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丛神经损伤后康复治疗方案的比较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22.89 KB
- 文档页数:2
臂丛神经损伤的康复一、概述(一)应用解剖上肢肌肉中,除斜方肌由副神经支配,提肩胛肌主要接受来自颈丛的颈,、颈。
神经外,其他均由臂丛神经支配。
臂丛神经由c3一c8和T1脊神经的前根组成,可分为根、干、股、束和支、终末形成腋、桡、肌皮、正中和尺神经。
C3和c6神经根在前斜角肌外综合并组成上千;c7神经根单独组成中干;c8和T1神经根台并组成下干。
每个神经干又分成前后2股。
上干和中干前股合并成外侧束,位于腋动脉外侧。
下干前股单独组成内侧束,位于腋动脉内侧。
上、中、下干的后股合并后组成后侧柬,位于腋动脉的后上方。
约在肩胛骨喙突水平面,外侧、内侧和后侧神经束发出神经支,支配上肢肌群。
外侧束发出肌皮神经和正中神经外侧头;内侧束分出尺神经和正中神经,后侧束分出腋神经和桡神经。
(二)臂丛神经根、干、束的分支臂丛神经在根、干、柬均有神经分支发出,熟悉这些分支对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1臂丛神经根的分支(1)由c3和c6神经根出椎间孔发出的支配斜角肌和颈长肌肌支。
(2)c3神经根的部分纤维加入主要由c4神经根构成的膈神经。
(3)c3、c6和c7神经根部分纤维组成支配前锯肌的胸长神经(4)c5神经根发出肩胛背神经,支配肩胛提肌和大小菱形肌。
2臂丛神经干发出的分支(1)由上干发出的肩胛上神经、支配冈上肌和冈下肌。
(2)由c5和c6神经纤维支配锁骨下肌的肌支。
3.臂丛神经束的分支臂丛神经束除了形成腋、桡、肌皮、正中和尺神经外还发出4条重要神经:(1)胸前外侧神经:从外侧束发出,主要支配胸大肌锁骨部。
(2)胸前内侧神经:从内侧束发出,主要支配胸大肌胸部和胸小肌。
(3)肩胛下神经:由c3和c6神经纤维组成,发自后侧束,支配肩胛下肌和大圆肌。
(4)胸背神经:有c6、c7和c8神经纤维组成,发自后侧束,支配背阔肌。
4.臂丛的交感神经纤维当c8和T1神经根撕脱损伤时,累及交感神经的颈上神经节前段,从而产生瞳孔缩小、服睑下垂和眼球下陷,称之为霍纳综合征。
臂丛神经损伤直接外伤如刺伤、挫伤及锁骨和第一肋骨骨折均可引起臂丛损伤。
间接外伤见于强力牵拉上肢、头颈过度弯向对侧或强力将肩部下压时,如重物打击或产伤等。
一、临床表现与诊断(一)臂丛完全损伤运动障碍表现为手,前臂和上臂肌肉全瘫。
感觉改变为手、前臂和上臂的一部分感觉消失。
颈8胸1近椎间孔处损伤,可出现霍纳(Horner)氏综合征。
(二)臂丛上部损伤(Erb-Duchence型) 此型较多见,为颈5-6神经根在厄氏点处损伤所致。
该点在肩胛上神经近侧,胸长神经和肩胛背神经远侧。
前锯肌与菱形肌不受影响。
多因外伤使头肩分离、肩部下压或产伤等引起。
运动:三角肌、小圆肌、冈上肌、冈下肌与胸大肌锁骨头瘫痪,上肢由于背阔肌和胸大肌胸骨头的作用呈内旋位。
二头肌和肱桡肌瘫痪,肱前肌减弱,肘关节因三头肌作用而伸直。
旋后肌和旋前圆肌瘫痪,前臂因旋前方肌的作用而旋前。
桡侧腕伸肌瘫痪,手向尺侧偏斜。
感觉:颈5前支损伤时感觉不受影响,如颈6受累则出现上臂及前臂外侧麻木。
无霍纳氏综合征。
(三)臂丛下部损伤(Klumpke型) 主要是颈8胸1神经根损伤,多因上肢过度上抬或伸展及臂位产时牵拉躯干过重等引起。
主要症状为手内肌瘫痪,有爪状畸形。
在臂丛下干损伤时,手指屈肌和伸肌瘫痪。
手和前臂尺侧麻木,上臂内侧有一小条麻木区。
可出现霍纳氏综合征。
(四)辅助诊断方法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临床查体、X线摄片检查。
电生理学检查有助于臂丛神经损伤的定位诊断。
1.肌电图检查臂丛的脊神经后支支配颈后深部肌肉。
按照颈部肌肉的不同深浅位置,所受神经支配各不相同,浅层为斜方肌,受副神经支配;深部内侧部分受颈3-6脊神经后支支配;外侧部分受颈7-8脊神经后支支配;最深部颈后肌肉为脊横肌、脊间肌和横突间肌,受相应脊椎的神经纤维支配。
因此,肌电图检查颈后最深部肌肉是脊横肌和横突间肌。
凡肌电图显示去神经性纤维颤动电位,表示脊神经后支的运动神经纤维损伤,为椎间孔内臂丛损伤;凡显示无正常电位,表示椎间孔外臂丛损伤;凡受神经根支配的任何肌肉存在主动运动,即显示肌肉主动收缩电位,表示不完全性神经根损伤。
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徐建光顾玉东臂丛神经损伤根据其损伤的机理,可分为切割伤、牵拉伤、枪弹伤、压砸伤、产伤、手术伤等。
多年来,医师们曾做过许多努力,进行过各种治疗,但其最后结果往往令人不满意。
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后,疗效有所提高。
如臂丛根性撕脱伤,可分别采用膈神经移位、副神经移位、颈丛运动支移位、肋间神经移位、健侧或同侧颈7移位等手术方法。
从作者随访结果初步看出膈神经移位疗效最佳,优良率达75%;其次为副神经55%;颈丛运动支50%;颈7移位70%。
疗效虽不理想,但对一个毫无功能的瘫痪上肢,恢复部分屈肘、屈指功能,对病人也是很大的收获。
一应用解剖(一). 臂丛的组成臂丛由颈5、6、7、8神经根及第一胸神经根组成。
颈5、6神经根在前斜角肌的外缘处相合形成上干,颈7神经根独立形成中干,颈8胸1神经根相合形成下干。
每干仅行径0.5~1cm后,即分前后两股。
上干与中干的前股合成外侧束。
上、中、下三干的后股合成后侧束,下干的前股独立形成内侧束,三个束的命名以与腋动脉的位置关系而定。
在相当喙突水平处。
外侧束分为肌皮神经及正中神经外侧头,内侧束分为尺神经及正中神经内侧头,正中神经由内侧头与外侧头合并而成,后侧束分为腋神经及桡神经。
(二). 臂丛的分支1臂丛神经根的分支有斜角肌肌支及颈长肌肌支;膈神经支;胸长神经;肩胛背神经。
2臂丛神经干的分支有肩胛上神经;锁骨下肌支。
3臂丛神经束的分支有胸前外侧神经;胸前内侧神经;肩胛下神经;胸背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
(三)臂从神经根的机能分布1 颈5神经根:主要组成腋神经和肩胛上神经,部分纤维参与肌皮神经、肩胛背神经、桡神经和正中神经的组成。
单根颈5损伤临床主要出现岗上、下肌萎缩,表现出肩外展启动动作受限;对三角肌虽有较大影响,但因有颈6纤维代偿,对上肢各关节活动功能影响不明显。
2 颈6神经根:主要组成肌皮神经,部分纤维参与腋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和胸前外侧神经(有颈5纤维参加)的组成。
臂丛神经临床应用有哪些
臂丛神经是指位于肩胛下和锁骨上之间的一组神经丛,主要包括颈丛、胸丛和肌神经丛。
臂丛神经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下面将介绍一些臂丛神经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一、肩胛下神经阻滞
肩胛下神经阻滞是一种通过向肩胛下神经注射麻醉药物来实现的疼痛缓解方法。
通过肩胛下神经阻滞,可以有效缓解上肢的疼痛,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这种方法可以用于手术前麻醉,术中和术后的镇痛,并且具有效果持续时间长、安全性高等优点。
二、锁骨上方神经阻滞
锁骨上方神经阻滞是一种通过向锁骨上方神经注射麻醉药物来实现的疼痛缓解方法。
锁骨上方神经阻滞可以有效缓解锁骨上方及其周围区域的疼痛,对于肩部手术后的疼痛控制有较好的效果。
三、臂丛神经创伤修复
臂丛神经创伤常见于交通事故、运动损伤等原因引起的外伤,对于神经创伤的修复,常需要进行神经吻合术。
在神经吻合术中,可以利用先进的微外科技术对臂丛神经进行修复,使患者恢复手部功能。
四、臂丛神经损伤康复
部分患者可能因手术后或其他臂丛神经损伤原因导致上肢功能受损,此时需要进行康复治疗。
通过物理治疗、肌肉训练、神经功能锻炼等
手段,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臂丛神经受损后的手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在临床上,臂丛神经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几种情况,还有其他
许多方面的应用。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任何臂丛神经相关的
治疗时,都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臂
丛神经在临床中的应用将不断得到拓展和深化,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
疗方案和康复措施。
神经科学与神经系统损伤的康复在当今医学领域,神经科学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神经系统损伤的康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
神经系统,这个如同人体“司令部”般复杂而精密的网络,一旦遭受损伤,将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
然而,随着神经科学的深入发展,我们对神经系统损伤后的修复和康复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开发出了一系列更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
神经系统损伤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但不限于脑损伤(如中风、创伤性脑损伤)、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如臂丛神经损伤、坐骨神经损伤)等。
这些损伤可能导致运动障碍、感觉缺失、认知功能下降、语言障碍等多种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神经科学的发展为我们揭示了神经系统损伤后的一些内在修复机制。
例如,神经可塑性是神经系统在损伤后能够自我修复和重组的关键特性。
当神经元受到损伤后,周围的健康神经元可以通过建立新的连接,或者改变原有连接的强度和模式,来补偿受损神经元的功能。
此外,神经系统还可以通过产生新的神经元(神经发生)和神经胶质细胞,来促进损伤后的修复。
在康复治疗方面,物理治疗是常用的手段之一。
通过运动训练,如康复训练中的步态训练、平衡训练等,可以刺激神经系统,促进神经重塑和功能恢复。
这种训练不仅有助于恢复受损的运动功能,还能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作业治疗则着重于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所需的技能。
例如,对于手部功能受损的患者,作业治疗师会设计一系列针对性的训练活动,帮助他们重新掌握抓握、拿捏等动作,以便能够独立完成穿衣、进食等日常活动。
认知康复治疗对于神经系统损伤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至关重要。
通过记忆训练、注意力训练、思维能力训练等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改善认知功能,提高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传统的康复治疗方法,新兴的技术也为神经系统损伤的康复带来了新的机遇。
例如,神经电刺激技术,包括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和经颅磁刺激(TMS),可以通过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1、组成“555”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5条神经根组成。
分根、干、股、束、支5部分。
有腋、肌皮、桡、正中、尺5大分支。
臂丛包括5 根3干,C5 —C6 神经根在前斜角肌外缘相和,组成上干;C7 组成中干;C8 —T1 形成下干。
(位于第1肋骨表面,每干长约1cm)。
每干又分成前后两股, (位于锁骨表面,每股长约1cm);每股组成3 个束,束的长度约3cm,各束在相当于喙突水平分为神经支,形成终末神经。
臂丛神经全长约15 cm ,约150 000 根轴突。
臂丛位于活动范围较大的肩关节附近,邻近动脉,易造成臂丛神经损害。
2、分支见下表发出部位神经名称支配肌肉根部胸长神经 C567 前锯肌(还受3-7肋间神经支配)肩胛背神经 C345 肩胛提肌、大小菱形肌膈神经 C2345 膈肌斜角肌肌支颈长肌肌支 C5678 斜角肌、颈长肌干部肩胛上神经 C56 冈上肌、冈下肌锁骨下神经 C56 锁骨下肌束部外侧束胸前外侧神经C567 胸大肌锁骨部肌皮神经C567 肱肌、肱二头肌、前臂外侧皮肤感觉正中神经外侧头感觉内侧束正中神经内侧头运动胸前内侧神经C8T1 胸大肌胸肋部、胸小肌尺神经大部分手肌臂内侧皮神经臂内侧皮肤感觉前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肤感觉后侧束腋神经C56 小圆肌、三角肌、肩外侧皮肤感觉桡神经 C5678T1 肱三头肌、肘肌、旋后肌、肱桡肌、部分手外在肌肩胛下神经 C56 肩胛下肌、大圆肌胸背神经C7 背阔肌3、臂丛神经根的功能特点⑴ C5神经根:其纤维数为8 738~33 027 根,主要组成腋神经,支配三角肌,主管肩外展;主要组成肩胛上神经, 支配冈上、冈下肌,主管肩上举;独立组成肩胛背神经,支配肩胛提肌。
⑵ C6神经根:神经纤维为14 227~39 036 根,主要组成肌皮神经,支配肱二头肌,主管屈肘。
单根C6 神经根损伤,临床除肱二头肌肌力减弱外,上肢活动无明显影响。
一旦C5、6同时离断或上干损伤,则腋神经与肌皮神经主要机能丧失,临床表现为三角肌麻痹。
神经损伤的再生与康复治疗新进展引言:神经损伤是一种常见但极具挑战性的疾病,它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如意外事故、创伤、肿瘤和感染等。
传统上,神经组织急性损伤后很难再生,并且恢复困难。
然而,近年来,科学家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本文将介绍神经损伤再生与康复治疗领域的新进展。
一、神经损伤的机制理解在实现对神经损伤治疗方法革新之前,了解其机制至关重要。
最新的研究表明,除了传统信号通路如递质释放、髓鞘形成外,还有一些新发现需要重视。
例如,免疫系统对于神经修复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当神经受到损伤时,免疫细胞会迅速进入受损区域,并释放出一系列促进再生的分子信号。
此外,在微环境因素方面也取得了许多突破,包括生长因子、细胞外基质和神经血管再生等。
二、神经损伤的治疗方法1. 修复性手术技术的发展传统上,对于神经损伤的治疗主要依赖于手术修复。
然而,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修复技术,其效果更好并且具有潜力。
例如,干细胞移植可以促进受损神经的再生,并且已在动物模型中取得显著成功。
另一个突破是纳米技术的应用,它可以通过释放药物或增强细胞附着来促进伤口愈合。
2. 基因工程与基因治疗基因工程和基因治疗是目前备受关注的领域之一。
通过转染特定基因到受损区域,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实现了一些神经组织功能的恢复。
例如,连接蛋白家族C (connexin family C) 的异常表达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
利用CRISPR-Cas9等新兴技术修改这些异常基因使得失去功能的神经组织能够再次正常工作。
三、康复治疗的创新方法神经损伤后的康复治疗对于患者恢复功能至关重要。
在过去,传统的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创新性的康复方法已被推出。
1. 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在康复领域取得了革命性进展。
通过使用虚拟现实设备,患者可以进行模拟场景下的运动训练。
这种基于游戏化思想的治疗方式不仅能够增加患者对锻炼的积极性,还能够提高康复效果。
丹参川芎嗪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臂丛神经损伤临床研究王春宇;赵吉连【摘要】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臂丛神经损伤患者7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和治疗组(3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丹参川芎嗪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08%,优于对照组的69.44%(χ2=4.423,P=0.038);两组臂丛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上肢自主生活能力的优良率为89.19%,优于对照组的66.67%(χ2=5.408,P=0.020);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丹参川芎嗪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臂丛神经功能和上肢自主生活能力,减轻上肢疼痛,且安全性较高.【期刊名称】《中国药业》【年(卷),期】2019(028)003【总页数】3页(P48-50)【关键词】臂丛神经损伤;丹参川芎嗪;鼠神经生长因子;疗效;安全性【作者】王春宇;赵吉连【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医院创伤骨科,内蒙古赤峰 024000;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医院创伤骨科,内蒙古赤峰 02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9.4;R977.6;R973+.2臂丛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的周围神经损伤,是由于车祸、高处坠落等外部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臂丛或其附近组织,导致上肢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甚至丧失,具有致残率高、预后差的特点[1]。
近年来,随着城市交通的拥挤和城市化进程,臂丛神经损伤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2]。
目前,临床治疗臂丛神经损伤主要采用神经减压、缝合等手术,配合术后的康复治疗,疗效不理想[3]。
臂丛神经损伤后康复治疗方案的探究目的观察规范化康复治疗方案在臂丛神经损伤患者中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就诊的50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治疗组给予规范化的康复治疗(包括低频脉冲电刺激,中频电疗、运动疗法、中医推拿治疗、心理辅导),对照组给予一般治疗(即心理辅导和患者在家中自己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体疗);比较两组患者臂丛功能评分和神经电位恢复情况进行。
结果①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全臂丛损伤、上干损伤及束支部损伤患者臂丛功能评估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治疗组全臂丛损伤、上干损伤及束支部损伤患者臂丛功能评估分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具有可比性。
另外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对照组进行一般康复治疗,即患者自己在家自行康复治疗或当地治疗。
治疗组在医院康复部进行规定疗程的规范化康复治疗,具体方案包括以下6个程序步骤:1.2.1 一般治疗就是给患者一定的心理辅导和让患者在家中自己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但是具体的治疗方法及步骤则严格按照医师制订的相关治疗方案进行。
患者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一些功能恢复的训练,电疗时间为每次30 min,功能训练随恢复情况来调整。
1.2.2 低频的脉冲电疗法对患者使用低频的脉冲电刺激仪,类型为处方脊髓型。
脉冲电刺激仪的正极与负极分别放置于C5-T1和上肢5大神经及其相关支配肌肉部位,根据患者损伤的情况和手术的具体位置将低频脉冲治疗仪的强度调节到合适数值,还要结合患者所能承受的程度,1日进行2次治疗,每次约持续0.5 h,并记录患者的恢复情况[3]。
1.2.3 对患者进行中频电疗使用中频电治疗仪KYP-4型或TAFC型(北京)。
选好患者所需要进行治疗的部位,将部位与垫片,电极板连接好,根据患者损伤情况和恢复情况,调节合适的强度,对患者进行治疗,治疗师也应该考虑患者的耐受情况,一般2次/d,每次20 min,并记录患者的恢复情况。
浅谈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康复治疗进展陈琦【摘要】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是产科及新生儿科常见疾病,是由于胎儿臂丛神经在分娩过程中因牵拉或压迫所致,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指出经过积极治疗,患儿远期生存质量将得到显著改善,因而选择何种治疗方式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通过查阅数据库资料,对该疾病的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现状、以及常见的康复治疗及手术治疗方法等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康复治疗进展情况进行综述.【期刊名称】《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8(032)006【总页数】4页(P160-163)【关键词】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康复治疗;手术治疗【作者】陈琦【作者单位】天津市儿童医院康复科,天津 3001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9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主要原因为产伤,损伤病因较为复杂,目前研究证实主要与为巨大儿、器械助产、第二产程延长、肩难产、臀位难产、多胎以及妊娠期糖尿病等因素有关。
全球发病率为0.38‰~5.10‰,我国目前发病率为5.9‰~17.0‰[1]。
过去研究认为85%~90%的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可在患儿生后的2个月内有明显的缓解趋势,但近来关于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自然恢复的可能性的研究显示,这个比例被严重的高估[2]。
所以对新生儿臂丛损伤患儿进行早期诊断,并及时予积极的康复治疗对患儿远期上肢功能及生活质量意义重大。
臂丛神经损伤分为完全损伤和不完全损伤两大类:不完全损伤患儿多数以受累神经脱髓鞘改变为主,经积极治疗后预后相对乐观;完全损伤常合并神经、肌肉组织解剖结构的破坏或不完整,亦或是广泛的神经轴索损伤,常规治疗效果有限,应积极手术探查,积极恢复神经、肌肉组织解剖结构及神经纤维联系数量,为神经修复及功能重建创造条件。
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最常见的类型是颈5~6脊神经和上干损伤,多表现为肩、肘关节屈伸肌肉无力或瘫痪。
其余功能缺陷,如伸肘、腕和手的功能主要与颈7~8及胸1脊神经,内侧干和下干损伤有关,但是单纯的下臂丛损伤非常少见[3]。
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断和治疗一、概述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是周围神经外科的难题之一,其损伤虽不会危及生命,但可引起严重的功能丧失。
臂丛神经损伤是上肢最严重伤残, 多见于摔倒、车祸、运动时牵拉伤, 其次为压砸伤, 切割伤, 枪弹伤, 产伤, 也见于药物、手术、放射线损伤。
臂丛神经损伤的病理像其他周围神经损伤一样, 由损伤的程度和部位决定。
由于人们对周围神经解剖、生理及代谢的认识不断增加,神经修复方法越益改进,神经的修复效果也更为理想。
但目前臂丛神经损伤国内外早期仍主要应用神经移位,晚期也可用肌肉移位等方法治疗,但效果仍不太满意。
因此,早期明确诊断,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案,配合适当康复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恢复臂丛神经损伤患者的功能。
二、功能解剖臂丛的解剖可概括为“五根、三干、六股、三束、五支”。
(1) 五根:即臂丛神经由颈5~8和胸1 神经根的前支组成,位于斜角肌间隙内。
(2) 三干:由颈5~6 合成上干,颈7 单独为中干,颈8 、胸1 合成下干,位于锁骨之上和第一肋骨表面。
(3) 六股:上、中、下干各自分为前、后两股,位于锁骨后。
(4) 三束:上、中干前股组成外侧束,下干前股组成内侧束,三干的后股组成后束。
(5) 五支:各股在喙突平面分成神经支,即上肢五大神经:①腋神经:主要来自颈5 神经根,支配三角肌,功能为外展肩关节。
②肌皮神经:主要来自颈6 神经根,支配肱二头肌,功能为屈曲肘关节。
③桡神经:主要来自颈7 神经根,支配上肢伸肌群,功能为伸直肘、腕和指关节。
④正中神经:主要来自颈8 神经根,支配前臂屈肌群,功能为屈曲腕和手指关节。
⑤尺神经:主要来自胸1 神经根,支配手部内在肌群,负责手的精细动作。
(6)臂丛的交感神经纤维:臂丛神经均有交感神经纤维参加,它们都是从椎旁交感神经链发出的节后纤维。
交感神经链的节前纤维发自脊髓颈胸段平面的睫状—脊髓中枢,其纤维经过脊髓前根(主要是颈8 胸1 ) ,颈交感神经丛的颈上神经节,进入颈胸交界处颈下与胸1 组成睫状神经节,并上行经过颈中至颈上交感神经节,由此发出颈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经由颈动脉及眼部神经及血管而终止于瞳孔扩大肌及眼睑提肌。
臂丛神经损伤康复案例分享患者王某某,女性,54岁,家庭妇女,因“车祸致右侧上肢活动困难6月余”在当地医院就诊,临床诊断为“臂丛神经损伤”。
完善相关检查后,行消肿、止痛、营养神经、功能锻炼等综合治疗,并于1个半月前行神经转位术治疗,但仍存在右上肢肌力下降,右肩关节活动受限等问题,现为进一步康复治疗,并提高其生活质量入住我科。
查体:右锁骨上见一长约5.0cm陈旧性手术瘢痕,质硬,色深、有压痛。
右侧耸肩无力、肩关节前屈和外展肌力1+级,后伸2级,屈肘肌力1级,伸肘4级,旋前旋后肌力0级,伸腕肌力3级;右侧斜方肌、三角肌、肱二头肌萎缩明显,右前臂外侧及拇指感觉减退。
右侧肩关节半脱位,关节屈曲角度受限PROM为92°;日常生活能力受限。
结合以上案例,请回答以下问题:1、患者神经损伤的定位?就目前的临床资料分析其预后如何?2、患者目前的康复治疗措施包括哪些?3、根据患者目前的功能情况如何更好地完成ADL?分析:1、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功能评定情况,可以判断该患者为“右侧上臂丛根性损害”。
由于根性损害基本无自行恢复的可能性,且神经修复的时间距损伤时间较长,估计手术后只能部分恢复功能。
目前行神经移位术已经1个半月,神经吻合口基本愈合,神经无需免张力处理。
2、(1)处理粘连:颈部瘢痕处行音频电疗和中度强度的超声波治疗;右侧斜角肌牵伸和轻柔的弹拨手法;腋神经和肌皮神经松动术治疗。
(2)处理关节问题:使用肩悬吊带保护肩关节,或使用肩外展支具维持肩关节活动度,动力型屈肘矫形器,或腕部动力性治具。
(3)促进神经再生,提高肌力:对三角肌和肩袖肌群、肱二头肌进行低频电刺激治疗;对肱二头肌进行神经肌肉触通疗法,如刷擦和牵伸等;伸腕肌哑铃抗阻肌力训练。
3、指导患者用右手使用长柄的调羹,左手抓住右腕把食物送入口中的方法,以此锻炼患者屈肘动作。
指导患者用左手帮助右手抬高支撑在水盆边上,左手把毛巾弄湿后把毛巾的一段送到方手里拧干。
臂丛神经损伤后康复治疗方案的比较研究
发表时间:2014-07-11T16:15:03.07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6期供稿作者:周联松
[导读] 对患者臂丛神经损伤功能进行评定,项目包括臂丛功能评分和神经电位恢复情况。
周联松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人民医院外二科 654100)
【摘要】目的:探讨臂丛神经损伤术后规范化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以臂丛神经损伤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分组实施不同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臂丛功能分值均有所升高,但观察组升高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神经电位恢复率分别为70%、50%;两组神经功能分值和神经电位恢复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臂丛神经损伤患者经过规范化康复治疗,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的臂丛神经功能恢复,减少临床致残率,是临床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臂丛神经损伤规范化康复治疗功能恢复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6-0127-0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臂丛神经损伤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40±1.2)岁;其中全臂丛损伤15例,上干损伤20例,束支部损伤25例。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在年龄分别、性别比例、病情组成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显微外科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实施一般康复治疗,观察组实施规范化康复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1)一般治疗:给予患者心理辅导治疗,树立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促进患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进行康复治疗,并遵循医嘱实施机体相关运动康复训练。
(2)低频电疗法:采用神经肌电促通仪对患者实施治疗。
将正极放置C5-T1处,负极放置患者上肢五大神经处,随后调节仪器频率大小至患者耐受程度,即可进行治疗,每次治疗30min,每日2次,并观察和记录患者病症变化情况。
(3)中频电疗法:采用中频电疗仪对患者实施治疗。
根据患者手术方式和患者上肢五大神经调节治疗的频率和周期,并连接好电极板,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调节治疗频率大小,每日治疗2次,每次治疗20min为宜,观察和记录患者病症变化情况。
(4)运动功能训练:运动功能训练是患者臂丛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训练方式。
但由于患者臂丛神经损伤的原因各异,采用的神经位移术也不用,其康复训练的方式也因人而异。
因此,在临床治疗实践中,医护人员应当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训练方式,训练过程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确保患者臂丛的安全。
比如针对副神经位移至肩胛上神经的患者,应当采用耸肩运动进行康复训练。
在患者保持站立姿势下,双肩放松,双臂自然下垂,双肩同时做耸肩运动,然后逐渐做肩部外展训练,促进臂丛神经功能的恢复。
(5)中医推拿治疗:以中医推拿为主,对患者实施中医方法治疗。
主要是对患者关节处或僵硬上臂进行揉捏、按摩,促进患者血液循环,每周3次,每次治疗30min为宜。
对本组研究以30天为一个治疗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治疗完成后对患者行臂丛神经功能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1.3疗效评价指标
完成4个疗程治疗后,对患者臂丛神经损伤功能进行评定,项目包括臂丛功能评分和神经电位恢复情况,臂丛功能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6. 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运用t检验,当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臂丛功能分值比较
如表1所示,治疗前后组-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分值变化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臂丛神经功能分值比较(分)
组别损伤类型治疗前治疗后
观察组(n=30)全臂丛损伤(n=7) 7.20±1.98 8.67±1.25
上干损伤(n=10) 3.54±1.53 6.78±1.11
束支部损伤(n=13) 8.86±1.21 11.42±2.05
对照组(n=30)全臂丛损伤(n=8) 6.98±1.85 7.18±1.02
上干损伤(n=10) 3.75±1.85 4.26±1.58
束支部损伤(n=12) 8.57±1.58 9.87±2.25
2.2两组神经电位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有21例患者有再生神经电位,恢复率为70%;对照组有15例患者有再生神经电位,恢复率为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据临床研究认为臂丛神经损伤发病与外伤、炎性感染或变态反应有关,其临床症状主要以肩胛带肌为主的疼痛、无力和肌萎缩等,由于生理解剖的特点,临床治疗难度仍然比较大。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为臂丛神经损伤治疗提供有利的条件,但需要配合规范的术后康复治疗才能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中观察采用一系列康复康复治疗包括:低频脉冲电疗法对神经肌肉组织具有兴奋刺激的作用,十分
有利于改善患者微循环和镇痛;中频电疗法可以实现大范围、更深度的电疗,其治疗效果更加明显;运动功能训练是对患者机体实施个性化康复训练,对促进患者臂丛活动功能和神经知觉的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医推拿是主要是通过中医拿捏的方式刺激机体组织反应,改善患者肌肉痉挛,促进患者臂丛神经肌肉恢复功能。
研究结果表现,臂丛神经损伤患者术后实施规范化康复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神经组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对降低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致残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晓君,周俊明,等.臂丛神经损伤康复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10(11):105-106.
[2]沈杰.植入神经起搏器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10,15(03):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