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对浙江经济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文献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9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题目: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引言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积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以缓解本国资金不足等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浙江省作为东部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20多年间,浙江省利用外资得到迅速发展,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比重在不断提高。
FDI及其载体———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成为发展中国家获取外部资源的主要渠道。
FDI对东道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多渠道和多途径的,除了可以增加东道国的资本存量,缓解其资本不足问题,还可以提高投资质量,并且为发展中国家带来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缓解东道国的就业压力。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一)有关外商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1、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经济增长的途径(1)浙江省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技术扩散外商直接投资不仅仅是资本的单方面转移,而且还伴随技术的转移和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的转移。
技术进步对各国长期经济增长是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该方向的理论研究以Barro和Sala.I.Martin(1995)的内生增长理论为代表,该理论认为通过某种渠道,外商直接投资可以对经济增长产生长期效力。
而途径之一是通过技术扩散,技术扩散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经济增长取决于一国技术水平相对于世界技术水平的状态,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技术水平的赶超程度,即取决于其移植发达国家已有技术的程度。
(2)外商直接投资调整了产业结构Chenery和Strout通过“双缺口模型",指出外商直接投资有助于推动东道国产业结构的更新。
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Hirschman对“双缺口模型”进行了修正,从弥补“技术缺口”的角度讨论了利用直接投资对于发展中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意义,发展了“双缺口模型”。
他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技术、管理和企业家的匮乏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最重要约束,是又一个“缺口”。
对FDI技术溢出效应实证分析的研究【摘要】fdi常常被认为是资本、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等的组合,它不仅能够给东道国带来充裕的资本还具有技术扩散作用,能够提高东道国长期的经济增长率。
世界银行1993年指出“fdi带来了相当大的利益:技术转移、管理诀窍、出口经验。
许多发展中国家要想更加缩小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更新管理技巧、发展出口,就必须更有效地吸收fdi”[1]。
【关键词】fdi 经济内生性模型溢出效应一、引言目前,我国已经成为fdi第二大流入国,拥有高额外汇储备,并且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人民币升值预期都会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实证研究我国的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不仅对更合理地引进和利用fdi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还直接关系到到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实施。
我国学者从1994年以来对fdi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研究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运用各种理论模型(例如feder模型)将产出的增长率作为因变量,fdi 的存在程度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第二类采用各种理论模型推导出技术进步率作为因变量(例如全要素生产率),fdi的存在程度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但是学者们对fdi的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结论并不一致。
本文通过分析发现上述两种方法在建立理论模型时均未考虑到fdi变量的内生性。
由于fdi技术溢出过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经济现象,宏观经济变量总产出、国内资本存量、外商投资资本存量、劳动投入量和经济结构变动等相关经济因素相互作用,存在错综复杂的多项因果关系。
在实证研究中,采用单方程回归估计fdi技术溢出效应有可能忽视fdi变量是一个内生变量,而在回归方程中,变量的内生性会影响到模型的准确程度。
我国学者对fdi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结论的不一致可能部分地来自于这个缺陷。
由于目前技术进步率指标的计算方法在学术界没有得到统一,为了防止计算方法上的不一致造成结论不一致,本文只针对第一类方法进行实证分析,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证明fdi变量确实具有内生性。
金融发展\FDI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金融发展、FDI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回顾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理论与实证方面的研究,并对此作出了总结与评述。
此外,还对金融发展对FDI经济增长效应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金融发展;FDI;经济增长一、引言面对庞大的外资流入,FDI是否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一直都是一个热点问题。
FDI溢出效应对经济发展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表明。
FDI在一些国家的溢出效应为正,而在另一些国家却为负。
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实证结果呢?许多学者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他们大多数都认为这种互相矛盾的结果可能是由于各个东道国的特点不同而造成的,东道国自身的特点也会影响FDI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
影响东道国FDI 溢出效应吸收能力的因素有市场体制、基础设施、人力资本水平、政策环境、制度因素等。
近几年来,金融发展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在金融发展的视角下,FDI是否能促进经济增长,已成为一个最有前沿性的研究领域。
二、金融发展、FDI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一)国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最早研究在金融发展视角下,FDI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是Alfaro等。
Alfaro等(2003)建立了一个两阶段世代交叠的经济增长模型,在该模型中,把东道国企业分本国私人企业和外资企业两个部门。
他们假定每个本国私人企业的产出取决于企业家能力的大小和固定资本的投入,而固定资本投入的可获得性取决于东道国金融效率的高低。
效率高的金融体系会提高本国自主创业者的积极性,如果东道国的金融效率高,那么本国私人企业就能从国内金融市场借入固定资本投入所需的资金。
国内企业的数量就会增加。
这些本国的私人企业就可以通过吸收FDI 的溢出。
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增长。
为了验证上述理论的正确性,国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他们大多是采用多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对此进行实证分析。
Alfaro等(2003)则利用1975—1995年间71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检验,并把样本国分为两组,一组是只有信贷市场的国家。
计量经济学论文2014 级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浙江省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学生姓名缪茜馨学号 020314025系别经济管理系专业班级国际经济与贸易1401指导教师罗云峰完成日期 2016年12月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度不断加快,外商直接投资(FDI)日渐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方式,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浙江省作为东部沿海城市利用自身的地域优势、相关国家政策和产业结构等优势,吸引了大量的FDI,对浙江的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本文通过对浙江省统计年鉴的数据的分析,从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浙江省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影响这个方面建立计量模型,探讨外商直接投资(FDI)与浙江省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
基于计量结果, 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省经济增长影响十分显著。
故本文认为,浙江引进外资工作的重点要从过去单纯追求量的增长,转变到注重外资的水平和质量上,从“招商引资”转变到“选商引资”上。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关系建议目录1引言 (4)2外商直接投资(FDI)概念 (4)3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浙江省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4)3.1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4)3.2 建立模型 (6)3.3 序列相关性检验 (7)3.4 消除序列相关性 (7)3.5 单位根检验 (9)3.6 协整分析 (13)3.7 Granger因果检验 (13)4结论与建议 (16)5参考文献 (17)1引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外资直接投资日益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力量之一。
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的浙江省这20多年来利用外资得到迅速发展,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比重不断提高。
因此,分析外商直接投资(FDI)与浙江省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对发展浙江经济、提升浙江省的FDI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外商直接投资(FDI)概念外商直接投资即为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是其缩写形式,是指外国企业和经济组织或个人(包括华侨、港澳台胞以及我国在境外注册的企业)按我国有关政策、法规,用现汇、实物、技术等在我国境内开办外商独资企业、与我国境内的企业或经济组织共同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或合作开发资源的投资(包括外商投资收益的再投资),以及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项目投资总额内企业从境外借入的资金。
文献综述宁波利用FDI的问题与对策研究1 FDI理论简介1.1 国外关于FDI的一般性理论研究国际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是指居民(含自然人和法人)以一定生产要素投入到另一国并获取相应管理权的一种跨国投资活动。
其核心内容体现在:a.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
生产要素可以是有形要素,也可以是公司品牌、技术、管理能力等无形资产。
b.投资方拥有足够的经营管理权。
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国际市场进入方式以及跨国经营的区位选择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
1.1.1 垄断优势理论美国学者海默(1960)首先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后由其导师金德尔伯格进行阐述和补充,形成了研究国际直接投资最早和最有影响力的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突破了传统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的束缚,指出对外直接投资是以不完全竞争为前提,是一种企业寡头垄断和市场集中相联系的现象。
但其不足之处则是理论缺乏普遍意义,无法解释60年代后期日益增多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而且理论偏重于静态研究,忽略了时间、区位因素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动态作用。
1.1.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美国学者弗农(1966)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 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 ),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即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
它的特点在于将垄断优势与区位选择结合起来,较全面阐释了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时机与区位选择之间的动态关系;也说明了企业的比较优势会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性发展而发生动态变化。
但不足则是理论的出发点是“二战”后美国跨国公司在西欧的直接投资,因此难以解释后起投资国,也无法说明非替代出口的投资增加以及跨国公司海外生产非标准化产品的现象。
1.1.3 内部化理论1970年代中期,以英国学者Buckley,Casson与加拿大学者Rugman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建立了内部化理论。
FDI的市场选择和溢出效应——基于我国制造业的经验实证分析的开题报告标题:FDI的市场选择和溢出效应——基于我国制造业的经验实证分析背景: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作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一种主要形式,对促进技术进步、增强产品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然而,FDI的投资市场选择和技术溢出效应问题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同时也面临着外资溢出效应和技术转移问题。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我国制造业行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市场选择和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探讨FDI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促进我国制造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内容:1. 国内外对FDI市场选择与技术溢出效应问题的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2. 分析我国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市场选择和技术溢出情况,以此为依据,探讨FDI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3. 对我国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市场选择和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定量分析,以验证研究假设;4. 提出政策建议,以促进我国制造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证分析方法,结合文献综述和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我国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市场选择和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定量分析,验证研究假设。
同时,结合实证结果,提出政策建议,以促进我国制造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预期成果:通过对我国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市场选择和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本研究预期得出FDI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和作用途径,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研究成果旨在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我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与分析6500字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不断增加,有关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处于起步晚但是发展快的局面,但就其结果却众说纷纭。
我国究竟是否存在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以及假使存在,其效应是否促进经济发展等问题仍然是研究重点。
本文利用我国2003年~201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借助OLS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研发投入、人力资本以及经济发展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确在我国存在,且有促进经济发展作用,但是东中西部存在不同。
/3/view-13002196.htm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发投入;人力资本;经济发展水平F279一、引言近年来,发展中国家为了谋求发展逐渐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发展中国家也借助对外投资项目,学习和引进东道主国家相关先进技术,这种活动进行的方式多是通过发展中国家的一些跨国公司对发达国家的投资行为,我们称这种活动为逆向技术转移,实现的方式多是利用技术溢出。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活动呈几何式增长,尤其是发展国家的代表――中国,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的统计数据,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1 456.7亿美元,居于全球第二。
很多学者对于这种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活动爆炸式增长的发生归结于发展中国家通过这种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来获取国家逆向技术溢出。
但是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是否真实存在,以及能否为母国带来技术突破、革新以及促进经济进步,仍旧存在着诸多疑问,至今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研究结论。
学者研究的重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能否与东道国的技术领跑者紧密合作,以此节约生产成本,获取积极的外溢效应;2.通过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和有关产业的合作,学习相关知识,从而获取反向外溢。
本文通过对我国2003年~201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利用OLS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研发投入、人力资本以及经济发展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
FDI出口溢出效应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近年来,fdi出口溢出效应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之一,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
因此,本文试图从时间脉络上对这一研究领域进行梳理和归纳。
关键词:fdi;出口溢出效应;水平;垂直已有许多研究证明fdi企业出口对东道国商品出口数量的提高和出口结构的改善有着重大的作用,但是这类研究大多从总体上来验证这种影响,即fdi对东道国出口的直接影响。
这种影响很大程度上是由外资企业本身所带来的,而关于fdi对东道国出口的间接影响,则要涉及到溢出问题。
那么fdi是否会影响东道国内资企业的出口行为呢?事实上,这就是近年来受到许多学者关注的课题,即”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内资企业出口的溢出效应”,称为fdi 出口溢出效应,这一概念最早由aitken,hanson,harrison(1997)提出,是指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东道国的投资经营活动会通过各种途径带动或影响东道国内资企业的出口行为(出口决策和出口强度)。
它是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之一,其实证研究也仅十多年时间而已,相对来说这一领域的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
因此本文试图从时间脉络上对这一研究领域进行梳理和归纳。
一、 fdi出口溢出效应的”萌芽期”fdi出口溢出效应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者是aitken et al.(1997)。
然而,rhee,belot(1990)提出的”出口催化剂”被认为是”fdi东道国出口溢出”这一命题的雏形。
johansson,nilsson(1997)验证了epzs(即出口加工区)所吸引的外国企业子公司通过向东道国当地企业传递与国际市场上生产、销售和分销产品的相关信息,使得东道国本土企业开始涉足出口,这说明johansson和nilsson的研究证实了外资企业对马来西亚存在显著的”出口催化剂”作用。
关于fdi出口溢出效应的由来,国内学者赵伟,陈文芝(2008)则认为研究国际贸易中的企业异质性问题,即成千上万的企业进入海外市场以及扩张出口贸易业务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也算是fdi 出口溢出效应的来源之一。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FDI对浙江经济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前言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外商直接投资受到了普遍重视,因而,关于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浙江省的影响的研究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经济的溢出效应问题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分支。
从宏观角度看,积极引进断加大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对GDP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从微观角度看,FDI的溢出效应既体现在外国资本通过在浙江省直接投资开办企业提高外资或合资企业的技术水平以及经营管理能力,这直接提高了浙江省的全要素生产率。
又体现在FDI对浙江企业的研发和技术水平起到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浙江作为中国的一个经济强省,随着中国加入WTO,浙江经济更深地融入到世界经济的发展之中,因此,扩大FDI规模、提高FDI水平是我省经济在21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FDI投入对浙江经济溢出效应的理论研究(一)垄断优势论该理论是美国学者S.H.海默(S.H.Hymer,1960)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一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首次提出的。
海默摒弃了长期以来流行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所惯用的完全竞争假定,根据厂商垄断优势和寡占市场结构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
这些优势包括:1、先进技术。
2、雄厚的资金实力。
3、先进管理经验。
4、信息。
5、国际声望。
6、销售优势。
7、规模经济。
(二)核心资产论核心资产是指资产的核心部分分为技术和知识等无形资产,H.G.约翰逊(H.G.Johnson,1970)认为企业通过对核心资产占有形成垄断优势,借助垄断优势发展对外直接投资。
能获取高额利润。
(三)风险分散论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M.Rugman,1973)认为,从事国际经营的跨国公司可以借鉴国际证券投资中用多元化投资选择方式来降低投资风险的理论,使投资布局多样化,从而取得较为稳定的利润。
(四)寡占反应论美国学者尼克博克(F.T.Knickerbocker,1973)在运用垄断优势论研究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时发现,美国这类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由垄断程度较高的少数寡头公司进行的,这些寡头公司具有成批地在同一时期对外直接投资现象,尼克博克称这种成批对外直接投资现象为“寡占反应”。
这类投资也可称为防御性对外直接投资。
(五)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科斯定理”。
科斯认为,企业与市场是两种不同但又可以相互替代的交易制度。
英国里丁大学的学者巴克莱和卡森(P.J.Buckley and M.Casson,1976)等人将内部化理论应用于国际直接投资领域,来解释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
他们从中间产品特别是知识产品的性质和市场机制失效来论述内部化的必要性,内部化的目标是消除外部市场的不完全。
(六)区位论著名论著有T.G.帕里在1976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国际生产区位:制造业跨国公司参与国际市场的贸易与非贸易方式的研究》、T.霍斯特《美国对加拿大市场的出口和子公司销售的行业构成》指出,生产成本极小化的思路无疑对国际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两个层次上:一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区位选择。
各国间劳动力成本和技能的差异,以及相关或辅助性产业发展水平的差距对跨国公司区位分布和选择有重要影响。
二是跨国公司在某一国家内的选址。
接近市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思路和追逐市场型的跨国公司行为相吻合。
(七)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美国学者维农(R.Vernon,1966)在实证研究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基础上,创立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并认为,垄断优势论未能彻底说明跨国公司需要通过建立国外分支机构去占领市场,而不是通过产品出口和转让技术获利的根本原因。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能科学解释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外贸易和对外技术转让行为。
(八)比较优势理论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K.Kojima,1978)运用比较优势原理提出的。
小岛清认为,垄断优势论是从微观经济理论出发,强调厂商内部垄断优势对海外投资行为的影响,重视对外投资企业微观经济分析和公司管理研究,而忽略了宏观经济因素的分析,尤其是忽略了国际分工理论中比较成本原理的作用。
(九)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巴克莱和卡森的同事、英国经济学家J.H.邓宁(J.H.Dunning,1977)教授借鉴了海默的垄断优势论,将俄林的要素禀赋论、巴克莱和卡森等人的内部化理论结合起来,并引入了区位理论,采用折中的方法和体系加以综合,形成了独特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二、FDI投入对浙江经济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一)外商直接投资存在溢出的正效应大量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存在溢出的正效应,Caves(1974)分别检验了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FDI技术溢出效应。
他选用两个国家在1966年制造业的行业横截面数据,发现在加拿大制造业中,当地企业的利润率与行业内的外资份额正相关,而在澳大利亚制造业中劳动生产率与行业内的外资份额也呈现正相关。
由此他认为,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制造业中存在着FDI的正技术溢出效应。
Globerman(1979)采用加拿大制造业1972年的横截面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Blomstrom和Persson (1983)选用墨西哥1970年的行业横截面数据,将劳动生产率作为技术水平的评价指标,同时选用行业资本密集度以及劳动力绩效作为影响特征变量,实证得出了存在正技术溢出效应。
Blomstrom和Wolff(1989)选用墨西哥1965~1984年的行业时间序列数据,检验了某些特定产业内外资的进入对当地企业生产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当地企业的生产力水平与跨国公司子公司的生产力水平存在趋同现象,同时当地企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速度与行业内的外资份额呈正相关关系,从而也得出了存在正溢出效应的结论。
Blomstrom(1986)又将研究重点放在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机理上。
他选用墨西哥1970~1975年的行业横截面数据,重点考察了行业竞争和市场份额因素对溢出的影响。
结果发现,溢出效应是存在的,但并非是外资进入导致行业内的技术转移增加,而是竞争加剧导致当地企业效率提高。
Kokko(1994)研究了技术条件对产生溢出效应的影响。
他通过对墨西哥1970年的行业横截面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只有在跨国公司所采用的技术不是很复杂,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较小时,技术溢出效应才会变得比较明显。
Kokko根据这个研究结果得出,当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技术差距过大时,后者难以消化吸收。
Kokko(1996)对乌拉圭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他的研究结论同样支持了竞争是导致技术溢出效应发生的重要途径的观点。
Kokko认为,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的生产力水平是由双方相互作用决定的,跨国公司能对当地企业的生产力水平产生正面影响,反之亦然。
Sjoholm(1999)在对印度尼西亚的研究中也发现,在竞争激烈的行业里,跨国公司对当地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更明显。
Liu等(2000)考察1991~1995年间英国制造业的行业面板数据,发现在英国制造业也存在明显的FDI溢出效应,同时他们还发现在技术差距比较小的行业里溢出效应更加明显,这是由于在技术差距较小时,当地企业具有较高的吸收能力所致的。
Gimla和Wakelin(2001)选用英国制造业1988~1996年间的企业面板数据,进一步研究了参与FDI的不同国家对溢出效应的影响。
检验结果表明,参与FDI的国家不同,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也不同,如日本企业的FDI溢出效应最大,而美国企业的FDI溢出效应则很小。
他们认为,这是由于美国企业所使用的技术相对比较陈旧。
在我国,众多学者也进行了实证研究。
何洁、许罗丹(1999)借鉴Feder(1982)的计量方法,利用生产函数建立回归方程,得出结论:FDI带来的资本每提高1个百分点,对中国内资工业企业的技术溢出作用(以企业产出增长率衡量)就提高2.3个百分点。
王成歧等(2002)认为:无论对全国还是各省来说,东道主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因素都强烈地影响着外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同时他也认为,外资在经济发达地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而在不发达地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显著。
(二)外商直接投资存在溢出的零效应或负效应Aitken和Harrison(1999)选用委内瑞拉制造业1976~1989年间的企业面板数据,发现在该国全国范围内存在普遍的负溢出效应。
与Aitken和Harrison 的研究类似,Haddad和Harrison(1993)曾对摩洛哥制造业1985~1989年间的企业和行业面板数据进行了考察,也没有发现存在明显的正溢出效应。
Djankov和Hoekan(2000)分析了捷克制造业1993-1996年间的企业面板数据,发现如果外资份额是由独资企业和合资企业两部分组成,当地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呈现负溢出效应;而如果外资份额是清一色的独资企业,则溢出效应在统计上不明显。
Girma等(2001)选用英国制造业1991~1996年间的企业面板数据研究发现,从总体上看没有证据表明有技术溢出效应的发生,不过,在竞争程度较高的行业中则存在正溢出效应。
Damijan等(2001)对8个转型经济国家(保加利亚、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制造业1994-1998年间的企业面板数据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上述国家的制造业并不存在明显的溢出效应,在深入研究当地企业吸收能力以后,他们发现罗马尼亚存在正溢出效应;捷克和波兰存在负溢出效应;而其他国家则不存在明显的溢出效应。
三、经典模型和技术溢出作用机制(一)技术溢出的经典模型(1)阿罗模型(Arrow,1962)建立的用外部性解释经济增长的模型。
他借鉴了卡尔多将技术进步视为由资本积累决定的观点。
阿罗假定,技术进步或生产率提高是资本积累的副产品,也就是说,新投资具有溢出效应。
阿罗模型的重要性在于,它突破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研究框架,提出了第一个内生增长模型,从而促进了新理论的产生。
宇泽弘文(Uzama Hirofumi,1965)提出两部门模型。
他通过假定经济中存在一个生产人力资本的教育部门,从而将索洛模型中的外生技术进步内生化。
由于人力资本部门的生产函数具有线性的规模收益不变的形式,并且所有投入都可以增加从而不存在任何固定的生产要素,经济将实现平衡增长。
(2)罗默的知识溢出模型,继承了阿罗用技术外部性解释经济增长的研究思路。
罗默假定,知识是追逐利润的厂商进行投资决策的产物,知识不同于普通商品之处在于知识具有溢出效应,这使任何厂商所生产的知识都能提高全社会的生产率。
正是由于知识溢出的存在,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才不会因固定生产要素(劳动)的存在而无限降低,据此罗默认为,知识溢出对于解释经济增长是不可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