。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中药选择: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择适合的中药材,如川芎、当归、红花等。
2.中药煎煮:将选好的中药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煮沸,然后慢火煮20-30分钟。
3.泡脚准备:准备一个干净的足浴盆,加入适量的温水,待中药煎煮后稍微降温后,将煎好的中药汤加入足浴盆中,使水的温度保持在适中。
4.泡脚操作:将双脚浸泡在足浴盆中,温度适宜时用手轻轻按摩足部,使中药汤渗透到足底,泡脚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可以视情况进行调整。
5.注意事项:足浴盆应保持清洁,避免感染。
穴位按摩法穴位按摩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祖国医学理论为指导,以经络腧穴学说为基础,以按摩为主要施治,用来防病治病的一种手段。
穴位按摩具有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激发人的经络之气,以达到通经活络、调整人的机能、祛邪扶正的目的。
经络穴位按摩其手法渗透力强,可以放松肌肉、解除疲劳、调节人体机能,具有提高人体免疫能力、疏通经络、平衡阴阳、延年益寿之功效。
按摩手法,并不一致,但归纳起来,常用手法可选如下八种:按、摩、推、拿、揉、捏、颤、打等法。
应该知道,上述八种手法,不是单纯孤立地使用,常常是几种手法相互配合进行的。
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体质及按摩部位皮肤情况。
3、心理状况。
二、目标1、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2、通过穴位按摩,达到保健强身的目的。
三、禁忌证各种出血性疾病、妇女月经期、孕妇腰腹、皮肤破损及瘢痕等部位禁止按摩四、告知按摩时局部出现酸胀的感觉。
五、操作程序1、预备动作:患者坐在椅子或沙发上,坐姿端正,正视前方,两臂自然下垂,双手手掌放于大腿上,膝关节呈90度角,两足分开与肩同宽,全身肌肉放松,呼吸均匀。
2、按揉太阳穴:按揉太阳穴顺时针旋转,一周为一拍,约做32拍。
做此按揉的功效为疏风解表、清脑明目、止头痛。
3、按摩百会穴: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央,用左手掌或右手掌紧贴百会穴旋转,一周为一拍,共做32拍。
此按摩可降血压、宁神清脑。
4、按揉风池穴:以双手拇指螺纹面按揉双侧风池穴,顺时针旋转,一周为一拍,约做32拍。
5、摩头清脑:两手五指自然分开,用小鱼际从前额向耳后分别按摩,从前至后弧线行走一次为一拍,约做32拍。
此按摩功效为舒筋通络、平肝熄风、降血压、清脑。
6、揉曲池穴降血压:先用右手再换左手先后按揉肘关节处曲池穴,旋转一周为一拍,共做32拍。
此法功效可清热、降血压。
7、揉关宽胸:先用右手大拇指按揉左手内关穴,然后用左手按揉右手内关穴,以顺时针方向按揉一周为一拍,共做32拍。
穴位按摩法操作流程操作流程操作方法
核对医嘱
评估患者评估环境用物准备护士准备治疗单与医嘱核对(床号、姓名、性别、诊断、治疗方法、穴位、)床旁核对(床位卡、腕带)
与患者沟通、讲解穴位按摩的手法如推、拿、按、揉等方法,作用在相应穴位上,达到疏通经络、缓解痉挛等,从而减轻症状,按摩过程中会出现酸、麻、胀、痛的感觉时即为“得气”等。
评估患者按摩部位皮肤情况、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理状况等能否接受治疗。
评估操作环境:光线充足、温湿度适宜
准备用物:治疗盘、治疗巾、弯盘、
六步洗手法洗手、戴口罩
携用物至床旁,核对床位卡、腕带、诊断、治疗方法、穴位
关窗、遮挡床幔,协助病人取舒适、合理治疗体位,用治疗巾遮挡病人暴露部位,按要求准确选择腧穴部位及推拿手法,随时询问患者对手法的反应及按摩力度的承受力,并进行及时调整。
治疗结束后协助患者穿衣,整理床单位,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拉开床幔,开窗通风,。
再次核对腕带、诊断、治疗方法、穴位。
讲解治疗后的注意事项:1、局部保暖,3小时内不洗冷水澡,避免冷风直吹。
2、局部若有搔痒感,不能抓挠。
3、每天锻炼上肢,如爬格训练
整理用物:医疗垃圾分类放置
六步洗手法洗手,取口罩,记录。
按摩后注意事项:。
穴位按摩法操作指南穴位按摩适应症1 骨伤科疾病颈椎病落枕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梨状肌损伤综合征2 外科疾病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阑尾炎乳痈3 内科疾病胃脘痛心悸失眠头痛感冒久泻中风后遗症4 妇科疾病痛经闭经5 儿科疾病腹泻疳积惊风遗尿小儿麻痹后遗症6 五官科疾病鼻炎耳鸣近视禁忌症各种出血性疾病,皮肤破损处,年老体衰者,过饥过饱,以及女性月经期、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行穴位按摩。
常用手法1按法:用拇指的指腹、单掌或双手掌按压体表,停留一定时间,直至有得气感。
常与揉法组合使用。
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
注意用力要由轻渐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
2揉法:用掌跟、大鱼际或手指指腹在体表作环形运动,以带动皮下组织回旋运动的一种手法。
用手指称指揉法。
适用于面积较小的部位。
用手掌或掌跟称掌揉法适用于较大面积的部位如肩背、腰部。
手法频率:120-160次/分。
3摩法:用掌面或指腹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节律性的环旋运动。
手法频率:120次/分。
此法刺激轻柔,具有理气和中、消食导滞、调节肠胃功能的作用。
常用于胸腹、胁肋部。
4抹法:用单手或双手拇指指腹紧贴皮肤,做上下、左右往返移动。
用力要轻而不浮。
此法具有开窍醒神、舒经活络的作用。
适用于头面及颈项部。
5拿法:捏而提之谓之拿。
拇指与食、中两指指尖夹提受术部位的一种手法。
由轻而重,缓和而有连贯性。
适用于胃肠功能紊乱、腰腿痛、肌肉疲劳。
常见病按摩穴位及手法1、胃脘痛治则:理气和胃止痛手法:摩法、揉法、按法取穴:中脘、内关、足三里操作:1、患者仰卧位,术者坐于患者右侧,以拇指按揉中脘约5min。
2、在腹部顺时针施摩法或揉法约5min。
3、按揉内关、足三里各1min。
注意:对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期的患者,一般不宜手法治疗。
穴位定位: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内关: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确保患者安全和治疗效果,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适用于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环节。
第三条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应该遵循中医学原理,结合患者病情,科学施行。
第四条护士和护理人员应具备相关职业资格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证书。
第五条护士和护理人员在进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前,应做好患者安全评估和操作计划,并经患者本人或家属知情同意。
第六条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应操作简洁、有序,确保工作环境清洁、整齐,并保证操作区域的卫生。
第七条患者个人信息应保密,医疗废弃物应当安全处理。
第二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第一节针灸第八条进行针灸前,应核实患者身份并征求其同意。
第九条针具应严格消毒,并使用一次性针头。
第十条针灸操作应准确、快速、稳定,避免损伤患者。
第十一条针灸时,应确保患者舒适,并根据需要进行辅助疗法。
第十二条针灸后,应清点针具和结束时间,并告知患者注意事项。
第二节推拿按摩第十三条进行推拿按摩前,应核实患者身份并征求其同意。
第十四条推拿按摩前,护士和护理人员应仔细准备相关工具和药品。
第十五条推拿按摩应根据患者病情确定操作部位和力度,并注意患者的呼吸、心率,及时调整操作方法。
第十六条推拿按摩后,应告知患者注意事项,避免不适反应。
第三节中草药熏蒸第十七条进行中草药熏蒸前,应核实患者身份并征求其同意。
第十八条中草药熏蒸应在通风良好的房间进行,避免患者呼吸困难。
第十九条熏蒸时,应监测患者体温、心率和呼吸情况,注意患者病情变化。
第二十条熏蒸后,应保持患者休息,避免劳累和受凉。
第四节中医理疗第二十一条进行中医理疗前,应核实患者身份并征求其同意。
第二十二条中医理疗操作应遵循中医学原理,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力度适中。
第二十三条中医理疗过程应持续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法。
第二十四条中医理疗后,应告知患者注意事项,避免不适。
第三章质量管理第二十五条护士和护理人员应定期参加中医护理培训,更新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