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咬文嚼字
- 格式:ppt
- 大小:974.50 KB
- 文档页数:32
高二语文教案《咬文嚼字》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咬文嚼字》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文字的敬畏和严谨态度。
2.学会通过咬文嚼字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核心观点和论述方法。
2.学习咬文嚼字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咬文嚼字的深层含义。
2.引导学生将咬文嚼字的方法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向学生简要介绍《咬文嚼字》的作者、作品背景及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思考“咬文嚼字”在文章中的含义。
二、课文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语句。
2.教师选取重点段落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咬文嚼字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咬文嚼字的实例,探讨其作用和意义。
2.布置课后作业: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咬文嚼字的认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咬文嚼字的理解。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咬文嚼字的方法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二、课堂实践1.教师提供一篇学生作文,让学生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进行修改。
2.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作文修改任务。
三、作文评析1.教师选取几篇修改后的作文进行评析,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
2.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2.布置课后作业:结合本节课所学,修改自己的作文,并提交给教师评阅。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咬文嚼字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思考:咬文嚼字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
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际写作中运用咬文嚼字的体会。
三、名著阅读1.教师选取一部名著中的经典片段,让学生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进行阅读。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进行点评。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咬文嚼字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咬文嚼字的精神发扬光大。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的教案通用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高二语文《古代诗歌散文选读》第六单元《咬文嚼字》。
本文是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在《文心雕龙·咬文嚼字》中的一篇论文,主要论述了文学创作中应该注重字词的选择和运用,以及文学修辞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咬文嚼字”的含义,认识到文学创作中字词选择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理论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3. 通过本文的学习,提高学生对文学修辞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掌握文学创作中字词选择的重要性。
难点:古代文学理论作品的阅读理解,文学修辞的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常见的成语“字斟句酌”引入,让学生谈谈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引出本课的主题《咬文嚼字》。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对不理解的部分做好标记。
3. 课堂讲解:a. 讲解“咬文嚼字”的含义,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b. 分析课文中的例句,讲解文学修辞的手法和效果。
c. 引导学生理解文学创作中字词选择的重要性。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就课文中的某个观点或例句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5. 随堂练习:出一道关于文学修辞的练习题,让学生现场作答,教师点评。
7. 布置作业:让学生就课文中的某个观点或例句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咬文嚼字”的含义2. 文学创作中字词选择的重要性3. 文学修辞的手法和效果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咬文嚼字”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的理解。
答案示例:“咬文嚼字”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恰当的字词选择能够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产生共鸣。
通过对字词的精心挑选,作者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作品更具深度。
文学修辞的运用能够增强作品的审美价值,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咬文嚼字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咬文嚼字》的背景和作者简介,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掌握《咬文嚼字》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意思。
3.培养学生对语文文字的敏感度和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咬文嚼字》的主题和观点,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2.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提炼文章的内涵和意义。
三、教学内容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引导他们猜测文章主题。
2.分段讲解《咬文嚼字》文章的内容,让学生逐段理解,并探讨每一段的主旨。
3.扩展阅读:让学生阅读相关材料,拓展对《咬文嚼字》主题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4.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鼓励他们发表个人看法和观点。
5.写作训练:布置作文题目,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或感悟,围绕《咬文嚼字》的主题展开写作,培养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分段讲解文章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旨。
2.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激发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3.阅读法:开展相关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4.写作法: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写作技巧。
五、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回答问题的表现。
2.作业表现:作文质量和独立思考能力。
3.考试成绩:期中、期末考试中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六、教学反馈1.及时总结:课后总结教学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学生评价:听取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反馛,根据反馛改进教学。
3.教师自评:自我评估,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
以上为《咬文嚼字》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文字表达能力。
高二语文教案《咬文嚼字》(优秀6篇)篇一:高二语文教案《咬文嚼字》篇一教学目的: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通过对文中几个实例的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
教学重点:体会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学会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
教学过程:一、导入:“咬文嚼字”《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幻灯片显示)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二、作者简介:三、分析课文观点: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读第3段)2、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明确:看课文例子分析道理:(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蕴丰富(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教师先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如:(1)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2)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3)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4)填词: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xx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提示: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大家填写的词是什么?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吗?明确:为什么大家想到的是叹为观止之类的词呢?说明“套板反应”在起作用。
小结: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换了文字就同时更换了思想情感。
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咬文嚼字》一课,涉及文章鉴赏、词语辨析、修辞手法等方面。
详细内容包括:文章主旨、论证结构、词语选用、修辞手法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主旨,掌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2. 学会词语辨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3. 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并能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文章主旨、论证结构、词语选用、修辞手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词语辨析中体会到作者的观点,以及如何在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生准备: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让学生体会词语选用的重要性,引发对文章的兴趣;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感受作者的观点;3.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例句,讲解词语辨析和修辞手法;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词语辨析和修辞手法练习;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旨:咬文嚼字的意义;2. 论证结构:总分总;3. 词语选用:形象、生动;4.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用本节课学到的词语辨析方法,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运用修辞手法,修改下面句子,使其更加生动形象。
2. 答案:(1)加点词语含义分析;(2)修改后的句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情况,教学效果,改进措施;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规划;2. 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信息量与逻辑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准确性;7. 课后反思的深度与拓展延伸的广度。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咬文嚼字》一课的教学内容需涵盖文章的深层含义、作者的写作技巧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咬文嚼字》一课,主要围绕朱光潜先生的同名文章展开,详细内容涉及文章的第一至第四段,探讨咬文嚼字的内涵、重要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咬文嚼字的内涵,认识到咬文嚼字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2. 掌握文章中关键句子的理解与分析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咬文嚼字的内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中关键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因咬文嚼字而引发的笑话,引发学生对咬文嚼字的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2. 自主阅读(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第一至第四段,边读边思考咬文嚼字的内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课堂讲解(15分钟)(1)教师对咬文嚼字的内涵进行讲解,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2)教师挑选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引导学生进行理解与分析。
4.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文章中咬文嚼字的实例,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5.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选取一道阅读理解题,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一道阅读理解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咬文嚼字》2. 板书内容:(1)咬文嚼字的内涵(2)文章关键句子分析(3)咬文嚼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咬文嚼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请分析文章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并阐述你的理解。
2. 答案:(1)示例:在商务谈判中,双方对合同条款的咬文嚼字,可以避免误解和纠纷。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咬文嚼字的内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仍需加强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咬文嚼字”是一种对文字的严谨态度。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学习如何运用例证法、引证法进行论证。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辩证分析的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咬文嚼字”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2.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辩证思维分析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过的《咬文嚼字》一文,简要介绍作者朱光潜及其作品。
(2)板书课题,提问:“咬文嚼字”在文学创作中有什么重要性?2.阅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教师辅导,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3.分析课文(1)分析文章开头部分,引导学生理解“咬文嚼字”是一种对文字的严谨态度。
(2)分析文章中间部分,学习作者如何运用例证法、引证法进行论证。
4.课堂讨论(1)讨论“咬文嚼字”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2)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咬文嚼字”的精神。
5.小组活动(1)每组选取一篇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咬文嚼字”之处。
(2)各小组汇报分析结果,全班交流分享。
6.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2.选取一篇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咬文嚼字”之处,下节课交流分享。
六、教学反思1.对部分学生的引导不够细致,导致他们在分析课文时,难以深入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2.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发言较为简略,需要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3.课后作业的布置,需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在写作文或者阅读文章时,有遇到过对某个词或者某个句子反复斟酌的情况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题《咬文嚼字》中提到的精神。
2.阅读课文师:请同学们先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想要传达的核心观点。
生(阅读后):老师,我觉得作者在强调对文字的严谨态度。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的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具体章节为《咬文嚼字》。
课文主要围绕汉字的准确运用和词语的锤炼进行阐述,强调在阅读和写作中要注重文字的严谨性和表达的准确性。
详细内容包括:1. 字词的精确含义;2. 近义词的辨析;3. 词语的活用;4. 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字词的精确含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学会辨析近义词,增强写作表达能力。
3. 了解词语的活用方法,提高语言运用水平。
4. 掌握修辞手法,丰富表达效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1. 字词精确含义的理解;2. 近义词的辨析与应用;3. 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1. 字词的准确运用;2. 词语的锤炼;3. 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引发学生的兴趣。
3. 课堂讲解:a. 讲解字词的精确含义,结合例句进行分析;b. 分析近义词的辨析方法,举例说明;c. 介绍词语的活用方法,举例示范;d. 阐述修辞手法的作用及运用,举例讲解。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互动环节:学生互相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字词精确含义;2. 近义词辨析;3. 词语活用;4. 修辞手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下列词语的精确含义:明媚、忧郁、矫健、蹒跚。
b. 辨析下列近义词:优美、优雅、优良、优异。
c. 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活用正确的是:我跑得快过我走路的速度。
他学习比我们好。
d. 分析下列句子中的修辞手法:这片土地是祖国的瑰宝,是我们共同的母亲。
2. 答案:a. 明媚:阳光明媚;忧郁:心情低落;矫健:强壮有力;蹒跚:走路不稳。
b. 优美:美好;优雅:高雅;优良:质量好;优异:成绩好。
c. 正确:我跑得快过我走路的速度。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具体章节为《咬文嚼字》。
本文主要论述了文学写作与阅读中“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强调了文字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
教学内容包括: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理解并掌握重要词语的含义,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题,认识到“咬文嚼字”在文学创作和阅读中的重要性。
2. 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的结构分析,论证方法的理解,重要词语的辨析。
重点:咬文嚼字的意义和价值,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用名言“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引发学生对咬文嚼字的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感受作者的语言表达。
3. 课堂讲解:(1)分析文章结构,讲解论证方法。
(2)讲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如“咬文嚼字”、“锤炼”等。
(3)举例说明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高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文章结构图2. 重要词语及其含义3. 作者语言表达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课文,谈谈你对咬文嚼字的认识。
(2)举例说明生活中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3)分析一篇文章,评价其语言表达技巧。
2. 答案:(1)咬文嚼字是对文字的精细打磨,可以使文章更加准确、生动。
(2)略。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 拓展延伸:(1)推荐阅读:朱光潜《谈文学》。
(2)开展文学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咬文嚼字》教案精选12篇[1]高二语文《咬文嚼字》的教案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出作者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通过品味佳句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学难点:借鉴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A、导入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确: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只要自圆其说即可,教师应该给以相应的鼓励。
总结:师提出自己的观点——比较认同第二种描写。
理由:1、含露者,是说黛玉的两眼常似湿润,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用意相同。
2、从林黛玉一生的悲剧来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绛株草,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偿还眼泪的,可以说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对她悲剧人生的准确表述。
3、“蹙”是皱眉的意思,皱眉应该是身体不适或者心里不痛快的时候的一种表情,也正合了后面的描写。
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从何呢?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这20个字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短短的几个字却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内了。
如果说鲁迅作品的每一页都挤满了研究者的脑袋,那么《红楼梦》中的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浸透着红学家的心血,可见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们就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B、介绍作者1、找同学介绍作者。
2、补充总结: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
在治学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译的路子,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
(解释三此,给学生以启发。
)研习课文一、让学生查阅工具书,解释咬文嚼字的意思。
总结:《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的教案(通用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第二篇《咬文嚼字》。
文章由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提出“咬文嚼字,汉语之病”的观点入手,通过对汉字的音、形、义等方面的分析,阐述了汉字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汉字的基本特点,提高对汉字的认读和书写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汉字的音、形、义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实际阅读中运用这一理论。
2. 重点:掌握分析汉字的方法,提高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则谜语引发学生对汉字的思考,引出本课主题《咬文嚼字》。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文章大意,对汉字的音、形、义进行分析。
3. 课堂讲解:a. 讲解汉字的音、形、义之间的关系。
b. 分析文章中举例的汉字,讲解其含义和用法。
c. 引导学生运用汉字分析方法,解读古代文学作品。
4.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汉字的理解和感悟。
6. 课后作业:a. 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汉字分析方法的记忆。
b. 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运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进行分析。
六、板书设计:1. 汉字的音、形、义之间的关系。
2. 分析汉字的方法。
3. 汉字在古代文学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分析一首古代诗歌中的汉字运用。
2. 答案:以《登鹳雀楼》为例,分析诗中的汉字如“白日”、“依山尽”等,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汉字的分析方法掌握较好,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加强练习。
今后教学中,应更多选取古代文学作品,让学生运用汉字分析方法进行解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汉字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如广告、标语等,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的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咬文嚼字》一课。
该文选自朱光潜的《咬文嚼字》,主要论述了文学阅读与写作中“咬文嚼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内容包括:分析“咬文嚼字”的含义、作用和意义;学习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认识到咬文嚼字在文学阅读与写作中的重要性。
2. 掌握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3.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阅读习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论证方法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重点:咬文嚼字的意义和作用;文章论点、论据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内容为文学名著中的经典语句。
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语句中的文字魅力,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咬文嚼字》。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标注重点词语和句子。
3. 课堂讲解(1)解释“咬文嚼字”的含义,分析其在文学阅读与写作中的作用。
(2)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4. 例题讲解出示一道关于咬文嚼字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一道咬文嚼字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文章中的难点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咬文嚼字》2. 板书内容:(1)咬文嚼字的含义与作用(2)文章论点、论据分析(3)论证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咬文嚼字在文学阅读与写作中的作用。
(2)分析文章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 答案:(1)咬文嚼字在文学阅读与写作中的作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写作水平、培养严谨细致的阅读习惯等。
(2)文章论点:咬文嚼字是文学阅读与写作中不可或缺的能力;论据: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归纳论证、演绎论证等。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知识讲解咬文嚼字本来是指过分地斟酌字句。
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的人。
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但是在本文中,作者却赋予了它新的涵义: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对于“咬文嚼字”的例子,同学们以前也肯定听说过一些的。
如王安石在春天回乡,船泊瓜洲。
他触景生情,诗兴在发,写下了《泊船瓜洲》。
他把诗念了一遍又一遍,对其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不大满意,于是提笔修改,他一再反复修改诗句,最后修改成“春风又绿江南岸”。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光潜的美文《咬文嚼字》,了解一下作者在文章中是如何对待这个问题的。
学习目标1、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2、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培养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知识汇总1、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孟石。
安徽桐城人。
清代,安徽桐城出了以刘大魁、方苞、姚鼐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学家,其文章特点在于简洁。
朱先生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家吴汝纶的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
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科教育系。
193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文科硕士学位。
1933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科博士学位。
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授、教务长。
1946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文学院代院长,中国美学学会第一届会长,民盟第三至五届中央委员。
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
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在西方美学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较深。
著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译有[德]黑格尔《美学》等。
2、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斟酌()鲁莽()岑寂()尺牍()清沁肺腑()付梓()下乘()词藻()蕴藉()锱铢必较()3、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援例】引用成例。
咬文嚼字教案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计划大全、策划方案、报告大全、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plan summarie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insights, speeches, written documents, essay summaries, lesson plan material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咬文嚼字教案优秀6篇《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写的一篇随笔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