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再现的“镜式本质”与解构
- 格式:pdf
- 大小:425.14 KB
- 文档页数:5
文学“再现”观:文学与世界的关系广义的文学“再现”,并不等同来源于“摹仿”意义上的“再现”或我国当代文艺理论长期认为的侧重于再现外在的客观世界的“再现”,也并不是与后来才出现的“表现”(侧重于表现主观的内在世界)相对意义上的狭义“再现”。
也就是说,再现反映的是文学与世界的关系,这个世界既包括所谓“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客观社会关系),也包括所谓“主观世界”(如个体的情感、思想、世界观等)。
实际上,晚生的“再现”这一概念较之“摹仿”具有更广阔的阐释空间和回旋余地,它往往被赋予一种广义的理解。
“再现” 的英语形式是“ Representation ”, 现代德语是“ Darstellung ”,其基本内涵仍是“摹仿”,即“表现作为外部客观事物的对象,与表现内部主观体验的’表现’(Express)”①。
古希腊时期的文学“再现”观念作为最为古老的艺术观念,文学再现观在古希腊人那里就是“艺术乃是自然之摹仿”的理论,这一观念竟然雄霸西方文论史两千年之久。
最早提出“艺术摹仿自然”的却是古希腊学者德谟克利特,他在论艺术起源时说:“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①(日)竹内敏雄:《美学百科辞典》,“再现”词条,池学镇译,黑龙江人民岀版社,1987 年。
摹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的……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
①这里所说的模仿主要是指人对动物行为的摹仿。
苏格拉底指出,绘画不应当只摹仿外形,“通过形式表现心理活动”,还应当摹仿心灵或“描绘人的心境”。
遗憾的是,柏拉图只继承了苏格拉底外形摹仿的一面,心灵摹仿则被历史性遮蔽了。
摹仿者在柏拉图那里被叫做“外形制造者”,这些人就好似拿了一面镜子四面八方地旋转,这样就能在短时间内映照出太阳、星星、大地、动物、植物和自己以及无生命物。
他们奥夫相尼科夫:《美学思想史》,张凡琪等译,陕西人民岀版社,1986年,第14页所制造的,其实只是一种虚幻的外形,是要通过这种影像来哄骗人的。
西方文学理论绪论一、西方文论的范围和基本内容主要指发源于古希腊的、以欧洲为主的西方文学理论遗产。
二、西方文论发展的基本历史脉络1、古典时期:古希腊罗马文论文论的主流是模仿说: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神学时期:中世纪文论“经为寓意”说和“诗为寓意”说:阿奎那、但丁3、复苏时期:文艺复兴文论为诗辩护、悲剧理论、小说理论、艺术真实和想象:薄伽丘、卡斯特尔维屈罗、塞万提斯、莎士比亚4、展开时期:17—18世纪文论新古典主义文论以古希腊罗马文艺为经典和范本,强调服从权威、规范与统一,据此为文艺制定法则。
“三一律”。
启蒙主义文论的代表人物伏尔泰提倡古典主义传统;卢梭认为科学与艺术毁坏德行,主张“回到自然”;狄德罗提出文学的逼真性原则,严肃喜剧取代古典主义喜剧;鲍姆嘉通强调诗的感性构思方式、修辞对诗意的作用;莱辛批评古典主义的“诗画同一”说和“单纯肃穆”的审美趣味,,把人的动作和行动提到首位,倡导市民戏剧;赫尔德提出用民间诗歌的再生来复兴诗歌,发扬民族文学传统;维柯注重原始人的诗性思维。
5、德国古典时期康德提出了艺术是自由的游戏、美的艺术是天才的艺术等观点;歌德认为艺术模仿自然又高于自然,首创“世界文学”的概念;席勒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论述了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探讨)、首次提出悲剧冲突论;黑格尔提出艺术分为象征的、古典的、浪漫的三种类型也是三个历史阶段的艺术史观念,在悲剧冲突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两善两恶的冲突”的悲剧本质说。
6、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时期浪漫主义追求理想的表现,强调想象和情感的巨大作用,鼓吹天才和个性解放,追求心灵自由和精神创造,崇尚自然,宣扬“回到自然”。
现实主义文论方面,巴尔扎克主张文学应像镜子一样,照生活原样表现世界,提出现实主义典型理论;司汤达提出文学就是社会的表现和文学的真实是虚构的真实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别林斯基提出文学的真实性、典型性、完整性三原则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的观点;杜勃罗留波夫将现实主义文论发展为真实性、典型性、形象性三原则;托尔斯泰主张文学要忠实地按照实际生活原样再现生活,文学的典型化原则。
《文学理论》复习题填空:现象学拓扑学在讨论话语的形成时提出了三个参数:1、说话者,2、时间,3、空间。
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说,一方面是劳动,然后语言与劳动一起,促成了人自身的形成。
关于文学艺术的起源,我们重点介绍一、巫术仪式发生说;二、宗教发生说;三、游戏发生说;四、模仿说;五、劳动说等五个假说。
巫术仪式发生说的出现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甚行的文化人类学分不开。
法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英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和弗雷泽,对文化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的贡献。
“相似律”和“接触律”的实施过程,成为了文学艺术最早的样式,这是关于文学艺术起源中的巫术仪式发生说。
我们认为艺术于以劳动为中心的人类全部的生存活动。
社会生活的发展是文学艺术发展的最终动力。
索绪尔的全名是费尔迪南·德·索绪尔。
阻拒性是由陌生化手法产生的。
与阻拒性相对应的是自动化语言。
20世纪,文学理论才独立作为文艺学的一个的分支。
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世界观的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
一般材料与素材的分水岭在于是否进行了审美观照。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一语出自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在艺术的起源问题上,普列汉诺夫是劳动说的得力倡导者。
“双百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二为方向”是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毛诗·序》中有“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在欧洲于18-19世纪之交兴起。
英美新批评的代表人物兰色姆创造了一个文学理论述语:文学本体论。
“文学”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论语》。
审美的文学观念从文化的文学观念中分化出来,大约在18世纪完成。
1、《美学与艺术理论》是德国(玛尔克斯·德索)的著作。
2、(鲁·阿恩海姆)的文学理论著作《艺术心里学新论》。
第一章文学观念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提出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认为作品的构成是四个层面,即语言层、意义层、图式化外观层、意向性状态中的“世界”层。
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作品如果束之高阁,不跟读者、即“欣赏者”见面,也还不能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
世界——作家——文本——读者这四个要素,其间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这才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文学活动不仅是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更重要的是人与对象所建立的诗意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开。
【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在西方,有赫拉克利特的“艺术摹仿自然”论点、苏格拉底的“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论点、柏拉图的“理式摹仿”说、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摹仿”说。
与西方再现说相似的是中国古代的“度物象而取真”说,五代大画家荆浩在《笔记法》中说“画者画物,度物象而取真”。
)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表现说的基本倾向是,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但诗并不存在于对象本身,而存在于审视对象时的作家、诗人的“心境”或“心理状态”;诗人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但要使事物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
表现说产生于19世纪初兴起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柯勒律治认为“写诗是出于内在的本质,不是由任何外界的东西所引起的”,雪莱指出“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之记录”。
`第一编、本质论文学是种语言艺术,具有审美本质。
再展开……一、审美本质1)A、再现论:①文艺是对现实世界的再现,强调文学艺术源于生活,再现生活,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出发点。
(西: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的“模仿说”;中:古典文论“文以载道”思想,如老子《道德经》、刘勰《文心雕龙·原道》)②历史评价:再现论看到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有积极作用,但忽视了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看不到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而超越生活。
艺术与客观现实是有联系的,但却是通过艺术家的主观创造反映出来的。
B、表现论:①强调文艺作品是对主体精神世界的反映,是对艺术家心灵和本能的表现。
因资本主的发展,表现论在西方近代尤其盛行,强调个性和心灵解放。
(柏拉图的“灵感说”、“浪漫主义”如华滋华斯、弗洛伊德“潜意识性心理学”、李贽“童心说”)②历史评价:再现论强调客体,表现论强调主体,各是两极。
一方面,表现论补充了再现论,注重文艺的主观基础;然而另一方面,有些走了极端,忽视了文学艺术的社会内容,把它彻底看作个人性的东西。
论述加:但一种学说、一种艺术,既然能够长期存在,总是有理由的。
再现论和表现论都有合理性和局限性,不宜全盘接受,也不能笼统否定,而应该有分析地加以改造吸收。
马克思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文艺观,是再现论文艺观的继承,但同时也批判地吸取表现派文艺学的理论成果。
它一方面强调“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另一方面又强调作家头脑的加工作用;一方面肯定人类的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另一方面又认为“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遍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这就摆脱了摹仿、复制的被动性,而为创造性开辟了道路。
列宁说:“聪明的唯心主义比愚蠢的唯物主义更接近于聪明的唯物主义。
”我认为是非常深刻的见解。
2)A、科学反映与艺术反映:①同:二者都是对生活的反映。
3、再现论、表现论、形式论(1)再现论再现论文学观认为,文学的本质是真实的再现生活,真实地呈现、复制和模仿某种生活原型及其背景。
再现论是人类最早的艺术观。
在西方以摹仿说为中心的再现理论是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文学观念,许多艺术家和理论家都确信文学艺术的本性在于对自然的摹仿和再现。
早在古希腊时赫拉克利特的著作中,就有“艺术摹仿自然”的提法。
后来,亚里士多德曾把“摹仿”作为文学理论的“首要的原理”来讨论。
达·芬奇、莎士比亚、库尔贝、别林斯基等都是再现论积极倡导者。
再现论从文学的外部关系上看待文学本质,强调文学对生活的依赖关系,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美学原则。
但这种观点过分强调客体在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文学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看不到文学源于生活还可以在观念中改造生活、创造生活,从而使作品超越现实生活。
文学艺术是人的感性活动和实践活动,应该从人的能动创造性方面去理解,而不应该仅仅把它看成是现实的复制品和替代物。
事实上,艺术家所“摹仿”的是他所眼见的自然,作家所“再现”的也是他心目中的现实,这里无不体现了创作主体心灵的发现和创造。
现代心理学试验已经表明,人的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括着创造,不仅视觉形象含有丰富的想象性和创造性,而且人的各种心理能力中都有心灵潜能和经验定势在发挥作用。
所以,无论是艺术家的视觉组织,还是艺术家的整个心灵,都不是某种机械的复制装置,更不能把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再现看作是对这些客观事物偶然性表象所作的照像式复制。
在旧唯物主义哲学影响下的再现论的缺陷,就在于忽略文学创造的心理机制,低估了作家的主观能动性,把文学看成是某种与生活同质的东西。
(2)表现论表现论文学观认为,文学是作家的心灵表现,是创作者抒情言志的产物。
在这一派看来,文学作品是作家情感、心灵所浸润的创造物。
在审美对象化活动中,作家主观世界的意识、心态、感情、理想等因素都需要得到物态化的表现。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法国人类学家李维-史陀在文化人类学中开创的一个学派,这个学派把各种文化视为系统,并认为可以按照其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加以分析。
根据他的理论,文化系统中的普遍模式,是人类思想中恒定结构的产物。
在李维-史陀所提出的体系中,人类的思想被看作是各种自然物质的一个贮存库,从中选择成对的成分,就可以形成各种结构。
对立的两种成分,可以分开,各成单一成分,这些单一成分又可构成新的对立成分。
李维-史陀在分析亲属关系名称和亲属关系系统时,曾提出其基本结构或基本单位有4种类型︰兄妹关系,夫妻关系,父子关系,舅甥关系,其他所有亲属系统都建立在此基础之上。
李维-史陀强调指出,对亲属关系结构的分析,必须把重点放在人类的意识上,而不是放在客观的血统联系上或者亲族关系上。
李维-史陀认为,社会生活的一切形态,都体现为普遍法则的作用,而此种普遍法则是可以控制思维活动的。
似乎是离很远的东西。
即使是一些专业的文学工作者,如果不太接触西方理论,也很可能会不以为然地说:“结构主义是什么东西?有什么了不起?”事实上,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早已渗透进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思想方法上的一场广义的革命。
结构主义诞生之后,它像一把利剑一样改变着人们看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并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各个角落:作为文化思潮,它涉及社会科学的各个部门,如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等;作为文艺思潮,结构主义几乎影响到文学艺术的所有领域,从理论到创作,从小说、戏剧、诗歌到电影。
这一思潮还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国际影响,从60年代中期开始,它以法国为中心,迅速扩展到英、美、西德、意大利、丹麦,并对苏联、东德、波兰、捷克等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产生了影响。
它是战后继英美新批评派和法国现象学派而成为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界的第三大思潮。
有人认为,从60年代以后,“结构主义的人”取代了“存在主义的人”。
那么,是谁制造了结构主义这么一把无坚不摧的利剑呢?谁制造了结构主义?没有一种思潮可以在一夜间形成并名震天下,结构主义也不例外。