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的概述
- 格式:docx
- 大小:13.30 KB
- 文档页数:3
略论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影响及预防作者:叶芋伶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05期【摘要】随着校园暴力的频发与近日来“复旦舍友投毒事件”的热议,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社会主义发展不容忽视的棘手问题。
通过简述青少年犯罪的定义与类型,详细分析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影响,以家庭、校园和社会为三个重要着力点提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建议,希望能为青少年犯罪的研究贡献出微薄之力。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社会影响;预防;教育青少年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最热情活跃的力量,其健康成长与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命运与发展。
对青少年犯罪的问题更应深切重视,提早预防。
一、青少年犯罪概述由于“青少年”的概念包含了“青年”与“少年”两种年龄段的人群,故在我国的法律实践中,将其具体认定为已满十四周岁但未满二十五周岁的人群。
青少年犯罪是指青少年的行为触犯到刑法,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现今社会的青少年犯罪类型多为涉及数额较少的财产型犯罪,其犯罪过程中多采用恐吓或暴力的手段。
具有事先预谋少、偶发性强、模仿成人与犯罪团伙化的特点。
然而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其犯罪手段与形式也趋于多样化。
二、浅析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受众群体涉及其家庭、所在学校与整个社会大众的范围,所以分析其社会危害及影响也从这三方面展开。
(一)对家庭的危害与影响由于我国施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所以现今社会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庭,这就致使孩子往往会成为整个家庭关怀的焦点与重心。
在此情形下,青少年犯罪无疑是对其自身家庭和受害者家庭的沉重打击。
然而这种危害与影响不单纯地表现为双方家庭的经济损失,更表现在会对其父母亲人造成难以承受的伤害。
犯罪者的家人往往要承受各种质疑与非议,伴随着孩子的犯罪,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希望也随之破灭。
与此同时,受害者的家庭也会陷入巨大的痛苦中,尤其体现在强奸罪的受害者身上,其很可能会因此长久地蒙受生理与心理的双重阴影。
(二)对学校的危害与影响当今社会,受到网络媒体不良信息的传播导向,青少年校园犯罪逐渐向更冷血、手段更凶残,凌辱、施暴与性侵犯并存的恶劣趋势发展。
2000年青少年犯罪案例摘要:一、青少年犯罪概述1.青少年犯罪定义2.青少年犯罪现状3.青少年犯罪原因二、2000年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1.案例一a.案件背景b.案件经过c.案件结果2.案例二a.案件背景b.案件经过c.案件结果3.案例三a.案件背景b.案件经过c.案件结果三、青少年犯罪预防措施1.家庭方面2.学校方面3.社会方面四、结论正文:一、青少年犯罪概述青少年犯罪是指18岁以下未成年人实施的违反刑法规定的行为。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二、2000年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1.案例一a.案件背景:一名16岁的中学生因与同学发生矛盾,心生怨气,将同学打成重伤。
b.案件经过:该学生在放学后约上几名同伴,将同学诱骗至偏僻处,对其进行殴打,导致同学昏迷。
c.案件结果:经过警方调查,将犯罪嫌疑人抓获,依法刑事拘留。
2.案例二a.案件背景:一个14岁的初中生因沉迷网络游戏,欠下巨额债务,为还债盗窃邻居财产。
b.案件经过:该学生在夜晚潜入邻居家中,盗取了现金、首饰等贵重物品。
c.案件结果:警方通过监控录像将犯罪嫌疑人锁定,将其抓获归案,依法处理。
3.案例三a.案件背景:一个17岁的高中生因觉得生活无聊,与朋友共同策划了一起抢劫案。
b.案件经过:两人在放学后拦住一名同学,威胁其交出财物,得手后逃离现场。
c.案件结果:受害同学报警,警方迅速展开调查,将犯罪嫌疑人抓获,依法处理。
三、青少年犯罪预防措施1.家庭方面: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关心他们的心理需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他们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
2.学校方面: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之间的矛盾。
3.社会方面: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严厉打击侵害青少年权益的行为,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四、结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家庭环境影响与青少年犯罪作者:黄筱璁来源:《法制与经济·上旬刊》2013年第05期一、青少年犯罪概述研究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环境的影响,首先要给“青少年”下个定义。
这关系到此次探讨的研究对象,为更好地分析青少年犯罪和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环境的影响划定主体范围。
“青少年”,《现代汉语词典》中,青少年是指:青年和少年,年轻的男女。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对“青年”的解释为:指人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左右的阶段;对“少年”一词的诊释是:指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根据刑法规定,已满十四周岁就应当对八类犯罪承担刑事责任,故此次探究研究对象“青少年”的年龄下限我们将其定义成十四周岁。
将上限定义为二十五周岁。
并将十八周岁以下的青少年定义为未成年人。
故在此次探究中,研究对象为十四至二十五周岁的人。
其次,要给“犯罪”下定义。
我国现行《刑法》第十三条指出了法律意义上“犯罪”的含义: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有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
在我国的现行法律中,并没有给“青少年犯罪”下一个独立的定义。
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刑法》十七条以及《未成年保护法》等有关未成年犯罪的规定领会法律的精神。
新中国成立以来,刑事犯罪出现了五次高峰期,解放初期、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以及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案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一起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审理。
通过审理此案,我对青少年犯罪的法律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对此案的心得体会。
二、案件概述本案被告人刘某,男,16岁,初中文化。
因与同学发生纠纷,持刀将同学刺伤,造成重伤二级。
案发后,刘某主动投案,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三、案例分析1. 青少年犯罪的法律特征(1)主体特征:本案被告人刘某系未成年人,符合我国刑法对青少年犯罪主体的规定。
(2)客体特征:本案侵犯了被害人的生命权,触犯了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
(3)主观特征:刘某持刀伤人的行为,表明其具有故意伤害的犯罪故意。
(4)客观特征:刘某持刀将同学刺伤,造成重伤,其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
2. 青少年犯罪的法律责任(1)刑事责任: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未成年人犯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本案中,刘某因故意伤害罪被追究刑事责任。
(2)民事责任: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刘某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
(3)行政责任:刘某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可能面临行政处罚。
3. 青少年犯罪的法律教育(1)加强法治教育:通过法治教育,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增强法制观念。
(2)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3)家庭、学校、社会共同责任:家庭、学校、社会应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四、心得体会1. 青少年犯罪问题的严重性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治安的重要隐患。
青少年犯罪不仅给被害人及其家庭带来痛苦,也对社会稳定和和谐产生负面影响。
2. 青少年犯罪的法律应对(1)完善立法:针对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打击青少年犯罪提供法律依据。
(2)加强执法:依法严厉打击青少年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稳定。
(3)预防为主: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犯罪原因浅析以家庭为视角一、本文概述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且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对青少年的个人成长和家庭幸福产生深远影响,也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构成威胁。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家庭作为青少年成长的第一课堂,对青少年的性格塑造、价值观形成和行为习惯养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家庭视角出发,浅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旨在帮助家长和社会更加深入地理解青少年犯罪问题,从而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本文将首先探讨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包括家庭氛围、教育方式、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
随后,将分析家庭教育缺失和不当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犯罪的作用机制。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如何改善家庭环境,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本文还将提出针对家庭教育的政策建议和社会支持措施,以期构建更加和谐的家庭环境,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家长、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共同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贡献力量。
二、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是他们接触社会的第一个课堂。
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
从家庭视角出发,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家庭结构的完整性对青少年犯罪具有显著影响。
在完整的家庭结构中,父母双方共同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为青少年提供稳定的情感支持和行为指导。
然而,在单亲家庭或离异家庭中,父母角色的缺失或冲突可能导致青少年缺乏关爱和约束,从而增加其犯罪的风险。
家庭氛围的和谐程度也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积极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而家庭内部的争吵、暴力等行为则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消极情绪和反社会行为。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青少年,往往更容易受到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进而走上犯罪道路。
家庭教育方式也对青少年犯罪产生着深刻影响。
过度溺爱或严厉惩罚的教育方式都可能导致青少年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2000年青少年犯罪案例摘要:一、青少年犯罪概述1.青少年犯罪定义2.青少年犯罪现状二、2000年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1.案例一a.案件背景b.犯罪原因c.处理结果2.案例二a.案件背景b.犯罪原因c.处理结果3.案例三a.案件背景b.犯罪原因c.处理结果三、青少年犯罪预防措施1.家庭预防2.学校预防3.社会预防四、结论1.青少年犯罪问题的严重性2.全社会共同参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性正文:一、青少年犯罪概述青少年犯罪是指14岁到25岁之间的年轻人所犯下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根据我国相关统计数据,青少年犯罪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二、2000年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1.案例一a.案件背景:一名16岁的少年因与同学发生争执,冲动之下持刀将对方捅伤,导致重伤。
b.犯罪原因:家庭教育缺失,父母忙于工作,疏于管教;学校教育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其性格缺陷。
c.处理结果:犯罪嫌疑人被依法逮捕,因其未满18周岁,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
2.案例二a.案件背景:一个18岁的青年因沉迷网络游戏,欠下巨额债务,为筹集赌资,伙同他人实施抢劫。
b.犯罪原因:家庭教育缺失,父母对其上网行为未能有效监管;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其陷入赌博的泥潭。
c.处理结果:犯罪嫌疑人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五年。
3.案例三a.案件背景:一名15岁的少女因早恋怀孕,害怕被家长责骂,选择在厕所产子,并将婴儿遗弃。
b.犯罪原因:家庭教育不足,缺乏性教育;学校教育缺失,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其早恋行为。
c.处理结果:犯罪嫌疑人因未满18周岁,被判处劳动教养一年,缓刑两年。
三、青少年犯罪预防措施1.家庭预防: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成长,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加强沟通与交流,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2.学校预防:学校要加强德育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良行为,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
3.社会预防:社会各界要共同关注青少年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减少不良信息的传播,提高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
青少年犯罪的实践报告目录:1. 引言2. 青少年犯罪的定义与分类3.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4. 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影响5.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6. 青少年犯罪的教育与重建7. 结论第一部分:引言(300字)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定义、原因、社会影响以及预防和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旨在加深人们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认识,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
第二部分:青少年犯罪的定义与分类(300字)青少年犯罪指的是未成年人在法律上犯罪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根据其犯罪性质和严重程度的不同,可以将青少年犯罪分为暴力犯罪、财产犯罪、违法行为和网络犯罪等多个类别。
了解青少年犯罪的不同分类有助于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第三部分: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300字)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复杂多样。
社会因素、家庭背景、学校环境、个人心理等方面的问题都可能影响青少年的行为。
通过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原因,如社会不公、家庭失职、学校压力和存在犯罪倾向的个人特质等。
第四部分: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影响(300字)青少年犯罪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不仅对受害人造成伤害,还破坏社会秩序和安全稳定。
此外,青少年成为犯罪分子后,可能会继续持续犯罪,加重社会的犯罪负担。
了解这些社会影响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应对青少年犯罪问题。
第五部分: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300字)为了预防青少年犯罪,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来解决问题。
这包括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提供优质的教育、增加对青少年的关爱和支持、加强社会参与以及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等。
通过综合性的预防措施,可以防止青少年陷入犯罪的漩涡。
第六部分:青少年犯罪的教育与重建(300字)对于已经犯罪的青少年,重建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提供教育机会、心理咨询、职业培训等支持,可以帮助他们重建自信,融入社会并摆脱犯罪。
同时,社会也需要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以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
目录目录 (1)我国青少年犯罪低龄化的原因及对策 (2)摘要 (2)ABSTRACT (2)第一章青少年犯罪的概述 (3)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 (3)二、青少年犯罪的基本状况 (3)(一)犯罪人数总量持续增长 (4)(二)青少年犯罪占刑事犯罪的比率变化不大,但是维持较高水平 (4)第二章我国青少年犯罪日趋低龄化 (5)一、青少年犯罪低龄化概述 (5)二、青少年犯罪低龄化的原因 (6)(一)个体因素 (6)(二)家庭因素 (8)(三)学校因素 (9)(四)社会因素 (10)第三章如何有效防止青少年犯罪低龄化 (13)一、开展青少年人生理心理卫生保健、医疗、咨询工作 (13)二、建立以家庭为主的管理体制,实行多方面配合的综合治理 (14)三、加强中小学教育工作,减少低龄青少年犯罪因素 (14)四、丰富青少年文化生活,进行正确引导,抵御不健康文化侵蚀 (15)五、净化社会环境,促进社会风气好转 (15)六、完善法律制度,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少年司法制度 (16)结语 (16)谢辞 (17)参考文献 (18)注释 (19)附录 (20)我国青少年犯罪低龄化的原因及对策摘要青少年犯罪是现代社会一种国际性的普遍现象,是一个世界性问题。
它是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称为世界“三大公害”。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开始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青少年犯罪呈现犯罪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凶残化和智能化等特点。
低龄化是当前青少年犯罪最突出的特点,本文从青少年犯罪日趋低龄化的现状出发,分别从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各角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ABSTRACTJuvenile delinquency is an international universal phenomenon in modern society, is a worldwide problem. It is related to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drug abuse and trafficking and known as the world "the big three." In the mid 1980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problem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in our country start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from all sectors of society. Rendering criminal younger age of juvenile crime, gangs, violence, cruelty and intelligent features. Younger age are currently most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this article from the increasingly younger age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juvenile crime, respectively, from the individual, family factors and school factors and social factors analysis of their causes of formation of, and to propose appropriate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第一章青少年犯罪的概述青少年犯罪是现代社会一种国际性的普遍现象,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是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称为世界“三大公害”的首害。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凸显。
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健康成长关乎国家长远发展。
然而,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青少年走上了犯罪道路。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青少年犯罪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其成因、法律责任以及预防措施。
二、案例介绍(一)案件基本情况2019年5月,某市一名16岁的高中生小张(化名)因涉嫌抢劫被公安机关逮捕。
据调查,小张曾因家庭矛盾与父母发生争执,导致其对家庭产生怨恨。
为进一步报复父母,小张伙同同年级的王某(化名)策划抢劫。
2019年4月某晚,小张、王某两人持刀闯入一居民家中,抢走现金3000元。
案发后,两人逃离现场。
公安机关根据群众举报,迅速将两人抓获。
(二)案件处理结果1. 法院审理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小张、王某的行为构成抢劫罪。
鉴于两人系未成年人,且犯罪情节较轻,依法从轻处罚。
最终,法院判处小张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判处王某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三年。
2. 社会影响该案件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人们对青少年犯罪问题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有关部门加大了对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的力度,切实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三、案例分析(一)犯罪原因分析1. 家庭因素小张的家庭环境较为复杂,父母忙于工作,忽视了对他的关爱和教育。
这导致他在心理上产生了怨恨,进而走上犯罪道路。
2. 学校因素学校在青少年教育过程中,过分强调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道德品质的培养。
这使得部分青少年在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容易受到不良诱惑。
3.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复杂多变,网络、影视等传播媒介中存在大量不良信息。
部分青少年在接触这些信息后,容易受到负面影响,走上犯罪道路。
(二)法律责任分析1. 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小张、王某的行为构成抢劫罪,应承担刑事责任。
2. 民事责任小张、王某在抢劫过程中,给被害人造成了财产损失。
青少年犯罪的概述
青少年犯罪主要是依据人的生理年龄所作的犯罪类别划分。
在我国有关的法律文件中,对“青少年”的概念未予明确的界定。
就其词义而言,“青少年”即指青年与少年的合称,“青年”是指人从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左右的年龄段,“少年”指人从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年龄段。
理论界对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校园安全小常识
1、在校时间学生不得无故离开学校,有事外出得向班主任请假。
2、学生上课要遵守纪律,要听从老师指挥,特别是体育课、活动课等,应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体育器材。
3、课间玩耍不打闹追逐,严禁爬围墙、爬树、爬走廊栏杆、攀校门等。
4、上下楼梯靠右行,不在楼道玩耍,严禁从楼梯把手上滑下。
5、不喝生水,不买无证小摊的食品,不吃过期或变质食品。
6、不带利器及易燃易爆物品来校,不做危险游戏。
7、午间用膳要服从教师的要求,不在用膳时讲话、嬉戏或做其他事情。
8、注意用电安全,不要乱摸乱动教室、走廊等公共场所的电器设备、开关、插座等。
9、学生放学回家要按时离开学校直接回家,不要在教室、校园内逗留,也不要在街头游逛。
10、上下学要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时看清来往车辆,要走人行横道。
学生乘车一定要遵守交通法规,不乘坐不符合规定的车辆(如摩托车、三轮车、货动车等),不乘坐超载车辆。
.活动要注强化安全管理,共建和谐校园意安全,要避免发生扭伤、碰伤等危险
青少年保护法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第三条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权,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
未成年人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平等地享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