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西夏元印鉴赏
- 格式:docx
- 大小:1.89 MB
- 文档页数:8
西夏古钱币西夏钱币,是我国古代货币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
它以铸制工艺精良、西夏文形式独特、史籍不载和传世数量稀少而称著于世。
研究西夏钱币,是新兴的西夏学科的重要内容,也对发展我国钱币学、丰富我国货币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铸造西夏钱币的西夏王朝西夏王朝,是我国古代党项族于公元1038—1127年,在我国西北部建立的以本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
全盛时期的疆域,占有现在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全部、陕西省北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和甘肃省大部,幅员方约二万余里。
都城兴庆府,即现在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
自称“大夏”、“大白上国”、“白上大夏国”。
因其位置在宋、辽、金以西,历史上称其为西夏。
建立西夏王朝的党项族,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羌族的一支,因此也称党项羌。
党项族原来散居于青海省西南和四川省松潘以西广阔地带,以姓氏为部落,大者万余骑,小者数千骑,不相统一,过着逐水草、无定居的游牧生活。
后受吐番侵挠,请求归附中原王朝,从隋文帝开皇六年(公元586年)以后,被陆续迁移到甘肃省以东和陕西省北部地区。
内迁后的党项人,在汉族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影响下,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中原王朝的特殊照顾,人口和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
唐朝末年,黄巢率众起义,党项首领拓跋思恭受唐王朝之命,参与镇压,因作战有功,被赐-1- 李姓,封夏国公,任夏绥银节度使,领银、夏、绥、宥、静五州之地。
唐王朝灭亡后的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大乱,群雄逐鹿,党项拓跋部也乘机扩充地盘,设官置吏,征收税赋,成为雄居西北一个拥有较强武装力量的政治集团。
大宋王朝建立后,无力对其用兵,采取了赐赵姓、封官爵、给岁赐的安抚办法。
党项拓跋部名义上臣属于宋,而实为割据一方的霸主,正如史册所载:“虽未称王,而自其王久唉。
”公元1032年(宋明道元年),党项首领德明去世,具有雄才大略、一心要建立王霸之业的元昊继承父位,开始了建国之举:废除大宋年号,建西夏年号显道行于国中;去掉唐赐李姓、宋赐赵姓,改皇室姓氏拓跋氏为嵬名氏;命大臣野利仁荣参照汉字,编制成笔划复杂的西夏文,在领地推广使用。
西夏钱币赏鉴考在中国古泉界,西夏钱币长久以来一直以存世稀少、身迹难寻却屡屡珍品辈出而被披上了一层金迷般神秘的面纱,进而早早地就在艺术市场内风生水起了:早在2007年11月的嘉德秋拍,仅一枚距今900余年的西夏国珍品钱币——行书款“元德通宝”就已经拍出了53.67万元的高价。
这尽管不是中国古代铜钱的拍卖最高单价,却也向世人证明了西夏钱币所散发的无穷魅力。
而今,在中国收藏市场历经磨难慢慢复苏之时,西夏钱币的价格却一路稳中上升,一跃成为这一时期古代钱币收藏和投资的热门品种。
然而随着市场上赝品频出,加之本身的罕见性,甚至存世可考的资料也少之义少,所以西夏钱币的鉴定一直是古泉界的难题之一。
掀起西夏钱币神秘身世面纱西夏国(公元1038至1227年)位于我国西北边陲,占有现今宁夏全部、陕北地区、甘肃大部、内蒙古中部的广袤土地,全盛时期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倚贺兰山为固”,控制着河西走廊、敦煌地区等重要的关隘和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享国190年。
但是由于历史上对边远地区的偏见,西夏国历史并没有列入正史,在“二十四史”中仅作为“传”,附在宋、辽、金的后面,使得西夏王国尘封在历史的记忆中几近7 个世纪。
西夏文字又称“番书”,是古西夏国的法定文字,数百年来一直不为人所知,直到清代兴起金石学和考证热潮之后,人们才开始重新重视西夏文字。
乾嘉学派学者张澍在嘉庆九年发现了著名的《重修凉州护国寺感通塔碑》。
该碑立于西夏崇宗天佑民安五年,正文为西夏文,背面为汉文,每面约1800余字,可以比对参照。
张澍在《书天枯民安碑后》一文中感慨:西夏文字“或云元昊作之,未审而知,此碑自余发之,乃始见天壤,金石家又增一种奇书矣。
”在张澍发现西夏文字不久,金石学家刘青园在武威发现的数瓮古钱中,挑到一些文字不识的“梵字钱”。
他将其与《重修凉州护国寺感通塔碑》上的文字进行了对比,发现这些钱其实是西夏文钱币,同时出土的西夏钱币还有汉文的元德、天盛、乾佑,天庆、皇建、光定诸品。
辽宋夏金元文化一、介绍辽宋夏金元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北宋、南宋、辽、金以及元朝这一时期所形成的文化。
这一时期跨越了10世纪至14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的动荡与变革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二、历史背景在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政权频繁更迭,各个政权之间的战乱不断。
在北宋时期,中国经历了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的时期。
然而,辽、金和元这几个外族政权的兴起和侵略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辽文化辽文化以辽朝为代表,辽朝是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
在辽朝统治下,中国北方地区出现了融合了契丹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独特文化形态。
辽文化主要表现在文字、艺术、建筑等方面。
辽俄文、契丹字、金刚经卷和佛教壁画等都是辽文化的重要代表。
四、宋文化宋文化以北宋和南宋为代表。
北宋时期,中国经济繁荣,科技文化发达。
北宋时期的文人墨客活跃于文坛,产生了很多重要的文化作品,如苏轼的《赤壁赋》、王安石的变法等。
南宋时期,由于金朝的侵略,中国失去了北方的统治地位,南方文化变得比较独立,诗词、书画等艺术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五、夏文化夏文化是以夏朝为代表的文化形态。
夏朝是由党项族建立的政权。
夏文化主要表现在党项文字、夏碑、夏歌等方面。
夏朝时期,中国西北地区的文化得到了繁荣和发展。
六、金文化金文化是以金朝为代表的文化形态。
金朝是由女真族建立的政权。
金文化主要表现在建筑、绘画、服饰等方面。
金朝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宋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七、元文化元文化是以元朝为代表的文化形态。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政权。
元文化主要表现在音乐、舞蹈、戏剧等方面。
元朝的统治推动了蒙古族、汉族、西域和回族等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八、文化交流与融合辽宋夏金元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各个政权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随着政权更迭,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中国大地上交相辉映,互相借鉴。
辽宋夏金元文化的形成也为后来的中国文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九、结语辽宋夏金元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故宫博物馆藏品精粹(辽金--元)陶瓷品欣赏故宫博物馆藏品精粹(辽金--元)陶瓷品欣赏三彩印花海棠式盘三彩印花海棠式盘,辽,高2.5cm,口径30—17cm,足径26—12cm。
长盘作八曲海棠式,折沿宽边,平底。
盘内模印花卉,口沿为卷枝纹,盘心以模印的水波纹为地,中央一线排列3朵莲花。
盘内纹饰以黄、绿、白釉三色施彩。
三彩印花盘三彩印花盘,辽,高3cm,口径14.5cm,足径8cm。
盘敞口,口沿为8瓣花口,斜壁,平底。
盘内壁模印8朵花卉,中心模印一硕大的花朵,外饰4片茨菇叶。
花纹外以水波纹作地。
盘内施黄、绿、白三种色釉,其中白釉为地,花叶纹则以黄、绿色釉间隔排列,盘外施黄釉。
印花是辽代瓷盘的主要装饰方法,纹饰一般为凸起的阳纹,题材以花卉较为常见,如牡丹、莲花、菊花,亦有印水波游鱼、飞凤、蝴蝶等纹饰者。
三彩印花方盘三彩印花方盘,辽,高2cm,口径12cm,足径7.5cm。
盘四方花口,口微敞,平底。
盘内四面立壁均分饰2开光,每开光内饰花卉1朵,花卉两侧对称饰卷云纹。
盘内底四角饰叶纹,底心模印团菊1朵。
盘内施黄、绿、白三色釉彩,盘外施半釉。
三彩鱼形壶三彩鱼形壶,辽,高15cm,口径5cm,足径7cm。
壶仿鱼形,造型设计巧妙。
鱼背部正中为一喇叭状菊瓣花口,一侧为提梁,已残失。
鱼嘴为壶流。
鱼身、鱼鳍、鱼尾用不同的釉彩装饰并刻划不同的花纹,鱼腹下饰一荷叶,托起鱼体,荷叶下为平底实足。
通体施黄、绿、白三色釉。
此壶形体生动,色调淡雅,集模印、堆贴、刻划工艺于一体,是辽代瓷器中之精品。
黄釉执壶黄釉执壶,高36cm,口径3.5cm,足径8.5cm。
壶直口,细长颈,丰肩,长圆腹,圈足。
一侧为八棱形壶流,流细长弯曲,根部饰一皮扣状装饰,另一侧为带状长柄,连于颈肩。
自壶口至近足处,通体饰弦纹6组。
器身施黄釉,釉面光亮莹润。
执壶为辽代瓷器中的常见器形,而此壶造型独特,其细长颈、壶流及壶柄的式样独具风格,在辽代瓷器中亦不多见。
黄釉提梁壶黄釉提梁壶,高29cm,口径2.5cm,足径7.5cm。
篆刻隋、唐、宋、金、元印章(图文)倾力打造一个微艺术平台,欢迎艺术界和喜欢艺术的老师们传递正能量!赠人玫瑰,手留余香!隋代统一南北,年代虽短,印章制度却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动,印章以实用为主,印面变大,朱文印增多,印文线条开始缠绕折叠等等。
自此,随着文人的参与,官印与私印开始彻底地分化了,并产生了许多全新的印章类型。
1、官印。
这一时期的官印以实用为目的,一般用铜质印材,并以印面的大小来区分官吏的等级。
所不同的是大凡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官印中有的会加入本民族的文字。
一般而言,唐代官印的印文线条较为均匀,与边框线条的粗细的差别不大,显得疏朗、空灵,它作为一种古代实用印章的新的表现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朱文印式发展的先河。
宋代及宋以后,官印的边栏日渐加宽,文字则以“九叠篆”为主,显得繁琐造作,少有天趣。
而有一种低下职位的官印——“朱记”印,由于不拘成法,自然真率,在篆刻艺术发展史上独树一帜。
2、私印。
隋唐私印传世极少。
唐宋时期,由于皇帝雅好书画,富于收藏,出现了专门的书画鉴藏印。
文人士大夫也开始使用并介入印章的制作,他们既不属于一般官印的“板”,又不甘于一般私印的“俗”,当然也不满足于先前印章的形式与使用方法,从而逐渐产生了许多全新的印章形式。
除了姓名印外,还出现了收藏印、斋馆印、字号印、词句印等等。
这些印,在形式上大致存在两种追求,即对唐阳文官印的模仿和对汉白文印的效法,前者与唐代篆书的复兴有关,后者则与金石学的兴起有关。
作为实用的私印,唐宋以后,特别是到了元代,隶书印、真书印愈来愈为人们所使用,并逐渐演化为最简朴的“元押”,它作为私印以极端简单的形式表现,具有独特的审美趣味。
隋唐官印隋唐至宋元,乃至南北朝,是中国印章艺术的相对低潮时期。
隋唐官印存世极少。
隋朝短祚,唐代制度据宋人宋敏求《春明退朝录》记载,规定要上缴废印。
一律送至礼部员外郎,先在厅前的大石上碎其字然后在销毁,故传世唐印更少。
清以前甚少有这方面的资料,清人瞿中溶《集古官印考》收录了唐以来的官印一百多方,但只有考证,不见印文。
辽金元代名家名画赏析中国绘画简史之四(精图)辽金元代名家名画赏析中国绘画简史之四(精图)中华民族文明史,不仅体现在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元代短短的98年历史中,绘画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对传承唐宋绘画精华,再造明清辉煌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辽金西夏绘画与五代和北宋同存一个时代的辽(契丹族)有着自己的语言文字,且受唐宋文化潜移默化影响。
宫廷仿照北宋设有翰林画院,辽兴宗特别擅长绘画。
据《辽东行部志》载:翰林待诏田承制在宿懿州严宝寺画《二十八宿》。
兴宗好儒术,工丹青,以画鹿著名,重熙九年(1040年)遣使于宋,自画《千角鹿图》为献,宋仁宗挂之于太清楼,召君臣观赏,成为宋辽友好美谈。
《辽史》还提到一些怀有绝技的画师,但大都没有作品传世,实为遗憾。
相反,在宋元诗文集和《宣和画谱》中提及的李赞华及胡瓌父子却与辽关联,且有传世作品考证,可见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党项族在西部建立的西夏政权,前后经历了196年,历十帝并与宋、辽、金相对峙。
创造了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壁画,期间或有木板彩绘和受藏传佛教影响的宗教绘画,但名家名画不多。
1125-1127年,北方兴起的女真族大金与北宋联合灭辽,“靖康之变”金又灭繁盛的北宋,徽、钦二帝及十万人被俘。
至此,原辽全部疆土和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中原地区都归于金的统治范围。
优越的经济基础和汉文化的滋养,使得金的绘画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其宫廷秘书监下设书画局,相当于北宋文思院。
宫廷书画收藏也是在所缴获的汴梁宣内府所藏名作基础上征集充实起来。
金章宗完颜璟甚至直接仿效宋徽宗所创的瘦金体为画卷题签,因此金的绘画艺术超过了同为少数民族的辽。
这一时期的的画家及代表作分别有王庭筠、武元直、张瑀《文姬归汉图》和《明妃出塞图》。
李赞华(899-936),五代·后唐画家,本名耶律培,契丹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长子。
926年契丹人灭渤海国,其被册封为东丹王,统领渤海国旧地。
印章目录【古代印章的起源】【印章的历史与鉴定】1.西夏公印2.辽印3.金朝公印4.元朝公印【印章的种类】【印章的鉴赏】【古代印章的起源】【印章的历史与鉴定】1.西夏公印2.辽印3.金朝公印4.元朝公印【印章的种类】【印章的鉴赏】∙印章设计的艺术性∙用印的忌讳∙【印章历史及种类】∙书画印章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的印独称“玺””,臣民只称“印””。
汉代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称为“玺”的。
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与“死”近音(也有说法是与“息”同音),遂改称为“宝””。
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
汉将军印称“章””。
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种称呼。
先秦及秦汉的印章多用作封发对象、简牍之用,把印盖于封泥之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验。
而官印又象征权力。
后简牍易为纸帛,封泥之用渐废。
印章用朱色钤盖,除日常应用外,又多用于书画题识,遂成为我国特有的艺术品之一。
古代多用铜、银、金、玉、琉璃等为印材,后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后盛行石章。
【古代印章的起源】中国的雕刻文字,最古老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
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
玺印的起源或说商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
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
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战国时期,主张合纵的名相苏秦佩戴过六国相印。
近几年来,出土的文物又把印章的历史向前推进了数百年。
也就是说,印章在周朝时就有了。
传世的古代玺印,多数出于古城废墟、河流和古墓中。
有的是战争中战败者流亡时所遗弃,也有在战争中殉职者遗弃在战场上的,而当时动机惯例,凡在战场上虏获的印章必须上交,而官吏迁职、死后也需脱解印绶上交。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详案一、背景介绍辽、宋、夏、金、元是中国历史上五个重要的朝代,它们在不同的时期相继统治着中国的中原地区。
这五个朝代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同时也在文化上有着丰富多样的表现。
本文将从文化的角度,详细介绍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特点。
二、辽朝文化1. 建筑艺术辽朝的建筑艺术融合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风格和中原汉族的技艺,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辽朝的皇宫、寺庙等建筑多采用木结构,屋檐和柱子上都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体现了辽朝人的审美追求。
2. 书法与绘画辽朝的书法以大字为主,字体饱满有力,起笔有力,笔画纵横交错。
辽朝的绘画除了继承了北方壁画的传统,还受到了南方山水画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3. 文学与音乐辽朝文学以诗歌为主,善于表现英勇、豪迈的情感。
辽朝的音乐以大鼓、大锣等乐器为主,音调高亢激昂,表现了辽朝人的豪情壮志。
三、宋朝文化1. 建筑艺术宋朝的建筑注重结构的稳定和美观,多采用砖石结构。
宋代的宫殿、庙宇、园林等建筑都注重布局的合理性,注重空间的利用。
2. 书法与绘画宋朝的书法以楷书为主,字体规整端庄,笔画横平竖直。
宋朝的绘画以山水画为主,追求写意、含蓄的表达方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3. 文学与音乐宋朝文学以词为主,词牌楚辞、汉赋等文学形式流行。
宋朝的音乐以琴、瑟、箫等乐器为主,音调婉转悠扬,表现了宋朝人的温文尔雅之美。
四、夏、金、元三朝文化1. 建筑艺术夏、金、元三朝在建筑艺术方面受到了辽宋的影响,但同时也发展出自己的特点。
夏朝的建筑风格注重色彩的艳丽和装饰的繁复;金朝的建筑注重金碧辉煌的外表;元朝的建筑多采用砖木结构,更注重规模的庞大。
2. 书法与绘画夏朝、金朝、元朝的书法继承了辽宋的传统,但也有自己的发展。
夏朝的书法注重笔画的狂放和奔放;金朝的书法注重线条的流畅和韵味;元朝的书法笔力雄浑豪放,兼收并蓄,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3. 文学与音乐夏朝、金朝、元朝的文学和音乐也有各自的特点。
西夏官印,这枚首领印章,只收藏在故宫【铜柱钮“首领”印】铜柱钮“首领”印,西夏,印面5.5×5.5cm,通高5.3cm。
印铜铸,柱钮,印文为西夏文字体,白文,释为“首领”。
印背以西夏文刻款“首领正德二年”。
西夏统治政权分两个机构:宋制职官与党项职官,西夏官印文字始终如一采用的是西夏文字。
西夏官印形制特殊,方印圆角,印文基本以对称形式排列,两字者上下对应,四字者均分,六字者左右两列对分。
印字结构是经过改造的篆文,铸文较宽,笔画与边栏等宽。
短柄钮或柱钮,印台薄。
印钮的两侧往往刻有成列的西夏文,释印文内容及执掌者,目的是加强对官印的使用与管理。
西夏印章遗物中私印较少见,应与其民族的社会状况有关。
西夏官印是中国印章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白玉鼻钮“絑『0553』”印】白玉鼻钮“絑『0553』”印,战国,印面1.6×1.6cm,通高1.3cm。
战国时期私印,白玉琢造,鼻钮,印面有阴线边栏,印文字体为战国古文,白文,右起横读“絑『0553』”二字。
此印玉色青白,光泽素淡雅致,材质温润细腻,琢造极为工整。
战国时期各国文字虽有差别,但无疑均已成熟,表现在玺印上的印文同样如此。
此时的印面从文字布局看,更注重单个的文字结构,整体上不如汉代规整标准。
细观单独的印文,工整紧凑,引人注目,若从印面通观,似显分散。
当时入印的文字与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文字仍不分,少有特定的某种印文或美术式的变体。
战国玺印的印面广泛采用边框,宽阔的边框往往与纤细的阳文相配,而阴文则多增加复栏。
这些组合的出现,说明在印文不变形的前提下当时已考虑到印面整体布局的修饰。
后人摹刻战国玺印,往往以印文相互配合来整合印面,忽视了其特有的时代特点,作品并不具备战国玺印真实的历史风貌。
【青玉鼻钮“『0341』薈信鉩”】青玉鼻钮“『0341』薈信鉩”,战国,印面2.2×2.2cm,通高1.7cm。
战国时期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面有阴线边栏,印文字体为战国古文,白文,右上起顺读“『0341』薈信鉩”四字。
顾绍骅编辑中国画知识普及版第五篇辽⾦西夏元的绘画概况上顾绍骅编辑中国画知识普及版第五篇辽⾦西夏元的绘画概况· 辽⾦西夏元的绘画概况 在中国古代的绘画中,往往⼈物画是最先发展起来的,辽代绘画也不例外。
但是由于⽣活环境的关系及契丹民族的艺术思想的原因,辽代的⼭⽔画创作⼀直没能发展起来。
另外,与汉族地区相⽐,辽代并没有类似汉地⽂⼈画⼤发展的阶段,也没有许多属于此类的作品。
但在辽⾦绘画的鉴赏中,许多并⾮辽⾦时期作者的绘画因为描画的是契丹等少数民族形象,被误为辽⾦画者甚多。
辽的⽂化直接接受唐、五代及北宋的影响,尽管契丹族本⾝有⾃⼰语⾔⽂字和游牧的风俗习惯,但是汉⽂化仍对其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辽太祖长⼦东丹王耶律倍(李赞华)和辽兴宗耶律宗真都擅长绘画,后者还常常以⾃⼰所画的鹅雁送于宋仁宗。
《辽史》中还提到了⼀些怀有绝技的画师,但都没有作品传世。
但李赞华和胡瓌⽗⼦有⼩幅流传。
考古发现中也发现了⼀些卷轴画,加上在北⽅各地出⼟的墓室壁画,数量也不算少。
当然,⽣活在辽国的画家,有契丹本族⼈⼠,也有汉族⼈,但他们的作品都因时代、环境等条件的限制,或多或少地会体现出时代的总的风格,这就是:内容多为⽆情节的本民族⽣活,⼈物鞍马画居多;花鸟画则带有浓郁的装饰趣味,多对称构图,技法也有独到的地⽅;⼭⽔画处于发展阶段,不够成熟完善。
北⽅兴起的⼥真族在其⾸领完颜阿⾻打的带领下,灭掉了辽和北宋,建⽴了⾃⼰的国家,史称⾦,辽的全部疆⼟和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中原地区都归于⾦的统治范围。
经济条件的优越和保留下来的⽂化的滋养,使得⾦的绘画得到了极⼤的发展。
其宫廷秘书监下设书画局,相当于北宋⽂思院。
除了⾦⼈因崇尚薄葬,壁画墓少见之外,在书画家的数量、作品的数量和质量等⽅⾯都超过了同为少数民族国家的辽。
⾄今,我们仍能从⾦⼈和元⼈的诗⽂集中看到对于⾦代书画繁盛局⾯的侧⾯记载,关于任询、王庭筠⽗⼦、杨邦基、李早、武元直、赵秉⽂等⼈和他们的作品的记载和评论散见于各家的⽂集。
宋辽西夏元印鉴赏
隋唐对旧制多有变革,随身佩带的职官印渐被中央及地方的官署公印替代,印形增大,改为朱文,完成由封泥向钤朱的过渡。
隋唐官印通用小篆,笔形弯曲圆活,布局舒朗,宋代与之相承,印文婉曲更甚,出现盘曲重叠。
辽、西夏、金、元诸少数民族在走向封建化的过程中都创制了自己的文字,并效仿唐宋制度使用官、私玺印。
这一时期最具特色的画押印记,以固定的个性化符号作为凭信标志,是流行于宋金元时期的玺印新类型。
唐宋以来,因社会环境因数的转化,私印的凭信功用有了新的扩展,一度衰落的私印呈复兴的趋势,并出现与官印不同的演变走向,部分私印作为鉴藏印,于唐代就在书画上使用,而渐开风气的宋元文人名号、斋室印和闲章,在扩大印章表现形式和内容的同时,也为其后文人篆刻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