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药基础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2.00 MB
- 文档页数:68
方剂学背诵口诀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学习方剂学需要掌握大量的
方剂及其组成药材、功效、适应症等相关知识,背诵是学习方剂学的
重要方法之一。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些方剂学的背诵口诀,希望对大家
学习方剂学有所帮助。
一、方剂基础知识
1.方剂分类四种记:煎汤、丸、散、片。
2.方名结构三部曲:组成品质、来源用量、病症目的。
3.剂量计算口诀记:孩提三、老人半、壮年一。
4.煎煮技巧三步走:文火煮沸、武火三沸、小火慢煮。
二、方剂药材组成
1.古方组成口诀记:桂芍二吴三四皮,加上茯苓当归饮。
2.六经用药口诀记:螳螂仁心肺风,杏仁肝肺止咳嗽,麻黄表里双通调,石苓会阴润肺肾,丹皮润肺利水道,川芎舒筋活血脉。
3.中成药分类口诀记:神州传忆记:保和丸、四物汤,当归片、逍遥丸,跌打伤肝片,肠炎宁、血必净。
三、方剂功效适应症
1.四气调神汤助记法:通阳降气眠安神,庄胃安胎解肌痉,消食化滞乌龙清热,泄火解毒小柴胡。
2.香砂养胃方适应症:胸闷嗳气真香砂,呃逆干呕非常宝,饮食无味指此方,苦寒贼喘轻轻忘。
3.留鸡丸适应症:络气和胃固底焦,燥湿消肿利小便,痔疮流涕皮肤管,五痔七疮当留鸡。
通过以上方剂学的背诵口诀,相信对大家学习方剂学有所帮助,也希
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加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方药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项不是中药的“四气”之一?A. 寒B. 热C. 温D. 凉答案:D2. 黄连的性味归经是?A. 苦,寒,归心、肝、胃经B. 甘,温,归脾、肺经C. 辛,热,归心、肾经D. 酸,凉,归肺、大肠经答案:A3. 以下哪种药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功效?A. 金银花B. 黄芪C. 人参D. 当归答案:A4. 何首乌的主要功效是?A. 补气养血B. 清热解毒C. 补肝肾,强筋骨D. 利水渗湿5. 以下哪种药材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A. 薄荷B. 荆芥C. 黄芩D. 黄连答案:B6. 以下哪种药材具有平肝息风的功效?A. 钩藤B. 丹参C. 川芎D. 黄芩答案:A7. 以下哪种药材具有补中益气、生津止渴的功效?A. 黄芪B. 人参C. 麦冬D. 茯苓答案:B8. 以下哪种药材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的功效?A. 丹参B. 川芎C. 茯苓D. 黄连答案:A9. 以下哪种药材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B. 黄芩C. 黄柏D. 黄芪答案:B10. 以下哪种药材具有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效?A. 茯苓B. 黄芪C. 人参D. 白术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A. 金银花B. 黄芩C. 丹参D. 黄连答案:ABD2. 以下哪些药材具有补益作用?A. 人参B. 当归C. 黄芪D. 黄连答案:AC3. 以下哪些药材具有利水渗湿的功效?A. 茯苓B. 泽泻D. 黄连答案:AB4. 以下哪些药材具有平肝息风的功效?A. 钩藤B. 丹参C. 川芎D. 石决明答案:AD5. 以下哪些药材具有补中益气的功效?A. 黄芪B. 人参C. 当归D. 白术答案:AB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对)2. 丹参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
(对)3. 黄芪具有补气固表、托毒生肌的功效。
《方剂学》方剂基础知识(组方原则、组成变化、方剂剂型)一、方剂的组成及其变化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而药物的功用各不相同,只有通过合理的配伍,增强其原有功用,调其偏性,制其毒性,使各具特性的药物发挥综合作用。
(一)组方原则1.君药是方剂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方剂中必须具有的药物。
2.臣药意义有二,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次于君药。
3.佐药意义有三,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意义有二,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临床应用时,方剂中药味的多少,以及君、臣、佐、使的关系,应视病情与治法的需要来确定。
只有适合病情,用药适宜,配伍严谨,主次分明,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二)组成变化方剂的组成既有严格的原则性,又有极大的灵活性,临证组方时必须根据具体病情而灵活化裁。
1.增减药味药味增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佐使药的加减,适用于主证未变而次要兼证不同的病例,这种加减变化不致于引起全方功效的根本改变。
如银翘散是治疗风热表证的常用方剂,若兼见口渴者,是热伤津液,可加天花粉以生津。
另一种是臣药的加减,由于改变了方剂的配伍关系,则会使全方的功效发生根本变化。
如麻黄汤去臣药桂枝,则发汗力弱,而变为治疗风寒犯肺咳喘的基础方;麻黄汤加白术为臣药后,则变成发汗祛风寒湿邪之方。
2.增减药量方剂的药物组成虽然相同,但其用量各异,致使方剂的配伍关系及功用、主治亦不相同。
如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药物组成相同,但前方重用大黄四两为君,为攻下热结之剂,主治阳明腑实证;后方重用厚朴八两为君,为行气消满之方,主治气滞大便不通之证。
二、方剂的剂型剂型是指方剂组成后,根据病情与药物的特点制成一定的形态。
方药基础知识
方药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将多种草药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而成的治
疗疾病的药物。
方药是中医药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具有多种用途和功效。
1. 基本原理:方药的组成原理是根据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进行配比。
方剂中的药物
组合具有相互作用的特点,可以增强或调节药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方药分类:方药可以按照其用途、组成、疗效等多个维度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
包括方剂的方剂名、功能主治、药物组成、方剂归属等。
3. 方剂的命名:方剂的命名通常以方剂主治或主要药物为依据,以简洁明了的语言
描述方剂的作用和用途。
4. 方剂的配伍禁忌:在组合药物时,需要注意一些药物的配伍禁忌。
不当的药物配
伍可能会出现药物相互作用或产生不良反应。
5. 方剂的制备方法:方剂的制备方法包括水煎、煎煮、蒸馏、浸泡等。
不同的药物
和疾病需要采用不同的制备方法。
6. 方剂的应用范围:方剂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如感冒、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7. 方剂的服用方法:方剂的服用方法通常是口服,也有一些方剂适用于外用。
8. 方剂的疗效评估:方剂的疗效评估通常通过临床观察、问诊、望诊、闻诊等综合
方法进行。
方药是中医药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应用方剂时,需要根据具体疾病的症状和病情进行选择。
方剂的正确应用将有助于提高疗效,促进患者
康复。
方药基本知识想要成为一名好医生,对中药知识的了解,肯定是必不可少的,而对于方剂的记忆与运用,要想临证用药轻松自如,掌握方药的基本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一、君臣佐使多种药物配成的处方,称做方剂。
方剂的组成有一定的法度,称做方制。
所以,方剂是用单味药物治疗的进一步发展。
它的特点是:具有综合作用,治疗范围较广,并能调和药物的毒性,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
方剂的组成,分君、臣、佐、使四项。
一般处方用药多在四种以上,均按这四项配伍,即使少于四种药或多至几十种,也不能离此法则。
否别漫无纪律,方向不明,前人所用有药无方。
1君君是一方的主药,针对一病的主因、主症能起主要作用的药物,即《内经》所说:主病之谓君。
君药不一定一方只有一个,也不一定猛烈的药才能当君药,主要是看具体情况和需要来决定的。
李东垣曾说:假如治风,则用防风为君;治寒,则用附子为君;治湿,则用防己为君;清上焦,则用黄连为君;清中焦,则用黄芩为君。
依此类推,即使是比较性味薄弱的药物,如桑叶、菊花、陈皮、竹茹等,都有作为君药的资格。
2臣《内经》上说:佐君之谓臣。
臣是指协助和加强君药效能的药物,如麻黄汤中的桂枝就是帮助麻黄发汗解表的,所以它在麻黄汤中是臣药。
臣药在一个方剂内,不限定只有一味,一种君药可以有几种臣药;如果一方中有两个君药,还能用较多的臣药来配伍。
3佐臣之下称做佐,佐药就是接近于臣药的一种配伍药。
除了与臣药一样协助君药的作用,还能协助君药解除某些次要症状。
例如,麻黄汤用杏仁为佐,其作用就是宣肺、平咳,帮助君药解除麻黄汤证的次要症状。
另一方面,假使君药有毒性或者药性太偏,也可利用佐药来调和。
4使从“使”字的意义来看,使药是一方内比较最次要的药物。
《内经》说:应臣之为使。
可知使药是臣药的一种辅助药。
在临证上一般把使药理解为引经药,引经药的意思是将药力引到发病场所,所以也叫引药,俗称药引子。
君、臣、佐、使等字面虽含有封建意味,但实质上是用来代表主要药和协助药,以说明方剂的组织形式。
第一单元总论(一)方剂与治法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从法出,法随证立2.常用治法(1)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汗法不以汗出为目的,主要是通过出汗,使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正气调和。
汗法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凡是腠理闭塞,营卫郁滞的寒热无汗,或腠理疏松,虽有汗但寒热不解的病证,皆可使用汗法治疗。
由于病情有寒热,邪气有兼夹,体质有强弱,故汗法又可分为辛温发汗、辛凉发汗,或与补法、下法、消法等配合使用。
使用汗法要注意:辨清病邪的性质;中病即止,慎勿过量;兼顾兼夹病证;不宜久煎。
(2)吐法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的癫狂、喉痹,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位居上,病势急暴,内蓄实邪,体质壮实之证。
使用吐法要注意:因吐法易伤胃气,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吐后应调养脾胃。
(3)下法: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凡邪在肠胃而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均可使用。
由于病情有寒热,正气有虚实,病邪有兼夹,所以下法又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之别,并可与其他治法结合运用。
使用下法要注意:辨清病情之属性;中病即止,顾护正气。
(4)和法: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
和法既能祛除病邪,又能调整脏腑功能,且无明显寒热补泻之偏,性质平和,全面兼顾,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肠寒胃热、气血营卫失和等证。
和法的分类较多,其中主要有和解少阳、透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分消上下、调和肠胃等。
(5)温法: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