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寓言故事
- 格式:doc
- 大小:64.50 KB
- 文档页数:1
三年级下册册语文第6课陶罐和铁罐的意思《陶罐和铁罐》的寓意是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身上的长处,正视自己身上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同时也要最终别人,不能因对方此时的不如意就看轻对方。
《陶罐和铁罐》是黄瑞云作的寓言故事,收录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科书中(第六课),为精读课文,录音由梓君、卫东、张蕾、陈亮朗读,而各教师对它进行了创作课件。
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
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
教学建议1、准备教学挂图或投影片。
2、指导学生读准生字的音,耻、逝是翘舌音,素是平舌音。
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时,有些字可以通过和学过的形近字比较加以区别和识记,比如恼和脑、捧和棒、朴和扑、受和爱、吵和沙、陶和淘。
可以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字的字形和字义,再分析这些字和它们相似的生字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区别形义的不同后记忆并书写。
3、引导学生上下文或查词典来理解奚落、谦虚、傲慢、懦弱、相提并论词语的意思。
比如奚落,是用尖刻的话讽刺别人,使人难堪。
4、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应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指导。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陶罐和铁罐》《陶罐和铁罐》是黄瑞云作的寓言故事,收录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科书中,为精读课文,录音由晓澄朗读。
而各教师对它进行了创作课件。
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
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
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陶罐和铁罐的寓意是什么如下:人各有长处和短处,要正确看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不能学习铁罐那种骄傲自大,看不起别人,要学习和发扬陶罐谦虚克制的精神。
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
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
《克雷洛夫寓言》试题集锦一、寓言故事道理:1.《鹰和蜘蛛》:干事情要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靠着别人的力量,即使爬得再高,总有摔下来的一天,而且爬得越高摔得越重。
2.《贪心人和母鸡》:人要学会知足和感恩,贪心人永远都不会有好的下场。
3.《鹰和鼹鼠》:低下高傲的头,有时并不是一件坏事情。
即使深居高位,一定要虚心听取来自下面的意见。
4.《狗的友谊》:有一种友谊可以从生到死,这是纯洁和高尚的。
可是,有很多所谓的“友谊”空有美好的外衣,却经不起一丝利益的考验。
5.《狼和小羊》:弱者在强者面前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6.《农夫与蛇》:不要给坏的事物、坏的习惯任何可乘之机。
7.《乌鸦和母鸡》:不要总是不做调查就盲目的乐观,自以为是的人总要付出应有的代价。
8.《乌鸦和狐狸》: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对敌人保持警惕,不能爱听好话,要不然自己会吃亏的。
9.《山雀》:事情没有做成功前,千万不要夸海口。
10.《力大的蚂蚁》:有的人在某个小圈子里有了点名声,就以为自己举世无敌,真是愚蠢啊。
11.《黄雀和刺猬》:黄雀虽然才能低微,但是她坦诚,并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也是一种非常珍贵的品德。
12.《杰米扬的鱼汤》:有时,过分的热情只会让人望而生畏。
13.《两只鸽子》:一心想外出的人们啊,看了鸽子的故事,你该明白,还是故乡好啊!14.《长尾猴与眼镜》:有些无知的人拥有了上好的宝贝,却不知道它的价值,还要对他指指点点,非议不断。
15.《金币》:如果我们一味贪图表面的光彩,有时可能会削减内在的价值,反而得不偿失。
16.《青蛙的请求》:只有蠢材,不知道珍惜过去的好日子在这里唧唧呱呱。
17.《鹰和鸡》:评论别人不能只盯着人家的弱点,还要看到人家的长处和优点,善于向人家学习。
二、填空题/选择题1、在《青蛙和公牛》中,青蛙和公牛比个子。
2、在《猴子和眼镜中》中,猴子小姐把猴子的眼镜摔在石头上。
3、在《金卢布》中,农夫把金币打磨一新,金币重量还不到原来的一半。
5.守株待兔【板书设计】守株待兔白日做梦坐享其成不劳而获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课后反思】成功之处:本课教学,让学生初步感知古文的特点,言简意赅,抑扬顿挫。
《守株待兔》这则寓言,让学生用自己总结的方法学习寓言,悟出寓意,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总体来说,这节课构思巧妙,推陈出新,能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充分给学生表达交流的机会,在探讨中,想象中,思维碰撞中,明白了寓意,懂得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
这是让学生实实在在有收获的一节课。
不足之处:当然,“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尽管我们的收获很大,但同时我还有一些新的思考:要是这节课能从人物评价着手,让学生对不同的人物说出自己的看法谈谈自己的理解,进行交流和思维的碰撞,那么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思维会更活跃,收获也会更丰硕。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本文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也是一则文言文。
讲有一个宋朝的种田人,因为在自己田里捡到一只触木桩而死的野兔,就整日坐在木桩旁守着,等候兔子再一次撞死。
因而被本国人耻笑。
告诉我们不能白日做梦,不劳无获的道理。
【写作背景】本文出自先秦·韩非《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柱,折颈而死。
”这是一则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
兔子自己撞死在树墩子上,这是生活中的偶然现象。
宋国那个农夫却把它误认为是经常发生的必然现象,最后落得个田园荒芜,一无所获。
不靠自己勤勤恳恳的劳动,而想靠碰好运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我们一定不要做“守株待兔”式的蠢人。
【作者介绍】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与李斯同师苟卿。
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术思想,同时又吸取了他以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
三年级下册二单元
您说的可能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二单元的内容。
这个单元主要围绕“寓言故事”这一主题展开,收录了《亡羊补牢》、《南辕北辙》和《惊弓之鸟》三则寓言故事。
1. 《亡羊补牢》讲述了一个人丢了一只羊,开始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弥补损失,后来又补救的故事,说明了“出了问题之后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继续损失,还有可能补救”的道理。
2. 《南辕北辙》则讲述了一个人本来要往南走,却驾车往北的故事,说明了“行动和目的相反,无法达到目标”的道理。
3. 《惊弓之鸟》讲述了一个名叫更羸的射箭能手,通过观察和分析,不用箭就射下了一只受伤的大雁的故事,告诉人们“遇到事情要善于观察、认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的道理。
这个单元除了寓言故事外,还有一些语文园地的内容,如“日积月累”中的古诗《赠花卿》,“趣味语文”中的“我来讲一讲”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的教学内容可能会因教材版本、地区差异等因素有所不同。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内容一、课文1.《小兔子乖乖》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快点儿开开,不要调皮耍流氓。
妈妈真生气,打你真不轻,骂也狠狠,你还不回答我在这里呢。
妈妈真生气,把手伸过来,我接住了,就坐在她身上,好孩子乖乖的,把手伸过来,她接住了,就坐在她身上,好孩子乖乖的。
2.《春天里》春天里,姹紫嫣红的花朵。
春天里,和煦的微风。
春天里,蓓蕾绽放的喜悦。
春天里,万物复苏。
春天是个鲜花、树木和小草的乐园。
3.《小蝌蚪找妈妈》小蝌蚪找妈妈着急的大哭。
小蝌蚪担心地在水里到处找,一直找到了晌午才找到它的妈妈。
它高兴地说:“妈妈,我终于找到你了!”妈妈笑着说:“好孩子,不要害怕,我一直都在你身边。
”4.《小兔的新窝》小兔子很聪明,它用草和树叶建了一座新窝。
小兔妈妈为它建了一座快乐的家,小兔子在新窝里玩耍、学习、成长,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妈妈细心地给小兔子温暖的窝,让它一直开心快乐。
5.《拔萝卜》农民伯伯在田野里拔萝卜,他用力气拔了又拔,最终成功拔出一个硕大的萝卜,大家欢呼雀跃。
农民伯伯用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收的喜悦,这种喜悦是无法比拟的。
二、诗歌1.《小石鸟》小石鸟儿,粉毛粉围裙,翅膀不飞扇动,脚蹬不走转圈留声。
啾嗹,啾嗹,啾嗹,它歌唱了。
唱得甜美动听,小石鸟儿生动活泼又可爱。
2.《小河沟》小河沟清澈见底,河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小虾在河水中欢快地游动。
小河沟的水清透见底,让人心情愉悦。
3.《春天的小河》春天的小河,清澈的水面上有灿烂的阳光照射,小船在水中轻轻摇晃,小鱼在水草丛中嬉戏。
春天的小河是生机勃勃、生机盎然的。
4.《柳树梢》柳树梢儿,婆娑、婆娑,温柔的柳枝轻轻摇摆,柳叶随风飘动,柳枝柔软婆娑,给人一种轻松舒适的感觉。
5.《春天的小溪》春天的小溪,水哗啦啦哗啦啦流淌,水面上有小船轻快地飘动。
小溪旁有水草和小花,春风拂过,小溪流动着,仿佛在唱着欢快的歌曲。
三、成语1.五颜六色:形容色彩艳丽多样。
2.一路顺风:祝愿前行一切如意。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精品资料设计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精品资料设计 1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
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寓言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
中国历来有些著名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名篇《农夫和蛇》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其成功之处在于故事的可读性很强,无论人们的文化水准高低,都能在简练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