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审美和审美教育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审美和审美教育一、审美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就开始在自然美的环境下努力追求自身的美,并不断从实践中扩展美的范畴。
中国古代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就已经开始对美进行探讨。
殷商之后,社会所倡导的是中和为美,所谓“八音克谐”,“神人以和”,是见于记载最早的“和为美”的珍贵资料。
到了春秋末期,美的内容从中和转为“以善为美”。
这种对美的认识从形式美转为了内容的美。
以善为美的内容,与孔子和儒学思想至密。
孔子将人的行为美与思想美统一起来,强调“先王之道斯为美”、“里仁为美”、“君子成人之美”等。
对于审美的评价,孔子则主张“中庸原则”。
如孔子评《关雎》时所说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种以善为美,提倡中庸的思想影响了春秋末期及其后两干余年的历史。
需要提到的是清代古文家姚鼐的观点,姚鼐根据古代阴阳刚柔对立的观点提出了“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概念,其对近代乃至现代的美论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西方,最早对美探讨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和艺术家。
柏拉图就认为美的本质在于理式,而亚里士多德则把美的一般形式规定为秩序,均称与明确。
18世纪英国美学家荷迦兹提出蛇形线条是最美的线条的观点,认为在优美的形体上,蛇形线最多,直线最少,并认为直线只是长度不同而缺乏装饰性。
从以上中外人士对美的认识上看,美包涵了民族、文化、习惯等众多的社会因素。
但从总体上看,都力求使之和谐。
因此,人类的审美观,始终是围绕着和谐发挥的。
二、审美教育的任务和作用审美教育一词,源于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
在该书中,席勒全面提出了审美教育的学说,他把审美教育的概念提高到人性和谐发展的高度,并把审美教育与社会团结,和谐与政治自由联系起来,赋予审美教育以深刻的社会内涵。
我国审美教育思想源于孔子的仁学观。
孔子将人的行为美与思想美统一起来,是美育思想的萌芽。
近代审美教育理论在中国的确立,得力于王国维和蔡元培。
他们在美学和教育学的双重研究中,发现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把美育放在了一个特殊的地位上,确立了我国审美教育的理论基础。
浅谈审美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音乐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一种艺术形式,可以给人们带来愉悦和享受。
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同时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欣赏音乐,甚至创作音乐。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审美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审美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上。
审美能力是人们对美的感知和评价的能力,音乐审美就是指人们对音乐美感的认识和欣赏。
音乐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辨别音乐中的美和丑,能够欣赏和感受音乐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意境。
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领会音乐的内涵,更好地表达和演绎音乐。
审美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还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音乐审美的过程就是对音乐的欣赏和体验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创作和表演的基础。
只有通过对音乐的细致品味和深入理解,学生才能够在音乐创作和表演中获得更多的灵感和情感,产生更加优秀和深刻的作品。
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和提升自己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从而在音乐领域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表现。
审美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还在于提高学生的情感修养和生活品质。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交流方式,而音乐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情感修养和生活品质。
通过音乐的欣赏和体验,学生可以感受到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情绪,使他们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宣泄和升华。
而这种情感的宣泄和升华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情感体验和生活品质。
审美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还在于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音乐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学科,它既包含了理论知识,又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表演和创作技能。
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音乐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表演和创作技能,从而在音乐领域中全面发展。
浅谈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余满仓《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
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
”可见新的课程标准非常重视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绝大多数作品无不与美有关,与人的美化有关,可以说,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审美的集中表现,这富有情感的学科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
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今天,美育与语文有质的统一性,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一、以情感人,理寓情中情感是审美的主要标志,离开了情感,审美就不可能实现。
语文教材里的文学作品是依据美的规则再现生活的,是用一个个美的形象打动人的情感,使之渐渐地忘记自身所在,完全沉浸到所创造得艺术世界里,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获得审美愉悦的满足。
再通过欣赏自己的思考,由情感上升到理智,从而获得各种情感体验和道德教育,逐步掌握辨别是非,判断美丑的道德标准。
所以说,情感是美育的核心,有人把审美教育称为情感教育,不是没有道理的。
语文教师要使学生与作品间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就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情感因素,充分发挥语文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情感优势,拨动学生的情弦,去启迪学生的审美情趣,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用了四个直觉形象(“飞鸟绝”、“人踪灭”、“孤舟”、“独钓”)创造出一幅静态美的图画,通过画面能直觉地感知的内心世界:孤独寂寞。
再联系他的经历,则能进一步理解其实是把政治上的失落感,借助于画面而和盘托出,在讲读这首诗时,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就能使他们受到心灵的熏陶。
二、通过作品赏析,把握美的本质在当今经济社会大潮中,由于受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有些青少年往往以丑为美,追求虚荣,自私自利,讲究吃喝玩乐。
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内容摘要:审美教育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部分。
它培养学生对美好音乐的热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并能起到启迪智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等作用。
然而,我国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这就严重背离了音乐教育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
针对当前现状,笔者对音乐审美教育的改革问题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审美教育地位作用改革审美教育即美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审美教育又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所在。
中小学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在掌握一定音乐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逐渐提高审美能力,让音乐这门艺术,带给他们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共鸣及心灵的净化,使他们成为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人。
审美体验是中小学音乐课程价值的最主要体现。
2001年,教育部修订并颁发了新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
《大纲》确立了新世纪新的教育观,它不再以传授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为主要目的,而代之以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为核心,在音乐创作、表演、欣赏等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种新的音乐教育理念符合音乐艺术自身的特征及我国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但是,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音乐课的这一价值并未得到足够地重视。
音乐课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上,填鸭式地给学生灌输一些音乐知识与技能,这样不仅让学生丧失学习音乐的兴趣,也失去了音乐审美教育的作用,这与音乐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也是背道而驰的。
一、现状剖析(一)审美教育的核心地位没有被确立审美教育即美感教育,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情操的教育,也就是美育。
它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以艺术美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
最早把审美教育作为一个独立范畴提出来的是德国著名诗人、美学家席勒,他说:“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的教育。
帮助学生长出发现美的眼睛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尤其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学生的阅读视野空前开阔,五颜六色的影视文化、良莠混杂的书刊市场、形形色色的文化垃圾,都会对审美心理尚不健全的中学生产生消极影响。
所以,根据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如何帮助学生长出发现美的眼睛,培养学生美好、完整的心理结构,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下面,我就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谈几点看法:一、注重语文教材的内在美。
中学语文所选篇目,大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内容上有自然美、艺术美、科学美;形式上有结构美、节奏美、语言美。
其中有很多值得挖掘的美学因素。
首先,一套中学语文教材就是一个具体而微的人化自然,是一个森罗万象的世界、美的根源。
它有高峻的黄山、壮美的三峡、连绵的大青山、巍峨的长城……中学生从这里走向自然,走向美的世界。
这些美的获得是学生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出发,凭着他人的描述,通过想象,使那些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形象鲜活起来。
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关于音乐的一段描绘:“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雨。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恨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拔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声,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几句脍炙人口的描写音乐的著名诗句,是作者的体验和美的感受。
诗人把诉诸听觉的音乐形诸于文字,用形象的比喻和声音的模拟,把音乐移录在纸面上,使读者形象地感受到琵琶声之美妙和弹奏者的高超技艺。
在于学生学习鉴赏这段时,反复地播放配乐朗诵,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其节奏、语言之美。
大弦小弦高低交错按照节拍旋律组成的琵琶乐曲,象是大大小小的珍珠一颗连一颗迸落在玉石的盘子上,清脆的声音确是如珠之圆、玉之润。
进而乐曲由清脆嘹亮变得婉转低沉,直至曲断情不断,无声胜有声。
曲子快结束时,突然又高亢起来,最后“四弦不鸣,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江人秋月”,更突出琵琶声的美妙和弹奏者的高超技艺。
浅谈审美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1. 引言1.1 音乐教育的重要性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情感态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欣赏和创造优秀的音乐作品。
音乐教育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表现能力。
通过学习音乐,学生不仅可以得到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培养品格和感情,提高综合素质,形成健康的人格和积极的价值观。
音乐教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应该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推广。
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良好发展。
1.2 审美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审美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审美不仅仅是对美的感知和欣赏,更是一种对音乐作品的品位和鉴赏能力。
在音乐教育中,审美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对音乐的独特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通过审美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领悟音乐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的内涵和价值。
审美教育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提升,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评价音乐作品,培养对优秀音乐作品的热爱和追求。
审美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音乐的正确态度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发展出对音乐的独特兴趣和爱好。
通过审美教育,学生可以从音乐中感受到美的力量和魅力,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热情,使音乐教育更富有活力和吸引力。
可以说审美在音乐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促进音乐人格的发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还可以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使音乐教育更加绚丽多彩。
审美教育应成为音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2. 正文2.1 审美培养对音乐素质的提升审美在音乐教育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是音乐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
审美培养对音乐素质的提升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通过培养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学生能更加细致地感受音乐作品中独特的音色、节奏、旋律等元素,从而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和审美水平。
浅谈高中如何开展审美教育汇报人:日期:•审美教育概述•高中审美教育的内容与方法•高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目录•高中审美教育的评价与反馈•高中审美教育的挑战与对策•未来高中审美教育的展望与建议01审美教育概述审美教育是一种通过艺术手段和美学理论,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
审美教育定义审美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增强其审美判断力和创造力,促进其人格的完善和全面发展。
审美教育意义审美教育的定义与意义通过审美教育,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审美素养,能够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培养其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
在高中教育中,审美教育应结合学科特点,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等多种途径,全面渗透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高中审美教育的目标与任务任务目标审美教育在高中教育中的地位审美教育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融合发展审美教育与高中其他学科相互融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其综合素质。
02高中审美教育的内容与方法通过课堂教学、艺术讲座、艺术展览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艺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巧。
艺术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如绘画、音乐、舞蹈等,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艺术作品欣赏教授学生如何对艺术作品进行批评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判断力。
艺术批评与分析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审美情趣的熏陶文化背景介绍通过介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对艺术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审美意识。
审美体验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审美体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敏感度和审美情感。
艺术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如绘画、音乐、舞蹈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美、创造美。
通过创意写作、绘画、音乐等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意表达能力和审美创造力。
创意表达训练艺术创作实践创新思维培养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实践,如绘画、音乐、舞蹈等,让学生在创作中体验美的创造过程。
浅谈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摘要】利用语文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审美体验、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美育新课标总目标明确要求“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的语文课程目标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这就肯定了语文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同时肩负着审美教育的特殊使命。
美育作为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曾经强调:“美感有普遍性,超越性,在教育上要特别重视美育。
”当前语文教学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方面,要求感受语言之美,逐步获得对文学作品的正确的欣赏和熏陶;在写作方面,要求感情真挚,努力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这些内容本身就要求我们在审美化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1 课堂教学应努力激发学生审美意识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
”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
也可以运用朗读,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1.1 在阅读训练中感受美:审美感受力是阅读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主观条件。
审美感受贯穿于阅读过程始终。
要感受美必须善于发现美,即表现为能够迅速地凭借自己的视听感官,特别敏锐地感受到审美对象的特征,并尽可能有自己的发现。
如在《使至塞上》中由于作者有较强的审美感受力,对沙漠及其周围景物的感知能直接融入到意境中描绘出沙漠孤烟、广阔壮美的景象。
用“直”、“圆”“长”写出沙漠线条美;用“大”、“孤”描绘出空旷壮美的气势;又让读者想象黄、白、橘色等色彩搭配美,总体又有图画美而形成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
浅谈审美教育对中学生的影响摘要:审美教育简称美育,核心是情感教育,是培育人们的美好情感,净化人们的情操品质,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使人们在愉悦的精神享受中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高尚,丰富多样的审美情趣,美化心灵,使人类和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因而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为了培育新世纪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人,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充分重视审美教育.关键词:审美教育背景民族情感什么是美?美术教育在教育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审美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实践中形成培养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热爱,对于丑恶事物的厌憎过程美是培养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从爱美到能够正确地欣赏和创造美之间通过开展审美教育的学习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我们敏锐的审美感觉,提高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
初中阶段,学生从原来的快乐、无拘无束、天真活泼变得沉默、羞涩和严肃,他们要寻找一种新的适合表现自我意识的方式,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如果灌输给他们一种起着心灵感应作用的思想教育---审美教育,就能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不知不觉地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的熏陶。
这种教育的特殊效果,是一般道德说教难以达到的。
而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已接近成热,是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时刻,他们的自信、自尊都在增强,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而接触面也更加广泛,他们求知欲强烈,学校教师传授的知识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渴望从各种渠道接受新观念,接受新知识但我们同时也要认识到当代的世界正处在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期,随着我国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上难免出现许多不良因素,商潮汹涌,文化兵败,伪劣走俏,真金蒙尘。
所以,培养人们的优美情操仅仅依靠对一些道德条文的宣讲和灌输,那肯定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要通过审美教育的怡情养性才能实现。
通过审美教育的怡情养性来培养人的优美情操,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夫进行修炼,因为只有通过审美教育的怡情养性,才能使人们的优美情操真正成了“蕴于中而发于外”的人的本色之性情,而绝不是在对道德律令之约束下的被动表现。
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浅谈(3篇)第一篇: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分析摘要:音乐是美的艺术,声乐教学重视审美教育,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美感体验,强化他们的审美意识,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陶冶情感,培养艺术修养和审美品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步。
关键词:声乐教学;审美教育;意义;方法音乐是美的艺术,声乐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种基本的演奏和欣赏能力,还应重视审美教育,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美感体验,在演奏中展现艺术和情感之美。
低层次的声乐教学是音与技,高层次的音乐教学是情与美。
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强化他们的审美意识,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真正让学生感知声乐的价值,帮助学生更好地陶冶情感,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品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步。
一、声乐的审美特质分析在音乐的艺术王国里,声乐是最早诞生且最具艺术感染力的音乐形式,也是最能展现美学思想和特质的艺术形式。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声乐的表现形象也在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声乐的艺术魅力也越来越强大,展现的审美情趣也越来越丰富。
由最为原始的单纯音乐发音逐步拓展表现形式,现在已经发展到丰富多样的专业声乐技巧,声乐的唱词最初是非常讲究实用,现在能够展现更多层次的审美艺术,向艺术化高度不断攀越,并不断拓展新的高度,展现更为美妙的艺术。
从音乐专业美学的名称定位来看,是音乐学和艺术美学的交叉融合,体现的艺术与艺术的双向融合,是艺术美学中一个最为重要且具发展潜力的分支,也是现代音乐学体系中研究音乐艺术的重要基础学科。
声乐艺术本是就是一门非常独特的审美创造表现艺术,通过创作艺术作品、艺术表演者演唱表演、受众欣赏体验完成整个表现和欣赏过程。
从创作、到表演再到欣赏消费,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以审美的标准来表现,并获得最为直接的审美体验,处处渗透着美的艺术张力。
声乐教学就是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声乐的美学特质,能够感知声乐作品、表演以及欣赏中渗透的审美标准和情趣,能够融入审美内涵,获得艺术美的享受,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增强他们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
浅谈语文课中的审美教育第一篇:浅谈语文课中的审美教育浅谈语文课中的审美教育摘要:通过多种途径向中小学生渗透审美教育内容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语文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语文教材本身是美,语文课堂是情感课堂,学生都有获取美的愿望和需求。
美的效用主要表现在它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纯洁灵魂,培养人们高尚的品格。
充分调动学生联想、想象力,是美育实施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审美学生情感一、问题的提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一个人如果不爱美,那他就不可能真正地去爱生活,爱他周围的人,爱他的国家。
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讲,审美教育即是爱的教育。
人有爱美之心,表明人有求真向善之心。
人有求真向善之心,才会对大自然、对生活、对人生充满关切、热爱之情,激情永驻,志存高远;也才会孜孜以求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探索真理,追求事业,献身社会;也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他的生命才有价值。
学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下一代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精神品质,使其树立远大理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而实施审美教育有助于培养中小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精神品质,而且也是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审美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激发学生爱美之心,让学生自觉地去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并且懂得怎样审美。
但近些年来,一些中小学校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方面出现了某些偏颇:学校全部工作倾向于应试教育,追求升学率,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审美和劳动生活技能两方面的教育,审美教育不能说没有抓,但起码是抓得不够目标明确,不够得力,成效不显著,喊在口头上、流于形式的居多。
基于此,笔者认为,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渗透审美教育内容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
语文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通过语文课实施审美教育的基本条件(一)语文教材本身是美马克思主义经典美学理论指出,美的本质就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浅谈审美和审美教育
作者:郭墨浪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12期
摘要:审美和审美教育,古今中外都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在当代人类文明发展较高的社会现实中,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文明国家,审美和审美教育更是成为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因此,加强审美和审美教育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关键词:审美;教育;任务;作用;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137-02
一、审美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客观要求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就开始在自然美的环境下努力追求自身的美,并不断从实践中扩展美的范畴。
中国古代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就已经开始对美进行探讨。
殷商之后,社会所倡导的是中和为美,所谓“八音克谐”,“神人以和”,是见于记载最早的“和为美”的珍贵资料。
到了春秋末期,美的内容从中和转为“以善为美”。
这种对美的认识从形式美转为了内容的美。
以善为美的内容,与孔子和儒学思想至密。
孔子将人的行为美与思想美统一起来,强调“先王之道斯为美”、“里仁为美”、“君子成人之美”等。
对于审美的评价,孔子则主张“中庸原则”。
如孔子评《关雎》时所说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种以善为美,提倡中庸的思想影响了春秋末期及其后两干余年的历史。
需要提到的是清代古文家姚鼐的观点,姚鼐根据古代阴阳刚柔对立的观点提出了“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概念,其对近代乃至现代的美论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西方,最早对美探讨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和艺术家。
柏拉图就认为美的本质在于理式,而亚里士多德则把美的一般形式规定为秩序,均称与明确。
18世纪英国美学家荷迦兹提出蛇形线条是最美的线条的观点,认为在优美的形体上,蛇形线最多,直线最少,并认为直线只是长度不同而缺乏装饰性。
从以上中外人士对美的认识上看,美包涵了民族、文化、习惯等众多的社会因素。
但从总体上看,都力求使之和谐。
因此,人类的审美观,始终是围绕着和谐发挥的。
二、审美教育的任务和作用
审美教育一词,源于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
在该书中,席勒全面提出了审美教育的学说,他把审美教育的概念提高到人性和谐发展的高度,并把审美教育与社会团结,和谐与政治自由联系起来,赋予审美教育以深刻的社会内涵。
我国审美教育思想源于孔子的仁学观。
孔子将人的行为美与思想美统一起来,是美育思想的萌芽。
近代审美教育理论在中国的确立,得力于王国维和蔡元培。
他们在美学和教育学的双重研究中,发现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把美育放在了一个特殊的地位上,确立了我国审美教育的理论基础。
审美教育随着历史的发展,也有其一定的时代性。
总体上讲,审美教育就是向受教育者施加审美影响,陶冶其性情和心灵,塑造美的人格。
现代审美教育,结合了时代发展的特色,着重培养个体进步的审美观。
以求达到
个体与社会进步的和谐统一。
因此,审美教育的任务可以确定为: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审美鉴赏力以及审美创造力。
对美的追求是人先天的本性,美的事物能引起人的冲动,使人的大脑活跃。
审美教育的过程,是引导教育者从理性思维走向感性思维。
这一过程,锻炼了受教育者的悟性及洞察力,使人的灵魂得到了洗礼和净化,开启了受教育者思维大门,使其享受最大的精神愉悦,进而促进身心健康。
因此,审美教育的具体作用表现在陶冶情操、开发智力以及促进健美上。
三、审美教育的实施
教育家蔡元培曾对审美教育的实施作出过论述,他将教育分为三个范围:一是家庭教育,二是学校教育,三是社会教育。
这三个范围也是审美教育的三个实施途径。
1.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主要对象为婴幼儿。
这个时期的教育对于儿童审美观的形成具有巨大的影响。
所谓家庭教育,主要是家庭成员对儿童的心理智力的影响,施教以儿童的复韵母为主,其他成员次之。
父母在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时候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可以说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由于父母与儿童之间存在着亲密的血缘关系,又由于儿童对父母尤其是对母亲的一定依赖性,所以开展一定的范围的教育很方便。
婴幼儿情绪异变,基本上没有自律能力。
因此,家庭教育的形式是不拘一格的,也是不定时的。
启蒙教育的内容基本上是初级的审美教育,通过让儿童做游戏,看图画,或者让儿童看色彩鲜艳,情节生动的动画片,可以有效引起儿童的兴趣,从而使其产生美感,形成一定的审美观念。
2.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学校教育根据年龄的不同,一般分为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四类。
幼儿园教育是家庭教育的衔接,是学校教育的准备阶段,其教育内容一定要结合儿童的特点进行。
这个时期的儿童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感和新鲜感,且其具有一定认知能力,性格上活泼好动。
因此,这个时期的教育适宜开展一些清新活泼的教育方式。
如;唱歌,舞蹈,游戏,图画等。
这些都对儿童的初级审美的形成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小学教育是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的初级阶段,这个时期的儿童正处于模糊的感知到整体把握的阶段。
除了进行有规律的文化教育外,应该对儿童进行适当的绘画教育。
还可以通过小制作,培养儿童的整体美感。
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儿童的抽象能力和音乐美感。
中学教育,包括高中教育。
初中阶段是人生的少年期,对事物的认知热情以及自身的道德水平与日俱增。
这个时期,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意志感情,要开展一些有意识的活动,增加学生的审美兴趣。
课堂上要通过文学老师开展美育,文学作品里有相当部分内容具有形象性特点。
这些内容可以使学生透过形象逐渐深入理解艺术典型的社会意义。
高中阶段这个时期的美育课,也是主要通过文学来实施的。
大学教育由于受继续教育模式的制约,现阶段与高中教育区别不大,但是学生的心理更加成熟,且其社会责任感日益增加。
因此这个时期适宜进行美学理论的教育。
3.社会教育。
人们常说:“社会是个大课堂,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同,社会教育更多的是道德教育、人际关系教育、行为教育。
道德教育从大的方面讲,由国家两个文明教育组成。
小的方面讲,有个人思想品德素质教育。
另外,由于社会的根本关系和限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方面,而行为教育又与道德教育和人际关系教育联系密切。
思想是行为的前提,行为中往往透露出个体道德观。
因此,应该将行为教育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从另一方面来讲,社会教育在人生教育中占有时间的比例最大,意义也较深远,做好这一门功课,对于人生的成败至关重要。
总之,审美教育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它对教育个体人格、塑造自身、修养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个体世界观的倾向,是个体走向成功的必要准备。
参考文献:
[1]赵孟雄.艺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J].大众文艺,2010,(23).
[2]王简,刘超.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对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影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6).
[3]池平青,江金莉.积极认真实施审美教育[J].江西教育,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