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共15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43 MB
- 文档页数:15
中国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和新加坡都是东亚地区的重要国家,两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侧重于传承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而新加坡则是一个小而精的城邦国家,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注重培养公民的责任感和社会秩序意识,强调多元文化共存和国家认同。
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今天,中国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比较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可以更好地了解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促进两国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互相学习和借鉴。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和新加坡可以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为促进国家繁荣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思想政治理论。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学生被要求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学生要理解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要理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四、国家安全教育。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还包括国家安全教育内容,培养学生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和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感,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使命感。
五、传统文化和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信心,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2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素养。
中国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弘扬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这对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常常会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如孝道、礼仪、忠诚等。
这些价值观念被视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被纳入到了学校教育、公民教育等多个领域。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包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
这些内容都体现了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国情特色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相比之下,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新加坡是一个移民国家,拥有着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这对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常常会强调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尊重,倡导着不同文化的和谐共处和相互学习。
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领域,新加坡会注重教育学生尊重其他文化,了解其他文化,以及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建立和谐关系的能力。
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包括了新加坡国情和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强调新加坡的核心价值观念,如多元文化、社会和谐、宽容等。
这些内容都体现了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国情特色和多元文化的影响。
中国和新加坡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都强调公民责任和社会参与。
在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常常会强调公民的责任意识和社会参与精神。
中国会倡导全体公民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学校教育、公民教育等领域,中国会倡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公民责任感和道德品质。
中国也注重宣传弘扬社会正能量,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公民向上向善。
而在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同样强调公民责任感和社会参与精神。
新加坡会倡导公民尊重社会规则,履行自己的责任,为社会作出贡献。
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领域,新加坡会倡导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现状,关心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公民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第28卷第2期2015年4月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Pu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Vol.28No.2Apr.2015收稿日期:2015-01-11作者简介:郁有凯(1991-),男,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研究。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郁有凯(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天津300384)摘要:新加坡在其思想政治教育上依赖于中西合璧的文化理论基础、法德并重的教化原则、循序渐进和由表及里的教育方法、四位一体的实践性教育途径等,使其社会整体思想道德水平普遍较高。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敏感性不足、内容重复、创新实践能力不足、优秀传统文化难以一以贯之等问题。
新加坡的经验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启示借鉴价值,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追求道德规范法制化、对象主体化、方法实践生活化、途径立体化。
关键词:新加坡;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启示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161(2015)02-0140-03新加坡的精神文明建设独具现代化特色,国民拥有良好的素质,社会秩序稳定,政府高效,社会整体道德水平普遍较高[1](48)。
新加坡能够有如此辉煌成就,得益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和现代化的教育理念。
中国与新加坡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同时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冲击,探究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特色和实践经验,对于提升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着深远的借鉴意义和理念上的启迪作用,对于抵制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侵蚀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一、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一)中西合璧的文化理论基础新加坡作为一个新兴国家,不同种族、文化、语言、宗教、价值观念共存,加上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冲击,传统价值观念受到挑战。
在这样背景下,新加坡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道德理论,同时吸收扬弃东方儒家文化思想,将东方的注重思想道德规范的灌输与西方的注重道德思维和批判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兼容并包,为我所用。
新加坡德法并施思想对中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西意识形态领域的现实交锋日益激烈,市场价值道德观念的负面影响愈加凸显。
如何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阵地并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权、主动权,成为实现中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重大历史课题与紧迫政治任务。
新加坡——作为中国的亚洲邻邦,其国民经济的飞速崛起和文化品牌的快速提升,得益于其德法并施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策略。
研究和借鉴新加坡这一德法并施的实践经验,对推动中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更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加坡德法并施思想的主要内容一、把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到国法的高度。
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国家法律法规基础之上的,具有凸显的刚性化特征。
针对移民国家种族、宗教、道德观的多元化特征,新加坡把“我是新加坡人”上升为国家意识。
1991 年进一步颁布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向国民反复强调并坚决灌输这一国家意识。
如把服兵役、参加军事训练作为加强对青年“国家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式,通过法律明文规定,每个新加坡籍的男性公民高中毕业后必须服役两年。
根据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需要,新加坡针对乱扔废弃物、乱涂乱画、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便后不冲水、随便攀摘花木、公共场所抽烟、吐口香糖渣等思想道德不良行为,先后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法规条例,并在国民中进行宣传教育。
为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府,新加坡坚持教育与法制“两手抓,两手都过硬”,在对全国政府官员和公务员进行勤政廉政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制定颁布了完备的勤政廉政法规章程,使政府官员和公务员的行政决策、组织实施行为全部置于国家的法律规章监督之下。
对新上任的国家公务员,新加坡政府要求必须以撰写递交“宣誓书”方式进行廉政承诺,并详细记载日常工作日志,以备随时进行考查与考核。
二、以法治方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实。
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注重法制化建设,即由政府通过法治和政策引导的方式,制定颁布全面、详尽并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法规条文,对人们的日常思想品德行为进行教育引导和规范管理,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一个优化的法制社会环境,使人们的思想品德行为朝着秩序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以保证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能。
中国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中国和新加坡都是采取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培养国民的国家。
虽然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所不同,但它们的目标都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塑造具有正确思想和价值观的人。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重点关注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中国梦等内容。
中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忠诚、孝道、诚信、尊重等传统美德的培养。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和爱国主义精神,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以及对国家统一和发展的责任感。
与此相比,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注重培养公民责任感和多元文化的接受。
新加坡的思政课程包括民主、法治、多元种族和宗教和谐、公民参与等内容。
新加坡政府致力于培养具有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国民,鼓励公众参与社会事务,了解并尊重不同种族和宗教之间的差异,以及建立良好的社会和谐。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其历史和文化有着紧密联系。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中国的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中国的教材和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强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反,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对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由于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和宗教的国家,其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包容和尊重多元文化。
新加坡的教育系统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理解、尊重和包容性。
中国和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中国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强调以身作则的教育方式,通过品德教育来塑造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品行。
新加坡也非常注重道德教育,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并通过课堂和校园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责任感。
中国和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异,但它们都致力于培养具有正确思想和价值观的公民。
中国强调国家利益和传统美德的培养,而新加坡更加注重公共参与和多元文化的接受。
无论是哪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都为国家和社会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构建及启示新加坡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从不同层面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丰富的层次性。
新加坡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逐步推进、不断深化,并向不同领域覆盖,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在一起,形成纵横联系的教育网络结构。
新加坡还根据社会群体的不同,开展普通民众教育与社会精英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富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取得了巨大成效,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标签: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的南端,面积仅60多平方公里,人口近30万,但却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的现代化工业国家。
新加坡沦为英国殖民地达140年,直到1965年才正式独立建国,加之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多人种、多民族、多信仰的国家。
在多元社会框架内构建和谐社会,新加坡是颇富成就的。
新加坡加强公民对本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大力培养公民的爱国意识,不断提高公民基本素质,从多个层面上坚持不懈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中、小学层次明显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从受教育者的心身发展状况出发,又要遵照一定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所必然提出的思想政治要求,促进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不断发展和提高[1]。
新加坡政府按照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分层次、分阶段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小学是学生的学龄初期,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其可塑性最强。
新加坡政府秉承“从娃娃抓起”的教育理念,从1992年起,将新《好公民》作为小学德育的指定教材,旨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
该教材层次突出,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递进规律,从个人出发继而拓展到家庭、学校、社会生活领域。
由于小学生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抽象逻辑思维仍需以具体形象为支柱,所以在教材之中,新加坡将道德观念是蕴含于具体的故事之中,如龟兔赛跑等。
中国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中国和新加坡都是亚洲国家,两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感,而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注重培养多元文化和国际化的价值观,强调团队合作、创新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从两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效果三个方面对中国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比较,旨在探讨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对学生的影响和培养目标。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也要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些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12个方面,这些价值观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比之下,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注重多元文化和国际化的价值观。
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国家建设的历史、多元种族的融合、国家的发展规划和未来愿景等。
学生在学习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会接触到不同种族和文化的交流融合,了解国际事务和国际组织,并且培养国际化的视野和人文素养。
这些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开放的思想和国际化的视野,使他们能够适应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挑战。
在教育方法方面,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注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采取一种统一的教育模式,即通过课堂讲授和教材阅读,灌输学生相应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观念。
这种教育方法的特点是内容较为集中、学习方式较为被动,学生的角色往往是被动接受者,而不是积极的参与者。
而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更注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
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教育方法更加注重启发学生的潜能和激发他们的兴趣。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作者:李莉容陈月阳曹玉婷来源:《国际公关》2023年第20期摘要: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备很强的实效性,在内容方面有传统儒家文化教育、公民教育、共同价值观教育等;在方法上表现为传统与创新相统一、显性与隐性相统一、灌输与启发相统一、严格与宽松相统一。
借鉴新加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应弘扬儒家优秀文化,传承民族传统美德;紧密结合隐性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性;重视社会各方合力,构建立体化教育生态圈;完善配套法律法规,发挥法律的约束作用。
关键词: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启示新加坡是世界公认的社会治安最好的国家之一,这得益于新加坡较为成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新加坡政府极为重视培养全体公民的国家意识,致力在全社会形成共同价值观,牢固树立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高于一切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在学校、家庭、职场中不断增强民主法治观念、爱国主义和国家安全统一意识,使其成为新加坡全体公民不可或缺的行为准则。
此外,新加坡将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八德”视为全社会所推崇的道德准则,这也是公务员的行为指南。
在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秉持“技术上倚重西方,精神上固守东方”的信念,[1]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儒学文化中的正向因素,以抵御西方文化的精神殖民。
借鉴新加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对加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一)注重传统儒家文化教育在新加坡,弘扬东方文化价值观的最重要途径就是积极继承和发扬传统儒家文化。
通过儒家文化润泽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形成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和价值取向,增强全体公民的国家认同,实现民族团结。
儒家伦理课在新加坡学校很常见,其教学内容以“八德”为核心,旨在培养具备尊重、关爱、正直、和谐、坚毅与责任感的学生,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厚植东方文化价值观,使其成为合格的“新加坡人”。
新加坡的儒学舍弃了传统儒学中不利于现代化建设的内容,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之与新加坡道德教育理念相适应。
中国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中国和新加坡都是具有自己独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国家。
两国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有很多共同点,同时也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比较中国和新加坡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的异同,以期能更好地了解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中国和新加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都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
在中国,学校课程中注重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接受一定的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对祖国充满热爱和自豪感。
而新加坡则在教育内容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强调多元文化而不是单一的种族,鼓励学生尊重多样性和包容不同文化。
中国和新加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都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中国,学校会通过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公民。
而在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着重在学生身上塑造国家未来的领袖,强调领导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律精神。
中国和新加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中国在教育内容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新加坡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内容中鼓励学生多进行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和新加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存在一些差异。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强调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奉献精神;而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培养个人领导力和人格魅力,鼓励学生成为有思想、有社交能力和有抱负的领袖。
中国和新加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都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两国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个体与集体关系的态度和对领导力的重视程度上。
希望今后两国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交流合作方面能够更加密切,共同促进两国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新加坡简介: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
该国位于马来半岛南端,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峡与印尼相隔,北面有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望,并以两条长堤相连于新马之间。
在那里没有腐败,没有乞丐,犯罪率极低,被称为亚洲的“摩纳哥”,人间的伊甸园,世人向往的乐园。
那么,这个面积仅为714.3平方公里,人口540万(2013)的弹丸小国,是如何从一个人多地少,资源匮乏,政治动荡,种族纷杀的岛国,一跃成为政治稳定、经济发达的“亚洲四小龙”的那?新加坡取得的成就与新加坡政府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公民道德教育密不可分。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在新加坡自身的文献中,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并不存在,其形成是我国在学习和借鉴新加坡围绕国家凝聚力的提高、政权巩固及国家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所进行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公民教育、道德教育的活动中提出来的。
最早涉及此方面研究的是1993年中国赴新加坡精神文明考察团,但在他们回国后介绍的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文献中,却并未提出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此后在1995年苏德崇主编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1999年陈立思主编的《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皆直接使用了“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但并未对其下定义。
2001年王瑞荪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比较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权威著作,有专章介绍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但也未对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做概念界定。
目前理论界普遍认为,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新加坡为了培养有共同价值观的新加坡人所进行的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思想道德和政治教育活动的总称。
一、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背景新加坡的历史:新加坡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它建国于公元8世纪,归属于印尼室利佛王朝。
18至19世纪初为马来亚王国的一部分。
1824年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1942年2月,日本占领新加坡,对其进行为期3年的殖民统治。
1945年日本投降后,新加坡再次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一、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背景新加坡作为一个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前并不存在。
新加坡作为人类的聚居地,也并没有很长的历史。
新加坡作为一个现代城市国家而屹立于南亚马来半岛的顶端,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一个现代奇迹。
它是亚洲多个民族、多个种族以及多种文化共同创造的一个奇迹。
同时,由于它的多数人口为华人所构成,因而也可说,这是海外华人所创造的一个奇迹。
(一)、多种族杂居人口来源复杂,是新加坡的早期历史就存在的社会特征。
早在1819年莱佛士到新加坡时,发现小岛沿岸只有210人,其中马来人150人,华人30人,原始马来人30人。
随着自由港的建立,移民大量增加,当时的移民主要来自中国、印度、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诸岛,人口构成是典型的移民群体,到19世纪末,在新加坡总人口中,3/4是华人,其余1/4人口中包括了马来半岛人、苏门答腊人、爪哇人、印度人、阿拉伯人等。
由于新加坡的特殊情况,其国民既有黄种人和白种人,还有黑种人。
而且,他们在迁入新加坡之前,早已分属不同的种族。
新加坡社会的多元民族构成是随着其移民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858年,伯里伯爵在英国下院的一次讲演中说,海峡殖民地的人口不是由被征服的种族构成,而是由英国统治所能提供的安全吸引到那里去的团体所组成。
(二)、多宗教混合多元民族带来了多元宗教。
在新加坡这个小岛上汇集着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宗教,从世界三大宗教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到道教、印度教、锡克教、巴哈伊等宗教都能在在这个国家找到踪影。
在新加坡人信仰的众多宗教中,信仰人数较多的是佛教、道家、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五大宗教,这些宗教都是随着移民的到来而进入新加坡的。
佛教、道教主要是由华人传入新加坡的。
早在19世纪初,大批华人到新加坡定居,在从事开垦和经商活动的同时,就把儒、佛、道教和广东、福建的民间秘密宗教传进了新加坡。
随着佛教的传播与发展,新加坡有了多个佛教组织,主要有新加坡佛教僧伽联合会、佛教青年联合会、世界佛学会等。
一、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演变(一)日本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主要内容1、儒家思想教育。
公元三世纪左右,儒学传入日本。
由于儒学能满足统治阶级培养其忠诚公民的需要,因而,历代日本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对儒学的倡导和利用,曾经一段时期,日本大学的教学内容和教科书都以儒家经典为主。
2、武士精神教育。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条途径就是武士教育。
武士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是传授武艺,这是武士的职业技能教育;另一个主要内容是灌输武士道精神,这就是武士的思想政治教育。
武士道精神不仅要求武士信佛崇武,更要求武士忠于主君,重恩义轻死生,宁愿为主君和本家族的利益而捐躯。
武士道的目的是把儒学纳入武士道教育体系中,培养武士对上能忠于统治者,对下能统治平民的“素质”,以维护封建制度。
(二)日本近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主要内容从19世纪末叶开始,日本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忠诚意识逐渐演化为“忠诚团”的日本民族精神,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化开明”三大方针的指导下,日本的经济、政治、文化迅速发展,很快摆脱了西方列强对日本的挟制。
50年的时间,日本走完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150年左右才走完的路程。
然而,从20世纪上叶起,日本统治者为了彻底摆脱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控制,为了树立天皇制度的绝对权威和对外征战的需要,开始走上了国家主义的道路--进而走上了法西斯主义道路。
此时,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从国家主义教育演变为军国主义教育。
从而给日本人民、亚洲人民及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三)日本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主要内容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其军国主义教育体制也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彻底崩溃而土崩瓦解。
因此,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伴随着日本社会的重建、恢复和发展而走向了新的历史。
1、美军占领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美军占领时期,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了很大调整,主要是移植美国的民主主义,而战前的封建主义、国家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则要求铲除。
美国控制下的日本学校,宣传议会政治、国际和平、个人权威的思想和集会、言论、信仰自由等基本人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