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礼仪民俗旅游(1)
- 格式:ppt
- 大小:3.10 MB
- 文档页数:30
民俗的定义:指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经济民俗:指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
社会民俗:社会关系,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的结合。
包括家庭乡里,人际交往,人生礼仪,岁时节日。
信仰民俗: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
游艺民俗:(指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
)是口承文艺活动,民间歌舞,民间戏曲和曲艺,民间竞技与游戏等文化娱乐活动的模式与传承行为的总称。
服饰民俗:是一个地区生活风尚的表征,服饰结合的民族,即指衣饰,也含穿着者的行为和文化习惯。
饮食民俗:是指有关饮料和食物在加工制作和食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
居住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创造,想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居住模式。
居住惯制民俗:由家庭关系,房屋结构和传统习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复杂综合体系。
交通民俗:是指在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的创造及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与交通有关的民间习俗与惯制。
人生礼仪: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阶段所经历的不同仪式和礼节。
岁时节日民俗:是指一年之中某个相对阶段或特定的日子。
它在人们生活中形成了具有纪念意义或民俗意义的社会性活动。
民俗旅游资源:民俗旅游资源是形成旅游者从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参加民俗旅游的促进因素,是能为旅游企业所利用,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各类民俗事项的总和。
民俗的分类:四分法:经济民俗(物质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精神民俗),游艺民俗(语言民俗);三分法:心理的,语言的或行为的民俗经济民俗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社会民俗包括:家庭乡里,人际交际,人生礼仪,岁时节日游艺民俗包括:口头语言民俗,民间歌舞民俗,游戏竞技民俗民俗的基本特征:民族的集体性与模式性,传承性与播布性,稳定性与变异性,民族性与地域性,原始性与神秘性民俗的社会功能:教化功能,规范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维系功能,社会调解与控制功能民俗的形成的原因:经济原因,政治原因,宗教原因,地域的原因民俗对旅游的作用:(民俗文化是最重要的旅游资源,民俗文化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旅游地的经济效益),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旅游能促进民俗文化交流与传播,旅游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冲击,腐朽生活方式的传播,传统道德观念堕落)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蔽体防寒,适应生产需要,社会角色等级身份,社会政治观念服饰文化内涵: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求吉心理,变现民族自我意识,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饮食民俗形成:经济自然条件民族宗教信仰的原因饮食的惯制:日常生活的需要,岁时节日,礼仪饮食,信仰上的饮食惯制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实用性,艺术性,伦理性,宗教性住宅外部格局:住宅与水、路、山、内部格局:住宅地势住宅格局风水与民居:宅基选址,住宅外部布局,住宅内部布局交通民俗产生及特点:地域性,神秘性,等级性,行业性影响交通民俗的因素:自然环境的影响,新型交通的发明和使用,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民族文化因素人生礼仪分类:诞生礼仪,成人礼仪,婚姻礼仪,丧葬礼仪人生礼仪功能:1诞生礼(开端,真正意义的人)2成人礼(男人有治人服兵役的义务)3婚姻礼(相亲订婚阶段,迎娶阶段,认姻亲阶段)4丧葬礼(初终,设床,沐浴更衣,报丧,大殓,选目的落葬日)人生礼仪民俗:1诞生礼(未孕前求子习俗,怀孕时的求子习俗,临产的习俗,诞生后的习俗)2成人礼(冠开之礼,穿裤换裙,纹身染齿)3婚姻礼(抢婚礼,入赘礼,表亲婚,转房婚,不落夫家)4丧葬礼(安葬方式:火,土,天,塔;礼仪表现:停尸,招魂,报丧,吊唁,入殓,送葬)岁时节日民俗的形成和发展:1节日所处的时空位置的影响2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3历史事件与传说的影响4文化传播的影响岁时节日民俗的分类:1宗教性节日及民俗2生产性节日与民俗3年节及其民俗4文娱性节日及民俗节日民俗的特征:1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2浓厚的伦理观念级人情味3节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性向复合性发展游艺民俗的类别:口碑民俗类,歌舞活动类,游戏竞技类游艺民俗的特色:1季节性与无季节性的结合2竞技性与自娱性的融合3以传统节日为高潮,明显的祭祖与巫术色彩4浓郁的乡土特色农业民俗产生与发展:原始农业民俗2传统农业民俗3现代农业民俗农业民俗类型:种植业,渔业,林业,畜牧业,采集与狩猎,副业农业民俗特征:1地域性,季节性,行业性2功利性;3技艺性4稳定性5经验性6田园性7自然环境的制约性民俗旅游资源的特点:1世界性与丰富性2朴实型与无季节性3吸引力的定向性与易逝性4不可根移性与不可仿制性5组合性欲群体性民俗旅游资源的类型:1物质民俗旅游资源(行业民俗,消费民俗)2社会民俗旅游资源(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社会结构民俗,游艺民俗)3意识民俗旅游资源(原始信仰民俗,宗教信仰及民间信仰民俗,禁忌民俗)民俗旅游资源的评估目标:1确定民俗旅游资源的类型2确定民俗旅游资源的范围3确定民俗旅游资源的总体特色4确定民俗旅游资源在当地旅游资源中的地位5确定民俗旅游资源的规模和级别6确定可能开发的民俗旅游资源项目及潜在的价值民俗旅游资源的评估原则:1实事求是2综合性原则3前瞻性原则4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5效益原则民俗旅游资源的评估体系:1珍稀度2古悠度3奇特度4密集度5完整度6观赏度7愉悦度8组合度9饱和度10可进度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1本原式2主题公园式3资源凝聚式4结汇式5物品式。
人生礼仪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
人生礼仪是社会民俗事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一个人之所以经历人生礼仪,决定因素不只是他本人年龄和生理变化,而且是在他生命过程的不同阶段上,生育、家庭、宗族等社会制度对他的地位规定和角色认可。
因此,人生礼仪是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化的程序规范和阶段性标志。
[1]彝族在人生礼仪上表现出来的风土人情,反映了他们在生活进程中自然形成的生活习惯与文化传统。
作为具有悠久彝族发展史的楚雄昙华乡,其人生礼仪积存着厚重的文化蕴涵。
昙华彝族的人生礼仪既与其他彝族地区有着相同之处,又因为社会历史发展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呈现出自身的特点。
彝族的人生礼仪有诞生礼、成年礼、婚姻礼和丧葬礼等不同的礼仪,而“满月”就是诞生礼中十分重要的礼仪。
婴儿降生一个月称为“满月”,一般家庭这天要给婴儿举行“满月礼”,祝贺母子平安,此谓“弥月之喜”。
满月这天亲朋好友要前往送贺礼,主家则设宴招待宾客。
早在我国唐朝,庆贺儿孙满月的满月礼就已经非常盛行。
《太平广记》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唐高宗显庆年间(公元656-661 年),长安城西路侧有一店家生下一男,“月满月,亲族庆会,欲杀羊,羊数向屠人跪拜”,但大家都不以为意,就将它杀了,把肉放在锅里煮。
“余人贪料理葱蒜饼食,令产妇抱儿看煮肉。
抱儿火前,釜忽然自破,汤冲灰火,直射母子,母子俱亡。
”这则故事的本义或许在于对人们进行宗教宣传,却反映出当时民间庆祝满月的活动是相当隆重的。
[2]所有的人生礼仪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功能,满月礼除了“庆生”之意,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满月礼是昙华彝族极为重要的人生礼仪,是婚姻关系和家庭血亲关系得到社会认可的标志性程序。
它整合了身份认同、职责赋予、教育传承、人际交往等多种功能,同时还展现了当地彝族的信仰文化和人际馈赠文化。
满月礼自古至今传承已久。
《北齐书·恩幸传·韩凤》中有:“男宝仁尚公主,在晋阳赐第一区。
山西民俗人生礼仪出殡这一天,亲友、邻里汇集丧家,祭送奠仪,以示哀悼。
奠仪一般包括祭席、馒首、挽幛、纸扎。
至亲送祭席,俗称“祭”,以肴馔为主,每一付都要插大小不等的纸花,其次则为馒首,即一种用碗扣出上笼蒸熟的面食。
亲朋好友大多送挽幛、挽联,以后衍化为一块布料。
普通街坊则送四色纸礼,含蜡烛、香、锡箔、纸四样,或仅纸一道。
五十年代以后,纸礼多为花圈代替。
吊祭者公奠之后,死者的长子跪拜致礼。
然后身背棺木大头,在众人的协助下把棺木移出灵棚,俗称“出灵”。
山西各地都有在出灵时于棺木后头打碎死者生前用过的一个饭碗的习俗,五寨一带称之为“斩殃”,取的是斩殃杀祟,祛灾除祸之意。
有些地方还要磕碎死者生前用过的药罐,表示今后家中不再有人生病,再也用不着熬药了。
起灵前,晋中祁县一带,死者的儿子们还要进行一种摁“食压钵”的仪式。
他们在一个瓷罐中挟入各种菜肴、食品,然后轮番摁捺,一直到满为止。
最上面放一个馒头盖住,用一双筷子竖立穿孔,上面再盘一些染红的粉丝。
此罐食品连同“下气馒首”、“长明灯”等,在出殡时都将随棺下葬。
棺木抬出灵堂后,便放到预先绑好的架子上,有豆腐架、二龙杠、独龙杠等数种形式。
五寨一带,还要在棺木前摆上供桌、供品,家人扛着引魂幡,在鼓乐声中绕棺木左转三圈,右转三圈,以表示对死者的依恋难舍。
每转一圈,就要浇奠一次。
绕棺完毕,升棺起灵,当地称为“绕灵大起丧”。
山西各地出殡盛行用棺罩,其状如长形轿体,上有锡顶葫芦头金顶,四角男性死者用龙头龙尾,女性用凤头凤尾,周围饰以红、蓝、黄布帷幔,上绘各种吉祥如意的图案。
这种器物均有店铺专门出赁。
厚重的棺木,加上庞大的棺罩,人手少了就比较吃力。
于是,抬者由8 人增至16人、24人,甚至32人,俗称16杠、24杠、32杠。
太谷地区排场的丧礼要使用二龙杠。
山西有些地方讲究棺木出门后,要一路不歇气(路祭除外),送到坟地。
抬棺人手众多,既便于做到这一点,前呼后拥,又显得气派,主家人缘好,人气旺。
中国民俗旅游一、名词解释1、民俗:民俗是世代传袭下来的、同时继续在现实生活中有影响的事象,是形成了许多类型的事象,是有比较相对稳定形式的事象,是表现在人们的行为上、口头上、心理上的事象,是反复出现的深层文化事象。
2、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象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是人类文明进步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
3、饮食结构:是指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的食物搭配,中国传统的饮食结构包括主食、菜肴和饮料三部分。
4、居住民俗:顾名思义,就是平民百姓在居住行为上的民俗习惯。
5、蒙古包:主要流行于我国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的游牧民族居住区,蒙古族的蒙古包呈圆形尖顶,包身用若干个称作“哈那”的木条围成,通常用羊毛毯一层或两层覆盖,样似草原上洒落的莲花。
6、交通民俗:就是在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的创造与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与交通有关的民间习俗与惯制。
7、节日:是一种具有民俗意义或者纪念意义的进行社会活动的日子,一般有固定的日期,有特定的主题,有群众的广泛参与。
8、蒙古的“那达慕”大会:“那达慕”,蒙古语“娱乐或游戏”的意思,起源于13世纪,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般在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进行5~7天,主要活动项目是进行射箭、摔跤、赛马的比赛。
9、游艺民俗:它是民间文艺活动、民间游戏、竞技等文化娱乐活动的模式化与传承行为的总称,有较强的娱乐性和群众性。
二、选择或填空题1、民俗的种类:(1)物质民俗(2)社会民俗:人生礼仪,岁时节日民俗,社会结构民俗,游艺民俗。
(3)意识民俗2、(1)腊八要喝八宝粥(2)春节吃饺子(3)正月十五吃元宵(4)二月初二煮猪头(5)立春吃春饼(6)五月端午吃粽子(7)八月十五吃月饼(8)重阳节吃花糕3、(1)山东菜“一菜一味,百菜不重”。
清蒸加吉鱼、九转大肠(2)四川菜系“一菜一格,百菜百味”。
灯影牛肉、毛肚火锅、水煮肉片、清蒸江团。
(3)福建菜,佛跳墙。
2013-2014(1)本部中国民俗旅游复习题一、名词解释(5*2=10分)1.民俗民俗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定的群体为适应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而逐渐形成的,并以民族的群体为载体的,以群体的心理结构为依据的,表现在广泛而富有情趣的社会生产与生活领域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制,是一种集体性的文化积淀,是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2.服饰服饰,指人们穿戴在身上的服装与饰物的全部,包括服装本身及与服装并存的有关饰物。
服饰民俗是指人们有关穿戴衣服、鞋帽、佩戴、装饰的风俗习惯。
3.交通民俗交通民俗就是在交通设施和工具的创造与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与交通有关的民间习俗与惯制。
4.村落村落是一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得比较好的建筑群。
和城镇不同,村落更加贴近自然,处于自然环境的怀抱之中。
现存我国各地的古村落大多数是明清两代与民国初年建造的。
5.茶道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
6.习俗习俗:指地域性很强、阶层明显、相沿积久的一种群体性的习惯和非强制性的行为规范。
7.蒸馏酒蒸馏酒是乙醇浓度高于原发酵产物的各种酒精饮料。
白兰地、威士忌、朗姆酒和中国的白酒都属于蒸馏酒,大多是度数较高的烈性酒。
8.人生礼仪民俗人生成长发育的不同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礼仪。
这种标志人生不同阶段、反映人的社会属性的礼仪就是人生礼仪民俗。
9.稻作生产民俗包括稻种的选留与储藏、稻禾的栽种与田间管理、稻作生产工具和稻作的民俗信仰。
其中在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稻作生产的艰苦、时刻面临的自然灾害考验、对丰收的渴望以及对虫灾、旱灾、涝灾、瘟灾、雹灾、风灾等的恐惧导致产生了一系列有关稻作的信仰民俗(包括牛的信仰、田间信仰和水稻神信仰)。
10.民俗节日民俗节日是指约定俗成的具有群体性、模式化活动的日子,包括民俗意义较强的节日(传统民间节日、外来民俗节日和部分新兴地方节日)以及纪念意义较强的节日(我国政府及国际组织规定的节日、活动日、伟人的诞辰、忌日)。
第一章民俗概述一、名词解释1.民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2.风俗:是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他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二、简答论述1.民俗的分类(1)经济民俗: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包括生产、居住、饮食、商贸、服饰、交通等民俗。
(2)社会民俗: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包括家庭乡里、人际交往、人生礼仪、岁时节日等民俗。
(3)信仰民俗: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包括民间信仰、巫术、禁忌等。
(4)游艺民俗:指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包括口头语言、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
2.民俗的特征一、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民俗的模式性也称为类型性,是指民俗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相似性。
二、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
播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这种传播有两种方式:民族迁徙和方式采借。
三、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民俗形成后会随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稳定而相对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变异性指民俗传播过程中内容和形式的变化。
四、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民族性一是指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二是指不同的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地理和经济条件的不同而产生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民俗。
地域性指民俗在空间上所表现出来的地理特征和乡土气息。
如八大菜系(鲁川粤苏浙湘闽徽),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口味。
五、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主要表现于信仰、崇拜、巫术、禁忌、占卜等活动上。
3.民俗的社会功能1)民俗的教化功能指民俗在个人行为过程中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人际关系、尊老爱幼、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等。
2)民俗的规范功能指民俗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作用。
第二套题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1.茶,又名茗,是茶树、茶叶的总称。
日常生活中,人们喜欢按茶叶的颜色来划分,如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黑茶、()等。
2.酒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类型。
如按生产工艺或酿酒的方法,酒可分为()、发酵酒和配制酒。
3.我国历史上长期发展形成的八大菜系是指()、鲁菜、粤菜、闽菜、湘菜、皖菜、浙菜、苏菜。
4.刺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著名的“四大名绣”有()、湘绣、粤绣和蜀绣。
5.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是()、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
6.我国少数民族有富于民族特色的茶俗,蒙古族的为()。
7.按白酒的香型来划分,四川宜宾五粮液属于()白酒。
8.人生礼仪习俗包括生诞习俗、婚嫁习俗、寿庆习俗和()。
9.虫王节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
10.三蛇龙虎会是我国八大菜系中()的代表名菜。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按照酒精的含量划分,酒有高度酒、中度酒和低度酒。
其中高度酒是指酒精含量在的酒。
()A. 40度以上B. 20度至39度C. 20度以下D. 10度至19度2.下列属于满族传统节日的是:()A.“抹黑节”B.“西迁节”C.“添仓节”D. “三月街”3.下列不属于我国少数民族民居中的穹庐式民居的有:()A. 蒙古族的蒙古包B. 裕固族的帐房C. 藏族的帐篷D. 维吾尔的“阿以旺”4.因其营养非常丰富,素有“液体面包”的美誉。
()A.白酒B.葡萄酒C.啤酒D.黄酒5.按古时的习惯,人不满岁,只能叫过生日,不能做寿。
()A.40B.50C.60D.70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多选或选错均不得分)1.下列属于我国少数民族民居中的院落式民居的有:()A. 维吾尔的“阿以旺”B. 满族的口袋房C. 藏族的帐篷D. 蒙古族的蒙古包2.从节日的来历划分,我国的节日包括:()A. 传统民间节日B. 现代节日C. 外来民俗节日D. 新兴节日3.下列属于藏族传统节日的有:()A.“藏历新年”B.“沐浴节”C.“蝴蝶会”D.“望果节”4.民间口头文学包括:()A. 歌谣B. 故事与笑话C. 谚语与谜语D. 说唱与小戏5.著名的四大年画有:()A.天津的杨柳青B.山东潍坊的杨家埠C.苏州的桃花坞D.四川的绵竹四、连线题(每题2分,共16分)将各大菜系及其代表名菜连线。
山西民俗人生礼仪1_诞生仪礼山西人生仪礼人生仪礼是指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
此外表明进入重要年龄阶段的祝寿仪式和一年一次的生日庆贺举动,亦可视为人生仪礼的内容。
人生仪礼是社会民俗事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一个人之所以经历人生礼仪,决定因素不只是他本人年龄和生理变化,而且是在生命过程的不同阶段上,生育、家庭、宗教等社会制度对个人的地位规定和角色认可,也是一定文化规范对他进行人格塑造的要求。
因此,人生仪礼是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化的程序规范和阶段性标志。
比如一个小孩满月的时候,生育孩子的家庭要遍请宾客,不只是庆贺孩子的诞生,更是小孩子与家里的宾朋相见,让他被亲戚接纳而融入社会的契机。
礼仪是一种象征,一种认同,也是一种交流的媒介。
人是社会中的人,群体与社会正是通过这种礼仪对新的成员予以接纳与承认。
如梁漱溟先生所讲:“礼的要义,礼的真意,就是在社会人生各种节目上要沉着、郑重、认真其事,而莫轻浮随便苟且处之。
”(梁漱溟:《人心与人生》,学林出版社,1984)人生仪礼与社会组织、信仰、生产与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民俗文化相交织,集中体现来自不同社会和民俗文化类型中的生命周期观和生命价值观。
山西位于中华文化发祥地的中心,人生仪礼积存着厚重的历史蕴涵,也随时代的发展而发生了变迁。
又因历史上长期胡汉杂居和环境地域的复杂性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态。
山西民俗的人生仪礼同宗教的祭祀仪式相比而言,更具有世俗的性质,体现出在宗法社会中对于以个人为中心的礼俗规范。
人生仪礼一方面连结寻常百姓的人生追求和需要,一方面连结着受儒家文化支配的传统价值观念,千百年来始终发挥着规范人生和统一教化的作用。
第一节诞生仪礼一、求子习俗中国的传统观念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使得山西民间对求子习俗颇为重视,求子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婚后不孕的夫妇为了达到怀孕的目的而进行向神祈祷、实行巫术等仪式的民俗。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民俗文化与旅游课程代码:11912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本课程是高等院校、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之一。
从民俗学和旅游学交叉的的角度论述民俗的定义与种类,民俗与旅游关系,民俗的旅游价值;阐释民俗诸方面的特性,以及应注意事项;探索民俗旅游区的划分,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进行理论思考。
对中外的物质生产民俗、人生礼仪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信仰民俗、语言民俗、节庆民俗、行旅民俗、游艺民俗等进行了全面阐述。
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紧紧围绕中外民俗文化旅游这一主题,致力于体现教学改革的最新理念,在结构、内容等方面有所创新,给学生提出更多、更新、更系统、更富于指导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使自考学生更多、更好的了解中外民俗的基本知识。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全面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民俗文化,增强对历史文化和中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学和民俗旅游文化的基本知识,能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为旅游深度发展奠定文化学基础。
基本要求:学习本门课程,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能用所学民俗方面的知识与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为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添砖加瓦。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它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需要掌握中国文化知识、中外民俗、旅游学知识。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1章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掌握和了解民族的概念与特征、民俗的概念、分类、特征和功能等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中国民俗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对中国民俗有一个大致的整体了解,掌握民俗旅游文化的概念及构成。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中国民俗概述(重点)识记:民俗的概念理解:民俗的分类、中国民俗的起源与发展、民俗的特征及功能应用:运用民俗知识研究相关案例(二)民俗旅游文化(次重点)识记:民俗、旅游、文化的概念理解: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民俗旅游文化的构成应用:民俗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的结合(三)中国民族概述(一般)识记:种族、民族的概念理解:民族的特征、中国民族概况应用:识别某一民族的基本特征第2章物质生产民俗旅游文化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认识物质生产民俗的一般概况,了解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物质生产及其民俗的相关知识,学习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利用物质生产民俗来发展旅游的成功经验,能够利用所学物质生产民俗的相关知识解释工作、生活与学习中的民俗事象,培养学生的民俗文化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