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第六章讲义
- 格式:docx
- 大小:11.53 KB
- 文档页数:3
第六章设计美学第一节设计与美学一、设计美学1、美学在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美是无处不在的。
热爱美,追求美,欣赏美,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是人的天性,也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
由于美的存在和发展,于是一门研究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科学——美学,也就产生了。
事实上,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说它古老,是指人类的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几乎和人类起源相同时。
已出土的石器时代的各种遗留物 , 包括建筑、基葬群、石器、陶器以及最初的装饰品等等,就生动形象地展示出古代居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的演变, 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古代居民所理解的具有神秘色彩的审美情趣。
在以后很长的历史时期里,美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但它始终未能摆脱从属于哲学、文艺学的附属地位。
美学作为一门严格意义上的学科 , 确立于十八世纪中叶的德国。
1750年 , 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的专著《美学》出版,标志着美学的诞生。
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学又是一门非常年轻的科学。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的本质、美的形态、美的范畴、审美感受、艺术鉴赏、审美创造等基本问题。
(美的本质: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美的形态: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形式美、科技美。
美的范畴: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丑。
)2、设计美学设计美学是研究人造物的审美创造和审美特征的设计学分支,是一门涉及到设计的审美本质、形态、特点、心理等多种学科的边缘学科。
20 世纪设计学科的飞速发展使许多设计的美学问题凸现出来 , 尤其是关于设计本质、设计的方向、设计的方法论、设计趣味、设计语言、设计批评、设计与社会以及设计与各学科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均有待深入思考。
设计亟需用美学原理进行分析和阐释,历时一个世纪,设计美学学科已在建立。
二、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产品、环境和设计过程以及三者内部与相互之间的关系。
包括人与产品、人与环境的关系 , 产品的功能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 设计过程中设计者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条件的制约关系等等。
《设计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7122851课程名称:设计美学/Aesthetics of Design课程总学时/学分:48/3 (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0学时)适用专业:艺术设计学一、教学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大学本科艺术设计学专业的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设计美学的原理及相关理论知识,充分领悟设计美学独到的精神内涵,提升设计鉴赏能力,从而为艺术设计学专业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创作。
二、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美学的产生和发展、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方法,掌握设计美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2、重点掌握和领会设计本体的美学特征,设计作为艺术与科学结合的特点;3、重点掌握和领会设计审美心理、设计的形式美;4、重点掌握中外设计思想的历史沿革及其最新发展背后的美学动力;5、重点掌握和领会设计审美欣赏和批评的基本规律,培养和提高设计艺术的审美能力;6、掌握设计文化与审美的关系、设计形态语义学与审美、技术美学等内容。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中外设计美学观的历史回顾(8学时)1.1 中国古代器物审美观知识点:设计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中国古代各时期代表性的器物审美观。
1.2 国外设计美学研究的不同视角知识点:国外各阶段的代表性设计美学观念,及其背后的文化、经济、政治的内驱力。
重点和难点:设计美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第二章产品(4学时)2.1 产品是设计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知识点:产品的定义;设计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2.2 产品的形态构成知识点:产品的自然形态、人工形态、技术形态、艺术形态、形式自由度。
重点和难点:产品的技术规定性与形式自由度,自然形态的情感内涵与功能启示。
第三章设计审美范畴(10学时)3.1 形式美知识点:形式与形式美的概念;人的形式感的形成;形式因素的表现性和情感意蕴。
重点和难点:形式因素的表现性和情感意蕴。
3.2 技术美知识点:技术作为人的劳动形态;技术美的深远意义;范例剖析。
《设计美学》第一章讲义主要概念部分:形态:事物与其特定功能结构相关联的外在特征。
人工形态:是指人工制作物这一形态,它是由天然形态的物质材料经过人的有目的的加工而成。
结构:是指产品中各种材料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方式。
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
知觉:是以感觉为基础,它是以感官刺激引发的,经过组织化的个人经验、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总体属性和各属性之间相互联系的整体反映。
定势:是行为的准备状态,主要由过去的经验和知觉者的需要、情绪、态度和价值观念所决定。
一、问答题1.设计师为什么要读“设计美学”?答:第一:这首先是由于设计活动中审美特质所具有的特殊复杂性和综合性,使得设计师的审美素质和创造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审美规律的认识。
设计作为社会生产活动的一个环节,不仅是一种技术实践活动,也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
在产品形态的千变万化中,形式美指具有从属的意义,审美价值不能成为一种孤立的追求,功能美才是产品功能与形式变奏中的主旋律。
第二:设计美学有助于设计师从美学的视野,加深对于设计历史和设计原理的理解。
设计史为设计原理的开拓提供了历史借鉴。
审美趣味和消费时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第三:市场是人创造的,只有依靠设计创新才能开拓市场和创造市场,以取得占有市场的主动权。
设计美学将有助于开启通向现实生活的思想之门。
设计美学把产品系统与人的关系作为考察的中心。
当今是一个呼唤名牌产品和名牌设计师的时代,设计实施创造品牌的开拓者之一,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设计美学作为一种感性文化的人类学,正在逐步融入整个设计文化、企业文化和商业文化之中。
在设计中,美的呼唤和心灵的感应,将促进物质文明向精神文明的转化,并推动着生态文明与物质——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
所以设计师只有掌握了“设计美学”,设计出来的产品才能在充满竞争的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2.自然形态的情感内涵由何而来,在功能层面对人有何启示?答:自然形态的情感内涵产生的原因:第一,人类与大自然充满热爱之情,因为它不仅是人类生存的依托,它是构成人们生活的天地。
《设计美学》教材版本:徐恒醇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历年考点分析第一章形态构成论第一节自然形态与人工形态1.法国建筑师柯布西埃以人体比例为基准和尺度,使建筑模式化。
历年考核:[201510判断]2.人工产品的构成要素中,产品的物质基础是材料。
历年考核:[201810判断]3.水晶宫:1851年作为伦敦国际博览会会场而兴建的水晶宫是由园艺师兼建筑师的帕克斯顿设计构思的。
历年考核:[201310判断]4.产品结构特点:一般具有层次性、有序性、稳定性的特点。
历年考核:[201610判断201810判断]5.材料是产品的物质基础,结构是产品内部不同的材料组合方式,形式是产品材料和结构的外在表现,功能则是产品与外部环境的互相作用,从而构成了对人的效用。
历年考核:[201610判断201810判断]6.人工形态:人工形态是指人工制作物这一形态类型,它是由天然形态的物质材料经过人的有目的的加工而制成的。
历年考核:[201810名词201510名词]7.结构:产品中各种材料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方式称为结构。
历年考核:[201210名词]8.形态:事物与其特定功能结构相关联的外在特征。
历年考核:[201610名词]9.自然形态的功能机制对人类的启示历年考核:[201704评析](1)各种生物形态的美,都是与自身物种属性的特点关联,每一种属都有自身的尺度,从而构成特定的和谐。
适应是自然界中生命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是生物对于环境和生活条件的趋附作用。
(2)例如蜻蜓和蜜蜂等昆虫具有复眼,它们是由成千上万的视觉单位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半球状的视野。
当蜻蜓在空中飞舞,花簇草丛在眼下急速运动时,它看到的不是景物连续运动,而是分隔开的单一“镜头”。
这就提高了它对时间的分辨率,应用这一仿生学原理制成了光学测速仪,可以精确地测量运动物体的速度。
10.以塑料为评析对象,简要分析材料在人工形态构成中的重要性:历年考核:[201601评析](1)塑料作为典型的人工合成材料,塑料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标志着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多元化的社会文化特征;(2)材料作为产品的构成要素,新的材料的出现为产品的结构的变革提供物质前提;(3)材料的选择对于产品的工艺性能、质量特性以及市场效果具有重大意义,产品的创新往往是从材料上突破的。
设计美学(Aesthetics of Design)课程编号:070320201 开课学期:春教学学时:36 研究生课外自学学时:10 周学时:4 学分:2预修课程:艺术概论、艺术史教材:孙湘明.《造型艺术美学》. 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2年课程教学目标:设计美学课程是研究生必修的学位课程。
美学是文化艺术领域各学科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
通过对设计美学课程的学习,对美学、艺术哲学与美学、设计哲学与美学等基本理论有较系统的了解,并通过艺术调查和文献研究等实践环节,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和独立研究的能力,从而为设计研究服务。
教学要求:该课程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章至第四章为美学基本原理;第五章至第七章为设计艺术美学概论。
通过对美学的认识,联系本专业方向的实际应用,作一次理论性的学习和探讨。
考核方式:提交以美学为主题的设计艺术方向论文以考核学生的成绩。
课程内容与教学学时:第一章设计美学概论 4学时一、美学的概念及研究领域二、现代设计美学的诞生第二章现代设计与现代设计美学 4学时一、现代设计的特征二、技术美学与现代设计美学第三章设计与认知科学 8学时一、视知觉及其他二、色彩心理效应三、图形构成与错觉四、光影感第四章设计信息传达 8学时一、信息与设计二、多元与主导三、传播媒介与法则第五章各门类设计美学 8学时一、产品的审美形态二、广告与企业的魅力三、环境的审美创造四、书法的审美法则第六章新世纪设计艺术美学展望 4学时Contents and periods of courses:Chapter1 Conspectus of aesthetic of design4Chapter2 Modern design and modern aesthetics of design4Chapter3 Design and cognition science8Chapter4 Communication of design information8Chapter5 Aesthetic of various design8Chapter6 The prospect of new century aesthetic of design4五、读专著或文献1。
设计美学》第六章讲义
主要概念:
1.风格:设计师创作个性的表现,他是产品的形象体系及其表现手法在结构上的统一。
2.装饰:外在于产品功能结构的形式因素,用以满足人的精神和审美需要。
3.线性造型:以线条的律动和情感性表现为主要特征的造型。
4.通用性设计:非个性化的具有普遍适应性的设计,如中国古代建筑和传统服装等的设计。
5.虚与实:中国传统器物风格范畴之一,指空间与实体的互动关系,可以产生不同的空间感和实体感。
二问答题:
1产品的风格的形成具有哪些特征?答:产品的风格是产品设计师所具有的个性特征在设计实践中的体现,它既是创造主体的主体性表征,也反映出不同类型产品受客观规律的制约性。
所以可以将产品的设计风格界定为产品的形象体系及其表现手法在结构上的统一,它通过功能与形式的关系表现出来,并且具有不可分割的整体性。
产品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根据产品类型的不同也具有一定的地域或民族特征。
2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美学著作是《文心雕龙》,该书作者是南朝梁代文论家刘勰。
他在《体性》篇一开头便指出:“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附外者也。
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
是以笔区云,文苑波诡者矣。
”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答:这里他首先说明,文艺创作是人的思想情感活动的外观过程,文艺的内容和形式构成了内外关系。
其次,这种内外关系由隐以至显和因内而符外,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由此形成的作品风格。
再者,他指出创作个性的构成因素包括才、气、学、习四个方面。
其中才和气是情性所铄,属于先天的禀赋,学与习是陶染所凝,属于后天的素养。
最后指出,作家的创作个性按照由隐以至显和因内而符外的艺术规律,便形成了无限多样的不同艺术风格。
3文艺美学著作《文心雕龙》中的《体性》篇、《定势》篇、《时序》篇分别阐述了什么风格理论?
答:《体性》篇阐述的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即风格的主体因
素。
《定势》篇提出了体势的概念,指出制约风格的外在因
素。
《时序》篇论述了时代风格的问题,说明不同时代的作者表现出他那特定时代的风格特
征,这是因为作家的思想感情受时代的影响,而这种思想情感在作者的笔下就成为不同风格的作品。
4简答西晋时陆机在《文赋》中做过对不同文体风格特征的十种概括. 答:“诗缘情而绮靡。
赋体物而浏亮。
碑披文以相质。
诔(lei )缠绵而凄怆。
铭博约而温润。
箴顿挫而清壮。
颂优游以彬蔚。
论精微而朗畅。
奏平彻以闲雅。
说炜晔而谲狂。
”
5现代艺术类型的研究,人们提出的六种不同风格的类型对比。
答:主观表现风格与客观再现风格阴柔优美风格与阳刚崇高风格含蓄朦胧的风格与明了晓畅的风格舒展沉静的风格与奔放流动的风格简约自然的风格与反复创意的风格规范严谨的风格与自由疏放的风格
6黑格尔在谈到艺术家的独创性时,将风格概念区分为哪两种?答:黑格尔在谈到艺术家的独创性时,将风格概念区分为作风和风格两种。
作风只是艺术家的个别的因而也是偶然的特点,这些特点并不是主题本身及其理想的表
现所要求的,而是在创作过程中流露出来的。
风格是服从所用材料的各种条件的一种表现方式,而且它还要适应一定艺术种类的要求
和从主题概念生出的规律。
7用豪赛尔的观点解释是什么原因造成风格的变迁?答:豪赛尔认为:风格的变化不只是趣味的变化,在趣味的变化和风格的变化之间不一定存在必然的联系,对于任何趣味或风格的根本变化来说,具有新的艺术兴趣的某个社会阶层的兴趣才是主要的条件。
当一种艺术类型变得广为接受时,它就会变成一种风格,并取得与之相称的历史重要性。
8对造型艺术和建筑艺术及物质产品的形态主要从哪五对范畴去考察?答:1 线描与图绘2 平面与纵深3 封闭形式与开放形式
4 多样性统一与同一性统一
5 清晰与模糊性
9简述“古典建筑构图与巴洛克建筑清晰性和模糊性”的特征区别。
答:清晰性和模糊性是建筑装饰的概念,古典的清晰性是指终极的不变的形式来表现,而巴洛克的模糊性是指各种形状看上去好像在变化的、生成的东西。
古典主义代表一种实在价值的艺术,所以它总要使实在价值显现出最完备的可视性,使人一目了然,均匀的空间具有非常清楚的边界,装饰能被同化到最后一根线条。
然而巴洛克却懂得图绘风格美得奥秘,它能处理隐蔽而朦胧的形式,能造成神秘而狭长的景深和细部难以分辨的装饰上的闪光。
10东西方传统建筑风格特征有何不同的表现?答:建筑风格的表现,首先与应用的物质材料和技术结构相关。
我国古代建筑与欧洲及印度、伊斯兰教等古建筑不同,它主要发展了木骨架结构的砖石建筑,而没有采用砖石承重墙式的结构。
它在技术上突破了木结构不足以构成重大建筑物要求的局限,在设计思想上确认这种建筑结构形式是最合理和最完善的形式。
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由此形成不同的生活风格对器物设计的选择。
中西文化观念的重大区别之一,表现在神权和皇权的不同统治上。
西方的古代建筑史,主要是由以神庙和教堂为主的宗教建筑史,而中国建筑则以人们居住的宫殿和房舍为主。
这说明中西古代建筑,一个是以人为中心,一个是以神为中心,存在“人本”和“神本”的不同文化概念。
建筑规模的扩展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是体量的扩大,二是个数的增加。
西方建筑就是体量的扩大模式,将更多的、更复杂的内容组织在一座房子里,以单座的建筑为基础在平面和高度上不断延展产生了一系列高大的建筑物。
中国传统建筑则是靠个数的增加,将不同用途的部分安置在不同的单座建筑中,以建筑群为基础,分层次地散布在空间中,构成广阔的人工环境。
中西建筑设计观念的另一种差别是西方建筑着重静态的形象美创造,而中国建筑强调人在其中运动时的感受。
中国建筑的立面构成与西方构成在组成上大体相似,即上为屋顶,中为屋身,下为台
基,中国建筑的这三者可以独立发展,自成一体,形成新的建筑形式。
而且它在屋身的处理上比较平淡,强调形式功能,以便发挥实用功能。
10.中国建筑形成哪两种不同的人工环境?答:一种是宅院式建筑群,表现出理性而规整的布局;一种是与山水等自然景观相结合的园林式建筑,它的构图是自由的,以巧于因借的手法来完成的。
11简答明代家具发展到高峰的原因,设计特色以及设计构思。
答:1 由于园林建筑的兴起,增加了对室内陈设的需求;
2 随着与南洋交通的发展,有了充裕的优质木材的供应;
3 是木工工具的改进,为家具工艺技术提供了物质前提
使明式家具成为家具史上的经典之作。
设计构思:“巧而得体,精而合宜。
”家具的表面处理注重本色和木质纹理,在结构上采用榫卯结合,不加钉不用胶;造型上面的处理比例和尺度适当,线的运用简洁利落;注重细节处理,与人的接触面含蓄圆润,触觉感受好。
12巧与拙答:作为风格的范畴,巧是指人工修饰的美,拙是指自然素朴的美对于巧与拙的观念包括的不同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其一是宁拙毋巧:传统美学认为,巧则甜媚,拙则古莽,巧的陈腐,拙则新奇。
巧儿俚俗,拙而雅致,巧则满身匠气,拙则通体灵气;因此以巧入巧,二以拙入巧,方得大巧。
其二是拙中见巧:拙是一种艺术境界,必须经过艰苦的艺术构思。
拙是自由的产物,是主体对自然的复归,不期然相会而回归自由。
拙能产生气势而出新,雕琢再甚终成俗态,而令人厌倦。
其三是由巧入拙:传统审美观并不反对华丽优美的形式,拙不是枯槁瘦削,它是绚烂至极而归于平淡的形式,这正是巧夺天工的匠心独运。
其四是巧拙合一:齐白石认为:巧不是轻佻,乃是灵便;拙不是浑浊,而是浑古。
大自然正是巧与拙的统一体。
13雅与俗
答:作为审美形态的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雅既可以指高雅清逸的审美趣味和不同凡俗的习俗,雅也可指纯正典雅,合乎规范的修辞风格。
此外,雅也可指正确和典范的意思。
对于俗的概念也有不同的理解。
俗可以指风俗习惯,也可以指流行于民间的、大众化的或浅显易懂的文化形式。
此外,俗可以指粗鄙浅薄、庸常低级的审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