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华寺区域研究及基地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26.84 MB
- 文档页数:95
人间佛教在都市寺院的实践与弘扬r——以昆明宝华寺为例萧霁虹
【期刊名称】《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00)003
【摘要】"人间佛教"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作为"人间佛教"重要组成部分的都市佛教,要适应现代化都市发展的影响,不断开创出与时俱进的多元化弘法方式.云南昆明宝华寺围绕都市寺院固有的特点及其所处社会和时代的特点、人文环境而展开都市寺院的探索与实践,为我们研究都市佛教的宗教实践及其弘法修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总页数】5页(P60-64)
【作者】萧霁虹
【作者单位】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
【相关文献】
1.“人间佛教”视野下的都市寺院网站建设 [J], 何杰峰
2.当代佛教丛林组织模式的变迁——以昆明市宝华寺为例 [J], 徐祖祥;林邦誉
3.都市中的藏传佛教寺院——以兰州嘛呢寺为例 [J], 潘丽嵩
4.广东省佛教协会关于授予光孝寺等三十六个寺庵“佛教文明寺院”称号和表彰西山寺等二十八个“先进集体”的决定 [J], 释宏满
5.致力寺院档案管理弘扬佛教传统文化——苏州寒山寺档案工作纪实 [J], 永智法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间佛教在都市寺院的实践与弘扬———以昆明宝华寺为例①萧霁虹摘要:“人间佛教”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作为“人间佛教”重要组成部分的都市佛教,要适应现代化都市发展的影响,不断开创出与时俱进的多元化弘法方式。
云南昆明宝华寺围绕都市寺院固有的特点及其所处社会和时代的特点、人文环境而展开都市寺院的探索与实践,为我们研究都市佛教的宗教实践及其弘法修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关键词:“人间佛教”;都市寺院;弘扬;宝华寺中图分类号:B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811(2016)03-0060-05作者简介:萧霁虹,女,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宗教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为宗教学。
20世纪30年代太虚法师倡导的“人间佛教”,并非是教人离开人类去做神做鬼、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里去做和尚的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
[1]而都市佛教与传统山林佛教的重个人修持、重出世相比,更重视佛教教义与佛教文化的传播,是“人间佛教”的一个组成部分。
都市佛教以都市寺院为主要活动场所,根据现代都市特点及要求,由僧团为主体对市民进行佛法弘扬和开展宗教活动的人间佛教,不断开创出与时俱进的多元化弘法方式。
基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受到现代化都市发展的影响,其信教群众日常佛法修行的方式、方法都会有所变化,因此,都市佛教的宗教实践及弘法修行,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昆明宝华寺是昆明重要的都市寺院。
宝华寺围绕都市寺院固有的特点及其所处社会和时代的特点、人文环境而展开都市佛教的探索与实践,对于我们研究都市佛教的宗教实践及其弘法修行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从乡村寺庙走向都市寺院宝华寺,又称六甲寺、宝华庵,位于昆明市南郊滇池之畔的六甲村,始建于明代,相传为临济宗净伦禅师所建。
[2]2-96该寺多次遭受毁坏,又几度重修。
民国时期,该寺出让部分厢房做学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寺院成为了小学;又逢文化大革命,佛像被捣毁,僧侣星散,佛法废弛;寺舍经年失修,多成危房,学校被迫迁出,继之改为木器厂;后来村民将此地租给四川人种蘑菇,寺院尽毁。
论句容古建句容市属于镇江市,西接南京,是南京的东南门户,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众多,于西汉朔元年(公元前128年)置县,迄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1995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境内气候温和,山水秀丽,人文荟萃,古迹众多。
市区东南坐落着著名的道教圣地茅山。
山峰峻峭,洞天争奇,素有道家“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称,为江南历史名胜。
市区西北有我国佛教“律宗第一名山”宝华山。
句容市因茅山和宝华山而闻名,这两个镇残存着历史遗留下来的古建。
这次我调研的主要的两个古建筑就是分别位于茅山和宝华山两个风景秀丽的著名风景区内,在接下来的文章当中,我会分别详尽的介绍我所知道的这个两个建筑。
茅山------九霄万福宫(顶官)、元符万宁宫(印宫)茅山镇,也是我从小居住的地方,位于长江下游,毗邻南京,是一座千年古镇,是中国道教上清派发祥地,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称。
茅山是道教发展的全盛时期,时前山后岭,峰巅峪间,宫、观、庙、宇、殿、堂、亭、台、楼、阁、坛、茅庵、道院等大小建筑多达300多余座,5000余间,现在已恢复九霄万福宫(顶官)、元符万宁宫(印宫)。
现在的茅山对外开放的大体就是已经修复好的顶宫和印宫这一块儿。
九霄万福宫(简称九霄宫、俗称顶宫),道教著名宫观,坐落于江苏省句容与金坛两县之间的茅山主峰大茅峰巅。
创建于西汉时三茅真君得道飞升之后,元代延祜三年(公元1316年)敕建赐额圣祜观,专祀大茅真君茅盈;明代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又得敕建殿宇,赐名九霄万福宫。
建筑特色九霄宫坐北面南, 极盛时宫内有藏经、圣师二楼阁,太元、高真、二圣、灵官、龙王五殿堂,毓祥、绕秀、恰云、种壁、礼真、仪鹄六道院,左右两侧道舍、客堂等建筑百余楹;整个宫观雄伟壮观,金碧辉煌。
后经清末太平天国、抗日战争等,整个道宫先后被毁。
九霄宫现存建筑均系近年重建,前有广场,东西各建山门一座,入宫首为灵官殿,过藏楼沿级而上为主体建筑太元宝殿,殿后有台曰飞升,台后一殿为二圣殿,左右分别建有白鹤厅、养真仙馆、迎旭道院、花厅、仪鹄道院、道舍、斋堂等建筑,均依山借势,层层而上。
宝华山导游词宝华山距南边的句容市、东边的镇江市、西边的南京市都约30公里,海拔437.2米,因济公的原型宝志和尚是山上隆昌寺的开山祖师而得名。
隆昌寺是景区最主要的景点,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元年(公元520xx 年),它的三坛大戒特别出名,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传戒道场,僧人取得隆昌寺的戒牒相当于获得北大、清华的毕业证书,宝华山也因此有"律宗第一名山'的美誉。
宝华山有北大门和南大门两个大门,一般从北大门进入景区,由于公交车都是经过北大门的,312国道也位于北边。
山上有盘山大路,建议自驾,比坐公交便利,车辆开进景区在购买门票的同时还需购买停车票,小型车(15座以下)10元/辆,大型车15元/辆。
非自驾的游客可以乘坐景区内的巡游车,单程10元;或者步行,从山脚到隆昌寺约需30-40分钟。
从北大门依次看过北泉湖、开国上将许世友挖掘的煤洞"将军洞'后,便来到登山步道"乾隆御道',步行的游客从这里走台阶上山,自驾的游客假如是4月份来,也建议把车停在路边,走一段步道再返回停车处,看一下山腰上三百万年前的珍稀品种"宝华玉兰',花大如莲,白如雪,基部为紫红色。
到"秦淮之源'也可以停下,爬几步台阶到山头俯看苍茫的山色,留意这里的"秦淮之源'只是立块牌子向游客介绍宝华山是秦淮河的源头,而不是在这里能够观察秦淮河的源头。
假如是上午从南京、镇江等地动身,玩到山上的隆昌寺一般已近中午,可以先在寺庙门口的宝月斋吃素斋解决午饭问题,推举素面,参考价20元。
然后再参观隆昌寺,寺庙的大门朝北,徽派建筑风格,值得一看的一是清康熙年间的汉白玉戒台,清代以来,有数以十万计的僧众在这上面受戒;二是清光绪年间的五口千人大锅;三是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20xx年)建筑的铜殿和无梁殿。
每年10月,一般来说大致在10月8日-10月18日,隆昌寺进行三坛大戒,既受男众,又受女众,游客可以观摩,但需敬重佛教礼仪,勿大声喧哗、指教导点。
龙门石窟敬善寺区域生物病害调查与研究李心坚;徐亚男;杨秋霞;许鹏;魏鑫丽【期刊名称】《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24(44)2【摘要】[目的]生物病害侵蚀露天石质文物,使其发生表面变色及风化等不可逆变化。
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敬善寺区域是龙门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该区域石质文物的生物病害情况,对石质文物保护及病害防治措施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本研究对该区域31个样点石质文物的生物病害进行样品采集。
基于形态观察,结合ITS、16S rDNA特征片段的测序分析,对生物病害物种地衣、微型真菌、细菌、苔藓和藻类等进行鉴定;对受生物侵蚀的文物本体通过扫描电镜进行形貌观察;采用薄层层析法检测地衣体中的化学酸,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地衣和由生物结皮状复合物与沉积物中分离真菌的化学酸含量。
[结果]形态观察和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龙门石窟敬善寺区域内生物病害种类主要为地衣、苔藓、藻类、真菌和细菌,其中地衣7种,苔藓3种,藻类1种,真菌20种,可培养细菌7种,主要包括蓝细菌和放线菌门等,高通量测序结果与传统培养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和互补性。
扫描电镜观察到不同侵害生物对石质文物的侵蚀深度不同,其中非地衣型真菌菌丝深入岩石深度可达100μm。
调查区域内常见、具明显特征结构且覆盖度较大的主要生物病害为地衣和苔藓,其中中华石果衣(Endocarpon sinense)最为明显;同时地衣和真菌样品中可检测到柠檬酸,琥珀酸、草酸,乳酸、富马酸等有机酸。
[结论]本研究首次较为系统地调查了龙门石窟敬善寺区域石质文物生物病害的物种和分布,从细胞侵入和有机酸产生2方面分析了其中代表性生物产生的病害及程度;生物病害的发育与石窟所处环境密切相关,研究结果为石窟微环境控制和石质文物生物病害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总页数】11页(P119-129)【作者】李心坚;徐亚男;杨秋霞;许鹏;魏鑫丽【作者单位】龙门石窟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有色勘察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82;K879.2【相关文献】1.哈尔滨市辖区域鱼类病害发生情况调查与研究2.拉卜楞寺传统建筑彩画病害调查研究及保护修复3.虎头寺石窟病害调查及保护研究4.综合物探方法在探查龙门石窟敬善寺破碎裂隙的应用5.龙门石窟奉先寺普贤菩萨琉璃眼珠的调查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代佛教丛林组织模式的变迁以昆明市宝华寺为例徐祖祥 林邦誉[摘要]由于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背景已发生了较大变化,当代丛林的组织模式发生了较大变迁。
本文基于昆明市城郊宝华寺的实证分析,探讨了当代丛林组织模式现代建构的内容与范围,指出不仅当代丛林的神灵谱系、教派界限和宗教活动内容有了变化,其成员结构、成员准入程序、权力体系、规范结构、经济结构、与世俗社会的联系方式等一系列要素均表现出适应时代发展的不同程度的变异。
[关键词]佛教;丛林;制度变迁;宝华寺;管理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3926(2010)09 0105 04基金项目:教育部2009年社科研究基金项目少数民族地区宗教发展趋势与和谐边疆建设研究!(09X J A730004)。
作者简介:徐祖祥(1967-),男,四川泸州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宗教史,宗教社会学;林邦誉,男,浙江温州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宗教社会学。
云南昆明 650031组织变迁是指组织所发生的结构、功能、目标、内部关系等所有方面的变化,表现为组织成长、发展和完善,以及组织解组和解体等形式。
[1]丛林从唐朝中后期创立以来,历时千载,这种组织模式经过后人的完善、变革,已经不再是原初那种单纯依赖小农经济和清规制度进行禅修活动的模式了。
与早期丛林相比,当代丛林所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背景已发生了较大变化,丛林的组织模式适应社会发展也发生了较大的变迁。
当代丛林的组织模式那些部分、哪些内容发生了变化,很值得研究。
然而目前学术界关于丛林组织变迁的研究,仅有李向平先生等人涉足。
[2]因此,笔者拟以昆明宝华寺为研究个案,窥视当代丛林的变化。
宝华寺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南郊六甲乡六甲村,距市中心7.3公里,相传为明代临济宗第23代祖师古庭禅师的弟子净伦法师所建。
曾多次毁于战火和地震,四次重建。
2001年重建以来,宝华寺在崇化法师的主持下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现在三宝俱足、僧团清净,是官渡区佛教协会所在地。
以沈阳保安寺地区为例浅析存在的交通问题和解决方式一、基地简介和存在问题沈阳市保安寺位于沈阳市南部一环以内,北临南运河,南临文化路,西邻鲁迅儿童公园,东邻三好街。
就其位置而言,可算是沈阳为数不多的黄金宝地。
图(1)保安寺地区航拍图在基地周边有鲁迅美术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和东北大学三大高等学府,辽宁省城乡规划院,东北建筑设计院与其比邻,同时周边还有三好街电脑城。
如此明显的区位优势还不止这些,基地两面为南运河绿带所环抱。
但是这个区域存在非常严重的交通问题,这里经常活动的居民认为该地区亟待解决交通混乱和停车位不足的问题。
图(2)医大二院门口出租车随路停车拉客图(3)医大二院西门随路停车图(4)人流量大图(5)车辆随路乱停二、交通问题的形成原因1、从大容量的交通工具逐步向小型交通工具转移,从公共交通工具逐步向私人交通工具转移,城市机动车增长速度过快。
图(6)出行变化2道路网络主要存在问题(1)道路结构失衡、道路容量不足、交通阻塞点增多。
道路容量严重不足表现在主干路网标准低,断面不统一,车道宽度不富裕,自行车道较窄,容量不足,导致道路通行能力下降。
(2)现在道路系统结构不完善,缺乏道路层次划分和环路布局,道路功能层次混乱,比例失调,道路级别的衔接不当,导致缺陷。
交通阻塞点增多表现在断头、瓶颈、错位,路口与路段能力不匹配,缺乏渠化措施,给道路容量带来较大损失。
(3)我国现有城市路网一般都是密度低、干道间距过大、支路短缺、功能混乱,属于低速的交通系统,难以适应现代汽车交通的需要,阻碍着汽车化在城市的实现。
3交通辅助设施存在问题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于机动车发展(1)城市机动车的停车位严重不足,停车难、乱停车问题十分严重。
(2)行人过街辅助设施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离设施严重匮乏,这一状况直接导致行人乱窜街道、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从而严重危害交通安全,阻碍车辆畅行。
4缺乏有效的交通需求调控手段5、土地利用不合理,人流密集的场所分布过于密集。
第35卷第2期 2〇17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AGRICULTURAL SCIENCE)V ol.35 No.2A pr.2017文章编号:1671-9964(2017)02-0001-06 D O I: 10. 3969/J.ISSN.1671-9964. 2017. 02. 001城市地标性寺庙周围环境优化分析—以福州白塔为例梁虎(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福州350007)摘要:城市保留下来的地标性寺庙是城市历史风貌的重要物质体现。
在城市快速建设中,大量现代物质元素严重影响了寺庙标志建筑在城市环境中的视觉感知。
基于城市地标应具备标识性和导向性的属性,地标性寺庙视觉感知需满足可见、可达、视景美观三项目标。
在分析寺庙景观特质及城市环境对视觉感知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地标性寺庙周围环境的优化措施,包括不规则圆面视域构建、区段化视景处理、多层面观赏组织三方面,运用量化分析,完善地标物周围环境的优化处理。
通过对福州白塔周围环境的优化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成果可为其他历史建筑环境保护提供新的思路与参考。
关键词:城市地标;寺庙;环境优化;视觉感知;福州白塔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识码:AAnalysis on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Optimization of the Urban LandmarkTemple : A Case of Fuzhou White PagodaLIANG Hu(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Fuzhou 350007,China)Abstract:The urban landmark temple preserved from history is an important material embodi historical scene.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ity,massive modern physical elements greatly influencethe visual perception of the temple'landmark architecture in the urban environment.Based of makeable and guidance?the landmark temple need to meet these three goals:visibility,arrival and scenicview.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emple scenery characteristics and surrounding environmental factorswhich affect the visual p erception,this paper presents measures that optim ize the environment around thelandmark temple.The three aspects also included are iiregular circle sight,section scenery multifaceted invitation.Furthermore?by using quantitative analysis?the measures will be perfected.Takingthe White Pagoda i n Fuzhou as an example?the case has m ade out that the theory is combined withpractice;This work can provide a new understanding and reference to protecting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of historical architecture.Key words:urban landmark;temple;environment optimization;visual perception;the White Pagodain Fuzhou收稿日期=2016-05-15基金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资助(JA15357)作者简介:梁虎(1980-),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景观规划设计,E-m ail:lhu0113@163.c〇m2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第35卷位于城市重要节点上的寺庙,由于其所承载的 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建筑形象,一直被视作城市的标 志物和象征符号,即城市地标性寺庙。
作者: 徐祖祥;林邦誉
作者机构: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世界宗教文化
页码: 78-82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6期
主题词: 都市城郊;佛教丛林;组织模式;现代建构
摘要:本文从宗教社会学的视角,着重从成员构成、制度规范、经济支持和权力体系四个方面对昆明市城郊宝华寺个案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当代丛林的成员模式呈开放性特征,丛林内形成了僧人群体与俗众群体共同构建的制度化共命关系;丛林组织在现代建构中虽然采用了多元化的经济形式、网络技术等现代手段,但如果注意保持其宗教的神圣性,丛林更能获得长足的发展;丛林权力体系的现代建构有科层化的特点。
长沙宝盖寺空间环境的历史价值与保护传承摘要:寺庙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三大主流类型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文章以长沙宝盖寺为例,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等方式,从其寺庙园林的空间布局、形与质以及材料、色彩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寺庙园林的造园意境,总结寺庙园林空间造园特征,提出注重传统园林的延续、传统优秀文化保护传承等对策,为以后寺庙园林的传承保护性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寺庙园林;宝盖寺;历史价值;保护传承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4.10.0141 寺庙园林中国古典园林按照占有者的身份划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①。
现存古典园林中,寺庙园林数量远超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数量总和,并且分布更广。
寺庙园林向公众开放,与民众联系更密切,彰显其深远影响和重要地位。
寺观园林指的是寺庙的附属园林,包括寺庙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②,兼具宗教文化活动和园林游玩、欣赏的功能,是宗教建筑与园林景观的结合。
寺庙园林将抽象的宗教、人为的建筑与自然的植物三者有机结合,创造出佛教氛围浓烈却又自然化、文化底蕴深厚却又世俗化的园林艺术效果,营造出独特、朴素自然的寺庙园林意境③。
正如宋代诗人赵抃所言,“可惜湖山天下好,十分风景属僧家”,道出了寺庙园林独具特色的山水风光④。
寺庙园林代表着宗教文化景观,其空间布局的演变过程能够反映宗教文化传播与发展的历程,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作为宗教文化的载体,寺庙园林不仅是公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更是宗教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中心。
其所包含的经文、建筑、壁画等珍贵文化遗产,成为宗教文化的象征符号,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宗教文化景观。
寺庙园林不仅承担着信仰归属、教育研究与文化传承的责任,还肩负着宗教研究的使命。
其具有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积淀,凸显东方园林的特色。
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寺庙园林展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智慧。
本文通过对长沙宝盖寺的实地调研,对其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其寺庙园林造园特征,提升审美的文化内涵,净化人心,同时也能够继续发扬中华民族风景园林的优秀园林文化⑤,对我国园林景观设计具有很好的启示。
第一章概述一、保安寺片区概况1.区位条件安平县位于河北省中部。
北距北京250KM;西距省会石家庄91.2KM;东距衡水市71KM。
县境南北长29KM,东西宽32KM,总面积495.4平方公里。
规划区域占地1561亩,北临县城主道为民路,南临302省道,西距安平县政府只有两公里路通,交通非常便利。
规划区域地势平坦,建设条件优越。
而且随着安平县城市综合实力的提高,城市规划的提升以及城市文化的日益彰显,保安寺片区在安平县的发展格局中的重要性也愈加明显。
2.自然状况安平县地处太行山前冲积扇前缘,境内多为滹沱河冲积平原,地势平缓,略显西高东低。
平均坡降为1/3250 海拔前高31.5M 。
最低18.5M,滹沱河自西向东流进本县曲度小,西部河谷宽约300-500M。
东部河谷宽约200-300M。
谷深2-4M。
本县地处丰干旱丰湿润大陆风气候区,春季少雨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气湿适中,冬季寒冷少雪,干湿交替。
日照:年平均日照量为2527小时,日照率为75%气温:平均气温为12.4℃,七月高温为26.4℃,1月低温为-3.9℃,历年最高温为41.3℃,最低温为-22.4℃。
霜冻冻土:无霜期为187天,冻土深度为37CM,最深为48CM,降水量:平均年降水量为513.6CM。
风:境内盛行西南风,年平均风速为2.4CM/秒。
历史上最大风速20CM/秒。
风向东北。
二、片区发展现状安平县文商发展态势1、安平素有“丝网之乡”的美誉,并已经于世界接轨。
城市发展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立足点,以面向国际化为目标。
2、加大文化产业在工业、农业、城建等行业的参与融合度,融入旅游理念,不断为安平县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3、文化产业与商业的同时开发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城市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国有、集体、个体、外资等各种经济成分,通过参股、兼并、收购等方式投资开发文商资源、经营文商项目。
4、进一步优化经营环境。
对星级酒店(宾馆)用水、用电、用气价格等按一般工业企业标准收取,减半征收电话中继线座机费。
走进历史深处的宝华寺一切都随时间悄悄的流淌而消逝,宝华寺几多沧桑,几多磨难,几多屈辱,几多拼搏……也是一种哲学。
《红楼梦》中的《好了歌》是这样唱的:“昨日里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儿红绡帐底卧鸳鸯……”让人顿生世事变迁,沧海桑田的万千感慨。
时光终究像水一样从指间流逝,可随着时光流逝的不仅仅是回忆,还有关于他的一切片段,在时光洪流的碾压中所有关于他的记忆,承载了人们所有的记忆和伤悲,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时光和回忆,就那么一直向远方汩汩流去。
说起北京东城区南部的宝华里,北起沙子口路,形成南北斜向的两条并行胡同,南至丰台区西木樨园和宝华二条。
清末,此地名宝华寺,因街内建有宝华寺而得名。
1965年将沙子口南里部分并入,定名宝华里。
老人说清朝的时候,无论春夏秋冬,在五里开外,都能准时听到从宝华古寺传来的晨钟和暮鼓声,浑厚的钟鼓声唤醒沉睡的人,众多的善男信女就是伴随着浑厚的钟鼓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北京寺庙历史资料》记载:宝华寺(僧庙)坐落南郊永定门外宝华寺村一号,建于明嘉靖四十年,道光年重修,属私建。
不动产土地三十余亩,房屋八十四间。
管理及使用状况为自行管理,除供佛像及僧舍外出租,土地自行耕种。
庙内法物有大铁钟一口约五百余斤,大铜钟一口约三百余斤,小铁钟一口约三十余斤,铜磬两口约七斤,铁磬两口共约五十余斤,殿鼓两面,铁鼎一座约三百余斤,铜质三供一堂约六十余斤,铁质三供五堂约一百余斤,木质三供两堂,经典十二部又十本,另有水井一眼,海棠树四棵,松树四棵,榆、槐、杨等树三十棵(档号J2-8-589)。
宝华寺庙殿两进,前供地藏王,后供南海观世音,西侧是十八罗汉。
在20世纪初的战乱中,寺院被战火毁坏,此庙1949年前已拆了一部分,1959年只剩下三间大殿。
1975年完全拆掉,一度香火很盛。
当地居民传说,宝华寺中有一“宝华泉”,水质清凉甘甜,一年四季从不干涸,是方圆几十里一直饮用的泉水。
后来遇到一位见过此庙的宋大爷也证实,那时确实有一眼涌出泉水的水井。
上海闸北宝华寺(一)宝华寺又称惠济宝华寺,原座落在大场镇香花桥,走马塘曾经在山门前流过。
寺庙初建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由僧人净光法师发起建造,归属佛教净土宗。
明、清两度重建。
由于年久失修,至民国期间,殿宇倒塌,仅存西偏禅房及寺基一片。
民国10年由惠生慈善社施资,添设病院、校舍、残废院、放生池等设施。
“八·一三”之后,寺庙被毁,仅留下大雄宝殿和放生池等。
抗战胜利后,当时主持上海临时联合救济会总干事赵朴初等人,在宝华寺的废墟上创办“上海少年村”。
解放后,虽然寺庙不再,但还是会有信众在残存的旧山门前烧香。
现在的宝华寺,座落在闸北区的江场路高平路口,占地约12亩,有僧侣二十多位。
二00三年五月,先父过世十周年,曾在这做过法事,中午在寺中用斋时,寺中主持永觉大和尚曾过来招呼,个子高高的,戴着副眼镜,很和善。
2006年5月,永觉法师荣膺方丈。
那时尚在建设中的宝华寺,没让我感到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地方不大,建筑显现不出什么特色。
这些年来,对佛教文化有了点兴趣,今年再次进入宝华寺,让我耳目一新。
无论是殿宇的建筑细节,还是佛像的雕塑都是那么的精湛,就连建筑周围石栏石板也雕刻得那么的美观。
古朴典雅的东方艺术,在这座新建的古寺,显得那么自然、和谐。
对永觉方丈的佛文化修养肃然起敬。
(一)山门由于寺院居山林为多,所认寺院的门称为山门。
山门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
宝华寺山门上的匾额由已故原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九十二岁时所书。
山门广场前些日子看到一篇关于宝华寺的博文,说是寺前连算命的也没有(难道寺庙前一定要有算命的?),这次我是看到了。
宗教旅游开发研究──以广东南华寺为例
保继刚;陈云梅
【期刊名称】《热带地理》
【年(卷),期】1996(16)1
【摘要】宗教旅游是现代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首先讨论了宗教与旅游的关系,随后分折了宗教旅游的特点,并以广东南华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详细解剖了南华寺的宗教旅游发展。
【总页数】8页(P89-96)
【关键词】宗教旅游;开发研究;南华寺;旅游开发
【作者】保继刚;陈云梅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99
【相关文献】
1.基于AHP法的南京宗教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开发潜力评价——以栖霞寺、灵谷寺、鸡鸣寺为例 [J], 方法林;魏文静
2.宗教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以法门寺景区为例 [J], 杨悦
3.宗教和生态相结合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实践研究——新都宝光寺个案研究 [J], 王喜莲;董红梅
4.宗教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模式探讨--长沙市开福寺宗教民俗旅游区个案研究 [J],
王凯;魏敏
5.开发禅宗文化休闲资源助推地区全域旅游发展--以韶关南华寺为例 [J], 王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