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题)人物传记:《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阅读与答案.docx

  • 格式:docx
  • 大小:12.35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阅读与答

代文

中国,只有一个寅恪

① 富有人气的寅恪,本是一个正的学人。他学广博、精深,在宗教、史学、言、人学、校勘学、文学上的建高,尤以中古史的研究卓不群。

②____ 年,十三的寅恪随兄衡恪留学日本,后赴美在哈佛学梵文、巴黎文, ____年又赴德国,在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和其他方古文字学。旨趣在“以求知志”。他留学十多年却没有得博士学位。 ____年,

吴宓寅恪国学研究院教授。清校曹云祥梁启超:“他是哪一国的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士。”曹云祥又:“他都有些什么著作?”梁答:“也没有什么著作。”曹听表示。梁启超有点生气地:“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嘛,算是等身了,但共不如寅恪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梁启超列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名教授寅恪的推誉之。曹云祥同意了。

④ 他是一位“怪人”。国文考加是科代的方式——子,以此学

生的博寡、丰富与否及音韵学、学。此

招致誉参半,但“寓意甚深”,可“ 作者的想力和美感力” 以及“表文学的天才和造,而修辞的程度更可以从里流露出来”。

他既开风气也为师,一面向学生提示可走的新路,一面指导学生如何

去做。出于他的声望,北大的学生为不失名师的教诲也来清华园听课。

那时陈寅恪不过三十多岁,还是单身汉。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他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他的勤奋令学生们脸红,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勤勉精神。

⑤ 陈寅恪也不乏幽默。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王国维曾是帝师,

他便送学生们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 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时,送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陈回赠一副对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横批是“儒

将风流”。罗问作何解,他解释说:“你在北伐中官拜少将,不是儒

将吗?又讨了个漂亮的太太,正是风流。”这两副对联被传诵一时。

⑥陈寅恪与王国维私交甚笃。____年,王国维于昆明湖自沉。

在向静安先生遗体告别时,研究院的学生们在先,行的是三鞠躬,而陈寅恪行三跪九叩大礼。他送挽联,撰《王观堂先生挽词》,赋诗言

哀。次年,他又应研究院众学生之请为王观堂先生撰写碑铭,于碑文中阐发观堂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心曲。

⑦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陈寅恪一家在香港,食品奇缺,没有吃

的。一位日本学者写信给日军军部希望不要为难他。军部行文给香港

司令部,司令部派宪兵送去好多袋面粉,陈寅恪与夫人坚拒,不吃嗟来之食,面临行将饿毙,也不为五斗米折腰。

⑨ 胡适曾说:“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

能用材料的人。”傅斯年也说过:“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

而已。”更有人在谈及他的受世之尊之地位时说:“中国,只有一个

陈寅恪!”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陈寅恪每周还要花两天

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这充分体现了他在治学上孜孜以求

的勤勉精神,并想以此激发学生。

B.陈寅恪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教学时采用的国文考试加试方式——

对对子,以及在王国维去世时行三跪九叩大礼,都说明他的治学与人

格深受传统文化精神的浸淫。

C.梁启超认为自己虽然著作等身,可在治学的境界上依然无法

与陈寅恪相提并论,这其实是襄助陈寅恪顺利执教清华的过谦之辞,

并非诚心之言。

D.作者引用傅斯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这

句话,对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的至高成就进行了

褒扬。

E.文章灵活地运用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

从不同角度塑造了陈寅恪特立独行的学者形象。

(2)在本文第二段中,作者记述梁启超和曹云祥之间的对话,

有什么作用? (6 分 )

(3)你印象中的陈寅恪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本文简要概括。(6 分)

(4)你如何理解“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这句话?它给你什

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感受。 (8 分)

【1】BD(答 B 给 3 分,答 D 给 2 分,答 A 给 1 分;答 C、E 不

给分。 C梁并非过谦之辞; E心理描写说法不当; A 激发学生并非陈有

意为之)

【2】① 这段对话交代了陈留学归来却没有学位和著作而得以执

教名校清华的原委;② 学术大师梁启超对初出茅庐的陈寅恪的极力推荐,从侧面突出了陈寅恪治学的严谨和学养的深厚;③ 梁启超的评价

也为作者在后文进一步凸显陈寅恪的治学境界和学术成就做出

了铺垫。(每点 2 分)

【3】① 陈寅恪富有诗人气质,笃志为学,学问广博、精深,是一

个纯正的学者;② 陈寅恪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在教学中勤勉认真,

身体力行,堪称学生的楷模;③ 陈寅恪在治学上善开风气之新,将传

统方法与现代精神融会贯通,可谓独树一帜;④ 陈寅恪为人多情重义,乐于助人,对友朋的感念追怀情真意切,对后学的奖掖提携不遗余力;

⑤ 陈寅恪为人幽默风趣,自有雅量高致;⑥ 陈寅恪具有坚贞的民族

气节和爱国情怀,国难当头,即使身处困境依然不改其高风亮节。 (任

意写出 3 点得全分,每少一点扣 2 分,扣完为止 )

【4】理解:作为二十世纪中国屈指可数的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在治学上善开风气之新,将传统方法与现代精神

融会贯通,在文史研究领域创造出至高的成就和辉煌的业绩。(2

分)陈寅恪一生秉承着发扬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的人生信念,潜

心治学,不求显达,身处困厄始终不改其高风亮节。陈寅恪的家学渊源,自身的资质、修养和学力,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大环境,也是形成他 "独一无二 "的重要原因。( 2 分)这些特质,在现代中国,不

但是其同时代人难以企及的,也是后来者难以超越的。( 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