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第八章-祛风湿药(1)
- 格式:ppt
- 大小:910.00 KB
- 文档页数:102
第八单元祛风湿药前言概念:凡以祛除风湿、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适应病症:风湿痹痛,风湿日久累及肝肾所致的腰膝酸软无力、疼痛者,肾虚腰痛,中风后遗半身不遂,肢体拘挛。
祛风寒湿药——独活祛风湿、止痹痛:治风湿痹痛(病位,下半身;病性,偏寒;病程,新久皆宜)。
发汗解表:风寒表证或风寒表证夹湿,少阴头痛等。
主散在里伏风及寒湿而通利关节止痛,尤善治少阴伏风头痛及下半身风寒湿痹。
独活与羌活的比较二药性味均为辛苦温。
均能祛风湿,止痹痛,祛风解表,用于风寒湿痹痛,风寒表证挟湿者。
其中独活性善下行,尤以腰膝,腿足关节疼痛属下部寒湿重者为宜;而羌活气雄而散,发表力强,主散太阳经风邪及寒湿之邪;且作用部位偏上,故善治腰以上风寒湿痹,尤以肩背肢节疼痛者佳。
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辛散温通,性猛善走,凡风湿痹痛,拘挛麻木,瘫痪,新久皆宜。
治骨鲠:诸骨鲠喉。
消痰水:痰饮,噎膈。
注意:煎服,5~15g。
治骨鲠可用30~50g。
木瓜舒筋活络:①治风湿顽痹、筋脉拘挛之要药。
②脚气肿痛。
化湿和中:湿浊中阻之吐泻转筋。
生津开胃:津伤口渴、消化不良。
蕲蛇祛风通络:①风湿痹痛,筋脉拘挛;②中风口眼斜,半身不遂;麻风,疥癣,皮肤瘙痒等。
定惊止痉:急慢惊风,破伤风。
乌梢蛇祛风通络:①风湿痹痛,筋脉拘挛;②中风口眼斜,半身不遂;麻风,疥癣,皮肤瘙痒等。
定惊止痉:急慢惊风,破伤风。
徐长卿祛风止痛:善治痹证痛重及内外伤诸痛。
风湿痹痛,脘腹痛,牙痛,术后痛,癌肿痛。
活血通络:跌打损伤肿痛。
止痒:风疹,湿疹,顽癣。
解蛇毒:毒蛇咬伤。
注意:不宜久煎。
川乌祛风除湿,散寒止痛:(1)风寒湿痹,寒湿头痛。
(2)心腹冷痛,寒疝腹痛。
(3)局部麻醉(外用)。
有大毒,不宜久服。
孕妇忌用。
生品一般不内服。
反半夏、瓜蒌(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白及、白蔹。
伸筋草祛风除湿:风湿痹痛,关节酸痛,屈伸不利。
舒筋活络:跌打损伤。
注意: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祛风湿热药——防己【来源】防己科植物粉防己的干燥根。
凡以祛除风湿、解除痹痛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分为祛风湿散寒药、祛风湿清热药、祛风湿强筋骨药三类。
药理作用:1.抗炎祛风湿药对多种实验性急、慢性炎症模型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已知有效成分:秦艽碱甲、清风藤碱、粉防己碱、甲氧基欧芹酚、雷公藤总苷、雷公藤内酯等。
2.镇痛川乌、青风藤、独活、秦艽、五加皮、防己→镇痛。
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雷公藤、五加皮、独活、稀莶草、青风藤→抑制免疫。
主要作用。
细柱五加总皂苷、多糖→促进免疫功能,提高小鼠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小鼠血清抗体滴度。
小结:祛除风湿、解除痹痛→抗炎、镇痛、抑制机体免疫功能等。
二、常用药物秦艽【成分】龙胆苦苷。
在提取过程中遇氨转变成生物碱:秦艽碱甲(龙胆碱)、秦艽碱乙(龙胆次碱)、秦艽碱丙。
秦艽具有祛风湿、止痹痛、清湿热功效。
【药理作用】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1)抗炎秦艽碱甲→抑制肿胀、血管通透性增加。
抗炎同时说明:秦艽碱甲→兴奋下丘脑、垂体→ACTH分泌增多→增加肾上腺皮质的功能→抗炎作用。
(2)镇痛:作用持续时间短暂,与延胡索和草乌配伍可增强其镇痛作用。
(3)抗过敏:减轻组织胺所致的哮喘、抽搐、休克,对抗组胺和乙酰胆碱引起的豚鼠离体回肠收缩。
(4)镇静、解热(清湿热):秦艽碱甲小剂量有镇静作用,较大剂量可引起小鼠中枢兴奋,最后导致麻痹而死亡。
(5)抗菌:抑制痢疾杆菌、流感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杆菌、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炭疽杆菌等。
抑制皮肤真菌。
(6)利尿:并促进尿酸排泄。
2.其他药理作用(1)升高血糖:秦艽碱甲→升高正常大鼠血糖,降低肝糖原→通过促进糖原分解,升高血糖。
秦艽碱甲→切除双侧肾上腺、α-受体阻断后→不升高血糖。
说明:秦艽碱甲→促进肾上腺素释放→升高血糖。
(2)降压:持续时间较短,心率减慢。
1 2 3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